查文庫>三字經> 讀三字經的體會

讀三字經的體會

讀三字經的體會

  看書給我增長了不少知識,那大家有沒有看過三字經呢?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讀三字經的體會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讀三字經的體會【一】

  從一年級開始,學校就開始讓我們背誦《三字經》,<<弟子規》。我心中一直疑惑不解,為什麼要背那些東西呢?直到現在,我才明白背這些的真正含義。

  以前,老師讓回家背時,我總是心不在焉地讀幾遍,然後合上書就跑出去玩,第二天時,別人都熟練地背誦,只有我在濫竽充數。放學一回家,就找出書來背。但是,無論下多大的工夫,總是背不過。為此,我沒少哭過,可每次都是垂頭喪氣的結束,我夢想著什麼時候才能胸有成竹的背一次。

  有一次,媽媽看見了我的背誦方法後說:“怪不得你一直背不過呢,你一直用死記硬背的方法,永遠也背不過,你應該看著書下的解釋來背,這樣才會背過嘛!”我半信半疑地點著頭。

  果真不出我所料,沒幾天,我就能熟練地背過一部分了。

  記得有一次,我正背到“對飲食,勿揀則,食適可,勿過則。”書上沒有解釋的意思。我想,可能是對於飲食不要太挑剔;要適當的吃,不要吃太多”的意思吧。為了按照書上的做,天真幼稚的我,每頓飯都只吃到溫飽就不吃了,從而得了重感冒。而每次吃飯時,我總是不挑肥揀瘦。那天中午吃飯時,媽媽把一碗酸了的米飯端到我面前,我便狼吞虎嚥的吃起來,把吃不完的米飯遞給了媽媽,她一嘗是酸的,便把我叫去,問我為什麼要吃酸米飯。我便把那句話原封不動的說給她聽。爸爸媽媽聽了後哭笑不得,而我卻振振有詞:“你不是教人家要向書上的小朋友學習嗎?”

  《弟子規》,《三字經》等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下來的優美傳統,從這幾本書上能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我為中華民族能流傳下這樣的書而感到自豪!

  讀三字經的體會【二】

  我讀過很多書,有童話書,有漫畫書,有歷史書,有科幻書等等。這些書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開闊了視野,還使我從中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經》這本書。每一次讀它,都能引起我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這本書中的每一句雖然很簡短,卻蘊含著一個個深刻的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這樣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後天的努力、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不一樣,品行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懂得了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更是教育我們:要珍惜時間,從小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還有“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等許多通俗易懂的哲理。《三字經》真是中華文化知識的寶庫、思想的寶庫,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每當我讀起《三字經》時,便會陶醉在其中,最令我感動的一句是“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句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黃香的孩子,九歲的時候就非常孝順。每當夏天,總是先把枕蓆扇涼了、蚊子趕跑了再請父母歇息。冬天時,自己先躺下,用體溫幫父母把被窩暖熱!這是一個多麼懂事的孩子啊!媽媽告訴我,這個故事講的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

  黃香的故事,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對我的愛,也想到了我對父母的點點滴滴。為了我,爸爸媽媽總是無微不至的關愛我、呵護我,而我卻不知道關心爸爸媽媽。好吃的東西我總是搶著吃,很少主動幫爸爸媽媽幹家務活……想到這些,想到黃香,我覺得好慚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反思、去學習、去努力做好!

  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什麼是孝順,什麼是學習,什麼是愛!這本書給了我智慧的結晶和學習的精神,讓我在成長的路途中不斷成長、無所畏懼。

  讀三字經的`體會【三】

  一直想給四歲不到的兒子講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因為之前就接觸過《三字經》的朗讀和背誦,覺得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短小、精悍、又有故事,小孩子雖然不能全部理解其中的含義,但確實是呀呀"學語"的一個不錯的選擇。於是,專程去買了一本幼教版的回來閱讀,和兒子一起背誦、欣賞,雖然還沒有完全參透其中的韻味,但已被這本"千古奇書"的古代文化經典震撼。

  在經過連續一段時間的陪讀,對《三字經》的瞭解和認識又增加了少許的理解與感觸,以前,一直只停留在它是一本古老的書、篇幅很長,一直不以為然。偶爾從老師的朋友圈得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把《三字經》列入了《世界兒童道德叢書》,那都說明《 三字經》的文化地位是何等重要,同時為了讓四歲的兒子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個的薰陶,為了自己補上《三字經》這一課,我和兒子每天一起認認真真抽空讀這本書,雖然讀完,但發現《三字經》裡面確實有許多寶貴的東西,有的還並未真正的參透,但是值得現代兒童,甚至成年人都來讀一讀

  《三字經》採用敘事和論理並舉的方法,運用大量的歷史典故,蘊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廣泛深動而又語言簡潔。為了實現和孩子共同成長進步的目標,自己耐心細緻的開始教孩子理解朗讀《三字經》裡的故事,以期培養孩子的品德、禮貌、文化素養。讀《三字經》,和孩子一起讀《三字經》,我覺得具有現實意義.另外,在日常的生活中,由於現在我們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個小孩,並且有很多家庭因為只有一個,都比較嬌生慣養,孩子都以自我為中心,而《三字經》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為人父母的責任和嚴格要求子女的重要性。

  讀了《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加深了,而最大的收穫是對孩子進行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讓孩子從小就懂得如何做人。在和孩子一起讀書講這些歷史故事的時候,時時的以小故事的深刻的道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從小就明白這些道理,我想也是很有必要的。

  作為孩子的家長,每天和孩子們在一起生活、一起學習,我們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和楷模,如果我們不提高自身的修養,又怎麼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呢,所以,我覺得讀《三字經》、習《三字經》,把《三字經》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有意義的,也是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學做真人的好教材,讓我們一起為孩子從小學做小真人而努力吧。

  讀三字經的體會【四】

  《三字經》,最初認識是在小學的時候,當時只是隨便都了幾句,也沒有深入理解。如今再看,雖說懂得不多,但也有所感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四句大概是講:人在最初的時候,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人與人之間本性相近,但習慣卻大相徑庭。其實我有點不認同前兩句話,怎麼說呢?

  我依稀記得上個學期語文考試,閱讀有一篇大概是講“幽暗意識”的議論文。其中就說了人性本惡之類的話,大體內容我已記不清了。一開始我也覺得有點疑惑,認為人性怎麼本惡?後來我想了很久,也許從某些方面來說,人性,還真是本惡。

  首先,人在一出生時,應該都是無意識的吧,怎麼能說“善”?再者,人漸漸長大以後,性格就會有差別,是因為有的人抑制了他最內心,最深處的那種本性,我認為那種本性是惡的。舉個例子:人一生下來就是懶惰的,沒人會一生下來就特別喜歡寫作業,是吧?沒人喜歡從白天到晚上幹活幹個不停,是吧?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人的本性——懶。

  而且你說人性本善,誰一生下來就會知道要把好吃的留給別人而不是自己?孔融讓梨也是在他父母生活行為中受影響,潛移默化地抑制了本性的表現,不然如果他父母吝嗇的要死,估計讓梨的就不是孔融了。

  其實現在的教育就是為了抑制本性而存在的,若人人天性本善的話,有什麼理由會有小偷之類的角色,那就應該天下太平了吧?正是因為人性本惡,所以才要改變這不利於人類生存的本性。

  僅僅兩句話就令我思了這麼久,寫了這麼多(可能不算多),看來要想讀懂《三字經》,還是不簡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