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音樂> 關於欣賞音樂的作文8篇

欣賞音樂的作文

關於欣賞音樂的作文8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洩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欣賞音樂的作文8篇,歡迎大家分享。

欣賞音樂的作文 篇1

  難忘的一場音樂會今天,舟舟要在亳州古井貢大劇院演出。吃過晚飯,我和媽媽就早早地來到劇院,劇院裡還沒有幾個人。我們在後臺見到了舟舟。我們見到舟舟時,他下在換演出服,聽說我們要和他合影拍照,擺著手非常害羞地說:“換好衣服再照,換好衣服再照。”

  舟舟個頭不高,一張胖乎乎的圓臉蛋上長著一個朝天的小鼻子,雖然不漂亮,但是很可愛。拍完照,我想把隨身帶的一隻小布熊送給他,可是舟舟卻連忙躲在了一位阿姨的背後,連聲說:“不要,我不要。”阿姨解釋說:舟舟很懂事,不隨便要別人的東西。音樂會開始了,幾個節目過後,該舟舟上臺了。只見他首先向觀眾鞠了一個躬,然後走上指揮台,開始指揮他的樂隊。在臺上,他完全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像音樂大師那樣指揮樂隊。有時又像一個孩子,他一會兒面向觀眾,一會兒背向觀眾,一會兒扭扭屁股做動作,像一個精靈在臺上舞動著,指揮棒在他手上上下飛舞著,精彩極了。舟舟沉浸在他的音樂世界裡了。觀眾也被他感染了、陶醉了。

  最後一首《拉德茨基進行曲》完全是在舟舟的指揮下,觀眾合著節奏拍著手完成的。演出結束了,劇場裡響起了熱烈的經久不息的掌聲。聽了這場難忘的音樂會,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舟舟雖然是個智障兒,但他對音樂的熱愛深深地打動著我,我們健全人更應該好好學習。

欣賞音樂的作文 篇2

  1.新時代的年輕人更要懂得欣賞音樂

  那是個混亂的音樂世界,我稱它為“迷幻時空”。

  無論是小尾巴的音符,還是拄著柺杖的“老音符”,它們都會盡情享受令人沉醉的“樂曲天堂”中。

  也許會有很少的人像我這樣迷戀音樂。除了歌星作曲家,恐怕在平凡的人中,我這樣熱衷音樂的人很罕見吧。

  我曾對許多人說過:music is my life(音樂就是我的生命)。但他們只對我說我只是喜歡聽歌罷了,連8分音符,16分音符都鬧不明白的人,以前怎麼會把音樂作為自己的生命呢?可是他們錯了,如果只是把音樂知識掌握的相當熟練才可以對外宣稱自己熱愛音樂,那我將不會寫下這篇文章。

  我承認,我最喜愛的歌星是小天王周杰倫。可能許多人無法接受他吐字不清楚的音樂風格,但我卻不這樣認為。每個歌星的唱歌風格是截然不同的,可能偏重於大眾化,對於唱歌應該咬字清楚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猛得冒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唱腔,大家難難免接受不了。但是經過近10年的努力,周杰倫的“咬字不清”似乎也成為了流行、時尚。甚至還有許多歌星效仿。不過那畢竟是模仿,原版的也永遠是周杰倫了。

  就這樣,我們便從他的音樂世界中開始鑑賞音樂的美吧。

  一首完整的歌,創作出來需要下很大的功夫。作曲家要將美麗的音符重新組合,排列順序才能寫出動聽的樂曲。

  比如古代的俞伯牙和鍾子期。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聽琴,伯牙的琴曲,意之所到子期聽音便能心領神會,所謂高山流水,無不極盡!

  只有鍾子期欣賞並讚美俞伯牙的琴風,然而子期死後,伯牙不再鼓琴,便有了“伯牙絕弦”的說法。也就是說,世上伯牙的琴風也只有子期一個人欣賞。難道要說伯牙的音樂真是不堪入耳嗎?不是,只是每個人的欣賞的角度和風格不同罷了。也許有人會說,鍾子期不會欣賞音樂,那麼為什麼“高山流水”流傳至今呢?

  有時候,每首歌並不是第一耳朵就能聽出它的好聽與否,而是大家總是盲目地聽取別人的意見,便在腦海中形成一種影象,告訴自己這首歌好聽與否。

  我只是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聽音樂,都可以聽懂音樂,都可以為了音樂而想象,為了音樂而放飛自己,放飛屬於自己的理想!

  2.欣賞音樂——水邊的阿狄麗娜

  我喜歡音樂,在眾多鋼琴曲中,唯喜歡《水邊的阿狄麗娜》。這是保羅尚勒維作曲,是理查德·克萊德曼的成名曲,作者是賽內維爾。

  阿狄麗娜來自於希臘的神話故事。傳說很久以前,有個孤獨的塞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他雕塑了一個美麗的少女,每天對著她痴痴地看,竟愛上了少女的雕像。他向眾神祈禱,真誠和執著感動了愛神阿佛洛狄忒,賜給了雕塑以生命。從此,國王和少女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一陣流水般歡快流暢的鋼琴聲,音樂便開始了。伴隨著優雅的音樂,河水在靜靜地流淌。多麼美妙啊!突然,河水洶湧起來,音樂也逐漸推向高潮,但是,阿狄麗娜在水邊撩起的似乎不是水波,而是輕紗。旋律細膩、柔和、沉穩,在不動聲色中漸漸向前推進,前進中又有迂迴,達到高潮。心靈寧靜,回到了自然美景中,身臨其境。隨著他優雅浪漫的音樂,看到了美麗的天空,碧藍的大海,清澈的山泉,大自然的美景。時而激昂、時而舒緩、時而歡快、時而憂鬱的鋼琴聲讓我為之心醉神迷。隨後音樂聲柔和起來,河水又奔波起來,輕輕地流淌著……

  優美,令人心醉的《水邊的阿狄麗娜》。

欣賞音樂的作文 篇3

  直到學了音樂好多年後我才清楚,我所學的這些是屬於古典音樂的範疇,當然不可以望文生義的理解為古代而經典的音樂,而是狹義的古典,特指發端於17-18世紀的歐洲,由我們所熟悉的 巴赫、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大師群體所創造的那些文明成果。那不是僅僅學幾首名曲,而是從記譜法到音樂理論、音樂作品、教學系統,創作方法、審美原理以及哲學思想一整套的體系。

  西方的進步不僅僅是科技和政治,而是全方位的, 就說西方那些音樂大師們吧,也真是能幹,短短二百多年的時間把他們的音樂文明發揮到登峰造極的高度,每一個人都是一座山峰讓人無法企及。如果說我們五千年的音樂文化浩如煙海,而西方大師們每個人都是一片深海。我們這些音樂後人掉進這一片片海里除了接受已沒有其他任何選擇的餘地。一些搞民族音樂的總習慣說借鑑西洋什麼手法之類,我總以為那不過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而已,不是借鑑,而是在西洋音樂體系框架下還能保留多少民族元素的問題。

  上大學時王澍老師給我們講西方音樂史,曾經帶領我們“認祖歸宗”,從我們的師承關係逐級追溯,還真能追溯到貝多芬、巴赫等師爺,著實讓我們又新奇又有點自豪。天天與大師同行,時時與大師對話,那真是一段沉迷的時光。

  但學府之外音樂界卻熱鬧的多,八十年代伴隨改革開放,人的思想趨於多遠,音樂也日趨多元,流行音樂已經開始已不可阻擋的勢頭而風靡,我們這些人便如衛道者一般還堅持著一份清高與孤傲,對流行音樂抱著一份輕視與排斥。

  上大學前我常去山東藝術學院學習單簧管,有一次琴房外面有人大聲唱了一句當時很火的流行歌,頓時很多琴房門口探出一個個腦袋,有一位教聲樂的老教授立刻出來追查,那位唱歌的學生如大逆不道滿臉愧疚,趕緊承認錯誤。大概老師是怕把嗓子唱壞吧,聲樂,也就是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是用假聲,而流行歌用真聲是也。

  孩子很喜歡音樂我甚感欣慰,以為我那許多沒有實現的夢有所安放了,我拼命上課,教學生也教孩子,教樂器也教聲樂,家裡便琴聲歌聲不斷,感覺如魚得水漸入佳境。可是逐漸的孩子對所學的這些失去了興趣甚至產生了反感,再三宣告自己將來不這樣用假聲唱歌,尤其令人沮喪的是她竟說聽著這樣捏著嗓子唱歌就令人噁心。

  我是深深驚異於這世事的翻覆,兩代人僅差二十多年,鴻溝竟至於如此深闊。莫非是我真的老了?跟不上時代潮流?思想保守?多年古典音樂的浸潤已使我油鹽不進了嗎?我要重新審視這一切了。

  不知道是不是感情的原因,這過程異常的順利,很快我的藝術觀便產生一次極大的轉變。突然發現流行唱法 或通俗唱法(我現在把它叫做自然唱法)不是比美聲唱法更具備藝術的本質嗎?藝術是講究一個“真”字的,但這真卻怎麼能排斥表現手法即聲音的真實呢??藝術是最講究個性的,沒有個性就沒有藝術,但假聲又有多少個性呢?現今不是都在抱怨那些美聲 民族歌手千人一面不分彼此嗎?自然唱法用的是自然的真聲,表達自然的真情,只為黎民舒心聲,不為帝王唱讚歌,這不正是最高的藝術境界嗎?美聲不是藝術的全部,無論哪種唱法都只是藝術的一種表現手段而已。

  至於孩子,我怎麼會再去勉強她去學不喜歡的美聲呢?人各有夢, 那精美絕倫的美聲咱就捨棄了吧。

欣賞音樂的作文 篇4

  昨天是20xx年的第一天,天氣好冷呀,但是,晚上,我和爸爸還是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去欣賞理查德。克來德曼的新年鋼琴音樂會。

  到上海大舞臺時,裡面已經坐了很多人,有大人,還有像我這樣的小孩,他們都在等音樂會開始呢。我們坐了一會,演出就開始了,一位老先生走了出來,他向大家鞠躬示意,原來他就是克來德曼先生,在場的人熱烈鼓掌。他開始表演了,一連彈奏了好幾個曲子,但我都沒有學過,他的手指在琴鍵上飛舞,好快呀,我都看呆了,最讓人興奮的還是十個小同學與老先生一起表演鋼琴曲了,他們一起彈了“我愛北京天安門”,我好羨慕他們呀,克來德曼先生的鋼琴實在彈得太好了,不愧為鋼琴王子,我一定要向他學習,好好練琴。

欣賞音樂的作文 篇5

  當我聽到《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那雄壯的主旋律奏響時,渾身的細胞似乎被激活了,音樂把我帶到惡劣一望無際的俄羅斯白樺林,我彷彿看到了白樺林裡生機盎然的生靈:奔跑的小鹿、自由飛翔的鳥兒……尤其是連續八度的彈奏,那火熱的激情表現了俄羅斯民族粗獷而旺盛的生命力,催人奮進。

  當輕快的《鈴兒響叮噹》奏響時,我的眼前出現了一組鏡頭:在冰雪覆蓋的北國,幾輛由馬拉著的雪橇衝破風雪、飛奔向前。雪橇上坐著歡樂的年輕人,他們唱著奔放的歌曲,趕著馬兒,馬兒脖子上的鈴鐺“丁零丁零”響個不停。

  當延長、漸弱的高音DO結束全曲時,彷彿雪橇已漸漸遠去,而歌聲仍在風雪中迴盪,讓人回味無窮。《聖母頌》那優雅、舒緩的旋律,自然、流暢,似乎把我帶到了天堂:美麗、溫柔的聖母瑪利亞抱著聖子耶穌,臉上呈現著慈祥、幸福的微笑,聖子耶穌沉睡在母親懷裡,極其安詳。平穩流動的豎琴扣人心絃,委婉動人,全曲營造的純淨、聖潔的氣氛洗滌了我的靈魂。

  每一首樂曲都把我帶入不同的境界。音樂豐富了我的童年、少年生活,陶冶了我的靈性,滋養著我成長。感受音樂的同時,我發現了生活的美好!

欣賞音樂的作文 篇6

  音樂是治療我們心靈的.最佳良藥。一個人在情緒低落時,聽著自己喜歡的音樂,人便會把傷心的事拋到九霄雲外,心情就會變的愉悅。

  在我們無聊或者工作一天累的時候,可以做下來,喝著茶,水或者飲料,邊聽著最近喜歡的歌曲,這也是一種享受。我們在聽歡快的音樂是,嘴會跟著哼起來,身體也會不由自主地隨著音樂舞動起來。在聽著比較憂傷的音樂是,我們的心情也會變的一落千丈——跟音樂的音律變的一樣悲傷.而在聽著那些描寫平淡生活和描寫校園生活的歌曲時,我們本來煩躁的心情也會歸於平靜,音樂帶給了我們喜怒哀樂。

  我這人表面看起來很文靜,其實內心卻是搖滾,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人。我比較喜歡那種描寫平淡生活和描寫校園生活的歌曲,因為這種歌曲能讓我的心情歸於平靜,也能讓我感到快樂。音樂,能帶給我們很多感受,也能讓我們的心情千變萬化。音樂,能讓我們找到靈感。

欣賞音樂的作文 篇7

  什麼是音樂欣賞?對這個問題,似乎很容易回答:音樂欣賞就是音樂。確實,聽就是欣賞的俗稱,一般人都是這樣用的。我們常說:"去聽音樂會,""請你聽聽這段音樂",卻很少有人文縐縐地說:"去欣賞音樂會,"和"請你欣賞這段音樂。""聽"在這裡和"欣賞"是同義詞,面且用得更為普遍。 不過,嚴格地說,欣賞和聽還是有差別。欣賞,是從審美的角度去聽音樂,而不是隨隨便便地聽。要求有所不同。 音樂欣賞,說得清楚些,是欣賞者透過聽覺去感覺音樂,從中獲得音樂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愉悅和認識的滿足。它是音樂作品與表演的最後的歸宿。

  無論是音樂創作或表演,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供人們欣賞的,如果沒有音樂欣賞這個環節,它們就從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產意義。一位美國音樂學家默賽爾說得好:"音樂欣賞在一定意義上是音樂活動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可見無論是哪個時代,也無論是哪種傾向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們的藝術創造活動,不管是有意識的或是下意的,都是圍繞著音樂欣賞這個中心環節來進行。有一些現代派的音樂家喜歡談什麼"超前意識",似乎他們的音樂不受群眾歡迎不要緊,將來總有一天群眾會理解它。其實這種觀點只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他們的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被欣賞者儘快理解的。

  就連十二音體系的創始人勳伯格也說:"用十二音寫作,僅僅是為了便於理解,別無其它目的。 話說回來,做一個稱職的音樂欣賞者也不是很容易,這裡面的學問也真不少。首先,他必須具備理解音樂的知識和能力,也說是說,他必須善於掌握音樂這個審美客體,懂得它是怎樣構成的,構成音樂的要素是什麼,作曲家是怎樣運用這些要素來表現的,演奏家又是怎樣加以再創造的,不同體裁不同流派的音樂各有什麼特色,對於二三百年來歐洲浩如煙海的那許多經典性作品是否熟悉,等等,都是我們掌握音樂時所應該具備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起我們的欣賞能力。

  有了這些知識以外,還需要進一步培養欣賞音樂時的審美能力,從審美的角度去聽音樂,進入音樂審美的範疇,這是更高層次的音樂欣賞。 人的審美能力是一種文化的累積,是歷史地形成的。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審美感官及其審美能力,"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產物。"人們一旦進入了審美的範疇,他和外界社會的關係。這樣,他不僅僅要透過自己的眼睛客觀地理智地來看世界,而且還要帶著感情的眼光來看世界,要動真感情。這個感情的投入,就是審美欣賞的第一個關鍵之點。正所謂"萬水千山總是情",沒有這個情字,人和社會的關係可就冷淡多了、乏味多了,而且也沒有了藝術。

  審美能力的研究,是對審美主體--欣賞者的研究。這個研究的內容也很多,現代音樂美學特別把目光轉向音樂的接受者,把它提高到音樂創作與表演同等重要的地位。欣賞者在音樂客體影響下所產生的感覺,是欣賞者意識中所產生的心理性的東西,它和音樂作品本身是並不完全相同的兩個東西。音樂欣賞歸根到底是欣賞者主體性的意識活動,在欣賞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主體意識滲入到欣賞物件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音樂本來的在面貌,體會和理解也各不相同。對音樂欣賞的主體性與創造的研究,是一個新的美學課題。 最後還要強調指出:音樂欣賞並非僅僅作為音樂的接受環節面存在,它同時還以反饋的方式給音樂創作和表演以影響,它的審美判斷和審美選擇往往能左右作曲家和表演的審美選擇,每一個嚴肅的音樂家都不能不注意傾聽音樂欣賞者的資訊反饋,來調整和改進自己的藝術創造。我們堅信:格調高尚的音樂能潛移默化,培養出格調高尚的音樂欣賞者。反過來,具有高度審美趣味的高尚的音樂欣賞者同樣可以培育出品格高尚的音樂。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良性迴圈。

欣賞音樂的作文 篇8

  我喜歡聽音樂,尤其是阿炳的二胡,那是音樂的靈魂,仿如天籟之音。

  手腕一抖,前奏緩緩響起,如同一顆石子落進了一汪碧潭,層層波紋漾開來。每每聽二胡奏的曲子時我的心中總有一種癢癢的感覺,似乎有一股氣在翻騰纏繞,然後漫向四肢,整個身體似乎都要飄起來。二胡之聲是那樣平緩柔和,而又不乏抑揚頓挫,它是那樣容易地誘引了人的感情,並溶在音樂裡。

  初聽時,整個人的神情意志似乎都被定格了,忘記了煩心的一切事,靈魂隨著音樂騰飛,她在空中起舞,扯下傍晚時的一抹彩霞做柔軟的飄帶,摘下午夜時一顆最亮的星嵌在髮髻間,讓它在黑髮中一閃一閃。她在空中旋轉,上下翻飛。她無所不能。直到音樂結束,她伏在月亮上睡著了。而我的心已經歷了許多,像是穿越了一個漫長的時空,領悟到許多。

  二胡的樂聲是那樣豐富,有時像是在為悽美的愛情哭泣,有時像是在為不幸的人群嘆息,又有時像在為消沉的人鼓氣,像為正在努力的人加油。

  聽一曲“昭君出塞”,是那樣的幽怨哀婉,她是在思鄉嗎?我彷彿聽到了輕輕的“吧嗒”聲,那是昭君一顆晶瑩的淚珠滴在了瑤琴上。

  聽一曲“寒江月”,那古老幽遠的意味,那濃濃的鄉土味,讓我想到了餘秋雨描述的黑龍江,想到了“霜冷長河”,一樣生寒的水,一樣寂靜的夜,一樣清冷的月,一樣溫暖的人心。

  聽一曲“平湖秋月”,我感覺我好像在湖邊駐足,輕輕抬起手,任月光從指間流過。看著湖裡的影子,想到:“影兒落在水裡,句兒落在心裡,都一般無痕跡”。

  乘著音樂的翅膀,在音樂中飛翔,它真是美妙,給了我無窮感受。讓我的靈魂得以淨化,讓我對人生有所感悟,讓我想到生活是多麼美好。天地變化,日月沉浮,人生天地間,只不過是一瞬,何必在乎太多。慈悲一些吧,寬容一些吧,讓我們的人生更美好,讓我們的世界充滿美麗的陽光和平和的微笑。

  末了,想起張愛玲的一句話:“人大都追求飛揚的人生,其實平凡才是人生的底色。”

  讓我們來聽聽音樂吧,讓你被浮華牽引得勞累的心享受片刻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