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好文> 提升與踐行民眾生態意識的方法

提升與踐行民眾生態意識的方法

提升與踐行民眾生態意識的方法

  如何提升與踐行民眾生態意識

  一、前言

  “周老虎”事件所折射的不僅僅是物種滅絕,當我們以更深刻的眼光來審視我們周邊的生態環境時,我們發現表土流失、大氣汙染、水源汙染、生活垃圾和食品安全等都是我們身邊與我們切身相關的生態問題。如果民眾的生態意識不提高,生態環境得不到改善,那麼就算真有那麼一小群的野生華南虎尚且困難地生存在某深山老林裡,最終也只能不可避免地走向滅絕。

  二、提升民眾生態意識是緩解當前生態問題的關鍵所在

  人類與自然從來就是緊密聯絡、相互作用的。就如恩格斯所說:“我們統治自然界,絕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生態環境的不理想,不僅會影響經濟發展和政府決策,也影響著廣大民眾生活狀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人的意識指導人的行為。人類有什麼樣的意識常帶來什麼樣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如此,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也是如此。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論述生態問題時有一個共識,即:生態文明建設不是專案問題、技術問題、資金問題,而是核心價值觀問題、人的靈魂問題。他們都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思想的大革命。萊易斯認為,造成生態危機的真正根源是千百年流傳下來、厚厚地積澱在人們頭腦中的控制自然的觀念。福斯特也看到了人們正是在那些傳統的倫理觀念的指引下肆無忌憚地破壞生態環境,所以他要求人們從思想觀念人手解決生態問題。可見,在生態馬克思主義者眼中,提升人的生態意識是建立生態文明的關鍵所在。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人與自然的關係經歷了古代自然的神化——自然主宰人類,和近代人類能力的神化——人類主宰自然,到現代力圖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三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人對自然的觀念也經歷了對自然的恐懼與崇拜、對自然的主宰與改造以及尊重自然和自然規律三個發展歷程。當人類對自然的充滿恐懼與崇拜時,人只能被動地順從自然的主宰,成為自然的奴役。當人類藉助科技的發展壯大自身力量時,人成了世界的中心、自然的主宰。為了滿足自己無盡的慾望,人類對自然進行大肆掠奪。恩格斯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人類對自然的“勝利”帶來了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和各種突發環境事件,讓人類不得不正視自己的生存環境。在對人類行為的反思中,人類認識到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生死與共,尊重自然規律,建立一種人與自然合作與和諧的關係,而不是一種主宰和反抗的關係,是人類繼續生存和發展的唯一選擇。因此,生態意識開始在人類的思想意識中凸顯出來。所謂生態意識,是指人們在人類生態活動的基礎上所獲得的對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一種客觀的、不以人類為中心、不以人類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認識,以及透過這種認識所形成的基本的理論觀點、道德情操和價值觀念。其核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緩解當前生態問題的當務之急是要喚起和提升廣大民眾的生態意識。只有樹立民眾的生態意識,才能催使人們正確地去解決環境問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首先,生態意識建設可以讓民眾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催生新的生產觀念和消費觀念。過去那種高投入,低產出的粗放式經濟在帶來收益的同時,所造成的生態問題是十分嚴重的。而一味追求大、多、全的奢侈的消費觀,也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可以催生新的生產觀念和消費觀念,建立起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生產體系和節約型的消費理念。其次,正確的生態意識可以規範人們的行為,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長期以來,人們在思想上有一個誤區,認為只要能大力發展生產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犧牲些環境資源是無所謂的'。這種認識必然導致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目光短淺、急功近利,不惜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如為了一己私利,濫採濫伐、肆意捕殺、胡亂排放三廢等等。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可以讓人們認識到以往直接或間接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不正確性,從而以新的生態意識規範自己的行為,並摒棄有悖生態文明的行為。

  三、提升和踐行民眾生態意識面臨的兩大困境

  1、困境之一:炫耀式消費誘使民眾消費走向異化。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異化消費”引起了資源極大浪費和環境嚴重汙染,急劇膨脹的消費需求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深層原因。阿格爾認為,所謂“異化消費”就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為了延緩經濟危機而力圖歪曲滿足需要的本質,誘使人們在市場機制下把追求消費作為真正的滿足,從而導致過度的消費。它表現為人們往往根據消費的多少來衡量自己的幸福程度,其結果造成這種需求超出自然界所能承擔的程度,從而導致了生態危機。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指出當代西方人的需求是一種被資本所支配和控制的“虛假需求”,並導致人們只根據瘋狂的消費活動來確定人的幸福。福斯特也指出生產出的使用價值主要是為滿足虛浮的消費,甚至對人類和地球具有破壞性。總之,發達國家滋長的“消費越多越體面”的觀念,不僅鼓勵人們以貪得無厭的態度去消費和浪費資源、能源和商品,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民眾的消費觀。

  本來,崇尚節儉是中國傳統的主流消費文化。如今,在這種文化下也湧動著崇尚奢侈、炫耀式消費的潛流,特別是改革開放來經濟的發展和發達國家消費觀的影響,使這一消費潛流逐漸有轉化為消費潮流的趨勢。可以說,隨著物質生產水平的提高,異化消費的現象在我國已經開始蔓延,中國人的消費也帶著明顯的炫耀式消費的特徵。

  一方面,許多中國人在消費中有著盲目的符號崇拜。在當今普通國人眼中,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似乎就是看誰賺的錢多,而對於奢侈品的炫耀式消費則最容易把這個資訊公諸於眾。所以許多人將奢侈品消費視為身份、品位的象徵,LV、勞力士、範思哲、香奈爾、迪奧等品牌成為許多人爭相追逐的物件。有人甚至省吃儉用也要買名牌。人們在對名牌的盲目崇拜中,不幸被商品表面的符號異化了。他們追求那些商品不是為了商品的使用價值本身,更多是衝著商品表現的那個符號而去。另一方面,許多中國民眾對消費品的追求不是夠了就好,而是超過才好,形成了大而美、多而好的消費觀。比如,房子不是夠住就行,而是越大越好,車子也不是夠用就行,而是要排氣量越大越好。於是,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許多三口之家卻住著10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哪怕有些人已經被銀行的貸款壓得喘不達氣來;在擁擠不堪的街道上,私家車摁著喇叭艱難前行……這些都給生態環境帶來不同程度的不利影響和破壞。

  2、困境之二:經濟理性誘使民眾個體行為與生態理性相背離。經濟理性與生態理性相背離,或者說,經濟原則與生態原則相沖突,是當前建設生態文明的另一大困境。高茲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之間的對立說成是“生態理性”與“經濟理性”的對立。他認為在生產動機上有兩種理性:一是經濟理性,即資本主義以利潤為生產動機的理性。它不惜對資源的肆意開發,不顧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追求最大限度的生產和消費;二是生態理性,即社會主義以生態保護為宗旨的理性,它力圖用盡量少的勞動、資本和資源,努力生產耐用的、具有高使用價值的東西,以滿足人們適可而止的需求。

  或者我們這裡還可以借用這兩個概念,並進一步對二者做一更簡單的闡釋:生態理性重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經濟理性重個體利益和短期利益。這裡的個體利益可以泛指與整體利益相對的個人利益或群體利益,而短期利益可以泛指從眼前利益至一兩代人之久的利益,主要是相對於人類長遠利益而言。

  現實中,人類追求利益時,更多地注重個體的利益和短期利益,即追求個體的滿足和當下的滿足。踐行生態意識也是如此,一旦同利益相關,落實起來就更為艱難。因為人們儘管瞭解現在面臨的各種生態問題,明白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人類終將走向自我毀滅的一天,但若從自身利益出發,感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對己不利,就有可能在行為層面走向反面。這也是為何美國在環保方面呼聲很大,一旦關乎自身利益就止步不前;為何發達國家以慘痛的教訓昭示先發展經濟、後治理環境的發展道路有其致命的弊端,而發展中國家仍大量走上這條發展道路;為何近年我國民眾的生態意識有所提高,而環境狀況不但沒有根本改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惡化。

  四、衝突兩大困境,踐行民眾生態意識

  喚起和提升廣大民眾的生態意識對於緩解當前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當前要將其付諸實踐,將生態意識落實為生態行為卻也困難重重,行之不易。在此,筆者試圖從踐行民眾生態意識的兩個困境出發,借鑑和參考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做法和生態馬克思主義的一些主張,提出兩條粗淺的建議,以期起拋磚引玉之作用。

  倡導和推行新型的生態消費觀,衝破炫耀式消費的樊籬。在當前,改變消費觀,促使民眾的消費觀由高消費、奢侈消費向生態消費轉變,是生態社會的必由之路。阿格爾就指出消除當代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出路是消除異化消費,實現人的需求的革命。因此,我們要建設生態文明,就必需改變這種炫耀式的消費觀念,倡導“生態消費”觀念,讓民眾的消費從異化消費走向理性消費。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加大消費觀念的宣傳和教育。透過宣傳與教育,普及民眾環保知識,啟蒙民眾生態消費意識,促使民眾參與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