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數學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說課稿1

  說教材

  本次活動是針對小班年齡感知數量5的數學探索活動。對數量的感知是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也使幼兒開始積累數學的感性經驗首先遇到的問題之一,幼兒掌握數概念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幼兒數概念的發展是從計數開始的。因此讓幼兒感知物體的數量並計數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活動的設計,我嘗試打破傳統集體教學的模式,將數學與遊戲進行整合。根據《綱要》中"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這一要求,我創設了一個充滿童趣的環境,把抽象、枯燥的數學內容變成有趣的遊戲,使幼兒在輕鬆、自由的環境中主動探索。基於以上分析,我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確立了以下活動目標。

  1、感知5以內的數量,學習手口一致的點數,說出總數。

  2、學習按照數量對應擺設物體,體驗5以內的數序。

  3、大膽思考與嘗試,增強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有點數5以內數量物的數學基礎以及排序的概念。

  2、物質材料:火車頭模型一個,火車廂3節,15張小椅子、3張桌子、3個杯子、2個襪子、1根棍子、5個手帕、2頂帽子、數字1-5的圖片若干、音樂《火車開了》、糖果若干。

  3、環境準備:佈置一個數學城堡

  重點:教師透過引導讓幼兒嘗試自己對物體的點數,生動、形象、直觀的感知5以內的數量和數序。小班幼兒好動且注意不集中,需要教師的引導與時常提醒,幫助幼兒逐步抽象出數概念。

  難點:小班幼兒常常不能正確點數實物,教師透過各種感官和邊出示實物邊數的方法,學習手口一致的點數,並說出總數。

  說教法

  遊戲法。

  遊戲是幼兒園教學的靈魂,在教學中運用遊戲法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幫助幼兒輕鬆愉快地理解知識,因此,在本次活動的過程中,我堅持以遊戲的輕鬆氛圍和遊戲方式來開展教學,如教師以遊戲的形式開火車帶孩子們去數學城堡,引導幼兒幫助數學老爺爺整理房間,開火車帶孩子們離開等等。

  2、情境教學法。

  由於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以及幼兒對生活和周圍的事物感興趣但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的特點,我選擇了設計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透過設定一個"數字城堡"的環境,帶領幼兒去探索數量的奧秘。

  3、操作法。

  活動中,我為幼兒準備了許多的操作材料,如花瓶和花、襪子、帽子、手帕等物品,透過將不同數量的花插進標有相同數量的標籤的花瓶上,透過點數不同數量的襪子、帽子、手帕,幼兒能更好地動手感知數量的存在,從而更好地建立數量的概念。

  說教學過程

  1、開火車到數學城堡去玩

  首先教師邀請幼兒坐火車前往數字城堡。然後用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幼兒: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乘火車到數學城堡去玩,請小朋友數一數我們的小火車有幾節車廂?請幼兒手口一致地點數車廂。這一環節的設計把對點數的要求融入到遊戲的之中,幼兒很自然地練習了點數。

  2、參觀數學城堡

  伴隨著《火車開了》的音樂,教師帶領幼兒來到了數學城堡。接著教師提出問題:請小朋友們下車,看一看城堡裡有什麼?。這是幼兒透過目測及觀察,交流自己的發現。本環節的設計是依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創設童話情境,以參觀數學城堡的形式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先讓幼兒觀察一下城堡中有哪些好玩的東西,而不是直接讓幼兒點數物品,使幼兒在輕鬆快樂的情境中自主學習,為孩子們下一步的點數做好鋪墊。

  3、做客數學城堡

  這個環節中,教師請幼兒觀察出有幾張桌子,並請幼兒根據每張桌子貼著的數量卡,搬椅子做好。等幼兒坐好後,教師再根據每張桌子幼兒坐的數量進行檢查和調整。接著,教師以神秘的口吻說:"在這個城堡裡,住著一位數字老爺爺,這位數字老爺爺知道小朋友來做客,可開心了。他說要跟我們小朋友玩數字遊戲"。教師透過遊戲引導幼兒根據花瓶上的標籤的提醒,給花瓶插上數量5的小花。並幫助老爺爺整理帽子、椅子、柺杖、手帕,根據物品數量的多少擺放在不同標籤的籃子裡。讓幼兒在觀察的基礎反覆練習點數數字1-5。幼兒在說的時候教師把相應的數字卡片貼在黑板上。最後每個幼兒都能獲得數字老爺爺送出的5個小糖果作為獎勵,而5個小糖果需要幼兒自己手口一致地取。

  4、開火車帶小朋友回幼兒園

  在最後一個環節,教師請小朋友乘火車回幼兒園,並提出乘車規則:要求小朋友們不要擁擠,排隊上車,每節車廂只能乘坐5個小朋友。

  本環節與開頭部分首尾呼應,但目標不同,讓幼兒從開始部分的點數落腳到最後的數物對應,有層次,有梯度。讓孩子們對數字5進行了鞏固練習。

數學說課稿2

  一、教學內容:

  本課是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數學上冊中的比較分數大小“通分”第一課時。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

  通分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通分的意義,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學會把兩個分數通分,能透過通分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四、教材重點和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關鍵:找準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

  五、說教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透過學生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2、運用口答、等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說學法: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絡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透過對操作演示的觀察、分析,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體現了學生的自主。

  七、說教學過程:

  1、通分是在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同分母分數的比較大小的複習和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的複習。複習第(1)題讓學生回憶了兩個數是互質關係、倍數關係和一般關係時怎樣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複習第(2)題時先讓學生填空,再說一下這樣填的根據,為通分過程打好基礎。

  2、(1)在教學例1時,我先透過題中具體的分數,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概念,再引導啟發學生把2/9和1/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公共的分母必須是4和9的公倍數,從而引出了通分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了計算簡便,取最小的公倍數做分母,然後出示了通分的關鍵。

  (2)在教學通分過程時,我重點是解決對照公分母思考把原來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引導學生想:分母是原來分母的幾倍,原來分數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藉助教材上圖形的直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照板書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在教學例1後,我就指導學生練習了課本54的練一練的第一題有利於進一步鞏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教學例1後,就進入了鞏固練習階段。通分的關鍵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練一練的第2題:很快說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然後練習了練一練的第三題提高了學生的辨別能力,防止通分的兩種錯誤型別。

  4、最後我進行了課堂總結,讓學生自己歸納:這堂課,你學會了什麼?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5、在一堂課結束之前,我還安排了一定的作業時間,既當堂檢查了教學效果,又減輕了學生的課後負擔,並在作業時,我進行了個別輔導,讓後進生能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後我忠心希望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數學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實踐活動——“數學樂園”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實踐活動情境,其內容都是一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材料和“起立遊戲”、“送信遊戲”等。學生在活動中可以進一步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基於以上分析,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10以內數的順序、組成及計算,區分它們的基數、序數含義。

  2.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的能力。

  3.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二、學生分析

  學生認識了0~10並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後,已具備瞭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由於日常教學中,班上的人數較多,活動空間有限,組織起來也較困難。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學都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主動、有序、愉快地參與到各個活動中來,是本節課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三、設計理念

  未來的社會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為此,我在現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班上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幾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

  四、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實踐活動課。

  1、課件展示——“數學樂園”全景圖。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今天老師想和你們一塊兒去“數學樂園”做遊戲,你們想不想參加?

  2、師板書課題:數學樂園

  3、用獎“數字之星”的方法激勵學生多發言、多動腦。

  (二)活動1:走迷宮遊戲。

  (1)複習對0~10各數的認識。

  ①說數字:學生說出透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的數字0~10,教師貼出相應的數字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一個娃娃頭。

  ②用數字:引導學生用黑板上的一個或幾個“數字娃娃”說一句話。

  ③找數字:啟發學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字娃娃”,體會數字的重要性,並邀請“數字娃娃”一塊兒做遊戲。

  ④排數字:啟發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給“數字娃娃”排隊,點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學生分別在自己桌面上排數字卡片。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擺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宮”活動。

  (出示小黑板)教師以一個《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匯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著走著,突然迷路了,這怎麼辦呀?它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我迷路了,怎麼辦才好呀?”媽媽聽了點了點頭說:“孩子,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順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於是聰明的小白兔按媽媽的話去做,終於回家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樣走的嗎?

  (3)學生獨立走迷宮——幫助小白兔找家。

  讓四個學生分別在四塊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筆畫不同路線,其他學生在課本上畫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線。

  (4)比比誰想得多,進行評價獎勵。

  (5)找規律:教師引導學生找其中的規律,如,“從1走到2有幾種方法?”“從左邊的2走到3有幾種走法?”引導學生有條理地進行思考,並作為課後的作業,鼓勵學生合作完成。

  (三)活動2:對口令遊戲。

  1、(放快節奏鼓點音樂)師生對口令,如師說“我出3”,生答“我出5”,複習數的組成。

  2、同桌互對口令,複習數的組成。

  (四)活動3:送信遊戲。

  學生按四人小組的位置坐好,每人從抽屜裡拿出一個反面寫有一個數字的信封,然後請學生把桌面上的得數與信封上數字相同的算術卡片放進信封。

  請其中一組學生上臺演示完成,之後評價,找對的學生表揚自己。

  (五)活動4:起立遊戲。

  1、報數:請兩豎行學生從前往後,從後往前報數。

  2、數數排第幾:讓每位同學透過數數和思考,對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個正確的定位。

  3、起立拍手遊戲:教師點到從前(後)數第幾位學生,該豎行該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後讓學生練習從左數、從右數,使學生進一步感知前後左右等空間的方向,並注意讓學生區分幾個和第幾個這兩個易混的概念。

  (六)活動5:投擲遊戲。

  佈置好遊戲場地,教師點幾位學生按規則向簍裡投球,共10個球,看能投進幾個。同時請一位學生當評判員,用圓片貼在黑板上表示投進球的數量,之後請其他學生當“小記者”,報道幾位學生的投球成績並進行比較。其間還讓學生說說有幾個球沒投進,並說出自己的演算法。

  (七)課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一塊兒到“數學樂園”去逛了逛,你們開不開心?其實只要你們留心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知識,你們想不想學習更多的數學本領呢?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努力,就一定會成為生活中的“小小數學家”。9:38:38

數學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屬於統計與機率領域的知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統計經驗,以及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表和方塊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這部分內容,能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為今後進一步學習統計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透過提供動物運動會場景,先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引出不同的分類,從而得到不同的統計結果。接著呈現相應的統計表讓學生整理資料,並思考分析兩次統計有什麼不同,使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想想做做”中的練習則強調實踐與交流,讓學生再一次全面親身經歷統計的完整過程並從中獲得一些啟示,解決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體驗不同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教學難點是根據統計需要,正確地分類收集整理資料。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並學會用統計表來表示統計的結果。

  2、在學習統計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從統計的角度提出並解決與資料資訊有關的問題,培養初步的統計觀念。

  3、讓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培養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分三大環節組織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藉助多媒體創設熱鬧的動物運動會場景,透過談話引導學生仔細看圖,然後交流,看到了什麼?想知道些什麼?這樣設計,抓住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主動進入學習狀態,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統計的需求,為新課的探究作好鋪墊。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我分兩個層次組織教學。

  第一層次合作交流,經歷統計全過程。首先以談話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提了這麼多問題,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統計經驗,思考出可以用統計的方法來解決。接著,組織學生思考要解決剛才提出的“有哪些比賽專案?每個比賽專案分別有多少小動物參加?”該怎樣統計,要想知道“有幾隻小猴?幾隻小兔?幾隻小狗?”又該怎樣統計。透過交流、引導,引出可以按比賽專案、按動物種類分別進行統計。結合交流,適時出示相應的統計表。這樣設計,呈現了按照不同標準進行分類收集、整理資料的意義,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因為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標準分類處理資料。接著組織學生利用學過的統計知識,分小組合作收集、整理資料,完成統計表的填寫。最後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思考、比較:看了兩張統計表你知道了什麼?二張統計表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透過交流使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統計標準雖不同,但總數不變。統計知識的教學強調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我這樣設計,自然地讓學生經歷了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提高了對資料的處理能力,而且透過多次組織交流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體會,從而積累統計活動的經驗,掌握一些基本的統計方法,獲得成功的體驗。

  第二層次應用統計資料,解決問題。我藉助媒體創設了一個情景:工作員小熊要為跳高運動員每人發一件紅色運動服,為長跑運動員每個發一件綠色運動服。廚師小豬要為每隻小狗準備一份骨頭套餐,為每隻小猴準備一份桃子套餐,為每人小兔準備一份蘿蔔套餐。請你向他們提供一張最合適的統計表。這樣設計,重在讓學生學會應用統計資料去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到統計的價值,進一步體會到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第三環節聯絡實際,鞏固深化。

  結合書中的習題,我安排了兩道聯絡生活的又不同層次的練習題。

  第一層次結合“想想做做”第1題,組織學生分小組調查統計小組裡每個同學最喜歡的一類電視節目和一種球類活動。然後引導分析:兩份統計表各是按什麼來統計人數的?從統計表裡你知道了我們班的哪些情況?最後透過創設問題情景:你還想知道我們班的什麼情況?你最想統計什麼?組織學生開展相似的統計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這一練習透過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資料,使學生知識得到運用,能力得到鍛鍊,並體會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第二層次完成“想想和做”第2題。組織學生把一些圖形先按形狀再按顏色進行分類整理並填表,活動後組織學生交流“比一比兩次統計的結果,說一說你知道了什麼?”這個練習重在讓學生嘗試把不完整的統計表補充完整後再統計,引導學生做事要有序,並且讓學生再次經歷了資料資訊處理的全過程,體驗不同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

  本節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和媒體優勢,選擇、創設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統計素材和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慾。在統計活動中採用了讓學生主動探索、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充分經歷資料資訊處理的全過程,突出了統計活動的本質,學生在全程參與中不僅掌握新知,發展能力,同時又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數學說課稿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西師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第1課時《比的認識》。整個流程我分五個環節進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說教材

  《比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比的認識》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比在數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是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教材沒有采取給出幾個例項,就直接定義“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為學生理解比的意義提供了豐富的直觀背景和具體案例,為今後學習比的應用,以及比例的'知識奠定基礎。

  二、說學情

  有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或使用過比,並有一些相關的活動經驗。但學生對比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學生喜歡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戰性的問題,喜歡探究的、合作的學習方式,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的經驗。

  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目標: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的讀、寫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初步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

  (2)能力目標:

  讓學生經歷探索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的過程,透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合作、探究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4、教學重點和難點:

  其中理解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以及會求比值是本節課的重點,而難點是聯絡分數與除法,正確理解比的意義。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預設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三、說教法學法

  如何從問題提出到問題解決都竭力把參與認知過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全面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真正確立其主體地位。而教師只是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及時地給以引導、點撥、糾正。

  基於這樣的思考本課我主要採用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具體來說就是:課前給學生提供學案進行預習,課堂上先小組交流梳理出一致的答案,把還存在的疑問整理出來,老師把這些問題歸納彙總後,按照知識的內在聯絡把這些問題先後呈現出來,在全班學生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老師給予恰當的點撥,在給學生解疑的同時把學生的思維推向深層次,另外,在練習中應用聯絡生活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培養了學生數學意識,和數感。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激勵評價法,在學生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發現有獨特見解的,都給予激勵的評價,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在學習過程中,我努力滲透給學生積極自學、認真聽課、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在合作交流之前,我要求學生先要有成熟的思考後在進行交流,這樣的交流才有深度,才能閃耀著智慧的火花。

  四、說教學過程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其原有認知基礎上的主動建構,因此我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步驟,我分別概括以:

  (一)、課前預習,學案導學。

  我在上節課就佈置給學生一份學案,讓學生依據學案的預習任務,看書並找出相關問題的答案。這份學案是這樣設計的:

  1、閱讀課本第50頁。(瞭解知識的全貌)

  2、思考:

  ①比的意義指的是什麼?比的讀、寫法怎樣?比的各部分名稱是什麼?比的後項可以是任何數嗎?比號怎樣規範書寫?

  ②比與分數、除法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絡?

  ③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用到比?

  ④比和比值有什麼聯絡和區別?

  課前預習,可以把課堂中一些只需淺層思維的探究活動,提前完成,這樣既為課堂上充分的合作交流留足時間,同時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學習目標指向會更明確。這樣真正實現“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提高學生主體參與課堂意識,事實證明,這對“主體性高效課堂”的實現,。對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二)、質疑問難,小組交流。

  學生預習了,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關注到學生的起點?學生預習了,課該怎麼上?怎樣找準切入點,讓課堂教學更有效?基於這樣的思考,我的教學策略是:

  由小組長組織,小組之間逐個問題進行交流,把解決和沒有解決的問題都標註出來,老師透過有選擇性地參與不同程度學習小組的討論,整理出共性的問題:①比的意義理解只停留在淺層的文字定義上,沒有把握其本質;②比與分數、除法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絡?③比和比值有什麼聯絡和區別?前一個問題正好是本課的難點,後兩個問題是本課的難點。對此,我的教學預設是分三個層次突破難點:

  第一層感悟:學生透過預習P50教材,知道把相片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所得的圖形才會和原圖相像,使學生對“比”有了一些體驗;(這種體驗透過自學可以達到),第二層感悟:理解路程與時間、總價與數量的關係也可以用比表示,學生對於相除關係就可以用“比”表示。這個地方理解是不夠到位的,因此,教學的切入點就定在這裡:

  首先,要求學生在填完表格的基礎上,列出在填表過程中使用的算式,並指名彙報,師給予板書:路程÷時間=速度,40÷2=20,45÷3=15,總價÷數量=單價:15÷3=5,9÷2=4.5,12÷3=4,板書時,老師有意把除號用彩色筆凸顯,並把算式中的除號對齊。

  然後,老師指出,像這些式子中,兩個數量或兩個數相除,又叫做這兩個數的----?如路程÷時間=速度可以說成:路程比時間等於速度,誰能用”比”再說一個算式,指名兩位同學彙報後,同桌再選幾個算式說一說。到此,學生對“比”有了一定的理解,但不夠深入。因此,教師接著安排第三個層次:

  (三)、獨立練習,當堂達標。

  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只有經過操作,才能內化成技能,練習題的設計,必須在保證一定量的前提下,著重於質的研究,要使學生悟出規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1、基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完成教材練習十四第1題。

  2、開放練習(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圓的半徑是2釐米,----------?你能寫出幾個相關的比。

  3、拓展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甲是乙的2倍,乙是丙的,求甲:乙:丙=()

  這樣,分層練習,因材施教,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生吃得飽,符合新課標所倡導的:“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理念。

  (四)、佈置作業,課後延伸。

  1、佈置下次課的預習任務。(略)

  ①、什麼是商不變的規律?什麼是分數的基本性質?

  什麼是最簡分數?什麼是最簡比?

  ②、整數、分數、小數的比分別怎樣化簡?

  2、練習冊

數學說課稿6

  教學目的:使學生熟練掌握奇偶函式的判定以及奇偶函式性質的靈活應用;

  培養學生化歸、分類以及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提高學生分析、解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知識要點回顧

  1、奇偶函式的定義:應注意兩點:①定義域在數軸上關於原點對稱是函式為奇偶函式的必要非充分條件。②f(x)f(x)或f(x)f(x)是定義域上的恆等式(對定義域中任一x均成立)。

  2、判定函式奇偶性的方法(首先注意定義域是否為關於原點的對稱區間)

  ①定義法判定(有時需將函式化簡,或應用定義的變式:f(x)f(x)f(x)f(x)0f(x)1(f(x)0)。f(x)

  ②圖象法。

  ③性質法。

  3、奇偶函式的性質及其應用

  ①奇偶函式的定義域關於原點對稱;②奇函式圖象關於原點對稱,並且在兩個關於原點對稱的區間上有相同的單調性;③偶函式圖象關於y軸對稱,並且在兩個關於原點對稱的區間上單調性相反;④若奇函式f(x)的定義域包含0,則f(0)=0;⑤f(x)為偶函式,則f(x)f(x);⑥y=f(x+a)為偶函式

  而偶函式y=f(x+a)的對稱軸為f(xa)f(xa)f(x)對稱軸為x=a,x=0(y軸);⑦兩個奇函式的和差是奇函式,積商是偶函式;兩個偶函式的和差、積商都是偶函式;一奇一偶的兩個函式的積商是奇函式。

  二、典例分析

  例1:試判斷下列函式的奇偶性

  |x|(x1)0;(1)f(x)|x2||x2|;(2)f(x);(3)f(x)x2x1__(x0)(4)f(x);(5)ylog2(x;(6)f(x)loga。2x1__(x0)

  解:(1)偶;(2)奇;(3)非奇非偶;(4)奇;(5)奇;(6)奇。簡析:(1)用定義判定;

  (2)先求定義域為[,再化簡函式得f(x)則f(x)f(x),為奇函式;

  (3)定義域不對稱;

  (4)x注意分段函式奇偶性的判定;

  (5)、均利用f(x)f(x)0判定。

  例2,(1)已知f(x)是奇函式且當x>0時,f(x)x32x21則xR時x32x21(x0)f(x)0(x0)32x2x1(x0)

  (2)設函式yf(x1)為偶函式,若x1時yx21,則x>1時,yx24x5。

  簡析:本題為奇偶函式對稱性的靈活應用。

  (1)中當x<0時,x0,則f(x)(x)32(x)21可得f(x)x32x21,∴x<0時,f(x)x32x21

  也可畫出示意圖,由原點左邊圖象上任一點(x,y)關於原點的對稱點(x,y)在右邊的圖象上可得y(x)32(x)21yx32x21。

  (2)中yf(x1)為偶函式f(x1)f(x1)f(x)的對稱軸為

  x=1故x=1右邊的圖象上任一點(x,y)關於x=1的對稱點(x2,y)在

  (可畫圖幫助分析)。yx21上,∴y(x2)21x24x5。

  本題也可利用二次函式的性質確定出解析式。

  練習:設f(x)是定義在[—1,1]上的偶函式,g(x)與f(x)圖象關於直線x=1對稱,當x[2,3]時g(x)2t(x2)4(x2)3(t為常數),則f(x)的表示式為xx。

  例3:若奇函式f(x)是定義在(—1,1)上的增函式,試解關於a的不等式f(a2)f(a24)0。

  分析:抽象函式組成的不等式的求解,常利用函式的單調性脫去“f”符號,轉化為關於自變數的不等式求解,但要注意定義域)。

  解:依題意得f(a2)f(a24)f(4a2)(∵f(x)為奇函式)又∵f(x)是定義在(—1,1)上的單調增函式

  1a21∴1a241

  2a24aa2

  ∴解集是{aa2}

  變式1:設定義在[—2,2]上的偶函式f(x)在區間[0,2]上單調遞減,若f(1m)f(m),求實數m的取值範圍。|1m||m|簡解:依題意得21m2

  2m2121m

  (注意數形結合解題)

  變式2:設定義在[—2,2]上的偶函式y=f(x+1)在區間[0,2]上單調遞減,若f(1—m)

  11m3簡解:依題意得1m3

  |1m1||m1|1m22

  例4,已知函式f(x)滿足f(x+y)+f(x—y)=2f(x)·f(y),(x,yR),且

  (1)f(0)=1,(2)f(x)的圖象關於y軸對稱。f(0)0,試證:

  (分析:抽象函式奇偶性的證明,常用到賦值法及奇偶性的定義)。解:(1)令x=y=0,有f(0)f(0)2f2(0),又f(0)0∴f(0)1。

  (2)令x=0,得f(y)f(y)2f(0)f(y)2f(y)

  ∴f(y)f(y)(yR)

  ∴f(x)為偶函式,∴f(x)的圖象關於y軸對稱。

  歸類總結出抽象函式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變式訓練:設f(x)是定義在(0,)上的減函式,且對於任意x,y(0,)x都有f()f(x)f(y)y

  1(1)求f(1);(2)若f(4)=1,解不等式f(x6)f()2x

  (點明題型特徵及解題方法)

  三、小結

  1、奇偶性的判定方法;

  2、奇偶性的靈活應用(特別是對稱性);

  3、求解抽象不等式及抽象函式的常用方法。

  四、課後練習及作業

  1、完成《教學與測試》相應習題。

  2、完成《導與練》相應習題。

數學說課稿7

  老師們:您們好!非常高興能有機會和大家來交流說課活動,謹此向在座的老師們學習。我說課的內容是華師大版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教科書代數第一冊第二章第二節“數軸”的第一課時內容。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有理數概念的基礎上,從標有刻度的溫度計表示溫度高低這一事例出發,引出數軸的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初步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以使學生藉助直觀的圖形來理解有理數的有關問題。數軸不僅是學生學習相反數、絕對值等有理數知識的重要工具,還是以後學好不等式的解法、函式圖象及其性質等內容的必要基礎知識。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使學生理解數軸的三要素,會畫數軸。

  2。 能將已知的有理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能說出數軸上的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理解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

  3。 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讓學生知道數學來源於實踐,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確定:

  正確理解數軸的概念和有理數在數軸上的表示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建立有理數與數軸上的點的對應關係(數與形的結合)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學情分析:

  ⑴知識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

  ⑵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學生對數軸概念和數軸的三要素,學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畫圖中掉三落四的現象,所以教學中教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⑶由於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徵和生理特徵,學生好動性,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心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⑷心理上,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老師應抓住這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課的科學性,學好數學有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學科知識的滲透性。

  五:教學策略: 由於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徵,他們往往需要依賴直觀具體形象的圖形的年齡特點,以及七年級學生剛剛學習有理數中的正負數,對正負數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許多學生容易造成知識遺忘,也為使課堂生動、有趣、高效,特將整節課以觀察、思考、討論貫穿於整個教學環節之中,採用啟發式教學法和師生互動式教學模式,注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並教給學生“多觀察、動腦想、大膽猜、勤鑽研”的研討式學習方法。教學中積極利用板書和練習中的圖形,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空間,使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獲得充足的體驗和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的思想。

  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輔助作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七個教學環節: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三)、手腦並用,深入理解

  (四)、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七)、佈置作業,引導預習

  六:教學程式設計:

  (一)、溫故知新,激發情趣:

  首先複習提問:有理數包括那些數?學生回答後讓大家討論: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這些數的例項嗎?學生會舉出很多例子,但是由於溫度計與數軸最為接近,它又是學生熟悉的帶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學中我將用它來抽象概括為數軸這一數學模型,於是讓學生觀察一組溫度計,並提問: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後讓大家想一想:能否與溫度計類似,在一條直線上畫上刻度,標出讀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從而引出課題:數軸。結合例項使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心情進入了本節課的學習,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實踐,同時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了期待,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作了思想上的準備。

  (二)、得出定義,揭示內涵:

  教師設問:到底什麼是數軸?如何畫數軸呢?

  (1)畫直線,取原點(這裡說明在直線上任取一點作為原點,這點表示0,數軸畫成水平位置是為了讀、畫方便,同時也為了有美的感覺。)

  (2)標正方向(這裡說明我們在水平位置的數軸上規定從原點向右為正方向是習慣與方便所作,由於我們只能畫出直線的一部分,因此標上箭頭指明正方向,並表示無限延伸。)

  (3)選取單位長度,標數(這裡說明任選適當的長度作為單位長度,標數時從原點向右每隔一個單位長度取一點,依次表示1、2、3…負數反之。單位長度的長短,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但同一單位長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於畫數軸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師板書這三個步驟,給學生以示範。

  畫完數軸後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數軸?”(透過教師的親切的語言啟發學生,以培養師生間的默契)

  透過討論由師生共同得到數軸的定義: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

  至此,我們將一個具體的事物“溫度計”經過抽象而概括為一個數學概念“數軸”,使學生初步體驗到一個從實踐到理論的認識過程。

  (三)、手腦並用,深入理解:

  1、讓學生討論:下列圖形哪些是數軸,哪些不是,為什麼?

  2、為進一步強化概念,在對數軸有了正確認識的基礎上,請大家在練習本上畫一個數軸,(請同學畫在黑板上)

  學生在畫數軸時教師巡視並予以個別指導,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畫完後教師給出評價,如“很好”“很規範”“老師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語言來激勵學生,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並強調: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是數軸的三要素,畫數軸時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設計以上兩個練習,一個是動腦想,透過分析、判斷正誤來加深對正確概念的理解;一個是透過動手操作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四)、啟發誘導,初步運用:

  有了數軸以後,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表示在數軸上,那麼反過來,數軸上的點是否只表示有理數呢?作為一個問題我讓學生去思考,為後面實數的學習埋下伏筆,這裡不再展開。

  安排課本23頁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題圖形讓學生來操作,教師提出要求:

  1、要把點標在線上 2、要把數標在點的上方

  透過學生實際操作,可以加深對數軸的理解,進一步掌握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當然,此題還可以再說出幾個有理數讓學生去標點,好讓更多的學生去展示自己,並進一步讓學生從中感受已知有理數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從而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饋矯正,注重參與:

  為鞏固本節的教學重點讓學生獨立完成:

  1、課本23頁練習1、2

  2、課本23頁3題的(給全體學生以示範性讓一個同學板書)

  為向學生進一步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討論:

  3、數軸上的點P與表示有理數3的點A距離是2,

  (1)試確定點P表示的有理數;

  (2)將A向右移動2個單位到B點,點B表示的有理數是多少?

  (3)再由B點向左移動9個單位到C點,則C點表示的有理數是多少?

  先讓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得出結果,透過以上練習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達到靈活運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根據學生的特點,師生共同小結:

  1、為了鞏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提問:你知道什麼是數軸嗎?你會畫數軸嗎?這節課你學會了用什麼來表示有理數?

  2、數軸上,會不會有兩個點表示同一個有理數?會不會有一個點表示兩個不同的有理數?

  讓學生牢固掌握一個有理數只對應數軸上的一個點,並能說出數軸上已知點所表示的有理數。

  (七)、佈置作業,引導預習:

  為面向全體學生,安排如下:

  1、全體學生必做課本25頁1、2、3

  2、最後佈置一個思考題:

  與溫度計類似,數軸上兩個不同的點所表示的兩個有理數大小關係如何?

  (來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的學習習慣)

  七:板書設計:(略)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現結論,實現師生互動,透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認識到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學習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才能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名受學生歡迎的好教師。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想,不足之處請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數學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 數列作為一種特殊的函式與函式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學習數列也為進一步學習數列的極限等內容做好準備。而等差數列是在學生學習了數列的有關概念和給出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的基礎上,對數列的知識進一步深入和拓廣。同時等差數列也為今後學習等比數列提供了學習對比的依據。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了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a在知識上:理解並掌握等差數列的概念;瞭解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並能運用。

  b在能力上: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在領會函式與數列關係的前提下,把研究函式的方法遷移來研究數列,培養學生的知識、方法遷移能力;透過階梯性練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透過對等差數列的研究,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發現的求知精神;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於總結的良好思維習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①等差數列的概念。

  ②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及應用。

  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不完全歸納法,對此並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歸納法推導等差數列的同項公式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同時,學生對“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較為陌生,因此用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難點。

  二、學情分析對於三中的高一學生,知識經驗已較為豐富,他們的智力發展已到了形式運演階段,具備了教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課時注重引導、啟發、研究和探討以符合這類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二、教法分析

  針對高中生這一思維特點和心理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透過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三、學法指導在引導分析時,留出學生的思考空間

  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圍繞中心各抒己見,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弄清。

  四、教學程式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由(一)複習引入(二)新課探究(三)應用舉例(四)反饋練習(五)歸納小結(六)佈置作業,六個教學環節構成。

  (一)複習引入:

  1.從函式觀點看,數列可看作是定義域為__________對應的一列函式值,從而數列的通項公式也就是相應函式的______ 。(N*;解析式)

  透過練習1複習上節內容,為本節課用函式思想研究數列問題作準備。

  2. 小明目前會100個單詞,他她打算從今天起不再背單詞了,結果不知不覺地每天忘掉2個單詞,那麼在今後的五天內他的單詞量逐日依次遞減為: 100,98,96,94,92 ①

  3. 小芳只會5個單詞,他決定從今天起每天背記10個單詞,那麼在今後的五天內他的單詞量逐日依次遞增為 5,10,15,20,25 ②

  透過練習2和3 引出兩個具體的等差數列,初步認識等差數列的特徵,為後面的概念學習建立基礎,為學習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由學生觀察兩個數列特點,引出等差數列的概念,對問題的總結又培養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能力。

  (二) 新課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給出等差數列的概念:

  如果一個數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於同一常數,這個數列就叫等差數列, 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來表示。強調:

  ① “從第二項起”滿足條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後項減前項所得;

  ③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必須是同一個常數(強調“同一個常數” );

  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由學生將等差數列的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歸納出數學表示式:

  an+1-an=d (n≥1)

  同時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組數列,由學生判斷是否為等差數列,是等差數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個數列公差<0,>0,第三個數列公差=0

  由此強調:公差可以是正數、負數,也可以是0

  2、第二個重點部分為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在歸納等差數列通項公式中,我採用討論式的教學方法。給出等差數列的首項,公差d,由學生研究分組討論a4 的通項公式。透過總結a4的通項公式由學生猜想a40的通項公式,進而歸納an的通項公式。整個過程由學生完成,透過互相討論的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又化解了教學難點。

  若一等差數列{an }的首項是a1,公差是d,

  則據其定義可得:

  a2 - a1 =d 即: a2 =a1 +d

  a3 – a2 =d 即: a3 =a2 +d = a1 +2d

  a4 – a3 =d 即: a4 =a3 +d = a1 +3d

  ……

  猜想: a40 = a1 +39d

  進而歸納出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an=a1+(n-1)d

  此時指出:這種求通項公式的辦法叫不完全歸納法,這種匯出公式的方法不夠嚴密,為了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在這裡向學生介紹另外一種求數列通項公式的辦法------迭加法:

  a2 – a1 =d

  a3 – a2 =d

  a4 – a3 =d

  ……

  an – an-1=d

  將這(n-1)個等式左右兩邊分別相加,就可以得到 an– a1= (n-1) d即 an= a1+(n-1) d (1)

  當n=1時,(1)也成立,

  所以對一切n∈N*,上面的公式都成立

  因此它就是等差數列{an}的通項公式。

  在迭加法的證明過程中,我採用啟發式教學方法。

  利用等差數列概念啟發學生寫出n-1個等式。

  對照已歸納出的通項公式啟發學生想出將n-1個等式相加。證出通項公式。

  在這裡透過該知識點引入迭加法這一數學思想,逐步達到“注重方法,凸現思想” 的教學要求

  接著舉例說明:若一個等差數列{an}的首項是1,公差是2,得出這個數列的通項公式是:an=1+(n-1)×2 , 即an=2n-1 以此來鞏固等差數列通項公式運用

  同時要求畫出該數列圖象,由此說明等差數列是關於正整數n一次函式,其影象是均勻排開的無窮多個孤立點。用函式的思想來研究數列,使數列的性質顯現得更加清楚。

  (三)應用舉例

  這一環節是使學生透過例題和練習,增強對通項公式含義的理解以及對通項公式的運用,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透過例1和例2向學生表明:要用運動變化的觀點看等差數列通項公式中的a1、d、n、an這4個量之間的關係。當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時,可根據該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 (1)求等差數列8,5,2,…的第20項;第30項;第40項

  (2)-401是不是等差數列-5,-9,-13,…的項?如果是,是第幾項?

  在第一問中我添加了計算第30項和第40項以加強鞏固等差數列通項公式;第二問實際上是求正整數解的問題,而關鍵是求出數列的通項公式an

  例2 在等差數列{an}中,已知a5=10,a12 =31,求首項a1與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礎上將例2當作練習作為對通項公式的鞏固

  例3 是一個實際建模問題

  建造房屋時要設計樓梯,已知某大樓第2層的樓底離地面的高度為3米,第三層離地面5.8米,若樓梯設計為等高的16級臺階,問每級臺階高為多少米?

  這道題我採用啟發式和討論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注意每級臺階“等高”使學生想到每級臺階離地面的高度構成等差數列,引導學生將該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等差數列:(學生討論分析,分別演板,教師評析問題。問題可能出現在:項數學生認為是16項,應明確a1為第2層的樓底離地面的高度,a2表示第一級臺階離地面的高度而第16級臺階離地面高度為a17,可用課件展示實際樓梯圖以化解難點)

  設定此題的目的:1.加強同學們對應用題的綜合分析能力,2.透過數學實際問題引出等差數列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3.再者透過數學例項展示了“從實際問題出發經抽象概括建立數學模型,最後還原說明實際問題的“數學建模”的數學思想方法

  (四)反饋練習

  1、小節後的練習中的第1題和第2題(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目的:使學生熟悉通項公式,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

  2、書上例3)梯子的最高一級寬33cm,最低一級寬110cm,中間還有10級,各級的寬度成等差數列。計算中間各級的寬度。

  目的:對學生加強建模思想訓練。

  3、若數例{an} 是等差數列,若 bn = k an ,(k為常數)試證明:數列{bn}是等差數列

  此題是對學生進行數列問題提高訓練,學習如何用定義證明數列問題同時強化了等差數列的概念。

  (五)歸納小結(由學生總結這節課的收穫)1.等差數列的概念及數學表示式.

  強調關鍵字:從第二項開始它的每一項與前一項之差都等於同一常數

  2.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an= a1+(n-1) d會知三求一

  3.用“數學建模”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六)佈置作業

  必做題:課本P114 習題3.2第2,6 題

  選做題:已知等差數列{an}的首項a1= -24,從第10項開始為正數,求公差d的取值範圍。(目的:透過分層作業,提高同學們的求知慾和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

  五、板書設計

  在板書中突出本節重點,將強調的地方如定義中,“從第二項起”及“同一常數”等幾個字用紅色粉筆標註,同時給學生留有作題的地方,整個板書充分體現了精講多練的教學方法。

  §3.2 等差數列

  一、等差數列

  1、定義

  注:“從第二項起”及

  “同一常數”用紅色粉筆標註 二、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比的意義》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節的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認識比、比的意義和理解比、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除法、分數等知識以後進行學習的,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基礎。本節課的學習也為後面學習比的性質以及利用比解決實際問題起到鋪墊的作用,同時本節課的學習為生活提供了幫助。

  二、說學情

  接下來談談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所以要成為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師,深入瞭解所面對的學生可以說是必修課。本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歸納、類比等能力,能夠將一些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而且在生活中也為本節課積累了很多經驗。所以,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是相對比較容易的。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比的意義,會讀寫比;認識比的各部分名稱;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準確的求出比值;理解比、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絡和區別。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和思考,理解數學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絡的,體會變中有不變的思想。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提高對數學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我認為一節好的數學課,從教學內容上說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教學重點的確立與我本節課的內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麼根據授課內容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比的意義。教學難點是:理解比和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

  五、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講授法、練習法、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匯入

  首先是匯入環節,我會展示這樣兩個問題。

  1.六(一)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幾倍?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幾分之幾?

  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60km,汽車行駛100分鐘可以到達,汽車行駛的速度是多少?

  複習利用除法解決問題的應用題,為後面比的相關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主要採用講解法、小組合作、啟發法等。

  我先播放“天宮一號”發射過程影片。並介紹20xx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順利升空。宇航員楊利偉叔叔在飛船裡向人們展示了聯合國旗和我國國旗。

  提問:這面國旗就是楊利偉叔叔展示的國旗,長15 cm,寬10 cm。比較這面國旗長和寬的關係,你會提出怎樣的問題?

  我預設學生會有如下答案。

  預設1:長比寬多幾釐米?寬比長少幾釐米?15-10=5(cm)

  預設2:長是寬的幾倍?15÷10

  預設3:寬是長的幾分之幾?10÷15

  根據學生的回答我會追問1:剛才我們用15÷10來表示長是寬的幾倍,我們又可以把它們之間的關係說成長和寬的比是15比10。請同學們想一想,10÷15表示寬是長的幾分之幾又可以怎麼說?15比10和10比15一樣嗎?能隨便調換兩個數字的順序嗎?

  在學生充分回答了以後,我介紹“神州”五號進入執行軌道後,在距地350km的高空做圓周運動,平均90分鐘繞地球一週,大約執行42252km。那麼飛船進入軌道後平均每分鐘飛行多少千米?引導學生用比來表示。

  接下來讓學生思考,比較上面兩個例子,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

  根據學生的討論,我們共同總結出。相同點,都用除法,又都能說成幾比幾;

  不同點,第一個例子中的比是同類量的比,第二個例子中的比是不同類量的比,不同類量的比得到的是一種新的量如路程和時間的比表示的是速度。

  接下來讓同桌交流:誰能歸納一下,兩個數的比表示什麼意思?

  師生共同總結:比的概念以及各項的名稱,什麼是比值以及如何求比值。

  在兩個數的比中,比號前面的數叫做比的前項,比號後面的數叫做比的後項。比的前項除以後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值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或整數表示。

  為了讓學生對於比有更加深入的瞭解,提問:大家現在對“比”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誰能舉幾個生活中的“比”的例子?

  螢幕出示足球比賽場景圖片,比分為2:0。

  追問:這是比分,這裡的2:0是什麼意思?你們覺得這個“比”想說明的意思和我們今天學的“比”一樣嗎?

  引導學生髮現比的後項相當於除法中的除數,分數中的分母,不能為0。

  追問:比的後項相當於除法中的除數、分數中的分母,那前項呢?比號呢?

  共同總結除法、分數、比三者之間的關係。

  至此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已經完成,做到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講解的過程中,一直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這一課改理念,讓學生充分理解本節課的知識。

  (三)課堂練習

  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

  1.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買同樣的練習本。小敏買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買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的練習本數之比是( ):( ),比值是( );花的錢數之比是( ):( ),比值是( )。

  2.3:( )=24 ( ):8=0.5

  這樣的問題的設定,讓學生對知識進一步鞏固,讓學生逐漸熟練掌握。

  (四)小結作業在課程的最後我會提問:今天有什麼收穫?本節課的課後作業我設計為:課後練習1、2、3題。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理解本節課的核心,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七、說板書設計我的板書設計遵循簡介明瞭突出重點部

數學說課稿10

  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第六課時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能整除的整十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並有餘數筆算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內容也同時為今後學習其他除法做好充分的鋪墊。

  由於中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抽象思維過程仍然需要具體形象的支援。因此,“透過操作、觀察,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逐步實現從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遵循學生的思維特點,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設計如下。

  說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探究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的筆算(首位不能整除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2.培養學生初步分析、概括的思維能力。 3.透過操作,找出新舊知識的聯絡。

  4.相機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保護法》。

  說教學重點:

  理解首位除時有餘的處理方法。

  說教學難點:

  基本掌握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筆算。

  說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小棒。

  說教學方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辯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主要採用“引導---自主探究”教學模式,博採反饋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等方法之長,做到一法為主,多法配合。

  說教學學法:

  本節採用的學法是讓學生在嘗試中操作、在嘗試中練習、在練習中反饋。把操作和計算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分一分、想一想、說一說、算一算中建立表象,理解算理。

  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匯入新課。

  學習本節知識必須要以整十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並有餘數筆算除法的為生長點,所以設計以下的練習為本節課作鋪墊。

  1.口算下面各題。

  30×2=

  80÷4=

  60÷3=

  2.筆算。

  42÷2=

  指定一人板演,其餘做在練習本上。 反饋時,讓學生說說42÷2的筆算過程。

  提問:計算時需要注意什麼?(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時,應先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寫在哪一位的上面)。

  3.談話匯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板書課題)

  動手操作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於促進興趣,便於建立表象,有利於理解知識等特點。本節課想透過讓學生擺小棒,透過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探討出新知,學生也只有在一些實際操作中才能逐步體會、理解“形”和“數”之間的聯絡,從而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愉快氛圍中獲取知識。

  二、動手實踐,探究新知

  1.動手操作。

  (1)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觀察。

  (2)提問。

  ①從圖中你知道些什麼?要求什麼?

  ②要求“每班分到多少本?”該怎樣列式?

  依據綜合法思路學生根據條件不難想到要求的問題是“每班能分到多少本?”也很容易列出52÷2的算式。(板書52÷2)

  ③52÷2=?你會用豎式計算嗎?(學生嘗試,讓一生板演)

  這時要求學生進行嘗試練習,把學生推到主動的地位;如果學生在嘗試練習中遇到困難,他們便會主動地自學課本或尋求教師的幫助,此時學習已經成為他們內在的需要。這時再引導他們透過動手實踐,形成學生自己探索的態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再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他們才願意參與活動。

  師:“計算的過程有沒有什麼發現?十位上的5除以2不能除盡,那麼這題到底怎樣來計算,結果是多少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小棒代替羽毛球來分一分。”(一捆小棒代替一筒羽毛球)

  (3)學生動手操作,老師巡視指導。

  彙報操作結果:你是怎樣分的?最後每個班分得幾個羽毛球?

  (4)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演示分法:(鼓勵學生的分法多樣化)

  ①先把5捆平均成2份,每份2捆,剩下1捆,再把1捆拆開,變成十根再與剩下的2根合起來就是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後得到26根。

  ②先把剩下1捆拆開先分,再分2根。

  ③全部拆開分。

  (5)引導比較兩種分法,提問:請同學們比較一下,第①②種分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6)這兩種分法都是先把整捆的分,把多出來的1捆先拆開來再和2根合起來分。

  (7)誰能再來完整地說說剛才我們是怎樣分小棒的?

  注意:複述分小棒的方法,多讓幾個學生說,讓學生運用數學語言把話說得正確、完整。

  (8)同桌互相說一說,分一分。

  新課標明確指出:“數學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善於瞭解和分析學生的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適應個別差異的方法進行教學,儘可能使每個同學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進步。所以此時教師要巡視,適時輔導學困生。

  依據擺小棒具體形象的過程,學生對首位不能整除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已經形成了表象,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擺小棒的過程再遷移、類推到筆算的學習中來。

  2.教學筆算。

  (1)提問:根據剛才擺小棒的過程,52÷2的筆算該怎樣寫呢?

  誰來說說52÷2的筆算該怎樣算呢?先算哪一位上的。

  教師這時板書52÷2的豎式,這樣,可以為學生樹立寫規範豎式的榜樣。

  (2)提問:十位上餘下來的1表示什麼意思?接下去該怎樣除?(突出重點和難點)

  (3)請你接下去除。完成書上第7頁上的例題。

  (4)誰來告訴大家,剛才是怎樣除的?(把關鍵的地方用紅筆標出來)

  追問:十位上剩下1以後怎樣除的?(對重點和難點再三強調)

  (5)檢驗:這道題計算是不是正確呢?可以怎樣檢驗?

  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6)比一比:52÷2和口算題中的42÷2,在計算時有什麼不同?

  引導讓學生說完整話。

  我們知道,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與不能整除在算理、演算法上也不盡相同,這時,要和複習題中的42÷2進行比較,找出他們在演算法上的共同點與不同點,講清豎式的寫法,這樣才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補充板書:首位不能整除)

  3.練一練。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前2題。

  ①評講:當十位上有餘數時,接下去要怎樣算?

  ②同桌互相校對。

  (2)其他題獨立完成。

  這一題的四個題目前兩個給出豎式,學生可以直接填寫,後兩個則要求學生自己寫出豎式,這樣由扶到放,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法則,並不要求完美,只要正確、完整即可。

  三、鞏固練習,提高認識。 1.完成做想想做做第4題

  先估計商是幾十多,再用豎式計算。 2.出示情景圖。 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去年義務植樹多少棵? 說說怎樣列式? 植樹有什麼好處?

  教育視點:植樹造林可以防風固沙,美化環境,淨化空氣,我們要積極參加植樹活動。不準亂砍伐樹木,亂砍是違法的。

  3.做想想做做第5題。 (1)讀題,理解題意。

  (2)同桌相互說一說,該怎樣列式? (3)全班一起列式計算。

  這一題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的數學理念,還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再創造”學習的樂趣,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客觀世界,增強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體會數學的價值。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上,你有哪些收穫?

  在小組裡交流,彙報。這樣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從整體上把握知識,並突出重點。

  五、課堂作業

  完成“想想做做”第2、3、6題。

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及學情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在這一單元中,《分數的意義》十分重要,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堅定的基礎。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基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編排情況,我確立該課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

  2、能力目標:透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教學的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的難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透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能力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

  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課以“實踐匯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

  三、說教學流程:

  (一)遊戲匯入,激發興趣

  做“說一不二”遊戲

  (1)2塊橡皮泥:1+1=? 錯了!一塊橡皮泥再加一塊橡皮泥等於一塊。

  (2)5塊糖:你猜2+3=?

  2+3怎麼等於1呢?(5塊糖放進一個袋子裡,不是一袋糖了嗎?)

  (3)50+50=?反應太快了!怎麼等於“1”呢?這100個蘋果不是就是“1”

  筐蘋果嗎?

  (4)誰也舉一個說一不二的例子呢?

  透過遊戲匯入,使學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單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為後面突破難點奠定基礎。

  (二)動手操作,創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一組為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 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然後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己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可以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同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採用師生互動的形式,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為兩次,第一次藉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一個分數1/2為例,啟用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同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慾望,學生動手操作一定會創造出不同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於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知道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助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同,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在上一環節成功教學之後教師小結“剛才我們把8面小旗,6只熊貓分別看作了一個整體。”從而再一次揭示了一個整體,透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可以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可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說“我把一張餅看作一個整體,把4個棋子看作一個整體,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一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一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後藉助一組練習題,透過對1/2、3/5兩個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4、巧妙練習,強化意義

  比如為“1/4”這一分數配圖(課件)教師提出要求“大家看這裡有一個分數,你能試著給它配幾幅圖嗎?配出一幅的是達標,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優秀。”藉助激勵性的語言,學生們一定會躍躍欲試,可能會出現許多不同的作品。那麼同是分數1/4,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為學生假設的整體不同,也就是單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來的圖是不一樣的。藉助為分數配圖這一環節,從另一個側面進一步強化了分數的意義。

  (三)媒體演示,揭示產生

  其內容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寬鬆、愉悅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課件)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透過自己的思考,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四)反饋練習,拓展創新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塗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對嗎?為什麼?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遊戲“奪紅旗”

  男、女各一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老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一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一隊,老師當發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絡著幼兒的生活,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時間是世界和萬物運動、變化的表現形式。因此,我運用幼兒較熟悉的一日生活的作息時間,引導幼兒認識整點,這樣一起幼兒的積極性。根據教材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制訂出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為:

  1、幼兒認識鐘錶,能叫出名稱,基本掌握鐘面的主要結構。

  2、使幼兒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係,能正確辨認整點,認識整點的讀法及記錄方法。

  二、教法與學法

  本次教學活動的主要是幫助幼兒認識整點,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讓幼兒撥一撥,看一看的過程中掌握整點、半點,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係。對能力差的幼兒在看圖撥指標時,教師注意加強輔導,如:7:00時,提醒幼兒分針在12上,時針在7上。

  三、活動準備

  1、製作鐘錶一個。

  2、幼兒每人制作一個鐘錶。

  3、幼兒用書大班下冊《科學與數學》

  四、活動過程

  1、猜謎語引出這節課的內容。

  誰?師:今天我們要認識一個新朋友,請小朋友猜猜他是誰,滴答滴答,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他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睡,大家猜猜他是誰?

  引導幼兒學說:“鐘錶”

  2、師:剛才的謎底是“鐘錶”,請幼兒說說鐘錶的用途,總結出鍾能告訴我們時間,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它。今天老師就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位鐘錶朋友。(出示製作的鐘表)

  3、引導幼兒觀察鐘錶的表面。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鐘錶,鐘錶上都有什麼呢?

  有數字寶寶,有針,請小朋友從小到大的順序讀一讀。1—12

  3、老師撥動鐘錶調時鈕,引導幼兒觀察時針和分針的區別。

  幼兒學說:“分針”“時針”“分針跑得快,時針跑得慢。”

  4、透過撥動鐘錶調時鈕,認識鐘錶的“整點”。

  (教師將分針和時針都撥到12上,然後撥動鐘錶的調時鈕,分針轉一圈從12點轉到12點,讓幼兒注意時針有了什麼樣的變化。教師反覆撥幾次,讓幼兒明白分針每走一圈,時針就走一格,就是走了一個小時。引導幼兒說:“1點、2點、3點、4點……”)

  板書:1點2點3點……

  5、師:現在請一個小朋友到前面來聽老師的口令撥動鐘錶。(找3—5個小朋友示範)

  6、給幼兒每人發一個製作的鐘表,幼兒聽口令撥動鐘錶(老師巡迴指導)。

  師:請小朋友仔細聽老師口令,老師說幾點小朋友用最快的速度撥表,比一比,看誰又快又正確。

  現在9點了,小朋友該起床了。

  現在10點了,我們該吃早餐了。

  現在12點了,我們該到室外去做廣播操了。

  現在1點了,我們該吃午飯了。

  7、老師撥動鐘錶調時鈕,幼兒看老師撥到幾點,然後記錄在紙上。

  8、示意幼兒把幼兒用書翻到22頁,聽指令做題。教師巡視。

數學說課稿13

  說教材

  1、說課的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一冊第18頁。

  2、自然數有兩方面的含義,用來表示事物有多少時,稱為基數,用來表示事物的次序時,稱為序數。本節教學自然數的另一個含義:序數含義。在學生了解了1-5的基數含義的基礎上,教材透過一幅常見的排隊購票圖,引入序數含義的教學。

  3、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初步感知自然數的基數含義和序數含義,並能用“第幾”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2)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向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教育。

  (3)讓學生在愉快的遊戲中理解、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學會區分5以內的幾個和第幾個,這是教學的重點。學生對第幾來描述物體的位置是教學的難點,可透過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探索、思索、交流,從而獲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

  說教法學法

  為全面準確地落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本著學生全面發展的特點,教學時將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在教學時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給運動員排名次的過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幾和幾個的概念。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探索、思索、交流,來獲取新的知識。同時創設遊戲,讓學生在玩的同時自然的獲取知識,而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

  說教學程式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師談話:小朋友們,你們喜歡開運動會嗎?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們在教室裡舉行一次小小的運動會吧!安排學生看運動員跑步的快慢,看看誰跑得最快?誰跑得最慢?讓學生在給運動員排名次的過程中,自然的掌握“第幾”的概念。

  (二)巧設練習,鞏固新知

  運動員按照跑步的名次站成一排,老師找幾個平時接受知識較慢的或課堂上不愛參加活動的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來發獎牌,從中瞭解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1、發獎。師說:跑步比賽結束了,現在我們要舉行發獎儀式,請學生代表給運動員發獎牌。師提出不同的要求:請你給第一名的運動員發獎牌;請你給第二名的運動員發獎牌等等。

  2、送水。運動員很辛苦,現在他們正在休息,你能把這杯水送給第3個運動員嗎?(這時運動員已經打亂跑步名次,與同學們面對面坐著。學生在給運動員送水的時候發生了分歧,一個學生給從左數的第三個運動員送水,另一個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把水送給另一個運動員。在學生分辨不清的時候,讓學生說說自己送水的理由,在兩個學生的爭論中,同學們理解了“從左數和從右數”的含義,同時也意識到數學語言的嚴密性。同時巧設練習,把知識的難點放給學生,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探索、思索、交流,從而獲取知識。

  (三)分組合作,運用新知

  讓學生在愉快的遊戲中理解、運用本節課的知識,而且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師說:運動會還在進行著,天真熱,老師準備了一些太陽帽,請各小組長把帽子發給同學們吧。要求:讓小組成員按一定的順序排成一隊,組長仿照老師剛才組織同學給運動員送水的遊戲,組織本組的同學玩分帽的遊戲,要求每一個同學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組長提出不同的要求,讓同學們戴帽子。如:給從左面數第4名同學戴帽子,給從右面數第2名同學戴帽子,給從左數 等。

  (四)再設練習,擴充套件知識

  這一環節的設計,使第幾和幾個的概念更深的掌握,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發展學生的思維有很大的幫助。師說:運動會結束了,同學們表演了團體操,老師有兩個問題想讓同學們幫著解答:

  (1)小林的前面有2人,後面有3人,小林這排一共有幾人?

  (2)小紅從前面數排在第2,從後面數排在第3,小紅這排一共有幾人?讓個小組討論,提示學生可以演示,找出規律,全班交流。

數學說課稿14

  矩形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19章《四邊形》第2節“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第一課時的內容。

  一、授課內容的數學本質與教學目標定位

  1.授課內容的數學本質

  矩形是日常生活中出現和應用最廣泛的一種特殊平行四邊形,矩形的性質是研究線段相等、角相等、直角等知識的重要依據之一;藉助於矩形的性質推出直角三角形的一個重要性質,在求線段長或線段倍分關係、探究線段相等時,常用到這個結論。

  矩形定理教學是本節內容的重中之重,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矩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體現的一般與特殊研究問題的思想,將為後續其它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的學習做恰當的鋪墊。

  因此,本節內容不論從知識上,還是從研究方法上,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定位

  在學生已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概念、性質等知識的基礎上,本節又是特殊平行四邊形的起始課,因此將知識與技能目標定為: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質,理解矩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區別與聯絡;會初步運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質解決有關問題.

  學生已積累了學習特殊四邊形性質的方法,即按“角、邊、對角線”的思路進行學習,但學生的思維還依賴於具體、形象、易模仿的特點,邏輯思維能力需要加強,因此將過程與方法目標定為:透過對矩形特有性質的研究與驗證以及直角三角形的一個性質的得出,進一步培養邏輯推理能力,體會類比、轉化的數學思想.

  新課程強調對於學生的數學學習,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更要關注他們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定為:透過小組合作交流,養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體會矩形的對稱美。

  基於以上分析,確定如下重、難點及教學方法:

  教學重點:矩形的概念和性質的得出。

  教學難點:學生數學說理能力的培養,矩形的特有性質得出。

  教學方法:類比體驗、探索式教學法。

  二、學習本內容的基礎及今後有何用處,包括本內容的承前啟後、地位作用、與其他知識內容的聯絡、與其他相關學科的聯絡,以及應用。

  本節課主要研究的是矩形的概念及其性質,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三角形、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積累了一定的幾何圖形學習的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矩形既是藉助於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在平行四邊形基礎上的擴充,又是下一步研究正方形的基礎。運用矩形的性質推出“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於斜邊的一半”這一重要結論,是前一節平行四邊形內容及三角形內容的深化與應用。

  所以,本節內容無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方法的滲透都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三、教學診斷分析,學習本內容時容易瞭解與誤解的地方

  本節課學習中,在學生易錯處教師採取適當的方法予以解決:

  一是受日常用語的影響,日常生活中的矩形常被稱作長方形,容易給學生造成矩形是另一種圖形的錯誤認識。

  對策:把“平行四邊形變形為矩形的過程的演示”作為教學情境,以學生直觀感知為基礎,體會矩形就是平行四邊形的一個內角為90°的特殊情形,透過觀察給出矩形的定義,教師明確長方形也叫矩形,糾正學生認為矩形是另一種圖形的錯誤認識。

  二是學生在探究矩形性質時,找不到研究問題的方法和方向。

  對策:師生共同複習,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類比平行四邊形性質,為研究矩形的性質做必要的鋪墊;由學生對矩形概念進行辨析,加深對矩形與平行四邊形從屬關係的認識,為尋找研究矩形性質的角度和方法,作進一步的鋪墊,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

  三是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對特殊四邊形的性質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但有些學生在後續應用時容易將矩形和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混淆。

  對策:歸納矩形性質,進行知識的整理,與平行四邊形性質對比,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矩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從屬關係,體會特殊與一般的思想。使學生在對比學習中體會矩形與平行四邊形性質的異同,以免弄混。

  四是在應用相關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不會建立數學模型。

  對策:在“用一用”環節中,引導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來解決,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學會建立數學模型,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四、本節課的教法特點以及預期效果分析

  1.教法特點

  根據本課的內容和八年級學生的特點以及目標教學的要求,本節課自始至終以平行四邊形與矩形這種從一般到特殊的研究問題的思想為主線,採用類比體驗、探索式教學法,體現了由重知識傳授向重親身體驗、重實踐探索方向轉變的思想。

  2.預期效果分析

  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重點的教學思想。

  1、平實的引入,找到學生認知的起點

  教學中,把“平行四邊形變形為矩形過程的演示”作為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認知準備,使學生深切感受到矩形是平行四邊形的一個特例。在學生體驗的基礎上揭示矩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從屬關係和本質屬性。滲透了由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自然的過渡,性質將順利得出

  藉助於矩形性質得到直角三角形的性質是本節的一個難點,透過矩形與直角三角形圖形之間的轉化,順利的得出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質,體現了圖形之間的轉化思想,達到突破難點的作用。

  3、類比學習,在探究中建構

  師生共同複習,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類比平行四邊形性質,為研究矩形的性質做必要的鋪墊。

  由學生對矩形概念進行辨析,加深對矩形與平行四邊形從屬關係的認識。

  類比研究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方法,尋求研究矩形性質的角度和方法,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

  透過小結,領悟矩形與平行四邊形的一般與特殊研究問題的思想,為後續其它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的學習做恰當的鋪墊。

  把體會矩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從屬關係,以及研究問題的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思想方法作為課堂教學的主線,加強學生對矩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從屬關係的認識,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作用。

  4、小結,完善知識,提升思想方法

  透過師生的歸納總結,使學生在知識上完善、方法上提升。順學而導,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達到對已有知識的重組和建構。

  透過對本節課的精心設計,課堂的有效調控,能較好地完成本節的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目的。

  相信,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都應該有所提高,同時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是環環相扣、普遍聯絡的。使學生明白:學習中,往往可以透過類比、歸納等方法將新知轉化為舊知進行研究。

數學說課稿15

  我執教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中的例1。“ 數學廣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從二年級上冊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單元,是新教材在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嘗試。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應用廣泛,而且是學生學習機率統計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並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解決問題,重在向學生滲透這些數學思想方法,並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組合來解決的知識。如衣服的搭配、路線、乒乓球的比賽場次,彩票的中獎號碼等等,作為二年級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注意安排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學生透過這些活動來進行學習,經歷簡單的排列組合規律的數學知識探索過程,讓學生在合作活動中,探究新知,發現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基於對教材的認識和分析,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維度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

  3、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是: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是: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

  說教法學法:

  設計理念:《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嘗試採取多種手段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注重生活與數學的結合。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未來的社會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

  在這些理念的指引下,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同時也注重動靜結合,讓學生經歷:“猜想—獨立思考—討論—合作探究—驗證”等一系列思維過程。

  說教學流程:

  活動一:用1、2兩張數字卡片擺兩位數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為下一環節做鋪墊,讓學生透過操作感受擺的方法。引導學生說出12是把1擺在十位上,把2擺在個位上。

  活動二:用1、2、3三張數字卡片擺兩位數

  這一環節我讓同桌合作探究,一人負責擺數字卡片,一人負責做記錄,要求學生思考怎樣做到不重複、不遺漏。讓學生經歷:“猜想—獨立思考—討論—合作探究—驗證”等一系列思維過程,從而提煉出學生中的有序思考,讓學生自己說出有怎樣的順序,有序思考有什麼好處等等。最後在有序思考的指引下修改自己的方案,力求做到人人有序。

  活動三:用6、3、9、7四位數寫兩位數

  這一環節難度再一次提升,並讓學生化動為靜,用有序思考的方式寫一寫兩位數,要求不重複、不遺漏,也就是有順序地寫。然後把3改成0再做考慮。讓學生明白考慮問題要全面,沒有十位上是0的兩位數。這裡考慮用所學的乘法算式來計數,既為鞏固舊知,又為學以致用。

  活動四:握手遊戲

  這一環節,我先和一個學生握手,並用甲--乙表示我和剛才那個學生,中間用連線的方式數出我們握了一次手。隨後,問題提升:假如有三個小朋友,每兩人只握一次手,共握幾次手?我先讓學生猜想會有幾次?然後請三個小朋友上臺操作驗證,並用數學符號代表三個小朋友,請一個小朋友用連線的方式數。最後提問:同樣是3,為什麼3個數字可以擺6個兩位數,而三個人卻只能握三次手?讓小朋友透過感悟握手是兩個人完成的行為,與位置無關,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活動五:搭配衣服

  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自主連線搭配,然後請一生上臺邊連線邊介紹,讓學生用有序思考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活動六:買東西

  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仔細讀題的基礎上,透過同桌討論,有序地總結出四種不同的付錢方式,可以從5角考慮起,也可以從1角考慮起。

  最後一個環節是總結:今天我們學了有順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做起事來,就能有條不紊地進行。

  反思:

  一、本節課我沒有用到多媒體,倒並不是閒麻煩,我有自己的理由。其實平常在上課的時候,因為每節課準備時間沒有今天的展示課那麼充裕,我常常喜歡做小偷,下載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PPT,然後進行適當地整合和修改,就那麼上課去了。而我今天所執教的數學廣角,它本身就是一個萬花筒,由一系列的活動建構成,好比是語文教學中的散文型別,但是形散神聚,它有一個“魂”,那就是有序思考。所以本堂課我的重中之重就是抓“魂”,我要儘可能摒棄所有容易干擾我和學生的一切因素。

  二、我在學生生成這一塊,把握地還不夠沉穩,課堂調控能力遠遠不夠。當學生一再關注字型大小時,我心裡似乎有一種說不出的鬱悶!

  三、對這個數學廣角中的有序,到底有序的思維方式有多少呢?這節課中我主要是抓住了從小到大、從大到小,是否恰當?這是我所要繼續思索的。

  四、當五個方案出來時,我特別欣喜,可是我光顧著高興了,沒有細心地把握好這塊最可貴的素材,處理地過於粗糙,這是特別遺憾的地方。

  五、數握手次數時,“2+1+0=3(次)”這個式子出來的過於僵硬,對學生的難度過高。是否合適?該不該出?

  六、數學公開課不上不知道,一上卻是意猶未盡。我想,公開課絕對是教師成長的捷徑。以後,我一有機會就要上,這樣才可能趕上常年在教數學的老師。

  本節課肯定有許多的不足之處,能夠向在座這麼多的老師學習,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希望在座的老師能多給我提一些寶貴的意見,幫助我成長,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