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教案> 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合集六篇

小學數學教案

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合集六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教案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2頁例1及練習十一的第1、2、3、4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從實際情景中抽象出連加計算數學問題的過程,直觀理解連加計算的意義。

  2.掌握連加計算的方法,能正確地計算10以內的連加計算。

  3.初步學習用連加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體會連加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具、學具準備

  1.10根小棒

  2.實物圖形卡片

  3.多媒體課件

  4.裝錢的信封。

  教學設計

  質疑激情

  導語:同學們,小明是一個愛勞動的孩子。今天,她又在幫媽媽幹活了,瞧!小明在幹什麼?(出示多媒體課件,小明在喂5只小雞)請問:現在地上有幾隻小雞在吃米?

  操作探索,學習新知

  1.引導觀察。

  請同學們看螢幕觀察。(小明在喂5只小雞,接著出示跑來2只小雞,停頓一下,最後出示跑來1只小雞)

  2.交流、彙報。

  a.問:你從螢幕上看到了什麼?

  b.小組交流。

  c.學生彙報。(學生可能說:小明在喂5只小雞,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共有幾隻小雞?也可能說有5只小雞在吃米,跑來3只小雞,共有幾隻?提醒學生,跑來的學生說出算式,5+2+1,教師問:這個算式和我們以前學過的算式一樣嗎?不一樣。3只是一起跑來的嗎?)

  d.引導

  揭示課題:像這種算式我們叫“連加”。

  板書課題:

  3.探究“連加”計算的順序方法。

  a.提問:5+2+1=8,你是怎樣算出數的?

  b.小組合作探索方法。

  c.小組彙報。學生可能說◆一個一個地數出來的。◆5只加上2只是7只,再加上1只是8只。◆共跑來3只,加上原來的5只,共是8只。(不管哪種方法,學生只要說出理由,都給予肯定。)

  d.教師總結計算順序和方法。

  板書5+2+1=8

  應用拓展

  1.動手操作:

  a.教師談話,拿出小棒,跟老師這樣做:先拿出4根,再拿出2根,最後拿出3根。共拿出了幾根?列算式說得數。

  b.學生活動。請照老師的樣子,和你的同位,來試一試:拿小棒、說算式、說得數。

  2.鞏固練習。

  多媒體課件出示練習十一的第2題,學生先說題意,再填在書上,指名學生說,集體訂正。

  3.變式練習:遊戲:從信封內拿出8分錢。

  a.教師提要求:1.信封內有6個1分、4個2分、1個5分,請你拿出8分錢,看有幾種拿法,填在表裡。2.同位合作,一人拿,一人記。

  b.學生展示拿法。

  課堂小結

  問學生: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

  教學設計說明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特別強調要體現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要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因此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努力體現這幾方面。

  教材提供的是一幅小朋友餵雞的圖,利用這幅圖抽像出“連加計算”型別的題。“連加”對於剛上小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是學習的難點。因為它是由兩個計算步驟構成的一個連續的口算過程。在計算中要先記住前兩個數相加的結果,再與第三個數相加,才能完成計算任務。一年級的學生往往把第一步計算的結果忘記,因此第二步的計算也就不容易了。因此我設計了連動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地上有5只小雞,跑來了2只,停一下,又跑來了1只,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上的動畫過程,理解“5+2+1”的意義和計算順序。

  本節課採用小組合作的教學形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透過學生計算順序。

  首先讓學生觀察連動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說一說是什麼意思。透過學生的探究得出連加的計算方法:學生可能先加前面兩個數,再同第三個數相加;也可能先加後面的兩個數,再同第一個數相加,都可以,只要學生能從中體驗出“連加”的意義就行。多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再透過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連加”的意義和順序,加深對“連加”的理解。

  最後透過一個拿“8分錢”的遊戲,讓學生明白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從而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數學是生活的需要,並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

  專家評析

  本節課藉助多媒體技術,在學生觀看動畫的過程中,突破重難點。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一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相對比較弱,因此教師創造了許多動手操作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了學習中。但教師沒有僅僅限於知識的教學,更注重知識的運用,讓學生學會必要的知識後,及時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也讓學生體驗到了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為今後學習數學鼓足了勁。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p.24、25

  教材簡析:

  這節課教學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是有關三角形的重要概念,是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例題首先透過量人字梁的高,引導學生初步聯絡現實生活感知三角形的高,然後透過圖示介紹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義,建立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

  教學重點:

  認識三角形的高,並正確地畫高。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義,瞭解底和高的對應關係,會用三角尺畫三角形的高(只限三角形內部的高)

  2、讓學生透過閱讀資料,瞭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會數學與顯示生活的聯絡。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準備:

  三角尺、學具盒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在作業本上分別的畫三種情況:(圖略)(1)a+bc

  明確:只有當兩條邊的長度和大於第三邊的時候,這樣的三條邊才能圍成三角形;一般判斷的'時候只要把最短的兩條邊加起來和最長的比就可以了。

  2、畫一個類似於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條邊)

  說說三角形的組成: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二、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

  1、我們剛才說到三角形有三條邊,這節課我們將要來認識關於這個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條線段,你猜是什麼?(高)

  板書:高

  由高你聯想到了什麼?(垂直、直角標記)

  2、示範畫高的方法

  邊畫邊說:以這條邊為底,現在要找它的高。板書:底

  用三角板的直角邊和它重合,(不斷移動)說說它的垂線有多少條?(無數條)

  其中只有一條很特殊,你能說說是哪一條嗎?(從對面的頂點畫下來的這條垂線)用虛線畫一畫。

  指出: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對邊的垂直線段是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是三角形的底;畫的這條線段用虛線表示,畫完後還要畫出直角標記和高(或用字母h表示)

  學生在作業本上,模仿板書也畫一畫。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教材第53~54頁練習十第4~13題,練習十後的思考題。

  教學要求: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正、反比例關係的意義,能正確應用比例知識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應用題,並溝通不同解法之間的聯絡,進一步提高學生判斷、分析和推理等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進一步掌握正、反比例關係的意義。

  教學難點:正確應用比例知識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

  1.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學習了正、反比例關係的意義和正、反比例應用題,根據成正、反比例量的關係,可以應用比例的知識解答相應的應用題。這節課,我們練習正、反比例應用題。(板書課題)

  2.基本訓練。

  小黑板出示練習十第4題,讓學生口答並說明理由。結合第(1)題判斷說明:在一個乘法表示的式子裡(板書:ab=c),如果積一定,另兩個量就成反比例;如果一個因數一定,根據乘、除法的關係,另兩個量就成正比例。

  二、基本題練習

  1.做練習十第5題。

  (1)學生讀題。

  提問:按過去的算術解法,第(1)題要先求什麼數量,第(2)題要先求什麼數量?用比例的知識怎樣解答呢,請大家自己做一做。指名兩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2)提問:第(1)題是怎樣想的?第(2)題是怎樣想的,提問:正、反比例應用題解題過程有什麼相同的地方?解題方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2.練習小結。

  解答正、反比例應用題,都要先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找出兩種相關聯量的對應數值,再列等式解答。解題時,正比例應用題要根據比值一定列等式解答;反比例應用題要根據乘積一定列等式解答。

  三、綜合練習

  1.做練習十第11題。

  讓學生默讀題目。提問:第一個圓柱的高是第二個圓柱高的 還可以怎樣說?(第一個圓柱的高和第二個圓柱高的比是4 :5,或者第一個圓柱的高看做4份,第二個圓柱的高就是這樣的5份)請大家思考兩個問題,當兩個圓柱底面積相等時,(1)圓柱體積與高成什麼比例?(2)兩個圓柱體積的比與對應高的比有怎樣的關係?為什麼?想一想,你能用幾種方法解答,自己在練習本上列出式子.指名學生口答式子,老師板書(包括用分數應用題的方法解答)。讓學生根據不同的式子,說說各是怎樣想的。說明:按照分數與比之間的聯絡,有些應用題可以 根據數量之間的聯絡,用分數和比例知識,採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做練習十第13題。

  (1)提問:這是一道什麼應用題?可以怎樣列式解答?(老師板書)這樣解答是怎樣想的?(把樹苗總棵數看做單位1,單位1的94%是470棵,所以列方程解)

  (2)把樹苗總數看做單位l,成活棵數是94%,你還能用比例知識解答嗎?指名一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明列式理由。

  四、講解思考題

  學生默讀題目。提問:增加鉛以後,鉛與錫的比是5 :3,有怎樣的關係式?根據這樣的關係式可以怎樣解答呢?請大家課後想一想、做一做。

  五、課堂小結

  透過練習,你進一步明確了哪些內容? 指出:過去我們學過的先求單一量和先求總數量的應用題,可以用比例知識來解答。解答正、反比例應用題,要先判斷成什麼比例,找出數量之間對應數值,然後根據比值相等或乘積相等的等量關係,列等式解答。解答應用題,還可以根據數量之間的聯絡,用不同的方法做。

  六、佈置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十第8、9、10題

  家庭作業:練習十第6、7、12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比例的基本性質(教材第41頁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

  2.提高學生觀察、計算、發現、驗證和總結的能力。

  3.在總結比例的基本性質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探索數學問題的樂趣。

  【重點難點】

  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準備】

  投影儀。

  【複習匯入】

  1.教師提問:什麼叫做比例?

  2.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哪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教師:同學們能正確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了,那麼比例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

  【新課講授】

  1.教學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引導學生自學教材第41頁第1行、第2行的內容。

  教師板書:2.4∶1.6=60∶40

  指名讓學生指出板書的比例的外項、內項。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接著板書:

  學生認一認,說一說比例中的外項和內項。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師:我們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稱,那麼比例有什麼性質呢?現在我們就來探究一下。

  教師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

  組織學生觀察組成比例的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並探究它們的關係。

  學生小組內交流。指名彙報,學生可能會說:兩個外項的積是2.4×40=96,兩個內項的積是1.6×60=96,兩個內項的積等於兩個外項的積。

  驗證其他的比例有沒有這個規律,舉例說明,檢驗發現。如:∶0.5=1.2∶,兩個外項的積是×=0.6,兩個內項的積是0.5×1.2=0.6。外項的積等於內項的積。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數形式呢?如:=,3×15=5×9。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所得的積相等。

  教師:這個規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引導學生說一說,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組織學生小組交流、彙報。教師補充:在比例裡,兩個外項之積等於兩個內項之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齊讀兩遍。

  3.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哪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互相交流,然後指名彙報。

  4.教師:到現在為止,我們學習了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有幾種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後,指名回答。

  教師小結:兩種方法: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兩個比的兩個外項之積是否等於兩個比的內項之積。

  【課堂作業】

  教材第41頁“做一做”。組織學生獨立思考,指名說一說,全班集體訂正。

  【課堂小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課後作業】

  1.教材第43頁練習八第5題。

  2.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答案:(1)不可以組成比例;(2)可以組成比例;(3)可以組成比例;(4)不可以組成比例

  第2課時比例的基本性質

  在比例裡,兩個外項之積等於兩個內項之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案示例

  教室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實踐和遊戲情景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使學生體驗位置與順序,能用語言準確的表達物體的位置與順序,並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應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體驗位置與順序,能用語言準確的表達物體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難點

  使學生體驗位置與順序,能用語言準確的表達物體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設計

  一、活動一:介紹教室

  (一)創設情景

  我們每天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學習,一定對教室很熟悉,今天淘氣也來到了我們的教室和我們一起學習,誰願意給淘氣介紹一下我們的教室?

  (二)介紹教室

  1.學生介紹教室中有什麼物品.

  2.這樣介紹淘氣只知道我們的教室中有什麼東西,你能用我們所學過知識來介紹嗎?

  3.誰願意到前面給淘氣和全班同學介紹一下.

  4.剛才兩位同學介紹的一樣嗎?為什麼?

  5.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

  6.小結:你們面對面坐著,因為方向是相對的,所以在敘述中前、後、左、右的位置也就正好相反.

  二、活動二:介紹去學校各個專業教室的路線和各個專業教室

  1.淘氣現在想到我們的各個專業教室去參觀,你能說說怎麼才能到各個專業教室嗎?

  2.出示圖片:學校示意圖

  3.學生介紹專業教室的所在位置.

  4.淘氣想到自然教室去參觀,你能說說應該怎樣走才能到那嗎?

  5.學生選擇任意一個專業教室說路線.

  三、活動三:遊戲

  1.淘氣:同學們,你們願意和我一起來做遊戲嗎?全班一起做“文明操”.

  2.看卡片指方向.

  學生看卡片做動作.(卡片為:前、後、上、下、左、右、空白7張.學生看到卡片後將手指指向相應的位置.速度由快到慢.)

  3.聽口令反指方向.

  規則:手指指向與淘氣的口令相反的位置.

  四、活動四:介紹自己的房間

  1.我已經瞭解了你們的學校,還沒有了解你的房間呢?請你介紹一下.

  2.學生任意介紹自己房間物品所擺放的位置.

  教案點評:

  這節課中教師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教室 -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案,小學數學教案《教室 -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案》。透過“淘氣與我們一起上課,參觀校園”這一情景貫穿全課。學生在具體的情景和不同的角度中進一步感知位置、確定位置,不斷體驗探究位置與順序。對有關知識進行全面的複習和運用。位置的相對性是本課中的重點、難點,巧妙的創設情景,設疑,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進一步感受體驗前後變化的相對性。讓學生體會位置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在同學們合作交流中合理判斷推理出位置的順序,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本課集知識性、趣味性和活動性於一體,有效的進行教學,突破難點。本節課透過遊戲的形式,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上好一節複習課作了一些嘗試。

  探究活動

  聽口令指方向

  遊戲目的

  1.在具體的生活實踐和遊戲情景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應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遊戲過程

  1.教師將學生平均分成兩組,面對面站成兩橫排.

  2.教師站在兩隊學生的中間.

  3.教師發出口令,如“左”“右”“上”“下”等等.

  4.學生根據教師的口令指方向.

  遊戲說明

  1.將學生分成面對面的兩隊,一是使學生體會位置的相對性;二是增加遊戲的難度.

  教師也可以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將學生分成同向的幾組.

  2.指錯方向的學生可以為大家表演節目,然後繼續活動;也可以將其淘汰,等待下次機會.

  營救隊員

  遊戲目的

  1.透過有趣的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領會前、後、左、右的意義.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案小學數學教案頁,當前在第1頁12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複習目標:

  1、透過複習使學生能熟練掌握長度、面積、體積的計量單位,質量單位,時間單位等。能正確使用學過的計量單位解決實際問題。

  2、熟練掌握有關計量單位之間的進率關係。

  教學重點:

  1、學生小組整理計量單位和進率。

  2、熟練進行名數的改寫。

  教學難點:

  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計量單位的具體表象。

  複習過程:

  一、情境匯入。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篇由“小馬虎”同學寫的數學日記。(請一名同學讀日記)

  今天是20xx年4月29日,早上從睡夢中醒來已經7:30了,我立刻從床上爬起來,馬上穿衣、洗臉、刷牙,不知不覺中已經過了20小時。該吃飯了,我端起一杯300L的牛奶一飲而盡,又吃了200千克麵包和一個煎雞蛋。吃過早餐,我便衝出家門,步行500千米到達學校!進校門的時候鈴聲剛剛響起!

  師:你們笑什麼?

  生:他用的單位不恰當。

  師:同學們觀察還真是仔細,我們學習就應該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其實在我們日常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經常要接觸到各種量,並且進行各種量的計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複習小學裡面學習的一些常見的量和它們的計量單位。(板書課題:量的計量)

  師:那請同學們找找這則日記中有哪些常見的量呢?(時間、長度、質量、體積)

  二、分類整理。

  師:我們還學過哪些量?它們各有哪些計量單位?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對我們所學過的量和計量單位進行分類整理。

  過程要求:

  1、由小組同學共同分類整理。

  2、教師引導學生列表整理,並巡視課堂進行個別指導。

  三、彙報交流。

  各小組派代表上臺充當小老師,講解計量單位的進率和意義。並適當板書,老師作點撥處理,強調各單位間的進率和意義,並鼓勵學生對發言同學提出建議或者意見。(每個小組彙報一種量)

  1、長度。

  (1)什麼是長度?長度:兩點之間的距離。

  (2)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用字母如何表示?(千米、米、分米、釐米、毫米)

  (3)1釐米有多長?1分米有多長?1米呢?(用手比劃比劃)

  (4)它們之間的進率是什麼?(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米=100釐米)

  2、面積。

  (1)什麼是面積。面積:物體表面(圖形)的大小。

  (2)我們學過哪些面積單位?(平方千米、公頃、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平方毫米)

  (3)我們的教室面積大約是多少?用什麼單位最合適?

  (4)它們之間的進率。(1平方千米=100公頃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3、體積/容積。

  (1)體積: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容積: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的體積。

  (2)體積計量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3)1立方厘米有多大?1立方分米有多大?1立方米呢?

  (4)進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1毫升1升=1000毫升)

  4、質量。

  (1)常見單位:克(g)千克(kg)噸(t)

  (2)進率:1噸=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5、時間單位。

  (1)常見單位:世紀、年、月、日、時、分、秒。

  (2)進率:1世紀=100年1年=12個月1年=365天(閏年366天)

  有31日的月份是:1,3,5,7,8,10,12。

  有30天的月份是:4,6,9,11。

  平年的二月有28日。閏年的二月有29日

  怎樣判斷某一年是閏年還是平年?

  (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閏年,不能被4整除的是平年,整百數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閏年,如1900年雖能被4整除,但不是閏年。)

  1日=24時1時=60分1分=60秒

  (補充時和小時的概念區分。時是時間點,小時是時間段。)

  教師補充:季度、旬、星期。每月分三旬:上旬(1至10日);中旬(11至20日);下旬(21日至月底)。

  四、作業。

  請同學們課後修改一下“小馬虎”同學的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