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集合15篇)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集合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

  我說課的內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冊第九單元的學看鐘表,由於水平有限,在設計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指導思想我依據以下兩點:

  1、建構主義觀強調知識不是教師教給學生的,而是透過學生親身參與,自主探索,主動建構的,因此要強調學生的自身感悟和探究;

  2、《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應該選擇現實生活素材進行教學;

  根據以上的具體要求,本次教學設計充分考慮一年級學生已有認知和認知發展規律,透過各種形式的直觀教學和動手實踐認識鐘錶,透過對比觀察會看鐘表的整時和半時,感悟鐘錶指標指向的道理,體會鐘錶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學看鐘表》是北京市義務教育改革實驗教材第一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課也是小學課本中第一次出現關於時間的知識,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首先認識鐘面,透過觀察知道鐘面上有1—12個數字,是怎樣排列的;認識時針和分針。其次讓學生學會看“整時”和“幾時半”時刻的方法,能正確讀出這樣的時刻。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時間和生活是密切聯絡的,把數學知識的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向學生進行遵守時間和珍惜時間的教育。

  學情分析: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裡,有許多關於時間的資訊: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吃飯、休息的時間、……況且大多數孩子在家庭、幼兒園已經瞭解了一些看鐘表的方法,應該說許多學生已經儲備了一些“認識鐘錶”的知識經驗。在上課前我也做了一些調查:

  1、首先我找幾名學生做了課前訪談,我拿著鐘錶分別問了整時和半時,有80%的學生都能正確的說出整時,但只有40%的學生能正確的說出半時,當我在問你是怎麼知道的時,也僅有一兩個學生能準確的說清楚認識鐘錶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調查問卷。

  問卷表明,有91.5%的學生能夠正確的分清分針、時針。85%的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整時,但一些學生在書寫上還有問題,有71.4%的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半時,並且只有25.7%的學生能夠正確的畫出半時,可見,學生對鐘錶的認識還是粗淺的、感性的,不能真正掌握認識鐘錶的方法。而且多數學生表達時間的方式為幾點、幾點半。

  為此,教學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已有認知和認知規律,讓學生在各種生動的具體活動中學看鐘表。同時指導學生學會在觀察比較,總結歸納出認讀整時和半時的方法。

  教學目標:

  1. 結合生活經驗,認識鐘面,區分時針與分針。

  2. 經歷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學會看鐘表,會認讀整時和半時。

  3. 感受時間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會區分時針與分針,認讀整時和半時。

  教學難點:

  認讀半時,掌握認讀方法。

  教學環節:

  一、猜謎匯入,激發興趣。

  1、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位好朋友,想知道他是誰嗎?仔細聽。猜猜他是誰?

  2、師: 對了,答案就是鐘錶。生活中它有什麼用啊?鐘錶,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他可以告訴我們幾點上學,叫我們起床,你會看鐘表嗎?如果自己學會了看鐘表,那該多方便呀!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看鐘表。

  【設計意圖:從謎語匯入,激起學生興趣,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讓學生感受生活與時間的聯絡,從而揭示認識鐘錶的重要性,讓學生產生認知需求。】

  二、自主感知鐘面

  1、鐘錶王國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你都見過哪些種類的鐘表?你們想去鐘錶大世界看看嗎?(出示圖片)

  2、師:快拿出你們的鐘表,仔細觀察,鐘錶面上,都有些什麼?

  生:數字、指標、格

  3、我們認識了時針和分針,你知道時針和分針在鐘面上是朝哪個方向走的嗎?(用手指比劃一下)像這樣順著錶針走的方向叫順時針方向。引導學生髮現時針比分針走的慢,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它們不停地在鐘面上走著,隨時告訴我們是什麼時間了,該去做什麼事了。

  【設計意圖:透過對鐘面詳細的觀察,讓學生明白兩根針是如何按數字的方向走的,學生有了對順時針方向的認識,頭腦中有了錶針走動的表象,在認半時的時候,學生自己就知道分針走過了7,是7時半,還沒有到8不能是8時半。這樣就分散認半時時的難點。】

  三、動一動,認識整時

  其實,小鐘表不僅能幫小猴解決問題,我們在學校一天的學習和生活也離不開它。

  1、老師也用時間記錄了的一我們同學的一天,你知道這是幾時嗎?

  為什麼是8時呢?(幾名學生說)(貼圖)

  對了,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8,就是8時。我們還可以把這個時間記錄下來,先寫數8,再寫一個時間的時,讀作8時。(板書:8時)

  誰來完整的說說,8時我們在幹什麼?

  2、時間滴答滴答向前走,轉眼間,同學們上第二節課了,誰能完整的說說,現在是幾時?你們在幹什麼?(出示圖片和鐘錶)

  快來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分針和時針各指向幾,就是9時?

  3、時間過的真快,兩節課結束了,同學們的大腦該放鬆一下了。10時是我們上課間操的時間,你知道,分針和時針該指向幾嗎?(出示圖片)

  生說

  對,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10,就是10時。(出示鐘錶)

  4、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3個整時的時刻,快來觀察一下,這三個鐘面,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出示三個鐘面)

  幾名生回答: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向8就是8時,指向9就是9時,指向10就是10時。(圈出分針,出示時間)

  你們找到認識整時的方法了嗎?

  對,當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出示重點字)

  【設計意圖: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用課件出示3個表示不同時刻的鐘面,學生透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後達成共識:這3個鐘面的分針都指向12,引導總結出當分針指向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培養學生進行思維的梳理,使學生能夠進行初步的觀察、概括、抽象、歸納等思維活動,突出培養學生對數學規律的發現和概括。】

  5、拿出你的小鐘表,播出一個你喜歡的整時,和同桌說一說,

  6、剛才我們一起找出了認識整時的方法,此時,我們在幹什麼呢?(出示午餐圖片)你認識這個時間嗎?快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對,這個時刻就是12時整,他比較特殊,當分針和時針重合在一起,都指向12,這個時候就是12時整。你記住他了嗎?

  四、動一動,認識半時

  1、吃完午餐後,同學們該午休了,從12時到1時,經過一個小時的午休,同學們該進行下午的學習了,下午第一節課的時間是幾時呢,快來看看吧,你認識這個時刻嗎?(出示圖片鐘錶貼圖)

  生說,1時半或2時半,

  2、到底是幾時半呢?我們一起看一看!

  3、請你仔細觀察,從1時到1時半,時針和分針是怎樣變化的?(出示動態指標)

  生說變化:時針走到1和2之間,我們也可以說剛剛經過1,沒到2.

  分針從12走到了6,我們也可以說,走過了6大格

  4、所以,當時針剛剛經過1沒到2,分針指向6,這個時刻就是1時半。(圈出1、2,分針閃動)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鐘錶動態演示從1時到1時半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對半時的表象認識。有效的避免了學生錯把1時半認成2時半的發生。】

  5、我們結束了一天的學校生活,回到了家裡,大家是怎麼安排自己的課餘時間的,一起到西西家看看吧。

  6、這是幾時半,小偉在做什麼?(出示圖片和鐘錶)

  真聰明,這是5時半,西西在做。。。

  請你仔細觀察,另外兩幅圖中,西西什麼時間在做什麼?(6時半看動畫片,8時半睡覺)

  7、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三個半時的鐘面,有了學習整時的經驗,你們一定能夠很快找到認識半時的方法。快和身邊的同學交流一下吧。(出示三個鐘面)

  幾個生說:這三時鐘的分針都指向6,時針剛剛經過5,沒到6,就是5時半。。。(圈出5、6、8)

  8、怎樣認識半時呢?

  生說

  對了,分針指向6,時針剛剛經過幾,就是幾時半。(出示重點字)你也來說一說吧。

  【設計意圖:透過這一次的對比觀察,使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整時和半時的錶針指向特點。有利於學生更加熟練的辨認整時和半時。】

  9、播鍾。拿出你的小鐘表,撥一個你喜歡的半時,考考你的同桌。

  五、情節引入電子鐘錶

  1、經過了一夜的休息,西西自己起床了,沒用媽媽叫,原來他有了自己的新手錶,你見過這種時間表示方法嗎?(出示起床圖片,電子錶)

  這種表示時間的方法是電子計時法,你知道這是幾時嗎?

  2、你在哪還見過這種表示時間的方法?

  老師也帶來了幾個電子計時法表示的時間,認識他們嗎?一起來看看這都是什麼時間?(出示電子錶)

  生:第一個鐘面上,是12時

  怎樣用電子計時法來表示這個時刻呢,先寫12,再寫兩個豎著的圓點,最後再寫兩個0。讀作12時。

  3、第二個鐘錶是幾時啊?生:6時半

  你知道如何用電子計時法表示它嗎?

  生:先寫6,再寫兩個圓點,再寫3和0

  4、相信你也能用電子計時法表示出黑板上的時間,和你的同桌說一說,應該如何表示,找兩個同學到黑板上寫。

  六、拓展知識

  現在有各種這樣的鐘表幫助我們表示時間,那你知道古時候人們如何表示時間嗎?想不想看看。(出示圖片並介紹)古時候的人們用自己的聰明智慧發明了很多表示時間的方法,感興趣的同學可以下課後繼續瞭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古代計時方法,豐富知識,激發興趣】

  七、總結回顧

  這節課馬上要結束了,我們一起渡過了40分鐘的時間,真快呀!同學們,時間就是這樣,很快過去而且不會再回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時間非常寶貴,我們要好好利用時間,做時間的小主人。

  【教學效果評價設計】

  一、經過和大家一起學習,小猴已經會看鐘表了,為了表示對大家的感謝,小猴邀請大家一起參加智力大闖關遊戲。

  1、第一關,連線(練習卷子4個表面)

  鐘錶圖:6時 9時半 3時 3時半

  選項:3時半 6:00 9時半 3:00

  分別說一遍確定方法。

  第三個和第四個鐘面上你是怎麼知道哪個是3時和哪個是3時半的?

  2、第二關,照樣子寫一些(卷子3個表面)

  請你將鐘面上的時間用兩個不同的方法,表示出來。

  例子:9點 9時 11點的 4點半的

  9:00

  二、回家後製作一張自己的作息時間表,讓你的星期天更加有充實。

  【本節課的設計特點】

  (一) 在動態中認識鐘錶。

  學生伸出手指跟著鐘錶的指標順時針轉動,邊走邊數,體會順時針方向。

  教師利用鐘錶動態演示從1時到1時半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對半時的表象認識。

  有效的避免了學生錯把1時半認成2時半的發生。

  (二) 在對比中學看鐘表。

  第一次對比:凸顯整時錶針指向特徵,有利於學生準確熟練的辨認整時。

  第二次對比:區別整時、半時。有利於學生更加準確熟練的辨認整時和半時。

  第三次對比:凸顯半時錶針指向特徵,有利於學生準確熟練的辨認半時。

  (三)、本節課以情境以及聯絡學生的一天生活等活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同時把對時間的認識融入到具體有趣的情境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 在交流中鞏固對鐘錶的認識。

  教師的提問,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學生出現意見的分歧,讓他們自己說說為什麼,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學生一步步對鐘錶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整節課學生經歷著在觀察中思考,在對比中發現,在發現中爭論,在爭論中提升的過程。我們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師生在共同的研討、交流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數學(北京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圖形》第一課時。教科書第75—76頁的內容。

  2、教材簡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透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二、說目標

  知識目標:透過學生觀察、操作,經歷從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的過程,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和平行四邊形,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透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說重難點

  教學重點

  經歷從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的過程,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和平行四邊形

  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四、說準備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說匯入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一些圖形,你還認識麼?看課件說名字。

  再看桌面的立體圖形,說給大家聽你手裡拿的是什麼立體圖形?

  規範語言:我手裡拿的立體圖形是長方體。

  剛才大家認得都很清楚,記憶力真不錯!

  它們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大家庭裡,除了立體圖形,還有另一個龐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圖形。(課件出示:平面圖形)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再讓學生認識和了解立體圖形,豐富學生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還可以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初步體會圖形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

  提出要求:這些平面圖形就藏在你的立體圖形上,它的某一個面就是平面圖形,請你找一找、摸一摸,趕快行動吧!

  (2)彙報交流

  追問:你的手掌上是什麼感覺。(滑滑的,平平的。)摸:平。對了這就是平面圖形。(引導學生說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3

  本節課的內容是一年級下冊統計這個單元的例2,學生在例1的學習中已經初步經歷了統計的過程,能夠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與例1最大的不同的是,例2出現了記錄資料的過程和方法,展示了描述資料的方法:統計表和完整條形統計圖,學生需要進一步加深對統計過程的認識,拓展完善統計方法。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對統計過程有了初步的認識,本節課重點就是要引導學生在經歷統計的過程中,完善對統計過程和方法的認識與體驗,從而為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邁出重要的一步。下面我圍繞本節課的的幾個主要環節來說明是如何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的:

  一、注重經歷統計過程,引導學生“鍾愛”資料

  作為統計教學,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本節課我特別注重學生對於統計過程的經歷。因為今天的內容是學生統計學習的開始,在上一節學習中學生並沒有完整的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對於描述資料的方法也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可以說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是完整認識統計過程的開始。所以在課上我創設了一個完整的現實的情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地感受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描述資料、分析資料的方法,使得他們在知識的拓展中不斷地經歷與完善,從而加深他們對統計資料的認識與理解。在分析資料的過程中,使得學生充分感受到資料的重要,從而培養了學生對統計資料的“鍾愛”的習慣。尤其是在進行決策的過程中,學生深深感受到用真實的資料說話才更有說服力,才能更加合理的解決問題。可以說,統計觀念在這樣的一個經歷過程中悄然萌芽。

  二、注重創設問題情境,訓練學生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問題

  本節課的教學,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學模式,以研究的問題作為切入點,力求以問題驅動的方式引領學生感受統計的必要性。課上我們以選擇合適的活動場所作為情境創設,透過大家意見不統一這樣一個“矛盾”,引領學生以現實問題“到底選擇去哪裡呢?”作為課堂研究的起始,從而展開研究活動。而且在活動過程中,不斷地引導學生追求方法的合理性,追求資料結果的真實性,追求方案實施的可行性,一切的決定以資料作為依據,用資料來說話,用資料來幫助我們進行決策。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力求使得學生感受到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重要價值以及必要性。整節課下來,用統計的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已經成為學生頭腦中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思考問題的方式。

  三、注重審視資料,引領學生關注資料結果的真實性

  對於統計教學,課標中指出,統計觀念還表現在“對收集資料的方法以及資料結果的合理性提出質疑”。對於這一點,我在本節課上也有所體現。在學生彙報收集資料結果的過程中,我預設了2種方案:如果學生出現資料結果不一致現象,我則抓住這個生成,“逼”著學生想辦法來驗證資料,尋找真實的資料。如果學生的資料結果一致,則提出疑問:老師的記錄的結果和你們不一樣,咱們誰的對呢?仍然是“逼”著學生想辦法來驗證資料,尋找真實的資料。之所以這樣設計,就是想借助這樣的一個過程,幫助學生把目光從對個體資料的關注轉移到對整體資料的關注上,與此同時訓練學生對資料的結果進行審視與質疑的習慣。追求資料結果的真實性與合理性是統計的目標與追求,這樣的活動過程無疑是在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

  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在每個細小的環節處“精打細算”,讓統計觀念像春雨一樣潤物無聲,悄然植根於學生的心靈深處,是我們統計教學所追求的目標,帶著這樣淳樸又簡單的願望,精心設計我們的課堂,我們一定會收穫得更多。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選自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第一課時。

  《找規律》是在學生認識了數字、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發現事物中的簡單規律,初步感知找規律的方法。同時,教材內容是學生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有利於吸引學生參與探索活動,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識,增強對數學的認識,提高學數學的樂趣。

  2、教學目標

  ①結合現實場景,發現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對數字、圖形、物體等的排列規律有初步的瞭解。

  ②經歷探索、發現規律的過程,初步體驗尋找事物規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③能運用簡單的規律解釋現實中的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並能夠找出所列舉事物的規律。

  教學難點是發現數字、運算、圖形的排列規律,體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說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麼規範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怎麼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再過渡到數字規律,之後,聯絡生活、發現規律,最後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三、說教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於以上理念,我採用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創設情景匯入———動手操作——合作學  學習方式:小組合作、交流探討、動手操作。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用遊戲引入,根據兒童愛猜的心理,讓學生猜有規律的圖形,讓學生在猜測中意會,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樣的設計,從學生角度出發,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正確把握學生的起點,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規律存在的同時,初步感知了規律的價值。

  2、引導探索,進一步認識規律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不斷地促使學生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即具有一定規律的圖案進行觀察和提煉,從不同角度獲取裡面隱含著的數學資訊和規律,並加以符號化,使學生對這組規律的認識經歷了“感官描述具體的形狀、顏色,它們都是一種一個的,並進行分組認識圖形的規律。”

  3、動手操作,鞏固發展

  讓學生動手擺學具,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拼擺出規律的圖案。這樣,學生的思維就能更好的發散,創設出更多、更復雜的規律,培養了他們的大膽創新意識。

  4、聯絡生活,發現規律

  引導學生找找身邊的規律,生活中的規律。引導學生回到生活,尋找和欣賞日常生活中的規律。使學生從規律之美感受數學。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節的內容,《小明的一天》。下面我將以五方面來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介紹:一、教材分析,二、教學方法,三、教學過程分析,四、板書設計,五、學習評價。

  我們先來看一看對教材的分析,我將分別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的目標這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看,《小明的一天》主要是要求學生對整時和半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教材安排了6個整時和半時的時間讓學生認識鐘面,題材非常貼切生活。一般來說,一名一年級的學生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

  2、透過認一認、撥一撥等活動,並結合生活經驗學會認讀整時、半時。

  3、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本節課的學習,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正確認讀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重點,在鐘面上能撥出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

  為了讓一年級的小朋友在樂中學,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色彩鮮豔的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透過猜謎語、找家、動手撥一撥等形式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多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____流,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為有效把握重點,突破難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四個教學流程。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四、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課件播放帶謎語的歌曲“滴答,滴答,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你,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睡。”,當同學們猜出鬧鐘,再說說它的作用。這樣引出課題。目的在於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

  第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分了兩大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初步認識鐘面

  在這一部分內容裡,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觀察課件上的鐘面和自己的學具鐘錶發現了什麼?充分的讓學生說一說,數一數。在交流的過程中,有的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12個大格。而時針和分針有些同學或許會說有長針,短針。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因此採用了電腦輔助教學,讓學生仔細觀察時針和分針有什麼不同,並做詳細介紹

  ,最後得出結論,時針又粗又短,分針又細又長。這種簡短的語言和生動的畫面強化了學生對時針,分針的認識,突破了學生的認知困難。接著我故作神秘“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新朋友,想不想認識?他的名字叫小明,

  今年和大家一樣也上一年級了,他是個珍惜時間的好孩子,瞧!讓我們走進小明的一天。將在課件上出示課本主題圖,把內容引到第二步驟。

  第二步驟是初步認識整時、半時。

  在這一部分內容裡,我出示情境圖依此呈現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有不少學生能根據生活經驗認讀鐘面。在完整的看完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的時候,此時講6個時間重點突出,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6個鐘面時針和分針的位置,並提出誰能給這6個鐘面分一分類?能把它們分成幾類?引導學生把它分成兩類一類:分針都指著12,另一類:分針都指著6。出示分針都指著12的四幅圖,問誰認得這些鐘面上所表示的時間,並說說小明在什麼時間做些什麼.。讓學生觀察比較這四個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有什麼相同和不同,最後得出小結:分針指著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教師在鐘面上拔出整時學生說出時間,並說說是怎麼想的。在說撥的過程,適時的引出整時的另一種記法。緊接著進入老師說出時間,學生撥鍾環節,以突破教學難點,強化學生對整時的認識。當學生撥鍾正確時我會採用“你真棒”及小貼紙獎勵等方法表揚和鼓勵學生,啟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撥鍾環節,主要讓學生充分感受整時時針和分針的位置特徵。當學生對整時有了清晰的認識後,我採用同樣的方式進行半時教學,出示小明九時半做操,八時半睡覺兩幅圖片,讓學生根據時針、分針的位置知道: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9,在9和10中間,是9時半,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8,在8和9中間,是8時半。從而得出“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在學生能正確地認、讀及撥出整時和半時後,讓他們知道數學能應用於生活,解決生活的問題,在進入第三環節之前利用課件播放歌曲《時間像小馬車》,透過這一活潑的音樂,寓教於樂,不僅愉悅了學生的身心,還在無形中滲透了珍惜時間的教育。緊接著進入第三環節

  第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溶練習於遊戲中,讓學生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裡我設計了找家的練習。我會告訴學生由於小動物沒按時回家,天黑了找不到回家的路,都快急哭了,只要把小動物身上的時間和房子上的時間相對應的連線起來,小動物們就可以回家了,請小朋友幫忙把它們送回家吧。一年級的小朋友注意力不持久,透過“找家”遊戲中的動物圖片和有趣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不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整時和半時的認讀和兩種記時法的聯絡,而且從中懂得了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

  第四層: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穫,體現了一種“反思”的思想,讓學生學會總結,把所學知識變成自己內在的東西!並佈置作業擴充套件訓練,回家在爸爸媽媽幫助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表,讓同學們從中懂得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

  四、板書設計

  接著來說板書設計,板書中我以“長”“短”兩字加深學生對時針、分針的區別。板書了整時時針、分針的指向,半時時針、分針的指向。板書這樣簡潔既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學習評價

  最後來說說我對本節課所用的學習評價,在本節課中,我採用師評,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我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熱情的評價,我想以此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6

  1.教材說明

  教材將加法的初步認識和5以內的加法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把兩個數“合起來”是多少用加法計算,並會用適合自己的演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同時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應用前面所學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

  教材分為四個板塊:第一塊為加法的初步認識,主題圖是一個變化過程,讓學生在此變化中理解加法的含義,就是表示“合起來”,在教材中的主題圖裡滲透了三個具體問題的含義,都可以用1+2=3這個算式來表示,滲透了不同的含義的事情可用一個抽象的算式來表達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數學抽象的作用及數學的簡潔美。接著,教材安排了一個變化的情境圖,小丑合氣球,來進一步直觀形象地表達、說明加法的含義,讓學生透過看圖、理解圖意,明確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計算,說出加法算式,從而來幫助學生對加法的含義有更深一層的理解;第二塊“做一做”是一個讓學生自己動手擺學具的活動,如擺一個圓片,再擺一個,一共是幾個?擺兩個圓片,再擺兩個,一共是幾個?讓學生在操作中鞏固對加法含義的理解,並能說出加法算式;第三塊為1—5的加法,在學生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及各數的組成,並初步知道加法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塊根據兒童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初步體現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透過三個小朋友計算4+1=?的思考過程,鼓勵學生說出自己計算的過程,尊重學生的想法,同時,引導學生使其初步認識到應用前面所學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第四塊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練習。透過學生自己看圖計算3+2=5和2+3=5,3+1=4和1+3=4兩組算式,來進一步鞏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道理。

  2.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對加法含義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由於在進行加法教學前,學生已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和各數的組成,能夠自覺的運用加法進行計算,但不知道為什麼要用加法進行計算以及我們是如何用加法進行計算的。因此,再進行加法的教學時,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加法的含義,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計算的同時感知用數的組成計算的簡便。將他們對加法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

  其次,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因此,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也著重培養學生髮展其動手操作、語言表達的能力和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與同伴交流的樂趣,也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3.教學目標

  (1)透過操作、演示,使學生知道加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出加法算式;使學生經歷與同伴交流5以內加法的演算法過程,會用適合自己的演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

  (2)透過學生操作、表述,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並感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3)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4)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4.教學重點

  (1)知道加法的含義

  (2)激勵學生說出自己計算4+1=5的過程

  5.教學難點

  (1)知道加法的含義

  (2)使學生會用數的組成知識來計算5以內的加法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 說教材

  本節課是一年級下冊第88和89頁,《找規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找規律”在新教材中是一個獨立的單元,“找規律”作為新單元的第一課,非常重要。本單元是從形象的圖形排列規律,顏色交替規律慢慢過渡到抽象的數列規律,如果這節課沒有把握好,那麼對學生後面的繼續學習將會造成阻礙。

  知識目標:學生能夠透過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知道下一個物體。

  過程與方法:透過觀察主題圖,認識規律同時掌握尋找規律的方法,透過塗色,擺一擺,畫一畫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二、說目標

  本節課的目標:

  1.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能找出事物變化規律,激發學生感受數學、發現美的情感。

  2.能夠設計有規律的圖形排列。

  3.能在生活中找出有關規律的應用。

  教學重點:透過圖形或物體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並會知道下一個圖形或物體。

  教學難點:能夠創造出有規律的圖形

  三、說學情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說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麼規範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另外,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很短,這就對我提出了挑戰。怎樣設計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怎樣抓住學生集中精力的這段時間把要突出的重點講出。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之後,聯絡生活、發現規律,最後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四、說教學法: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

  “注意是知識的門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學生學習的注意和興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這節課,我力求從學生喜歡的“聯歡會”這一生活情境出發,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探究的情境。

  2.聯絡生活實際,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圖片,體會規律給生活帶來的美。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4.創設多元情景、發展多元智慧。

  根據“多元強化”“多角思考”的理論。我創設多元情景,如擺規律,看規律,塗規律,欣賞規律、編規律等活動,從多個角度進行強化,讓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發展學生的多元智慧。

  五、說教學程式:

  一、遊戲感知規律,引入新課。

  透過老師貼星星,學生猜,再貼,再猜的遊戲過程,學生可以初步感知到在我們身邊有些事物是有規律的,同時也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利用教材上的主題圖,製成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引發學生自覺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使知識的發現過程融於豐富、有趣的生活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同時透過回答正確獎一顆星的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透過運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加深對有規律圖形排列的理解,突破難點。

  三、智力闖關

  在本環節,我把書上的例2、例3分別設計成了第一關和第二關,然後在第三關設計較難的猜一猜

  透過這三關的梯度訓練,檢測學生應用規律的能力,從最簡單的排列規律過渡到較難的排列規律,讓學生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加深對規律現象的認知,真正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這不僅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將知識納入到知識體系中加以綜合,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

  在第四關,我設計了一些生活中有規律的圖片,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和欣賞規律,讓學生意識到數學離不開生活,讓學生感受到規律能表現美、創造美並體現美的重要作用,體現了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第五關我是讓學生自主創造一條規律,給學生一個運用新知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活動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找到了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規律,學完以後,你有什麼想法?

  你認為哪個小組表現最棒?

  這個環節透過前面獲得智慧星的數目,讓學生對自己的表現來一個評價,體現了與開頭的銜接同時對本節課學生學習的情況做了一個很好的總結。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講講我對教材的理解:

  《買鉛筆》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一冊第七單元(加減二)的第一課時。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以及10以內加減法,初步感知了加減法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的。是今後學生學習10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基礎。

  教材提供的主題圖是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商店買鉛筆情景。主題圖中已經出示了數學問題:“15支鉛筆,賣出9支,還剩多少支?”我認為本課的主題圖給出的數學問題太直接,學生沒有思維的空間。因此在教學時我把主題圖進行了改進。把主題圖中袋鼠提出的數學問題改為“有15支鉛筆”這一條件,這樣,讓學生自己去觀察主題圖,從圖中找出有用的數學資訊,再根據相應的資訊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獲取資訊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從教材提供的例題和練習分析,本課應是學習十幾減9、8的退位減法。但我認為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應該是相通。只要掌握了十幾減9、8的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學生就會自然地遷移到所有的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上來。因此,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也作了調整,即20以內退位減法的運算。

  二、談談我確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說課稿買鉛筆:教學目標有三大來源:一是來自學生的學習需求。即要了解學生的一般特徵,瞭解學習者的學習風格;二是來自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蘊涵著豐富的科學原理,怎樣引導學生髮現並理解生活情景中蘊涵的科學原理,並確定體驗目標的要素構成與邏輯關聯,怎樣引導學生將學習成果運用於生活實際,並實現體驗性目標與結果性目標的統一,這是教師在制定目標是要重點考慮的。三是來自教材的學習素材。

  從確定教學目標角度而言,教材的價值及其研究重點在於:

  1、提供學習內容的知識結構和邏輯聯絡;

  2、確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識結構和邏輯聯絡同學生認識特點的結合點;

  3、確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識結構和邏輯聯絡同學生現實生活情景的結合點。“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教學目標可以分為知識技能,問題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四個方面。

  依據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對目標制定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我是這樣確立的:

  教學目標:

  1、以“十幾減9”為切入點,在合作交流中學會20以內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

  2、掌握20以內退位減法,並運用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透過鼓勵演算法的多樣化,初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

  4、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以及善於交流,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學會20以內退位減法的運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探討“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三、說說本課的教法和學法:

  (一)關於教法: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演算法(單一)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現一幅幅帶有活動情節的畫面,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啟用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學會計算方法。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演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裡要說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並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二)關於學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透過比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透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聊聊我的教學設計與分析:

  (一)觀察主題圖,提出數學問題。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獲取數學資訊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而利用好教材中的主題圖正是培養學生上述能力的良好時機。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只有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逐步形成能力。因此,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1、出示教材第78頁修改後的主題圖。(如何修改我在教材分析中已經說過。)

  2、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主題圖,從中獲取有用的數學資訊。

  3、根據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

  我想,只有讓學生經過獨立觀察、獨立思考來獲取有用的數學資訊,從而提出數學問題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才能充分暴露,主題圖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二)根據問題,列出式子。

  學生經過10以內的加減法的學習以及20以內進位加法的學習和長時間的培養,已經具備了根據數學問題列出式子的能力。因此學生根據“15支鉛筆,賣出9支,還剩多少支?”這個問題,能很快的列出式子。

  (三)討論15—9的演算法。

  本環節的教學,我安排了4個小環節:

  1、獨立思考15-9的演算法。

  2、小組交流15-9的演算法,教師巡迴指導。

  3、全班交流,教師整理板書。

  4、嘗試練習(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為什麼要安排4個小環節呢?我認為探究性學習必須要有獨立思考的時間。由於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對15-9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讓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後一環節小組交流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再則,由於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語言組織能力差,只有讓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好好的想一想應該怎樣表達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後一環節小組交流中有東西好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和“鼓勵演算法多樣化”的要求。不同的演算法展示了學生不同的認知方式。教學中,學生探討演算法環節的設計,目的是使學生經歷一個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與再創造的過程。這種探究式思考的價值遠遠大於遵循某種方法的思考價值。教學中,學生的計算方法各異,教師不急於評價某種方法的優劣,而是讓學生介紹清楚各種方法的特點,引導學生“取其精華”,使演算法多樣化的過程成為一個探索與創新的過程。在教學中,安排小組交流環節,使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倡演算法多樣化,並非要求學生一定要掌握多種計算方法;也並不是要求學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種演算法。“演算法多樣化”應是學生在探索演算法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課標中所提及的演算法多樣化和最佳化,是指集體的多樣化,個體的最佳化。也就是說要求全體學生儘可能地多想出幾種不同的演算法,而不是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想到或掌握這些演算法。最佳化是學生個體的行為,教師不能把全班同學所有的演算法都最佳化成一個演算法,這有違新課標的精神。因此,在全班交流環節,教師有意識的把學生彙報的演算法板書出來,把算理大致相同的演算法整理在一起,讓學生在聽與說、議與思的過程中學會演算法,為以後的個體最佳化奠定基礎。

  小組合作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難度比較大,學生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很好地傾聽他人的意見,如何讓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都積極地參與又是一大難題。我認為,小組合作的重點是要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因此,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提出了一些具體明確的學習任務。(見教案)

  (四)鞏固演算法

  這環節,我安排了3個層面的練習。

  第一層是基本練習。透過本題的練習,使學生鞏固十幾減9的算理,並遷移到十幾減8、十幾減7等20以內退位減法,使學生明確20以內退位減法的算理是相通。

  第二層是解決問題,延伸演算法。計算教學如果只重

  視計算技能的學習,往往比較枯燥。只有把計算教學至於問題解決中去,使學生感受到計算是有用的,是能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生會更感興趣。同時,利用兩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使學生感捂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第三層是摘蘋果遊戲。

  遊戲是底年級兒童最喜歡的課堂學習形式。讓學生在遊戲中、玩樂中輕輕鬆鬆學知識,這不正是我們的追求。

  (五)回顧反思,總結評價。

  這節數學課你學地開心嗎?你有什麼收穫?你想提醒同伴們注意什麼?

  對學生在知識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與發展方面的情況作全面的總結;讓學生結合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自評、互評,發揚優點,彌補不足,不斷進步。

  以上是我對本課教學的一點認識,請各位同仁、專家批評指正。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9

  《課程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絡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透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是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絡。”在教學“認識1----5”這節課中,依據課標精神,我把認數與生活相聯絡,進行了“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的嘗試。透過培養學生建立數的概念,使學生感到數字就在自己身邊,運用數可以簡單明瞭地表示許多現象。

  本節課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讓學生一起到動物園遊一遊。開課伊始,師生交談:“今天的課堂老師為大家請來了許多好朋友,看看有誰?”學生們聽後情緒高漲,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在遊覽動物園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先讓學生說說喜歡的小動物,然後數一數喜歡的小動物的個數,最後用相同個數的小圓片表示出來。透過創設這個兒童喜歡的情景串,既激發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又在操作過程中鞏固了“用圓片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這一知識點,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數字的意義。

  新授“認識1—5”各數,注重引導學生去動手操作、自主實踐和合作交流。主要透過下面四個環節來進行:

  1、擺一擺

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讓學生根據所擺圖片的個數從學具卡片裡找出相應的數字卡片。二是根據數字卡片擺出相應的圓片個數。透過兩部分的操作練習把數物體的個數與認數聯絡起來,使學生初步建立數感。擺一擺採用小組活動的形式,由組內同學相互評價擺的是否正確。

  2、拔一拔

在引導學生認識計數器的基礎上,嘗試著自己在計數器上依次從1撥到5,每撥一次,珠子的個數就增加1個,實際也就滲透了1-5各數是由幾個一組成的。利用算珠直觀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在原來的數上添一得到一個新的數,可以使學生感知1—5各數的聯絡,體會這五個數的數序排列。最後在小組內開展拔珠的活動,由學生獨立的用計數器上的珠子表示數字卡片上的數,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加強對“1-5”各數的認識。

  3、寫一寫

寫數字是學生初次接觸,先由學生觀察老師範寫,再讓學生自己試一試,把這些數字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1寫到5。寫完後小組內的小朋友相互評價,師生互評。教師重點指導寫5,注重培養學生認真寫數的習慣。

  4、說一說

“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字,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是師生共同研究、探討的重點。讓學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1-5這幾個數字?學生找找周圍生活中1-5各數的應用,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舉出各種以一個數字為代表的例項。開始學生的思維並不活躍,侷限於僅有的幾個例子,於是我以“從今天起我們就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為例引導學生,為學生提供了思考的時間,想一想說什麼,怎樣說。在充分想的基礎上,學生的興致高漲,思維活躍,有了許多精彩發言:我們小組有4個人。我是一年級2班的學生。我家在XX路5號。……看到學生們積極參與的樣子;聽到學生們富有生活化的數學語言,我都不忍心打斷。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他們感受到了數學不像想像中那樣只是解答應用題,而是有趣得多,生動得多了。讓大家深深體會到數字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字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再現了數字的意義。

  在學生進行回答問題或練習時,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積極反饋。讓學生體會到只要在某個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獲得公正的、客觀評價。如學生觀察畫面時,依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課堂評價:“你觀察到的這麼多,真是一個會觀察的孩子!只要認真觀察就會有多的收穫!你在觀察時還做到了按一定的順序!”。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依據學生情況,進行課堂評價:“你的動手能力真強!把你想到的動手擺了出來,真了不起!”。透過及時、個性鮮明、特點突出的評價語,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而且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總之,本節課重視了學生透過學具操作主動參與學習並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學生在觀察、操作、嘗試、交流、合作等數學活動中,感受了數的意義,初步建立了數感,同時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絡。但是從課堂學生掌握情況反饋來看,學生在“說一說”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難。反思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感覺此部分課學教學中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估計不足。因此,今後課堂教學中還應更深入地瞭解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有的放失的進行課堂教學。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論,稱為集合論,是近、現代數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一方面,許多重要的數學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論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集合論及其所反映的數學思想,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種得到應用。

  二、目標分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方法。

  難點:表示法的恰當選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透過例項,瞭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於關係;

  (2)知道常用數集及其專用記號;

  (3)瞭解集合中元素的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

  (4)會用集合語言表示有關數學物件;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經歷從集合例項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徵的過程,感知集合的含義。

  (2)讓學生歸納整理本節所學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集合的必要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學生透過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思考。交流。討論和概括,從而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教學手段:在教學中使用投影儀來輔助教學。

  各位領導和教師,大家好!我說課的資料是蘇教版必修1第1章第3節第一課時《交集、並集》,下頭我想談談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構想:

  一、教材分析:

  與傳統的教材處理不一樣,本章在學生經過觀察具體集合得到集合的補集的概念後,上升到數學內部,將"補"理解為集合間的一種"運算"、在此基礎上,經過例項,使學生感受和掌握集合之間的另外兩種運算—交和並。設計的思路從具體到理論,再回到具體,螺旋上升。集合作為一種數學語言,在後續的學習中是一種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恰當使用自然語言、圖形語言和集合語言來描述相應的數學資料。有了集合的語言,能夠更清晰的表達我們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個數學的基礎,在以後的學習中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

  基於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理解交集與並集的概念;掌握有關集合的術語和符號,並會用它們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能用Venn圖表示集合之間的關係;掌握兩個集合的交集、並集的求法。

  2、經過對交集、並集概念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本事,使學生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3、經過對集合符號語言的學習,培養學生符號表達本事,培養嚴謹的學習作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針對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交集與並集的概念,一些集合的交集和並集的求法上。而把如何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出交集與並集的概念作為本節的教學難點。

  四、教法、學法:

  針對我們師範學校學生的特點,我本著低起點、高要求、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進取性的原則,採用"五環節教學法"、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人教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位置》。

  2.教材簡析:

  《位置》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上下、前後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用兩個數表示一個物體在平面中的位置(即從兩個維度來*定物體的位置),初步滲透平面直角座標系的思想,學好這部分內容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情景中, 根據行、列*定物體的位置。

  (2)結合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讓學生說一說、畫一畫、動一動等活動,使學生能從兩個維度來*定物體的位置。

  (2)結合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根據行、列*定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能夠在具體的情景中,根據行、列來*定物體的位置。

  二、說教法: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

  “注意是知識的門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學生學習的注意和興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這節課,我力求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出發,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探究的情境。

  2.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4.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方式感受物體的位置,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5.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教學內容是豐富的、生動活潑的。數學教學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精彩紛呈的。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校、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與創新,讓更多的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達到最高層次。

  三、說學法:

  新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3.透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

  4.透過靈活、有趣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四、說教學程式:

  (一)聯絡實際,匯入新課。

  學生透過前面的學習,已經掌握了簡單的方位概念,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物體的位置也有了比較多的感性認識。教學中,我藉助本節課中學習環境的改變,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座位引出本節內容—位置。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首先我讓學生先說出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後讓學生在班內交流。在學生知道如何*定自己的座位後,讓學生觀察思考前後、左右同學的座位與自己座位的關係,然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從而揭示出前後同學的座位與自己是同一組,左右同學的座位與自己是同一排這一規律。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真正做好組織、引導與合作者上。學生真正感受到主人的地位,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才會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2

  說教材分析

  《認識人民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5單元的教學內容。人民幣是我國法定的貨幣,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讓一年級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對100以內數的認知,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一年級兒童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場購物的機會也少,對人民幣只是初步的認識,對於要用到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原則只有初步的意識。本節課的教學會使學生對人民幣有進一步的認識,使學生在簡單的活動中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人民幣的商品功能。

  說設計理念

  數學知識要加強與社會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適當調整教材的呈現方式,力爭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課堂上以聰聰和明明兩個小精靈為主線,讓它們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幫助學生解決難題;當它們自己遇到難題時,讓學生幫助解決,進一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說教學目標

  1.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培養實際生活中的購物能力,提高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3.透過購物活動,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並知道愛護人民幣。

  多媒體課件、玩具熊,筆、橡皮、尺、練習本等。

  每個學生一個錢袋(內裝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說教學流程

  一、匯入:從生活出發,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老師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師:猜一猜,用多少錢買來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錢?(請學生回答。)

  師:好的,下面我們來看一段錄影。教師邊看邊問:在什麼地方?在幹什麼?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錢的示意圖,問:零花錢可以用來幹什麼?

  【滲透德育:保管好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獻愛心等。】

  小結:我們國家的錢叫人民幣。(板書:認識人民幣。)

  (看課件)今天,老師請來了兩位小朋友:

  (課件播放配音)我叫聰聰。我叫明明。嗨!大家好,認識我們嗎?我們一起來認識人民幣。比一比,看誰學得好。

  師:同學們,加油呀,可不能輸給聰聰和明明。

  二、新授:認識人民幣。

  1.認識人民幣。

  師: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我國發行的第5套人民幣(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仔細看,這些錢你們都認識嗎?

  (1)區別新版和舊版:以10元為例。

  ①課件顯示放大的10元,問:這是多少錢?你是怎麼認識的?點選數字10和漢字拾,點選單位圓(大寫)。

  ②課件顯示放大的10元(新版),問:這是多少錢?你是怎麼認識的?

  小結:對!看人民幣上的數字和數字後的單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③區別:這兩張10元的人民幣有什麼不同?(圖案、大小、顏色,等等。)

  ④聯絡實際:10元錢可以用來幹什麼?

  (2)區別紙幣和硬幣。

  ①課件顯示5角紙幣,問:你是怎樣認識的?

  ②課件顯示5角硬幣,認一認。

  ③課件同時出現5角紙幣和硬幣,區別不同。

  ④課件出示背面,問:背面是什麼?(國徽。)

  小結:國徽是我們國家的標誌。人民幣上都有國徽,所以我們應該愛護它,不要隨意損壞它。

  2.隨意點幾張大額人民幣,集體回答。

  20元,50元(新、舊版),100(新、舊版)。

  3.老師給每位小朋友準備了一些人民幣,把它拿出來。

  活動形式:兩人一組,一個拿,一個認。

  4.分類:這麼多的錢放在一起,多不整齊,請小朋友想辦法分類整理一下。

  (1)按單位分:元、角、分(板書)。

  (2)按質地分:紙幣、硬幣。

  (3)按數字大小分。

  (4)按新版、舊版分。

  請學生彙報:展示臺上展示。

  5.請小朋友們把錢推到左上角,將書翻到第47頁,你發現書上的人民幣和我們平時所見到的人民幣有什麼不一樣?(課件顯示。)

  小結:像這樣,在人民幣的左下角有一道紅色斜線,這樣叫樣幣,是不可以使用的。

  三、換錢遊戲:進行簡單的計算。

  1.師:我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不知道聰聰、明明認識了沒有?

  (課件播放配音)我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還知道人民幣按單位有元、角、分。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來做一個換錢遊戲,好嗎?

  一張2角可以換________個1角。

  一張5角可以換________個1角。

  小朋友們,動手換一換吧!

  活動形式:兩人一組,可以左右兩人一組,也可以前後兩人一組。

  (引導)小朋友,我們看聰聰、明明在幹什麼呢?

  2.情景對話:出示課件並配音。

  聰聰:明明,明明,你到哪去?明明(手裡拿著一堆錢):我拿10個1角錢去買一把尺。

  聰聰:你拿這麼多1角錢,丟了一個多可惜呀!那怎麼辦呢?誰來幫幫我?

  請學生回答。

  明明:謝謝你!現在我知道了。1元錢可以換10個1角錢。

  (板書:1元=10角)

  四、實踐活動。

  (課件顯示,配音)我們不僅認識了人民幣,還知道元、角之間的關係,同學們想不想活動活動,老師準備了一些小獎品,獎給活動中表現好的同學。

  1.師生互換:老師手中有1元錢,能換你手中幾張2角錢?(同桌可以互相幫忙。)

  2.生生互換(解決不同的付錢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簡便的。

  師:(拿一件玩具)買這件玩具要花1元1角,有幾種付錢方法?

  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請小組彙報(組員可以幫忙),發給點子最多那組獎品,表揚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

  許多種方法,再說出哪種方法最簡便。

  3.(課件播放配音)小朋友們想不想用自已手中的錢去買自已想要的東西?好,讓我們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

  選四名售貨員,開始自由下座位買。

  【購物時要守秩序,講文明,用過錢後洗乾淨手,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五、總結。

  (課件配音)小朋友,這節課我們上得真愉快,學會了很多知識,你們都學會了什麼?

  (課件配音)你們說得真好,小朋友們再見。

  生:聰聰、明明再見!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3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節“摘果子”。 本單元,是在認識了10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加減法,主要內容為10以內減法的學習。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習 5以內的減法。教材透過摘果子的情境,將具體的現實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5-2=3,為以後10以內減法及更大數的減法學習做準備。根據數學課程及學生的實際情況,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 在具體的活動與情況中,初步體會減法的數學含義,認識減法。

  2. 能正確計算5以內的減法,能用減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 初步感知減法與生活的聯絡,在運算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初步體會減法的含義,能正確計算5以內減法能運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難點:正確計算5以內減法,並運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教師在黑板上列兩個式子3+2,4+1,準備5個蘋果,然後叫兩名同學來做題,做對的可以吃到蘋果以資獎勵。

  二、探究新知:

  (1)讓班內的其他同學看5個蘋果,然後拿走兩個,讓同學們回答還剩下幾個,教師在黑板上列式子。

  (2)講出減號的意義。

  (3)讓學生說說是如何想的。

  三、做練習:

  (1)教師引導學生讀題、思考。

  (2)讓學生獨立試做。

  (3)教師給班級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4)全班彙總。

  (5)教師總結並佈置作業。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8加幾》。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分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教師身份轉變為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同時“改變課程學習方式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學生的學習方式相應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

  教材分析:

  《8加幾》是西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88-89頁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有“9加幾”的進位加法計算作支撐,學生初步經歷了觀察分析、收集資訊、計算等活動。和前面學過的9加幾相比,這一節教學內容基本上脫離了學具的幫助,主要透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用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探討8加幾的計算方法,要求學生在學習8加幾時,不用像9加幾那樣進行全新的探索,而主要是驗證9加幾的計算方法在8加幾中是否同樣適用,在肯定學生課堂上生成的多樣化演算法的同時滲透“湊十法”擇優思想,從而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自控能力不強,對9加幾的掌握應用還不夠熟練,在教學設計時加強前後知識的聯絡,力求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以激發他們主動學習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孩子們在歡快輕鬆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感受新知識。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在熟練計算9加幾的基礎上,學會用遷移的方法解決新問題,推導新演算法。

  2、掌握計算8加幾的基本思維方法,並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確進行計算。

  3、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8加幾的運算意義,能比較熟練地進行8加幾的口算。

  教學難點:

  在熟練計算9加幾的基礎上,學會用遷移的方法解決新問題,推導新演算法。

  設計思路:

  1、關於情景的創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絡。”

  2、關於小組合作學習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注意傾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對此,本節教學內容開始進行大膽嘗試。

  3、關於計算方法多樣化的問題

  在學生理解“看大數分小數,把幾湊成十,十加幾得十幾”即“湊十法”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主地探索和發現計算方法。

  4、積極引深,發揮“兩主”作用

  教學大綱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教學時教師要透過積極的“引”,來激發學生主動“探”,使雙邊活動產生“共振”,和諧發展。

  教學流程:

  一、知識再現,激趣匯入

  1、數的組成(對口令遊戲)

  2、找朋友:9加幾的口算練習。

  二、創設情景,學生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去公園玩嗎?星期天,許多小朋友也來到公園,你們看他們在幹什麼?

  1、觀察情景(1):“打靶圖”

  ①你從中獲得哪些數學資訊?你能提出什麼問題?(一共有多少小朋友?)

  ②求這個問題,可以用什麼方法解決?

  ③學生回答,教師板書:8+5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情景資源進行再加工,讓學生觀察圖中打靶的情景,學生比較感興趣,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自然而然地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這樣既尊重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讓學生從自己比較熟悉的情景入手,提出數學問題,又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解決自己發現問題的慾望

  2、觀察情景圖(2):划船

  在公園的這一角,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並列出了算式。下面我們再到公園的另一角看看,那裡的小朋友在幹什麼呢?

  ①師:根據情景圖,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②學生回答:一共有多少人在划船?

  ③師:求這個問題可以怎麼列式?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4+8

  在兩個不同的情景中培養了學生從身邊生活發現並提出簡單數學問題的能力,並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

  3、揭示課題

  師: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是求一共?都是用加法進行計算,這節課我們主要來研究一下8加幾的方法好不好?(板書課題:8加幾)

  三、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探究學習“8+5”的計算方法。

  下面我們就重點研究第一個問題。

  (1)學生自主探究。

  師:怎樣計算8+5?下面請同學們自己獨立思考,想辦法進行計算,也可以用學具擺一擺,看誰算得又對又快?(教師巡視)

  (2)小組討論交流計算方法

  師:看來同學們都有自己的計算方法,請你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然後每一個小組選一個代表介紹你們組的好方法。(教師巡視)

  (3)全班彙報交流

  學生彙報時,教師有選擇地板書,學生的計算方法如:

  ①1、2、3……12、13依次數。

  ②從8數到13。

  ③8和5合起來是13。

  ④13可以分成8和5。

  ⑤先數10人,再數3人,“10+3=13”

  ……

  本節課以8+5為突破口,在重點研究8+5的基本思路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藉助手中的學具,擺一擺,想一想,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所用的方法。這樣,學生既有獨立思考的機會,又有和同伴交流合作學習的機會,最後在全班交流彙報。在彙報交流時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用的是“湊十法”,有的用的是數數法,方法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空間,尊重了學生的個性,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2、學生小組討論喜歡的方法。

  師:小朋友,你們可真會動腦筋,想了這麼多的好方法,那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

  (1)學生小組討論。

  (2)學生彙報喜歡的方法。

  教師提問:為什麼喜歡這種方法?

  針對出現的多種計算方法,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次對比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斷比較、分析,從而最佳化自己的計算方法。然後再在全班交流自己喜歡的方法。這樣,好的計算方法更加明朗化,更為突出。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計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蒐集、獲取有價值資訊的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師小結

  師:透過和同學們的交流,老師知道了,有的同學喜歡用以前學過的“湊十法”,有的同學喜歡用數數法,有的同學喜歡用10+5=15,15-2=13。這些方法都正確,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這幾個問題嗎?

  3、遷移練習

  (1)小組先交流解決:4+8,有困難的學生可以藉助學具擺一擺。

  (2)讓個別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得數,並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3)你還知道哪些8加幾的算式,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算式,並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在學生獲得了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後,讓學生解決其他的8加幾的問題,既能使學生把8+5的計算方法遷移到其他問題中,使計算方法得以靈活應用和鞏固,又能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注重了學生價值觀的培養

  四、鞏固練習

  1、聰明屋:(課件出示教材89頁“課堂活動”第1題)

  2、智慧山:(看圖填算式)

  2、跳木樁比賽

  師:動物學校正在進行跳樁比賽,你能幫小白兔跳過木樁嗎?

  練習:8+3=8+4=8+6=8+8=6+8=

  學生計算,幫小兔順利跳過了木樁。

  整個練習生動、有趣,層次分明。這樣設計既符合兒童的特點,又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了足夠的素材,足夠的空間,使每個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充分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小結

  師:在這節課中,你們認為自己表現得如何?

  本環節教師將自己評、他人評、評自己、評別人和教師評,學生評結合進來,讓學生對自己整節課的表現有一個回顧和反思。

  六、佈置作業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兔請客》,《小兔請客》選自北師大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加與減》(二)的第一個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加減法和100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安排的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一節課,本節課從學生感興趣的小兔請客這一情境中抽象出加減法算式,體會加減法的意義,學習掌握計算的方法理解算理。這節課為學生繼續學習加減法計算起著重要的鋪墊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探索並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體會演算法的多樣性。

  3、認識加減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計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要內容,探索並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則是本節課的重點。

  難點:在實際情境中透過動手操作,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四、說教法、學法

  教學中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三維目標?新課標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記憶和模仿,而要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才是學習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我運用多媒體,採用實際操作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直接感觸的基礎上,體會算理,掌握多樣的計算方法,體會加減法的意義。具體設計了以下環節:

  溫故、知新、鞏固、拓展,體現了我校“一二三四”教學模式中的四個步驟,從複習到作業的佈置展示了課前、課中、課後的三個環節。

  五、說教學程式

  引入情境、仔細觀察、尋找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列式解答、進行小結這樣一個流程完成知新這個環節。在突破重難點的過程中我設計了“想一想”、“數一數”、“撥一撥”三項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腦。採用探究、交流的形式掌握新知,突破重點難點。接著設計了闖關活動進行鞏固練習,最後一關進行了拓展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後進行了總結,並且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六、說反思

  時間安排上不夠合理,拖了幾分鐘;總結計算方法時語言不夠精準,忘了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