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知識點總結> 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15篇)

高考語文知識點總結

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15篇)

  總結是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況,包括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加以回顧和分析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們發現問題的能力,不如我們來制定一份總結吧。那麼總結應該包括什麼內容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1

  1、過秦論 賈誼

  2、蘭亭集序 王羲之

  3、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

  4、師 說 韓愈

  5、阿房宮賦 杜牧

  6、《詩經》三首

  7、離騷(節選) 屈原

  8、短歌行 曹操

  9、登高 杜甫

  10、琵琶行 白居易

  11、歸園田居 陶淵明

  12、虞美人 李煜

  13、孔雀東南飛

  14、漢魏晉詩三首

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2

  方法步驟:

  一找、二比、三判斷

  要做好科普文這道題目,必須切實運用“一找”、 “二比”、“三判斷”的方法。

  科普文閱讀題,主要考察以下幾種能力:

  理解文中重要詞語或句子的含義的能力,對文意的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資訊篩選整合的能力,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與想象的能力等。

  (一)找:不管從哪個角度命題,我們解題的第一步都是“找”。讀完材料,審完題幹(題幹不可不審清),開始逐項排除。逐項排除,就得找。怎樣找?可先鎖定大點的範圍。如Ⅰ卷5題,很顯然,應鎖定材料的第二段,因為“在地理位置上,中條山正處在中國文明起源的黃金地段”這句話在第二段。這一結論的論據或在前或在後。接下來可鎖定較確切的範圍,如Ⅰ卷6題,A項須找到第二段倒數第三句,B項須找到第三段第二句,C 項須找到第四段第三句(有的同學會找到第三段的第四句,並對“安定”大做文章——這是沒有找準)。這裡要“找準”,是不太容易的,因為出題點與“理由”所在相隔很遠。這就要求同學們要有“全域性”意識。D項須找到第四段的最後一句。又如Ⅰ卷7題,各選項也得先找準文中對應的部分,然後再進行合理的想象、推理及判斷。找準選項在材料中的對應內容,是非常關鍵的,因為找不準,就意味著接下來的分析、推理、判斷建在了錯誤的基礎之上。

  (二)比:科普文的閱讀一般說來是比較簡單的,有的題目在找準材料當中的對應內容之後,再一比較,就可解決了。如Ⅰ卷6題,Α項,可找到第二段倒數第三句(已有考古學家撰文,討論中條山脈在資源上如何支援了夏族的興旺),就可以明確地知道“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的斷語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而有的時候,題目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同學們仔細地比較。如Ⅰ卷6題,Β項,可找到第三段第二句(不過,從地理空間關係的角度說,山脈的意義則多在於阻隔或護衛),然後認真比較,發覺選項中有意地用“聯結”一詞偷換了“阻隔或護衛”,而“阻隔或護衛”絕對不能等同於“聯結”,故可斷定Β項的表述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另外,有的時候,需要我們通觀全篇,而不能只盯住一處。如Ⅰ卷6題,С項,如果大家找到了“中條山北面的汾運盆地是一個群山環繞比較封閉的地區,這裡的人們可以過安定的日子……”就以為找到了比較點,並斷定С項前半符合原文意思,後半不符合原文意思,就會選錯答案了。殊不知,С項後半也有充分的根據,只不過在末段(第三句)。

  總之,大家在比較時,一定要比得細緻,比得全面。

  還得提醒大家一點,有時我們可以比較選項。選項之間的比較,時有出奇制勝之效。如Ⅰ卷5題,ΒСD三個選項與А選項的陳述角度是不同的,可初步斷定А選項是錯誤的。

  (三)判斷:科普文的解讀離不開判斷,找比較點要判斷,比較時要判斷,篩選資訊時要判斷,理解文意要判斷,而我們這裡所說的“判斷”主要是指“從已知到未知的判斷(推斷)”。

  這裡的判斷,要想準確,就必須準確、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文章的意思。如Ⅰ卷7題,А項,由原文無法推斷出這一結論。Β項可從原文第二段最後一句推知。С項由第三段中間部分可知,此處將原文中“向南跨越中條”與“從南面北越中條”的兩種做法強加在一起,表述錯誤。而D項歷史文獻中的記載,並非“說明夏族發祥於汾運盆地”,而是要確認“夏朝的地域,確實是跨越中條山南北的”。

  從已知到未知的判斷(推斷),需要合乎邏輯的推理,切不可只憑主觀臆斷,也不可僅憑自己對材料的大致理解,就稀裡糊塗得出結論,一定要找到確切的根據,找到合理的解釋。

  總之,一找要找得準確,二比要比得細緻,三判斷要判斷得“合理”(合乎事理邏輯)。

  三、科普文解題應強化兩種意識

  科普文解讀不能“盲人騎瞎馬”、“跟著感覺走”。那麼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這種現象呢?關鍵在於強化如下兩種意識。

  (一)具體的語境意識

  語境,是指語言運用和理解的環境,它由有關的詞語、句子、段落組成,又對其產生特定的約束作用。因此,在解讀一篇具體的科普文閱讀材料時,就應該先確立語境意識,即把握、提取、篩選、判別、分析有關的資訊時,都應該並且能夠從這個特定的語境中找到註腳或依據,並藉此解決掉問題。強化語境意識,有助於我們有效地避免兩種常犯的錯誤。

  節外生枝

  近年來,科普文選材更注意時效,內容上與中學生的知識面拉近了距離,因而有不少考生在解讀時,會有意無意地和自身掌握或積累的相關、相近知識牽扯起來,甚至在不甚了了的情況下,脫離閱讀材料的實際,憑“經驗”去臆斷。例如,有一篇介紹科學利用植物纖維廢料生成的乙醇作燃料能帶來眾多益處的材料,其中問“乙醇燃料是汽油最佳替代品”的說法是否合乎?

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3

  一、 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音

  (一)多音字

  多音字是指一個字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讀音。它包括多音多義字和同義多音字。

  1.多音多義字。這類字音主要有兩種:一是詞性不同,讀音不同,如“樂”,作名詞時讀“yuè”,如“樂隊”,作動詞或形容詞時讀“lè”,如“樂意”;二是意思不同,讀音不同,如“供”與“供應”義有關時,讀 “ɡōnɡ”;與“上供、案供”義有關時,則讀“ɡònɡ”。

  這類多音字所佔比重很大,不可掉以輕心。

  2.同義多音字。這類多音字在不同的詞裡,字義並無明顯不同,但讀音各異。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這個字單用(單音詞)時和用這個字構成雙音詞或多音詞時的讀音不同,如“逮老鼠”的“逮”讀“dǎi”,“逮捕”的“逮”讀 “dài”;二是在個別詞語中的讀音與一般讀音不同,如 “症”,在“癥結”中讀“zhēnɡ”,其他都讀“zhènɡ”;三是在口語和書面語中的讀音不同,如“血”在口語和書面語中就分別讀作“xiě”和 “xuè”。

  (二)形聲字

  形聲字由形旁和聲旁兩部分組成,形旁表字義,聲旁表讀音。由於古今語音的變化,約有四分之三形聲字的聲旁不能準確表示現代的讀音,於是 形聲字字音的辨析成為字音考查的一個重點。

  形聲字的聲旁與形聲字本字的讀音的關係,大致有三種情況。

  1.聲旁讀音與本字讀音相同,如“殫精竭慮”的“殫”聲旁 “單”與“殫”讀音都是“dān”。

  2.聲旁讀音與本字讀音不同,如“發酵”的“酵”讀 “jiào”,不讀“xiào”。

  3.聲旁讀音與本字讀音相近:(1)聲母相同,韻母不同,如 “馬廄”的“廄”讀“jiù”,不讀“jì”;(2)聲母不同,韻母相同,如“剎那”的“剎”讀“chà”不讀“shā”; (3)聲母、韻母相同,但聲調不同,如“粉”讀“fěn”,不讀“fēn”。

  (三)形近字

  形近字是指那些形旁或聲旁相近的字,這些字有的讀音相同,有的讀音相近,有的讀音完全不同,加之形體相近,稍不留意就會誤讀。命題者常以此設題考查考生區分形近字不同讀音的能力。

  1.筆畫增減造成的形近字。這類形近字筆畫只有細微的差別,但讀音迥異。如“大抵”的“抵”讀“dǐ”, “扺掌而談”的“扺”則讀“zhǐ”。

  2.偏旁不同造成的形近字。這類形近字往往讀音相同或相近,更是考查的重點。如“峻”與“竣”都讀“jùn”,而“慨”和“概”分別讀“kǎi”和“ɡài”。

  (四)同音字及常見的易讀錯的字

  1.同音字

  有些字字形迥異,讀音卻相同,而有些字字形近似,讀音卻有別,在同音字中混雜有易誤讀為同音字的字,讓人一時難以分辨。

  例如,“翌日”“對弈”“肄業”“造詣”“洋溢”“遊弋”“屹立”“壓抑”“驛站”“瘟疫”“後裔”“雙翼”“懿德”中加點的字均讀“yì”,其中受“溢、鎰、縊”等字形的影響,“隘、諡”易誤讀為“yì”。其實,“隘”讀“ài”,“諡”讀“shì”,若把“隘”或“諡”混放入讀“yì”的同音字中,讓考生判斷,這是一種對識別能力的考查。

  2.習慣性誤讀字

  習慣性誤讀字分兩種情況:

  (1)方言字:我國疆域遼闊,方言甚多,許多方言與普通話讀音有很大的差別。方言誤讀主要有兩類:一是前後鼻音與捲舌不捲舌的錯位,如把“結束”的“束”誤讀為“sù”等;二是聲調誤讀,如“乘(chénɡ)客”在有的地方誤讀為“乘(chènɡ)客”等。

  (2)因“形聲字讀半邊”的觀念誤導等原因,也會出現一些習慣性誤讀。如“粳米”的“粳”,習慣讀 “ɡēnɡ”,而普通話讀“jīnɡ”,“血脂”的“脂”,習慣讀 “zhǐ”,而普通話讀“zhī”。

  二、識記並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範漢字

  所謂現代常用規範漢字是以《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的3500個常用字和次常用字為主,超出這個範圍的,一般是課本上出現過的。重在“識記” 和“正確書寫”,“識記”物件是“現代”“常用”的“規範漢字”,這就意味著“古代”及平時“不常用”“吧規範”(如網路字、簡化字、繁體字)的漢字不在考查的範圍之內。“正確書寫”是指要正確規範地書寫漢字,主要在作文中考查,是作文評分的一個標準,一個錯別字扣一分。

  本考點主要包括同音字和形近字。

  1.同音字

  同音字,就是讀音相同(相近)的字。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音同形異字

  漢字是表意字,不是表音字,相同讀音的字在意義上是不同的,不根據意義而想當然地根據同音(特別是有一些別字從意義上似乎也能說得通)而寫別字的現象十分嚴重。

  如:“禮上(尚)往來”“窮形盡象(相)”“人才倍(輩)出”“不悲(卑)不亢”“談笑風聲(生)”“原形必(畢)露”“以逸代(待)勞”“迫不急(及)待”中的別字均為同音別字(括號內為正確寫法)。

  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詞語在使用中最容易出現錯別字,命題選用這樣的字最具有迷惑性。對這類詞,結合字、詞的意義來記憶特別重要。

  如:“禮上往來”應為“禮尚往來”,因為“尚”是“崇尚”之意。“禮尚往來”的意思是“在禮節上講究有來有往”。

  (2)音同形似字

  漢語中很多字不僅音同,而且形也極為相似,這和現代漢語有大量的形聲字有關。這些字音同形似,極易混淆。如:“弛”和“馳”,“蓬”和“篷”,“騖”和“鶩”,“梁”和“粱”等。

  (3)音同義近字

  這類字的數量不是很多,但在判斷時極易出現錯誤。

  2.形近字

  形近字,是指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可以分為兩種型別。

  (1)形似音異字

  如:“戮”與“戳”、“慄”與“粟”、“瞻”與“贍”、“綴”與“輟”、“杳”與“沓”、“管”與“菅”等。

  (2)形似音同字

  如:“喧”與“暄”、“藹”與“靄”、“競”與“竟”、“隕”與“殞”、“臘”與“蠟”等。

  儘管字形錯誤的原因很多,情況多樣,但辨析、識記字形,我們還是有“法”可依的。

  ①以義為本,依義辨形:即透過分析詞語的意義來辨析字的書寫是否正確。如“隕落”與“殞身”、“指責”與“指摘”、“雜糅”與“揉搓”、“矇蔽”與“時弊”,都是正確的寫法。而將“入不敷出”寫成“入不付出”,將“胸無城府”寫成“胸無成府”,

  ②依據形旁,析疑選字:如“不脛而走”的“脛”,其形旁就與走路有關。“插科打諢”的“諢”跟言語有關。“寒暄”的“暄”跟太陽有關。“眼花繚亂”的“繚”與絲織品的纏繞有關。

  ③依據結構,析難定字:如“談笑風生”中的“生”字,“風聲鶴唳”中的“聲”字,就可以用這種辦法來確定。再如,“人情事故”中的“事”不正確,應改為“世”,因為“情”“故”對應,“人”“世”對應,意思是為人處世的道理。“惹事生非”的“事”不正確,應改為“是”,因為“惹”“生”對應,“是”“非”對應,而“事”與“非”是不對應的。

  ④依聲聯想,推敲取字:如“針砭”中的“砭”是一種石針,“一瀉千里”的“瀉”應為流瀉的“瀉”,“眾口鑠金”的“鑠”為“熔化”,“鑠”不能寫成“爍”。

  ⑤近體互析,區別定字:如“病入膏肓”的“肓”,不要誤寫為“盲”。

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4

  01、古之成大事業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蘇軾)

  02、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

  03、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菜根譚》)

  04、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徒。(韓非子)

  05、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

  06、夕雲乍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

  0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08、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

  09、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10、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王安石)

  11、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12、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1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14、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

  1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

  高考語文古代官職知識點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製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表授予官職的詞語

  徵:由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如:公車特徵拜郎中。(《張衡傳》)

  闢:由中央官署徵聘,然後向上薦舉,任以官職。如:連闢公府不就。(《張衡傳》)

  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

  拜:授予官職。如:拜相如為上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

  選:透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如:延祐、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元史·賈魯傳》)

  除:任命,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

  授:授給、給予官職。如:泰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教授。(《元史·賈魯傳》)

  賞: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

  2.表罷免官職的詞語

  罷:免去,解除官職。如: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傳》)

  黜:廢掉官職。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封建論》)

  免:罷免。如:免官削爵。(《漢書·貢禹傳》)

  奪:消除。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

  3.表提升官職的詞語

  升:升官。如:升(魯)臺都事。(《元史·賈魯傳》)

  擢:在原官職上提拔。如:擢為後將軍。(《漢書·趙充國傳》)

  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如: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甄拔三十餘人。(《與韓荊州書》)

  遷: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誼傳》)

  陟:進用。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4.表降低官職的詞語

  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貶:降職。如:貶連州刺史。(《劉禹錫傳》)

  放:放逐。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卜居》)

  左遷:貶官,降職。如: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並序)》]

  5.表調動官職的詞語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如:遷東郡太守。(《漢書·王尊傳》)

  徙:一般的官職調動。如:徙王信為楚王。(《淮陰侯列傳》)

  調:變換官職。如:調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

  轉:調動官職。如: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張衡傳》)

  補:補充空缺官職。如: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漢書·王尊傳》)

  改:改任官職。如:改刑部詳覆官。(《宋史·王濟傳》)

  出:京官外調。如:出為河間相。(《張衡傳》)

  6.表兼代官職的詞語

  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

  領:兼任。如:桓溫鎮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晉書·袁喬傳》)

  行:代理官職。如:太祖行奮武將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署:代理、暫任。如:太守奇之,除補書佐署守屬監獄。(《漢書·王尊傳》)

  權:暫代官職。如: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劉公嘉話》)

  判:高位兼低職。如:除鎮安武勝軍節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

  7.表辭職退休的詞語

  乞骸骨:年老人請求辭職退休。如: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張衡傳》)

  8.古代官職稱謂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階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高考語文古代地理知識點

  【中國】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片語。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後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後成為中國的別稱。陸游詩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四海】參見“海內”條。指天下、全國。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於西河外澠池。”《過秦論》:“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稱作江東。

  【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赤壁之戰》:“江表英豪,鹹歸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雲:“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王安石詩云:“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淮左】淮水東面。《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過秦論》:“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

  【關中】所指範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

  【五嶽】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後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隋唐以後簡稱“輔”。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後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

  【郡】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後州郡互稱,明清稱府。

  【州】參見“郡”條。《隆中對》:“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察區,後演變為行政區,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只有監察區性質。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於現在的省。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銜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5

  高考語文必考知識點:古文閱讀(約25分)

  考查內容:實詞、虛詞、句式、信

  息篩選、內容概括、斷句、翻譯。

  5、實詞(幾種語法現象P)

  (1)通假字:蚤-早

  (2)古今異義:一切:一個貼切的

  (3)詞類活用(使動、意動、為動)

  (4)一詞多義:愛-憐惜、吝嗇、可愛

  (5)偏義複詞(如:公姥、作息)

  (6)兼詞(如:諸—之於、焉—於此)

  6、虛詞(18個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記憶:因為所以其則於與之乎者也焉而且乃若何

  (1)透過讀古文(必修選修課文)培養語感。

  (2)把握好每個虛詞的例句翻譯,利用句意記住用法和意義。

  用法:①名詞、動、代、兼、副、介、連、助

  ②其中連詞十種用法:並列、承接、遞進、因果、假設、轉折、選擇、目的、讓步、修飾、

  7、資訊篩選

  (1)題型:?人物?品行

  (2)方法:①先判斷人物物件;

  ②排除被否定的項;

  ③驗證所選項。

  8、內容概括

  建議:(1)時、地、人物物件、時間先後、部分與全部等方面值得注意;

  (2)關注表示判斷、觀點的詞語;

  9、斷句

  建議(1)關注分值,與之匹配。

  (斷句處數一般是分值2倍或3倍數,偶爾也會是倍數加一)

  (2)關注標誌性詞語(如下幾個方面)

  ①虛詞

  ②實詞

  ③修辭標誌:

  頂針(頂真)、排比、對偶、反覆

  ④固定句式:(看見前要尋找後)

  如…何;得無…乎;何…為

  建議:

  ①高屋建瓴,通讀1、2次再判斷;

  ②掌握大意,勿因關注標誌而忽視內容。

  10、翻譯

  (原則——字字落實、輔以意譯)

  建議:

  (1)有分值觀念,抓住“採分點”。找到特殊語法現象,基本找到“分”。

  (2)特殊句式要調回正常語序,省略句務必補出省略成分,特別承前省略主語的情況。(聯絡前文)—留、刪、換、掉、補

  (1)幾種句式型別

  (附各種句式的常見形式)

  ②省略句

  ③被動句

  ④倒裝句

  (2)現代漢語正常語序:

  [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

  〈補語〉+(定語)賓語〈補語〉

  附:①判斷句:

  ……者……也/……,……也/……者,……/……者也/為、是、非、未、無、莫、乃、亦、皆/無標誌按句意。

  ②被動句

  受、於、受……於/見、見……於/為、為……所/被/無標誌看句意。

  ③省略句

  省略主語、謂語、賓語、介詞

  ④倒裝句

  一、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誰、孰、何、安、焉、胡、惡等)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不、未、毋、無、莫)

  3、“之”“是”作提賓標誌。(注意介詞)

  二、狀語後置

  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作狀語時要注意:於、以、乎=於等

  三、定語後置

  1、標誌:而、而……者、之、之……者

  2、注意形容詞和名詞同時出現的地方,判斷兩者是否存在修飾關係,再觀察其位置是否倒裝。

  高考語文必考知識點:古代詩詞鑑賞與默寫(12-13分)

  考查內容:形象、語言、技巧、內容情感

  1、形象

  答題提示:(省略號內為結合詩詞分析)

  ①透過對……內容的描寫,②描繪了一幅……的景象(圖景)/營造了……的意境/表現一個……形象。

  2、語言

  3、表達技巧P

  (1)修辭手法(常見9種手法及其效果)P

  比喻、擬人、借代、對偶、誇張、

  排比、設問、反問、反覆

  (2)表現手法(相反記憶)

  (涵括描寫手法)

  動靜、虛實、遠近高低、正側面、抑揚、

  聯想想象、工筆白描、對比、襯托(渲染)、

  渲染、用典、象徵、以小見大

  (3)抒情手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有主觀情感字詞)

  ②間接抒情

  答題提示:本詩運用了…手法,寫出+具體體現的詩句意思+這樣寫…(效果、情感)

  4、內容情感(題材分類)

  5、解題建議:(準確答題有“幾看”)

  (1)題目(大小標題)

  (2)作者

  (3)序注

  (4)意象

  (5)關鍵詞(帶有主觀情感字詞)

  (6)題幹(問題問什麼答什麼)

  建議:

  定點取向,多方印證,勿先入為主斷章取義。

  6、名句名篇默寫

  (1)理解分類記憶;

  (2)高中部分的詩詞文務必過關;

  (3)重點記憶不熟練的篇目;

  (4)對錯字、生字、難字別放過,多寫幾遍。

  高考語文必考知識點:現代文必考題(論述類為主)

  1、考點內容:

  (1)重要概念的含義(指代、比喻)

  (2)重要句子的理解和作用(看位置)

  (3)篩選整合文中資訊繁長

  (4)分析行文結構思路變

  (5)歸納各段要點概括中心簡短

  (6)分析作者觀點態度

  2、考查形式:

  選擇+主觀表達題

  3、選擇題的設錯方式(設錯陷阱)

  (1)由“或然” “必然”

  (可能必然)

  (2)由“未然” “已然”

  (將已經)

  (3)無中生有

  (4)故意曲解

  (5)以偏概全(部分全部)

  (6)恰好說反(是不是)

  (7)誇大其詞(難以不可能)

  (8)條件互混(條件與結果互混)

  (9)亂設因果、假設、條件關係

  4、建議:

  (1)可先看主觀題題目再看文章;

  (2)閱讀時應帶筆畫出關鍵的詞語和

  句子,方便理清文章結構和思路。

  (3)出現具體句子時回到原句作對比。根據前後文理解作答。

  高考語文必考知識點:現代文選考

  1、文學類——考點內容

  (1)句子意思及其表現力(作用+效果)

  (2)人物

  (3)情節(小說)的結構方式

  順序、倒敘、插敘、補敘、抑揚、線索(明暗)、鋪墊、懸念、誤會、巧合、過渡、照應等

  (4)語言特點(注意修辭的應用及效果)

  (5)環境的作用

  (景物情景描寫)

  (6)寫作意圖(主題)社會意義(小說的核心)

  2、實用類

  (1)考點內容:

  ①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主要意思)

  ②分析語言特色,把握結構

  ③分析文字特徵和表現手法

  ④評介文字觀點和傾向及社會價值

  ⑤思考與判斷文字特色(結構、手法、語言)

  ⑥從不同角度與層面發掘深層含義(有理有據)

  ⑦探討人生價值與時代精神

  ⑧探討寫作背景和意圖

  (2)傳記

  (3)表達技巧

  ①修辭手法(見詩歌專題)

  記敘、敘述(順/倒/插/補)

  描寫(白描/細節)

  ②表達方式議論直接

  抒情

  間接

  ③表現手法(見詩歌鑑賞專題)

  ④其它如線索、過渡、懸念等(見文學類)

  (4)新聞(訊息、通訊)

  (5)科普文

  文體特徵:科學性、通俗性、文學性

  語言特徵:客觀準確、通俗易懂、生動形象

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6

  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及作用

  1、肖像描寫

  指把人的容貌(臉型、五官)、神情、身體形態、衣飾、姿勢、風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幾個部分,用生動具體的語言描述出來。來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種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內心世界密切的聯絡。

  2、語言描寫

  語言描寫最能靈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細緻地將人物的內心世界袒露出來,因此,人物的言語描寫是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對錶現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個性特點的語言可以起到“聞其言,見其人”的作用。

  3、動作描寫

  透過人物的行動、動作,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種方法。一個人的行為、動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徵的最真實的外化。讓人物在“做些什麼”和“怎樣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價值觀念、情感特性、性格氣質、精神狀態等,使讀者透過人物的“所作所為”作出相應、相似、相關而不相悖的判斷。

  4、心理描寫

  心理描寫是對人物在一定的環境下產生的想法、感觸、聯想等內心的思想情感活動的描寫,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質。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畫人物形象內在性格特徵的一種描寫方法。

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7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荀子"勸學》)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5、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7、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8、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9、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10、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11、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李密《陳情表》)

  12、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13、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李密《陳情表》)

  14、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閣序》)

  15、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王勃《滕王閣序》)

  16、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王勃《滕王閣序》)

  17、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18、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19、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20、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2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

  22、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師說》)

  23、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杜牧《阿房宮賦》)

  24、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杜牧《阿房宮賦》)

  25、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宮賦》)

  26、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杜牧《阿房宮賦》)

  27、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宮賦》)

  28、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杜牧《阿房宮賦》)

  29、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杜牧《阿房宮賦》)

  30、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蘇洵《六國論》)

  31、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蘇洵《六國論》)

  32、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蘇洵《六國論》)

  33、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蘇洵《六國論》)

  34、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35、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36、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37、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38、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蘇軾《前赤壁賦》)

  39、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蘇軾《前赤壁賦》)

  40、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軾《前赤壁賦》)

  41、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蘇軾《前赤壁賦》)

  42、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前赤壁賦》)

  43、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蘇軾《前赤壁賦》)

  44、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詩經"衛風"氓》)

  45、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詩經"衛風"氓》)

  4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詩經"衛風"氓》)

  47、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屈原《離騷》)

  48、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屈原《離騷》)

  49、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

  50、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5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52、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

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8

  語文易錯1 多音字誤讀

  易錯分析:正確識記多音字的讀音,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詞性。如剎,共有ch和shā兩個讀音,作名詞時讀ch,作動詞時讀shā。

  二是詞義。有些多音字的讀音,單從詞性上很難判斷,可以以義辨音。如纖有xiān和qin兩個讀音,作形容詞表示細小時讀xiān ,作名詞表示拉船的繩子時讀qin。

  三是語境。可以把多音字的幾個讀音儘可能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來辨別,這樣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提高記憶效果。如商店打折(zh),顧客搶購。一陣折(zhē)騰,累得住院。不但沒賺,反而折(sh)本。

  四是語體。書面語讀音一般用於雙音節詞和成語中,口語讀音常用於口頭交際中,用於單音節詞和少數表示日常生活事物的雙音節詞中。如色,書面語讀音為s,口語讀音為shǎi。

  五是巧記。舍眾取寡,以少推多。如埋只在埋怨中讀mn,其餘都讀mi。記住一個埋怨,就記住埋在各種語境中的讀音了。

  語文易錯2 音近字誤讀

  易錯分析:漢字中的同音字很多,這些字的聲母、韻母和聲調都完全一致。但如果其中的或聲母,或韻母,或聲調有細微的差別,就構成了音近字。命題者往往就在近與同上做文章。如果在平時學習中沒能把容易混淆的音近字準確地區別開來,就會給解題增加難度。正確識記這些字的讀音,需要日積月累的過程,把某類同音字集中起來記憶,會達到記住一串且印象深刻的效果。

  語文易錯3 形近字誤讀

  易錯分析:辨別形近字,要找出形近字之間的不同之處,從細微處加深印象,加強記憶。有很多可以採用口訣記憶法,如戍、戌、戊、戎可以編為點戍(sh)橫戌(xū)戊(w)中空,十戈相合即為戎(rnɡ)。應該說,對這類字音的識記,既要動腦筋求便捷,更要花工夫記憶,關鍵在於積累。而就具體題目來說,其中一定會有部分字音是我們已經正確掌握的。因此,審清題幹,認真分析,結合字義,合理推斷,運用比較排除的方法選出正確答案並非難事。

  語文易錯4 形聲字誤讀

  易錯分析:形聲字的聲旁是表聲的,但由於古今音的差異,現代漢語形聲字中有70%左右已不能按其聲旁確定讀音了,它們中有的聲母發生了變化,有的韻母發生了變化,有的聲母和韻母都發生了變化。如果我們不注意這些變化,仍然按照聲旁的讀音去讀,就會發生誤讀。在解答中無法判斷時,一般形聲字注音為同聲旁讀音的正確性小,注音為不同聲旁讀音的正確性大。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深入研究高考試題,明瞭形聲字讀音設誤的主要形式,即故意以聲旁註音或故意以同一聲旁不同形旁的字的常讀音注音;另一方面要摒棄漢字讀半邊,不會錯上天的錯誤想法,養成勤詞典的習慣,準確記憶,注重積累。

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9

  代詞

  1、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當句中的賓語。例如: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譯作“這樣做”,分別充當“欲”和“為”的賓語)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國也》之:提到動詞“有”之前的賓語,指代前面所說的情況。)

  (3)野語有之曰。(《莊子秋水》之:指代“野語”的內容,可譯為“這樣的話”,充當“有”的賓語。)

  (4)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馮諼客孟嘗君》之:指代馮諼,充當“見”的賓語)

  (5)公賜之食,食舍肉。(《鄭伯克段於鄢》之:指代潁考叔,充當“賜”的近賓語。)

  2、用於賓語前置的結構中,復指提到動詞之前的賓語。此時原有的代詞詞彙意義消隱,只起提賓的語法作用。例如:

  (1)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我之謂:謂我。)

  (2)《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鄭伯克段於鄢》其是之謂乎:大概說的就是這吧。)

  (3)其李將軍之謂乎?(《李將軍列傳》其李將軍之謂乎:也許說的就是李將軍這類人吧。)

  (4)惟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陳言之務去:務去陳言。)

  連詞(結構助詞)

  1、置於名詞性偏正結構(定中結構)的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多種修飾關係,通常可譯為“的”。例如:

  (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為?(《季氏將伐顓臾》)

  (2)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可以食肉矣。(《寡人之於國也》)

  (3)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諫逐客書》)

  2、置於主謂短句的主語後、謂語前,取消原有的句子獨立性,使之變成名詞性偏正結構,在更復雜的句式中充當主語、賓語、狀語、定語等。此時根據上下文,通常可譯作“的”、“……的時候”、“……的樣子”、“……的情況(條件)下”等,也可不譯出。例如:

  (1)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國也》寡人之於國也:寡人對於國家的治理。充當全句的主語。)

  (2)李伶之為嚴相國至矣。(《馬伶傳》李伶之為嚴相國:李伶扮演的嚴相國。充當句中主語。)

  (3)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莊子秋水》爾向之自多於水:你以往因為河水滿溢而自我炫耀的樣子。充當“似”的賓語。)

  (4)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前赤壁賦》東方之既白:東方已亮。充當“知”的賓語。)

  (5)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李將軍列傳》廣之將兵:李廣帶兵的時候。充當狀語。)

  (6)南霽雲之乞救於賀蘭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張中丞傳後敘》南霽雲之乞救於賀蘭也:南霽雲向賀蘭進明求救的時候。在全句中充當狀語。)

  (7)此吾之所為師也。(《馬伶傳》吾之所為:我師從的,充當“師”的定語。)

  動詞

  1、表示“去”、“往”、“到……去”、“到達”等意思。如:

  (1)驅而之薛,使吏民如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卷。(《馮諼客孟嘗君》之薛:到達薛地)

  (2)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李將軍列傳》所之:去的地方、去處)

  介詞

  1、作為介詞,“以”的用法較多且意義複雜,但基本內容是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或憑藉,其餘用法大多可視為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變化。分別說明如下:

  表示憑藉,基本用法和意義是表示動作行為以某人、某物為依據或憑藉,可譯為“用”、“拿”等。

  例如:

  (1)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陳情表》)

  (2)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五代史伶官傳序》)

  (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馬伶傳》)

  2、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種技能為依據或憑藉,意義有所虛化,除可譯為“用”“拿”外,還可譯為“憑藉”、“依照”、“根據”等。例如:

  (1)王好戰,請以戰喻。(《寡人之於國也》)

  (2)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於國也》)

  (3)皆以用戰為名。(《李將軍列傳》)

  (4)彼以堅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過之。(《論毅力》)

  (5)梨園以技鳴者,無慮數十輩。(《馬伶傳》)

  3、有的表示憑藉某種身份、資格或地位從事某事,意義更為抽象。例如:

  (1)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陳情表》)

  (2)其後四歲,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李將軍列傳》)

  4、表示原因

  原因是導致某種結果的邏輯根據,因此此種用法可視為表示憑藉用法向更為抽象的事理邏輯方面的延伸和發展,可譯為“因”、“因為”、“由於”等,有時也可直接翻譯為“憑著”、“憑藉”。例如:

  (1)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馮諼客孟嘗君》)

  (2)臣以險釁,夙遭閔凶。(《陳情表》)

  (3)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陳情表》)

  (4)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陳情表》)

  (5)其觀於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答李翊書》)

  (6)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密。(《張中丞傳後敘》)

  5、表示帶領

  可以帶領、帶領的其實也一定是可以依賴、可為憑藉的,因此也與表示憑藉的用法有一定的關係,有時甚至也可直接翻譯為“憑”、“靠”。例如:

  (1)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詩經氓》)

  (2)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張中丞傳後敘》)

  6、表示時間

  (1)“以”的此種用法相當於“在”、“於”,有時可據需要譯為“按照”。例如:

  (2)以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軍。(《李將軍列傳》)

  (3)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寡人之於國也》)

  (4)表示關涉或處置物件

  7、“以”的此種用法相當於“把”、“讓”等。例如:

  (1)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卷。(《馮諼客孟嘗君》)

  (2)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馮諼客孟嘗君》)

  (3)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馮諼客孟嘗君》)

  (4)必以其言為信。(《張中丞傳後敘》)

  副詞

  1、作為副詞,“以”主要表示某種情態或語氣。例如:

  (1)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馮諼客孟嘗君》)——以:只有,也就是。

  連詞

  2、作為連詞,“以”的語法功能與“而”類似,只不過通常只用於表示順承接續的種。種關係,可譯為“就”、“來”、“而”、“然後”、“而且”等,也可不譯出。例如:

  (1)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鄭伯克段於鄢》)

  (2)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李將軍列傳》)

  (3)且碩茂,蚤食以蕃。(《種樹郭橐駝傳》)——蚤食以蕃:果實結得早而且結得多。

  (4)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前赤壁賦》)

  (5)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前赤壁賦》)

  (6)馬伶復為嚴嵩相國以出。(《馬伶傳》)

  動詞

  1、“以”作為動詞,常見的是“認為”、“以為”的意思。例如:

  (1)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莊子秋水》)

  (2)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莊子秋水》)

  2、“以”字結構用作補語

  在古漢語中,由“以”構成的介賓結構,時常用作動詞或動詞性短的補語成分,表示這一動作行為的方式、工具、憑藉或關涉到的人、事、物等。而現代漢語中這種用法基本不再出現,相關內容通常用狀語或動詞賓語的形式出現,這是在閱讀理解時應當注意。例如:

  (1)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寡人之於國也》)——樹之以桑:把桑樹種在那裡(或:在那裡種上桑樹)。

  (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於國也》)——申之以孝悌之義:教給他們孝悌的道理。

  (3)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答李翊書》)——告生以其道:把他自己掌握的道理、知識告訴你。

  3、省略了的介賓形式

  在古漢語中,當介詞“以”後面的賓語是代詞(如“之”、“是”之類),而且所指代的物件已在前文出現時,那麼這個代詞賓語時常可以省略。閱讀和理解時又可分為兩種型別:

  一個是代詞賓語所指代的物件出現在前面的句子中,相距較遠,翻譯時就應當把這個代詞賓語補出。例如:

  (1)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鄭伯克段於鄢》)——請以遺之:請求把君王的煮肉送給她。

  (2)左右以告。(《馮諼客孟嘗君》)——手下把這件事告訴孟嘗君。

  (3)責畢收,以何市而反?(《馮諼客孟嘗君》)——以何市而反:用收債的錢買什麼回來?

  (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諫逐客書》)——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因為變法而富足,國家因為變法而強大。

  (5)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陳情表》)——無以至今日:不能靠祖母活到今天;無以終餘年:不能靠我度過殘年。

  (6)欲將以有為也。(《張中丞傳後敘》)——打算留著這條命有所作為。

  4、另一個是代詞賓語所指代的物件在同句之中,而且就在“以”字之前,翻譯時可直接將它作為“以”的賓語對待。這種情況也可看作是“以”的賓語為了強調而提前的形式。例如:

  (1)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禮記大同》)

  (2)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氓》)——秋以為期:以秋為期。

  (3)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諫逐客書》)——用驅逐客卿的方式幫助敵國,用減少人才的行為使仇人獲利。

  (4)請其矢,盛以錦囊。(《五代史伶官傳序》)——盛以錦囊:用錦囊裝起來。

  (5)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五代史伶官傳序》)——系燕父子以組:用繩索把燕王父子捆起來。

  (6)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則某知罪矣。(《答司馬諫議書》)——責我以在位久:用在位時間太長為理由批評我。

  (7)而賊語以國亡主滅。(《張中丞傳後敘》)——語以國亡主滅:告訴(他們)國家已亡、君王已死。

  (8)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張中丞傳後敘》)——責二公以死守:以死守孤城為理由指責張巡、許遠。

  5、“以為”是古漢語常見的凝固結構,主要有兩種意義:

  一個是複合動詞,表示“認為”、“覺得”的意思,這較為常見。例如:

  (1)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馮諼客孟嘗君》)

  (2)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諫逐客書》)

  (3)竊以為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答司馬諫議書》)

  另一個是省略了代詞賓語的“以”字結構與動詞“為”組合而成,因此是兩個詞。理解和翻譯時必須把“以”的賓語補出,才不致產生誤解。例如:

  (1)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季氏將伐顓臾》)——以為東蒙主:讓他(指顓臾君)東蒙山祭祀的主祭人。

  (2)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辭之以為博。(《莊子秋水》)——以為名:以此博取高潔的美名;以為博:以此換取博學的讚譽。

  (3)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馮諼客孟嘗君》)——無以為家:沒有用來養家的資財。

  (4)傳其事以為官戒。(《種樹郭橐駝傳》)——寫下他的事蹟,以此作為官員的戒鑑。

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10

  (一)《勸學》

  1.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荀子《勸學》篇中的學不可以已這句話印證了這句話。

  2.韓愈《師說》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這句話與荀子《勸學》中的“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觀點相同。3.荀子在《勸學》中說,君子需要透過廣泛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兩個句子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勸學》開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即“學不可以已”。在後面又闡明瞭學習要持之以恆的句子是: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5.強調君子並非有何差異,只是善於藉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6.強調空想不如學習的一句: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7.在文中強調學習應當用心專一,並且從正面設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樣弱小,如果用心專一也會有所成的句子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二)《逍遙遊》

  1.在《逍遙遊》中描繪大鵬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莊子·逍遙遊》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一詞的兩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作者舉現實生活中的很小的實物也需要依憑外物例項與大鵬鳥的“海運將徙”作對比,形象地說明任何事物都有所憑藉的句子是: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舉現實生活中的例項,透過舟的浮動對水的依賴性,從而得出結論來說明大鵬鳥的飛翔對風的依賴性的句子是: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5.莊子從奇妙莫測的描寫後接著以現實社會的四種人的具體描述,文中描寫四種人的句子分別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6.作者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的並列句了三類人的句子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7.文中對天空的顏色成因進行了探尋,併發出了疑問的兩句是: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8.文中寫宋榮子看淡了世間的榮辱,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而更加奮勉或沮喪的句子是: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9.當看到大鵬經過一系列的準備才能“圖南”之後,蜩與學鳩透過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飛行和休息的樣子來嘲笑大鵬鳥的句子是: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

  (三)《師說》

  1.韓愈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明確自己所說的老師不是指啟蒙教師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2.本文從多個方面進行對比,抨擊“恥學於師”的人,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並用一個反問句推斷聖人更聖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語句是: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3.本文以為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韓愈直接點明自己的態度,認為這樣做,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4.韓愈認為老師的職能是: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擇師的標準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5.韓愈眼中的師生關係是怎樣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6.《師說》中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原因: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四)《阿房宮賦》

  1.古人寫文章常常借古諷今。杜牧《阿房宮賦》:“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滅亡的教訓批評唐敬宗廣建宮室。

  2.透過阿房宮的興毀提示秦王歷史教訓,文中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3.不吸取經驗教訓讓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宮賦》中說:“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4.《阿房宮賦》中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言阿房宮佔地之廣,狀其樓閣之高的句子是: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

  5.《阿房宮賦》中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的句子是: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

  6.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開啟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使讀者印象更為強烈得語句是: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7.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籠蓋全篇、暗示主題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8.從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說明人心沒有區別,都追求幸福快樂、都掛念家小,對秦統治者的殘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擊的語句是: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9.總括秦的紛奢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剝削和掠奪之上的,並且還揮霍無度的語句是: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10.杜牧在本文中最後總結,六國和秦國的滅亡都是由於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的語句是: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五)《赤壁賦》

  1.寫江上水汽瀰漫,江水無邊無際和遠方天際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2.概括了曹操軍隊在攻破荊州順流而下的軍容盛狀的句子是:舳艫千里,旌旗蔽空。

  3.敘寫江水流逝卻始終長流不息,月亮盈虧卻無所增減的哲理的句子: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4.用高超的手法描寫動人的音樂: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5.蘇軾在《赤壁賦》中慨嘆“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6.寫清風明月為吾享用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7.寫清風與明月可盡情享用,無人禁止,無窮無盡的句子: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9.寫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的句子: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10.寫月亮升起後,對遊人依依眷戀,脈脈含情,實則是遊人對明月的喜愛的句子: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11.寫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飄蕩,似乎是在浩蕩的宇宙間乘風飛行,飄飄忽忽升入仙境裡去的句子: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12.寫作者引吭高歌,吟誦古代詠月的詩歌,召喚月亮飛行的句子: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13.描繪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體現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14.寫客人簫聲之悲傷幽怨的句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15.用蛟龍嫠婦聽簫聲的感受來突出簫聲的悲涼與幽怨的句子: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16.以月亮作比,描寫世間萬物變化的規律的句子是: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17.從不變的角度,描述人與萬物的關係: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18.文中告訴我們別人的東西雖小也不能佔有: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19.寫作者盪漾江中,與麋鹿為伴的句子是: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20.寫作者與友人於扁舟舉杯共飲的句子是: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21.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感嘆我們個人在天地間生命的短暫和個體的渺小的句子: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22.描寫詩人行舟的感覺,像身上長上了翅膀: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23.詩人在飲酒後,唱出對遠在天邊的女子的思念: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六)《詩經·衛風·氓》

  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古詩文情景式默寫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古詩文情景式默寫

  1.寫女子在無奈下與男子約定婚期的句子是: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2.用動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愛情的句子是: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3.寫女子家人對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4.與“青梅竹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5.寫女子不願同氓終老的句子是: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6.透過寫桑葉凋落喻指女子年華逝去的一句是: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7.寫女子在斷牆上眺望心上人,見到心上人後前後行為差異的句子是: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8.寫女子回憶小時候與氓嬉戲玩耍的快樂場景的是: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9.寫女子為人婦後早晚辛苦勞動的句子是: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寫男子變化無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10.女子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的句子:“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11.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決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3.表明文中女子熱情、溫柔的句子: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七)《離騷》

  1.《離騷》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懷,對廣大勞動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語句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離騷》中寫自己雖崇尚美德約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貶黜的兩句:

  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3.“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詩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寫自己對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4.《離騷》中用香草做比喻說明自己遭貶黜是因為德行高尚的兩句: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5.詩人怨恨楚懷王昏聵糊塗,輕信謠言的語句是: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6.《離騷》中表明自己遭到不公正對待的原因之一是在上位者的荒.唐的兩句: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7.《離騷》中表明自己因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誹謗的兩句: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8.《離騷》中表明自己所處的社會本來就是善於投機取巧,違背規矩的現狀的兩句: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9.《離騷》中表明當時社會中的人們違背準則,把苟合取悅別人奉為信條的兩句: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10.《離騷》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亂社會中煩悶失意,走投無路的兩句:

  忳鬱邑餘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11.《離騷》中表明作者寧可死去,也不會和世俗小人一樣媚俗取巧的兩句: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

  12.《離騷》中用大鳥和小鳥不合群來比喻說明自己絕不隨波逐流的兩句: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13.《離騷》中用方圓不相合說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兩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14.《離騷》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賢為榜樣的兩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聖賢,寧死不失正義):“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15.《離騷》中屈原委婉表達自己後悔選擇做官,想要歸隱的兩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16.《離騷》中屈原表達趁著迷途未遠,趕緊回到正路的兩句: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17.《離騷》中屈原透過自己退隱後騎馬到達長滿蘭草的水邊和長滿椒樹的山崗表明自己從朝廷隱退為了修養自己的兩句: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18.《離騷》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責,不如隱退的兩句: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19.《離騷》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養自己的兩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20.《離騷》中屈原表明即使沒有人瞭解自己也無所謂,只要自己內心買好就可以的兩句話: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

  21.《離騷》中屈原透過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帶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潔的兩句: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22.《離騷》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樂趣,而他窮其一生追求美政的兩句: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

  23.《離騷》中用反問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會改變自己志向的兩句: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24.《離騷》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帶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純潔的品質沒有虧損的兩句: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25.表現詩人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的詩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26.表現詩人堅持真理、獻身理想的詩句: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27.表現詩人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汙的詩句: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

  28.表現詩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詩句: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29.表現詩人潔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詩句: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

  (八)《蜀道難》

  1.《蜀道難》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蜀道難》中運用誇張修辭方法,寫出秦蜀之間崇山疊嶺、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3.《蜀道難》中寫出水石相激、山谷轟鳴的驚險場面的句子是: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4.運用誇張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的句子: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5.虛寫映襯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句子: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6.表明歷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7.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開篇以蜀地方言詠歎點出主題,為全詩奠下雄渾感情基調的句子是“噫籲嚱,危乎高哉!”。

  8.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運用誇張的手法表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少有往來。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進一步表明秦、蜀之間為高山峻嶺所阻擋。

  9.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引用神話傳說為其增添了浪漫氣息,如引用“五丁開山”一神話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10.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運用神話、誇張、襯托的手法來寫蜀山之高險的句子有“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11.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摹寫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12.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為我們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

  13.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詩人先用“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寫出水石激盪、山谷空鳴的場景。

  14.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寫出了劍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特點的句子是“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15.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語句的句子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

  16.從李白《蜀道難》一詩中“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的長嘆中,我們似乎也感受到了詩人對功業難成的一聲嘆息。

  (九)《登高》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獨之境,《登高》一詩對此都有直接描述,這些句子是: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2.杜甫在《登高》中發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感慨,抒發了漂泊異鄉.年老體衰的惆悵之情,也蘊含著與生命的衰弱頑強抗爭的精神。

  3.由高到低,寫詩人所見所聞,渲染秋江景物特點的句子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4.寫遠望所見,用傳神之筆描寫淒冷江色和長江氣勢的句子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5.用落葉和江水抒發時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傷的句子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6.情景交融.意境曠達,極寫自己羈旅之愁和孤獨之感的句子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7.道出鬱積詩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國運之恨,無限悲涼難以排遣的句子是: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8.本詩的主旨句(表現詩人憂國傷時)的句子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9.杜甫《登高》中為我們營造了一幅氣勢磅礴的長江秋日圖的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0.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的句子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前人也曾把這兩句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十)《琵琶行》

  1.“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由琴聲想到珠玉聲,是聲音的類比聯想。

  2.描寫琵琶女猶豫不決而出場的詩句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3.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全詩的主旨,更是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

  4.描寫琵琶聲的句子:“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5.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蘊含離別之意的句子是: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十一)《錦瑟》

  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古詩文情景式默寫語文知識

  1.《錦瑟》中以錦瑟起興,引起對華年往事的追憶的句子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2.《錦瑟》一詩的頸聯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它表現的這種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詩人全部的情感。

  3.《錦瑟》用典的四句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4.《錦瑟》一詩中迴環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的惆悵苦痛,讓人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十二)《虞美人》

  1.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一個詰句驚心動魄,把李煜的愁悶劈空傾瀉下來,這個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恆和人生的短暫無常之意。

  2.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含蓄地表現出李煜對人生絕望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3.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表現詞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時光面前感慨無限,同時放筆呼號,發出一聲深沉的浩嘆的句子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4.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直接抒發亡國之恨的句子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5.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用對比手法,反襯出人生無常的句子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6.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詞人遙望金陵想象,並傳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的慨嘆的句子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7.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用比喻.誇張.設問手法寫出愁思的多與深廣的句子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8.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將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9.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將現實與過去對比來寫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10.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寫愁的多與綿綿不斷的句子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十三)《念奴嬌·赤壁懷古》

  1.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描繪了周瑜的英氣勃發。

  2.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運用比喻修辭描寫赤壁古戰場的險要形勢的一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3.本文中既點題,又為周瑜出場營造聲勢的句子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4.具體描寫“江山如畫”之意的句子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5.表達詩人曠達之情的句子是: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十四)《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登高望遠,首先想到孫權這位著名的歷史人物不禁感嘆的兩句: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感嘆東吳那個強盛的局面,孫權那個英雄、風流餘韻,都經歷了無數的風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3.辛棄疾讚歎劉裕北伐的赫赫戰功的兩句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4.寫劉裕的兒子劉義隆輕率舉兵北伐,結果吃了敗仗,張皇南逃,狼狽不堪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5.詞人借歷史影射現實,說南宋的失敗,金人的南侵,國家的恥辱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漸漸地被人們淡忘了的句子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6.他借用廉頗的典故,表明自己顯然年老卻還是壯志猶存,希望能夠為國立功的句子是: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11

  一:要點梳理。

  1、同音字、近音字。

  指字形、字義不同而讀音相同的字。如“徹、坼、掣、撤、澈”等。同音字可分為兩類:

  (1)讀音相同或相近,字形也相似。如“撤、澈”,“據、踞、倨”,“具備、萬事俱備”等。

  (2)讀音相同或相近,字形不同。如“國事、國是”,“事故、世故”,“成功、計日程功”等。

  2、形似字。

  指一些字形整體相似,細微處略有差別的字。如“籍、藉”,“肓、盲”。形似字的差別主要表現在:

  (1)筆畫相同而形狀不同。如“天、夭”,“幹、千”等。

  (2)筆畫相同而結構安排不同。如“未、末”,“土、士”;“子、孑”;“戊、戌、戍”等。

  (3)筆畫數目不同。如“戈、弋”,“候、侯”,“貪、貧”,等。

  (4)部首、偏旁不同。如“惴、湍、端、瑞”和“稗、碑、啤、睥、裨”等。

  3、義近字。

  主要是指那些音同或音近而意義有關聯的字。如“擅長(善)”,“珠聯璧合(連)”,“隨聲附和(合)”,“長年累月(常)”等。

  4、音形義皆近的字。

  如“風采”不能寫成“風彩”,“摩擦”不能寫成“磨擦”,“甜言蜜語”不能寫成“密”等。

  5、配對字。

  如:“縹緲(飄渺)”不能寫成“縹渺”,“朦朧”不能寫作“曚朧”等。

  練習

  完成全國Ⅰ、Ⅱ卷和安徽卷的字形題。

  二、字形辨別的技巧。

  1、以音辨形。

  對於因形近而產生的錯別字,如果讀音有異,我們在默讀的時候,就可憑讀音來鎖定它。例如

  ①“戌邊”(戌讀wū,戍讀shù,此處應為“戍”)

  ②“氣慨”(慨讀kǎi,概讀gài,此處應為“概”),

  練習

  (1)“惦量”(惦讀diàn,掂讀diān,此處應為“掂”)。

  (2)“裨官野史”(“裨”讀bì,稗讀bài,此處應為“稗”)。

  2、以形辨形。

  對於不辨形聲字形旁而產生的錯別字,我們可以透過分析形旁的方式推斷。如

  ①“拌腳石”(“絆”從“糹”,是“擋住或纏住,使跌倒或行走不便”的意思,應為“絆”),

  ②“試目以待”(“試”應為“拭”,“擦拭”應該用手)

  練習

  (1)“煩燥”(“燥”從“火”,是“缺少水分,乾燥”;應為“躁”,從“足”,指心理和情緒)。

  (2)“船倉”(“倉”應為“艙”,與船有關)。

  (3)“痙孿”(“孿”應為“攣”,與“手”有關,與“子”無關)。

  3、以義辨形。

  對於不明詞義或誤解詞義而造成的錯別字,我們可以採用逐一釋義的方式來鎖定。如

  ①“毛骨聳然”,成語意思是“見到陰森或悽慘的景象時,感覺恐懼”;“聳”是“高”或“引人注意”,應為“悚”(害怕)。

  ②“穿流不息”,意思是“像河流那樣不停流淌,形容人或車、船來往不斷”;“穿”不合詞義,應為“川”(河流)。

  練習

  (1)“不徑而走”,成語意思是“沒有腿卻能走,常指訊息不待張揚就迅速傳播開來”;“徑”指小路,應為“脛”(小腿)。

  (2)“人情事故”,成語意思是“為人處世的經驗、道理”;“事故”指意外災禍,應為“世故”(處世經驗)。

  (3)“其實難負”,指“名聲與實際難以相符合”,“負”應為“副”。

  4、結構推形。

  有的詞語,特別是成語,結構對稱,詞義也相對應,如果書寫錯誤,就可透過對相應字形字義的辨析推斷出來。如

  ①“一張一馳”,“馳”與“張”對應,當用表“鬆開”的“弛”。

  ②“紛至踏來”,“踏”與“紛”對應,當用表“多而重複”的“沓”。

  練習

  (1)“察顏觀色”,“顏”與“色”不相對,“色”是臉色,而不是顏色;“顏”應為“言”,即語言。

  (2)“唇槍舌箭”,“槍”和“箭”不能配對,“箭”應為“劍”。

  以上所舉成語,他們在結構上都是並列關係,我們利用對應位置字的意義相同或相關,詞性相同的特點,就可以辨別出字形的正誤。

  5、來源推形。

  對於不解詞語來源而寫錯的字,我們可以採用聯想來源的方式推斷。如

  ①“針貶時弊”與古時中醫治病的石針有關,應為“砭”,不能誤作“貶”。

  ②“世外桃園”與陶淵明有關,他曾寫下聞名的《桃花源記》;應為“源”,不能誤作“園”。

  練習

  (1)“默守成規”與墨子有關,戰國時的墨翟以善於守城著名,後因稱善守者為墨守;應為“墨”,不能誤作“默”。

  (2)“黃樑美夢”是《枕中記》中的故事:一書生在夢中享盡榮華富貴,一覺醒來,一鍋小米飯還沒有煮熟;應為“粱”,不能誤作“梁”。

  (3)“懸樑刺骨”的“骨”應為“股”,該詞就來源於古代“頭懸樑,錐刺股”的故事。

  6、關注異形。

  漢語中存在著異形字現象,平時要注意辨清記準。記憶字形,要以國家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教育部整理公佈的為準。例如20xx年全國高考乙卷的'“班配”,“班配”現在已經規範為“般配”。又如20xx年高考湖南卷的“金壁輝煌”的“壁”現在規範寫成“碧”。對於異形詞,大家考生不可不重視。

  7、語境推字。

  對於給定語境辨析錯別字的,我們一定要依託語境的限定、選擇功能來判斷。例如“他倆為了迷惑敵人,化妝成夫妻”一句中“化妝”的意思是“用脂粉等使容貌美麗”,而根據語境,應是“假扮成夫妻”的意思,所以此處應該是用“化裝”。

  以上是識別錯別字的幾種方法,可以綜合運用。以詞推字,以意斷字,以音定字,對於錯別字的識別還是比較行之有效的。

  三、複習方法指導。

  熟練掌握字形辨析題的類別和技巧對於考生備考應試而言是很重要的,但要想在高考中不丟分,還要注意平時的積累和在考場上的活用兩大環節。

  1、抓好平時的積累與記憶。

  考生平時的積累與記憶是做好字形辨析題的基礎,平時讀書、寫字都要留心。

  第一、對課文中出現的重要漢字要認準;

  第二、重視生活積累,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容易寫錯的漢字;

  第三、養成勤查字典的好習慣,不放過任何一個“模稜兩可”的漢字;

  第四、建立錯字檔案,並注意整理分類,做到收錄有條理,查詢方便。

  2、提高考場上的識別能力。

  考生在考場上對錯誤字形的識別能力是得分與否的關鍵。考場上考生能力的發揮除了依賴於其基礎知識的紮實與否外,還與考生能否適應環境及心理素質的強弱有關。因此考生在平時複習中,可適當做一些考場模擬試題,培養感覺,這樣才能將平時積累的做題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12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席: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狀,像席子一樣)

  2、蒙:惠言語、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承接)

  3、因:惠言語、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沿襲)

  4、舉: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

  5、敲撲: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

  6、卻:卻匈奴七百餘里(擊退)

  7、隳:隳名城,殺豪傑(毀壞)

  8、躡足:躡足於行伍之間(用腳踏地)

  9、揭:揭竿為旗(舉)

  10、抗:非抗於九國之師也(高,強)

  11、度、絜:試使山東之國與陝西省涉度長絜大(用尺量,衡量)

  12、愛:向使三國各愛其地(珍惜)

  13、殊俗:餘威震於殊俗(不同的風俗,指邊遠地方)

  14、謫戍: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被徵發戍守邊疆)

  15、餘烈: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遺留下來的功業)

  16、鞭笞: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名作狀,用鞭子、竹板打)

  17、作難: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起事,起義)

  二、通假字

  1、合從帝交,相與為一(通縱)

  2、贏糧而景從(通影,影子)

  3、外連衡而鬥諸侯(通橫)

  三、一詞多義

  1、制:

  ①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指揮)

  ②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用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規模)

  ④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製衣則寒(縫製)

  2、亡:

  ①追亡逐北,伏屍百萬(逃亡)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丟失)

  ③吞二週而亡諸侯(滅亡)

  ④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沒有)

  3、利: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好處)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

  ③信臣精卒利兵而誰何(鋒利)

  4、固:

  ①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險固)

  ②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徹(頑固)

  ④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本來)

  5、遺:

  ①秦無亡矢遺鏃(丟失)

  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遺留下來的東西)

  ③蒙故業,因遺策(遺留下來的)

  ④是以先帝拔以遺陛下(wi給予)

  6、度:

  ①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制度)

  ②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du計算,量)

  ③萬里赴戎機,並山度若飛(越過)

  ④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du揣度)

  四、詞類活用

  1、固: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形作名,堅固的地方)

  2、席、包:有度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狀,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

  3、鬥:外連衡而鬥諸侯(使動,使鬥)

  4、南、西:南取漢中,西舉巴蜀(名作狀,向南,向西)

  5、約:於是從散約敗(動作名,條約)

  6、鞭笞: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名作動,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

  7、卻:卻匈奴七百餘里(使動,使退卻)

  8、彎: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形容詞使動,使彎)

  9、愚: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作動,愚弄)

  10、弱:以弱天下民(形容詞使動,使削弱)

  11、固:自以為關中之固(形作名,堅固的地方)

  12、甕、繩: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名作動,用破甕作,用草繩系)

  13、賢:非有仲尼墨翟之賢(形作名,賢能的人)

  14、雲、景: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名作狀,像雲一樣,像影子一樣)

  15、序、朝: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動,引,招致;朝:名詞使動,使來朝見)

  五、難句翻譯

  1、振長策而御海內,吞二週而亡諸侯。

  譯:高舉長長的鞭子,用武力來統治各國;吞併東西二週,滅亡各個諸侯。

  2、然後踐華山為城,因河為池。

  譯:這樣以後,憑著華山當做城,就著黃河當做護城河。

  3、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譯:天下的人像雲一樣聚集響應,(許多人)擔著乾糧如影隨形地跟著(陳涉)。

  4、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譯:不施行仁政,攻和守的形勢變了。

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13

  高考語文必看知識點

  1、文學常識

  屈原(約公元前340-約前278),戰國時期楚國人,偉大的愛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為中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離騷》又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分別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源頭。

  2、詞語讀音

  修姱、嫉妒、謇、忳鬱悒、侘傺

  溘死、鷙鳥、方圜、攘詬、謠諑、延佇、芰荷、偭、蘭皋、椒丘

  岌岌、雜糅、昭質、可懲

  孔雀東南飛

  1、文學常識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因此它也被稱為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長篇敘事詩。原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最早見於南朝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它是繼《詩經》《楚辭》以後較早的一部古詩總集。後人把《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及唐代韋莊的《秦婦吟》並稱為“樂府三絕”,並且前兩者又被稱為“樂府雙璧”。

  樂府詩是一種合樂的古詩,因傳自樂府官署而得名,樂府原為漢武帝劉徹設定的音樂機關,專事製作樂章並採集整理各地民間俗樂和歌辭,分別用於朝廷典禮和宴會時演唱。這些樂章、歌辭,後來就叫“樂府”,成為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高考語文必背語文古詩文

  小石潭記(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高考語文閱讀做題技巧

  通讀材料以後,對內容雖有整體感知,但必然留下許多疑點和難點。這時,不要去鑽牛角尖,最巧妙的辦法,就是瀏覽考題,從選項中獲取資訊,解決疑難。

  我們知道,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為了體現“簡易”二字,降低解題難度,命題者在設定題干時,一般叫考生選出不正確的一項;在設定選項時,常常把深難的材料設成正確選項。因此,我們即使把這些選項全返回閱讀材料去理解,正確率也在80%以上。據此,我們就可以排除許多難點和疑點。如20xx年高考全國語文卷第11題,就解釋了“省”、“審”、“樵”、“信”;12題解釋了“故”、“每”、“因”、“及”;13題解釋了“大人清白”、“名譽著聞”、“其都督”;14題翻譯了“食畢,復隨旅進道”,“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餘里要之”,“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這麼多資訊,且80%以上是正確的,加上前面的整體感知,很多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選出正確的一項,這樣的試題也能給我們以解讀的啟發。如20xx年高考全國語文卷11題選出對實詞“竟死”、“將兵”、“曲折”、“結髮”的解釋正確的一項。也就是說,這四個實詞的解釋80%以上是錯誤的,逼著我們尋找新的資訊源。這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儘量列出每個實詞的義項,再結合語境體悟語義。如A項,“竟死”的意義除選項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們還可以列出“終究死在這上面”、“一直到死”等。再如D項,“結髮”的意義除選項中的“剛成年的時候”,還有“結婚”、“扎頭髮”等。我們有了更多的資訊,就有了比較、推斷、選擇的依據,就能更準確的解答考題。

  高考語文學習技巧

  一、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在生活中、學習中不斷的積累。因此,可以讓學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時間去學習,看一點,記一點;積累一些零碎的知識,在不經意中建造自己知識的高塔。魯迅先生就善於翻閱各門各類的書,隨時隨地積累自己有用的知識。“要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積累,會帶來質的飛躍。

  對於語文學科來說,只有知識的廣博積累,才有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只有學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語文學習的有心人,點點滴滴地學習,可以把語文學習變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當人們很隨意地學習東西的時候,依著自己的興趣學東西的時候,學習就會變成一件樂事。

  二、回憶內容促進記憶。

  每天晚上睡覺前,把當天學習的內容在腦子裡過一遍,加深記憶,這種方法對學好語文是很有幫助的。在回憶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想不起來的內容,此時要及時翻一下書,然後合上書本再回憶一遍。如果還沒睡著可以把當天的學習內容多回憶幾次。由於剛上完課,學生對大部分內容還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時間就回憶完了。

  如果回到家,書一合,對所講的內容不理不睬,到期末複習時,對堆積如山的知識點會使學生“望題興嘆”。急來抱佛腳不如睡前多回憶來得好。

  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學習語文,是一個閱讀、思考、寫作相結合的過程,讀讀、思思、寫寫多結合才能提高學習效率。閱讀的同時要寫讀書筆記,把書中最有價值的內容記下來,也要把自己閱讀中的新思考、新想法記下來。經常這樣做就能提高自己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了。

  四、磨刀不誤砍柴工。

  學生做習題時,不要急於去做,一定要想一想老師講的例題是什麼意思或先看書,把所講的內容全部弄懂後,再做習題。這樣就會感到輕鬆自如。常言道:磨刀不誤砍柴工,就是這個道理。做練習是為了牢固掌握所學的知識,那些圖快、圖省事欲走捷徑的學生,似懂非懂,一味地為做習題而做,常常會到處碰壁,走進死衚衕。返回頭再看書,事倍功半。

  五、遇到問題獨立思考。

  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要求學生不要急於求教於別人,獨立思考是把死知識變為自己的東西的最有效方法。碰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再去請教老師或同學,一旦弄明白,印象會很深刻。而我們的一些學生,懶於動腦筋,恥於問人,甚至請教別人也只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這樣是不能掌握所學知識的。

  為了使書本知識真正變為自己的知識就必須教會學生遇到問題獨立思考。

  六、加強背誦。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背誦是記憶力的體操。適當背誦些有價值的材料,猶如常做體操增強體力一樣,可增強記憶力。據生理學家研究,重複的刺激可以幫助條件反射的建立和強化。

  要求學生把有價值的材料背下來,對增強記憶力,提高學習成績很有幫助。很多知識只有經過不斷的反覆的強化記憶,才能在自己大腦裡紮根。知識積累的多了,才能從根本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14

  1、字音(注意以下幾種型別)

  (1)多音字,

  如“作(zuō/zuò)”“症(zhēng/zhèng)”“強(qiáng/qiǎng)”“模(mó/mú)”

  (2)形近字,

  如“嗆(qiàng)”“愴(chuàng)”

  (3)易錯字,如前鼻後鼻音(民mín—明míng)、捲舌音(寺sì—飾shì)

  (4)生僻字,如噽(pǐ)罅(xià)隙

  (5)成語中古音,

  虛與委(wēi)蛇(yí)——虛情假意,敷衍應酬。

  建議:

  ①以讀帶寫,作好標記,提高效率;

  ②以印發的資料和教材中的字音註釋為主。

  2、近義詞辨析

  (原則——存同求異,透過以下作對比)

  (1)意義(範圍、程度、側重點)

  (2)色彩(褒貶、書面和口語)

  (3)用法(物件、搭配、詞性)

  建議:

  ①排除法:選定肯定物件,排除其它。

  ②試代法:代入兩者,對比效果。

  3、成語(熟語)的幾大注意事項:

  (1)勿望文生義,

  如“望其項背——能夠望見別人的頸項和背脊,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

  “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城市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事實。”

  (2)分清物件,

  如“車水馬龍—車輛、人流”

  “徐娘半老—中年婦女”

  (3)分清色彩,(褒/貶、謙/敬)

  如“彈冠相慶—貶義”“班門弄斧—謙辭”

  (4)注意語境,(意義會變化)

  如“相濡以沫——泉水乾了,兩條魚吐沫互相潤溼。也比喻一同在困難的處境裡,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只為了保住生命。”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軀短小,精明強悍。也形容文章或發言簡短而有力。”

  建議:把遇到的成語按以上各類作好標記。可以加強複習效果。

  4、語病題

  (1)幾種型別:

  ①成分殘缺或贅餘

  ②語序不當(多層定、狀語、關聯詞)

  ③搭配不當(動賓、主賓、關聯詞)

  ④結構混亂(句式雜糅)

  ⑤表意不明(有歧義、指代不明)

  ⑥不合邏輯(因果倒置、多層否定)

  (2)快速判斷語病有“十看”

  ①看介詞(小心缺失主語)

  ②看代詞,如這、那、它(小心指代不明)

  ③看判斷詞“是”(小心主賓搭配)

  ④看兩面詞

  (小心雙提單承或單提雙承)

  ⑤看關聯詞(小心語序不當和搭配)

  ⑥看並列詞(小心搭配不當)

  ⑦看多層否定

  (小心否定和肯定間的變換)

  ⑧看主幹(特別動賓)

  (小心成分殘缺或搭配不當)

  ⑨看數量詞(包括前後的約數)(小心重複)

  ⑩看多義詞,如“杜鵑”

  注意:也可以看有“、”出現的地方,看並列是否得當;“原因是”與“所致、造成”重複。

  建議:①按照以上幾點判斷,勿自亂陣腳。

  ②若有兩項不肯定,根據語感用排除法。

  (1)分析句子的作用和位置(總起/過渡)

  (2)抓住關鍵詞語和提示詞(如首先、總之、不但…而且、其、它、另外等)

  建議:

  ①看前後文的內容提示,明確前後順序。

  ②從幾個選項入手,試排、對比、排除

  高考語文學習技巧

  第一:是興趣,多讀充滿情趣,淺顯易懂的故事,讓孩子體會到文字的樂趣。

  第二:要提高學習效率,學好課本知識。現在的課本每一篇課文都非常的精美,所以老師上課的細節千萬不要漏掉,許多考試都在這些細節上會難倒你的,而這些細節往往是老師興致所致,上課處於極好狀態時,將大腦中的那些知識點下意識地說出來,且常常不書寫在黑板上的。

  捕捉這些細節,往往會提高你上課的注意力及效率和知識面。利用好了課堂上45分鐘,下去後無需過多時間就能熟練掌握,事半功倍,做題複習效率也極高;反之只能事倍功半,花去大量時間,還容易丟三落四,知識掌握不完全,不熟練,對做題和今後複習造成隱患,這是每一個科目都應該用到的學習方法。

  第三: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腦並用。學習的時侯就有陶淵明的“雖處鬧市,而無車馬喧囂”的境界,只有手和腦與課本交流。學習語文,應該進入文章的角色,才能體會到文章的精髓。

  第四:學習語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長期的積累才能使語文學得更好。積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閱讀與背誦。知識就像海洋,課本里的知識只是海面上的一個浪花,是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的,所以適當的課外閱讀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我們從現在起應該給自己訂一個讀書計劃,很多書,都是化了作者幾年,幾十年甚至一生寫出來的。當然讀的書,除了滿足自己對一方面的興趣以外,更重要的是,選好書,選名著。

  第五:加強寫作訓練

  我們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寫作。提高寫作能力要從點點滴滴做起。課外積累是寫作的基礎,要學會對文章的細讀,精彩的篇章能背誦。如果腹內空空,是寫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堅持不懈的記日記,有感而發的寫隨筆,都是幫助我們寫好作文的有效途徑。寫好的作文要反覆修改,也可以請教老師、同學的意見,精益求精。

高考2022語文知識點總結15

  高三語文重點古詩詞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爾而與之,乞人不屑(xiè)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à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舜發於畎(quǎn)畝之中,傅說(yuè)舉於版築之間,膠鬲(gé)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kōng)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bì)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曹劌論戰

  《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guì)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jiàn)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yì)麗。朝(zhāo)服衣冠,窺(kuī)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qǐn)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bàng)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jiàn)進;期(jī)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cháo)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sè)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補闕(quē)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xíng)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háng)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tuí)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nú)鈍,攘(rǎng)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yí)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tì)零,不知所言。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三 峽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quē)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xī)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tuān)綠潭,迴清倒影,絕(yǎn)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shù)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zhǔ)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雜說(四)

  韓愈

  世有伯樂(lè),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rú),往來無白丁。可以調(tiáo)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dú)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為嵁(kān),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cēn cī)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zhǔ)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 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 fēi),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xié)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開,雲歸而巖穴暝(míng),晦(huì)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yǔ lǚ)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yáo)野蔌(sù),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yì)者勝,觥(gōng)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tuí)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yì),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fán)。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漣(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xiè)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宋濂

  餘幼時即嗜(shì)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guān),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chì du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sì)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qiè)曳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yìng)人持湯沃灌,以衾(qīn)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xiù),燁(yè)然若神人;餘則縕(yùn)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高考語文古詩詞寓意順口溜

  1、“松梅竹菊”寓高潔: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潔、不畏邪惡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這四種形象表現高潔的情操。劉楨《贈從弟》有云:“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詠竹》則言:“歲寒別有非常操,不比尋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詩有云:“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寫梅的詩句也有很多,如“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20xx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蘇軾的《紅梅》,該詩表現出了紅梅不畏嚴寒,不與桃杏爭春的高潔品格。

  2、借“月”託“雁”寄鄉思

  皓月當空常常引起遊子的思鄉之情,喚起詩人的懷遠之念,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再如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均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雁是一種候鳥,古詩詞常用大雁南飛的景象書寫在外遊子的思鄉之情。20xx年湖北高考語文卷所出的詩是王灣的《次北固山下》。詩的最後兩句寫道:“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詩人漂泊流浪,到底什麼時候能重返故鄉,連泊舟中的詩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於春光中北歸的大雁為自己傳書了。歸雁這一意象寫出了作者的思歸之情。

  3、“杜鵑”“鷓鴣”啼悽悽

  杜鵑,又名子規、杜宇等,在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讓位於他的臣子後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又說杜鵑叫聲如“不如歸去”,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了淒涼、哀傷的象徵。20xx年全國卷Ⅱ詩詞鑑賞題考察的是晏幾道的《鷓鴣天》:

  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題目問道: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此問的解答就應從杜鵑的叫聲入手,詞中也提到了“聲聲只道不如歸”,表達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歸之情。

  古詩詞中出現的“鷓鴣”這一意象也經常透出悲涼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覽古》:“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4、“梧桐”葉落透悲意

  古語有“一葉落而知秋”,說的便是梧桐葉落。以梧桐寫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xx年福建卷的詩詞鑑賞題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寫到了“梧桐”這一意象: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中,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別時“長亭”“柳”依依

  在古典詩詞裡,楊柳常常與離情相關聯,《詩經》中的《采薇》便寫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楊柳搖擺不定的形體,最能傳遞親友離別時依依難捨之情。此外,“柳”與“留”也諧音。長亭為古人送別之場所,因此也是送別詩中經常出現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鈴》同時寫到了這兩種意象,分別是“寒蟬悽切,對長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6、落“花”流“水”傳愁緒

  “花”落讓人愛憐、傷感,“水”流或喧囂或舒緩,綿延不絕,最惹人愁緒,因此,在古詩詞中常用落花流水來表達憂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7、“烏鴉”“燕子”系興衰

  烏鴉這種鳥經常在墳頭等地出現,常被視為不祥之兆,詩人常用“烏鴉”這一意象渲染出衰敗的氛圍。燕子則因其有眷戀舊巢的特點,成為古典詩詞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歷史興衰感慨的寄託。出現“烏鴉”這一意象的高考題目不少,如:20xx年湖北卷《丹陽送韋參軍》“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20xx年江蘇卷《鷓鴣天》“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20xx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對比鑑賞題,分別是劉禹錫的《烏衣巷》、吳激的《人月圓》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透過“燕子”這一意象,表達了深沉的興亡之感。

  8、“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卻已悄然發生變遷。古詩詞常用“草木”來表達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歷史興亡的感嘆。如《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20xx年湖北卷詩詞鑑賞題《過華清宮》也用到了樹木的意象:“玉輦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

  高考語文常被誤讀的十大詩句

  貧賤夫妻百事哀

  誤讀:生活貧賤的夫妻,事事不稱心。

  元稹悼亡詩《遣悲懷》有三首,都為名篇。其一:“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貧困生活固然有諸多不順心,然而,從詩中所說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幾件事,可以看出詩人重在敘衷腸而不是說道理。夫妻死別人所不免,但回想當年貧賤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謂一事一悲悽,百事皆哀感了。

  橫眉冷對千夫指

  誤讀:橫眉冷對敵人的指責與攻擊。

  魯迅《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灑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此詩作於1932年10月。領導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就高度評價“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聯,認為“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1931年2月4日,魯迅《致李秉中》裡說:“今幸無事,可釋遠念。然而三告投杼,賢母生疑。千夫所指,無疾而死。”是說流言猛於虎。而當時魯迅景況窘迫,“運交華蓋”“、破帽遮顏”,似乎,“千夫”應該理解為“敵人”。

  其實這裡的“千夫”應該理解為“群眾”。《漢書.王嘉傳》:“里諺曰:‘千人所指,無病而死。’”裡的“千人”就是“群眾”的意思。另外,從詞性方面來說,“千夫指”對“孺子牛”,才能使對聯顯得工整,這是一首七律,魯迅應該不會犯這個小錯誤。橫眉怒對那些喪盡天良、千夫所指的人——這是魯迅一生的真實寫照——尤適用於現在的反腐。

  朱門酒肉臭

  杜甫詩“朱門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為“腐爛發臭”,其實這個“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發出香味的意思,這兩句的含義是:達官貴族的家中酒和肉發出誘人的香氣,而路邊還有凍死的骨頭。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無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極具跳躍性,因此,很多讀者未能領會作者獨具的匠心。著名的詩評家沈德潛認為“詩中互文”,即詞句可翻譯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隘”,這種解釋很有見地,但僅僅停留於詞語的表層意思。事實上,“明月”和“關”是描寫邊塞生活的樂府詩裡常見的詞語,在這兩個詞語前加上“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頓使詩歌顯得新鮮奇妙。這樣落筆於千年以前、萬里以外,一種雄渾蒼茫的意境油然而現;而且“人未還”的“人”所指也不僅僅指當時的人們了,而是指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杜甫《八陣圖》詩的下聯“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出句寫八卦石陣與諸葛亮英名不會被江水所淘盡沖走,必將永留人間,一語雙關。對句突接“遺恨”,不知是說諸葛亮之憾恨,還是詩人之憾恨,“失吞吳”,不知是指諸葛亮生前沒有把吳國吞掉,還是指諸葛亮沒有能阻止劉備進攻東吳,打破了聯吳抗魏的戰略方針。其實按當時的歷史狀況,“遺恨失吞吳”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諸葛亮沒有能阻止劉備進攻東吳,以至於打破了聯吳抗魏的戰略方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臥榻的意思,而作“井欄”解。

  《辭海》裡明確註釋,床是“井上圍欄”。李白此詩作於唐開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處”稱為故鄉。詩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邊上,舉頭遙望,頓生思鄉之情。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船,不是船隻,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了當時八位著名的詩人,其中一段專門寫李白的醉態。據說,唐玄宗想召見詩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氣的高人派頭。所謂“不上船”,並非不登龍舟,而是敞開衣襟,連釦子都不繫。《康熙字典》裡明確記載:“衣領曰船”,“或言衣襟為船”。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落霞”,不是雲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飛蛾”。

  要了解這句話的意義,當時當地的風物不可不曉。對此,宋代吳曾說:“落霞非雲霞之霞,蓋南昌秋間有一種飛蛾,若今所在麥蛾是也。當七八月間,皆紛紛墮於江中,不究自所來,江魚每食之,土人謂之霞,故勃取以配鶩耳。”由此看來,“霞”不是雲霞,而是一種飛蛾。另外,“落霞”之“落”並不是“飄落”的意思,“落”在句中與“孤”相對,意思當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義。而最近從日本的藏本來看,孤鶩的“鶩”是“霧”,是由於讀音相同而被誤寫的。

  依據日藏唐本,一些專家認為,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霧”而不是“孤鶩”。因為,落霞、秋水、長天等都是自然景觀,冒出來動物“孤鶩”一詞,不那麼對仗。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華》本以來,兩宋、明、清,歷代官、坊諸本均作“孤鶩”,惟見此日藏唐本作“孤霧”。霧、鶩音近,正偽難分。日藏古本寫於唐景龍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閣詩序》面世不足32年,應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個方位名詞——屋西北角。

  杜甫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其中“屋漏”二字歷來被解釋為屋子漏雨。“屋漏”其實是一個名詞,它是屋內西北角的特定名稱。《辭源》修訂本“屋漏”條的第一個義項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設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開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稱屋漏。”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

  所謂“紅酥手”可作紅潤的手指,還可解釋為一種點心。

  陸游著名的詞作《釵頭鳳》,寫給表妹唐婉。詞中以“紅酥”形容紅梅蓓蕾之色,是個令人陶醉的字眼兒。陸游用“紅酥”來形容膚色,便寓有愛憐之意。另有一說是點心,“紅酥手、黃滕酒”等,都是桌上的飲品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