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教案四篇

小石潭記教案

小石潭記教案四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記教案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石潭記教案 篇1

  一、教學的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敘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絡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敘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透過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絡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學生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緻觀察,然後進行口頭小學生作文訓練。

  七、教學步驟

  導語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小石潭記》。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默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順序,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潭的結構特點及周圍景物。

  第二段,寫潭中游魚。

  第三段,寫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寫作者遊覽感受。

  第五段,寫作者遊覽感受。

  3.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寫景的優美文字,找出欣賞點,講明為什麼?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坻、嶼、嵁、巖,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特寫游魚,游魚空遊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寫魚的情態。“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樂”字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物件。

  (7)“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徵加以細緻描摹的方法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

  2、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教學設想: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遊記,卻不能當作一般遊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遊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於景色寫得多麼美,技巧多麼高,也不在於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於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非同步和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承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於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觸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複雜內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匯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彩屏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影。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3、齊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五、佈置作業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 匯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瞭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遊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學習目標: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學習討論,完成目標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

  5、討論下列問題: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透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裡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裡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透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亻臺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討論以下問題:

  (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裡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雲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徵。

  小潭源流溪身鬥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 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範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裡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裡,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悽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於景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遊記裡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鑑。至於篇末表現出來的悽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四、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小石潭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地觀察、細緻描摹的能力。

  2.整體感知並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

  3.透過對精彩語段的品讀,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對美的鑑賞能力。

  4.培養學生網上搜集資料和篩選資訊的能力。

  【教學設計】

  【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1.藉助工具書、書下注釋,讀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句。

  3.整體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關作者及與《小石潭記》相關的資料。

  5.在閱讀和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將發現的問題整理到預習筆記上。

  【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學生課下蒐集、查詢的有關作者及與作品相關的資料。

  2.大螢幕展示風景圖片;優美的音樂伴著清脆的鳥鳴、和著潺潺流水營造出一種優美、恬靜的氣氛;音樂聲中教師緩緩匯入(充滿人文關懷):

  同學們,請暫時忘掉周圍的一切,閉上你的眼睛,展開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間,清亮透明的泉水歡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聽,還有各種鳥兒鳴叫的聲音,陽光透過樹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麗的大自然是改變我們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們感覺有些疲倦,如果我們感覺心情有些煩悶,我們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兒曾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過的地方。被貶後的詩人為擺脫抑鬱悲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有一天他來到了小石潭

  【疏通文意,整體把握作者的情感】

  1.教師伴音樂吟誦全文。

  2.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脈絡:

  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後被貶職,他心中抑鬱、憤懣,試圖藉助山水來排解自己的抑鬱之情。美麗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暫時忘記愁苦,但這種快樂畢竟是暫時的,幽深冷寂的環境又使他陷入憂傷、悲涼之中。

  3.學生誦讀全文。(教師做誦讀指導)

  4.學生自主歸納一詞多義現象:

  為全石以為底(動詞,作為)

  為為坻,為嶼,為山甚,為巖(動詞,成為)

  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可不可知其源(助詞,能夠)

  差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差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投影顯示學生提出的問題,師生共同確定學習的重難點

  1.理清遊覽順序。

  2.學習作者對小石潭的入微觀察,細緻描摹。

  3.賞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4.誦讀。

  理清遊覽順序。

  a.讀課文,分小組討論。

  b.每組派一名同學到黑板前寫出遊覽順序。

  c.教師整理板書:

  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賞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a.教師板書:水清、石美、樹茂,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相應的描寫句。

  b.明確: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

  石美──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山甚,為巖

  樹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c.學生反覆誦讀第二段,感受作者對小石潭入微的觀察和細緻的描摹。

  品味皆若空遊無所依的清,怡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的動與靜。

  大螢幕重放自然風景圖片,指導學生入微觀察,仔細描摹

  佈置作業:寫作片段練習。可以找一幅自己最喜歡的照片或圖片貼在習作旁邊

小石潭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詞的含義。

  2.學生熟悉課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體會文章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4.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分析:

  學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並從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山水散文,本課教學準備透過誦讀和展示畫面引導學生感知美,並透過教師的引導學習文章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方法:探究式 合作學習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內容:

  學生自讀,掌握文中字詞的含義,教師帶領學生疏通文意,熟悉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第 二 課 時

  教學步驟 :

  一、匯入 新課

  二、教師範讀課文(放錄音,出示畫面)

  三、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1、提問:小石潭給人的印象如何?(用一個字概括)

  2、學生回答,教師引出美。

  四、研讀課文,分析品味

  (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勝收,你讀了文章後頭腦中浮現出了哪些美麗的畫面?你能選擇一個景點和大家說說嗎?

  2、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自己的發現。

  3、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作幾句小結。

  (二)、理解人物的樂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讓人為之陶醉,如果你身處其中,會產生什麼感受呢?

  2、引導結論:樂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樂趣呢?

  4、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迅速在螢幕上現場出示)

  (三)、體會人物的憂

  1、過渡:小石潭的美讓人樂在其中,但我們從文中也分明讀出了人物的另一種感受憂鬱,哪一句顯出了作者的憂鬱之情?

  明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解釋)

  2、作者的憂從何而來呢?

  ①、朗讀第一段的一、二兩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為偏僻,人跡罕至,雖然景色奇美,但過於幽靜冷清,時間長了,讓人感到寂寞難耐,悲從中來。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也是與作者當時的心境分不開的。

  3、作者背景簡介。(螢幕出示)

  4、學生嘗試著將情與景結合起來,解釋作者心情憂傷的原因。

  5、教師小結:

  作者是被貶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傷,本來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鬱悶,小石潭的美景使他驚歎不已,流連其中,得到了不少樂趣,暫時忘記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風景雖美卻過於幽靜冷清,遊玩的時間一長,寒氣透骨,難免觸景生情,不由得憶起了自己的坎坷命運,憂鬱、悲涼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來。

  五、總結全文。

  六、拓展練習:

  觀察自己的學校,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徵和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