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教學札記範文

《登鸛雀樓》教學札記

《登鸛雀樓》教學札記範文

  冀教版教材在編寫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題來劃分各個單元,旨在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的引導他們走進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冊第五單元的文化主題是生活哲理。裡面的五篇課文,從簡單的生活現象入手,寫出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對生活的不同感悟。而這種感悟本身又是極樸素的。因其樸素,才得以永存。《登鸛雀樓》是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名篇。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寥寥數語,把景色寫得浩瀚壯闊,氣魄雄偉。放眼宇宙之無限,寄哲理之深沉。後兩句語出自然,千古傳頌,被人們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徵。追求更高目標、爭取更好成績的激勵語。也成為許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銘。全詩氣勢奔放、意境開闊,語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中年級的學生在經過了長期合作學習的訓練以後,已經具有了一些自學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對於學習古詩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這個基礎上,放手讓他們自由交流可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也達到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學習的目的。

  中年級的古詩教學目標,要在讀、背、識字的基礎上,加入整體感知詩意、體會古詩描繪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學段的古詩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意境,體會感情,領悟內涵。在豐富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良好的語感,提高審美修養。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古詩教學似乎都在走著一個相同的模式,不論是以自學為主還是以講授為主,都走的是自讀自悟交流討論質疑解惑這樣一個路子。把學習的重點過多地放在了古詩本身上面,忽略了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學習能力和對古詩的宏觀感受,基於此我決定從一個新的視角出發,上一節不一樣的古詩教學。在本屆可我力求體現兩點,那就是在古詩教學中較好的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及體現學習古詩時的讀中悟悟中讀,使學生眼中有畫心中有情。

  為了使學生們在課上更好的理解詩的意境,我提前佈置了以下兩點預習任務:

  積累描寫祖國壯麗景色的故事。

  預習《登鸛雀樓》,試著理解詩意,查閱相關資料。另外,為了幫助學生很好的體會誦讀古詩的韻味,我還製作了一個簡單的課件,給學生提供了有形的畫面和意境深遠的音樂。課件的使用在幫助學生把握誦讀語氣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所以我們覺得古詩的教學也不能只停留在古詩本身,還應從語文的工具性方面進行滲透。所以在本課第一個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談一談古詩的特點。由於現今我們的早期教育很注重古詩的背誦,所以從學前到現在很多學生其實已經接觸過了大量古詩,從而對古詩在形式上的特點有了模糊的認識,只是沒有有意識的整理過。所以問題一提出,學生們很快就歸納出以下幾點:1每句字數相同。

  每首有的四句有的八句。

  每句有的五個字有的七個字。甚至還有一名學生答出:古詩字數很少,但是表達的意思卻很多。由此可以看出,有些學生對古詩語言精練的特點也已經有了初步的體會。由此可見,學生們對古詩是有了一定的認識的。只是這種認識尚停留在表象上。接著,我請學生們背誦幾首古詩,也要求是描寫祖國美景的古詩。學生背了《鹿柴》、《早發白帝城》和《望廬山瀑布》。這一小環節既完成了本課拓展古詩的要求,又檢查了學生日常積累情況。然後我總結道:這一首首流傳千古的名篇,又一次讓我們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實一首好詩不但帶給人美的享受,還能帶給人一定的思考。本課的兩首古詩就既給我們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美,又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一起體會,看誰能發現並理解它們。這裡既向學生滲透了古詩的又一個特點(文理結合,情景交融),又明確提示學生本文就有哲理需要我們體會。既自然匯入了下一個環節,又提示了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要注意的問題。這一環節雖然只有簡短的三五分鐘,但我們覺得已經初步體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中低年級學習古詩,重點就是誦讀。讀也是學生們在預習時作的最得心應手的工作。所以在這一環節首先給學生一個展示預習情況的機會,指明讀一讀古詩。這樣既滿足了學生渴望展示的需要,也達到了指導學生讀正確通順的目的。這首詩中讀題目就需要我們進行一下提示:鸛雀樓是一座樓的.名字,所以要連起來讀。應該讀成:登/鸛雀樓,而不是:登鸛/雀樓。

  讀正確了,就要進行更深入的學習了。以往的教學中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講授、討論、質疑,而忽略了學生自身具有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這節課我們就採用了一種全新的思路來設計了下面的環節。

  《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可是在實際學習中,學生往往由於不知道學些什麼,和不知道怎麼學,而使得學習活動盲目和無序。如果這種盲目和無序的學習狀態反覆出現的話,必然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越來越淡漠。所以在這次合作學習開始之前,我們依然照例先解決學什麼和怎麼學的問題。我先請學生回憶以前學習古詩的過程,想一想:學習一首古詩,我們要學習哪些方面的內容呢?學生們根據以前的學習經驗,歸納出以下幾點:瞭解作者、誦讀、理解詩意、背誦和默寫。我將以上這五點板書在黑板的一側,以便學生在下面的自主合作中參照。同時及時鼓勵這些歸納學習方法的同學是學習上的有心人,鼓勵大家都向他們學習。這樣就幫助學生解決了學什麼的問題。接著向學生提出合作時的要求:今天我們就圍繞著幾個方面,透過小組合作來學習《登鸛雀樓》這首詩。在學習中,大家要積極發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來和大家交流。同時將重點內容記錄下來,並選出一名中心發言人。最後咱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最有收穫。這些要求的提出,就是在告訴學生們在合作時應該怎樣做。學什麼和怎樣學的問題解決了,學生的目標也明確了,在接下來的合作中就有了方向和方法。到了這時,一切合作的準備工作都已經就緒了。

  合作學習的基本原則中指出:教師要對合作技巧給與指導,並對過程進行時間安排設計。同時還要指導和調控整個學習過程。如果說前面解決學什麼和怎麼學的問題是對學生進行學習目標的指導的話,那麼現在在合作中教師的參與就是對學生在合作中具體操作的指導。我們分組的原則是異質分組,使學生們在性別、智力、能力和性格上具有互補性,每一個人在合作中都能各盡其能。由於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多方面的差異,所以在合作中也會在不同的方面出現不和諧的現象。教師就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調解和指導。(放錄影)剛才這一環節我們進行了十分鐘。可以看出,每組的討論交流氛圍都很濃厚。學生們都很投入。在這裡教師的巡視起到了以下兩個作用:首先,瞭解各組合作學習情況。其次,對合作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控。

  中低年級孩子具有較強的表現慾望,他們最期待的就是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收穫。在合作中主動的表現也是在為彙報時做準備。所以給學生提供能充分展示的平臺特別重要。同時語文教學中,合作後的展示彙報是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導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發現合作中語文基礎知識學習上的漏洞,思想觀念上的偏離,學習方法上的缺陷等等各個方面,及時進行補救。在彙報的時候,我們先選一個小組給大家介紹了作者王之渙。由於課前蒐集了資料,合作時又進行了充分的交流,所以該組代表比較全面地介紹了作者,並舉出了他的其他兩首作品《涼州詞》和《送別》。接著又有一個小組主動要求為大家解釋古詩的意思。他們先派了一位代表,把整首詩的意思解釋了一下。他是這樣說的:太陽漸漸落下去了,黃河流向了大海。想要看到千里的景色,就得再上一層樓。他說完以後,同組另一個人立即站起來補充道:依是緊貼著的意思,所以太陽是緊貼著高山落下去的。這樣一補充畫面就更加明朗了。我把這個字的意思寫在了黑板上,並表揚了他。接著同組另一個同學又起來補充道:我補充一下,黃河是滾滾流入大海的。因為我從電視上看到黃河非常大,水流得也特別快特別急,所以應該是滾滾流入大海。這是一個很會聯絡生活經驗的孩子,分析的條條是道。滾滾一詞地加入,立即讓畫面顯得氣勢宏大起來了。我立即表揚了他及這一個小組。肯定了他們互相補充的合作意識及會學習的優點。提示學生聯絡生活經驗幫助我們理解文章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使我們理解得更加準確。這是另一組一名學生要求繼續補充。他說:我覺得千里目不是指千里那麼遠,就是很遠的意思。我給予了肯定。又有一名學生補充說:我覺得後兩句話就是說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這也是這首詩告訴我們的道理。聽了他的補充,我立即給予了肯定和鼓勵,誇他是個會思考的孩子,一下子就感悟到了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每個人都應該像他一樣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好習慣。在這裡學生們透過小組間相互補充和其他組的相互補充,自己就完成了整體感知詩意的目標。我接著說:我們已經大體瞭解了詩的意思,下面就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請大家邊讀邊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然後我請一名平時朗讀的比較好的同學給大家朗讀古詩,其他人邊聽邊想象。讀完後請學生們自由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學說:我好像看到了一個圓圓的太陽,正慢慢落下去。有的說:我好像看到了遠處雄偉的高山,被夕陽一照,特別美。還有的說:我好像聽到了黃河流入大海時發出了特別大的聲音。也有的同學說:我覺得這幅畫很壯觀。我問:誰能帶著這種感受給大家讀一下前兩句古詩?我們請了兩名學生試讀。第一人讀完後,一名男生評價說:我覺得第二句讀得不夠好,沒有讀出黃河的氣勢,讀這句聲音要特別洪亮。他的觀點得到了大家的認同。於是我們就請他讀第二遍,讀完後另一名學生評價說,第一句語氣要讀得平穩一些。因為太陽是慢慢落下去的。我說:大家談得都很好,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幅壯觀的畫面。這時我為學生們用課件展示了這幅配有古韻風格音樂的畫面,描繪道: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極目遠望,見到遠處雄偉的高山,輝煌的落日,聽著耳邊傳來的黃河的怒吼,望著腳下波濤洶湧的河水,不覺吟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播放這個畫面的同時,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學生朗誦這兩句詩文)。這時,由於有畫面和音樂的襯托,加上教師的綜合描述,學生的體驗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讀出了黃河的宏大氣勢。最後我們全班齊讀這兩句詩文,學生的感情到達了高潮。我又描繪道:詩人看著眼前這波瀾壯闊雄偉壯麗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又緩緩吟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又示意了三名學生朗誦後兩句。學生們把語氣等拿捏得很準確。我說:現在就讓我們跟隨詩人一起,站在鸛雀樓上,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完整的朗誦一遍這首古詩。這裡我請了五名學生展示朗誦,根據每人朗讀詩的不同特點進行了評價。最後我們齊讀了一遍全詩,學生的情緒又一次達到了高潮。

  接著我請學生試著背誦這首古詩,第一名舉手的同學背完後,我請他介紹一下她是怎麼這麼快就背下來的,他說:我媽告訴我,理解著背就能很快的背下來。我肯定了他的方法,告訴學生們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就可以幫我們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是一個好方法。第二名學生背完後說:老師我覺得多讀幾遍也能讓我們很快把古詩背下來。我引導說:我們古人有一句話說熟讀成誦,意思就是說讀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背下來了。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多讀幾遍。下面就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背誦這首古詩。用了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大多數學生就已經把古詩背得很熟練了。我們這節課就在學生們琅琅的讀書聲中結束了。

  在這節課上,學生們充分發揮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學習中。從課上我們也發現,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都很強,只是在我們傳統的教學當中忽略了學生自身具有的學習能力,教師一味的牽引,反倒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這次嘗試可以說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們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