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板報大全> 簡單的清明節小報彙集

簡單的清明節小報

簡單的清明節小報彙集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簡單的清明節小報,希望大家喜歡。

簡單的清明節小報1

簡單的清明節小報2

簡單的清明節小報3

簡單的清明節小報4

簡單的清明節小報5

簡單的清明節小報6

  簡單的清明節小報內容1:

  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我最喜歡的。光“清明”這個名字就讓人喜歡。你看又“清”又“明”的,清亮純淨,說出來,聽上去,就有讓人耳目一新、精神為之一爽的感覺。是啊,在這樣的日子裡,放眼望去,翠綠似海,繁花如潮,到處是鶯歌燕舞,行走的人也都是充滿著活力的,怎麼能不叫人精神爽朗、心曠神怡呢?

  清明是祭祖的日子,祭祖表達的是對祖先的思念。在這樣的.一個日子裡來到先人的墳前,化點紙錢,擺上一束鮮花,陳列些祭品,然後在那裡坐上一陣子,與先人進行一番著久別之後的無聲交流。這是一種充滿了人性的行為,是先人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最具體的表現形式。當然,人類在這樣做的時候,是會有一點淡淡的傷感的,但是這種傷感一點也不讓人頹喪,相反,它讓人類更加珍惜著生,並且還賦於了清明這個明亮的日子一份沉重,使它變得沉甸甸的,有了豐富的內涵了。祭祖為什麼選擇清明我無法考證,可是在這初春的時節裡,因為要上墳人類就必得紛紛走出戶外。你看,在清明的日子裡,鄉村或山野的路上,隨時都可以看到抱著柳枝,捧著鮮花,提著祭品的人類,他們三五成群的行走在散發著野花野草香氣的路上,呼吸著早春裡芳香的空氣,與自然融合在一起,顯得是那樣地和諧。這樣,走著的人和看見的人都禁不住會這樣想:清明上墳,有沒有讓人走出戶外,去感受感受春天的用意呢?我感覺到了我們的祖先那份熱愛大自然的濃烈情感。我們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民族,把時間、空間和人的活動結合得這樣密切,是我們民族的獨一無二的創造。

  有人稱清明為“鬼節”。人死為鬼。鬼是大人類用來下虎小孩的拿手武器,成人也有談鬼色變的時候。可是,在清明這樣一個亮光光的日子裡,我們感到連鬼也變得有些可愛了。那墳上剪成古銅錢串的迎風飄動著的或白或紅的紙錢,與死人靈堂前的招魂幡是那樣地不同,讓人一點怕的感覺也沒有,小孩子們也會去拔來一串當成玩物。它們彷彿就是一件件藝術品,在綠樹叢中,在青草之上,有姿有態地飄動著,在自然裡點綴上了人文的氣息。、早晨,一些人家農村的親友們送來了粑粑,說這是“芽稻粑粑”。這粑粑前還要加上“芽稻”兩個字,是在告訴人類說水稻已經泡種併發芽了。這個時候做些粑粑這種傳統的食品,表達的是一種紀念,是一種對豐收年景的祈盼和祝福,也是對自然的一種尊重。農耕文明給人留下的情感就是這樣地真誠和純樸!稻種已經發芽,春耕的忙碌也已經臨近了。

  清明正是一個美麗希望的開始。

  簡單的清明節小報內容2: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類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類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