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思考> 【精選】思考作文八篇

思考作文

【精選】思考作文八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思考作文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思考作文 篇1

  有這樣一幅油畫深深地震撼著我,它的名字叫做:父親。畫上是一位扎著頭巾的“父親”的頭像,他有著深褐色的阡陌交錯的刀刻般的皺紋,更突出的是那對望不見底的飽含深情的眸子……我久久地流連。為了什麼?我沒有一位當農民的父親,我的同學們的父親中也鮮有務農的,然而,我看到了他們的皺紋和白髮,看到他們也同樣有著一雙閱歷滄桑的眸子,飽綻深情,堅毅幽遠。那眼神,是在回首往昔,是在思索今朝,還是在遐思未來?我們的父輩!

  我們的父輩,生於新中國成立的前後,他們是新中國的同齡人,他們的命運同新中國緊緊地聯絡在了一起。在建國初的艱苦中,他們度過了少年時代;痛苦的十年“文革”時,他們是青年;在改革大潮衝擊神州大地的今天,他們是建設的主力軍!看那日新月異的南京路、外灘,看證券交易所裡攢動的人頭,看那直刺藍天的“東方明珠”,看那巍峨的楊浦大橋!是我們的父輩用雙手、用智慧、用血汗一點一點地做出來的呀!那一天回到家,看到《大橋建設者》的專題片裡,我們的父輩,為了人民的幸福,有的獻出了青春的容顏和烏黑的青絲,有的獻出了健康完整的身軀,有的不眠不休幾十天,不回家門幾千個日夜……看著,看著,我哭了。我想到了隔壁陳叔叔,他是醫生,中年喪妻,曾經為了搶救病人耽擱了女兒的治療,四歲的女兒因為高燒變成了痴呆兒,他無怨,他是醫生,知道女兒一生就將如此地走下去了,別人勸他送女兒去福利院,他不肯,為女兒端尿擦身一絲不苟。

  常常半夜從醫院回來,立刻抓緊分秒為女兒第二天的伙食忙到晨曦微露,但他毫無怨言。這就是我們的父輩啊!他們不向祖國要些什麼,卻無悔地把赤誠獻給祖國!

  1949—1994年,45個年頭,我們的父輩曾有過如日中天的輝煌,卻又漸漸走向“夕陽無限好”。如果說,我們的祖輩是浴血奮戰的創業者,那麼我們的父輩就是平凡偉大的建設者,那飽經滄桑的眸子飽含著希冀和期待,促使我們認認真真地思考:怎樣來接好這下一班?

思考作文 篇2

  大腦越動越靈,思考使人變得聰明。

  ——題記

  著名哲學家笛卡兒的一句“我思故我在。”堪稱對人生價值觀的經典詮釋。思!人的一生無非是繞著“思”走的。思,從人的誕生時便與生俱來,到人的去世時一併離開。無論是思考、思想都是每個人一生中所做的頻率最多的一件事。是思考,是思想改變了人類的程序。

  七千多年前,人類的祖先因為對埋在土下儲藏的種子長成了植物,並結出了類似的種子而感到好奇。他們在思考,如果用大量種子埋在土下又會發生什麼?他們這樣想,他們也是這樣做的,終於在努力之後,他們獲得了豐收(種子更多了)。這便是人類培育稻穀的歷程,是思考讓人類的祖先有了食物的保障。

  工業時代的一天,貝爾在想,如果把聲轉化成波,傳送到一個地方之後,再把波轉化成聲那又會怎麼樣呢?一個偉大的想法在他的大腦中形成了,為了這個想法,他刻苦鑽研,十年寒窗終於發明了電話。電話,人類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一步,使電話讓交流越來越方便。如果沒有思考,人類還有可能停留在郵驛制度之中,還需要靠人力來傳遞資訊。

  一個秋天的中午,一個青年正在一棵樹下看書,忽然一個熟透了的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正好掉在了這個青年的頭上。這個看書的青年看了看蘋果,思考著:蘋果為什麼往下掉而不往天上飛呢?有了這個想法,他便開始積極探索,終於讓他敲開了真理的大門。他發明了一條讓科學界為之一驚的定律,這個青年便是牛頓,這個定律便是萬有引力。試想,如果牛頓當時沒有思考,那可能這條重要的定律還要推遲幾十年才能發現。與其說是蘋果推動了科學,不如說是牛頓的想法推動了科學。

  在一次科技博覽會上,愛迪生在萬眾矚目下讓燈泡通電之後發出了光芒,這個光芒對於現在雖然微不足道,但對於那個處在黑暗之中,晚上只有用蠟燭那微弱的火光照明的時代,這點光亮在他們的心目中絲毫不亞於太陽。為了這點光,愛迪生嘔心瀝血,試驗了千次,嘗試了兩千多種不適合做燈絲的材料後終於獲得了成功。而支援他這樣做的就是他內心那麼大膽的想法。他的思想,使他造福了人類。

  曾看到一則“聯想”集團的廣告:世界上沒有聯想,那會怎樣?現在,如果世界上沒有思考又會怎樣。我思故我在,一個人沒思索,就如同行屍走肉。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就是因為人會思考。讓我們享受思考的樂趣吧!

思考作文 篇3

  窗外,是一片寂靜,偶爾有幾處燈火在閃爍。

  屋內,我對著一張紙在發呆。

  燈火照到本已雪白的紙上顯得越發的刺眼。一張空白的紙,我想總得寫上一兩個字吧,可當握著筆時卻不知該寫上什麼,老實說我討厭寫作,莫不是老師佈置的作業,我老早就把它丟到太空去了,雖本人的文章不算糟糕,且有幾篇得到過老師的讚賞,但我就是不喜歡,可能是那可笑的籍口左右著我的思想吧,我總認為寫作會使腦細胞急劇下降幾倍,得要多少補品才能補回?其實我應該清楚自己的想法,只是在裝糊塗,有時頭腦清醒反而活得更痛苦。

  我不是討厭動腦筋而是怕,怕寫出來的東西,我必須對寫出來的東西負責,直接地說我是在意別人對它的看法,我怕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準確的說我對自己的文章沒有信心。

  再次凝望這張已寫了一半文字的紙,我不禁大笑起來,其實我一直害怕的問題根本不是什麼問題,文字是表達人思想的一種語言,過於在意倒會使自己遺失了這語言,管他張三李四,只要我有思想,有一枝筆,就能繼續與紙“交流“。

  原本雪白如鏡的早已寫上了密密麻麻的字,藍色的字印在紙上,淡淡的,幽幽的,在燈光下越發的動人。

思考作文 篇4

  一、“敘”與“論”

  就文類的訓練而言,誰都清楚:當以“記敘文”和“議論文”最為重要。至於“說明文”和“應用文”,因為前者常和議論文連起來合稱“論說文”,而後者則時常夾敘夾議,很難說清文體。當然,以表達方式分,尚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等區分,但琢磨一下,還是以“敘述”和“議論”這兩種較為重要。

  記敘文,是以敘述為主要手段(輔以其他),或寫人記事、或寫景記遊的文章—顯然,這是很要緊的。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手段(輔以其他),或立論說理、或駁論辯正的文章—自然,這也是很重要的。

  記敘文和議論文,一個以“敘”為主,紀“實”(人、事、物、景等)求“真”,多用具象的“形象思維”;一個以“論”為主,重“理”(事理、常理、哲理等)求“道”,多用抽象的“邏輯思維”—這二者結合起來,即敘、論並舉,具象、抽象相濟,這也就是較為全面的”寫作(或表達)能力”了。

  但就敘、論兩方面言,我以為敘是基礎、根本,論是補充、提高。二者相較,“敘”更是重中之重、作文之“本”!因此,不僅學生習作必須遵循“先敘後論”的原則:小學、初中,皆以敘為主,可多寫些童話、寓言、故事、科幻等記敘文;高中仍以敘為主,大體可敘、論並重。因而,在整個中學階段都要堅定地貫徹“以敘為本”的教學原則,不要讓其他東西衝擊、削弱這個重心。

  二、“實”與“虛”

  全面、平衡的寫作能力,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敘、論並舉”外,還有一個“虛、實相濟”的問題。

  寫“實”的能力是一種如實反映客觀外物的“再現力”。再現什麼?無非是“外宇宙”實有而非虛擬的“人、事、物、景”。用什麼手段或方法去再現它們?無非是“記敘”“描寫”和“說明”。因此,這三種寫“實”的方式、能力,是寫作表現力重要的一翼。 寫“虛”的能力是一種恰切抒存閱作者主觀情意的“表現力”。表現什麼?無非是主體的“內宇宙”在觀照外部世界後感情的'激射、理性的上升或心靈的飛騰。用什麼手段或方式去表現它們?那就是”抒情””議論”和”想象”。因此,這三種寫“虛”的方式、能力,是寫作表現力更為重要的另一翼。

  “再現”和“表現”,寫“實”和寫“虛”,“如實記寫“和”無中生有”—只有這兩大“能力系統”都具備且互補、結合了,才能寫出生氣勃勃、神采飛揚的感人文章!在中小學的作文教學中,普遍存有重“實”輕“虛”、重“再現“輕”表現”的偏向。這是很沒有道理的。特別是寫”虛”中的”想象”,包括聯想及推想、幻想、夢想等,具有很強的精神創造性,是構築一個絢麗、迷人的“藝術世界”所斷不可少的。特別是在小學、初中階段更理應重視,亟應加強,多寫一些童話、神話、故事、寓言等想象、編織的東西。而我們現在的作文教學,卻一味求“實”,過早地斬斷了孩子們想象的翅膀,使他們不能在想象的天際自由飛翔,顯現出一副少年老成、未老先衰的疲軟模樣。依我看,這是要切實改一改的。

  三、“放”與”收”、

  古人講寫作,一向主張先“放”後“收”。這是很有道理的。

  所謂“放”,就是習作者在初學作文時要放開心靈,放開手腳,放開筆墨,不拘格套,放膽為文。這是很要緊的。因為對初學寫作者來說,“思想解放”是十分必要的:他在提筆為文時,倘能但見為文之“易”而不見為文之“難”的話,就自然能大膽抒存閱、放筆行文—而這種寫作的“心理狀態”,正是作文這一行為過程所亟須的。其實,不止是初學作文時要“放”。我認為:“放”,怕是整個寫作活動的一種天性,應貫徹始終。但一開始強調先“放”,多寫“放膽文”或“大膽文”,我看這是很正確的。

  “放”到一定時候、一定階段,強調“收”,使習作者注意對文章的修剪、約束,也是很有必要的。所謂“收”,就是對文字(煉字錘句)的考究,對文面(行款格式)的講求,以及對文體(體裁樣式)的留意等。對文字不能潤飾,對文面從不講求,並缺乏起碼的“文體感”,到一定時候、一定階段就不是“小問題”而是“嚴重缺欠”了。這是寫作水平不高的體現,不認真地加以解決是不行的。

  但我們現在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放”得很不夠,而“收”得又過早、過苛。如在“寫什麼”的問題上,“命題”過多,“限制”(如不許虛構、不許寫文學創作等)也過多;而在“怎麼寫”的問題上,“框框”(如立意應高遠,感情要向上等)也不少;特別是在“批改”上,改得過多、過死(如提倡不分主次、四面出擊的所謂“精批細改”等),不僅做的是無用之功,而且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始終未“放”,始終在“收”,這就頗“要命”了!收得過酷,想象的翅膀被折斷了,思想、心靈都飛騰不起來,還有什麼“寫作個性”和“精神創造力”可言呢?

  所以,該放則放,當收則收。現在的那種只“收”不“放”的狀況,也要切實地改一改。

  四、“多”與”少”。

  魯迅晚年在《致賴少麒》的一封信裡曾談到他自己作文的經驗,他坦誠地說:“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或方法的。”這段話從”文章聖手”魯迅的嘴裡說出來,自然非同尋常,大凡作文之人多”耳熟能詳”,於是,又從中引出了”多讀多寫”的作文成功規律。

  “多看和練習”,我個人認為這是定而毋疑的。儘管有些很“新潮”的人說這只是“經驗”而並非“理論”,似乎已“落後”“不管用”了,但我還是覺得它確確實實道出了一條學好“作文”的屢試屢驗的成功之路。

  “多看”這裡暫且先擱置勿論,只來談談”練習”的幅度問題。

  大凡一種“能力”的養成,皆需經過反覆而刻苦的訓練。“作文”,作為一種寫作的“能力”,不去刻苦地訓練、反覆地實踐,想要獲得成功是很難想象的。既是訓練,自然就有一個“量”的多少問題:一個是對單篇文字幅度的要求;一個則是每學期或每年作文總次數、字數的確定。

  單篇作文文字幅度的要求,現在定得太少、過低。現在較普遍的要求是:小學升初中,600字左右;初中升高中,800字左右;高中考大學,卻不知何故又莫名其妙地“退”了回來,回到了600(另加一小題200)字左右。這種情況是達不到對一定年齡段學生寫作水平的正常要求的。須知:文字“幅度”絕不是無所謂的—在一定的單元時間裡,寫作總量的多寡,反映著寫作者駕馭文字的嫻熟程度和運用水平。語體文寫作字數定得如此之低,是我國各級學校學生作文水平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依我看,小學、初中各加200字變成800、1000字,應該問題不大;高考作文不宜再分兩塊(因為這樣一“分”,看似考了兩種不同文體,要求“全”了、”高”了,其實,這是一種巧妙”降低”作文難度的障眼法),其字數不應低於1200字。最起碼,平時的訓練應當如此要求。

  作文“總量”,我大體贊成現在實施的宏觀控制的辦法。現在語文“大綱”規定:初中,每學年作文一般不少於14次,字數不少於7000(這顯然是少了,平均每篇才500來字,我看可提至10000字),其他練筆(自由寫作)不少於10000字。這總的說還是較合適的。高中,每學年作文一般不少於10次(未說明字數總量),其他各類練筆亦不少於10000字。它還特別指出:“45分鐘能寫600字的文章”。這個要求是不算低的,因為以此類推90分鐘即能完成1200字,兩個小時寫出1500字的文章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可惜這一要求在”實戰”中從未落實過。

  簡言之:寫的次數或字數能適度”多”些,每篇文字幅度也能適度”長”些(特別是這一點),在現在的情勢下怕是必要的。

  五、“創”與”基”。

  為了字數的整齊,這個標題有點“生”,需要詮釋一下:“創”指創新;”基”指基本功。

  作文的本質是一種獨特的“精神產品”的製作。崇個性、重創新,是作文的生命和靈魂。有人會說,學生“作文”與作家“創作”不同:作文可模仿,創作須創新。這種說法似是而非,是糊塗觀念。實際上,二者決無本質不同。過去,在作文訓練上確有“先模仿,後自立”的一派,但它並不正確,亦不足為訓。因為作文這件事,從本質上說就是反模仿的!“模仿”慣了,“天下文章一大抄”了,也就根本無“自立”可言了。所以,入門的路要“正”,還是要講個性,講創新,講創意。當然,“作文”與“創作”也確有不同,但這只是學生和作家的不同、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不同、習作和存閱表的不同等,它們共同的都是寫作主體一種“物—意—文”的綜合、轉換:只不過小學生有小學生的綜合、轉換,中學生有中學生的綜合、轉換,大作家有大作家的綜合、轉換而已。

  作文的求“創新”與“基本功”的嚴格要求並不矛盾。寬一點說,包括作文的中心明確、內容充實、結構清晰、文字通順等,都可涵蓋在內;但窄一點說,其核心卻是指文字運用的基本功夫。

  文字的“基本功”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語句合乎規範;二是文字書寫正確;三是行款格式講究;四是標點符號無誤。這四條後三條是一塊;頭一條自成一塊—它相當重要。因此,組詞造句的通順、暢達,正是韓愈老夫子所言“文從字順各識職”的關鍵之點,是提筆屬文時憑藉“語感”一氣呵成的功夫所在。寫作文時誰也不會按“語法”的條條框框去行事,而真正起作用的恰是“語感”:寫作主體對語言敏銳的直感。憑藉語感,緊追思路,化意為文,綴文成章—此即“作文”之要義也。所以,這一條事關“文從字順”,非常重要。 作文要好,文字“基本功”紮實、嫻熟是重要的保證。文字、寫作的“基本功”不好,不僅難於提高,使其臻於完美的勝境;而且在“門面”上也很“現眼”,給人以不好印象。從這一點說,對“基本功”(特別是後三條)的要求在”收”的時候,理應從“嚴”。 以上談了我所想到的有關“作文”的八個重要問題。有些該談而未談的遺漏,是很可能的;談了但談得不深不透的,可能也不少,但水平所囿、思考所限,也只能如此了。

思考作文 篇5

  《狼王夢》以母狼紫嵐為主角,講失去了伴侶的母狼紫嵐在廣袤的尕瑪爾草原上,一場飛砂走石的大暴雨中,在與獵狗的廝殺中艱難產下五隻小狼崽,而其中一隻剛出生的小狼崽在受到暴雨的侵襲後死去,紫嵐傾注了全部心血來培養這四個狼崽。為了下一代,為了實現狼王的夢想,紫嵐對四隻狼在慶祝了全部的母愛。

  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然而,給與我更深刻啟發與觸動的,是人類的思索方式。我靜靜的想了——

  換一個角度去想,我們會發現,平時我們憎恨的、狼生存的概念——活著就是一匹狼,死了就是一堆肉。這個理念或許對於人類來說不近人情,可卻符合狼情。正如紫嵐所想——對死者廢物利用,拯救眾多活著的生命,或許還是一種慈悲呢!

  以前,我憎恨狼,總感覺它透著一股殺氣。並出奇地喜歡獵手那種豪爽的風格。但現在,我就連看到屠夫殺雞都都感到殘忍。人類啊人類!難道,你們就為了一頓美餐,一張珍貴的狼皮,而殘殺一個生命嗎?如果你們無緣無故被一個生命殘害,你們會願意嗎?你們的靈魂會願意嗎?

  動物也是有感情的,就像兇狠而殘暴的狼。他們對任何一個幼小的生命都不會放過。兩匹公狼會因為爭奪一匹母狼而廝殺、而拼搏,甚至兩敗俱傷。可母狼們在保護幼仔時爆發出母愛的力量卻大得驚人。這是為什麼?我不知道。

  人是有生命的,他們要存活下去,就需要食物。但狼也是有生命的,他們同樣需要食物。或許有人會說:“那狼群不還殘害過人類嗎?”我會反問他:“你們沒殘害過狼群嗎?”

  要知道,狼是動物,是兇殘的動物,是上帝賜予了他們這種天性。可人類,是有情有意的、高一等的生命,怎麼能無辜屠殺生靈呢?屠殺狼群不要緊,雞、鴨、鵝,鳥,這些可愛的動物,不都是死在人類手下嗎?

  前幾天,我在電視上看了一部關於保護動物的電影。當看到一名名獵手為了得到珍貴的鹿皮,而活剝一隻只無辜動物的皮時,我徹底驚呆了——沒想到,如今世上竟有這樣的人!他們為了錢財,屠殺生命、濫殺無辜,這是多麼可恥!當我看到一隻只動物血肉模糊的倒在地上時,心裡萌發出一種說不出的憤慨。

  《狼王夢》,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是它,讓我整理了思緒,重新學會思考!

思考作文 篇6

  找到了整合的依據,形成了自己對作文教學的認識。我沒有滿足課題開題報告中,要好求我們介紹一下國內外研究的基本狀況。我還要繼續從資料中來進行了解。

  在教育雜誌中,我瞭解到了國內各地開展的生活作文的研究。但是,我感覺到,國內的生活作文研究,更多地從解決作文內容的角度,來開展了作文教學研究。保證了內容是真實的,但是,研究的視角沒有能夠從真是寫作,為有用而寫作的角度來思考;我回憶讀到的科普作文那篇文章,形式上和內容上,實現了整合,但是,沒有系統的進行研究。可能是資訊量還小,我們能找到更多實踐的資訊。那麼,我的課題,是比較前沿的了?我問自己(老師講過,理想課題,要保證所研究問題和與其成果的領先性)。

  我有開始專門輸入關鍵字,查閱外國小學作文教學的研究情況。可惜,這方面的資料太少了。我僅僅瞭解到很多國家和地區,很早開設了類似研究性學習的課程;關於作文方面的資料,查到了幾篇介紹美國小學作文教學的。這幾篇文章對我的課題,又起到了附證的作用。

  張良田的一篇《美國作文教學一瞥》介紹了美國學者對作文教學的一些很有啟示意義的觀點:作文時,最關鍵的是明確寫什麼,表達什麼思想感情;當目標明確後,再明確讀者物件,即文章是寫給什麼人看的。這樣,寫作者只需面對理想中的讀者把想說的意思說清楚就夠了,文章自然能寫好他強調了作文時,作者的讀者意識。讀者意識不僅讓我想到了作文要講究對想,還想到了作文有了讀者的時候,交際、寫作,自然成了真實的需求。

思考作文 篇7

  晚上,一個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昏黃的路燈竟顯得有些耀眼,過往的車輛和三三兩兩的行人,競也顯得很嘈雜。終於走到那遠離光線和嘈雜的巷子口,望過去,兩面牆壁所夾的或許就是這世間所有的黑。向前走去,想起關於黑的一些詞語:黑暗,黑夜,黑炭……對,還有伸手不見五指。我卻沒敢把手伸出去驗證此刻的黑。寒風襲來,我裹緊了身子繼續向前走。

  忽一抬頭,不覺一驚,在兩面牆壁所夾的這條巷子上方,只有一顆星在閃爍著,淡淡的,彷彿隨時都會消失。我想,或許是被這巷子裡的黑渲染的吧!

  “汪汪”兩聲狗叫讓我卻步,我不禁想,這狗或許是因為扯破了主人的床單或是劃壞主人的地板被趕出來了吧?這叫聲如此悽楚,令我不禁想起《巴別塔之犬》裡的那條狗,不覺心生憐憫。

  漫長的黑暗頃刻退在身後,隨即我站在了家門口。回想起巷子裡的所見所想,我不禁奇怪,我怎麼會想起那些無聊的、平時想不到的事情呢?

  原來黑暗也沒什麼不好,它能讓人想起平時想不到或者不屑於想的事情,能激發人深層次的思考。

  生活中的逆境與黑暗何其相似,逆境中所想的就是超乎平常的,激發出的也是成功所必須具備的東西。身處逆境有兩種選擇,一是萎靡不振,二是奮勇向前,就像面對黑暗,是轉身退避還是勇敢前行。走過黑暗迎來光明,轉身回望,競懷念那段黑暗中的寂靜和思考。

  我喜歡黑暗和寂靜。依靠冷靜與超常的思考才能衝出逆境,最終擁抱光明與成功。

思考作文 篇8

  愚蠢的人天天都感到無聊,聰明的人時時在思考——題記

  沉思者有識,自大著無知

  那是一個親身體會的例子:記得去年暑假的盛夏,我在電腦旁聽著輕歌曲,爸爸地幾句話,打亂了我閒事的心情。

  “你的作業什麼樣了?”

  “做完了!”

  “都知道了麼?”由於有些是爸爸親手教的,爸爸還是怕我會不懂。

  “知道了,知道了。”我驕傲地回答著。

  而爸爸卻只說了一句話便走了——“越是有知識的人,不懂得的東西就越多。”起初,我還以為是爸爸隨便說的呢。結果,過了幾個禮拜的時間。我偶然在自己家的一本書上看見了一句貌似熟悉的話——“越是有知識的人,不懂得的東西就越多;越是無知的人,偏偏認為啥都知道。”我愣了愣,細讀了幾遍,記起:這不是爸爸說的話嗎?天啊,我開始思考著……知識本是無止境的,有知道就應該有問題,問題的答案才叫作——知識,然——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認為一切的一切,在不知道前都是一個大問號,而在知道後呢,則是一個逗號,要想完結這個句子打上句號,就一定要學會它。然而,在不知道與知道中前,先存在不應該是提問,而是自己的思考,一昧地在不經自己思考前向別人發問求助的人,是一個愚昧不堪的人,只會依賴於別人。所以我也悟出:“勤學應好問,好問應先思。”

  我——向那些思考型的人們,致敬。

  我敬你們的深思亦敬你們的冷靜與沉著。

  我的羨慕,不會是嫉妒。

  我的理想,不會是幻想。

  我亦堅信,我將踩著驕傲與浮躁,攜著問題與思考,跳起——成功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