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話清明作文3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話清明作文3篇,歡迎大家分享。
話清明作文 篇1
本週五,就是清明節了,由於今年開始實行了民俗節日的放假制度,因此,我們可以正式在清明節這一天享受節日的待遇,慶祝節日了。
今年的清明節是4月4日。這個節日並不是每年固定日子的。清明節是一個農曆上的節氣,他是在農曆春分後第15日,公曆大約是在四月五日前後。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寒食的意思是不燒火,吃冷的東西。這個習俗現在不太常見了。但是有一樣冷的東西是居住在上海的人們在清明節要吃的。那就是清團。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在清明節家宴上愛用刀魚。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清明時節還要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
清明時處早春三月,春光明媚,萬物復甦,氣候宜人而到處生機勃勃,是春遊和郊外娛樂的好時光,所以清明前後自然成為人們樂於到戶外、郊野嬉遊的好時光。清明節有許多的民間習俗,而這些習俗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漸漸的被忽視了。如今,我們有了假期,理所當然地可以將這些習俗進行下去了。我要是問問大家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同學們立刻聯想到的大概就是祭掃了,還有與祭掃同時的踏青。的確,祭掃和踏青都是清明節的習俗,除此之外清明節的風俗還有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民間的體育習俗有盪鞦韆、踢皮球、打馬球、放風箏、拔河等。
在即將到來的四月,正是我校的“體育健身月”。讓我們以清明節的體育習俗為起點,走進大自然中,享受陽光,享受運動,享受快樂。
話清明作文 篇2
四月四日是清明節,也是祭奠先人的'節日。
今天早上,我和姥姥一起去燒元寶。我們起得很早,天剛矇矇亮我們就帶著元寶和一些燒元寶必備的東西出發了。為的是怕飛奔的汽車把燒好的元寶刮跑。 大街上,一大片一大片的黑映入眼簾,顯然是有燒完元寶所留下的痕跡。沒到十字路口就特別明顯。我百思不得其解,問姥姥:“姥姥!為什麼這些人都到十字路口來燒元寶啊?” 姥姥回答說:“這是因為我們也不知道地府的道路在哪兒,在十字路口燒紙,他們回來拿錢的時候不至於迷路,方便啊 !”“哦!我明白了!”我恍然大悟,但又有點不相信:姥姥不是說世界上沒有鬼麼?再說,這就是迷信!那有什麼陰曹地府啊!我嘲笑似的的盯著這些人,嘲笑他們連迷信這種謊言都相信。
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我們就準備在那裡燒元寶。在燒元寶之前,姥姥用粉筆圍著元寶畫了一個大圈。姥姥的這個舉動讓我心中充滿了疑問,下意識地問姥姥:“姥姥!你為什麼要用粉筆畫一個圈啊?”姥姥回答說:“這是因為,我們用粉筆畫的這個圓圈就像是一條河,如果別人想收走這些元寶,必須經過這條河才能收走。所以,這也是一個不讓元寶被別人搶走的妙招。”“哦!明白了!”我點著頭說。開始燒元寶了。姥姥先把一個元寶點著,放在“金山”下面。不一會兒,火就從下而上慢慢的燒了起來。被燒著的元寶彷彿被這燒起的火帶到了死去的先人家裡。在燒火的同時,姥姥跪在地上,嘴裡唸唸有詞,眼圈已經微微發紅。
我就在姥姥身邊看著,心不禁被姥姥的真誠所打動了。姥姥不只是為了燒元寶,而是她這一顆眷戀先人的心。 燒完後,姥姥又對著那火堆看了一會兒,就和我一起走了。
話清明作文 篇3
清明節是我邦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從我記事開端,每年的清明節,我們齊家人皆會帶上祭奠品去“拜山”。可能很多敵人對“拜山”一詞並不懂得。爾給大家說明一下,二廣人(廣西、廣東)通常把清明節掃墓上墳稱為“拜山”,因為,陳時兩廣人的墓園通常都在山上,因而,在廣西,清明節上墳掃墓就稱之為“拜山”。
廣西己的宗族觀點比較沉,也比擬傳統,廣西人把“拜山”望作一年中十分主要的節日,預備“拜山”用品猶如準備春節年貨一樣穩重。聽爸爸說,至昔,廣西許多處所,尤其在鄉村,良多野庭在“拜山”的時候要扛著小豬,帶著鵝肉往拜山。鄉市面由於沒那麼便利購到小豬之種的祭品,於是商家就籌備了廣西的特產“巴馬小臭豬”(烤乳豬)去取代。清明節的祭品為什麼偏抉擇“烤乳豬”,“燒鵝肉”呢?篩選烤乳豬息為祭品,有“銅皮赤壯”的寄意,就是盼望逝世的先人可能保佑子孫健康安全。燒鵝則果替鵝有髻棄後繼有我之意。除此之外,祭品裡比較廣泛的有“生菜包”跟“五色糯米飯”。
廣西人“拜山”的程式並不算特別,通常上午一家人浩浩大蕩就動身了,趕在午飯前祭掃結束。廣西大區域性地域,要在祖先的宅兆焚抬鞭炮,建整、打掃祖墳,晃放祭品,燃香燒紙祈禱,有的則是全家人墳前叩拜。祭掃完畢後,要在墳頭壓上紙錢或元寶串(俗稱“掛紙”),最後再一次燃放鞭炮,告訴祖先,子孫們要歸去了。把祭品整理伏來,全家聚餐時再拿沒來分享,意為“祖先享受祭品後的賜福”,子孫吃後能夠得到祖先的保佑和祝願。當初倡導文化祭掃,有的家庭除了帶祭品,就不再置鞭炮、燒紙錢了,與而代之的是一束束漂亮的紅菊花、黃菊花。
至於祭掃的時光在廣西也頗有講求有所謂“新喪頭年不功社(春社日)二年不外清,三年在正清(選正清明日)”之說,第四年當前就不管了。
不愧是咱們中華官族的傳統節日啊是那麼有意思,是這麼乏味,又有運動,又有學識,還有好餚,比東方的節日有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