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第二單元]民風民俗> 【精選】民風民俗的作文合集七篇

民風民俗的作文

【精選】民風民俗的作文合集七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民風民俗的作文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1

  今天本計劃去玉龍雪山,再次因為我們起床晚了,車站已經沒有票了。我們和老闆商量把行李放到旅店寄存一天,我們開始向那個世人尋覓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出發。

  在路上行走了4個小時,沿途的風景美麗而深沉,由於路途中太顛簸,我是一半欣賞、一半同周公攀談。當下了大巴,你才發現這裡很接地氣,像一個鎮子那樣的安靜存在。沒有昆明的喧鬧、沒有大理的商業、沒有古鎮的精彩。

  浪費了一個小時找到了一家比較滿意的酒店,放下揹包,我們該去安慰一下我們的胃了,已經下午5點多了我們還只吃了一頓飯。去了一家有酥油茶的小飯館,他們的桌子比較有特色,就是我們農村用的爐子,不過爐子的邊比一般的寬很多倍。我們說把選單拿來我點一下菜,老闆說他們這沒選單,都是看菜點菜,很神奇,我還想她故意忽悠我呢?後來才知道這裡都沒有選單。閒說一句,我覺得這樣不好,因為他們會看人喊價(他們也被商業了,因為有一家我們進去一看又是沒選單,就出來了,他們竟然在我們剛出門口就潑水,差勁。)。所以我和朋友只吃了這一次炒菜。

  由於我們住的離古城有點遠,晚上這裡沒有其他活動,我們倆就去了KTV,嗨,了一晚上。根據計劃我們就在香格里拉停留一天,第二天要回麗江。時間緊,我們此行就只能去了古城,香格里拉的古城是遺世的、是獨立。是孤獨的、是空曠的、是寂寞的,可是她又是那麼的淡定那麼隨意的存在,沒有過多的修飾和籠罩反而更加超凡脫俗。雖然今年1月的一場大火燒燬了她的半張容顏,可是她卻那樣淡然的接受,沒有浮躁、沒有憤怒、沒有爭執。淡定的接受這一切。其實誰能說,這不是她對世俗的(過度利用)反抗呢?選擇那麼決絕的手段,讓我們沉痛的反思呢?寧願摧毀了自己的半張容顏想要換回世人的執迷不悟。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轉經筒,經過那場大火,她的周圍已經不復原來的枝繁葉茂和盛世繁華。三清殿內有喇嘛在誦經,我沒用進去,周圍有人在祈福,當我們逆時針行走的時候,他還給我們說了這是不對的。也許真的是那場大火,讓人們覺悟,也許是因為她已不是原來繁華所以遊人很少,也許這才她是真正想要的。殿宇大部分在修建中,站在這裡俯視一下香格里拉的房屋,很特別,他們的屋頂是木片銜接而成,非常的別緻。這裡的天空蔚藍蔚藍,沒有一絲雜質,你會覺得哪怕是靜靜的看看天空,那也是一種安逸的享受和無與倫比的幸福。真的應了那句,“離天堂最近的地方”,值得這句形容。

  臨走前,我們去參觀他們的博物館,補習了一下他們藏族文化知識。不過我最震撼的是他們仿造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場景和音效非常的逼真。你會真的認為你正在長征的路上,你會體會到書本以外的知識,你會覺悟、你會沉思、你會感動、更會由心的敬畏和感動。

  時間來不及了,我們只能戀戀不捨的離開。返回的途中我們說都說這條路上的風景很美,我們倆一定不能睡覺啊。伴隨著美麗的風景我們離開了香格里拉,終究抵不過周公的召喚,我們還是和他攀談的不亦樂乎。

  再見了,這個人間淨土,下次來的時候我一定要多今天欣賞你的淳樸和真誠。再見!下次再見!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2

  臘八節就要到,這讓我不禁想起家鄉的臘八節。那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節日,家鄉有很多關於臘八節的習俗,讓我現在都還念念不忘。

  在我的老家有一句俗語:“臘八臘八,凍掉下巴”。因為進臘月門,天氣也就真正的到“數九寒天”,所以,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做粘米飯,“沾沾下巴”。

  臘八節,在我國曆史上也算得上是悠久綿長,各地的習俗不同,過法也就不同,飲食的差異也很大。但是,它的受重視程度可不比其他的傳統節日差。因為過臘八,就離過年不遠,年味也就越來越濃。

  小的時候,過臘八這一天,總能讓我們吃上一碗又粘又香的黃米乾飯。每人再給那麼一小勺白糖,吃得那個香啊!就覺得老過這樣的臘八多好。可是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臘八吃粘米飯,其實是很奢侈的事情,糧店裡定量供應的糧食中沒有黃米。有的人家農村有親戚種的或者有什麼其它門道搞到的,否則,所謂的臘八飯,就只能用帶粘性的其它米來充當。不管怎樣,人們對臘八的盼望值還是很高的,因為能吃上一頓飽飯啊。

  我開始懷念家鄉的臘八節,真希望可以回老家過臘八節,再吃上一碗香香的粘米飯,那該有多愜意啊!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3

  各地都有自己的民風民俗,它們各不相同,多姿多彩,如同朵朵鮮花點綴著這歷史悠久的大地。我的家鄉嘉興新豐也不例外,在那裡,逢年過節,都會舉行一個簡潔而莊重的儀式——祭祖。

  春節時,我們到了老家,看到奶奶已經燒好了十多碗菜,正在把紅燒肉盛到碗裡。“奶奶,您已經盛過一碗紅燒肉了,怎麼還盛 一碗呢?”我指著灶臺上的另一碗紅燒肉說。奶奶回答道:“是啊!這些菜是為祭祖準備的,到時候分開擺,好讓祖宗夾菜方便。對哦,菜還應該放在門板上,走,我們把它抬過去。”

  把門板擺到了桌上,奶奶把紅燒肉一碗擺在南邊,一碗擺在北邊,別的菜也是這樣。“門板這麼長,如果沒有兩碗,有些祖宗可能根本夾不到呢!”我想道。

  爺爺拿來了許多筷子和小酒盅。他先擺酒盅,再把筷子放在酒盅的右邊。奶奶把蠟燭分別擺在了南北兩側,點燃了蠟燭。接著,爺爺用一個酒壺在每一個酒盅裡面倒了大約小半酒盅的酒。最後,爺爺把大門虛掩著,他解釋說:“這樣可以讓祖宗進來,還可以防止風吹滅蠟燭。”

  在我們拜了祖宗之後,爸爸又給酒盅里加了一點酒,對我說:“你也來加一點酒吧!”於是,我接過酒壺,剛準備給第一個酒盅加酒呢,卻傻眼了:它已經滿得只剩頂上一點兒了!我把酒壺稍微傾斜了一下,可是那些酒卻在口子上徘徊著,就是不肯出來。我就把酒壺稍微向下傾斜,但是那些不聽話的酒就開始淘氣了,“譁”的一下,一段酒就掉到了盅裡。我趕忙把酒壺恢復正常,急急忙忙往下一看,天啊!酒盅倒沒滿,反而濺得桌子上到處都是。我只好拿了紙巾,把它們擦乾了。

  好不容易把這些挑剔的酒盅伺候好了,奶奶已經開始燒紙錢了。她先拿來一個臉盆,在中間放上一捆像竹子一樣的東西,把金銀二色的紙錢放在四周,用火一把燒了。頓時屋內煙味瀰漫,奶奶去把大門打開了,彷彿方便祖先離開。

  待紙錢燒完了,把蠟燭熄滅,這一天的祭祖也算結束了。我們把菜端到灶臺上,然後才能端到其它桌上,可能是出於對祖先的尊敬吧。我們在將門板裝回去,就差不多吃晚飯了。

  祭祖體現了我老家人們對於祖先的尊敬,是一種淳樸的民風民俗。祭祖既是對生活美好的期盼,也是對祖宗的懷念、尊敬。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4

  我的家鄉位於準葛爾盆地邊緣的小縣城,由於這裡是江格爾的故鄉,而成吉思汗又在這裡停留過較長的時間,因此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這裡。為此,我們這個縣取名為“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關於蒙古族的民風民俗。

  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裡排名第六。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餘散佈於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雲南等地。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遊牧生活的伴侶。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四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範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膳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

  在蒙古族有一種風俗叫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和讚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摺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脖子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向

  獻哈達者表示謝意。來蒙古族還有許多風俗,比如:敬神、骨肉進餐……帶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勸酒往往透過情真意切的表達出來。唱歌與對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幹杯。怎麼樣?聽了我的介紹,你們是不是和我一樣開始喜歡蒙古族了呢?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5

  跟其他地方比,安陽的民俗基本與內地一樣。

  春節吃餃子,放鞭炮,穿新衣服,走親訪友;端午節基本只有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走親訪友。義烏物產豐饒,紅糖、火腿、南棗被稱為義烏“三大寶”飲譽海內外;豆腐皮、腐竹、白字酒、山花梨等名土特產,歷史久、產量大、質量上乘。而安陽的送羊卻很獨特:女兒結婚生子後,每年農曆五月,備上燒餅、油條等四樣禮品,攜子回孃家看望雙親,稱“瞧羊“。民間流傳有“割罷麥子打完場,誰家閨女不瞧娘,瞧娘不是瞧娘,是讓孃家去送羊“之說。

  六月由孃家用白麵蒸成羊形麵食24個(大、中、小羊各8個),兼有麻糖、水果、西瓜等夏季食品送到女兒家,謂之“送羊“。此舉取“羊羔跪乳“之意,教育外孫長大成人要孝敬雙親。如外祖父母已故,由舅父、妗子送羊,民間有“妗不倒,羊不了“之說。送羊時間一般是在農曆六月二十日之前,二十日之後送的羊稱為瘸羊。有的只送3年,有的送到外甥結婚後,有的只要外甥在一直送。安陽城鄉頗為重視此俗。

  豫北好幾個地方都有這個風俗,倒也不是隻有安陽這樣。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6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其它的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慣,我只介紹漢族的。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與殷商時期。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一月一日叫春節。在春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比如我家今年的對聯是由書法家親自書寫在紅紙上的。有的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即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這些都是要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常年在外打工的人都趕在春節前回家團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聽說媽媽單位的一個北方阿姨介紹,他們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並且在十二點準時吃的。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在南方我們有過年吃年糕、包粽子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和粽子,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說了這麼多,你也大致瞭解了吧,當然,少不了一家人聚在一起開心的看春節聯歡晚會。

民風民俗的作文 篇7

  大家好,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大家可能瞭解不多的民族——高山族。

  高山族的傳統房屋主要居住在我國臺灣省的中部山區和東部山區的縱谷平原及蘭嶼島上。

  高山族的傳統房屋一般用竹子和樹枝做房屋的圍牆,用木棍做主柱與橫樑,以茅草搭建房屋。高山族喜歡一個同宗同住在一處,每一個村莊都建有未婚男子的集體宿舍——公廊。未婚男子在公廊接受生活、生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婚後才可以離開。公廊建在村寨中央。公廊廣場也是村裡人活動的中心。

  高山族的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被譽為“歌舞繁榮的社會”。其杵舞和長髮舞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杵舞源於舂穀勞動,參加者環繞大臼,邊唱邊杵擊臼而舞。長髮舞一般在月光下進行,跑跳到高潮時彎腰以發觸地,舞姿優美,氣氛激烈。

  我也非常喜歡唱歌跳舞,有幾回夢裡到了高山族,和高山族的人們一起唱啊,跳啊,高興極了,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來到高山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