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實驗報告> 科學實驗報告(集錦15篇)

科學實驗報告

科學實驗報告(集錦15篇)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實驗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實驗報告1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這門課程不僅要求學生親歷以觀察、實驗為主的探究過程,而且還要求學生透過實驗報告單將實驗過程、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記載下來。這一環節是對實驗過程的再現和總結,既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新的科學概念的理解,又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由於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較低,完成一個實驗,他們不會感到困難,然而獨立地完成一個實驗報告卻很困難。主要表現在不會用簡明準確的語言描述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抓不住要害和實質。因此,指導學生學會填寫科學實驗報告單,是科學課教學的另一項艱鉅的工作,必須引起我們科學課教師的高度重視。下面就如何指導學生填寫科學實驗報告單,談談我的思考和做法,與同行們商討。

  一、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探究的全過程

  1、引導學生提出與課題有關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只有學生自己主動提出問題,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發揮,從而促使學生作進一步深入細緻的觀察、思考和探索。

  2、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大膽而有依據的猜想與假設。在學生提出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後,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或假設,要讓學生從各個角度去思考。學生進行猜測後,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猜測的理由,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又使學生交流了提出假設的思維方法,相互之間受到啟發,並使學生明白提出的假設不能憑空亂猜。

  3、指導學生討論制定實驗計劃,確保實驗有序進行。實驗計劃一般包括提出與課題有關的科學問題和對問題答案的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過程、確定實驗方法和實驗材料,考慮注意的問題等內容。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制定實驗探究計劃,是一種實驗前的“動腦”活動。這個實驗前的“動腦”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它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去動手實驗,而不是單純“好玩”;另一方面使各個實驗小組的探究活動能夠有序、有效地開展。

  4、合作探究,人人參與。實驗計劃確定後,就要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探究活動,這是填寫科學實驗報告單不可缺少的環節。在實驗過程中必須做到合理分工,人人參與,要按照實驗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操作,認真細緻地觀察實驗現象,及時做好實驗現象和實驗資料的記錄。

  二、組織交流彙報,重溫實驗過程

  一個實驗做完之後,教師必需瞭解學生是怎樣做的,看到了什麼現象,有什麼發現和疑問,這就有了交流彙報的環節。這一環節既是教師檢驗實驗教學效果的需要,也是學生填寫科學實驗報告單的需要。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認真作好以下兩點:

  1、請實驗很成功的小組交流他們探究的問題、實驗的步驟、看到的現象和得出的結論。

  2、要組織好學生的討論。由於小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還較低,對實驗步驟的彙報,實驗現象的描述,難免會出現步驟錯亂,語句不通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修改意見,再進行評價總結。

  三、引導分析實驗現象,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總結概括實驗結論,這是實驗探究活動由動手轉入動腦的過程,是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質的飛躍,只有完成了這個飛躍,學生才能真正獲得知識。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運用學過的科學知識解釋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這既鞏固了學生已有的科學知識,又鍛鍊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這個過程是整個探活動最困難的階段,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科學知識儲備、認知能力、思維規律給予恰當的引導。

  四、學生實驗報告的批閱必須突出科學課程的宗旨

  學生的實驗報告單,必須書寫整齊、格式規範、語句通順,條理清晰。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記錄實驗步驟,描述實驗現象,概括實驗結論。切忌學生相互傳抄,報告千篇一律。

  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讓學生聽寫老師口授的報告內容。教師要按時批閱、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實驗報告,對於學生報告中的重要錯誤,要明確指出,並要求學生認真糾正。

  五、小學科學實驗報告單中的專案設計應該具有童趣

  好奇,是小學生的天性,但由於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處在發展階段,對於缺乏童趣的成人化語言,他們不僅難於理解和接受,而且還會產生厭煩和牴觸的情緒。因此,在設計小學科學實驗報告單時,每個專案的名稱要儘量使用學生易懂且樂於接受的兒童語言,每個專案要填寫的內容應該是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描述的。

  六、科學實驗報告的書寫

  一般情況下,實驗報告是根據實驗步驟和順序從六方面展開來寫的:

  1、實驗名稱:即本次實驗所要達到的目標或目的是什麼。

  2、實驗日期和實驗者:註明實驗時間和實驗者名字。

  3、實驗器材:寫出主要的儀器和藥品,應分類羅列,不能遺漏。

  4、實驗步驟:根據具體的實驗目的和原理來設計實驗,寫出主要的操作步驟。

  5、實驗現象:正確如實的記錄實驗現象或資料,為表述準確應使用專業術語,儘量避免口語的出現。

  6、實驗結論:對於所進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關現象運用已知的科學知識去分析和解釋,得出結論。

  七、在實驗報告的書寫過程中,應注意表達的方式方法

  1、以說明為主。即實驗報告以說明為主,不用像記敘文一樣進行生動細緻的描寫,更不用在說明過程中展開聯想或比喻等,要避免主觀感受的出現。

  2、必須記實,資料客觀。實驗報告所使用的資料都應是透過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和所獲得的資料。這些內容應是客觀、真實、確切的,不允許有半點虛假。

  3、儘量用圖解輔助。圖解可以增加實驗報告的表達能力,比如實驗裝置有時較複雜,光靠文字無法完全說明,如果使用圖解輔助,加上文字註解,就可以一目瞭然。

  4、表達準確簡明。準確,就是按照實驗的客觀實際,選擇合乎科學學科特點的最恰當的詞句,科學地表達意思;簡明,就是在說明問題時語言簡潔明瞭,避免冗長的句子和囉嗦含糊的表達。

  【參考文獻】

  1、小學科五年級下冊《教材》、《教師用書》

  2、《名人名句大全》

科學實驗報告2

  x年級x班x組組長:

  實驗時間:xx

  實驗名稱:讓小燈泡亮起來

  實驗目的自主認識小燈泡、電池、導線的構造。

  所用器材:(裝置)電池、電池夾、開關、小燈泡、燈座、導線、回形針、紙片等。

  實驗步驟:

  1、用一根導線、一個燈泡、一節電池,連線好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

  2、增加電池夾、小燈座、開關,讓小燈泡亮起來。

  實驗結果:

  簡單電路由電源、用電器、開關和導線四個部分組成。

  認識與結論:

  燈泡要亮須有電源、導線、開關等。

科學實驗報告3

  一、創意說明:

  實驗是科學之母,才智是實驗之子。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得來,學會積極地動手動腦,在實驗中學習、體會科學與真理,必定會為孩子的成長之路灑下一片更燦爛的陽光。我們大家都知道人、動物、鳥類都是用腿走路的,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玻璃杯雖然沒有腿也可以走路,你相信嗎?

  二、實驗材料:

  玻璃杯1個、蠟燭1支、火柴1盒、玻璃板1塊、厚書2本、自來水少許。

  三、實驗步驟:

  1、首先把玻璃板放在自來水中浸泡一下。

  2、接著把玻璃板的一頭放在桌子上,另一頭用兩本書墊起。

  3、再次將玻璃杯的杯口沾一些水,然後倒扣在玻璃板的上端。

  4、最後將蠟燭點燃後去烤杯子的底部和四周。

  四、實驗結果:

  我神奇地發現倒立在玻璃板上的玻璃杯居然自己慢慢地從上面“走”了下來。

  五、注意事項:

  經過自己多次反覆的實驗,我發現兩本書加起來的高度大約只要在5釐米左右,如果太高或太低的話,玻璃杯在“向下走”的過程中不會很自由順利、很自然。

  六、研究結果:

  用蠟燭去烤玻璃杯底部和四周的時候,杯子中的空氣受熱膨脹,體積變大,裝不下的空氣就會往外擠,但是由於杯口是倒立著的,並且又被一層水封閉著,熱空氣出不去,就只能把杯子向上頂起一點,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杯子就自己慢慢地向下“走”了。

  七、實驗心得:

  透過這個實驗我認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強盛和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人才成長的基因,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科學實驗報告4

  實驗內容 10光與熱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認識陽光的強弱和溫度的關係

  實驗器材 溫度計1支,鏡子3面,膠布

  實驗步驟 1、用膠布將溫度計固定在牆上。

  2、用鏡子反光對著溫度計(一鏡反射或多鏡反射)

  實驗現象 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低。

  實驗結論 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低。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5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一組天文學家對離開地球約95光年的兩個雙星進行了為期5年的觀察,這兩個雙星系統擁有與我們太陽相類似的年輕恆星,因此研究它們能幫助天文學家預測太陽的強烈爆發和確定地球上生命的進化,因為當時太陽對我們地球的轟擊要比現在強烈得多。

  天文學家在5年裡對β-英仙星座(最明亮和最接近地球的雙星)和V711-捷利茨(擁有兩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其中一顆比太陽稍冷,另一顆比太陽稍熱)雙星輻射的無線電波進行不間斷監測,類似太陽的恆星具有外部環流區域,該區域在激發磁場,而雙星上的爆發影象表明該磁場在變化。天文學家試圖發現雙星上最強烈爆發時磁場變化的規律,這樣的規律性已被找到,因此現在可以十分準確地預測下一次爆發什麼時候發生。

  雙星的爆發強度取決於雙星中稍冷恆星的年齡和旋轉速度,上述兩個雙星遠比太陽年輕,它們圍繞自己軸的旋轉速度也快10倍,因此它們的爆發大致也強烈10倍。專家們認為,為了查明這一規律性,只要觀察5年時間就足夠了。這兩個雙星中的恆星爆發頻率為50~天,此外,還存在持續500天以上的活躍長週期。

  我們的太陽不是雙星而是單獨恆星,它的磁場活性相對比較低,因此為了收集預測它爆發的統計資料,需要對太陽進行為期100年的觀察。

科學實驗報告6

  實驗內容 5做一個生態瓶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能設計一個生態瓶建造方案。

  實驗器材 大飲料瓶、泥土、水草、水生小動物

  實驗步驟

  1、先在瓶底裝入一層淘洗乾淨的沙(如要加幾塊小石子也就在這時候放)。

  2、裝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裡種上自己準備的水草。

  4、再放入小動物。

  5、進行觀察記錄。

  實驗現象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實驗效果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7

  實驗內容 11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實驗地點 室外

  實驗目的 物體的顏色和吸熱

  實驗器材 白色紙、粉色紙、黑色紙、黑色蠟光紙、鋁箔紙對摺做成的紙帶,溫度計

  實驗步驟 1、把不同顏色的直對著做成袋狀。

  2、分別插上溫度計放在陽光下。

  實驗現象 1、 深色紙比淺色紙升溫快

  2、 黑色蠟光紙比黑色無光紙升溫慢

  實驗結論 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本領有關,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快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科學實驗報告8

  實驗內容 11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實驗地點 室外

  實驗目的 物體的顏色和吸熱

  實驗器材 白色紙、粉色紙、黑色紙、黑色蠟光紙、鋁箔紙對摺做成的紙帶,溫度計

  實驗步驟

  1、把不同顏色的直對著做成袋狀。

  2、分別插上溫度計放在陽光下。

  實驗現象

  1、 深色紙比淺色紙升溫快

  2、 黑色蠟光紙比黑色無光紙升溫慢

  實驗結論 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本領有關,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快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科學實驗報告9

  實驗一:

  實驗名稱: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材料:製取一瓶二氧化碳備用,製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備用、燒杯一個

  實驗過程:1)、將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燒杯中,觀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麼樣子的,

  2)、倒入裝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搖晃後觀察現象。

  實驗結論: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二:

  實驗名稱:研究固體的熱脹冷縮

  實驗材料:固體體脹演示器、酒精燈、火柴、水槽、冷水

  實驗過程:

  (1)銅球穿過鐵圈

  (2)、給銅球加熱,不能穿過鐵圈

  (3)把銅球放入冷水中,銅球又穿過鐵圈

  實驗結論; 固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三:

  實驗名稱:研究液體的熱脹冷縮

  實驗材料:細管、膠塞、平底燒瓶、紅顏色的水、水槽、熱水

  實驗過程:

  (1)細管插在膠塞中間,用膠塞塞住瓶口

  (2)、往瓶里加紅顏色的水

  (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記下細管裡水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熱水,觀察細管裡水面的位置有什麼變化。

  實驗結論; 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四:

  實驗名稱:研究氣體的熱脹冷縮

  實驗材料:氣球、水槽2個、平底燒瓶、熱水、冷水

  實驗過程:

  (1)把氣球套在平底燒瓶口

  (2)、把燒瓶放在熱水中,歡察現象。

  (3)把燒瓶放在冷水中,歡察現象。

  實驗結論: 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五:

  實驗名稱:空氣的成分

  實驗材料:水槽、蠟燭、玻璃片、去掉底的飲料瓶、火柴

  實驗過程:

  (1)把蠟燭放在水槽中點燃,罩上飲料瓶,擰緊瓶塞。觀察現象。

  (2)、把水槽內的水加到飲料瓶裡的高度。

  (3)擰開瓶蓋,迅速將火柴插入瓶內,觀察現象

  實驗結論:空氣中至少有兩種氣體,一種氣體支援燃燒,另一種氣體不支援燃燒。

科學實驗報告10

  實驗內容 5做一個生態瓶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能設計一個生態瓶建造方案。

  實驗器材 大飲料瓶、泥土、水草、水生小動物

  實驗步驟 1、先在瓶底裝入一層淘洗乾淨的沙(如要加幾塊小石子也就在這時候放)。

  2、裝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裡種上自己準備的水草。

  4、再放入小動物。

  5、進行觀察記錄。

  實驗現象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實驗結論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實驗效果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11

  一、[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湘教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透過第一課《聽聽聲音》的學習,學生知道了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不同的聲音,我們也可以利用物體來製造出不同的聲音,但不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本課在第一課的基礎上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後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聲音》等課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由兩個活動“觀察發聲的物體”和“自制小樂器”兩部分組成。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研究時就要比較一下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麼不同,讓學生從中探究發聲物體的共同特徵。這兩個活動是發展學生關於“聲音的產生”的科學概念的一系列有結構的探究活動,目的不僅是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和描述發聲體的狀態,在大量的科學事實的觀察和描述的基礎上建構“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產生的”科學概念。

  二、[學生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為學生透過自身的生活經驗、不同的資訊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產生聲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發出聲音),更主要的是物體必須發生振動。透過課前瞭解,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孩子們認為是物體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產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對聲音的最初認識。這些學生的認識和理解僅僅停留在聲音是由敲、拍、撥等外力作用下產生的,而並未真正關注物體本身的變化,即振動。對物體振動產生了聲音這個概念,即使有學生講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實際上他們的認識也是很模糊的。在探究聲音產生的觀察實驗中,學生關注的往往是動作的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變化,特別是物體之間摩擦也能聽到聲音,學生很難看到物體是否發生了振動,因此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抽象。

  三、[設計理念]

  透過對以上的分析與思考,我們認為本課的教學應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展開觀察實驗活動,引導學生從相同現象的觀察中進行抽象和概括,實現認識上的跨越。為此我設計時安排這麼幾個循序漸進的活動:①利用已有經驗使物體發聲,提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②觀察、收集發聲物體的變化特點,獲得“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③透過更多物體,採用實證與反證結合進一步證明“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

  四、[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聲音也會停止的。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並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2)透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3)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透過用看、摸、聽、說等方法進行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於與他人合作,養成細緻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透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六、[教學模式選擇]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它分為四個部分: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驗證猜測。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四、總結評價。課堂上讓學生透過運用看、摸、聽、說多種方法觀察發聲物體的特點,並對發生物體與不發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課教學中,我先“扶”後“放”,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採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七、[多媒體的使用]

  1、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2、利用課件出示本節課實驗記錄表及探究結論,突出重點。

  3、利用展示平臺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表,便於學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確的認識,得出科學的結論。

  八、[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羊角錘、鐵釘、小木板、洗衣刷、音叉、裝水的水槽,砂紙 學生分小組準備:音叉、乒乓球、裝水的水槽、小鼓、彩色紙屑、小瓶水、口哨、 橡皮筋、實驗記錄表。

  [課時安排]一課時

  九、[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用羊角錘在小木板上釘鐵釘。

  問:剛才看到老師做了什麼動作?你們聽到了什麼?

  (釘鐵釘,敲打鐵釘發出的聲音)

  (2)、老師出示洗衣刷,砂紙,請一位學生演示用刷子在砂紙上來回刷。

  問:剛才看到了這位學生做了什麼動作?你們聽到了什麼?

  (用刷子在砂紙上來回刷,聽到了較響的沙沙聲)

  (3)、播放多媒體課件“豐富多彩的聲音”。小鳥歡快鳴叫、嘩嘩的流水聲、咚咚的鼓聲--------

  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物體都能發出聲音,我們也不時地在聽各種聲音,那麼,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作出假設

  (1)提問:誰來大膽的猜一猜究竟聲音是怎麼產生的?

  (學生回答:敲打、摩擦、撞擊、彈撥、風吹、樂器發聲、語言說話)(板書)

  (2)談話:剛才同學們所說的都是自己的一種看法,一種猜測。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源於猜測。而要想知道聲音究竟是不是因為敲打、摩擦、撞擊、彈撥、碰撞等原因產生的,就要透過我們今天的觀察與實驗才能知道。

  [設計意圖]: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匯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透過創設情景敲鐵釘,邀請學生參與活動,聆聽豐富多彩的聲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音叉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 介紹實驗材料

  (1)介紹並演示實驗儀器:音叉

  A、音叉——這是一種用鋼製成的U形的實驗儀器,用橡膠小槌輕輕敲擊它就會發出聲音。

  B、使用方法:在使用音叉的時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擊音叉的上端。(教師示範)

  C、學生嘗試用音叉。

  2、學生開展活動:

  (1)、教師提出實驗要求(課件打出實驗要求):請各組分工協作,想辦法讓音叉發出聲音來,每個人製造聲音, 聲音不要太大,看誰想的辦法多,交流你們的方法,說說物體在發聲時你有什麼發現?認真觀察實驗現象,並把實驗現象記錄在報告單上。

  ①用橡膠小槌敲擊音叉,讓音叉發出聲音,然後將音叉迅速輕輕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靜

  止不動的乒乓球,仔細看看有什麼現象發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振動,引起水花四濺、有波紋、有水泡、乒乓球彈開

  ②我們讓音叉發出聲音後,用手摸摸或將音叉輕輕貼到臉上,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學生回答,音叉在振動教師同時板書:麻、癢)

  ③當我們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擊音叉時,聽一聽音叉發出的聲音有什麼不同?

  ④說一說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是平靜的、靜止的、不動的音叉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是顫動的、動態、振動)

  小結:透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音叉產生的聲音是音叉在振動(顫動)時發出的。 剛才我們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關於音叉的實驗?(學生回答:看、摸、聽、說) 下面我們就要用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隊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探究活動二:其它物品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談話:請同學們看看你們的實驗桌,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實驗物品。誰來說一說都有些什麼?學生介紹實驗材料:小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你能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

  2、學生分組實驗

  3、教師提出實驗要求

  (1)、將彩色紙屑放在小鼓鼓面上,敲響小鼓時小紙屑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 (2)、吹響口哨時,口哨裡的小珠子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

  4、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5、小組彙報實驗發現。

  6、交流彙報實驗現象,用實物投影儀向全班展示實驗記錄表

  重點說說實驗物品在發出聲音時和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7、得出結論,總結方法

  ①得出結論:所有的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的狀態。所以,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產生的。(課件打出)

  教師適時引導:透過實驗研究,同學們發現物體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有的顫動、有的擺動、有的晃動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說得也很正確,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更加科學、更加準確的詞語來代替這些詞語呢?那就是——振動。

  講解:科學家發現,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會不斷重複地做往返運動。我們把這種運動叫做振動。(出示課件:振動。)

科學實驗報告12

  “記錄”是小學科學教育活動的重要環節,它在整個科學教育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學課程標準》所給出的“具體內容標準中”有眾多的內容直接與研究記錄有關,如“用簡單的材料,設計科學實驗,並做實驗記錄”,“用感官或者簡單的工具對事物進行觀察,並用文字和圖來表達”等等。縱觀目前的小學科學教學,科學記錄越來越得到了我們老師的重視,大部分課中都要求學生做科學記錄,但許多僅僅是做一下記錄方便彙報而已,大多流於形式。許多科學實驗探究課的記錄都與我們科學課記錄的目標背道而馳,記錄低效甚至是無效的。那麼如何在小學科學課中進行有效的記錄?對此,我根據自己近幾年的實踐與研究,說說自己對科學課記錄的一些思考與做法。

  一、記錄在小學科學課程中的現狀分析:

  (一)記錄內容廣泛,種類多

  從《科學課程標準》和科學出版社的教材內容中很容易看出,小學科學課中的記錄種類繁多,涉及面廣,的確是小學生科學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如“鳳仙花、蠶寶寶”飼養過程中動植物的成長記錄;“100毫升水裡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鹽”實驗記錄;“觀測雲、溫度、風向等”的資訊收集記錄以及其他的測量記錄、調查記錄、統計記錄等等。學生要想完成這些探究記錄,必須需要一定的探究能力,包括:實驗設計與操作、實驗觀察、統計分析、調查、測量等。

  (二)科學記錄隨意無序,不受重視

  科學記錄在當前的小學科學課堂中沒有收到相應的重視,科學記錄只是張“紙”,塗塗畫畫都很隨意。在我們聽課的時候,常會發現有的小組學生在記錄時並沒有按記錄單的要求記;有的小組在記錄時間花得很少;有的小組記錄的與觀察實驗的結果不一致;更有甚者的面對記錄單不知道該填什麼。學生不能正確填寫記錄,導致學生在交流學習結果時,只有寥寥數語,彙報缺乏支撐。而且,很少有老師會對學生的科學記錄做一些實質性的評價,只是上臺彙報的個別學生展示了他們的成果而已。顯然,這樣的教育違背了科學教育的宗旨。

  (三)學生參與度不高

  在科學課堂上探究活動中,小組內成員都是經過分工合作的,記錄員是負責記錄實驗結果的,大多數同學將這一任務推給記錄員一人,導致他們只參與實驗過程,不理會實驗的記錄。我們不難發現,實驗探究過程中,學生積極性特別高,一到記錄時便推三擋四,漠視記錄,懶於動筆,對待科學問題上容易輕信其他學生,記錄員記錯、記漏也得不到及時糾正。其實,學生科學態度的不端正也是造成記錄參與度不夠的原因之一。

  (四)探究記錄價值難以體現

  在一些課堂,記錄的作用僅僅侷限於孩子們在本堂課所謂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僅僅侷限於孩子們彙報時的一剎那,在上完課後,就出現了“遺忘在課桌上的記錄紙”,有的甚至進入了垃圾桶,於是記錄資訊就無法得到進一步的改進、整理及再利用,無法讓記錄成為我們學生和教師資料的積累,也就無法真正體現出記錄的價值所在。我們不能否認學生在實驗或觀察這些具體活動中,在記錄的那一刻,他們甚至產生思維的火花,但是教師如不想辦法幫助學生保留,這些火花有可能像流星,一閃即逝。記錄的價值就在於教師是否能將學生的科學記錄轉化成他們的思維內化的過程,即明確發現實驗的現象。

  (五)科學記錄缺乏評價

  長期以來,考試一直是學科評價的主要手段,但隨著新課程實施,學科教學目的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我們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現在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從單一的考試發展到多元評價。在科學課堂上,老師往往只重視科學資訊是否記錄了,並沒有對資訊的價值進行有效評價,或者對學生的科學記錄過程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這樣教師就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記錄水平,最終不能使評價為促進學生的發展服務。而且評價方式太單一,應倡多人參與,可以是學生組內自評,互評,還可以透過家長參與記錄評價,與學校、教師的教育要求保持一致。

  以上幾點問題凸顯了現階段很多教師對科學記錄的價值不明瞭這一問題。記錄的價值在哪裡?這是每一個科學教師應該理清的問題。“記錄”作為科學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及結果的書面呈現,清晰地體現著學生科學學習活動的成長足跡。因此,科學記錄的獨特價值不在於展示,而在於意義生成。也就是說,記錄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呈現某些資訊,也不是為了歸檔供日後查閱,而是為了解釋性理解,為了提出新的問題。它是實現師生共享共創、共同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二、引導學生自主科學記錄的思考和建議

  (一)“科學記錄”,記錄什麼?

  基於這樣的任務,我認為科學記錄本應該記錄以下方面的內容:

  1、知識點與科學概念。將一節課中的主要實驗探究結論記錄在相應的記錄本中;或將本節的科學概念稍做記錄,得以鞏固。

  2、探究實驗中的原始資料。要求學生在小組進行實驗時,要真實地把實驗中得出的資料和發現的現象及時記錄下來。記錄可以是李彪、繪畫、表格、圖片、統計圖等。

  3、課外科學知識的摘抄等。一些課外延伸探究活動的記錄,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科學知識和趣聞,一些平時腦子裡閃過的一些問題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學生愛科學,必定喜歡讀科學類的叢書,可以從書叢中記錄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二)指導記錄技巧,讓記錄具有實效

  另外,教師對“記錄”價值的真正理解及實現,不完全是一個認識問題,還有待於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的體驗和認同。因此,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指導學生學會如何記錄:

  1、及時記錄。實驗結論必須根據學生自己在研究實踐中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和研究結果作出。論證中引用的文獻資料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結論的直接依據,學生可以總結一下自己的看法,但這些看法也必須嚴格以自己的實驗結果為依據,絕對不容許撇開科學實驗結果,泛泛而談,這不僅沒有任何科學上的意義,也是與科學實驗客觀性背道而馳的。當然,如果學生在實驗基礎上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或者今後繼續研究的方向,這是完全適宜的,也是應該鼓勵的。

  2、追求真實,快樂記錄。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對錶面事物和感官現象做出反應,它是瞬間的和無意思的行為。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實驗材料的吸引力遠遠地大於教師。所以,教師要充分創設條件,引導孩子進行探究過程的同時,還要快樂記錄,不要讓科學記錄成為他們的負擔,繼而草草了事,應該激發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使研究記錄成為探究活動的必要環節,表達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使孩子的探究是有價值的行為。

  3、勤於記錄,給及評價。首先,孩子要做到每課有記錄,教師每課必查。學生還要擁有自己連續使用的記錄本。可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形式,如繪畫、文字、圖片、表格日誌等,來記錄自己科學探究中發現的最原始的資料,勤記錄,多記錄。其次,還可以透過課後展示,學期評比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成就感,讓他們擁有自信心,有成功的體驗。

  (三)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態度

  由於小學生剛剛開始參與科學實驗活動,開始科學記錄,各種設計上的和操作記錄上的錯誤在所難免,有些科學記錄往往違背了一些基本的生活與科學常識。這是很正常的,我們要鼓勵他們仔細分析整個實驗過程,從中找出原因,吸取教訓,得出正確的科學記錄。在進行科學實驗記錄同時,還要求學生以科學家嚴謹、仔細、客觀、堅韌、刻苦的精神為榜樣,防止任何敷衍了事、馬馬虎虎、主觀武斷或虎頭蛇尾的工作態度。

  (四)教師應將科學記錄內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

  當學生做到了“每課必錄”後,教師可以做出一定的“回應”。

  首先,透過對記錄的解讀,客觀的瞭解學生研究活動的程序和學生的研究能力,比如:他們的觀察是否全面,實驗是否正確,測量是否準確;蒐集、整理資訊,進行合理解釋的能力怎麼樣;學生參與科學學習活動是否主動積極、是否持之以恆、是否實事求是、是否尊重事實等。更重要的是教師對學生“記錄”的認真解讀,不僅是對學生為了完成探究目標而進行努力的肯定,更是對學生勞動成果的尊重。

  其次,平時課堂上可以充分交流記錄。交流記錄可以讓同學們互相瞭解對方的探究過程及方法、分享自己獲得成功的快樂。它比學生在研究活動過程中的自發交流分享更具價值和意義。這是因為讓記錄成果在集體面前展示、交流分享,需要學生把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形成的內部思維語言轉化成書面文字或圖畫形式,再在交流彙報中反饋成日頭語言,它要求學生言起來有序、有據、有理,思維更富有邏輯性,此間獲取的資訊需處理得更加完善。

  最後還可以珍藏記錄。這種珍藏或者是以學生自己帶回家的方式,或者是在教室裡的某個區域開設專門的陳列區的方式,或者是檔案袋的方式等。這些對待學生勞動成果的方式不僅可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增強他們學好科學的信心,而且還為學生的成長過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形成性評價,是體現學生學習過程、記錄成長軌跡的較好方式。

  三、科學記錄的收穫與反思

  因此,我對學生的科學記錄要求是嚴格的。通過幾個學期的應用,收穫頗多:

  1、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他們的科學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2、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科學過程技能得到了一定的磨練,發展了科學思維。

  3、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他們的觀察更客觀了,更全面了。

  科學記錄的運用使我們的科學教育增添了無限的生機。今後,我還將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習能力,對學習記錄的形式和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在實踐應用中不斷摸索、不斷改進,從而提高科學記錄本的有效性,讓其更豐富,更完善,更人性化,為科學教育搭建“展翅的天空”,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

科學實驗報告13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同時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綜合學科。科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全體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但科學素養的形成不僅是透過教師的知識講解或學生機械的記憶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依賴於科學探究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感悟,學生只有經歷觀察、發現問題、實驗探索或者驗證的過程,透過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才能促進學生科學素養慢慢地形成。而很多探究活動要透過實驗教學來實現的,因此實驗教學是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實驗教學與實驗報告單的填寫又是密不可分的。

  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實驗報告單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記錄實驗現象、實驗資料、探究結果等,而且在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探究能力、鞏固新知識,及時彌補不足之處等方面大有用處。下面就以上幾個方面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有些學生知道實驗是怎麼做的,但叫他填寫實驗報告的時候他卻寫不出正確的假設、過程和結論。例如在教學《小水珠到哪裡去了》一課時:水蒸發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報告單時出現了假設和結論表述不完整、假設的因素和實驗步驟中的因素不一致、假設中同時改變幾個因素、在實驗現象後面寫結論以及實驗報告寫的不完整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是由於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強造成的。在針對實驗報告單上的問題討論交流時,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對實驗過程進行了理性思考,得出了正確的結論。由此可見,填寫實驗報告單可以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幫助學生不斷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二、增強學生科學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表達與交流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活動之一”。

  科學語言是表達和交流科學資訊的一種通用語言。學生用口語表達與交流時,老師發現不了的錯誤在實驗報告單上發現了。例如: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時,李程遠同學說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小車自身的“重力”大小有關時,一部分學生聽成了“動力”,引起同學們的不解。還有在填寫實驗報告單過程中出現的錯別字等等。因此,在科學實驗教學中,讓學生填寫實驗報告單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錯誤,讓學生及時糾正錯誤,能使學生的科學思想表達更規範、正確和嚴謹,真正掌握相關的科學術語、科學概念及其表達形式,逐漸提高其掌握和運用的科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填寫實驗報告單,學生透過對假設、實驗設計等的編寫,使實驗操作過程在頭腦中得以預演,可以明顯提高動手實驗的能力。例如在做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麼有關的實驗時,學生把假設、不變的因素、改變的因素都確定並填寫好,實驗操作時就做到心中有數,實驗得以順利進行。

  四、鞏固新知識,及時彌補不足之處

  學生透過填寫完整的實驗報告,使實驗的目的、過程、結果在頭腦中得以重現,不足之處得以顯現。因此,填寫實驗報告有助於學生鞏固新知識,及時彌補不足之處。例如透過對水蒸發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報告單的討論交流,學生能能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整改、彌補,把假設和結論寫完整,假設中只改變一個因素,把假設的因素和實驗步驟中的因素保持一致,如實記錄實驗現象,透過分析實驗記錄,寫出正確的結論。

  五、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熱情,調動學生的實驗興趣。

  科學世界是一個充滿問題、充滿思考的神奇世界,學生非常向往,樂意探究。但由於種種原因,現在的小學科學課堂缺乏這種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沒有建立起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所以學生學習科學感到很深奧、難理解,導致興趣缺失。作為學校、作為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科學的環境,每一個教學實驗都要想方設法去做,不管是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都能夠調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當你走進課堂,哪怕手裡只拿了一支蠟燭、一盒火柴,學生就會激動不已、充滿期盼;如果說要去實驗室上實驗課,學生總是歡呼雀躍。由此可見,學生多麼想上實驗課,多麼想動手操作,上實驗課簡直成了一種奢望,而實驗教學恰恰是一種常態,科學教師應該堅持上好每一堂課。除了實驗室、教室外,教師還應該充分利用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利用便利的自然環境,充足的生物資源,豐富的物質資源,進行實地考察研究,讓學生走進自然、觀察自然、描述自然、認知自然。當把這一切讓學生在最後以實驗報告單的形式寫下來的時候,他們就不會感到困難,而變得興趣盎然。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做好實驗是學好科學的基礎。總之,實驗報告的書寫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實驗的目的、方法和技能,還能透過對實驗現象和結果的分析得出自己的體會和結論,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都得到昇華,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從而提高其科學素養。教師應重視實驗報告單的各項功能在實驗教學中的充分發揮,利用實驗報告單提高科學實驗教學效果。

科學實驗報告14

  x班x組組長:xx

  實驗時間:x年x月x日

  實驗名稱:吹紙片(奇怪的紙片)

  實驗目的:空氣是否有壓力。

  所用器材:2張條形紙片(約30cm----40cm)。(裝置)

  實驗步驟:

  1、準備2張紙片。

  2、用兩手分別捏住紙片的一端,讓它自然下垂,使兩紙片間的距離約2釐米。

  3、用力向紙片中間吹氣。

  4、觀察有什麼現象。

  實驗現象:

  只聽“哧”的一聲,那兩張紙合起來了。

  認識結論:

  空氣中有壓力,當我們吹氣時,就把紙中間的空氣吹跑了,兩與旁的空氣向內擠壓,兩張紙就合起來了。

科學實驗報告15

  實驗內容 8光是怎樣傳播的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實驗器材 卡紙4張,其中3張在同一位置打一個洞(一枚硬幣大小,夾子,手電筒、水管3段,彎頭2個

  實驗步驟 1、用夾子夾住卡紙,橫立在桌面上排成整齊的一行,間隔距離為15cm(沒有孔的放在最末端)

  2、用手電筒照射有孔卡指和管口

  實驗現象 光在物質中是直線傳播。

  實驗結論 光在同一物質中沿直線傳播。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