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成語故事> 中國成語故事15篇

中國成語故事

中國成語故事15篇

中國成語故事1

  寒假裡老師推薦我們讀了幾本好書,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華成語故事》, 成語是中國語言文字的精華,言簡意賅,意味深長,其中不少還蘊含著許多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傳統美德。 媽媽說,只有正確地理解成語的意義,才能恰當地靈活地使用它,為自己的口頭交際和書面寫作增添文采和活力。

  這本書中精選了兩百多則常用成語,簡明生動,通俗易懂。使我增加了古代社會政治、軍事、文化、民俗等各方面的知識,還從中學習借鑑前人的智慧和經驗。當我讀到《玩物喪志》這個成語故事時,我被周朝太保召公奭寫信勸武王的事所感動。

  那是公元前1051年,武王派兵滅了商朝以後,號召遠方各國都來臣服周朝。有一天,旅國來了一位使者,送給武王一隻名叫獒的大狗。這隻狗有四尺多高,兩眼十分機靈,深得武王喜愛。從此, 武王每天都顧著玩這條大狗,連國家大事也不顧。後來,周朝太保召公奭看到武王玩物喪志,連忙寫信給武王,勸他不要沉迷於供人玩弄的事物,應該勵精圖治。武王看了這封信,忽然反省過來,想到商朝滅亡的教訓,覺得召公奭的話很對。從此以後, 武王做任何事情都兢兢業業,不敢荒失,周朝的統治也得到了發展。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沉迷於供人玩弄的事物,使人喪失進取的志向。學習也是一樣,不能沉迷於玩樂,荒廢學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啊!

中國成語故事2

  成語是中國語言文字的精華,言簡意賅,意味深長,其中不少還蘊含著許多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傳統美德。而《中國成語故事》這本成語故事書也寫了許多古今聞名的成語故事,如《近水樓臺》、《餘音繞樑》、《雞犬不寧》、《驢鳴犬吠》、《奉公守法》等成語故事,這些故事對我們小學生既能“益智”,又能“養性”,非常值得我們去閱讀,去思考,從中懂得更多知識。

  所以,我在星期六那天,閱讀起《中國成語故事》來。當我讀到《玩物喪志》這個成語故事時,我被周朝太保召公奭寫信勸武王的事所感動。

  那是公元前1051年,武王派兵滅了商朝以後,號召遠方各國都來臣服周朝。有一天,旅國來了一位使者,送給武王一隻名叫獒的大狗。這隻狗有四尺多高,兩眼十分機靈,深得武王喜愛。從此, 武王每天都顧著玩這條大狗,連國家大事也不顧。後來,周朝太保召公奭看到武王玩物喪志,連忙寫信給武王,勸他不要沉迷於供人玩弄的事物,應該勵精圖治。

  武王看了這封信,忽然反省過來,想到商朝滅亡的教訓,覺得召公奭的話很對。從此以後, 武王做任何事情都兢兢業業,不敢荒失,周朝的統治也得到了發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沉迷於供人玩弄的事物,使人喪失進取的志向。學習也是一樣,不能沉迷於玩樂,荒廢學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啊!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中國上下五千年》

  高爾基曾經說過:"讀了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戶"。的確如此啊,《上下五千年》就為我的生活開了一扇大窗,一扇我最喜歡的大窗。她裡面有許多小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有的故事驚心動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無窮。在那麼多的故事中,有幾個故事我印象最深。

  第一個就是《負荊請罪》,內容講的是: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將軍廉頗覺得自己出生入死,血灑疆場,官職反而比耍嘴皮子的藺相如低,所以心裡不服氣。而藺相如為了國家,為了共同抗敵,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揹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從這個歷史事件中,我深刻領悟到,家庭只有和諧了,才會更加的興旺發達,國家和諧了,就會更加的繁榮富強,走向世界。

  第二個對我影響比較大的就是王安石,他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詩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一生憂國憂民,為官正直,不畏權貴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最終導致多次被罷官。但是他面對挫折從不害怕,而是著書立著,關心時政和百姓疾苦,更是以一首《梅花》抒發了他的高尚情操。

  中國五千年的長河中,閃耀著無數個為社會的進步而做出貢獻的人物,是他們使得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要以他們為榜樣,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成語故事3

  西漢時期,有一個名叫義縱的人。由於他的姐姐醫治好了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的病,因此義縱也得到了漢武帝的任用。他先是在幾個地方擔任縣令,後來又多次升遷。在任職期間,義縱公正無私,不懼怕權貴,嚴格執行各種法令,使當地的秩序有了極大的改觀,那些違法亂紀的人都非常怕他。後來,義縱又升遷為南陽太守,他聽說有一個名叫寧成的都尉橫徵暴斂,殘暴無比,於是就派人查實了寧成的種種罪行,根據法律給他治了罪。

  不久,由於定襄地區秩序非常混亂,犯罪分子十分猖獗,漢武帝便把義縱派到定襄擔任太守。義縱一到定襄,就採取了十分嚴厲的措施。他從在監獄服刑的罪犯中挑出二百多名重罪輕判並且有私自解脫桎梏行為的犯人,從重判決,斬首示眾;同時,將二百多名私自到監獄探望這些重犯並幫助他們逃跑的人一併斬首。

  這件事在定襄地區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大家都在議論義縱一天殺死四百多人這件事。此時雖然天氣不寒冷,可是有些人卻心驚膽戰,渾身發抖。那些過去有過犯罪行為的人,從此之後便老實多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一故事概括出“不寒而慄”這個成語,形容非常恐懼的心情。慄,戰慄,顫抖。

中國成語故事4

  前兩天,我學了一篇新文章《小英雄雨來》,讀後,我深有感觸,我很佩服主人公雨來。

  在生活中,父母處處關心我們,不僅交錢供我們上學,給我們吃好的,穿好的,還很寵愛我們。我們的學校既寬敞又明亮,可有的同學還不好好學習,而雨來在豆腐房裡上夜校,那裡又破又舊,雨來學習卻很認真。希望我們都能好好學習,做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我讀了<<海底二萬里>>之後,我最喜歡的一篇是<<追捕海怪>>.他們雖然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依然不放棄追捕海怪,一定要把這個“謎”弄清楚。我在以後的學習上,一定要向他們學習,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放棄。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

中國成語故事5

  【防微杜漸

  東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后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裡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后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幾年後,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徵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於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於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膠漆相投

  漢朝的時候,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雷義,另外一個叫陳重。雷義和陳重的感情比親兄弟還要好,有一次,他們兩個人一起去參加考試,雷義考上了,陳重卻沒考上。

  雷義心想:「陳重的學問比我好,居然沒有考上,真的是太可惜了!」雷義就跑去找掌管考試的官員說:「大人,麻煩您將我的功名轉給陳重,他比我優秀呀!」

  官員當然不理他:「胡鬧,功名怎麼可以隨便轉給別人呢?」雷義心裡好失望:「那我也不要這個功名了!」雷義就假裝發瘋不去做官,終於被解除了功名。

  過了幾年,雷義和陳重又一起去參加考試,這一次,他們兩個都考上了,還很幸運地被派在同一個地方做事。

  雷義高興的對陳重說:「陳兄,以後又要麻煩你多照顧了。」陳重說:「雷兄,您說笑了,都是您在照顧我呀!」

  兩個人很開心能在一起工作,感情變得更好呢!大家看到他們感情這麼好,都說:「膠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堅固,不過還是比不上雷義和陳重的深厚友誼呀!」

  後來,有人就把這件事變成“膠漆相投”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好朋友間的深厚友情,就像膠和漆聚合在一起那麼堅固!

  【乘人之危

  東漢時,蓋勳因為人正直,很有才幹,被舉為孝廉,當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屬官——長史。蓋勳所在的郡屬涼州刺史梁鵠(hu)管轄,而梁鵠又是蓋勳的朋友。

  當時,受涼州刺史管轄的武威太守橫行霸道,幹盡了壞事,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鵠的屬官蘇正和卻不畏強霸,敢於碰硬,依法查辦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鴿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會涉及到高層權貴,連罪自己,焦慮不安。他甚至想殺了蘇正和滅口,但又吃不準這樣做是否妥當,於是打算去找好友蓋勳商量究竟該怎麼辦。

  也正巧,蓋勳與蘇正和是一對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將要和他商量如何處置蘇正和,並且建議他乘此機會,勸刺史殺了蘇正和,來個公報私仇。蓋勳聽了斷然拒絕說:“為個人的私事殺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現;趁別人危難的時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為。”

  之後,梁鵠果然來與他商議處置蘇正和的事。蓋勳打比方規勸梁鵠說:“餵養鷹鳶(yuan),要使它兇猛,這樣才能為您捕獲獵物。如今它已經很兇猛了,您卻想把它殺掉。既然如此養它又有什麼用呢?”

中國成語故事6

  大義滅親

  州籲是衛國國君衛莊公寵愛的妃子所生的兒子,一貫依仗母親的權勢,胡作非為,無惡不做。可是衛國大夫石阞的兒子石厚卻同州籲打得火熱。兩人臭味相投,遊手好閒。石阞曾為此狠狠教訓過兒子。

  後來衛莊公死了,衛植公繼位。州籲見父王已死,哥哥繼位心懷不滿,就和石厚密謀殺死了衛桓公,奪取了王位。一夜之間,這個喜好酒色,不學無術的庸寸居然成為君生。

  事情傳出以後,石阞知道自已的兒子也參與了這次政變,心裡非常生氣,但表畫上卻不動聲色。由於全國的老百姓都不擁護州籲,幹是州籲便找石厚商量對策。石厚想到父親石阞深受本國百姓的擁戴,就替州籲向父親討教鞏固君位的辦法。石阞想了想,對兒子說:“陳國的陳桓公治國有方,你可以陪同州籲去陳國訪問一下。”石厚和州籲便訣定前往陳國。

  這時石阞馬上給自已的好友,陳國的一位大臣寫了一封信,說:“衛國國君州籲和他的親信石厚就要到貴國來了,這二個人就是殺死我們國君的兇手,請您看在陳、衛兩國的交情上為衛國的黎民百姓辦件好事,等他們二人到你們那裡的時候,把他們兩個殺掉。”

  結果州籲和石厚一到陳國,便被抓了起來,但陳國方畫覺得由陳國殺死衛國的國君不太合適,還是應該請衛國派人來治他們的罪。於是石阞又馬上派衛國的兩個人趕到陳國,就地殺死了州籲。當時很多人念石厚是石阞的兒子,想從輕發落。可石阞說:“這種不忠不孝之輩,不除掉,不足以平民憤,為了大義我不能念私情。”石厚在臨刑前想見父親一畫,石阞唯恐動搖自已的決心,毅然地拒絕了。

  大義滅親的故事告訴我們:大公無私、不徇私情。

中國成語故事7

  公元550年,北朝東魏大將軍高洋逼迫東魏孝靜帝退位,建立了北齊王朝。次年又毒死了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有一年出現了日食,高洋擔心自己的皇位不保,問一個親信:“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為什麼後來劉秀又能把天下奪回去?”那親信說:“陛下,這要怪王莽自己了:他沒有把劉氏家族斬盡殺絕。”高洋馬上又開了殺戒:把東魏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700多人全部殺光,連嬰兒也無一倖免。

  訊息傳來,東魏的元姓都很害怕,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唯一辦法,是請求高洋准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堅決反對,他說:“怎麼能用拋棄本宗、投靠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願做陶器得保全!我寧死也不改姓。”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比喻寧願為氣節犧牲。

  蜀後主劉禪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蠻王孟獲聯合金環三洞兵馬反叛,建寧三郡也歸附了孟獲,永昌危急。

  為了平息後方叛亂,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首先用離間之計平息了建寧三郡叛亂,解了永昌之急。又用激將之法破了三洞人馬。最後誘敵設伏,在錦帶山活捉了孟獲。諸葛亮讓戰俘們吃飽飯,然後全部釋放,說:“你們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都靠在門上等著你們呢;如果聽說戰敗了,一定會割肚牽腸,眼中流血。你們都回去吧。”諸葛亮又問孟獲:“你今天被捉,心服嗎?”孟獲說:“我不小心中了你的鬼計,怎麼會服!你放我回去,讓我整頓軍馬,來決一死戰;如果再能捉我,我才心服。”諸葛亮就把他放了。

中國成語故事8

  【釋義】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語出】《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劌(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翽(huì)。生卒年不詳,春秋時魯國大夫(今山東省東平縣人),著名的軍事理論家。魯莊公十年,齊攻魯,劌求見請取信於民後戰,作戰時隨從指揮,大敗齊師,一鼓作氣之典出於此。

  戰後,莊公問曹劌為何直到齊軍第三次擊鼓進軍時才要下令出擊,曹劌說:“打仗主要靠士氣,而擊鼓就是為了鼓舞士氣。第一次擊鼓進攻,士氣旺盛;第二次再擊鼓進攻,士氣就已經衰落了;待到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已消失殆盡了。而我軍正是一鼓作氣,勇氣十足,當然就把對方打敗了。”

中國成語故事9

  背水一戰

  這個典故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率軍去攻打趙國。趙王歇和趙軍統帥除餘,率領二十萬兵馬在井陘口(今河北的井陘關)迎戰。為以少戰多,取得勝利,韓信派兩千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的小紅旗,悄悄埋伏在趙軍駐地周圍。然後韓信命令一萬人馬沿著河岸擺開陣勢。除餘等人見韓信兵馬沿河佈陣,大笑不止,說:"韓信徒有其名,背水作戰,不留退路,這是自己找死?"佈置妥後,韓信帶領人馬和趙軍展開激戰,交戰了一會兒,漢軍假裝敗退,丟掉戰旗,向河岸陣地退去,趙軍不知是計,一窩蜂地追了上來。這時,埋伏趙營附近的兩千輕騎見趙軍全部出動,立刻衝入趙營,拔掉了趙軍旗子,插上了漢軍的小紅旗。韓信率領的萬餘名人馬,被趙軍追殺到背靠大河的陣地後,沒有後路,個個只得殊死決戰。趙軍久戰不能取勝,便有些洩氣,回頭看見營壘中已插上漢軍旗幟,頓時軍心大亂,紛紛潰逃,漢軍趁機前後夾攻,大勝趙軍,趙王歇被活捉,除餘被殺死。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在軍事等方面沒有其他選擇,只有決一死戰才能取得成功。

中國成語故事10

  春秋時候,晉獻公藉口虢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消滅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怎樣才能順利透過虞國呢?”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國罷了。”晉獻公於是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晉國送來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他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攻打虢國,當時就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被消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就像沒有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一樣啊!”虞國國君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後來,晉國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國國君抓住,滅了虞國。

  後來人們就總結了“唇亡齒寒”這個成語,用來比喻雙方關係密切,相互依存。

中國成語故事11

  【釋義】揭:舉;竿:竹竿,指旗幟。揭竿為旗,奮起反抗。泛指人民起義。

  【語出】 漢?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人物】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今河南省方城縣東孟窪村人)、吳廣(今河南太康人)一塊兒幹。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稱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將項燕(項羽的祖父)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蘄縣鎮小劉村)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裡投軍。

中國成語故事12

  戰國時期,有一次鄒國和魯國之間發生戰爭。由於鄒國的人民對統治者不滿,當鄒國的官吏遭到魯國的攻擊時,人民群眾並不相救。結果,鄒國被打敗,並被魯國殺死了三十多名官吏。鄒穆公非常氣憤,但是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只好請孟子幫他出主意。鄒穆公對孟子說:“這次戰爭,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卻沒有一個去援救的,這些百姓實在可恨極了。殺了他們吧,殺不了那麼多;不殺吧,他們又是那樣可惡。你看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聽了鄒穆公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見死不救,完全是這些官吏自己的責任。他說:“在饑荒的年月裡,你的百姓受到飢餓的威脅,老弱病殘者都被活活餓死,身強力壯一點的,也被迫四處逃荒。而在你的穀倉中,卻堆滿了糧食,在你的庫房裡,也裝滿了財寶。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卻不向你報告,對於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關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孔子的學生曾子說過:‘你怎麼對待人家,人家也怎麼對待你。’(原文是:‘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過去,你的百姓無法報復,這次剛好有了機會。我看,你還是應該改變一下對老百姓的態度才對。”鄒穆公聽了,默默無言。

  成語“出爾反爾”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壓縮而來,原意是你怎麼對待人家,人家也怎麼對待你。現在意思發生了變化,多用來比喻言行前後矛盾、反覆無常。

中國成語故事13

  懸樑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樑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樑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中國成語故事14

  隋朝時期,治書侍御史李諤能言善辯,文章也寫得很精彩。他發現六朝以來,人們寫起文章來,通常只追求辭藻的華麗,文章的內容卻空洞無物,於是他就想上一道奏章給隋文帝,請求天子親自下詔,改變形式主義的文風。

  其實隋文帝也對形式主義的文風感到討厭。他在處理政務時,看到大臣們的奏章雖然華麗好看,卻不重視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他想到,當初南北朝時,北朝的文風比南朝的文風好一點兒,所以北朝政治穩固,而南朝帝王國破家亡,可見政治腐敗與浮華的文風有很大關係。形式主義的文風,真是誤國誤民啊!

  李諤伏案疾書,很快就寫成了《請正文體書》,呈給隋文帝,請求認真審閱。奏章從魏武帝、文帝、明帝說起,說他們只注重修飾文章的雕蟲小技,而不深入研究為君之道,使得後世國家衰弱,天下大亂。

  奏章中有這樣一句話:“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意思是說一篇篇的文章,一箱箱案卷,說來說去,說的都是吟風弄月的內容,真是累贅冗長,一點兒意思都沒有。

  隋文帝看了這篇文章,覺得甚合心意,心想形式主義的文風害人不淺,大家在這種文風的影響下,都追逐華而不實的東西,這樣對大隋江山只有害處,沒有好處。於是,他真的聽從李諤的意見,頒佈政令,要求各級官吏改變文風。

中國成語故事15

  【釋義】隱退後再度任職或失勢後又重新得勢。

  【語出】唐?杜甫《暮秋……呈蘇渙侍御》:“無數將軍西第成;早作丞相東山起。”

  【人物】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地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地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地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到了四十多歲地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地事稱為“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