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家鄉> 家鄉的橋作文通用15篇

家鄉的橋作文

家鄉的橋作文通用15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橋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橋作文1

  將來,就是走到天涯海角,就是滿頭白髮,我也不會忘記我的家鄉——杭州。尤其是母親河上那一座座形態各異,千姿百態的橋。我們的母親河海河,就像一條銀色的項鍊,掛在祖國母親的脖子上。一座座新建的橋樑更像是一座座雕塑鑲嵌在海河上。漫步三岔河口,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金剛橋。這是一座雙層大橋,上面行駛機動車,下面是人行道。橋的兩面是石制的圍欄。從遠處看,金剛橋的形狀是一個大弧形,就像一道彩虹從天而降,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彩虹橋”。往下游走是獅子林橋。這座橋每個橋墩兩面各有一個神態可愛的小獅子雕塑。總共999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銅獅子。有的小獅子依偎在母親旁邊說悄悄話;有的小獅子在玩皮球;有的大獅子在給小獅子撓癢癢;還有的小獅子歪著頭,好像在欣賞美麗的天空------古文化街旁邊的金湯橋就更有意思了!這裡原來是解放天津時解放軍會師的地方。兩邊的引橋是玻璃砌的,陽光反射過來就像藍寶石一樣。橋的兩邊還有噴泉,伴隨著美妙的音樂,噴出的水珠還有不同的顏色,美麗極了!橋下有船透過的時候,整座橋還可以旋轉90度,以便讓船透過。這可是中國唯一一座可以旋轉的橋呀!再往下游走,還有歐洲風格的北安橋,橋上那一座座歐洲風格的雕塑,矗立在橋身上,很有異國情調。在它的旁邊還有一座新建的,展開雙翼,像蝴蝶飛舞一般漂亮的大沽橋------美麗的海河上有許多漂亮的橋,裝飾著我們美麗的天津,見證了家鄉的變化。漫步海河,我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美麗的新天津。

家鄉的橋作文2

  蔣店橋——一道古老的風景??我的家鄉蔣店村坐落在宜興的西北角,那是一座有上千戶人家的村莊,村後有一條大河,無聲無私地滋養著這塊土地。河上有一座古橋,就像一位安詳的老者,不懼歲月的洗禮,漫看雲捲雲舒,默默地守候著我的家鄉。

  蔣店橋建於清代,為二墩三孔石樑橋,南北向,北偏西25度。橋面為花崗岩質地,其他部分為青石質地,橋上有四個欄柱,柱頭飾荷花紋。橋長36.26米,中寬2.16米,中孔淨跨8米,龍門石為旋渦紋。20xx年3月被批為宜興市文物控制單位,它經過修繕,並沒有被荒廢,至今還在為村民服務著。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春天裡,假如你來到古橋身邊,油菜花黃得明朗朗,麥苗綠得油汪汪,河水清得碧澄澄,不知名的鳥兒在賣弄婉轉的歌喉,空氣中混合著莊稼和野草的鄉野氣息,沐浴在暖暖的春風裡,走在古樸厚重花崗岩的橋面上,會有說不出一種的寫意。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家鄉的河水古橋雖說沒有詩句中的壯闊,但也神似。金秋裡,假如你來到古橋身邊,河水靜靜地流淌,水菱鋪滿河邊水域,遠處偶爾會有野鴨在展示靈巧的身姿,橋岸邊蘆葦在夕陽中搖曳,稻穀在翻滾著金色的波浪,野菊在田埂上恣意開放,一隴隴的芹菜葉兒青翠欲滴……古橋下的河水裡,勤勞的村民在清洗著芹菜幼藤,為培育旱芹做著準備。芹菜幼苗鮮嫩可口,經過培土後的白芹更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培育白芹的過程非常辛苦和勞累,秋天培土後,再等到滴水成冰的寒冬,人們從土裡把它們挖掘出來,就在古橋下一字排開,在冰冷的河水裡清洗它們,這樣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可他們不怕吃苦,用勤勞的雙手描繪出美好的生活,就像這花崗岩石條做成的古橋,淳樸踏實。

  古橋,不正是這些勤勞的人們的寫照嗎?它是一道古老的風景,更是家鄉人的精神家園。

家鄉的橋作文3

  孩提時,我就在課本上欣賞過飽經風霜、古樸典雅的趙州橋。長大了,我又無數次領略了省城南京長江大橋的矯健和雄偉。然而,我卻對家鄉淮陰的鹽河橋情有獨鍾,因為她上面印刻著我童年的足跡,並能引起我對人生的思考。

  鹽河橋是個跨河橋,長100米左右,狀如富士山,兩頭低中間高。就是這座橋,印證了我人生的足跡。

  鹽河橋給我童年的生活塗上繽紛的色彩,給我無盡的歡樂。每到夏天,我們總和小夥伴站在橋上,一個魚躍跳下水去,一個要比一個強,看誰激起的水花最高,誰就是優勝者,失敗者將接受其他幾人對他水的攻擊。玩夠了,遊膩了,我們就躺在橋上,一邊曬著太陽,一邊唱著媽媽教給的童謠。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又與一群小夥伴揹著書包懷著希望,懷著夢想、懷著天真跨過這座橋,去讀書時,每每透過這座橋,我們總會站在橋上拾起磚塊使勁地投向河水中,比投的遠近,有時也會找些瓦塊什麼的,比在水面潎的遠近。說心裡話,現在我多麼想留住這種“兒童急走追黃蝶”“忙乘東風放紙鳶”的年齡,但畢竟時光不止步、歲月不饒人。

  到了讀高中的年齡了,我開始以車代步,每每透過這座橋時,隱隱產生對兒時的追憶,聽到橋下的孱孱流水聲,心中就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衝動,似乎覺得那是催我奮進的號角,那是要我永不言棄的聲音。

  十年寒窗苦讀,終於謀了份工作,雖然不理想,畢竟在當時是跳出農門走向了城門。說來也巧,我上班下班的途中,也還要經過鹽河橋,但每當透過橋上,我總是眺望遠方,尋找東昇的旭日,尋找明媚的陽光。但更多時,由於早晨我來得很早,很難尋覓太陽的.足跡,常常帶著失望和沮喪回到帶給我更多思考的單位。

  現在,我已人到中年,每次透過鹽河橋,總是留下翩翩回憶:這延河橋,多像我坎坷的人生之路呀,你瞧,剛上橋時,就像我們的童年,天真爛漫,再向上行,就到了少年,再向前走就到了橋坡的中間,並接近橋頂,那意味你已經到風華正茂的青年,等到了橋頂你就要從另一個坡順勢而下,那是因為你已經人到中年……

  啊,家鄉淮陰的鹽河橋,你古老而又帶有現代的氣息,你的色彩,你的矯健,你的神韻,你的情懷,就像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場雨,一陣風、一縷陽光,我真留戀你!!!

家鄉的橋作文4

  我的故鄉在江南的寧波。寧波面朝東海,三江匯聚,河湖縱橫,水多橋自然也多。

  回憶過去的小石橋,通常都是一拱的,用石頭壘起來的。因為只是圖個方便,所以上面既沒有雕刻細小精美的裝飾花紋,也沒有優雅的名字。一座座石橋雖談不上美觀,但每座橋上都有著千千萬萬人的足跡。早上,一般都是釣翁從湖裡釣了大魚跑來賣的。一個來了,另一個也來了,賣魚的、賣肉的、賣菜的,不久便成了一個小小的集市。一陣又一陣的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使石橋處處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看看現在的鋼筋水泥混合橋,一座座威風地聳立在江河之上。因為橋都建在水上,旁邊都是大道。因此名字也與之相匹配,如:江廈橋、興寧橋、甬江大橋……也方便人們認路吧。可有些橋卻有著迥異的風格,就看人人都知道的琴橋,便是造型別致著稱的。一上琴橋,“琴”就呈現在眼前了:五線譜上的音符構成了欄杆,把手上塗滿了不同的色彩,中間的橋杆拉著幾條直線,好似一把豎琴橫放著,風一吹,便會發出美妙的聲音吧。

  展望未來的橋,可以在沒有水的地方建造,打破了橋依水而建的規律。天橋有著一級級小臺階,不用過斑馬線照樣可以穿越馬路,順便還能登高欣賞風景呢!立交橋,可以讓汽車更快捷方便地行駛,四通八達,好像無地不能去喲。盤旋的高架橋,讓交通更加暢通無阻。

  家鄉關於橋的習俗也不少。像初七的夜裡要走七座橋,且不能走回頭路。這是古人為了祈求來年豐收,人畜安康。家裡嬰兒滿月要抱著過橋,越多越好,保佑他一生順利平安……這些有趣的習俗,也使橋更添了幾分神秘感。

  不論過去、現在、未來的橋,都是那麼那麼的美。

家鄉的橋作文5

  我的家鄉在諸暨.諸暨是個美麗的城市,一條從南往北的浦陽江把這座城市分成東西兩塊,而這條江上,建了許多各式各樣的橋。

  西施故里前的浣紗大橋,是用混凝土製造成的斜拉式大橋,離城市廣場不遠的西施大橋,橋上有紅色拱形的裝飾柱子,形狀像兩座彩虹,祝人們的生活像彩虹一樣繽紛多彩,太平橋,原稱浮橋,欄板全部採用漢白玉,兩頭雕兩隻漢白玉大獅子潔白無暇。祝人民太平、安康;暨陽橋,欄板採用青石板,上有花鳥雕刻,每個欄板上面都有隻可愛的小獅子;諸暨書城旁的浣江橋也叫鋼橋,因為它是用鋼板製成,也叫步行橋,因為汽車不能透過,只能步行,有了浣江橋,夏天的傍晚就人山人海在乘涼呢;還有我家門前的東江大橋,它是城裡最寬的大橋,有80米寬呢,過了這做橋,對面就是新建成的體育公園了。

  一、二、三……剛才給你們介紹了六座大橋,但我們諸暨的浦洋江上還有許多其他的橋,比如茅諸埠橋啊,永昌橋啊,我就不一一介紹了。現在橋多得是,可以前我媽媽讀書的時候,橋呀少得可憐。剛才我說太平橋原稱浮橋,是因為以前沒有橋,只能用許多窄窄的小木船在水面上,頭尾接牢,才能到對岸,所以就成了“浮橋”。要想過江,如果沒浮橋,就只能渡船過江了,那時船在江游來游去,擠得要命,有些船都翻了。人們多想要橋啊,哪怕只有一座橋也行啊!

  這樣,諸暨最早的橋產生了——太平橋,然後,前前後後又造了許多橋。

  隨著科技的發展,咱們諸暨的橋又多起來。橋,你不僅讓我們兩岸的人民能夠相互交流,也讓全世界的人民成了好朋友,更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家鄉的橋作文6

  我的家鄉,留存著一座古樸的堤橋,這座堤橋已經服務家鄉人數百年。家鄉人對這座歷史悠遠的古橋,也懷有深厚的感情。還給這座橋取了個名字“碇步。”

  碇步是橋樑的最初形態,構造十分簡單,就是由石頭組成的。一塊塊石頭直接立於水中,字形的每一塊石,就是一“步”。每步相距0.6米,全長133米,公有石碇221級。普通的石頭直線排列,便成就了一件經久不衰的藝術品。在家鄉人眼中,碇步猶如凌波之巨琴,演奏流水之清音。每每到了深秋時節,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坐在碇步上,那時水勢緩和,琴音亦隨之平淡。迎著涼爽的秋風,品一段清雅的琴聲,放鬆身心,讓晚風驅走一切煩惱,好不愜意!

  在那孩童的眼中,碇步像個溫暖的母親,她那有力的臂彎,可以讓孩子安心休息。夏日,太陽的光芒讓人不敢直視,七八歲的孩子,淌著清涼的溪水,盡情的嬉笑打鬧。嬉戲玩鬧後,孩子們三三兩兩,坐在石碇上休息,腳丫子在溪水裡晃動,弄出嘩嘩的水聲,彷彿在與碇步和奏一曲。演奏的曲子,似乎有特殊的魔力,總能讓孩子開始新一輪的嬉鬧。是碇步是魔力,還是什麼呢?在綠意盎然的夏天,碇步彈奏幽幽琴聲,目送一個個孩子的成長,可琴聲中那細碎的,銀鈴版清脆笑聲從未間斷。

  家鄉的橋,碇步,還包含了家鄉人的智慧。家鄉在山裡,山裡的溪流隨處可見,流量較小,只有一些時候才會爆發山洪。如果造拱橋等橋,耗費人力,財力,時間。可是家鄉人發明的橋卻截然不同,材料可以就地取材,人力嘛,找一些年輕漢子,在石頭下用松木擺“井”字固定住就可以了。方法簡單,可以就地取材,與其他橋相比,優點顯而易見。想不到吧?從橋還可以看出一片土地人的智慧呢!

  我愛家鄉的橋,愛家鄉的人,更愛家鄉!

家鄉的橋作文7

  我在老家的時候,總聽外婆提起那座古老的橋——獨木橋。從我媽媽時就已經有那座獨木橋了。

  這座獨木橋經歷了快半個世紀的滄桑變化,已經變了四個模樣了。一開始只是一塊又長又細的木板,人們過橋很困難,當人們走到中間時,模板一直在晃動,如同吊橋一般。之後人們又增加了兩個木板,一塊木板釘在旁邊,另一塊木板釘在中間。雖然人們在走的時候不那麼難走,但是在下雨天的時候,木板就會很滑,再加上水越聚越多,人們已經過不了橋了。第三次是用石條搭成的橋,人們過橋時方便了些許,即使下雨天也不怕。隨著科技的發展,這座橋最後變成了用水泥灌的橋,人和車子都可以通行。

  有一次,我來到外婆家,便又聽到外婆又提起那座獨木橋,在外婆的語氣中,我能感受外婆很在意那座獨木橋。於是,我便輕輕走過去,又輕輕的拍了拍外婆的衣服,好奇地問奶奶:“奶奶,你為什麼那麼在意那座橋呢?”外婆高興地說:“那獨木橋,雖然對你們來說一點也不起眼,單對我們這些老人,農民來說用處可大了!獨木橋點對面是我們種的莊稼,以前沒有這座獨木橋時,我們都是踩著水過去,現在又了這座獨木橋,人走路來可真方便!”我聽了,心裡的謎底總算解了,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那座橋。到了哪裡,只見大水猛地衝下去,而這座橋卻像一位勇士一樣,依然頑強地站在那裡。如果它跟彩虹比,彩虹必然輸給它,因為彩虹雖然美麗,但卻只能讓人們進行片刻的欣賞,而獨木橋雖然簡陋,但對於我們卻有著莫大的幫助,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愛這座獨木橋,更愛它幫助人們的品格!

家鄉的橋作文8

  我的家鄉在子良,那裡有很多石拱橋,它們橫跨于山間的小河小溪之上,猶如白色飄帶上的一束繫繩,宛如雨後天邊的一道彩虹,真是美極了。其中最美的要數家鄉的二橋了,我愛她的美。

  遠遠看橋,她像一條沒睡醒的巨龍,盤旋在公路上方。橋下面有兩個大拱,像兩道靚麗的彩虹。中間是四個小拱,兩邊還各有兩個小拱。老師告訴我們,她的結構與著名的趙州橋一樣,這種結構有利於減輕橋自身的壓力和洪水對橋的衝擊力。

  走上橋,映入眼簾的是兩頭石獅,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中間有排列整齊的三十四根石柱,像是迎接檢閱的儀仗隊,每根柱子更像是迎賓的禮儀先生,在歡迎遠方客人的到來。每兩根石柱中間有一塊欄板,欄板上的圖案各式各樣,有橢圓形的、有四邊形的、有扇形的。橋的兩邊還有三盞路燈,每盞上面還有很多小燈,夜晚,遠遠望去,像是一朵朵盛開的百合花,十分好看。

  站在橋上,我不禁感嘆,多少個日日夜夜,家鄉的二橋堅守崗位,為人們提供便利的交通,不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特別是每年的金秋十月,當橘子樹上的橘子像一盞盞燈籠掛滿山坡的時候,南來北往的大卡車就會川流不息地從橋上駛過,它們帶來的是山裡人的希望和喜悅。看著卡車轟轟隆隆地駛去,二橋也欣慰的笑了。

  家鄉的二橋,你為了家鄉的人們而彎下自己的脊背,連起了人們希望的道路,你承載著千萬人們的期望和守候。你連線的是路,你現出的是心,是一顆大愛無私的心。家鄉的二橋,你是我心中最美的橋,我永遠愛你。

家鄉的橋作文9

  我的家鄉泰順被譽為“中國廊橋之鄉”、“浙南橋樑博物館”,境內橋樑數量眾多,結構型別多種多樣。據瞭解,到1987年底,全縣現存橋累計958座,石碇步248條,其中解放前修建的有476座。包括木拱廊橋、木平廊橋和石拱廊橋在內的明清廊橋30多座。其中在世界橋樑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橋6座,即泗溪姐妹橋、三魁薛宅橋、仙居橋、筱村文興橋、三條橋。

  廊橋造型秀美。幾乎所有見過泰順廊橋的人都會說,廊橋是一道奇異的風景。因為這橋上面居然蓋著橋屋,這房子有門而無門扇,有窗而無窗扇。在青山綠水之間,廊橋猶如一道飛虹橫跨於溪流之上,與周圍環境和諧輝映。

  就說泗溪的溪東橋吧,她真的有“虹氣臨虛,影搖波月”的氣勢。橋拱上建有廊屋15間,當中幾間高高突起。屋簷的翼角高翹,幾條雕刻精美的青龍盤踞在屋脊上,有的回首遙望,好像在說悄悄話;有的昂首向天,好像要騰雲駕霧而去。屋脊上,每隔一段還蹲著一個小巧玲瓏的石獅子,它們日夜聆聽著橋下那嘩嘩的流水聲,默默地守候著這美麗的廊橋。早晨,小鎮的一切是那樣的靜謐,雲霧縹緲中的廊橋猶如披上一層薄紗,那朦朧的身姿更顯秀美、輕靈。傍晚,一抹夕陽的餘暉灑在橋身,那橘黃的身影倒映在水中,彷彿蛟龍潛水。山花爛漫時節,綠樹紅花襯著那古樸的廊橋,濃豔而不失淡雅。寒冬臘月,白雪覆蓋,廊橋越發嫵媚動人。

  泰順的廊橋歷史悠久。據記載,泰順最早的廊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我們的先輩面對縱橫交錯的山澗溝壑阻隔行人的困境,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就地取材架起了當時最先進的座座廊橋,為南來北往的人們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仙居橋建於明景泰四年(1453年),溪東橋最早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北澗橋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文興橋建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這些木橋歷經幾百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儲存得這樣完好,無疑是奇蹟。至今,在我們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於建橋和修橋的動人傳說。廊橋,猶如一部古老的書籍,向人們述說著山裡人的風雨歲月。

  家鄉的廊橋,我愛你!你是泰順人民的驕傲!

家鄉的橋作文10

  那一年,當母親在電話裡告訴我,家門前那座年邁的石拱橋已在昨夜的暴雨中轟然倒塌時,我沒有特別的驚訝,只是感覺好象丟失了什麼東西。但這麼多年來,才發現老橋的影子已烙在我記憶的深處,並常常伴著小河的流淌聲,一再入我夢中……

  記憶裡,老橋就彷彿是一個沉默的老人,也不知道站在那裡有多少個年頭了。他連線著門前那條古老的石子路,每天都會有無數雙各種各樣的腳從上面踩過,種地的農夫、擔柴的樵子、洗衣的農婦、歸家的遊子……路面上的石頭,都已經被踩去了稜角,光滑得發亮。我曾經問過村裡的老人,可誰也說不清這座橋建成於哪一年,但我清楚地記得,在老橋的石縫中,已長出了許多類似於石鐘乳的東西。那是歲月的印記啊!要多少年的時光,才能積聚而成?

  老橋很是簡陋,是用老家河裡常見的那種石頭砌成的。橋的兩邊長滿了象爬山虎一樣的植物,藤蔓婉延曲折,緊緊地抓住石頭、伸進石縫,與老橋相依為命,一起渡過了無數個春夏秋冬,也伴我走過了孤獨的童年時光。那時候,白天父母都要上班,村裡的同齡的孩子也很少,我常常在一個人躲在橋底下摸魚捉蝦,並樂此不疲。特別是夏天的時候,大人們也愛在傍晚時分到橋底下坐坐,享受老橋營造的一方清涼,漫無邊際地拉著家常裡短,說些祖輩流傳的故事,而我,則在往往在流水聲裡悠然入夢。偶爾醒來,卻看到橋拱廓出的那片幽藍天空中,繁星閃動……

  記得有一年的汛期,山洪來勢特別兇猛,整個橋面都被漫過去了,激流帶動石塊,轟然作響,大家都為老橋的安危而擔憂。等到洪水退去,才發現老橋的一邊已經被衝開了一個很大的缺口,但它依然不曾倒塌,簡單修復後,又一如往常地承載著人們匆匆的腳步。有時候我想,也許再過一百年,我的後代還會從座橋上走過呢。

  但是,它最終還是倒塌了!和那些曾經生活在這裡的祖輩人一樣,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幾年之後,當我再回家鄉時,老橋倒塌下來的那些痕跡,也已被洪水沖刷地乾乾淨淨,取而代之的,是上面新建起的嶄新公路橋。而門前的石頭路,也改道成了水泥公路。老路的路基上,荒草萋萋,幾近淹沒。

  我知道我應該欣喜,為山村的變化。但我仍然懷念我的老橋——那座無名的老橋。

家鄉的橋作文11

  椒江二橋在20xx年8月8日正式通車了,它可是我們台州必不可少的交通命脈呢!在寒假裡,我們一家四口驅車前去椒江二橋來領略它的雄偉風姿。

  遠看二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座“人”字形的高大有氣勢的橋架。駛上正橋,正橋是一個雙向六車道,左右車道中間有著一條1.8米高的隔離帶隔開。車道的外側是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走上正橋,前面的牌子寫著“全長3702米”。車子駛到橋架下,可以看見橋架基座有4米寬的橋墩,十分堅固。從橋架上拉下了一根根約有碗口那麼粗的斜拉索,這些斜拉索可以減輕橋架的重量,並且使二橋更加牢固。我懷著好奇心數了數,每一個橋架的一邊各有26根斜拉索,這兩座橋架是二橋最顯眼的。橋面上車輛來來往往,川流不息,一派交通繁忙了。

  從車窗往東看去,就是廣闊的東海了;向西看去,是椒江大橋,橋上行駛的車輛,就像一個個火柴盒;往江面上看,行駛在靈江上的一艘艘貨輪上從橋下而過;向北看去是六個收費廳。

  西陽西下,美麗的火燒雲把靈江都給染成紅色,使二橋顯得更加雄偉壯觀了。

  晚上,華燈初上,近看,只見二橋上燈火通明,燈光璀璨。當你踏上了二橋的時候,你就會被她那無比的美麗所吸引住,兩邊的霓虹燈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兩邊的橋欄外,紅、黃、藍、綠的燈光相互輝映,好像一個個跳躍的音符,給人一種動感和生機。遠看二橋,它就像一條金色的長龍橫臥在靈江之上,聆聽靈江那繁華樂章。

  如果二橋的白天有一種氣勢磅礴之美,那麼夜晚的二橋的夜晚就有一種婉約之美。如果你還沒有來過二橋,那就快春節的期間趕緊來領略二橋雄偉的風姿吧!

家鄉的橋作文12

  “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橋,是一種跨越障礙的特殊建築物。遍佈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連線著祖國的四面八方。同長城一樣,我國古代橋樑的建築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樑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家鄉的小橋,雖沒有趙州橋的奇特構造,也沒有盧溝橋的歷史偉績,但它們就著眼於那與房屋,小溪和花草樹木的映襯美。如果煞它風景,將石橋拆掉,雖綠水依舊繞人家,但心中總會落下莫名的空虛感。

  家鄉的橋大多是鋼筋混泥土的橋,一條條簡單而不失情調。在昔日裡匆匆走過的橋,又何嘗能體會到那橋之美的感受?如若駐足欣賞,便能發現一橋扣一橋,一溪通一溪的美感。“凌虛千尺架飛橋,勢控長虹掛碧霄。”橋下涓涓細流,拍打著沿岸的石縫傳出一陣陣交響曲,再配上岸邊樹上小鳥的合唱可謂是賞心悅目。

  橋一般可分為上部和下部,上部構造即為我們通常看到的橋身,常說的造型優美,曲線圓潤,形如玉帶,態似彩虹,富有動感就是對它的上部構造的讚美,一般而言拱橋橋身造型主要由上下兩條弧線決定,這類橋看上去更具曲線美。不過很可惜,大多數地方的人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幾乎到處都是平板橋了。

  橋樑的下部結構主要包括梁基,橋墩等,它們的作用是為了支承橋跨結構,奉承古橋等。儲存至今,這和它有堅實的地基,合理建造的橋墩和牢固的橋臺密切相關。

  我國橋樑事業正在飛躍發展,這些橋表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

家鄉的橋作文13

  我的家鄉焦溪,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它地處武進和江陰的交界處,三面臨山,鎮內河渠縱橫交錯,橋樑密佈,古街臨河而築,居民枕河而眠,編織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圖。

  焦溪鎮內,一條龍溪河蜿蜒東流,繞鎮而過,如同一條碧綠的絲帶環繞著古鎮。河上最引人注目的是4座小巧玲瓏的石橋,他們都建於乾隆,道光年間,分別是青龍、鹹安、中市、三元橋。每一座橋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他們共同穿越了漫長歲月的風風雨雨,為我們見證了古鎮悠久的歷史。

  在古鎮,最著名的算是三元橋了,三元橋又叫張小娘橋。傳說清朝初年,南下塘承姓是鄉里的大族。她家一個女兒嫁給河北毛家,母親看女,女兒省親,雖一河之隔,卻要繞道而行,因此造了此橋,人們便稱之為張小娘橋。乾隆時,焦溪商業更加繁榮,人們易址重建此橋,並改名為“三元橋”,“三元”即解元,會元,狀元。寓希望鄉里多出人才之意,寄託了對後人美好的心願。三元橋始建於公元1761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傍晚,在清風明月中,遠觀小橋,在萬家燈火的照耀下,三元橋如一彎皎潔的明月倒映河中。

  而四座古橋中,最特別的當推鹹安橋了,他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豬行橋。據說從前,每到“落”上,焦溪苗豬生意特別紅火,很多豬販子都圍聚在鹹安橋一帶進行苗豬交易,“豬行橋”的名稱便由此而來。鹹安橋的特別還在於它的形狀。他是四座橋中唯一一座單孔條石橋,別具一格,很有欣賞價值。向晚,獨立古鎮小橋,一眼望去,兩岸水閣逶迤,景色宜人。清詩有云:“野菜饒鄉味,溪流澹客心。小橋行過處,落葉打衣襟。”

  還有“青龍”“中市”二橋,同樣的古樸雅緻、別具匠心,同樣的歷史悠久、寓意不凡。

  說到這裡,心裡頭難免會有一些惋惜,據老人們說,龍溪河上原本還有一座橋,但在1969年時因疏浚舜河,裁直、拓寬老河道,拆除了另一座古橋——寶善橋。今天的我們就只能在老人們依稀的描述中去想象她的美麗模樣了。

  小橋、流水、人家,美麗、古樸、悠遠。這是水鄉特有的美景,如同一幅幅古老的畫面,留下了祖祖輩輩遠去的生活背影。他們是古鎮活的歷史。

家鄉的橋作文14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是偉人毛澤東眼中的橋。在我的心中,橋像小船似的,把人們從這頭送往那頭;橋像一位偉大的母親,呵護著來來往往的人們;橋像美麗的彩虹,把家鄉妝扮得美麗動人。

  南門橋是家鄉極其普通的一座橋,它橫跨在南門河上。橋下共有三個橋墩,橋墩的上面是三條龍,他們昂首挺胸,像威武計程車兵,守護著南門橋。從遠處看,三條龍搖頭擺尾,像要飛起來似的。橋的兩旁便是欄杆,橋欄上刻了許多壁畫,描繪了新都唯一的狀元——楊慎修建南門橋的故事。橋下是南門河,河水不急不緩地流著,魚兒在水中嬉戲,一會兒躲在水草叢中,一會兒激烈地追趕,一會兒又浮上水面吐起泡來。橋上鋪著油砂路面,汽車、行人川流不息。不時還有一群群衣著統一的老人,手中拿著劍,背上揹著樂器談笑風生地從橋上走過,去旁邊的桂湖公園過幸福的老年生活,那開心的說笑聲迴盪在橋的上空。

  清晨,晨霧籠罩在橋上,孩子揹著書包從橋上歡快地跑過;大人們提著手提包或公文包從橋上急匆匆地走過;老爺爺老奶奶提著菜籃子悠閒地邊走邊看……橋頭有一家新都著名的小吃“——肖春捲”。每當“賣春捲嘍,新鮮的春捲嘞……”的叫賣聲傳來,路過的人總會停下來,買一盒嘗一嘗。

  傍晚,老人們在南門橋的樹旁下棋、跳廣場舞;孩子們拿起自己折的小紙船,放進河裡,一邊跟著小船跑,一邊叫:“小紙船漂遠了!小紙船漂遠了……”

  媽媽告訴我:“孩子,橋一生都在為人類奉獻,是一個了不起的英雄啊!”聽了媽媽的話,看著南門橋,特別是欄杆上的壁畫,我想到了每天接送我上學的婆婆,每天為我檢查作業的媽媽,每天教我知識的老師……她們難道不是一座座橋嗎?想到這裡,我深情地擁著南門橋,讓媽媽用相機拍下這神聖的一刻。我決定從此以後好好對待婆婆、媽媽和爸爸、老師……,尊重她們,報答她們。

  我愛家鄉的南門橋,我愛建設南門橋的新都人民,我更愛像南門橋一樣婆婆、媽媽和爸爸、老師……

家鄉的橋作文15

  家鄉有做洛陽橋,它是中國的四大名橋之一,坐落在洛江路海口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春暖花開的三月,我們隨旅遊團來到洛陽橋。我們在橋頭看到古榕,它們都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可依然鬱鬱蔥蔥。導遊邊走邊說:洛陽橋全長有1200米,寬五米。橋上兩旁翼以扶攔,攔杆石柱上頭,雕鏤著精緻雄壯的石獅,在橋的東西兩側還建有7亭9塔。聽了介紹,大家更加興致勃勃了。

  走上洛陽橋,我們看見橋上有巨大的石板一塊塊至少都幾百、上千斤重,我詢問導遊,當時勞動工具極為簡陋,根本就沒有裝置來搬運重達千萬斤的大石頭,能工巧匠們是用什麼辦法搬運石頭的呢?導遊笑了笑說道:據說,,當時人們才用的是:“激浪漲舟,浮運架樑”的辦法,利用水漲船高的原理,用木船把一塊塊中雜樹墩的巨石鋪架上橋墩上,大大提高了認識架樑的速度。我們走著走著,有一個遊客問:當時沒有水泥,是怎麼把橋基和橋墩凝結成牢固的整體呢?大家都疑問的看向導遊?導遊也回答說道:用“種蠣固基法”,則是巧妙地養殖大量杜蠣,把橋基和橋墩膠和凝結成牢固的整體,有效地保護了橋墩的穩固,使之成為驚濤難撼的中流砥柱。聽了介紹我們受到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這時一陣海風吹來,舉目只見江水滾滾,令我思緒飛揚,不由的想起了一個有關洛陽橋的傳說。一千多年前,洛陽江上沒有橋。這一天,江上風平浪靜,突然,船駛到江心,狂風大作,船上的人們驚慌失措。天上突然飛過一道光,只聽見有人吆喝:“蔡大人在此不得無禮”!海面頓時風平浪靜,只見一個孕婦走了出來說,我的丈夫姓蔡,大家都說這孩子長大以後能當官。果然,這孩子長大以後努力學習,當上了宋代泉州太守,主持修建了洛陽橋。

  啊!永遠的洛陽橋……你是一首古老的歌謠,傳誦著千百年前的壯麗詩篇:你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史詩,記載著閩南兒女從古至今的動能樂章:你是一條五彩的紐帶,把海內外華夏兒女的心緊連線在一起。

  我愛家鄉的洛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