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教案模板彙總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數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班數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幼兒透過合作交流學習7的分解與組成,感知數的分和的有序性。
2、讓幼兒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共同學習、發展,充分體驗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的快樂。
2、能與同伴合作,並嘗試記錄結果。
2、提高邏輯推理能力,養成有序做事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不同大小、顏色、形狀的西瓜、桃子的圖片若干,不同種類的拼插玩具和廢舊材料。
2、音樂磁帶:《我的朋友在哪裡》
3、顏色或圖案不同的數字1—6的卡片。
4、7的分和式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情境創設
1、拍手遊戲:教師採用問答的方式與幼兒一起復習6的組成。
師:嗨嗨,我的1球碰幾球?
幼兒:嗨嗨,你的1球碰5球。
2、每組組長自報家門,教師為每組貼上相應的羊羊貼畫。
3、師:我們每隻羊羊隊的小朋友都很好,今天老師還特別為你們請來了一個朋友(出示數字7),讓數字7作裁判,評判出究竟是哪隻羊羊隊取得最後的勝利。
二、羊羊大戰
1、數字7裁判為我們每隻羊羊隊的小朋友都準備了7件物品。(出示西瓜、桃子、拼插玩具和一些廢舊材料),但是數字7可給你們提要求了:
(1)請每組幼兒拿到7件物品後不要亂動,先觀察這些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再把這些物品分成倆份,並說出你分的依據是什麼?轉動腦筋,看看哪組分得方法多?
(2)分完後要把你分的結果填寫到記錄表上。
2、幼兒分組合作進行分解、記錄,教師巡視並作個別指導。
喜羊羊隊材料:桃子圖片;美羊羊隊材料:西瓜圖片;沸羊羊隊材料:金魚圖片;懶羊羊隊材料:拼插玩具;暖羊羊隊材料:奶盒和奶瓶;慢羊羊隊材料:各種紙盒(牙膏盒、藥盒、煙盒)。等等
3、幼兒彙報美羊羊隊:老師,我們組按西瓜的大小把7分成了1和6、
喜羊羊隊:我們組按桃子的種類把7分成了2和5、
暖羊羊隊:我門組的材料都是關於奶的飲料,按盒子的和瓶子的把7分成了3和4;
4、教師小結。
引導幼兒歸納7的分解方法有多少種。
5、數字7裁判評出優勝獎,給予鼓勵。
三、遊戲:我的朋友在哪裡1、教師發給每位幼兒一張數字卡片。
2、找朋友。
音樂《我的朋友在哪裡》,幼兒手拿數字卡片邊唱邊找自己的好朋友。
3、幼兒互相檢查,找到的朋友對不對。
4、彙報。
我是草莓3,我是草莓4,我們合起來是數字7,我們倆是好朋友。(倆個好朋友互相抱抱)
四、延伸我們學習了數字2-7的分解,也知道他們的分解方法有多種,請幼兒回家自己探索8的分解方法有多少種,你能找到怎樣的規律。
活動反思:
活動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備課過程中對活動內容、教學理論、幼兒學習方法的認知變化。
2、對活動過程的反思:(以下方面無論是與否,都應該分析是與否的原因,從而總結經驗或提出改進措施)
⑴對幼兒發展的反思,例如,是否被理解、尊重、接納?是否有適度的自由空間?是否能透過與環境材料、同伴以及教師的互動,在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發展?
⑵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思,例如,是否瞭解幼兒的經驗水平、學習特點和個性特徵?是否能把握教育內容的核心價值及其發展線索?能否以自己最小的支援,促進幼兒最大限度的發展?
⑶對師幼互動的反思,例如,師幼配合情況,教師能否依幼兒的需要調整教學。
3、對活動效果的評析。在對目標、策略的驗證與分析中找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並明確今後改進與完善的方向。
4、 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課,你會怎樣上?有什麼新想法嗎?或當時聽課的老師或者專家對你這節課有什麼評價?對你有什麼啟發?
大班數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進一步學習7、8的組成,體驗兩個部分數之間的互換關係。
2、能仔細觀察圖片,能獨立地找出不同的特徵嘗試進行分合。
3、樂於接受和嘗試新的方法進行操作。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已學習過7、8的組成。
物質準備:
教具:烏龜一家的圖片(圖上有7只烏龜,1只大烏龜,六隻小烏龜,三隻在岸上,四隻在水裡)學具:《幼兒用書》(P7頁)幼兒人手一支筆。
活動過程:
※烏龜一家出來玩——教師(出示一張“烏龜一家”的圖片),今天天氣真好啊,烏龜一家出來玩啦,看,這兒有幾隻烏龜?他們都一樣嗎?哪兒不一樣啊?
——提醒幼兒先記錄總數,再引導幼兒觀察圖上有的烏龜有什麼相同與不同的地方。
——教師:我們發現了許多不一樣的地方,誰按這些不同把烏龜分成兩組?
——幼兒思考並嘗試將烏龜分成兩組,說一說:大烏龜有幾隻,小烏龜有幾隻,根據大小特徵,用分合式記錄烏龜的數量。然後再找出一個不同點分一分並記錄,如:按烏龜所在的位置不同,分為三隻在岸上和四隻在水裡等。
※小組操作活動——彩色的動物。鼓勵幼兒觀察畫面,將圖中的小動物按顏色、大小、方位的不同特徵列出分合式,引導幼兒找出一個不同點列出兩道分合式。
——看圖列分合式。請幼兒觀察點子圖,用短線將一排點子分成兩份或用兩種顏色將點子塗色,鼓勵幼兒用兩道分合式進行記錄,如8可以分成1和7、7和1.
※活動評價:
請幼兒展示自己的操作材料,師幼共同檢查,引導幼兒觀察按互換關係記錄的結果,發現這種記錄方式,即:它們的數字相同,但位置不同。
大班數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⒈理解物體重量之間的關係。
⒉初步學習運用換算的方法計算物體的重量。
活動準備
教具:貼絨動物(一隻羊、四隻貓、八隻小雞)貼絨天平兩隻,幼兒操作材料貼絨水果(一個菠蘿、三個蘋果、四個橘子)。
活動過程
一、它們一樣重,初步感知物體之間的重量關係
⒈水果來比重
師:今天三種水果想來比重量,看看誰和誰比了?幾個菠蘿和幾個梨一樣重?
那梨也要來和橘子來比一比,它們比的結果是什麼?誰和誰一樣重?
⒉幼兒猜測
現在請你們想一想一隻菠蘿和幾隻橘子一樣重?(根據幼兒的回答在天平的另一邊放上四隻香蕉)
⒊幼兒介紹自己換算的方法
師:你算出來是多少?你是用什麼方法算出來的?
教師示範方法,我們知道一隻菠蘿是和兩隻梨一樣重的,那我們再把一隻梨換成兩隻橘子,現在你們知道一隻菠蘿和幾隻梨一樣重了?
⒋幼兒操作用同樣的方法比較動物之間的重量
師:這裡有誰?請幼兒說說誰和誰是一樣重的?(知道一隻羊和三隻貓一樣重,一隻貓和三隻小雞一樣重。)
再次提問:那一隻羊要和幾隻小雞一樣重呢?請你們
教師演示貼絨教具:將一隻貓替換成三隻小雞,再請幼兒數一數一隻羊有幾隻小雞重。(九隻)
二、看誰算得快,幼兒進一步感知物體之間的重量關係
⒈幼兒學習比較重量
師:剛才我們透過動物之間的換算,知道了一隻羊和九隻小雞一樣重,下面小朋友們的操作紙上還有兩題,請你們幫水果們算一算答案是多少,可以拿盒子裡面的圖片擺一擺,算出來以後在相應的天平空格中填上數字。
⒉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⒊講評:你的操作結果是什麼?一隻蘋果和幾隻橘子一樣重?為什麼?
大班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積極操作、探索,透過“畫手數格,抓珠數數”等途徑,來比較準確地判斷手的大小。
2.學習數數、測量、統計、表達與交流,初步習得積極地從多種角度解決問題的態度。
3.養成實驗中的`記錄習慣,體驗合作探索的快樂。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體驗數學集體遊戲的快樂。
【教學準備】
1、每人一張方格紙珠子、盤子、繩子若干。
2、集體記錄表一張。
【教學過程】
一、教師直接提出問題,請孩子們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問:
1.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手,它們一樣大嗎?
2.今天我們要選出班裡大手冠軍和小手冠軍,那用什麼方法可知道手的大小呢?
3.哪種方法能使我們更準確的知道手的大小呢?
二、給孩子們充分的時間運用格子紙和珠子的方法,測量手的大小
1.讓孩子們在方格紙上畫畫小手,數數手佔的格數,瞭解手的大小。
(1)格子紙上有整格、半格怎麼辦?
(2)整格與半格分類記錄
(3)小結:手形所佔的格子數多,就說明手大;
手形所佔的格子數少,就說明手小。
2.小組合作:探索每個人的手能抓起多少珠子
(1)將抓起的珠子數量記錄在紙上
(2)小結:抓的珠子數多就說明手大;抓的珠子數少就說明手小。
三、根據全班的統計結果,對測量手大小的方法展開進一步的討論。
1.提問:
(1)透過畫手、抓珠子,我們是否知道了手的大小?
(2)我們畫了手,抓了珠子,怎麼就知道了手的大小呢?
2.引導幼兒觀察集體記錄表
(1)看看誰的手形佔的格子數多,誰抓的珠子數最多,找出大手冠軍。
(2)用同樣的方法找出小手冠軍。
(3)這種方法是否真的可行呢?讓我們來驗證一下。
請大手冠軍與小手冠軍的兩位小朋友驗證給全體孩子看。(手對手)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內容易於幼兒理解,並且直觀,極大地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你們知道你的手有多大嗎?那麼怎麼去測量手的大小呢?然後開始討論,最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透過討論最後達到共識,可以畫手印,還可以抓珠子看誰抓得多等等。孩子自己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孩子很有成就感。尤其是活動中,每個孩子都參與進來,按照自己喜歡的辦法去比較,孩子興致特別高,同時也達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
大班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圖形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2、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感受圖形組合創新的樂趣。
3、讓幼兒儘可能的說出與圖形想象的物體,初步學習從一點向多點發散的思維方法,培養初步的想象力與發展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收集不同形狀的物體若干、製作課件、請家長多讓幼兒見識一些帶有明顯特徵的物品,瞭解圖形特徵。
教學過程:
(一)匯入活動:情景遊戲師:小朋友,你們聞到了什麼香味?(一間食品超市、一間麵包房、一家點心店),我們一起去看看都有什麼好吃的美味食品吧!
(二)擴散思維活動師:說一說你們手中拿的都是什麼食品?什麼形狀?(互相說、個別說)你們看老師手中拿的麵包是什麼形狀的?展示幾種食品,引導幼兒說出不同形狀的圖形特徵。
(三)想一想師:在生活中,你還見過什麼形狀的物品?(幼兒互相爭著說)
(四)分類整理活動(出示多種形狀的物品)師:咱們生活中有很多形狀的物品,如果不小心把這些物品混在一起,那可怎麼辦?
(引導幼兒區分整理物品,並提示幼兒用貼標籤的形式記錄自己的勞動成果,並驗收區分整理的物品對不對。)
(五)由一點向多點發散思維活動1、師:剛才我們認識了這麼多不同形狀的物品,你還能說出幾種不同形狀的物品嗎?(個別幼兒回答)2、課件展示。
師:圖形在地上打了個滾變成圓圓的皮球,還會變成什麼?(課件演示圓形又變成了腳踏車的車輪,又變成了圓圓的小汽車,依次利用課件展示長方形的信封變成電話機,又變成了長方形的手機,三角形的風箏變成降落傘,又變成航模飛機。)引導幼兒想象還有什麼物品是根據自身的特徵變化一下就能應用於人們生活中的。
3、教師繼續提問,師:你還想在未來發明創造什麼形狀的物品,他對人們生活有什麼好處?
隨著疑問的設定,引導幼兒大膽想象,並用語言表達出來,充分激發幼兒的創新想象力。
(六)操作活動師:小朋友們,圖形娃娃很喜歡和你們一起玩,現在請你們和他們一起玩吧!鼓勵幼兒自由添畫、拼貼、剪紙、捏泥,體驗創作的樂趣。
(七)結束活動展示幼兒作品,肯定幼兒的表現,在評價中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八)活動延伸鼓勵幼兒下課後,到區角把自己想象到的在未來會發明的物體畫下來。
教學反思:
老師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示活動,以層層遞進的設問形式激發了幼兒創新思維的興趣。在活動中,利用動靜結合的方式,圍繞“有趣的圖形”開展創新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活動,亦能積極調動幼兒的興趣,使之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提高。老師只以一名引導者、支持者、參與活動,引導幼兒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發散思維,從中體驗到發散思維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