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

  《認識整千數》這節課時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在課前我精心設計了前置作業,為此課堂教學環節也有了相應的改變。起初,研讀教材時覺得書上新授的知識點就是“10個一千是一萬”,而教參上給出的新授環節比較複雜,也顯得雜亂,佔據了課堂大量的時間,而且對於我班學生來說,都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怎樣在課堂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真正釋放學生的思維?反覆思索後我認為只有解放教師的思想,才能成全學生的主動求知。

  於是,我改變課堂教學環節,將主動權交與學生,現將課堂實錄呈現:

  【案例再現】

  教師課件出示一個沒有標明數位的計數器。

  師:這是什麼?

  生齊答:計數器。(有學生說計算器的,立即糾正)

  師:計數器上蘊藏著很多的數學知識,今天就讓我們來當小老師,比一比哪個小老師最會發現數學知識?

  (學生表現欲非常強,課堂氣氛一下子激活了。)

  生1:計數器上面有個、十、百、千、萬。

  師:這是什麼?

  生2:這是數位,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

  師:(板書:數位)關於數位,你還有什麼補充的嗎?

  生3:從右邊數起,第一位是個位。

  師:你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數學知識,數位我們一般都是從右邊數起,那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什麼?第三位呢?第四位呢?第五位呢?(交流前置作業,省略)

  出示數位順序表。

  師:你知道這張是什麼表?你會填寫嗎?(學生獨立填寫)

  追問:為什麼表格的左邊一欄還有省略號?

  生4:因為還有億位。

  生5補充:萬前面還有十萬、百萬、千萬,然後是億。

  師:你知識真豐富,以後我們會學習更多的數位。因為還有還能多數位,所以用省略號表示。你還能從計數器上挖掘什麼知識?

  生6:在個位上撥1粒珠子,就表示1個一。

  師:你能具體撥一個數,並且說一說嗎?

  生6在計算器上撥了一個5,然後說明表示5個一。

  生7:在十位上撥1粒珠子就表示1個十。(生撥20,說明表示2個十。)

  生8:在百位上撥1粒珠子就表示1個百。(生撥300,說明表示3個百。)

  生9:在千位上撥1粒珠子就表示1個千。(生撥20xx,說明表示2個千。)

  生10:在萬位上撥1粒珠子就表示1個萬。(生撥10000,說明表示1個萬。)

  師:你能很快寫出1萬這個數嗎?在自備本上寫一寫。(指名一人板演,請學生點評。)

  生11:我可以數一數,個、十、百、千、萬,檢查寫得對不對。

  師:這個方法好嗎?(生齊答:好!)

  追問:10000在1的後面寫幾個0?

  生12:4個0。

  追問:為什麼是4個0?

  生13:因為有個位、十位、百位、千位,0要佔位。

  師:真不錯,看來計數器上的知識可真多啊!

  (交流前置作業)

  師小結:今天透過計數器,我們一起挖掘出了很多地數學知識,大家藉助計數器認識了數位,會讀數、寫數,以後大家要帶著思考多發現數學知識。

  【反思】

  將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自主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學生思維被完全釋放,體會到自己學習的快樂。學生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決定權就在教師手中,就看教師是否能解放自己的思想,改變以往以教師講授位置,步步照搬的課堂模式。

  有句話叫“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作為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力,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學生展現,但是解放思想並不是完全放手,這樣的課堂更要考驗教師的能力,教師要把學習的知識點僅僅抓住,在學生自由回答中能將重點引出、難點突破,高效的完成教學目標。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四邊形的特徵,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

  2.使學生知道周長的含義,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的周長。

  3.使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

  4.透過多種活動,使學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和估算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教材說明

  本單元是在前面“空間與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內容包括:四邊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周長的含義,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探索和應用,對實物的估量等。

  本單元分三段編排。第一段主要教學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第二段主要教學周長的含義及計算。第三段主要講一些物體長度的估量,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具體安排如下頁表。

  在編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幾何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與空間觀念密切相關的素材,並遵循兒童學習數學的規律,選擇了活動化的呈現方式,目的是加強有關空間觀念的內容。

  標題

  具體內容及要求

  主題圖

  校園場景圖。豐富學生對四邊形的感性認識。

  四邊形

  從各種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認識四邊形的特徵。

  平行四邊形

  結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動讓學生感悟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以及與其他四邊形的聯絡和區別,初步建立平行四邊形的表象,並在方格紙上畫平行四邊形。

  周長

  利用實物和一些圖形,說明周長的含義,並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進一步加深對周長的理解。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發現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

  估計

  透過畫一畫、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動,讓學生估量一些物體的長度。

  教學建議

  長期以來,關於“幾何”的課程內容和目標,在小學階段主要側重於長度、面積和體積的計算,較少涉及三維空間的內容,使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發展。《標準》將以往的“幾何”拓展為“空間與圖形”,是對我國傳統數學課程內容的一次重大變革,符合數學課程改革的國際趨勢。為此,小學階段的教材削弱了單純的平面圖形周長、面積、體積等的計算,加強了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絡,增加了圖形變換、位置的確定等內容,加強了幾何建模以及探究的過程。這樣,把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地融合,與數學課程中各個分支進行整合,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體現“空間與圖形”的教育價值,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把握自己賴以生存的空間,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是小學數學幾何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和空間與圖形有關,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教材選擇了許多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作為教學素材,如把校園體育運動場景作為單元的主題圖,用一個小朋友移推拉門的情境作為平行四邊形的匯入材料,等等。教學時,要充分發揮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並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

  2.注重數學實踐活動,突出幾何探究過程。

  空間觀念是在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回憶生活經驗、觀察實物、動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也是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的重要手段。因為幾何初步知識,無論是線、面、體的特徵還是圖形特徵、性質,對於小學生來講,都比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時,採用了許多活動化的呈現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擺一擺、拼一拼等。教學時,教師就應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事數學活動,讓他們透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鮮明、生動和形象的認識,進而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3.瞭解教材編排特點,恰當把握教學要求。

  學生對一些知識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過程。因此,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識能力,採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結構,把“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學段中,每一學段都有相應的目標。這樣,既突出每個年級的學習重點,又注意前後連貫。如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材就分兩段編寫。本單元是第一次出現,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第二次將在第二學段出現,要求學生理解:兩組對邊平行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可見,同一內容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教學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採用不同的表達形式。就拿常見的數學概念來說,在小學階段,儘管描述式和定義式是最主要的兩種表示方式(定義式是用簡明而完整的語言揭示概念的內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動、具體的語言對概念進行描述),但低年級採用描述式較多,中年級逐步採用定義式。在整個小學階段,大部分概念沒有下嚴格的定義,而是從學生所瞭解的實際事例或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幫助他們感悟概念的本質屬性。本單元教材的編排也是如此,對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周長等都沒有下嚴格意義上的定義,如周長,只要學生能結合具體的物體或圖形說明周長的含義即可。對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教材也沒有分別概括出相應的計算公式(長+寬)×2和邊長×4。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計算的方法有一個獨立思考、不斷感悟和比較的過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現象。

  因此,具體教學時,要認真研讀《標準》,仔細分析教材,恰當把握教學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讓學生去死記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單元可用6課時完成。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3

  三年級數學上冊《時、分、秒》教學反思"時、分、秒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我在教學中始終遵循數學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觀念。

  儘管學生在課上是初步研究有關時間的知識,但生活中學生對於時間已有了相當多的感性知識,切身感受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勞動都與時間息息相關。在課剛開始,我將學生原有的關於時間的知識與生活經驗作為學生的課前測試,兩個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不能正確讀出鐘面上的時刻。針對這一現象,我從四個方面的開始教學:

  一是認識種面,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麼,根據學生的講述,用媒體隨機演示;

  二是認識時間: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的關係時,又用媒體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從而揭示時與分的內在聯絡。

  三是學習看鐘表的方法;

  四是掌握時間的'寫法,並能用這兩種寫法寫出鐘面的時刻。引導學生認識鐘面上時間時,不是教師教給學生怎樣認,而是指導學生觀察,感知要學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撥一個時刻,然後說出來,引導大家討論,最後再有教師歸納總結。這樣做一方面使學生的學習有了實踐的基礎,另一方面學會學習。

  在練習時,我出示了一個可以拖動的鐘面,隨機撥出一個時刻,讓學生正確說出所表示的時間,並讓學生上來撥鐘面,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對於教學難點著重練習,多次比較,找尋克服難點的好辦法。透過創設問題情景和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知識產生、發展的全過程;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激勵學生在今後學習、生活中科學的安排時間,充分利用時間。

  在教學中我做到從學生的需求出發,組織教學,才能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後的目標測試中,兩個班基本上都能認識鐘面上的時間,但還是有幾個學生不能正確計算經過的時間,這是一個難點,需要一個消化過程!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4

  1、本節課的設計從學生的認知經驗出發,恰當地確定教學目標。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讓學生感受到用集合圈來解決問題的價值,又能讓學生掌握使用集合圖解決重疊問題的方法。尤其是最後的鞏固、拓展題的呈現,結合了學生的實際,順其自然,把學生思維的觸角引向深入。

  2、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注重圖形、算式和文字的有效結合。本節課的設計意圖在充分發揮集合圖的作用,但同時加強學生對文字資訊的理解。透過站一站、畫一畫、說一說、想一想等方式讓學生既溝通了已有的知識經驗間的聯絡,又體會到圖形、算式之間的聯絡,為建立數學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臺。

  3、本節課是在找準了學生的認知起點和困惑點的基礎上,尋找了一條符合學生學習的有效教學途徑。首先從學生喜愛的生活情境出發匯入新課,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學習新知識服務。教師只有課前知學,然後才能知教。然而怎樣去知學?又怎樣去知教?是需要課前花足時間去思考的事。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5

  《認識周長》是孩子們以後計算圖形周長的重要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後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由於,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詞語,所以只有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設計這一課時,我主要首先寫了一個周字,讓孩子們說一說周有哪些含義,然後再出示周長,讓孩子們猜一猜周長的周,是什麼意思,並指出周長的 周是周圍的意思。接著,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圖形的一週指的是什麼?透過學生這樣不斷地指,去認識和理解必須是由起點到終點,也就是由起點回到起點,然後再引導學生去概括概念。然後透過指一指,畫一畫,看一看,摸一摸等數學活動,讓孩子充分感受周長的含義。接下來我設計了一些有難度的練習,出示了很多不規則的圖形,讓學生觀察,透過不停地說和指,知道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這就是我們所指的周長。

  最後設計了一些周長的計算。其實也是對周長定義的鞏固。該課時的教學從目標的達成和學生課堂參與來看還是比較好的。不過在時間的安排上還可以安排多一點的內容,把時間把握得更加緊湊一點。

  但是在學生動手測量樹葉的周長時,由於在進行測量之前缺少對學生方法選擇的引導,我發現學生對測量方法的選擇很隨意,不能較準確的測出葉子的周長,如果在測量之前加上個你打算怎樣來測量?問題的探討,也許孩子們完成的會更好一些。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6

  一、聯絡生活實際,探究數學知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教師要勇敢地從教科書裡跳出來,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開展數學活動,讓學生透過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將感性的實際活動與內心的感受、體驗結合起來。在教學“噸” 這個單位時,由於“噸”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接觸,遠遠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物。例如:透過分小組提桶裝礦泉水的活動,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來感知體驗一噸。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教師要善於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數學原理的奧秘就是對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數學更有趣。

  二、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其重要的學習方式

  根據課改精神,現在比較提倡的學習方式是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所以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透過提一提、算一算、舉一舉、理一理等方式逐步感受1噸的重量。同時,在各環節中,我重視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促進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三、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數學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和分目標中,都有“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目標,同時國外(諸如:美國、日本等國家)都將解決問題列為重要目標。由此可見,解決問題的能力尤為重要,為了不斷髮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在練習階段,特別設計了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解決,如在練習中我設計了一篇有趣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日記,由於是單位的錯用鬧出了一系列的笑話,這樣的練習既有趣又聯絡生活,同時也鞏固了新知識。在拓展應用的練習中,更體現了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把現實問題數學化,讓學生體會對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數學知識能夠在生活中發揮威力。這集基礎性、應用性、趣味性、開放性相結合的數學問題,不但鞏固了簡單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學生參與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絡,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數學必須貼近生活,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味為有趣。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讓數學課富有生活氣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讓學生不但學到知識,還能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勝任社會的需要。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7

  核心提示:本課是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第六單元《除法》的第二節,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瞭解“0除以任何不等於0的數都得0”的意義;探索並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是本節課的...

  本課是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第六單元《除法》的第二節,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瞭解“0除以任何不等於0的數都得0”的意義;探索並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是本節課的兩個知識目標,也是兩個重點學習內容,而“0除以任何不為0的數都得0”這個重要知識點對學生來說是比較容易掌握的,但是這一規律在除法計算中的應用則是一個難點,所以我著重對這一個內容進行反思。

  1、整節課我都以小猴子的故事貫穿始末,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由故事匯入得出“0除以任何數都等於0”這一數學規律,然後創設小猴子不會做家庭作業請求幫助這一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過渡到第二個知識點:探索並掌握商中間或末尾由0的除法計算並能正確計算。在處理“商中間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這一難點時,我採取了“學生獨立計算——小組討論——教師總結(對錯例進行及時糾正)——鞏固練習”這一流程,首先我以小猴子遇到難題切入,利用學生的挑戰慾望和表現欲,調動他們學習的熱情,先讓學生結合“0除以任何不為0的數都得0”這一數學規律,獨立解決問題,小組內交流演算法,以同齡人的思維幫助彼此加深對數學規律的理解,然後教師總結計算方法,並強調:在計算時,一定要先對商進行估算。對於錯例,我在黑板上板出過程,然後將正確答案也板出,先讓學生估算商是幾位數,然後將兩個答案進行對比,讓學生自己找出錯誤的地方,教師著重強調0的佔位作用,絕對不可以漏寫。最後出幾道同一型別的題進行鞏固練習,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2、整節課下來,學生對於“商中間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

  這一難點掌握的還是很不錯的,出錯率不高,並且大部分學生還能很好的用簡便豎式來計算。不足的是:在講“0除以任何不為0的數都得0”這一知識點時花費的時間過多,導致後面的練習時間很緊張,學生沒有過多的時間去思考;有很多同學在做題前還是不能很好的估算,一遇到題馬上就列豎式進行計算,估算意識不強,這是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的,要對學生強調估算的重要性,不斷培養他們的估算意識。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8

  教學“噸的認識”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1千克=1000克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麼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並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圖片加以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瞭解1噸有多重,但顯然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說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例項,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9

  在學習噸這個質量單位前,學生已經對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認識。知道了1千克=1000克。較輕物體的質量常用可作單位,而一般的物體用千克作單位。這樣一來學生就知道了測量較重的物體或者是大型物體時常用噸作單位。但是噸到底有多重呢?學生沒有直觀的認識。也不可能像認識克和千克那樣讓學生透過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或者是兩袋鹽的重量來建立感性的認識。所以,對於噸這個質量單位要想建立噸的觀念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我是先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首先課堂上利用10袋100千克大米的質量就是1噸,讓學生感受1噸到底有多重。再利用班上孩子們的體重,從數量上體會。

  我找了班上體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個同學,這樣學生可以想象大約四十個學生的體重就是1噸。然後告訴孩子們,我的體重是50千克。20個老師的體重就是1噸,同時課本上也提供了兩頭牛的體重也大約是1噸。讓學生在對比的數字中感受1噸之大。

  但在教學時發現三年級的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較差,讓學生推算多少個物體重約1噸比較難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體能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現;雖讓學生進行較充分的體驗,但畢竟是三年級的學生,噸離他們的生活實際太遠,有的學生對千克、克的質量的表象還不清晰,對以噸為單位的物體質量的估計就有些離譜。有一位學生說一幢教學樓一棵樹的重約1噸。教學時要讓學生在估計時與1噸重的表象,如2頭牛、40位同學進行比較。由於噸是用來計量較大的物體質量,所以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很少出錯。但實際上學生對於這個單位的掌握還不是很好。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0

  新課標教材中有關時間的內容安排都比較靠前,因此,相對於學生來說,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難,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安排了有關時、分、秒的認識及簡單計算等內容。時、分、秒的認識倒還不算太難,至於時間的簡單計算對於學生來說就有一定的困難,因為時間的進率是60,而我們平時的計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在上了這個單元的內容後,我有以下幾點困惑:

  1、 “時間”和“時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2時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2點,這是一個時刻,而2小時指的就是2個小時,這是一段時間。而書本P62上的2時=( )分卻沒有這樣的區分。

  2、另一個比較困惑的地方是解決問題中的書寫問題。

  3、 “計算經過時間”,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我感到很疑惑。學生對於幾時~幾時的經過時間掌握沒有問題,但對於幾時幾分~幾時幾分中分不夠減(如 4:20~5:00、 4:45~6:10等)的情況掌握得不夠好,只有少數思維好的同學能夠掌握,其他同學的眼睛裡流露出來的都是木然。如何能讓每位學生都能懂呢?我把這一知識結合到生活實際中去,讓學生每天算一算如做作業所用的時間、在校的時間等。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1

  平移和旋轉主要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新教材在這一節的安排只要求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對平移和旋轉現象有一個初步的感受,把平移距離這一部分內容放到了高年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直觀區別平移、旋轉這兩種現象,培養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點想法。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空間與圖形的知識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例項,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所以在本課的匯入部分我用了動態出示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事物:摩天輪、旋轉門、觀光電梯、扶梯、健身器和跳樓機,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類,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從而形成表象,引出課題;然後再讓學生親身體驗平移和旋轉運動,體會兩種運動的區別;最後觀察平面圖形也就是自主練習1中的題目,我不給學生動態的演示了,讓孩子自己發揮已有的認知經驗和想象能力來判斷平移和旋轉現象,再讓學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轉的現象。

  在本課中,有兩個地方學生遇到了分歧,一個是對盪鞦韆的運動方式的判斷,另一個是對物體平移後的樣子的判斷。處理第一個分歧,我給學生出示的是個動態盪鞦韆的圖片,上面清晰地顯示了鞦韆動起來是圍繞著一根軸在轉動,這個時候我給學生解釋旋轉是圍繞著一個點或一根軸做圓周運動,盪鞦韆的運動其實是圓周運動的一部分,這樣學生就能很好地理解盪鞦韆為什麼是旋轉了;而另一個分歧是在做課後練習的時候,學生並沒有看清題目要求就去連線了,故把形狀相同的兩幅圖連在了一起,其實還是對平移的特點沒有弄清楚,於是我從講臺走到學生面前再向後轉,讓學生說一說我做了幾個動作,僅僅一個平移能完成嗎?這時候學生恍然大悟,發現了問題。講解過程中圍繞著這個問題總結,平移不改變圖形或物體的形狀和方向,只改變了位置而已。課堂上遇到分歧不要緊,學生在碰到問題時會進行反駁和議論,正是在這種不斷質疑不斷思考中才會有突破。

  整堂課學生參與度很高,學習興趣濃厚,自信心提升不少,但課堂也有很多的不足,像對一些課堂生成的處理,對一些小細節的處理,都不是很好,比如,對六種物體的運動方式分完類後,問你能不能給這種現象起個名字?當時有個學生說叫順時針,我說這是一個方向,就給孩子否了,應該順著孩子的想法說那如果這樣轉呢(逆時針)?學生就會發現這樣起名就不全面了。再比如,課本練習2的時間分配不太合理,在做的時候如果教師能先讓孩子讀一讀題目要求,弄清意思以後再放手就不會出現那麼多錯誤了。所以說課堂上的一些做題習慣也反射著考試時孩子的習慣。要想提高成績,還是應該從細節處抓起。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2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只有當數學問題和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具體的、生動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源泉。本課以植樹活動的學習情境為載體,根據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引導學生體驗多樣化的演算法,透過較最佳化與多樣化的演算法相互驗證來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這一知識。

  教學時,為了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1、創設一個貼近學生現實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願望。

  2、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體驗探求新知的樂趣。

  3、練習生動有趣,學生在快樂中完成練習。

  不足之處。

  1、 班上人太多,有四五個學生在玩小棒,沒有制止。

  2、 學生展示很多很好,但佔有時間較多,練習時間較少。

  3、 小組合作中,學困生照顧得不夠,感覺掌握得不好。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3

  《購物》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探索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在具體的情景中,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計算對孩子來說是乾巴巴的,既單調又枯燥。我想怎樣創設“購物”這一情境,把學生熟悉並十分感興趣的“購物”這一生活情境引入課堂。首先,我以談話的形式匯入:同學們,新學期開始了,圖書館需要添置一些物品,淘氣作為圖書助理員想邀請我們三(6)班的同學一起去,但是有一個小小要求,需要做對他出的口算題,在這兒很自然的對舊知進行了複習,同時也為新課奠定了基礎。

  教學時,我透過和淘氣一起購置櫃子,桌子和椅子引入,讓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並由學生自己理解所給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學生提出的4把椅子多少錢的時候,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交流,去合作,去展示,學生出現了多種演算法:(1)12+12+12+12=48,(2)畫圖(3)口算(4)透過列豎式進行計算12X4=48。根據學生的4種解答,我先鼓勵學生的做法,讓學生體會哪種演算法既簡單又不會出現錯誤,由學生交流後最後得出列豎式,並結合教具來理解豎式計算的演算法,讓學生了解算理,從而學會了本節的新知。

  看了孩子們能自己提出問題又能自己解決問題,我心裡不知有多高興,真的孩子的能力是無法估計的。我真是笑在臉上,喜在心裡呀!因為,這節課不僅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會了計算,體會了演算法多樣化,達到了本節課預定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了如何進行小組交流;如何傾聽、借鑑、反思,達到演算法的最佳化;如何進行相互評價;如何學習數學等等。同時,也讓我明白了:課堂中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能進行更有效的學習。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4

  (1)加強概念教學。平時教學中應該認真設計練習,特別是對概念的理解,學生常常是似懂非懂,要讓學生分層次深入理解,必須要讓學生透過比較、判斷等有衝擊性的思考暴露錯誤的思維,並透過一定量的形式多樣、層次鮮明的練習讓學生鞏固。對於較抽象的概念,一定要多讓學生體驗,增加感性認識,逐步建立表象。讓家長幫忙多創造機會讓學生使用生活中的數學,多次鞏固概念表象。

  (2)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學生思維偏向直觀和直線型,稍微轉個彎就站在那裡不動了。教師要注重課堂作業的設計,多讓學生暴露思維,多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相結合,讓學生有話說,有發現有思考,並多設計變式題衝擊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有條理分析、多角度求證等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是學習的重要保證。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比如認真讀題、細心檢查、用不同方法檢驗答題、列草稿等,要透過長期堅持和平時評價加強習慣培養。在平時的教學中,不但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而且要有強制性的學習方法的鞏固,因為學生對於自己用得不熟練的方法往往會習慣性地拒之門外,這樣的話學生就不能學到更多新方法,更加不能體驗好方法的優點。

  (4)透過錯題分析來指導學生學習。學生錯題常常會是同一類題目。如果能對錯題深加研究,找到錯誤原因,訂正錯題,並做練習鞏固,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一次次的錯誤。下學期繼續加強學生錯題記錄分析,收集學生錯題型別和錯誤原因,針對學生的學習困難有效設計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

  (5)加強學生數學閱讀。透過數學報紙和《馬小跳學數學》系列書的閱讀,使學生能在數學閱讀理解方面有一定的提高。

  (6)繼續每日三題的訓練和口算訓練。數學學習主要在於上課時間,但一些學生忘性大,學會的題目過幾天就忘記了,而且計算速度和正確率都不高。所以堅持這兩項作業的訓練對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7)繼續和家長保持經常聯絡。教學生先教家長,讓家長懂得怎麼配合教師的教育,這對教師、家長、孩子三方都有很大的好處。

  (8)繼續研究學生評價方法。這學期一直在思考怎麼做學生會更加喜歡數學,能自己主動學習數學,下學期繼續思考實踐。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15

  這節課主要是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並能結合具體的情境正確估算,會用乘法驗算除法。

  1.結合“送溫暖”的情境,讓學生找出有用的數學資訊,並提出問題,列出算式:576÷6。

  2.引導估算。請學生估一估,每所希望小學大約能分到多少本書。讓學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如:把576看成是600,600÷6=100,每所學校分到的書 不足100本;或6×90=540,每所學校分到的書多於90本……綜合學生的分析,上面除法算式的商應該是一個兩位數,且大於90小於100。

  3.求準確商。先請學生獨立試做,然後組織交流。在交流中著重解決:被除數百位上的“5”比除數“6”小怎麼辦?商“9”寫在什麼位上?

  4.回答問題,並反思解決問題的過程。

  每節課我都會盡量突出重點,把複雜的東西摒棄,讓學生有一個更清晰的解題思路。這節課我就讓學生掌握方法,強調容易出錯的問題,效果還比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