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實用的科學教案模板集錦7篇

科學教案

實用的科學教案模板集錦7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利用統計表記錄並比較塑膠與其他材料在性質上的區別。

  2、對於有關塑膠性質的問題,能夠提出自己的猜想,並能透過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3、能從實驗結果中發現新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舉例說出人們為了滿足城樓而不斷地研究開發新材料。

  2、能分別舉出兩個例項說明塑膠製品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引起的環境問題。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說出塑膠的多種性質,並能用三個以上的例項說明塑膠的用途。

  2、能舉出兩種以上新材料的性質和用途。3、能舉例說出物品的特點與組成該物品材料的性質有關。

  教學準備

  木尺、塑膠尺、塑膠杯、熱水、冷水、漏斗、塑膠手套、棉布手套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塑膠是一種用途廣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品是由塑膠製成。

  二、活動一:比較塑膠尺子和木頭尺子

  在書中的表中記錄兩種尺子的特性。

  討論用塑膠代替木頭有什麼優點?有什麼不足?

  同組比較塑膠尺子和木頭尺子

  同學記錄

  全班交流

  三、活動二:塑膠杯遇到熱水會怎樣?

  提示:分別向塑膠杯或礦泉水瓶內裝入冷水和熱水,觀察它們的變化。

  學生自己預測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

  學生交流

  四、活動三:戴手套。

  一隻手戴塑膠手套,另一隻手戴棉布手套,兩隻手的感覺一樣嗎?

  學生實驗

  學生交流

  五、學習科學線上——活動四:認識新材料。

  1、認識書中介紹的新材料

  2、談談對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設計什麼樣的新材料?

  六、拓展。

  1、上學期我們曾經做過埋垃圾的實驗,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沒有腐爛?

  板書設計:

  2、塑 料

  塑膠的用途

  塑膠的性質

  新材料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 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透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於昆蟲的細節

  【教學難點】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匯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於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傢伙為伍並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林,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裡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現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裝置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 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麼?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 師:這些傢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透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透過觀察發現,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瞭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於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例項: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物件,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築巢……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可供觀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複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佈細毛,有鉤爪

  ……

  實踐活動:藉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

  教學後記:

科學教案 篇3

  目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認識實驗是化學學習的重要途徑,學會細緻、準確、客觀地觀察、描述和記錄實驗現象。

  2、過程與方法:能有意識地發現生活中值得探究的問題,並能進行實驗,透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

  3、情感與價值觀: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以及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認識學習化學的價值。

  實驗準備:

  1、澄清石灰水,水

  2、蠟燭、小刀、火柴、燒杯(乾燥、潔淨)、集氣瓶、玻璃片、水槽。

  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回顧舊識:

  請舉出你瞭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燒的物質。

  思維聯想:

  怎樣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

  實驗探究:

  探究1:觀察和描述——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探究指導:

  觀察方法:運用味覺以外的感覺器官對蠟燭燃燒前、燃燒時和熄滅後進行詳細的、客觀的觀察、描述和記錄。

  記錄方法:課本第九頁探究實驗報告。

  探究觀察提示:

  1、點燃前:觀察色、味、狀態,形狀,硬度,溶於水的性質,是否浮在水面,水裡或沉入水底。

  2、點燃時:發生了哪些變化?火焰的層次怎樣,亮度怎能樣,溫度高低怎樣?怎樣證明它的生成物是什麼?

  3、熄滅時:有何現象?迅速用火柴點剛熄滅的白煙,蠟燭能否重新燃燒?

  探究參考:

  1、點燃前:蠟燭為圓柱形,白色固體,半透明,有輕微的氣味,質地柔軟。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劃出痕跡,中心由細線擰成的燭芯,把切下的小塊蠟燭放入水中,不溶於水且浮在水面上,說明密度比水小。

  2、點燃時:蠟燭能被點燃,燃燒時較安靜,並能持續燃燒,有火焰產生,火焰會隨氣流閃爍、搖晃,火焰上有黑煙向上衝,火焰分層次,上層火焰黃色且明亮,中層較暗,內層底部淡藍色,把火柴梗放入燭火中,外層火焰處最先碳化,說明外焰溫度最高。加熱物體時應用外焰。

  3、熄滅時:有白煙從燭芯飄出,迅速用火柴點燃白煙,火會順白煙將蠟燭重新點燃。

  實驗中注意的問題:

  1、點燃蠟燭時要仔細觀察前、中、後的所有現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時間為2S左右。

  3、點燃蠟燭熄滅後的白煙時,最好選粗蠟燭且速度要快。

  小結:略

  作業:探究實驗報告。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透過多種方式獲得植物生長過程和變化的相關資訊。

  2、能按照植物種植方法的提示種植選定的植物。

  3、能根據公式計算種子的`發芽率。

  4、能蒐集如何給植物施肥的資料。

  重點:指導學生親自播種一種植物,並設計製作記錄植物生長的表格。

  難點:指導並鼓勵學生堅持持久地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

  教學準備

  花盆、花鏟、植物種子、熱水、冷水、泡種子的小盆、放土壤的其他容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師:課前老師讓大家蒐集了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長過程,都帶來了嗎?你是用什麼方法蒐集到的?

  2、教師小結:蒐集資料可以利用上網查詢、利用聲像資料查詢、想有經驗的菜農請教等方法。

  (二)學習新課:

  1、種茄子。

  (1)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看來,我們光說還不行,還需要同學們親自來實踐!你們小組商量一下,種什麼好呢?

  (2)確定種植的植物,並明確小組內的分工。

  (3)師:種植需要哪些步驟?

  (4)選擇合適的工具,種植植物。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

  (1)師:透過這段時間種植植物,你們有什麼發現?

  (2)學生彙報,有的小組活的比較多,有的比較少。

  (3)師:怎樣確定哪個小組的種子發芽率高?

  (4)學生彙報測定。

  3、給茄子準備“營養”。

  師:人的生長需要營養,茄子的生長也需要營養,讓我們給茄子準備一些營養吧!

  4、記錄茄子的一生。

  師:想一想,茄子的生長過程可能是什麼樣子的?可以採用哪種方法記錄茄子的生長過程?

  師:同學們一定要堅持進行長期不懈的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不能半途而廢。

  5、教學反思: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會觀察比較與描述陶瓷與玻璃的相同與不同。

  (2)會觀察比較與描述陶和瓷的相同與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顆粒的粗細不同等。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玻璃和陶瓷特點的相同點,如不會生鏽、腐爛,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們的不同點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瞭解玻璃與陶瓷的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製造陶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發明創造。

  (2)體會到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陶瓷的應用還相當普遍。

  二.教學準備;

  1.學生自帶一些玻璃、陶瓷用品,變色眼鏡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鏡、簡易顯微鏡等。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檢查學生帶來的物品。

  2.複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讓學生說說自己帶來的物品是什麼做的,幹什麼用的。

  (1)學生彙報。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麼用途?

  (2)師生小結。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鏡觀察、鉛筆敲、互相刻劃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與相同點。還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學生研究後彙報。

  (3)教師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用酒精燈加熱玻璃管後會變軟,而陶瓷不會變軟;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們都可以作為盛東西的容器,而且儲存效果好,因為他們不會生鏽、腐爛。

  (4)師生共同小結小結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3.比較陶片和瓷片有什麼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劃比較軟硬,放大鏡觀察顆粒的大小。從而區別陶與瓷。

  4.古代人是怎樣發明陶瓷的。

  (1)介紹中國的陶瓷技術。中國是陶瓷的發源地。在英文中“陶瓷”與“中國”是一個詞,“ahina”。

  (2)學生閱讀P56的圖,想象古代人是怎樣發明陶瓷的。

  (3)小組交流。

  (4)個別同學彙報交流。

  5.介紹陶瓷和玻璃的廣泛用途。

  (三)課後作業。

  用泥土製作一個陶瓷模型。

科學教案 篇6

  【課前導學】

  一、介紹作者、解題。

  喬治薩頓是一位科學史家,在某種意義上講,他可以說是近代科學史學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名的新人文主義的倡導者。在薩頓之前,科學史自身雖然已有很長的發展歷程,但卻還沒有作為一門獨立的職業化的學科而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薩頓透過一生的努力,以其業績奠定了科學史學科的基礎:他創辦了重要的科學史刊物;他確立了這個學術領域的獨立性;他建立了以學科為基礎的學會;他為科學史領域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一般性的綜述、高階的專著以及教學手冊,並建立起科學史的教學體系。總之,人們經常把薩頓看作是當代科學史學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本文中的東方是指亞洲和非洲一帶,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遠東、中東地區和近東地區。在上古和中古時期,這裡曾建立了光輝燦爛的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華夏文明等等。

  本文是一篇談論科學史的短文。

  二、學生閱讀課文,並用一句話概括每一小節的內容。

  【課堂講學】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透過問題探討,認識文明對話的內涵及其意義。

  2、能為較長的學術文章提煉關鍵詞語,寫出內容提要。

  3、認識各種常見議論文在表達方式、語言使用和整體風格上的不同特點。

  4、瞭解、運用常用的論證方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每一小節的內容的情況。

  二、師生討論歸納如下:

  1、從實驗科學的角度來看,東方和西方是極端對立的。

  2、科學全部形成的種子是來自東方的。

  3、今日西方仍需要東方。

  4、分析這類人的表現和實質。

  5、淨化西方文明的途徑和方法。

  6、新的鼓舞來自東方。

  7、指出科學不能控制它本身的應用。

  8、東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質。

  9、感恩東方文明,並對它寄予希望。

  10、再一次強調應該具有科學的態度,以實現東西方文明的融合。

  三、歸納本文的結構提綱:

  第一部分:(1-3)要正確認識東方和西方的關係。

  第二部分:(4-8)不能正確認識東西方科學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三部分:(9-10)總結全文,促使東西方文化融合,完滿地實現人類的使命。

  四、問題探討:

  1、東方科學與西方科學有什麼樣的關係?

  明:東方科學和思想是西方科學的源頭,並且會給現代西方帶來新的生機。

  2、作者從什麼角度論述了東方科學在發展人類文明方面在作用,並批評了某些偏見的?

  明:作者將自己多年研究科學史得出的結論,告誡某些帶有民族和地區偏見的西方人,要他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歷史與現實,進行文明對話,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和繁榮。

  五、探究寫法:

  1、多用詩意的比喻,增強作品的形象性。

  如:第二節“實驗科學不只是西方的子孫,也是東方的後代,東方是母親,西方是父親”。用了一個人們習見的比喻,揭示出東西方科學的關係。

  “光明從東方來,法則從西方來,”光明是隱喻,比喻來自東方的真理,這真理像陽光一樣投射過來。

  2、文章組合上多變化,比較自然。

  自己的擔憂——存在的問題——一代人的使命——強調應具有的科學態度——文明要經過歷史的考驗而存活下來。

  【課堂練習】

  問題一 《東方和西方的科學》一文選用了哪些材料闡述了什麼論點?

  問題二 本文運用了比較論證的方法,請結合文章,說說什麼是比較論證,作者是怎樣透過比較來闡述道理的。

  問題三 以具體語段為例,試分析體會本文語言的特點。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研究的主題,自由組合形成合作小組,並針對問題提出研究方案,即明確做什麼和如何著手做。

  2.能根據自己蒐集的資料動手辦一份小報,懂得蒐集資料是科學學習的的一種重要的方式。

  3.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研究活動結果,與同學進行交流、評議。

  4.擴充套件學習與本單元科學教學內容相關的基礎知識。

  5.願意提供自己的研究資料和發現,與他人分享研究成果,體驗合作的愉快。

  6.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教學準備

  1.蒐集與自由研究主題相關資料和圖片。

  2.白紙一張,鉛筆、彩色筆、剪刀。

  教學建議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播放影片或閱讀一段有關宇宙單元的。

  2.分析:

  (1)這些資料描述了哪些內容?

  (2)哪些是我們已經學習瞭解過的內容?哪些是新知識?

  (3)透過《無限宇宙》單元的學習,我們都知道些什麼?

  (4)還想了解哪些內容?(教師可一一列舉出來)

  3.整理和分類:

  針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可依次整理成書上的8個主題:我們的地球;我的太陽;銀河迢迢;

  “神舟”飛船;月球,你好;天上星星知多少;“長二捆”,真棒!我駕飛船去巡航。如果有其他主題可另分成一類。

  二、自由組合,選擇研究主題。

  1.問題:要想知道更多有關宇宙方面的問題,我們有哪些方法?

  2.集體交流。

  3.每個同學自由選擇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形成合作小組。

  4.提出要求:

  每個合作小組按照確定的主題,進一步查閱資料,辦一張圖文並茂的科普小報。

  三、制定計劃,合作研究。

  1.討論:怎樣才能結合自己的研究主題辦好一份圖文並茂的科普小報?分小組討論,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其他小組可補充。

  2.教師小結辦報步驟:

  (1)根據主題每個同學分頭蒐集相應的圖文資料;

  (2)對蒐集到的資料和圖片進行分析、歸類、整理,篩選出辦報素材;

  (3)版面設計,根據篩選出來的辦報素材進行排版,做到內容豐富,擺放美觀;

  (4) 貼上圖文資料,並進行加工和美化,完成小報。

  3.分小組制定研究計劃。

  4.彙報交流。

  四、佈置作業。

  課後蒐集相關主題的圖文資料。

  第二課時

  1.交流個人蒐集的圖文資料,並進行整理和篩選。

  2.學生自己辦報,教師巡視。

  二、展示與評議。

  1.討論:

  各小組已經按要求辦好了科普小報了,那我們怎樣向其他同學展示和介紹我們的作品呢?可以用哪些方式?

  2.分小組討論,設計展示方案。

  3.分小組展示科普小報。

  4.集體交流與評議。

  三、總結與交流。

  1.集體交流:

  (1)透過辦小報這項研究活動,你知道了哪些天文知識?有哪些感受?

  (2)欣賞了各個小組的科普小報後,你又瞭解到哪些天文知識?

  (3)透過集體評議各組的科技小報,你對自己的作品有什麼想法?

  2.提問:

  在這次活動中你覺得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3.教師小結:透過這次“自由研究”活動,大家都有很大的收穫,希望大家回家後繼續學習宇宙知識,瞭解更多的宇宙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