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精選】科學教案彙編10篇

科學教案

【精選】科學教案彙編10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教案 篇1

  四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鄂教版)

  18、鑼鼓聲聲

  教學目標

  探究:引導學生認識聲音的產生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知識:能對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進行觀察探究,並作出分析歸納,得出最後結論。

  情感:透過小組實驗,培養學生的群體協作精神,增強團體意見。

  教學重點:

  認識聲音的產生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

  對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進行觀察探究,並作出分析歸納,得出最後結論。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鼓、鑼、小提琴等樂器。

  2、小組準備:各種不同的樂器,自已認為可以發聲的各種物體。

  (本課的材料應圍繞“能發聲的物體”進行準備。課前,教師應該佈置學生把自己認為能夠發出聲音的東西都帶來。而實質上,所有的東西在一定的條件下都能發出聲音來。所以,學生帶什麼材料來都不影響教學。)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談話:六一兒童節,我們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文藝匯演。你們都聽到了哪些美妙的聲音?

  2、學生彙報:(歌聲、樂器聲……)

  3、提問:那麼,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

  4、學生進行簡單猜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對於這個問題,大多數學生會聯想到:與物件的振動有關。在教學中,我們提倡學生有各種豐富的想象,有時會出現不正確的假設。針對這些不正確的假設,教師也不用急著否定,或者置之不理。可以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然後由學生自己去做。最後學生證明自己開始的想法是錯誤的,就正好體現了科學需要勇於實踐的精神。

  二、設計實驗,使一些樂器發聲,並觀察它們發聲時的現象。

  1、提問:鼓、鑼、小提琴等樂器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我們怎樣驗證呢?

  2、學生討論、彙報、設計實驗。

  3、小組實驗、觀察。

  三、使更多的物體發聲,並觀察它們發聲時的現象。

  1、討論分析:還有哪些物體可以發出聲音,怎樣使它們發出聲音?又怎樣使它們停止發聲?你有什麼發現?

  2、學生討論、彙報。

  3、小組實驗、觀察,並填寫教材上的表格,按教材上的提示進行自我評價。

  如何來做發聲實驗,教師可以完全放手,只要讓物體發出聲音,怎樣做都行。學生要注意觀察物體在發聲時有什麼現象產生,實驗做完以後,把發現的現象進行交流、彙總。此時,教師不能先人為主,只記錄下與振動有關的現象,排除其他無關現象,而應該將所有的發現都記錄下來。找共同點也就是對所有的現象進行整理分析的過程,教師可以提問:這些現象有什麼共同的地方?然而讓學生去逐一進行分析。

  三、根據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1、討論:根據我們這節課做的實驗,請你說說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彙報、記錄。

  19、聲音的旅行

  教學目標

  探究:透過各種方法進行探究,使學生知道聲音可以在氣體、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知識: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動手能力。

  情感: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聲音可以在氣體、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動手能力。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玻璃鐘罩、電鈴、兩用氣筒、“土電話”。

  2.小組準備:水槽、石塊。

  3.學生準備:製作“土電話”的材料。

  教學建議

  本課分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認識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一、匯入新課.

  1、提問:文藝彙報演時,舞臺上的歌聲、樂器聲,為什麼我們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聽見?聲音是怎樣“飛”過來的呢?

  2、學生進行推測,並做簡單記錄。

  二、實驗驗證,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

  1、講述: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呢?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吧。

  2、教師演示玻璃鐘罩的實驗。

  3、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呢?

  4、學生討論、彙報。

  三、想辦法,驗證聲音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1、談話:聲音還可以在哪些物體中傳播呢?用什麼辦法可以證明呢?

  2、學生討論、實驗。

  要注意兩點:一是實驗方法要靈活多樣,教材中提供的形式是有限的,教學中不必給學生講固定的方法,只需要將液體、固體等材料交給他們,還可以乾脆帶他們到室外去,然後讓他們自己去想辦法試一試,聲音可以在哪些物體中傳播。教師也可以多設計一些實驗,在學生感到無從下手時去幫助他們。二是實驗材料的準備要豐富,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通常是以木板、水代替固體和液體,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全的。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要多想辦法提供儘可能多的各類材料供學生在實驗中使用,以便使學認識到聲音能在某類物體中傳播而不只是在某種物體中傳播。

  四、總結。

  1、談話:根據我們剛才做的實驗,請你說說聲音能在哪些物體中傳播?

  2、學生整理記錄,綜合分析,歸納概括出“聲音能在固定、液體、氣體中傳播”這一結論。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透過製作“土電話”,進一步認識聲音的產生。

  一、匯入新課.

  1、檢查學生帶來的材料。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製作一個“土電話”。

  二、製作“土電話”.

  1、講述:(出示已經做好的“土電話”)大家看,這是老師自己做的“土電話,同學們可以照樣子自己做一個,我們比一比,看看誰的”土電話“效果最好!

  2、學生製作,教師及時指導。

  製作“土電話,玩“土電話”的都不是最根本的目的,根本的目的是透過製作和玩“土電話”的過程使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創新有力得到培養。

  放手讓學生準備材料。課前的準備應看作課堂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好的課前準備是提高課堂效益的一個前提。

  製作過程要展開,不能以既定的方法來約束學生。讓學生先按自己的想法去制“土電話”在製作的過程中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觀摩和啟發,加上教師的指導,學生基本上也能做成一個“土電話”。儘管學生製作的“土電話”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之處,但這些不足恰好正是一個教育契機,正是使學生動腦與動手相結合培養創造思維的良好時機。

  三、玩“土電話”.

  1、 講述:大家的“土電話”都做好了,你準備怎麼來打電話呢?

  2、學生演示。

  3、提問:剛才大家的這些方法,你覺得哪些好?哪些不好?為什麼?

  4、學生討論。

  4、帶學生到操場做打電話的活動。

  玩“土電話”是一項學生很感興趣的活動,這項活動,這項活動加強組織,但不能限制玩的方法,只需要在玩之前提出要思考問題:如怎樣玩“土電話“的效果好?什麼樣的”土電話“傳聲效果好?等等。讓學生總結玩法時,只要能夠得到上些基本的認識就可以了,如玩有時候線要拉直,中間不能有障礙物等。對於學生所講到的一些有創造的想法要適時加以肯定,使於他們對”土電話“保持一個長期的研究興趣。

  20、不同的聲音

  教學目標

  探究:透過豐富的實驗,蒐集實驗事實,認識聲音的不同來自於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音色不同。

  知識:1、通過了解,鸚鵡對不同聲音的反應“這個探究活動,補充認識探究活動的過程,並嘗試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2、瞭解噪音的危害,以及減弱噪音的方法。

  3、學習調查、蒐集周圍環境的資料。

  情感:教育學生保護環境,創造我們美麗的家園。

  教學重點:

  認識聲音的不同來自於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學難點:

  認識聲音的不同來自於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學方法:

  實驗與研究。

  教學準備:

  各種發聲的物體、有關噪音危害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談話:聲音是怎麼樣產生的?為什麼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呢?

  2、學生提出簡單的假設。

  二、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1、想辦法讓同一種物體發出不同的聲音,並注意觀察,物體發出不同聲音時,有什麼不同的現象。

  2、學生使用各種不同的材料,使之發出不同的聲音,蒐集現象。

  教學時,不能把著眼點只放在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上,簡單地選取兩種對比材料,教師進行演示再加說明就算解決問題,如分別敲大鼓,大鼓聲音強、小鼓的聲音弱,就算學生知道了聲音的強弱。這樣對聲音的認識過程是達不到本課在能力上對學生的要求的。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給學生提供多種材料,讓學生充分擺弄研究,並對發現的事實加以充分完整地描述。

  3、記錄實驗的情況。

  4、分析實驗現象,作出結論。

  在實際教學中,要講清楚音調和響度不是一回事,音調高的聲音不一定響度大,響度大的聲音也不一定音調高。對於學生描述中所講的“聲音尖、粗”,可直接告訴學生較為科學的說法是“聲音高、低”。

  三、瞭解哪些聲音屬於噪音,認識噪音的危害.

  1、說說日常生活中,哪些聲音會讓我們感覺到不舒服?引導學生充分描述生活中經歷。

  2、介紹鸚鵡對不同聲音的反應。進一步認識噪音的危害。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教材上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通過了解別人做科學研究的事例,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

  3、小結:噪音的危害。

  四、認識減少噪音的方法.

  1、生活中有很多減少噪音的方法,說說你有什麼好的辦法?

  2、調查活動:調配我們的學校有沒有受到噪音的汙染?對我們的學習有什麼影響?我們有什麼辦法減弱這些噪音?

  21、舞臺燈光

  教學目標:

  探究:理解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能夠製造不同顏色的光,瞭解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

  知識:1、透過觀察光沿直線傳播的實驗,進行交流,歸納出科學規律。

  2、知道光也有不同的顏色,初步瞭解色光的混合。

  3、透過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情感:在自主學習的活動中發揮創造力,體驗團結合作帶來成功的愉悅,並初步認識科學對人們生活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實際意義。

  教學重點:

  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能夠製造不同顏色的光,瞭解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透過觀察光沿直線傳播的實驗,進行交流,歸納出科學規律。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圖片)。

  小組準備:手電筒、蠟燭、帶小孔的硬柢板、火柴、各種不同顏色的紙等。

  本課分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認識光的傳播方法。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1、大家還記得文藝匯演的時候,舞臺上的燈光是什麼樣的嗎?它們都有些什麼特點和變化?說說生活中的光是什麼樣的?

  2、學生討論、彙報。

  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把課前已經認識到的各種事實都描繪出來,挖掘學生對光傳播的已有感知,對這些感知進行簡單的歸納事理。

  二、觀察手電筒的光柱,蒐集有關事實。

  1、我們來看看手電筒的光柱有什麼特點。

  將教室裡的燈光關掉,拉上窗簾,學生將手電筒的光射向各個方向。

  2、彙報。學生的描述是多方面的,比如:光柱越來越大、光線越來越暗等等。正確的答案,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然後重點提出光的傳播這個問題,讓學生重點觀察手電筒的光是怎樣傳播的。

  三、畫出手電筒的光的照射路線.

  1、手電筒的光是怎樣傳播的?你有什麼好的辦法來證明嗎?

  2、學生討論畫手電筒光的照射路線的方法,並實際操作。除了教材上展示的主法和實驗,還有很多方法可以證明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教師還可以啟發、鼓勵學生用其他方法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結論,不一定非要用書上的方法和實驗。

  四、實驗驗證.

  1、簡單介紹實驗方法,請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怎麼能看到蠟燭的火焰。

  2、學生實驗。

  3、彙報實驗結果,並記錄實驗現象。

  學生在組內多次進行實驗,可以讓前兩塊硬紙的孔對正,第三塊與前兩塊的孔不對正,觀察實驗現象並記錄。經過多次除錯,學生會發現三塊紙板的孔只有一條線上時,才能看到蠟燭的火焰。

  5.總結:說說光的傳播有什麼特點?

  6.進行自我評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透過實驗進步認識光。

  一、匯入新課,提出問題.

  說說我們平時生活中的燈光是什麼顏色的?舞臺上的光又是什麼顏色的呢?舞臺上的燈光是怎麼變換出那麼多顏色的?

  二、.學生實驗.

  1、用彩色的紙和手電筒製造彩色的光。

  2、將兩種或幾種不同顏色的光疊加在一起,仔細觀察,又會出現什麼有趣的現象?

  3、記錄現象。

  這部分教學活動,教師完全可以只提供學生材料,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驗。這裡沒有特別需要強調的科學知識,只是需要學生對對色光和它的混合進行初步的瞭解,而學生是有能力完成的。教師可以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實驗更加完善,甚至可能引起學生更多的發現。

  三、活動:設計一美麗的舞臺.

  1、請你做一名燈光設計師,將我們的舞臺,佈置得五彩繽紛,想一想還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2、學生活動,展示、記錄。

  四、實際運用.

  (放映圖片)十字路口的紅綠燈;警車上的警燈;樓房周圍、街道樹上纏繞的彩燈;燈火通明的商場、工廠。說說這些燈光有什麼作用?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彩色的光?

  五、學生討論、彙報。

  22、反射光

  教學目標:

  探究:透過一系列觀察光發生反射的現象,初步瞭解光反射的特點。

  知識:製作潛望鏡,瞭解光的反射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情感:過對光的反射的實驗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透過一系列觀察光發生反射的現象,初步瞭解光反射的特點。

  教學難點:

  製作潛望鏡。

  教學方法:

  實驗與操作。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鏡子。

  2.學生準備:鏡子、長方體紙盒、兩塊鏡片、剪刀、膠水等。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說說光是怎樣傳播的?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光的知識?鞏固舊的知識,引發新的學習內容。

  二、將太陽光反射到指定的位置.

  1、老師在一面外牆上設定了一些“靶子”,請你想辦法,使用手裡的鏡子,將太陽打“靶子”上。

  2、學生活動。

  3、說說你是怎麼做的?在實驗中,有什麼發現?

  用鏡子反射陽光是學生很熟悉的遊戲了。透過打“靶子“將太陽光反射到固定的位置上,使學生知道平面鏡子可以反射太陽光,隨著平面鏡的移動,反射的太陽的光線也可以改變。

  三、使反射的太陽光的光斑更亮.

  1、要想使反射到牆上的太陽光的斑更亮,你有什麼辦法?應該怎麼做?

  2、學生設計方案、實驗。

  先由學生提出應該具體怎樣操作,他會意識到這個任務一個人是不容易完成的,在具體實驗過程中會更加珍惜合作的機會,體會合作的愉快,享受合作的成果。

  四、將陽光“請”進教室.

  1、想辦法將陽光照射在教室裡的牆上,看看哪個組的方法好。

  2、學生活動。

  3、說說你是怎麼做的?透過玩鏡子,你有什麼發現?

  透過一系列的實驗、觀察活動,學生已經對光的反射現象有了初步的感受和體會。這個時候沒有必要讓他他說出具體的科學通理,只要能將實驗現象進行描述就可以了。

  五、製作潛望鏡.

  1、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光的反射?誰知道潛望鏡是做什麼用的?它是根據什麼原理製造的?它的構造可能是什麼樣的?

  2、學生討論。

  3、簡單介紹潛望鏡和製作方法。

  4、學生動手製作。

  23、美麗的彩虹

  教學目標

  探究:體驗探究彩虹秘密的樂趣,並意識到科學探究的無限魅力。

  知識:1、學生能利用提供的材料進行觀察實驗,能正確操作,能根據事實進行分析、推測、探索,體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同學合作進行關於顏色的探究活動。

  2、使學生了解太陽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並能初步認識彩虹的成因。

  情感:利用三稜鏡分解陽光,瞭解人工製造彩虹的方法。

  教學重點:

  體驗探究彩虹秘密的樂趣,並意識到科學探究的無限魅力。

  教學難點:

  瞭解太陽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並用初步認識彩虹的成因。

  教學方法:

  實驗與操作。

  教學準備:

  1.小組準備:噴霧器、CD碟片、水彩筆、三稜鏡。

  2.掛圖或電腦CAI:彩虹、七色光帶的圖和名稱。

  教學過程:

  本課之前學生已認識了光的傳播方向、光的反射的折射現象。本課透過揭示彩虹的秘密,指導學生認識光的色散現象,在能力培養方面,屬於“推理能力“和實驗能力”的系列。教學思路可以設計為:分析事實,提出假設,觀察實驗,驗證假設,推理得出結論。

  一、匯入新課,分析事實,提出假設.

  1、講述:同學們,大家見過自然界里美麗的彩虹嗎?生活中還有類似的現象嗎?彩虹的形成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2、學生討論,提出假設。

  學生形成對彩虹及其相類擬現象的總體表象,並放手讓他們去分析這些現象,使他們作出這些現象的共同點可以是與太陽光有關的假設。但這個假設的產生不可能是一蹴而學,學生可能會提出多種假設,比如:與油有關,與天氣有關,與水有關等等,這正是我們所期待達到的效果,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去積極想辦法,動腦筋來證明自己假設的正確性,這個過程正是鍛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好時機。

  二、製造彩虹,實際觀察.

  1、我們來製造一個“彩虹”。簡單講述製造的方法。

  2、學生實驗、觀察。

  學生提出的各種假設中,有一種假設是正確的,就是彩虹現象的形成與太陽光和空氣中的小水珠有關。但是不是有關係?有什麼樣的關係?在學生提出假設之手,就要引導學生給予驗證,而製造一個“彩虹”這個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又能很好的將彩虹的形成與陽光和水聯絡起來。

  三、使用三稜鏡分解太陽光。

  1、介紹三稜鏡。

  2、學生自己操作,分解陽光。

  3、分析:彩虹的形成與什麼有關?它是怎麼形成的?

  4、記錄。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探究: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科學方法研究問題的能力。

  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科學方法研究問題的能力。

  情感:培養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科學方法研究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教學前,佈置學生準備三稜鏡、手電筒、蠟燭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匯入新課。

  1、教師提問:透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們瞭解了不少關於太陽的秘密。現在有一個問題請大家幫助老師想辦法解決。

  2、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組成的。那麼,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呢?

  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研究。

  1、作出猜測: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

  2、根據實驗材料進行研究實驗。

  3、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動腦思考,並且要引導學生求異思維,尋找與他人不一樣的辦法。

  三、觀察記錄,總結交流。

  1、各小組按照自己制訂的計劃,進行實驗活動,並做好記錄。

  2、實驗完成後可將實驗情況記錄通報全班。

  3、聯絡實驗中觀察到現象,討論: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證明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

  4、啟發思考,課後用大碗、平面鏡、紙屏、水等材料進行研究。

  四、拓展於應用。

  1、說一說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

  2、學生討論、彙報,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沒有科學道理。

  五、總結交流。

  組織學生交流研究的結果和自己的收穫。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說出人體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學會用實驗和歸納的方法探究嗅覺、 味覺、皮膚感覺的特點。

  [本節相關的知識條目和教學建議]

  1.感覺器官與感受器

  2.皮膚的感覺功能

  3.鼻和嗅覺

  4.舌和味覺

  [教學方法]

  1.體驗 皮膚觸覺、鼻的嗅覺、舌的味覺。做到人人參與,親身體驗。

  2.比較 觸覺、嗅覺與味覺在資訊接受上的異同

  3.觀察 自己的舌頭

  4.實驗 皮膚不同部位、舌頭不同部位不同刺激的敏感性

  [教學重、難點]

  皮膚感覺、嗅覺、味覺實驗及歸納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我們生活的世界豐富多彩,如果生物不能很快感覺和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就無法生存與繁衍。

  二、新課教學

  讀 圖:圖中的人感覺到了什麼?

  (由於圖中幾種情景的感覺都比較簡單、常見,讓學生讀圖,談談各種情景的感受)

  1.學生討論

  2.學生講述各自的感受

  3.學生歸納人的感受和感覺器。

  討 論:

  1.你最喜歡和最討厭的環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結論都相同嗎?(學生積極發言)

  2.小明為什麼要戴著耳機欣賞音樂?(從不同角度討論,戴耳機的利弊)

  總 結:人的感覺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痛覺等,相應的感受器為眼、耳、鼻、

  舌頭、皮膚等。

  (一)皮膚的感覺功能

  探究提出問題1:皮膚能感受到哪些資訊?(皮膚能感受到哪些刺激?)

  猜 想:冷熱感、軟硬感、疼痛感、壓力感。

  設計實驗:被實驗者戴上眼罩,另一同學取物品給他觸控。

  收集證據:摸刷子的感覺。[(1)背面有紙部分不冷(2)無紙部分背面光滑,正面部分有刺感(3)刷子拿在手中,有沉甸感。(解釋)]

  探究提出問題2:哪裡的皮膚最敏感?

  實 驗:一根鬃毛,用鑷子夾住後接觸皮膚不同部位:手背、手指、手臂、頭頸等處, 各標上記號,說出感受(要求閉上眼)。可以相互進行。

  實 驗:鉛筆尖,快速刺痛不同部位,手心,手背,手指頭處。(解釋)

  結 論:人體皮膚上有豐富的神經細胞,能感受到很豐富感覺,如有冷、熱覺、痛覺、解壓感等。

  (二)鼻子的嗅覺

  活 動:戴上眼罩,讓同學聞月季花香,請他辨別是什麼物質。

  知 識:花的香味刺激了鼻腔中的神經末梢形成興奮,嗅覺神經將興奮傳到大腦皮層,

  形成嗅覺。

  閱讀課本:P4圖1-4,討論對圖中所示情況有過的經驗,歸納嗅覺特點。

  嗅覺特點:

  (1)嗅覺靈敏度會因人的體質狀況而變化。特別是疲勞。

  (2)嗅覺靈敏度隨人年紀增長而有所減弱。

  (3)不同的動物對不同氣味表現出不同的敏感度。

  氣味可以收集和儲存:出示十隻已收藏好的瓶子,請學生回家模仿著做。

  (三)舌和味覺

  1.討論的舌的特徵:(預先讓學生觀察自己的舌)出示舌的,再出示一張放大的舌面。

  小知識:舌的表面約有一萬個味蕾!

  2.討論味覺形成過程:以甜味為例。

  糖放入嘴裡,溶解於唾液,刺激味覺細胞,味覺神經將資訊傳遞到大腦。

  3.探究。

  問 題:舌不同區域的各種味覺敏感度一樣嗎?

  猜 想:舌上不同區域對不同的味覺敏感程度不一樣。

  設計實驗:配製好甜、酸、苦、辣四種液體,分別用棉籤蘸取並擦拭舌不同部位:舌尖,

  舌兩側,舌根。分別感受。

  收集證據:由學生討論而得(甜鹹在舌尖,酸在側,苦在舌根)。(解釋)

  4.嗅覺和味覺共同工作。

  實 驗:捏住鼻子吃香蕉,味道怎樣?(說明味覺和嗅覺是共同工作的)

  生活中感冒了為何食慾不振,味道也不佳了?

  課堂小結:

  1.瞭解了人有哪些感受器,有哪幾種感覺、

  2.具體認識了觸覺、嗅覺、味覺的形成原因和一些特徵。

  課堂反饋:

  1.透過 感知天氣變化,透過 感知周圍肯定有正在開花的桂花樹。

  2.盲人是怎樣辨認人民幣的?

  3.公安警察破案時為何要帶上一隻警犬?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透過看一看、玩一玩,知道兩種顏色加在一起會變成其他顏色。

  2.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探索中來,對新事物有濃厚的興趣。

  活動準備:

  紅、黃、藍顏料桶若干,小桶(每組一個),調色盤、調色筆人手一個,

  活動過程:

  1.老師出示紅、黃、藍三種顏料,幼兒觀察。

  師:今天我給你們帶了三種顏色,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加入情景,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師:今天我們可都是厲害的魔術師,要來變一個厲害的魔術。

  3.老師操作實驗,引起幼兒興趣,並請幼兒觀察顏色的變化。

  (將紅色顏料和黃色顏料倒在一起,用調色筆攪拌一下,讓幼兒觀察其中的變化,再跟之前的顏色做對比)

  4.讓幼兒來說說實驗的變化,什麼顏色和什麼顏色變成了什麼顏色。

  5.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給他們提供材料,讓幼兒自己感知顏色的變化。

  6.用自己“變”出來的顏色畫畫。

  師:哇,你們都變出神奇的顏色啦。那讓我們用這些神奇的顏色來畫一幅畫吧。

  (給幼兒提供紙張,讓幼兒作畫)

  7.和幼兒一起將作品展出,欣賞他人作品。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準備:

  1、小泡沫板、石頭、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膠瓶、操作盤放在桌子的中間。

  2、記錄表、筆、水盆 。

  活動過程

  1、教學活動的匯入幼兒進入課室室後,坐在座位上。 老師:小朋友,我們來看看托盤中都放著哪些東西?

  2、猜測物體沉浮狀態並記錄老師:小朋友,請你們猜一猜,這些東西放入水中後,有哪些東西會沉到水底,有哪些東西會浮在水面上?

  設計意圖:

  孩子們在遊戲及日常生活中,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如船為什麼會浮在水上走?為什麼有些東西回會浮在水面而有些東西沉在水裡?等等,為了使幼兒滿足幼兒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邊的的科學,接觸沉與浮的現象,並對沉與浮的現象做出簡單的分析、判斷和推理,因此設計了這個科學學習活動。

  活動目的:

  1、 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 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操作和用語言較完整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3、 引導幼兒嘗試用簡單的圖畫記錄觀察和探索的結果。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科學的表達方式描述自己聽到的聲音。2、能夠在多個題目中確定適合自己探究的題目。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樂於對四周的各種聲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題目。能夠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對聲音題目的看法。科學知識目標:能舉例說明四周的聲音是各種各樣的。能回納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預備:按組預備鼓和鼓槌1個、綠豆若干粒、鑼1面、鋼尺1根、紙杯1個

  教學過程

  一、引進

  在我們的生活中,風聲、雨聲、讀書聲,處處佈滿著各種各樣的聲音。

  二、活動一:尋找聲音

  1、觀察書中的四幅插圖

  2、傾聽聲音:讓學生傾聽聲音,知道這個聲音是由誰發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體和動物在發出聲音時的變化。

  4、關於聲音,你想知道些什麼?

  三、活動二: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

  學生實驗

  全班討論,交流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填寫各種物體發聲時的現象記錄表

  討論物體發聲時有什麼現象?它們有什麼共同之處?

  2、提問:用什麼辦法能使物體停止發聲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鑼停止發聲?

  物體停止發聲時有什麼共同的現象?這說明了什麼?

  四、小結

  板書設計 3 傾聽聲音

  尋找聲音

  聲音的產生:現象:

  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科學教案 篇6

  《饅頭髮黴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能夠利用顯微鏡觀察黴,並能透過圖畫、文字、語言等描述黴的樣子;

  能夠設計對比實驗,探究物體發黴的基本條件,瞭解黴菌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瞭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發黴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樂於探究、發現奧秘的慾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憑藉已有的經驗對黴菌產生的條件進行假設,並制定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然後在課外做對比實驗。

  2、難點:憑藉已有的經驗對黴菌產生的條件進行假設,並制定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然後在課外做對比實驗。

  教學準備:

  發黴的饅頭、水果、放大鏡、顯微鏡、抹布、切片、圖片等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1.透過多媒體出示黴的圖片,提問:你看到了什麼?你知道這是什麼嗎?在我們的生活中見過沒有?

  2.交流:你帶來了什麼發黴的物品?

  講述:請大家仔細觀察帶來的發黴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黴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先請同學們用語言描述一下所見到的黴形狀。再用顯微鏡觀看物品上的黴,用文字和畫在活動記錄紙上描述顯微鏡下黴的形狀和特徵。(做好巡視和輔導)

  3.學生彙報、小結:黴是一種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難直接看清,必須藉助顯微鏡,所以叫它微生物。黴的種類很多,顏色各異,有青綠色、黃色、黑色、白色等,形狀有絨毛狀、蛛網狀、絮狀等

  4.討論黴菌有生命嗎?怎樣證明呢?(從無到有,從少到多)

  5.討論:根據生活中物體發黴的事例,探究饅頭在什麼條件下會發黴。其他物體發黴的條件和饅頭髮黴一樣嗎?

  6.討論:教材第9頁表,你認為除了表中列出的實驗條件外,還有哪些組合方式。請補寫在表格的下方。

  課堂小結:黴是什麼?它有生命嗎?物體發黴的條件有哪些?

  作業:每小組選擇一個組合條件做物體發黴的實驗。寫好實驗報告。

  第2課時

  一.複習

  1.黴是不是就會在食品上發生?在其他物品上會發生嗎?

  2.黴發生的條件有哪些?

  3.交流,根據實驗說明黴發生的條件和溫度、溼度、空氣和光線有關。

  二.根據發黴的條件說明應該怎樣防止發黴

  1.隔絕空氣。

  2.保持乾燥。

  3.高溫滅殺。

  4.低溫儲存。

  三.教師輔導學生學習黴的功過。

  1.可以用黴制止食品。

  2.製作藥品

  3.黴菌會使物品損壞

  4.黴變食品會危害人體健康。

  四.學習科學家發明青黴素的故事。

  五.小結:應該怎樣防止有害的黴發生?應該創造什麼條件讓有益的黴發生。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生長需要合適的環境條件。當環境條件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思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重點】

  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數,並注意收集實驗資料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

  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參考書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綠豆芽對水的需要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說說自己種下的綠豆芽生長的怎樣了。

  2、為什麼大家的綠豆芽生長的不一樣呢,怎樣才能讓綠豆芽生長的更好呢?

  3、討論影響綠豆芽生長的因素,教師隨機板書。

  二、實驗一: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1、討論:綠豆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那麼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

  2、該怎樣來設計對比實驗呢?

  重點指導:

  (1)我們只能改變哪些條件?不改變哪些條件?

  (2)兩組的綠豆芽需要一樣多嗎?

  (3)改變了條件是不是對綠豆芽生長產生了影響,我們怎樣才能知道?

  3、學生完成實驗方案,交流。

  4、提供實驗記錄表,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採用圖畫和文字記錄下綠豆芽的高度、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等)

  三、實驗二: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綠豆芽對水需求的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教師介紹實驗:在一個盤子裡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芽的綠豆並排放在吸水終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溼潤。

  2、討論:這5粒綠豆種子的生存的環境有什麼不同?不同的環境對綠豆種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什麼我們這樣推測?仔細觀察還有什麼發現?

  3、概括: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後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境的變化。

  四、觀察更多的植物適應環境的圖片(書8面):

  1、比較香蕉、松樹、仙人掌的葉的不同。

  2、香蕉、松樹、仙人掌分別生長在什麼地方?

  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麼關係?

  4、說說平時還看見有關植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

  過程與方法:

  1、持續地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

  2、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而做出假設,同時能在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別人的觀點,並且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

  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意識到宇宙是一個變化的系統。

  2、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教學難點】要求學生持續一個月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詳細記錄月相的形狀、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農曆時間、太陽在天空的位置。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用於貼月相的掛圖、月相成因示意圖、月相變化的課件、皮球、電燈(瓦數大的)。

  學生準備:圓紙片、剪刀、活動記錄等。

  【教學過程】

  一、畫月相

  1、創設情境,引出月相話題:

  同學們,蘇軾的《水調歌頭》裡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有陰晴圓缺”的詞句,看來人們很早就發現了月球有圓缺變化的情況,說說你曾經見到過的月亮是什麼樣的?

  (當學生說到滿月時,請他說出陰曆時間)

  2、講解: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過的月相畫下來嗎?

  (教師給每個學生幾張相同大小的圓紙片,請學生在紙上畫月相,然後把它們剪下來。)

  4、讓幾位學生把畫月相的紙片貼在黑板上,全班觀察分析。這些月相相同嗎?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見到這樣的月相,為什麼?

  5、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並且判斷黑板上所畫月相的正誤。

  6、說說這些月相分別是什麼時候能看到的?

  二、給月相排序

  1、請每位學生再畫一個月相,並剪下來。

  2、在小組中討論,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農曆什麼時候的?

  3、(出示一組標有時間的圓圈的掛圖)你能把剪下來的月相準確地貼在上面的圓圈裡嗎?

  (學生根據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測時間,在黑板上的相應位置貼上月相。)

  4、觀察黑板上的掛圖上貼出的許多月相,小組討論並交流:有什麼發現?有什麼問題?

  5、教師出示農曆上半月的月相變化過程圖,讓學生們討論:你們認為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律?有什麼規律?你們認為下半月的月相將如何變化?

  6、小結:月相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性的。農曆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

  (其他的說法也正確:1、一個月中月相的變化規律是:初二向左彎,初八右半邊明亮,十五月圓,二十二左半邊明亮,二十八向右彎(記憶訣竅:“殘”字拼音第一個字母“C”的形狀)。2、月相的變化經歷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的過程。3、上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到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側。)

  三、模擬月相變化

  1、設疑:月相的變化是月球的形狀在變化嗎?是伴隨著月球的什麼運動發生變化的?

  2、小組內討論交流:能否用做模擬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月相變化?用什麼來模擬,怎樣模擬?

  3、可參照課本第49頁進行模擬實驗,觀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樣嗎?亮面朝向一樣嗎?

  (或者在教室裡準備一盞瓦數大的電燈,用這盞燈當作太陽,學生自己當作地球,用皮球當作月球;把“月球”舉在空中,使“陽光”照到“月球”上,觀察此時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麼形狀;然後使“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週,觀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麼變化?)

  (模擬實驗成功的關鍵在於:用來模擬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體,它的明亮一面始終向著“太陽”。即“月球”圍繞“地球”轉動一週時,它只自轉了一週。)

  4、提問:透過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你有什麼發現?

  5、學生思考回答。

  (預設:月相的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發光、太陽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關,不是因為月球的形狀在發生變化。)

  6、播放月相變化的課件,鞏固並小結:月相變化跟月球不發光有關,跟太陽照射有關,跟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有關。

  (解釋: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由於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對比一下,我們前面排序時所貼的月相,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四、觀察白天的月相

  1、談話:在給月相排序和模擬月相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推測出了月相變化的規律,同時還產生了許多問題。要知道規律是不是存在,以及問題能否得到圓滿解決,需要我們進行實地的觀察。

  2、你們認為什麼時間觀察月相比較合適?

  3、引導學生確定觀察月相的時間,清晨或傍晚觀察月相。

  (教師教學時應確認一點:如果自己的教學時間在農曆的上半月,請引導學生在傍晚觀察;反之,則應在清晨觀察。從農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來越晚,因此在清晨觀察比較合適。)

  4、思考討論:觀察月相,主要觀察記錄月相的哪些內容?

  5、引導學生了解月相的記錄內容:月相的形狀、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農曆時間、以及觀察時的具體時刻等。

  6、討論:如果我們觀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該怎麼辦?

  7、說說你們認為在觀察過程中,還會有什麼問題或困難存在?

  五、課外拓展:

  1、動腦筋:今年春節晚上,某商店被盜。第二天,公安人員審詢了最有嫌疑的兩個嫌疑犯張三和李四。張三說:“昨晚十點鐘,藉著月光我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李四說:“十點的時候,我正在家裡睡覺。”請你幫助公安人員判斷,誰最有可能是罪犯,為什麼?

  (答案:張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為春節是正月初一,根本沒有月亮,可李四說他藉著月光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是在撒謊,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學後的傍晚時分和上午上學前的清晨時分進行觀察,並記錄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著農曆變,初一初二看不見,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邊,到了十五滿月圓,以後月相逐漸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見。)

  板書設計:

  2、月相變化

  一、規律: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

  二、成因:月球圍繞地球公轉

科學教案 篇9

  一、指導思想

  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健體,掌握一些基本的健身方法。採用靈活多樣、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在教學中以學生

  為主體,讓學生的思維、情緒、活動同教師的教交融在一起,使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目標,發展學生敢於動腦,大膽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教材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選用了滾翻教材中的《前滾翻》和遊戲《障礙跑》。

  三、課的組織、設想

  本課結合教材內容採用故事情景的教學方法。 進入情景:在課的開始,教師以“小刺蝟鍛鍊”的故事對學生進行誘導,透過模仿動物和練習《健身操》發展學生的活動興趣。

  情景展開(1):在滾翻教學中,展開“小刺蝟鍛鍊”故事情景,啟發學生創造各種玩法。把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利用小墊子進行各種自由滾翻、滾動、跨越障礙等練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想象力。

  情景展開(2):教師及時捕捉住能做出“滾翻”的學生,透過他們的展示,將滾翻滲透於生活中,讓學生掌握自我保護的技能。

  情景展開(3):引導學生學習“前滾翻”。練習中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出現的問題(如:頭頂觸墊子、團身不緊、雙腳蹬地無力等),透過教師示範、出示掛圖,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動作。在保護與幫助練習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互相幫助,關心他人的優良品質。學生基本掌握滾翻的技能後,同伴之間相互評價打分,發揮小組評價和個人評價的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情景展開(4):引導學生進行遊戲《障礙賽跑》。透過小動物歌謠提高學生的遊戲興趣,培養學生遵守規則,尊重同伴的優良品質,滲透安全教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積極協作,勇於顯示個體的價值。情景結束:集休手拉手跳簡單跳躍動作以放鬆身心。

  教學目標:

  1、 樂於開動腦筋,表現自我,充分展示學生個性

  2、在體育活動中有一定的觀察和模仿能力

  3、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合作行為,培養創造能力

  教學內容:前滾翻

  一、導課

  師:同學們,冬天來了,你們一定很喜歡 出去玩,對不對?

  師:能告訴老師,你們想去哪兒玩嗎?

  師: 今天,老師帶你們到動物園裡玩一玩,看看動物園裡的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好不好?

  師:那我們就出發吧!你們一定要注意,到了動物園,一定要聽從指揮,注意安全!

  二、設定情景

  1、遊戲一:穿過小樹林

  學習目標:調動學生興趣

  師領生跑步到森林,玩“穿過小樹林”的遊戲,

  師:同學們,我們穿過了這片小樹林,就要到動物園了,大家一定要愛護小樹林。

  師:同學們,請注意啦,我們馬上就要進動物園了。師領頭穿過洞門(由兩位同學搭手成門),來到動物園。

  2、舞蹈:健康歌

  學習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師:動物園裡的空氣好新鮮呀!同學們,我們來做做運動吧!(播放音樂,師領生跳舞:健康歌)

  要求:氣氛活躍,心情愉悅

  3、模仿小動物開運動會

  學習目標:①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②培養想象能力及創造能力

  ③培養協作意識

  師:跳完了舞,你們想和小動物們一起玩一玩嗎?現在,我們就來模仿一下小動物:看看小動物們怎樣開運動會的,好嗎?

  師:我們分組進行,看看誰的想象力最豐富,模仿的最象最好,行不行?

  師:我們現在開始吧!(師參與其中)(設想:龜兔賽跑、青蛙過河、老鷹捉小雞、青蛙跳遠)

  要求: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三、技巧:前滾翻

  4、栽種人工草坪

  學習目標:培養協作意識及竟爭意識

  師:你們模仿的真像。現在,大家累了吧?一起到人工草坪上休息一下吧,不過,我們要先栽種好人工草坪,現在我們來比一比:哪一組栽種的最快最好。

  師:草坪種好了,你最想玩什麼呢,大家分組玩一玩吧!

  設想草坪圖形:長方形、圓形等。

  生:分組活動。(設想:有的在草坪上來爬去,有的在翻筋斗,有的在仰臥起坐,有的在練習劈叉,還有的在……)

  要求:團結協作

  5、熊大哥“翻筋斗”

  學習目標:匯入主題—前滾翻

  師:大家瞧一瞧,這一組的同學在幹什麼?

  生:翻筋斗

  師:說對了,原來,他是我們的熊大哥,在學翻筋斗呢!就象“滾圓球”一樣,現在我們把墊子拉開,排整齊,也來學學翻筋斗吧!注意:兩人一組,自由組合,看誰滾得又圓又穩。生:練習團身滾動

  師:巡迴指導,提示學生能不能不抱腿滾動呢?

  生:表演示範

  師:表演的真好,我也來給你們表演一個。同學們,老師表演的好嗎?

  生:好!

  師:你們也來練一練吧,我相信你們比老師做得還要好。現在開始。

  生:練習前滾翻;分兩組集體表演

  師:你們表演的真不錯,我想和你們比試一下,好嗎?

  生:好!

  師:表演蹲撐前滾翻起立展體亮相。老師表演的和你們有什麼不一樣?

  生:開始動作、結尾動作不一樣

  師:說得很好,同學們,你們有更好的方法和更漂亮的動作嗎?分組練一練,看哪一組的動作最優美,最有特色?

  生:練習,集體展示,個別展示

  四、放鬆活動

  師:大家玩累了吧:我們來放鬆一下(意念放鬆),準備回家吧!

  意念放鬆指導語:

  1、請慢慢閉上眼睛

  2、 我感到很放鬆

  3、我的雙手感到沉重和放鬆

  4、我的手臂感到沉重和放鬆

  5、我的雙肩感到沉重和放鬆

  6、我的雙手、手臂、雙肩全部感到沉重和放鬆

  7、請慢慢睜開你的眼睛

  師:同學們,你們放鬆好了嗎?

  生:放鬆好了

  小結:同學們,今天,看了大家的表演,我對我們班同學有更深的瞭解,你們聰明、伶俐、活潑、好動,希望你們在以後的學習中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

  五、師生再見

  反思:

  這節課有多處不足。1,天氣比較熱,影響學生情緒,

  2,組織不嚴密,表現在準備部分,、我把熱身倒過來了,應該活動身體各部位,做頭、腰、雙手、腿的動作。課上是先進入第一個環節,讓學生自主在墊上做滾翻動作。

  3、沒有及時運用激勵機制,做得好的與做得不成功一個樣,

  4、沒有跟生活聯絡起來。只讓他知道怎樣滾,不顧怎樣用到生活中,因讓學生明確前滾翻粉是體育鍛煉的一種途徑。透過這個途徑可以發展學生的柔軟、靈敏、協調素質務基本活動能力,促進個性心理的發展。教案的設計基本結合學生的知識,自編了動物及遊戲,這樣提高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動腦思考的能力,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和諧發展,體現了新課程健康第一的理驗。

科學教案 篇10

  目標:

  1觀察感知不同泡泡器吹出泡泡的形狀。

  2會用記錄的方式記錄自己猜想與實驗的結果。

  3樂意與大家交流分享

  準備:

  電線所做的泡泡器肥皂水

  過程:

  1吹泡泡,引起幼兒興趣

  吹泡泡需要什麼?

  2設定問題情境,引起幼兒思考:

  (1)桌上有哪幾種泡泡器?

  (2)認識後猜測

  3介紹表格記錄

  4幼兒操作實驗

  5交流、討論

  (1)記錄表

  (2)幼兒介紹自己的發現、說說猜想與實驗是否一致

  (3)提示客觀記錄、看到什麼樣的,畫什麼樣的

  (泡泡器我們可以提早做好做成有三角形的、圓形的正方形的長方形的並且有柄可以拿的

  一般小孩子覺得什麼形狀的會吹出什麼樣的泡泡透過實驗後就發現都是圓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