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小學科學教案(15篇)

小學科學教案

小學科學教案(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科學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資料,依據資料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複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透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學習整理收集到的資料,依據資料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我們種下的綠豆種子都發芽了嗎?其他小組的綠豆種子呢?

  二、整理分析實驗資訊:

  1、教師分發實驗資訊統計表,由組長負責收集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資訊。

  2、分析實驗資訊: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資料有什麼不同?

  (2)從實驗資料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猜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資訊:

  1、認真聽取其他不同實驗小組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資訊。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瞭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麼發現,聽聽他們怎樣用資料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彙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分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發芽的綠豆芽怎麼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預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參考資料:種子發芽的基本條件是:

  一是溫度。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為6-7℃,12-14℃能正常發芽,最適溫度為20-25℃,最高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當於種子自身風乾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

  三是充足的氧氣。

  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生長需要合適的環境條件。當環境條件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思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數,並注意收集實驗資料用事實說話。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說說自己種下的綠豆芽生長的怎樣了。

  2、為什麼大家的綠豆芽生長的不一樣呢,怎樣才能讓綠豆芽生長的更好呢?

  3、討論影響綠豆芽生長的因素,教師隨機板書。

  二、實驗一: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1、討論:綠豆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那麼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

  2、該怎樣來設計對比實驗呢?

  重點指導:

  (1)我們只能改變哪些條件?不改變哪些條件?

  (2)兩組的綠豆芽需要一樣多嗎?

  (3)改變了條件是不是對綠豆芽生長產生了影響,我們怎樣才能知道?

  3、學生完成實驗方案,交流。

  4、提供實驗記錄表,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採用圖畫和文字記錄下綠豆芽的高度、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等)

  三、實驗二: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綠豆芽對水需求的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教師介紹實驗:在一個盤子裡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芽的綠豆並排放在吸水終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溼潤。

  2、討論:這5粒綠豆種子的生存的環境有什麼不同?不同的環境對綠豆種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什麼我們這樣推測?仔細觀察還有什麼發現?

  3、概括: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後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境的變化。

  四、觀察更多的植物適應環境的圖片(書8面):

  1、比較香蕉、松樹、仙人掌的葉的不同。

  2、香蕉、松樹、仙人掌分別生長在什麼地方?

  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麼關係?

  4、說說平時還看見有關植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4、蚯蚓的選擇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過程與方法: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絡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數,並注意收集實驗資料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每組一份:長方形扁紙盒兩個,黑布、塑膠薄膜、玻璃片、蚯蚓15條、乾土、溼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見過蚯蚓嗎?一般在什麼地方見到它們?你們覺得蚯蚓喜歡怎樣的環境?

  2、學生自由發表。

  二、實驗一: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

  1、我們先來研究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該怎樣設計實驗呢?

  2、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進行對比實驗,並注意控制條件。

  3、出示實驗器材,討論實驗步驟: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膠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後開啟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

  三、實驗二:蚯蚓喜歡乾燥還是溼潤的環境?

  1、過渡:那麼,蚯蚓喜歡乾燥還是溼潤的環境呢,讓我們也來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2、學生設計實驗,自由發表。

  3、教師隨機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步驟: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乾燥,一邊溼潤。

  (2)把10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5分鐘以後開啟盒蓋觀察,記錄。

  (4)再做2次。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溼潤的環境。

  四、動物對環境的需要和適應:

  1、讓學生歸納:蚯蚓適合怎樣的生活環境?

  2、過渡:跟蚯蚓一樣,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境裡。

  3、學生看書11面的圖片,說說這些動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4、拓展:當環境不適應動物生存的時候,它們會重新選擇合適的環境生活,否則它們將難以生存。誰能說說相關的例子嗎。

小學科學教案2

  一、實驗課題名稱

  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

  《光是怎樣傳播的》

  二、參賽教師所在單位及姓名

  桑棗一小:周健

  三、正文

  1、實驗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與作用

  《光是怎樣傳播的》這一實驗課題,選自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光》的第三課時。光的直線傳播是光學的基礎,學習光的反射規律、折射規律都要用到光的傳播知識,同時也可利用光的直線傳播來解釋影子、日食、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的重要現象。因此,本課的實驗有助於對以後科學知識的學習,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2、實驗原型及不足之處

  實驗原型

  教材中原有的實驗是:在三張長方形卡紙的同一位置打一個大小約為一枚硬幣的小孔,然後把這三張卡紙分別用夾子夾住橫立在桌上,每張卡紙之間間隔15釐米,排成整齊的一列,使卡紙的小孔在同一直線上。在最後一張卡紙之後約15釐米的地方,再放一張沒有打孔的卡紙作為屏。把手電筒放置在離自己最近的卡紙前,讓手電筒的光射進小孔,學生就可以在紙屏上觀察到光斑。這時,如果將第二或第三張卡紙向左或向右移動5釐米,同樣用手電筒的光對準離自己最近的卡紙的小孔,學生就不能在紙屏上觀察到光斑。實驗旨在讓學生明白光的傳播路線是直線。

  實驗的不足之處

  A、不直觀。白天光線強烈,學生不能直觀地看到光的傳播路線。

  B、難操作。實驗道具難做精確,三孔難以對齊。

  C、不全面。該實驗只證明了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沒有證明其在液體、固體倆種物質形態中的傳播路徑。

  D、實驗器材比較常見,學生對這些天天見到的物體提不起興趣,不能激發探究熱情。

  3、實驗創新與改進之處

  A、讓學生分別探究光在氣體,液體,固體中的傳播路線,經過反覆實驗,學生能在這三種物態中直觀地看到光的傳播路徑。

  B、變單一的器材為學生感興趣的多樣性器材,吸引他們的眼球,抓住學生的心理,引起他們的興趣。

  C、把學過的科學知識應用於生活,讓他們解釋影子的形成以及玩做手影的遊戲,讓他們感到科學是一門十分有趣的學科。

  4、實驗器材

  裝水的燒杯、黑墨水、吸管、小棒、墊棉紙的空燒杯、蚊香、打火機、果凍、玻璃磚、鐳射筆

  5、實驗原理

  讓鐳射筆照射液體、氣體、固體,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光的路徑,得出光在三種物質形態中都沿直線傳播。

  6、實驗過程

  實驗一:探究光在液體中的傳播

  器材:裝水的燒杯、黑墨水、吸管、小棒、鐳射筆

  步驟:先在水中滴入幾滴黑墨水,再用鐳射燈射向水中,然後觀察光的傳播路徑。

  結論:光在液體中沿直線傳播。

  實驗二:探究光在氣體中的傳播

  器材:墊棉紙的燒杯,蚊香,打火機,鐳射筆

  步驟:點燃蚊香,用燒杯收集煙霧,鐳射穿過煙霧,觀察現象。

  結論:光在氣體中沿直線傳播。

  實驗三:光在固體中的傳播

  器材:果凍、玻璃磚、鐳射筆

  步驟:用鐳射筆直接照射果凍和玻璃磚,觀察現象。

  結論:光在固體中沿直線傳播。

  總結:光在氣體,液體,固體中沿直線傳播。

  7、實驗效果

  A、趣味性強。器材多樣,整個實驗過程新穎,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抓住了學生的心理。

  B、知識性強。讓學生明白了光在氣體,液體,固體中都是沿直線傳播的。

  C、可操作性強。實驗器材簡單,在平常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可代替的東西也很多。實驗過程易於操作。

  8、自我評價

  這堂課對實驗器材和實驗方法進行了創新,整個實驗過程學生的興趣很高,實驗效果良好,學生感受到科學其實是一門很有趣味的學科。教學無止境,我要提升的空間還很大,還希望向各位專家與同仁學習。

小學科學教案3

  過程與方法

  ● 能夠運用感官和工具,對紙的特點進行研究;

  ● 能夠運用資訊科技進行深入的研究;

  ● 能夠運用語言、文字等多種方式表達探究結果,並進行交流。

  知識與技能

  ● 知道紙的一般特性和常見用途,並能把紙的性質和用途聯絡起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意識到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性;

  ● 養成節約用紙的好習慣;

  ● 體驗與人合作的愉快。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初步確立什麼是紙,瞭解紙的多樣性

  1 談話: 同學們,今天你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紙,誰願意到講臺前面給大家做一下介紹?

  2 學生介紹。

  3 談話: 紙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人們天天都要用到紙。有了紙,我們可以讀書、寫字、畫畫、看報;有了紙,我們可以包裝各種物品;有了紙,可以裝扮我們的生活……總之,自從人類發明了紙,紙的用途越來越廣泛。當然,關於紙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你們想了解關於紙的哪些問題呢?

  4 學生討論,並把自己的問題填寫在資料卡上。

  5 學生交流。(教師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 分析研究紙的不同特點

  1 提問: 你們準備用什麼方法進行研究呢?

  2 學生回答。(板書:觀察、實驗)

  3 談話: 對,觀察與實驗是人們認識和研究事物的常用方法。首先,我們就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紙的特點,你們想研究紙的哪些特點,準備怎樣研究呢?

  4 學生討論、回答。

  5 講述: 老師在教室後面為大家準備好了實驗所要用的紙和用具,請各小組根據所要研究的內容,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進行實驗,並填好實驗記錄表。

  6 學生實驗。

  7 小組彙報、交流研究成果。

  8 教師小結: 透過實驗,我們瞭解了紙的不同特點,正是因為紙的這些不同特點,才產生了不同種類的紙和紙的不同用途。

  三、 學生上網查詢資料,瞭解有關紙的發明、製作、用途等內容

  1 談話: 同學們,還有一些問題是用觀察、實驗的方法暫時無法解決的,我們可以透過其他方法來解決。譬如,上網查詢就是很好的方法,老師已經把有關紙的資料蒐集整理在學校的網站上,下面就請大家到網上去邊查詢邊完成資料卡片。(板書:上網查詢資料)

  2 學生上網查詢有關資料。

  3 講述: 同學們透過上網查詢,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嗎?願意跟大家交流一下嗎?

  4 學生彙報、交流收集的資料,同時補充完善自己的資料卡。

  【注意】(1)當學生交流到紙的歷史和發明時,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2) 當學生彙報到紙的用途時,進行節約用紙教育,並指導學生做一項課後調查(見下表);(3) 當學生交流到造紙時,對學生進行課後自制再生紙活動的指導。

  附: 課後調查表

  一學期來,個人使用、消耗紙的情況:

  ● 大約要使用多少本書?

  ● 大約要使用多少本練習本?

  ● 其他紙張的使用情況又怎樣?

  ● 如果把一個學期使用的紙疊起來,大約有多高?

  ● 根據自己的使用情況,統計出全班、全校紙張的使用情況。

  ● 最後統計這些紙要消耗多少樹木?

  5 教師小結:同學們,觀察、實驗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樣上網查詢資料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它將成為人類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如果你們還想了解更多關於紙的知識,希望你們繼續到網上去遨遊,並把研究成果透過電子郵件告訴老師。

小學科學教案4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與小組同學一起,參與設計房子,會計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夠與組內同學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二)科學知識:

  1.瞭解古代房子和現在房子的特點。

  2.知道設計在建築中的重要作用。

  3.瞭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造房子的艱辛和快樂。

  2.體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學重點:

  設計並建造房子

  三、教學準備:

  有關建造房子的材料、繩子、紙張、木棒、透明膠帶等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1.人們居住離不開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型別麼?

  2.欣賞一些不同型別的房子,說說它們都有哪些優點和不足。

  3.如果讓你來建造一幢房子,你會建成什麼樣子。板書:造房子。

  (二)學習新課

  1.初步總結房子型別,看書上的圖片,分析。

  思考問題:古代房子和現代的房子有什麼不同?

  學生談論,彙報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談話:剛才我們比較出現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遠遠優於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時候要考慮到哪些因素呢?

  (2)學生談論,羅列,彙報

  (3)引導:根據已經學過的《折形狀》和《搭支架》,怎樣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們有些怎樣的建議?

  3.造房子活動

  (1)我們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們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選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樣把可用的材料變得更結實(結合《折形狀》所學的知識)

  怎樣連線這種材料(結合《搭支架》所學的知識)

  (3)分析書上的圖,你從圖上能學到什麼經驗?

  學生討論,彙報

  4.動手操作

  分小組自由搭建,教師巡視指導(提示:模型不宜過大)

  5.評比,總結。

小學科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河流也是流水侵蝕土地而形成的,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過程與方法:小組合作 做河流實驗,探究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觀察河流實驗中的現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號記錄和表示河流實驗結果,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斷變化著的;培養對土壤的感情,認識保護耕地不被破壞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做河流實驗,探究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教學難點:觀察河流實驗中的現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號記錄和表示河流實驗結果,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

  教學準備:溼潤、混有少量沙的土、長方形塑膠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開對接成河道裝置)、報紙、塑膠薄膜、小鏟子、大飲料瓶、塑膠杯(杯底側邊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提問:

  1.你知道有哪些大的河流?家鄉有哪些河流?這些河流和我們的生活生產有什麼關係?學生討論交流.

  2.教師小結後講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澗溪流彙集而成的。當流水漫過地表時,會形成細小的水流和溝壑,這些細小的水流會逐漸形成溪流並匯成河流,而溝壑在流水不斷侵蝕的過程中會逐漸發展成大的切溝和沖溝並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對土地的侵蝕結果。那麼河流對土地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4.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河流對土地的作用。板書課題)

  二、探索河流對土地的影響

  1.河流會侵蝕兩岸的土地嗎?

  2.如果河流從崎嶇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勢平緩的地方,河水攜帶的泥沙會怎樣呢?

  回憶沉積實驗,觀看課本60頁插圖。

  3.學生做實驗。

  準備實驗裝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裝土。

  觀察無河水流過的“河道”,在記錄紙上畫出河道的形狀,把它的寬度、深度標記在圖上,並用不同、 的.符號分別標記水流速度、水流速度慢有土沉積的地方。

  推測:當河流形成時,什麼地方流速大,什麼地方流速小,什麼地方會發生侵蝕,什麼地方會發生沉積?

  在河道上記下自己的推測,用虛線標出。

  學生動手實驗。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時,一定要檢查出水口是否正對“河道”,試一試,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確保無誤後,才能正式向“河道” 注水。注水一開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終是滿的。在實驗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來的水。為了讓效果明顯,觀察得更清楚,可以讓實驗觀察的時間長一些,也就是說在一瓶水流完後,再接著倒一瓶水。

  觀察河水流動速度的變化,注意河水的什麼地方被侵蝕了?什麼地方會有土沉積下來?

  4.小組交流、討論。

  5.全班交流、彙報結果。

  6.教師小結。

  三、侵蝕和沉積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為什麼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學生討論回答。

  2.自然界中每時每刻都有侵蝕和沉積的現象發生。教師出示相關圖片或課件。

  四、課外拓展活動

  除了流水,還有什麼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蝕和沉積?請課後閱讀單元資料庫,瞭解其他自然力如風、冰川、海浪等對土地的侵蝕和沉積作用。

小學科學教案6

  一、從生活出發,探究基本電路的連線

  師:同學們這是什麼?(教師出示一隻手電筒)

  生(齊答):手電筒。

  師:你能使它發亮嗎?

  生(齊答):能。

  師:誰來試一試。

  (學生拿起手電,並裝進電池,開啟開關,手電筒亮了。)

  師:手電筒亮了,它為什麼會發亮的呢?

  生:有了電池,它就能發亮了。(板書電池)

  生:還需要小燈泡。(板書燈泡)

  生:還要把開關開啟,手電筒才會發亮。(板書開關)

  師:如果把手電筒的外殼拿掉,它還能亮嗎?老師這兒為你們提供了燈泡、電池、開關,你們能使小燈泡發亮嗎?利用桌上的材料試一下。

  (學生動手嘗試,沒能成功。)

  師:老師再給你們一些導線,你們再試試。(板書導線)

  (學生再次嘗試,小燈泡亮了。)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沒有導線小燈泡就不亮。

  生:用導線把電池、開關和燈泡連線起來,燈泡就亮了。

  生:我發現手電筒的外殼可能就和導線的作用一樣。

  生:我同意李波的意見,手電筒沒有外殼,剛才的電路沒有導線,燈泡都不亮,所以手電筒的外殼就相當於導線。

  師:同學們真聰明!你們能把剛連線好的電路畫下來嗎?只要自己能看明白就行。

  (學生動手畫圖,教師巡視把先畫好的展示出來。)

  師:同學們都畫好了,老師還有一種簡單而又科學的畫法,你們想不想學?

  生(齊答):想。

  (教師指導電路圖的畫法,完整示範畫出符號電路圖)(學生動手畫,教師巡視指導並把畫得較好的予以展示。評價時挑出有問題的,直接藉助投影予以更正。)

  師:透過連線和畫電路圖,你發現比簡單的電路圖有哪幾部分組成?

  生:一個電路一般由電池、燈泡、開關、導線四部分組成。

  二、從材料出發,自主探究電路的連線

  師:同學們剛才都畫得很好,現在老師再給同學們增加一倍材料,你還能使燈泡都亮起來嗎。

  生(齊):能。

  師:在連線的時候要注意:兩節電池要先用導線連起來,小組合作成功後就用剛學的新方法畫出電路圖,連在一起的電池要這樣畫(板書示範)。先討論再動手。

  (學生先討論怎樣連線,再進行實驗。教師巡視。)

  師:都連線好了,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彙報你們連線的電路,把你們的電路圖帶上來說說這一電路的特點?

  生:我們是從電池先連到一個開關再連到一個燈泡,再連一個開關和燈泡,無論開啟哪個開關,兩隻燈泡都可以熄滅。但是要想兩個燈泡都亮,就必須同時按下兩個開關。

  生:我們是連了兩個開關後再連了兩個燈泡,斷開一個開關,燈都不會亮,一定要兩個開關都合上燈才亮。

  師:還有和他們的連線方法不同的嗎?

  生:我們的連線方法不太相同,不過小燈泡也可以發光。

  師:噢,說說看。

  生:我們是將小燈泡的連線在一起,然後兩頭各連線一個開關,再連線在電池上。

  生:我們有一個發現,我們和第三組的連線方法差不多,就是斷開其中一個開關兩個燈就都不亮了,而且不可能讓一個燈單獨亮起來,和家裡的燈不一樣。

  師:大家都是這樣的現象嗎?

  生:都是這樣的。

  三、從問題出發,探究並聯電路的連線

  師:你們真聰明!發現了這個問題,那麼我們其它組能不能一起想辦法,連接出和家裡一樣的電路呢?一個開關控制一盞燈,再動手嘗試一下,如果實在想不到辦法的,請組長到老師這兒領一張電路連線幫助卡。

  (學生分組實驗)

  師:許多小組都已經連線好了,速度非常快,有沒有什麼新發現?

  生:老師我們有新的發現了。

  生:老師我們也有有新的發現了。

  (學生都爭先恐後搶著彙報)

  師:好,不錯,你們來說一下你們的新發現。

  生:我們連線的電路,一個開關控制一個燈泡,斷開一個開關,另一個燈泡還亮著,只有兩個開關都斷開,兩個燈泡才都熄滅。

  生:我們的發現也是這樣,不管斷開哪一個開關,都有一個燈亮著,斷開兩個開關兩個燈才會都熄滅。

  師:同學們真善於動腦子,能發現這麼多新的東西,你們還能用剛學的新方法把這電路圖畫下來嗎?老師和大家一起畫。

  (教師將畫好的電路圖在投影上展示出來,並深入每組進行指導)

  師:同學們的電路圖畫得真不錯!(出示製作簡易手電筒的材料)課後你能把這些材料連線成一個電路,把它們變成一個手電筒嗎?

  生(非常有信心地齊答):能。

  師:好,今天的課就研究到這兒,下課。

小學科學教案7

  為進一步抓好我校學生體育訓練,深入研究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並結合實際訓練經驗,對我校體育基礎訓練作系統、科學、有計劃的安排,以更好地提高訓練質量,更多的培養優秀體育後備人才做貢獻。

  小學生中蘊藏著許多的優秀體育後備人才,如不及早的發現這些人才,勢必會造成人才的嚴重流失。透過訓練,可以發現這些人才,避免人才的流失,為國家培養更多的體育人才打好基礎。因此,抓好小學生體育訓練,提高訓練水平,是我們基層小學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和深入研究的永恆課題。不少新教師在抓體育訓練時總覺得無從入手,也有一些體育教師往往以比賽任務為目的,進行短期的突擊訓練,這種訓練的科學性不強,缺乏系統的運動發展戰略思想,不利於人才的後繼培養,使小運動員的運動生涯曇花一現,難有作為,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以下是我在訓練中的一些體會。

  一、貫徹一個指導思想,遵循小運動員生理、心理特點進行科學訓練。

  健康對於人而言極為重要。更不用說是小學生了,他們是國家的棟樑之才,所以一定要認真處理好生理、心理和訓練方面的關係,給孩子們一個健康的體魄。因此,小學生體育基礎訓練必須要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一)少兒時期人的生理方面的免疫力較低生理負荷的承受能力較差,加上生長髮育快。必須合理地施加訓練因素,使機能的提高過程始終置於超量恢復原理的控制下,訓練必須有助於提高小學生的健康素質。如少兒肌肉水分多,蛋白質含量較少,訓練應以動力性練習為主,以克服自身體重的各種跳躍練習和輕負荷為主,以爆發力和協調性為主,禁忌負荷太大的力量練習,以免骨骺提前骨化,若長時間進行負荷太大的力量練習,會引發骨骺炎,影響正常生長髮育;少兒心臟負荷能力較差,耐力應以有氧練習為主,保證小學生健康成長。

  (二)少兒心理有其特殊性,他們的注意力易分散,對田徑容易產生枯燥乏味的情緒,所以在訓練中注意訓練手段的多樣化,可適當採用遊戲或一些比賽的形式來吸引學生,提高他們的興趣來完成訓練任務,切忌用對成人訓練的最大速度的固定重複練習來訓練少兒。要使小運動員喜歡田徑訓練,真正的熱愛田徑運動,才能延續他們的運動生命。如耐力是諸多身體素質中最基礎的素質,耐力素質差,勢必影響其它身體素質的發展,嚴重的會影響日後高層次的訓練和成才率。但是,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不允許我們過早大量地進行專門的耐力訓練,我們就採用形式多樣,趣味性強的練習方法和手段將耐力練習有機地貫穿於訓練課中。如:足球遊戲、長短跳繩比賽、蛇形跑、跳橡皮筋、追逐跑遊戲、越野跑、中速往返跑等等,促使其耐力素質自然、穩定、持續地增長。

  二、精心制訂訓練計劃,保證訓練工作的有序開展。

  訓練工作要有長遠打算、全面安排,堅持較系統的訓練,必須制訂好訓練計劃,並在執行時靈活調整,不斷總結改進,才能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幾年的訓練實踐經驗是:要根據學校工作安排和實際情況制訂好訓練計劃。

  三、處理好五種關係,保證訓練的正常開展。

  (一)訓練與學習的關係。

  訓練是重要的,但對業餘訓練的小運動員而言,學習更加重要,不少教練員經常抱怨任課教師不放學生出來訓練,可見,學習對訓練的影響是很大的。因此,在運動員入隊時,要與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協商好,並定期到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那裡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現問題要積極配合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共同解決。

  (二)教師與訓練的關係

  首先,體育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工作,有全心全意為訓練服務的思想,有勇攀高水平運動隊為校、為縣、甚至為國爭光的理想,其次對訓練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學意識,瞭解科技動向;積極參與科技活動,勤于思考,努力實踐;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進行科學化訓練的同時,盡最大努力去爭取和創造科學化訓練所必需的各種條件。

  (三)教師與運動員的關係。

  田徑訓練與其它球類專案有別,相對而言比較枯燥,一個和諧的訓練氛圍,可以刺激學生的訓練熱情。教練與運動員除了師生關係外,還應建立起朋友關係,才能儘可能多的瞭解運動員的生活、學習和訓練情況,及時地發現並解決出現的思想波動和各種其他問題,更好地為訓練服務。

  (四)教師與家長的關係。

  教師與家長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關係,入隊時要家訪,訓練中也要定期與家長保持聯絡,訓練對學生和家長都會增加一些麻煩事,如:以本校為例,由於學生不住校,訓練要早起晚歸,擔心學生在路上的安全的問題等等,因此,教師一定要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才能使訓練順利的開展。

  (五)領導與訓練的關係。

  學校領導和主管部門應該主動支援業餘訓練,提供必要的訓練條件,重視體育教師的業務能力的培養,關心體育教師和運動員的疾苦,解決他們的各種實際困難。

  當然,學校體育訓練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不斷研究的課題,使其更加完善。只要持之以恆的決心,堅持常年累月的系統科學的訓練,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訓練效果。

小學科學教案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魚類有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徵。

  2、金魚用鰭游泳,用腮呼吸。

  3、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徵。

  過程與方法

  1、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2、繼續利用維恩圖比較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用實驗證據證明猜想的態度。

  教學重點

  透過觀察金魚的生活,瞭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學難點

  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教學準備

  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裡。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製的紅水、少許魚食。

  教學過程

  一、瞭解魚類的生活環境

  1、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境。

  2、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關注:“魚生活在水裡”的理解。

  4、設計意圖:為進一步觀察與作鋪墊。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1、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2、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3、關注:學生對金魚形態的關注和對金魚運動方式的關注。

  4、設計意圖:瞭解金魚在外形和運動方面的資訊。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關金魚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驗。

  2、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餵食觀察金魚的吃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紅水的方法)

  4、學生觀察並記錄。

  5、教師適時指導並提供資訊: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6、關注: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干擾金魚;是否觀察到更多資訊:如排洩等。

  7、設計意圖:瞭解金魚吃食和呼吸方面的資訊。培養“用實驗方法驗證看法”的意識。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裡。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裡,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資訊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把觀察後的金魚養在各班教室,方便學生繼續觀察,獲取更多資訊。注意平時的看護,保證金魚存活。

小學科學教案9

  第一課時 使用工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槓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現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並從中瞭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地選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點】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原因討論。

  【教學準備】

  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

  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的木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新課

  同學們,這個漂亮的窗花剪紙是用什麼工具製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麼事?(剪繩、剪指甲??)

  那麼錘子能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

  二、我們用過什麼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助我們做什麼事?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然後把工具名稱和能做的事情填在書本P2表格內。比一比,哪些同學想地更多。

  3、小組彙報:

  請一個小組上臺來介紹,並且可以使用老師講臺上的工具做示範(提供工具)。

  4、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對工具的使用已經比較熟悉,並且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了。那麼下面就請大家來幫我解決一個問題。(啟後)

  三、選用什麼工具好

  1、老師這裡有釘有一些釘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釘子衝木板中取出來,請問我該選擇什麼樣的工具比較合適?

  2)請小組內的同學先觀察一下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說說你選擇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組長領材料,組織小組成員開展實驗

  3、全班交流:說說你們剛才選擇的工具是最合適的嗎?

  4、分組發言共同評論。

  四、完成三項任務的工具選擇

  1、請大家觀察P3的三幅圖,請你在右邊選擇最恰當的工具來完成這3項工作。 並且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2、油桶透過斜面推上車,比較省力;大石頭用撬棍當趕感去撬動比較省力;利用繩子和滑輪組成定滑輪可以很方面地將國旗掛到旗杆頂上。

  3、教師小結:有一些很費力、很難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讓我們做的更好。

  4、 請大家看P3工具的定義,深入理解。

  五、全課總結:對於簡單機械,我們還有什麼問題想研究?

  六、作業佈置

  第二課時槓桿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槓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槓桿能省力,有的槓桿不省力,有的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槓桿尺做實驗、收集並整理資料,分析認識槓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資料的重要意義,並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對槓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難點】對資料的整理和分析

  【教學準備】

  槓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槓桿類和非槓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講臺)

  哎,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

  用吊機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輪吊??(請學生出謀劃策)

  二、認識槓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鬆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槓桿。 什麼是槓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槓桿”。

  2、示範用槓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槓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

  槓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槓桿,使槓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槓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槓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麼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槓桿

  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槓桿,哪些不是槓桿?並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 學生自己體驗槓桿尺的組成及變化。

  三、研究槓桿的秘密

  1、 剛才我們用槓桿輕鬆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槓桿都是省力的呢?

  (學生一般認為都是省力的,教師在課堂上舉例費力的事件)

  讓我們用槓桿尺這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研究。

  2、 對槓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 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槓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槓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槓桿尺的右邊什麼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請同學上臺來試一試,並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4、 還有其他方法嗎 ?

  5、 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麼掛?那麼右邊又應該在什麼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槓桿尺平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並且把資料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完成實驗之後再把實驗資料進行統計: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6、 對所有的資料進行觀察和分析。

  1) 在什麼情況下,槓桿省力?

  2) 在什麼情況下,槓桿費力?

  3) 在什麼情況下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 教師進行總結: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資料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資料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

  六、作業佈置

  第三課時 槓桿類工具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槓桿可以分為省力槓桿、費力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槓桿。

  過程與方法:透過實驗認識到槓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槓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型別的槓桿。

  【教學重點】對不同槓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難點】找出不同槓桿的三個點和是否省力情況。

  【教學準備】

  長竹筷、螺絲帽或其他重物、棉線或釣魚線、塑膠盤(學生)。桿秤、螺絲刀、開瓶器、鑷子、油漆桶、啤酒、粉筆;畫有螺絲刀撬油漆桶、鑷子夾粉筆、開瓶器開啤酒瓶的圖片(教師)。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遊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後在裡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開啟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裡。

  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地快,請其他同學為他們加油。

  二、槓桿類工具的比較

  1、剛才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合適嗎?(合適)

  2、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並說說理由)

  3、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麼?(找出三個點,然後進行比較)

  4、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5、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麼 ?

  6、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反饋;並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7、小結:怎麼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麼樣的工具是費力的?(請同學找出其中規律)

  三、給各種槓桿類工具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後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彙報交流(請學生到展臺下進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們都知道槓桿能省力,能幫助我們抬起自己無法徒手搬動的東西;但是為什麼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工具他們有的是費力的呢?為什麼這樣設計呢?

  5、教師小結。

  四、小桿秤的研究

  1、俗話說:“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為什麼桿秤的稱砣這麼小,卻可以“壓住”這麼重的重物。(請學生從槓桿的三點之間的關係說一說)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杆小桿秤。小桿秤製作過程指導。(祥見教參P17~18)

  3、指導學生用逐個放砝碼的方法在杆上畫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稱盤內放一個50克砝碼,然後使桿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個??)

  4、玩一玩自己製作的桿秤。(稱一稱自己的鉛筆盒、書本等物體的重量)

  五、課後思考題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範,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生什麼變化?

小學科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道世界上的動物不僅身體構造不同,生活習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

  2.初步瞭解常見的6類動物分類方法:哺乳類、鳥類、魚類、昆蟲類、爬行類、兩棲類。

  3.初步瞭解6類動物的主要特點。

  4.能透過合作形式整理總結出動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小組分工、整理資訊的能力。

  【教學重點】

   尋找動物的共同特徵。

  【教學難點】

  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做出科學判斷。

  【教學準備】

  教學用的6種典型動物圖片或標本。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一、引入

  1.從舊課引入。

  (提供 6種典型動物的圖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發學生開展討論。

  3.從討論活動中捕捉探究的問題。

  1.回憶上一課的活動內容。

  2.學生說說這6種動物的特點。

  3.小組討論。

  引發探究的興趣。

  二、尋找相似動物的特點

  1. 提供豐富的動物圖片。

  2.說說為什麼這樣找?這樣找的理由是什麼?它們怎樣相似?

  1.先找出一種與貓、鴿子、金魚、甲魚、青蛙、蜻蜓相似的動物。

  2.分組將其他的動物分別歸類。

  初步培養學生的分類科學素養。

  三、逐步建立淺近的概念

  1.將看法一致的動物分別列在表格中。

  2.將看法不一致的動物羅列出來。

  3.運用先前達成的共同特徵來分析該種動物,如果看法達成一致則列入表格,如果不能達成一致,教師則提供進一步的資料(主要是形體特徵和行為方面的)。

  4.提供科學家的分類依據和命名方法,交流:我們的看法與科學家的分類方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修改和補充?

  1.說說這樣處理的依據是什麼?(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徵)

  2.各方面陳述自己的理由。

  3.進一步抽象各類動物的共同特徵,併為每類動物命名。

  4.還有哪些動物和這6類動物都不相似?蝸牛是哪類動物呢?

  初步培養學生根據事實作出判斷的能力。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四、尋找動物的共同特點

  1.這些動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2.教師總結動物的共同特徵。

  1.小組討論。

  2.交流,達成一致。

  從找相似的動物實踐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五、作業

  學生完成作業。

  附板書設計:

  2.形形色色的動物

  和貓相似的動物:

  和鴿子相似的動物:

  和金魚相似的動物:

  和甲魚相似的動物:

  和青蛙相似的動物:

  和蜻蜓相似的動物:

小學科學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依照自己的生活習慣給食物分類;

  2、調查本班學生最愛吃的三種食物製成統計表;

  3、瞭解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

  4、懂得營養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二、教學目的:

  1、每天吃的飲食,用學到的知識提高自己的飲食質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2、對自身的健康增強意識;

  三、教學準備:

  老師:圖片、統計表

  學生:碘酒、土豆、蘿蔔、花生米、部分食物卡片、部分食物實物;

  四、教學過程:

  1、(1)出示食物圖

  提問:同學們能用一個詞概括這些東西嗎?(食物)

  看到這些實物你有什麼想法?人為什麼要吃食物?

  (2)匯入新課:

  俗話說:“人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看來吃也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文化,我們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科學,吃得健康,這節課我們就學習:

  (板書) 我們吃什麼

  2、認識食物並分類:

  (1)學生閱讀教材40頁的資料,並劃出你知道的營養成分。

  (2)互相討論:你們在生活中瞭解哪些知識?

  糧食類:主要有澱粉、雞蛋、豆製品等含有蛋白質;

  油脂類:主要含有脂肪;

  素菜、水果類:主要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和植物纖維素

  (3)指導學生認識食物營養標籤;

  3、檢測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指導學生認識實驗器材及注意事項;

  (2)指導學生用”碘酒“探測”澱粉“的實驗,並觀察異同,做好記錄;

  (3)檢測花生米里有沒有油脂,並做好記錄;

  4、填統計表:

  (1)學生回答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2)指名學生上講臺在統計表中畫圈,其餘學生思考愛吃食物含有什麼成分;

  (3)分析統計表,說說你發現了什麼?存在什麼問題?

  (4)討論: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行不行?

  5、小結:

  食物要多樣人,不能偏食、挑食,吃清淡些並多水;

  30年前是吃飽,10多年前是味道,現在是吃健康。

  6、作業:

  瞭解我們一在中必須補充哪些營養,以及各種營養需要多少?並從哪些食物中獲取?

小學科學教案12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於影子的產生和特點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他們知道影子的產生必須要有光和物體,影子隨著光的改變而改變,等等,但是他們的這些認識還比較模糊,因此有必要透過教師的指導,實際地去觀察、去發現光和影子之間的規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影子產生的條件:光、遮擋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3、影子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4、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

  5、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6、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

  過程與方法

  按教科書要求有目的、有步驟地做光和影的實驗,並將觀察結果用線條和圖形準確地進行記錄。能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子間的關係。培養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真細緻,實事求是,善於合作交流。

  【教學重難點】

  透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實際地觀察,使學生自己去發現光和影子之間的規律。

  【教學思路】

  從生活現象出發,引出相關概念,然後透過活動探究規律,最後用規律解釋現象,同時深化對規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器材準備】

  每組一個手電筒(自帶)一張4開的白卡紙、一塊5釐米高的小木塊,鉛筆、尺子各一。

  【教學過程】

  一、活動引入

  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單元——光,我們學習第一課。板書課題“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產生的條件

  教師:同學們做過手影遊戲嗎?你們會做什麼樣的手影?今天我們也來做一做影子游戲,做這個遊戲需要什麼器材呢?我們怎樣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後兩個問題一方面是提示觀察的器材準備和方法,另一方面是瞭解學生的初始想法。學生可能說需要光源、物體,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會說出物體要擋住光才能產生影子。這時教師不要急於糾正,讓學生透過實際操作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總結影子產生的條件)

  教師:各組準備好器材後可以開始實驗了,還缺什麼,可以到講臺上領取。實驗成功的小組要準備彙報:看到手影了嗎,怎樣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產生需要什麼條件。

  學生準備材料,開始實驗。教師巡視。

  大組彙報:透過彙報討論,得出影子的產生需要光、擋光的物體、屏。

  教師:剛才同學們提到影子的產生需要光,我們平時看見過哪些發光的物體?其中哪些是自己發光的呢?大家把見到的發光物體寫出來,然後在自己能發光的物體上做記號。

  小組活動。

  彙報、總結:像電燈那樣自己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強調:不僅自己能發光,並且正在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影子的特點

  教師:在影子游戲這個活動中,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外,還有什麼發現嗎?

  下面我們再透過一些活動繼續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書上三個活動的實驗方法和步驟嗎?

  活動一 影子隨著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變包括光線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透過目測光線和水平桌面之間的夾角大致估計,方向用左、右、前、後描述。

  教師示範並演示實驗和記錄方法。

  活動二 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變遮擋物離光源的距離。

  活動三 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提示:當光源垂直照射在物體的上面時,要使物體離開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記錄。

  總結:

  (1)、光源的位置發生改變時,影子的方向和 長短都會發生改變。光源照射角度小時,影子就長;光源的角度大時,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當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時,遮擋物離光源越近,它擋住的範圍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教師:像活動三中這樣,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標誌。

  三、鞏固運用

  教師:回顧一下我們今天學習了光的哪些知識?我們再做一次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

  1、改變光源的位置,影子發生了什麼變化?

  2、改變物體離光源的距離,影子發生了什麼變化?

  3、讓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側面,得到的影子有什麼不同?

小學科學教案13

  一、教材

  首先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聲音的傳播》是科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第5課的內容,這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聲音的大小、高低以及產生的原因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透過教材呈現的兩個活動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聲音的傳播方式。

  二、學情

  在教學過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

  我所面對的四年級學生,他們經過一年的學習,對科學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學生考慮問題不深入,邏輯性思維不強,實驗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課當中我將透過活動引導學生,讓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這樣有助於激發學生興趣,進一步提升科學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與技能:知道聲音是透過物體以波的形式進行傳播的;

  2.過程與方法:透過觀察實驗現象,學會描述實驗過程和現象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從實驗中獲取事實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我將教學重點設定為:

  重點:理解聲音是需要透過物質進行傳播的。

  難點:知道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

  五、教學方法

  為了體現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了:講授法,小組合作法,實驗探究法,課堂討論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識。

  六、教學用具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課目標,我將在每個小組準備土電話、1米唱的鋁箔條、木質米尺、棉線、尼龍繩以及實驗記錄表進行實驗活動。

  七、教學過程

  接下來,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匯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我將展示一張有聲賀卡,悄悄將他開啟,並問:同學們,你們有什麼發現呢?當位於教室各個位置的學生都說出聽到了美妙的音樂聲時,我將追問:為什麼大家都聽到了聲音?賀卡傳出的聲音是怎麼傳到我們的耳朵裡的?以此引入今天的新課:今天就讓我們透過學習新課《聲音的傳播》,來解決這些問題。

  意圖:以有聲賀卡匯入能充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透過創設問題情景,能啟用學生思維,使學生帶著探索未知的心理進入新的教學。

  (二)新課教學

  在這一環節,我將分為如下兩個活動進行。

  活動一:振動物體與聲波。

  我將結合本單元第二課所接觸過的實驗:用振動的音叉接觸水面引起水面波動,指導學生動手實驗,並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並描述水面是如何波動的,以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震動的物體會引起周圍物體的振動。在這基礎上我會讓學生玩一玩“土電話”小遊戲,並透過思考“聲音是怎麼從電話的一端到達另一端的?”進一步感知聲音的傳播方式。遊戲結束後我將引導學生總結: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意圖:透過動手實驗,小遊戲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為後面活動探究做好鋪墊。

  活動二: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

  我將用PPT展示各種不同的實驗材料,並引導學生猜測聲音在這些物體中的傳播效果是否一致以及哪一種材料傳播效果最好,並將想法記錄下來。在此之後,我會讓學生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在實驗前我將組織學生談論實驗中的注意事項,然後我再強調三點:(1)每次敲擊音叉的力度大小要一樣;(2)將物體的一端緊連著音叉,另一名同學在另一端傾聽;(3)時刻保持教室安靜,認真傾聽各種材料物體的聲音傳播並記錄。再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將實驗結果填入實驗記錄表。

  透過兩個活動,我會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聲音是以波的形式進行傳播的,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能力不同。最後讓學生結合結論解釋匯入中的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實驗活動過程中領悟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

  (三)鞏固提高

  在這一環節,我將從以下兩點進行:

  1.同學們,透過實驗我們已經知道聲音能在空氣、固體中傳播,誰能說說聲音還能在什麼物體中傳播?我將適時出示一個有關釣魚的flash動畫,讓學生透過回憶釣魚要在岸上保持安靜,否則魚兒會嚇跑,啟示學生說出,聲音還能在液體中傳播。

  2.出示一張宇航員們在月球上利用無線電裝置通話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到空氣是聲音傳播的重要物質。

  3.自由發言階段。讓學生舉例聲音傳播的例項,並用所學知識解釋其中的原理。

  意圖:這樣設計能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面,瞭解更多與科學有關的知識,體會知識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四)小結作業

  在小結環節,我將引導學生結合我的板書以及簡單的問答形式對本課進行回顧。

  在作業佈置方面,我會讓學生課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木棒和鐵棒的聲音傳播能力,並記錄下來,下節課伊始進行分享。

  這樣運用開放性且學習小組合作的形式佈置作業,可以較好的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將知識的學習延伸到第二課堂。

小學科學教案14

  【理論指導】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

  知識的獲得不是個體“旁觀”的過程,而是“探究”的過程。最早提出在科學教育中要運用探究方法進行教與學的是杜威。杜威認為,“探究”是主體在與某種不確定的情境相聯絡時所產生的解決問題的行動。在行動中,知識不是存在於旁觀者的被動的理解中,而是表現為主體對不確定情境的積極反應,知識是個體主動探究的結果。在教學方法上,應該“從做中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手做實驗,並放開束縛,自主、積極、愉快地參與到科學實驗活動中去親歷探索自然界奧秘。他們運用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記錄、表達、交流等方式構建知識,提高素養。

  【教學內容】

  《聲音的變化》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的內容。聲音的強弱和高低兩個概念,不僅僅是學生,就是成人也很容易搞混。四年級的學生很難用普通的觀察方法來分辨出聲音的高低,他們更難理解聲音的高低與頻率的關係。

  本課從學生熟知的、非常感興趣的音樂噴泉切入,引導學生分析聲音是有區別的、有變化的。再借助教具、資訊科技手段以及APP軟體等手段,讓學生透過大量的體驗活動,理解聲音的強弱和高低兩個概念,並知道他們與振動的關係,繼而為聲音如何傳播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處於一個初步概念建成時期,也是為以後“大概念”模式的建成打下基礎的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有目的地引導孩子們建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有助於他們有形成正確的概念,也有益於鍛鍊他們形成一個高效的思維模式。

  經過本單元前2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振動產生聲音,振動停止聲音消失。他們還知道了音叉是什麼,並學會了怎樣利用音叉等物體發出強和弱的聲音。但由於年齡小、表達能力弱、缺乏系統的認知等原因,他們對聲音的認知還很懵懂。本節課“聲音的高低,聲音的強弱”變化的,以及振動幅度、振動頻率的含義對現階段學生來說還是有困難的。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聲音就越低。

  2.過程與方法:

  能使物體發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出不同聲音時的振動狀態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絡起來。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形成善於觀察,並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絡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音量與音高的科學概念,認識到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特別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準備】

  音叉、小錘、乒乓球、自制教具、模擬軟體、自制等。

  【課前準備】

  1.見學生時,相互熟悉,相互提問。

  2.教學調查: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音叉的使用方法。

  3.瞭解學生對樂器的認識。

  4.教會學生使用平板。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師】中秋節老師出去玩,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東西,就拍下來了,今天特地帶來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嗎?有什麼發現呢?

  【生】聲音和噴泉都有變化,噴泉隨著聲音變。

  【師】對,聲音在變化。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聽到很多聲音,變化不斷地聲音構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聲音的世界,探究“聲音的變化”。

  【板書課題】聲音的變化

  二、新知探究

  (一)聲音的強弱(音量)

  1.提問

  【師】大家聽聽這2段聲音,(PPT)(播兩段音量有明顯區別的聲音)誰來說說這兩段聲音有什麼不同?

  【生】有大、小的變化,強、弱的變化......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聲音的大小有變化,指的就是聲音的強弱。(板書)聲音大即是強,小即是弱。(PPT)在科學中,聲音的大小強弱用音量來表述。

  【板書】強 弱

  2.遊戲

  【師】怎麼區分聲音的強弱呢?我們一起來做個小遊戲,跟你的同學說一句悄悄話,有個小要求,只能讓你的同桌聽到。開始!

  【師】同學們都玩的很開心哦,王老師也很想參與進來,最後一排的那位小帥哥,能大聲地告訴王老師你的名字嗎?【生答名字】XXX同學,認識你真高興!你能和老師說聲老師好嗎?【生答】

  【師】老師們你們聽到打招呼聲了嗎?

  【師】剛剛的遊戲中,你們聽到的所有聲音,哪個最強,哪個最弱?

  【生答】......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能區分聲音的強弱了。我們可以透過調整發聲的力度,來控制聲音的強弱。

  3.實驗探究一

  【師】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聲音的產生與振動有關,那麼,聲音的強弱是否也與振動有關呢?

  【師】下面,我們來進行探究實驗,請看大螢幕:

  【師】我為大家準備了這些實驗器材:音叉、小錘、帶線的乒乓球。

  【師】(PPT演示)怎麼利用這些器材進行實驗呢?下面來看看實驗步驟:

  ①手拿帶線的乒乓球,保持靜止;

  ②擊打音叉發出聲音;

  【師】要想使音叉發出強弱不同的聲音我們怎麼敲擊?

  【生答】重一點敲擊聲音強,輕一點敲擊發聲弱。

  【師】那我們在使用音叉時,應該擊打哪個部位呢?

  【生答】

  【師補充】應該擊打音叉側面的頂端。將乒乓球快速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側面。

  ③比較音叉發出強弱不同的聲音時乒乓球彈開的距離遠近。

  ④為避免誤差,反覆實驗三次,記錄實驗結果。

  實驗前,老師要提示兩點:

  【師】A.小組內分工合作,遵守實驗紀律,本次實驗需要分辨聲音強弱,實驗時請保持安靜。

  B. 提示音樂響起停止實驗,將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實驗結果,準備交流。

  【師】現在開始實驗!

  【生】分組實驗

  4.交流分享

  【師】我們的探究活動已經完成,哪個小組的同學願意上來,一邊演示,一邊分享你們的發現。請你大聲的告訴大家你的發現。

  【生1】演示實驗過程

  【生2】我們先敲出強的聲音,再敲出弱的聲音,透過實驗,我們發現聲音強,小球彈開的距離遠,聲音弱,距離近。

  【師】其他小組,你們還有補充的嗎?

  【師】現在我們回顧一下振動的概念。振動是指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不斷重複地做往返運動。往返運動時離中心點距離遠振動幅度就大。(慢)往返運動時離中心點距離遠振動幅度就,振動幅度小。

  結合我們剛剛的實驗,來說說(小結)聲音的強弱和振動幅度大小有關嗎?

  【生答】 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

  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

  【師補充】是的,發聲體振動幅度的大小決定了聲音的強弱。

  【板書】 強 大

  音量 振動幅度

  弱 小

  (二)聲音的高低(音高 )

  1.聲音高低的認識

  【師】聲音的變化除了強弱變化之外,還有高低變化。聽!

  【教師彈模擬琴不唱】1234567

  【師】有哪位同學聽出來了:哪個音高,哪個音低?

  【生答】

  2.體驗聲音的高低變化

  【師】 跟著老師的演奏我們一起唱一唱

  (唱音階)。

  【師】由低到高唱,預備唱;

  【生唱】

  【師】由高到低唱,預備唱;

  【生唱】

  【師】聲音的強弱和高低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強弱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聲音的大小、音量;剛剛我們唱的音階1234就是聲音的高低變化,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

  (板書音高)

  【板書】 高

  音高

  低

  3. 實驗探究二

  【師】那麼聲音高低的變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我們來看看這3組器材

  (PPT展示)認真觀察同組的各個器材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大小、粗細、長短

  【師】各小組討論下,猜猜擊打同一組3個材料時聲音高低會有變化嗎?可能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師】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了,彆著急老師會讓你們實驗的,我們先來看看實驗要求。

  實驗步驟:①檢查器材,將預測結果填寫在報告單上。

  ②用同樣的力敲擊器材中部,仔細分辨聲音的高低。

  ③同一器材反覆實驗3次,並填寫實驗結果。

  ④三組實驗都完成後回到座位,整理實驗結果。

  【師】聲音的高低光用耳朵來分辨有一定的難度,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款APP軟體,幫助大家分辨聲音的高低。請看大螢幕,我們一起來學習“頻率分析儀”使用方法。

  【師】為了更好地完成實驗,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PPT:溫馨提示:

  A.本實驗需要辨別聲音的高低,實驗全程須保持安靜;

  B.各實驗區域小組間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換;本次實驗設四個實驗區,每大組到相應區域進行實驗。

  C.及時填寫實驗報告單。

  D.實驗結束後,將器材歸位,回到座位整理實驗報告,準備交流。

  【師】有什麼問題嗎?開始實驗

  【生】用自制教具分組實驗,研究聲音高低跟什麼因素有關。

  教師在各組進行巡迴指導。

  鈴聲提示 坐回原位

  4.分享交流

  【師】同學們都已經完成了你們研究,哪一組上來說說你們的發現?

  (呈現記錄表,彙報發現,並演示。)

  【生】句式:我們小組研究聲音的高低是否與物體的大小 有關,我們發現物體 ,聲音 ;物體 ,聲音 。

  【板書】 高(小、短、細 )

  音高

  低(大、長、粗 )

  5.演示實驗

  【師】為什麼小、短、細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就高呢?為什麼大、長、粗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就低呢?

  為了揭示其中的奧秘,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實驗,下面我們來看其中的一個實驗:

  【師】(教師演示實驗齒輪,慢一點,讓學生聽清楚)。老師轉動齒輪,可以帶動金屬片振動。齒輪轉得慢,金屬片振動也慢。接下來老師要從慢到快來轉動齒輪,大家聽一聽發出的音高有什麼變化?

  【生答】振動慢,聲音低。 振動快,聲音高;

  (師板書慢)

  6.小結

  【師】現在我們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小、短、細的物體振動快,所以聲音高;大、長、粗的物體振動慢,所以聲音低。

  聲音有高低的區別是因為物體振動的快慢,也就是振動頻率不同。

  三、總結分享

  【師】今天,我們學了兩個概念,音量、音高,透過探究實驗,我們發現,振動的幅度決定了聲音的強弱(也就是音量),振動的快慢決定了聲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四、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一起了解到振動的幅度和頻率的差別可以帶來聲音的變化。我們的祖先利用科學知識製作了許多樂器,藝術家們利用這些樂器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老師這裡有一些模擬樂器,其實這些模擬樂器不僅可以用平板下載,也可以用電腦、手機下載,老師在這裡給你們提出一個小挑戰:利用模擬樂器創作屬於自己的歌曲。

  【板書設計】

  聲音的變化

  【實驗記錄】

  實驗探究一:聲音的強弱與振動關係探究實驗

  實驗過程

  聲音的強弱

  乒乓球彈開距離(遠、近)

  用力敲擊音叉

  輕輕敲擊音叉

  實驗探究二 :聲音高低的變化探究實驗

  1.實驗名稱: 聲音高低的變化是否與物體的 有關

  2.我們的預測:物體 ,聲音高;物體 ,聲音低。

  3.實驗過程:

  物體特徵

  第一次實驗資料(HZ)

  第二次實驗資料(HZ)

  第三次實驗資料(HZ)

  4.實驗結果:

  我們小組研究聲音高低的變化是否與物體的( )有關。我們發現物體( ),聲音( );物體( ),聲音( )。

小學科學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植物王國的奇事,十分有趣。從植物媽媽的“辦法”中,我們能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這篇課文從題目到內容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學知識用韻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語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科普作品。我們在備課和上課的時候,都要多讀,在讀中去感悟課文的韻律美,去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精妙,去了解課文告訴我們的知識。

  二、學習目標

  1、會認14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有觀察植物、瞭解植物知識、探究植物奧秘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重點:識字與寫字

  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教學方法

  教法:激發引導、自主學習

  學法: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法。

  五、教學準備

  相關課件、生字卡片

  六、教學時間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

  (二)初讀識字

  1、激發學生多讀,在讀中識字。

  2、先分小組自由讀,學生勾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同一小組互相幫助識字,再讓每一小組的識字能手當小老師,教大家認字。

  3、在學生互教互學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類指導,如,用基本字加偏旁識字(紛、識),用換偏旁的方法識字(娃、窪),適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幫助識字。

  4、學習生字之後,透過朗讀來檢查識字效果,根據反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指導讀準翹舌音“炸”“察”“識”。“識”在“知識”一詞中讀輕聲。

  (三)朗讀感悟

  1.範讀激趣。

  2.學生自由讀,初步感知課文大意。

  3.讀第一節,啟發提問:誰讀懂了“四海為家”這個詞語?

  4.朗讀第二、三、四節,說一說自己最欣賞哪一位“媽媽”的辦法,為什麼?

  5.小組合作朗讀全文,並試著背誦課文。

  6.背誦比賽(小組集體賽與個人賽結合)。

  (四)讀讀說說

  1.讀補充閱讀材料(見“資料袋”),再說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

  2.讀“讀讀抄抄”中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

  1、識字(排火車)注意指導讀準翹舌音“炸”“察”“識”。“識”在“知識”一詞中讀輕聲。

  2、檢查朗讀

  (二)指導寫字,抄寫詞語

  讓學生按筆順自主寫字,第一遍描紅,第二、三遍寫正確,寫美觀。教師巡視,有針對性地指導。

  本課有2個要求寫的字都是女字旁,指導寫字時讓學生注意女字旁與“女”字寬窄不一樣,第三筆到右邊不出頭。“旅、降”左窄右寬,指導學生把字寫勻稱、美觀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不僅多,而且有趣,就讓我們與學生們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國、探究大自然的奧秘吧。

  (三)實踐活動

  1、讓學生讀讀課文後“泡泡”裡的話,說一說除了課文中講到的,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

  2、讓學生把課前準備的資料拿出來展示交流,激發學生觀察植物、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四)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資料袋: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實像一個個白色的絨球,當冠毛展開時,就像把把降落傘,隨風飄揚,把種子傳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處飛揚。你知道春天柳絮飛揚的奧秘嗎?抓一團柳絮仔細觀察,會發現裡面有些小顆粒,那就是柳樹的種子。柳樹就是靠柳絮的飛揚,把種子傳播到四面八方的。

  鳳仙花媽媽的辦法跟豌豆媽媽的辦法差不多,鳳仙花果實成熟後會炸裂,風仙花媽媽用這種辦法把種子送到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