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彙報>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裡,需要彙報的場景越來越多,彙報是將某個專案的工作情況和工作結果向領導進行彙報,怎麼樣才能完成優秀的彙報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1

  公共衛生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為深入貫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安全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委決策部署,市人大常委會將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作為今年的一項重要監督議題,聽取和審議市政府專項工作報告,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推動提升我市衛生健康水平。為進一步提高審議質量,第六十三次主任會議研究確定實施方案,明確了指導思想、重點內容、具體步驟和工作要求。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研過程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市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及時作出關於依法全力做好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決定。餘紅藝主任就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服務立法、監督等工作提出具體要求。我委在常委會分管領導帶領下,深化監督工作“十步法”,深入組織開展系列調研:一是“學”,市人大常委會舉辦專題法制講座,邀請省衛健委副主任夏時暢作關於新冠肺炎防控工作與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輔導報告。二是“聽”,召開專題彙報會,聽取市衛健、編辦、發改、財政、醫保、教育等 11 個部門相關工作情況的彙報。三是“談”,召開由區縣(市)衛健部門、醫療機構和疾控中心負責人、市人大代表、專家學者、市民代表等參加的系列座談會,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四是“察”,常委會組建三個視察組,胡軍、戎雪海、王建社副主任帶領部分組成人員和人大代表,分赴海曙、鎮海和江北等地開展實地視察並召開座談會,聽取基層工作情況和意見建議。五是“徵”,6月 18 日至 22 日,我委與甬派合作,就我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存在問題、對策建議等內容開展網上問卷調查,參與投票的“派粉”達 141070 名,社會反響熱烈。六是“商”,梳理調研收集的情況及外地做法經驗,與市衛健、編辦、財政、教育等部門進行專門對接,共商工作舉措。七是“協”,委託 10 個區縣(市)人大常委會開展協作調研並收集調研報告,指導市人大代表衛生專業小組開展專題調研,還與公共衛生專家進行交流研討。

  二、工作成效

  近年來,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把人民健康擺在優先發展位置,深入貫徹落實“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統籌安排、循序推進,加快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擴面、提質、增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得到不斷推進。我委與甬派聯合網上問卷調查顯示,有 87.3%的參與投票者認為我市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體上較好。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各級政府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市統一排程指揮下,全面築牢疫情防線,依法實施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精密智控,階段性打贏了防控阻擊戰,我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同時經受了一次重大檢驗。

  一是注重頂層設計,制度保障不斷完善。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制訂兩輪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建立以分管副市長為主任的公共衛生工作委員會,印發《健康寧波2030行動綱要》。縱深推進“雙下沉、兩提升”工作,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實施醫療糾紛“寧波解法”,落實《寧波市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寧波市衛生應急工作示範鄉鎮(街道)考核評估實施辦法》等具體措施,構建了預防控制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長效機制。去年,全市城鄉居民人均期望壽命 81.66 歲、孕產婦死亡率接近零、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2.17‰等反映人群健康的主要指標全國領先;全市法定甲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率 198.12/10 萬,持續維持在較低水平。

  二是全面推進改革,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市政府以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抓手,搭建覆蓋全市、層級分明、運轉有序的公共衛生服務網路,統籌聯動不斷加強,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大力推進應急管理、疾病預防、院前急救、血液保障、精神衛生等專業機構的組建和職能發揮,構建形成了市、縣、鄉鎮(街道)、村(社群)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四級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目前,全市共有衛生醫療機構 4530 家,實有病床 43373 張,城市十分鐘、農村二十分鐘衛生健康服務圈基本形成。規範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積極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進一步落實公共衛生責任制。2018年我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代表浙江省接受國家考核,榮獲總成績第一名。

  三是持續加大投入,基礎支撐更加有力。2003年非典以來,我市財政衛生支出由 7.55 億元增加到 114.27 億元,年均增長 18.51%,快於同期 GDP 和財政支出的增速。2010年至2019年,全市累計投入 52 億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由 25 元提高至 74 元。截至今年 3 月底,全市各類醫療保險參保人數 743 萬人,戶籍人口參保率 99.46%。全市醫療資源佈局進一步最佳化,硬體設施改善力度持續加大。市第一醫院遷建、寧波大學附屬醫院改擴建、市第九醫院二期、杭州灣醫院等一批醫療衛生重大專案順利推進。不斷加強資訊化建設,開設全國首家城市雲醫院,建設慢性病大資料研究等基地,建立精神衛生、區域醫療平臺等 9 個資訊系統,批次歸集了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等 2.8 億條資訊資料。

  四是堅持聯防聯控,抗疫工作取得成效。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市迅速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落實主體責任,全面動員指揮,並向社會及時準確公開發布疫情。在不同階段因勢施策,實行封閉式管控,及時切斷傳播途徑,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加強發熱門診的全週期管理,加大排摸力度,強化流行病學調查,確保及早發現、及早防治。堅持“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原則,及時最佳化療診方案,實施中西醫結合、遠端會診和聯手施治,本地確診病例治癒率達到 100%。完善工作激勵機制,凝聚社會各方合力,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三、存在問題

  雖然我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日益增長的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相比、與當好浙江建設“重要視窗”的模範生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應急機制有待完善。一是部門聯動機制不夠完善。面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衛健部門和疾控機構難以統籌全市力量。相關部門的職責有待進一步釐清,責任有待進一步落實,部門之間的協作有待加強,聯判聯動能力有待提升。部門的應急預案不夠完善,處置事件的方式手段還不多樣。二是監測預警機制不夠完善。監測“前哨”分佈不夠廣泛,對不明原因新型傳染病還是較難發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守門人”和“吹哨人”的作用發揮不明顯,傳染病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能力有待加強。三是物資保障機制不夠完善。缺乏應急醫護物資儲備機構和儲備庫,本地產業配套不全,沒有形成產業鏈。應急救援物資集中管理、統一調撥、統一配送有待加強。財政預算安排突發公共衛生應急經費有待適度增加。

  (二)硬體設施相對薄弱。一是疾控設施薄弱。市、縣兩級現有疾控機構基礎設施陳舊,裝置配置滯後,各類管線老化,實驗室總體面積較少,檢驗檢測能力不能適應重大疾病防控關鍵技術研發以及突發事件現場處置。二是救治設施薄弱。市本級無獨立設定的傳染病專科醫院,全市僅 25 家醫院開展感染科(傳染科)診療服務,床位共 462 張,最少的區縣(市)只有 10 張,無法滿足較大規模集中收治需要。負壓病房、負壓手術室、負壓重症監護病房等醫療救治設施嚴重短缺。三是基礎用房薄弱。多數發熱門診整體面積不充足,結構佈局不合理,功能分割槽和出入通道設定不規範,存在醫院感染隱患。全市急救站點數量不足、分佈不合理,僅 40%的站點符合建設標準。四是資訊設施薄弱。市衛生健康資料中心多數裝置臨近報廢期限、亟需更新。相關部門之間的資訊資料互聯互通不暢,共享作用發揮不充分。

  (三)基層基礎不夠紮實。一是醫防協同合力不夠。縣域醫共體、鄉鎮(街道)的公共衛生責任尚未全面落實,醫共體與所屬鄉鎮衛生院(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公共衛生權責關係有待進一步明確,醫防協同工作機制、監督考核機制不夠健全。醫保對分級診療制度差異化支付政策的槓桿作用還不充分,鼓勵引導基層醫療機構開展防病治病、提供適宜技術服務、住院康復的激勵機制有待於深化。二是基層服務能力不足。基層醫療機構公共衛生人員數量、專業能力與實際工作要求不相匹配。基層醫療機構執行困難,公共衛生網底薄弱,截至去年底,全市虧損的有 101 家,虧損面66.9%,總虧損 2.94 億元。三是公共衛生意識不強。大健康理念有待進一步樹立,大健康格局有待進一步形成。公共衛生的法治體系不夠完善,法律法規之間的銜接不夠順暢,落實落地、見行見效不夠。公共衛生法律法規、專業知識的日常普及和宣傳教育不充分。市民的公共衛生安全意識不夠強,全市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率不足 1%,食品衛生、環境衛生等預防習慣有待養成。

  (四)隊伍建設亟待加強。一是編制缺口較大。由於受總量控制等原因,公共衛生人員配備不足。“十三五”期間我市千人專業公共衛生人員數約為 0.69 人,難以達到省市規劃的 0.83 人的預定目標。全市疾控機構共有編制 615 個,每萬常住人口配比為 0.65,遠低於全國 1.46 的平均數。市疾控中心編制數 140 個,列 15 個副省級城市倒數第一,配比率省內低於舟山、衢州、杭州、湖州和麗水。市衛生監督所僅有54個編制,列5個計劃單列市倒數第一。二是專業人員不足。全市執業(助理)醫師數和註冊護士總數偏低,感染科、兒科、精神科、全科醫生等專業人才數量不足。院前急救機構、市中心血站、基層醫療機構衛技人員、衛生健康資訊化工作人員等編制及配備也比較緊缺。公共衛生從業人員因績效工資核定基數較低、職稱晉級難等原因,人員流失嚴重。三是培養培訓不夠。本地公共衛生專業人才培養規模較小、培訓途徑缺乏,高學歷、高職稱醫療衛生人才緊缺。在甬高校僅有寧波大學開設了與公共衛生相關的預防醫學專業,且僅三分之一畢業生留甬就業,不能滿足本地公共衛生服務崗位需求。

  四、對策建議

  世界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公共衛生危機。我國公共衛生領域也面臨多重疾病威脅並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複雜局面。要“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目前,新冠疫情還未完全消退,我市又經常面臨颱風等自然災害,即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市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補短板、強弱項,對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行整體謀劃、系統重塑和全面提升,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優質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衛生服務。

  (一)加強公共衛生協同機制建設。一要強化統籌協調能力。進一步健全由市政府領導牽頭的公共衛生工作委員會工作機制,強化統籌協調,落實責任分工,加強公共衛生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管理,及時制定相關政策和改革方案,建立常態化的工作會商、研判和決策機制。二要落實公共衛生職責。進一步壓實市、縣、鄉等三級政府的公共衛生職責,完善相關保障機制,加大公共衛生考核力度。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加快公共衛生與臨床醫療、健康服務等有機融合。三要加大基礎保障力度。適度增加公共財政投入,拓寬衛生基本建設渠道,加大公共衛生應急經費保障力度,健全財政對醫療機構的補償機制。強化醫保資金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的槓桿作用,深入實施分級診療制度。

  (二)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一要推進疾控體系改革。進一步明確疾控機構定位和職能,探索建立疾控與醫療人員合理流動機制。加強高階裝備配置和關鍵技術研發,提升檢驗檢測和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加快推進市、縣兩級疾控機構專業化建設。二要提高應急管理能力。加強公共衛生監測預警、疾病預防控制、應急指揮、基層公共衛生治理聯防聯控等四大體系建設,織密織牢公共衛生安全防控網。三要加強救治體系建設。全面加強醫院規範化建設,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疾病救治機制。加強與上海等高水平醫療機構和研究院所的跨區域合作,提高醫療救治能力。

  (三)加強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一要加快醫療資源佈局。強化全市統籌,科學謀劃《寧波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合理確定醫療衛生機構設定和建設計劃,逐步緩解供需矛盾,最佳化我市公共衛生資源配置。二要加快重大專案建設。嚴格按照時間節點,加快市第一醫院遷建、中科大寧波華美醫院醫療綜合大樓建設、市疾控中心遷建、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等醫療衛生重大專案建設,爭取早建成、早啟用。三要加快資訊系統建設。大力推進健康醫療大資料建設,做好資料歸集和對接,發揮“大資料+基層網格”精密智控作用。依託市政務雲中心,建立部門和區縣市資料共享機制,加強公共衛生健康資料共享和業務協作。實施大資料分析,實現重點人群精準管理。

  (四)加強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建設。一要強化機構編制保障。科學核定公共衛生相關機構人員編制,緩解機構編制的結構性矛盾,充分挖掘內部潛力,加強基層防保隊伍建設。嚴格落實《浙江省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機構編制標準》等要求,2020年年底前,按照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的萬分之 1.2—1.4 以及省、市、縣三級比例,足額配備疾控中心編制。二要強化專業隊伍建設。在甬高校加快建設公共衛生相關學科,造具有國核心心競爭力和區域影響力的公共衛生重點學科,加快培養一批既懂公共衛生知識、又善應急管理的複合型人才。最佳化績效考核管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勵...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2

  經過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經受了一場淬鍊和考驗,也暴露出了一些薄弱環節和不足短板經過反思“假如疫情在出現,我們該如何應對”這道大考題,既要總結經驗、完善制度,又要汲取教訓、彌補不足,進一步提高對加快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重大意義認識,建立健全決策支援機制。為進一步促進全縣公共衛生體系建設,5月底縣衛健委先後赴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及部分衛生室進行專題調研,透過實地考察,資料分析,聽取各醫療機構的情況彙報,縣衛健委基本掌握公共衛生體系的情況。現將主要情況彙報如下:

  一、公共衛生體系的基本情況

  現有醫療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152個,其中:醫院8個,鄉鎮衛生院14個,村衛生室110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所,其他18所。衛生機構床位數1067,衛生機構技術人員806人,醫師人數412人,註冊護士數394人,全科醫生數28人。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申報了4個關於提升防疫能力建設專案。

  1.縣疾控中心大樓

  2.縣中醫醫院感染科大樓

  3.縣人民醫院感染科大樓

  4.縣人民醫院提升醫療救助能力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醫療衛生隊伍“招人難、留人難”,專業技術人員緊缺。目前,醫療衛生機構專業技術人員不僅在總體數量上不足,而且存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情況。同時,受基層醫療機構工作環境、工資待遇、生活條件等影響,導致不少學歷層次較高、綜合能力較好的專業技術人員的自我價值難以實現,有部分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主動辭職。具體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基層醫療機構地處農村,受自然環境等因素影響,另一方面因基層醫療機構設施裝置陳舊落後,不利於其發揮專業特長,上升空間有限,致使一些醫學高等院校畢業生寧願在發達地區打工,也不願接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編制身份”。

  2.基層基礎設施裝置建設亟待加強。全縣鄉鎮衛生院和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總體上仍然相對落後。在醫療裝置配備方面,一是檢驗和影像方面配備缺乏,一些疾病的確診必須到大醫院做檢查。二是已經配備的中小型醫療裝置,在精度上不夠。鄉鎮街道醫療衛生機構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稀缺,導致其醫療服務能力嚴重不足。結果是,在縣級醫院,排長隊掛號的現象隨處可見,醫務人員超負荷工作,而鄉鎮醫療機構則就醫人員偏少,醫患不平衡現象明顯。

  三、對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規劃

  (一)多措並舉,加強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做好“招、引、培、留”工作。大力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在招聘政策上適當放寬條件,對引進高層次人才給予必要補助;構建衛生人才留住機制,加強醫療機構自身建設,在薪酬待遇、平臺搭建、職業成長等方面下功夫;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醫學人才培養經費保障機制和政府投入動態調整機制;加強基層人才定向培養工作,重點為基層提供急需緊缺專業人才,最佳化人才供給;加強全科醫師能力培訓,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二)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工程專案建設

  1.鄉鎮衛生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防疫能力提升:鄉鎮衛生院防保站是縣、鄉、村三級衛生保健網的樞紐,是擔負農村防病治病和落實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有關指令性工作的綜合性機構,鄉、鎮衛生院防保站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現結合的實際,新建防保站14所,總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工作用房6-8間,配齊科室辦公裝置及冷鏈裝置等,每個鄉鎮建立獨立的防保機構,接受縣衛健委管理與指導。承擔本轄區疾病預防、婦幼保健、公共衛生管理和組織實施工作,參與轄區鎮村一體化防保工作管理。

  2.縣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綜合大樓改建專案:建設性質內裝修改造及防控相關裝置購置,改造檢驗科,建設地點在已開工的縣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新建綜合大樓內,專案總建築面積約約為600㎡,新建醫院資訊化及遠端會診系統、全縣婦幼資訊管理系統、醫療汙水處理系統,購置CT、DR、彩超、呼吸機、負壓救護車及檢驗科相關設定等。

  3.縣智慧醫療能力建設:具體建設專案有:

  1)大資料第四代智慧健康服務小屋中醫版;

  2)智慧村醫健康扶貧鄉村振興工程大資料體驗館;

  3)慢病預防篩查中心第四代智慧健康服務小屋中醫版;

  4)中醫慢病預防篩查中心繫統整合。

  4.縣(社群)衛生防疫能力建設:按照每個村衛健室配備5萬元健康管理和防保裝置。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3

  為搞好醫院安全工作,按照市安全會議精神要求,全面貫徹落實衛生系統安全生產的重要精神,確保安全生產各項工作任務落實,我院安全生產領導小組認真組織學習,嚴格按要求進行排查,認真解決存在的問題。現將自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20xx年8月19日,我院安全生領導小組組織相關人員對醫院重點安全要求範圍進行自查,先後對:

  ①供電線路水房設施、壓力容器、氧氣房及壓力管道等設施裝置;

  ②放射科設施裝置;

  ③門診、病區等人員聚集場所;

  ④收費室

  ⑤藥房;

  ⑥會議室等重點部位進行了檢查,特別是供電系統保養、ck防盜裝置和供水等裝置設施,確保正常運轉。

  二、醫院安全領導小組組織健全,建立了安全生產組織,配備了安全員,人員和責任明確,建立了安全生產管理制度,以及安全生產教育、培訓、檢查、評比、獎懲制度,門診、急診等人員聚集場所安全,滅火器材完好,疏散通道暢通;召集職工進行“消防知識”專題教育,提高職工的消防意識;組織有關人員開展院內矛盾糾紛排查工作,積極化解不穩定因素,醫院以安全生產自查工作為契機,及時發現安全隱患,有效遏制事故發生。

  三、抓好醫療安全。院領導及時召集各業務科室負責人圍繞“以病人為中心”這個主題進行醫療安全專項活動專項研討,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組織開展全員醫療質量教育,提高醫療安全意識,醫管組織在全院廣泛開展檢查,落實醫療管理制度與操作規程規範,嚴查質量環節,清除安全隱患,為人民群眾提供和諧、安全的就醫環境。

  四、存在的問題

  1、醫院內消防裝置水管老化及應急疏散通道標誌不全;

  2、個別科室部分開關及電器損壞,存在隱患;

  3、由於場所限制,院內停車位就醫環境擁擠。

  五、整改措施

  1、已新購消防水管放置消防箱內和按放應急疏散通道標誌;

  2、積極修理更換損壞電器確保安全用電;

  3、疏導患者停車就醫,確保優良就醫秩序。

  透過自查,提高了安全生產的意識,明確了責任,確保了“四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急救藥品到位、應急物資到位),加強節假日、急診、病房的值班力量,節假日期間嚴格執行安全生產值班和領導幹部帶班制度。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4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的要求,現就我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奉行生命至上的價值取向,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推進“健康 XX”和“區域醫療康養中心城市”建設,市人大常委會給予了極大關注和支援,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市公共衛生整體實力、醫療服務和保障能力不斷提升,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截至 XX 年底,全市醫療衛生機構x家,醫療機構床位總數x張(其中重症醫學科床位X 張),醫療衛生人員總數x人(其中衛技人員x人);按戶籍人口測算,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x人,每千人口註冊護士 XX 人,每千人口床位x張。全市人均期望壽命81.71 歲,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 170.08/10 萬,孕產婦死亡率3.17/10 萬,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X‰,嬰兒死亡率 X‰,主要健康指標均優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特別是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醫療衛生戰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經受住了空前嚴峻的考驗,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認可和高度讚譽。

  (一)基層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全市共設立鄉鎮衛生院x家,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站)X 家,村衛生室x家,“20 分鐘醫療服務圈”基本形成。投入流動社群衛生服務車 X輛,偏遠山區、海島群眾實現“家門口就醫”。堅持以“縣域醫共體”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基層基礎設施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和服務模式最佳化。率全省之先建成x個縣域醫共體,實現縣、鄉兩級醫療機構全覆蓋,XX 市醫共體省級試點工作獲省政府督查激勵;XX 區在醫共體建設中探索慢病分級診療試點等特色做法,獲國家、省兩級衛健委領導點贊;蒼南縣在全省率先實現與轄區 4 個醫共體的一次性談判、集體簽約,得到省政府 XX 副省長批示肯定。啟動實施基層醫療衛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XX 年基層基本建設投入x億元,新改擴建標準化鄉鎮衛生院x家,改造提升村衛生計生室 X個。全省首推“全專融合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建設,組建隊伍x支,建立基層健康管理服務基地x個、服務點x個,完成x萬戶低收入農戶家庭醫生簽約工作,簽約服務率達X%,其中十類重點人群簽約服務率達 X%。推進 XX-XXX全科醫生培養合作專案,每萬戶籍人口全科醫生數同比提高X%。全市累計招錄定向培養基層醫生x人,全國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現場會在 XX 召開。探索開展慢病醫防融合試點,基層糖尿病防治專案透過全國唯一專項評估。XX 年,全市縣域就診率平均增幅達 X%,基層就診率達 X%,居全省前列。

  (二)疾病預防控制水平持續提升。傳染病早期發現和預警能力進一步增強,傳染病網路直報系統覆蓋近x家醫療機構,建成覆蓋市、縣兩級的疾控機構實驗室檢測網路,全市x家疾控機構均建有 PCR 實驗室,市疾控中心檢驗能力始終排在全省前列。實施智慧預防接種服務,研發醫療機構產院預防接種資訊系統,縣級疾控系統疫苗出入庫追溯全覆蓋,實現流程更便捷、接種更安全、資訊更透明。傳染病控制成效明顯,法定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較低水平,未發生因防控不力導致的甲、乙類暴發疫情,經受住了登革熱、新冠肺炎等疫情的嚴峻考驗。慢性病防控效果顯著,省級慢病示範縣建立實現x個縣(市、區)全覆蓋,創成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x個。在全國率先開展中小學生“明眸皓齒”工程,打造兒童青少年近視和齲齒綜合防控的 XX 樣板。職業健康管理不斷加強,啟動實施塵肺病攻堅行動,在礦山、冶金、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開展專項治理,重點行業職業危害風險評估、重點職業病監測與風險評估縣級開展率均達 100%。

  (三)緊急醫學救援能力全面加強。院前急救能力不斷提升,全市急救站點增至x個,其中市區x個;搶救監護型救護車增至x輛(其中負壓救護車增至x輛),達到每x萬人配備 1 輛救護車的標準;將 XX 區納入 120 急救指揮排程中心,實現四個區急救站點x統一排程;院前急救的市區平均反應時間為X分,相比15分鐘的國家標準提速3.38分鐘,各縣市均低於15分鐘。衛生應急能力不斷加強,11個縣(市、區)創成省級衛生應急示範縣,創成國家級衛生應急示範縣1 個,啟動浙南衛生應急保障基地建設,探索形成海陸空立體式快速救援模式。血液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全市獻血服務點增加到x個,XX 年無償獻血首超十萬人次,血液採集人次增速領跑全省,臨床供血總量穩居全省首位,血液酶免檢測覆蓋率和血液核酸檢測覆蓋率達 100%。持續升級輸血管理資訊系統,強化採供血機構與醫療機構的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推進臨床精準輸血和科學合理用血。

  (四)衛生綜合監督力度不斷加大。初步形成全行業綜合監管格局,市本級建成“智慧衛監”平臺,深入開展醫療亂象整頓、公共衛生監督、職業衛生監督執法和傳染病防治監督工作,切實規範醫療秩序,保障公共衛生安全。XX 年,共出動執法人員x萬人次,監督檢查各類機構x萬家,依法查處違法行為x件。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開展高頻次的執法巡查,執法巡查力度、行政處罰力度及問題檢出率均居全省前列。

  (五)重點人群健康水平顯著提高。婦幼保健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建成覆蓋城鄉的三級婦幼衛生服務網路,婦女“兩癌”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覆蓋面不斷擴大,孕產婦、嬰兒和 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低位穩定。精神衛生服務不斷完善,對肇事肇禍精神病人和流浪精神病人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規範管理率達 X%,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初步形成“醫中有養”“養中有醫”“養醫簽約”的多元化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全市共有醫養結合機構x家,開設床位 X張,設定醫療康復護理型床位x張,每千名老人醫療康復護理床位達x張,打造全國智慧健康養老示範基地,獲批全國第二批安寧療護試點城市,啟動實施老年人心理關愛專案,不斷提高老年人健康獲得感和健康水平。

  (六)醫療衛生服務質效大幅提高。醫學高峰建設加快推進,啟動實施區域標誌性醫學中心、品牌學科建設和市直醫院人才學科雙倍增行動,XX醫大附屬眼視光醫院獲批國家臨床研究中心,入選 XX 省十大醫學重點培育專科;XX醫大附一醫呼吸介入科獲省級重點實驗室,另有x個專業入選省級重大疾病診治技術研究中心;高血壓專病華東中心落戶 XX;全市x家醫院科技影響力進全國x強,X個臨床專科進全國x強,社會辦醫活力持續釋放,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全市共培養國務院特殊津貼x人,引進“國千”“國萬”“省千”“省萬”等高層次人才x人,XX 醫大李校堃校長成為第一位本土產生的中國工程院生命健康方向院士。加快融入“長三角”,建立合作專科x個,名醫(院士)工作室x個,與 XX 大學就共建醫工結合 XX 研究院簽訂戰略框架協議,市中心醫院、市人民醫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順利掛牌成為上海大學附屬醫院。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深入推進,XX 年全市醫療服務水平同比提高 X%,公立醫院百元醫療收入的醫療支出同比降低x元。智慧健康服務加快發展,市級醫院高峰排隊平均時間x分鐘,縣級醫院排隊平均時間 2.46 分鐘,門診和病房智慧結算率分別達 X%、X%;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醫學影像雲平臺,實現檢驗檢查互通,獲國家健康惠民優秀案例;啟動 5G 雲診療平臺建設,創新智慧醫療新模式,群眾看病就醫更舒心、更便捷。

  康 (七)健康 XX 共建共享加速形成。探索健康影響評價試點,XX 區被國家衛健委列為第三批全國健康促進區試點名單,瑞安、樂清等地積極開展健康促進縣(市、區)建設。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健康促進行動,實施健康教育“百千萬”

  工程和健康素養進農村文化禮堂等活動,提高群眾健康知曉率和參與度,XX 年全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 X%,同比提高X個百分點。國家衛生城市建立成果持續鞏固,市區(XX)順利透過國家衛生城市省級綜合評估,X 個縣鞏固國家衛生縣城順利透過複審,省級衛生鄉鎮實現x個鄉鎮全覆蓋。深入實施“五五健康基礎工程”,打造各類健康場所、健康元素,全市確定健康縣城試點x個、健康鄉鎮試點x個、健康村(社群)試點x個、健康單位試點x個、健康家庭x戶、省健康促進金牌學校x家、銀牌學校x家,創成省健康促進醫院X 家、市健康促進醫院x家。加快推進農村衛生戶廁改造工作,提高病媒生物控制水平,市區透過 C 級確認,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改善。

  二、存在的問題

  在這次疫情應對中,我市在公共衛生應急能力方面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迫切需要我們採取堅決有力的舉措切實加以解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全市醫療資源總量逐年提高,但人均資源配置不足,區域醫療佈局不夠均衡,尤其是基層薄弱問題更為突出。截至 XX 年底,全市共有床位數x張,千人床位數x張,按全省平均x張測算,床位數缺口x張,主要是傳染病、精神病、婦女兒童等專科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床位配置存在較大缺口。現有綜合醫院、中醫院感染病區專業設施與能力建設相對薄弱,尚不能在突發大規模傳染病疫情時快速改造成“平戰結合”的感染病房,隔離病房、負壓病房的數量儲備還不充足;部分縣級醫院發熱門診建設亟待加強。

  二是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建設亟待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一直被視為公共衛生的“守門人”,承擔特殊的使命和責任,在防範重大疫情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目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職能定位還不夠清晰,僅作為技術指導機構,沒有釋出疫情資料和部署防控措施等行政權力,“吹哨權”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另外,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能力建設不充分,在經費投入、資源配置、激勵機制等方面相對薄弱,造成公共衛生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引才留才難。

  三是醫防融合發展的執行機制不夠健全。公共衛生與醫療服務的醫防融合還有很大空間,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醫療機構間資訊共享、相互聯動還不夠緊密。鄉鎮衛生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未設定傳染病診室、缺乏傳染病專業培訓,對傳染病的早期辨識和篩查能力不足。院前急救體系與重大疫情防控需求還有差距,負壓救護車的數量(疫情初期僅 6輛,現增至 19 輛)無法滿足病人轉運尤其是確診病人轉運的需求。實驗室檢測能力亟待加強,以滿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篩查需求。

  四是藥物器械應急保障體系亟待建立。面對突發重大傳染病疫情,日常醫療物資儲備並不能滿足應急需求,保持應對疫情的生產能力尤為重要,而我市藥物器械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在這次疫情應對中,醫療物資短缺問題十分突出,在應急醫療物資生產、儲備、採購、物流、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迫切需要建立平戰結合的醫療物資儲備供應體系。

  三、下步工作安排

  目前,我市已啟動 XX 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工作,注重從體制機制上創新,著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舉措,推動重大政策創新、重大改革落地、重大專案建設,力爭到2022 年建成與有效應對公共衛生安全風險挑戰相匹配、與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覆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全過程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實現基層社群公共衛生治理、疾病預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院前急救保障、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應急醫療求助、應急物資保障“六大能力”全面提升,打造浙南地區公共衛生高地。

  (一)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機制

  一是完善應急指揮機制。健全各級政府公共衛生工作委員會,建立首席公共衛生專家制度,進一步完善指揮體系、強化技術支撐。在市疾控中心設立市級公共衛生研究院,搭建公共衛生高層次研究平臺,提升公共衛生事件指揮決策參謀能力。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健全不同級別和規模事件的監測、預警、報告、救治、管控等應對處置方案。依法明確應急響應的主體、等級、程式和方式,形成分級分層快速靈敏的應急響應機制。

  二是完善監測預警機制。以新發突發傳染病、重大傳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等為重點,建立健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預檢分診系統,完善各類監測哨點佈局。最佳化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建立醫療機構與疾控機構之間的資訊推送、會商分析和早期預警制度,加強公共衛生安全相關場所、人員、行為、物流和氣候等特徵分析與疫情追蹤,及時監測預警高危區域、高發季節和高風險人群。各級疾控機構依法、獨立、準確、及時釋出疾病風險提示和預警資訊。醫療機構和個人診所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當及時向附近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衛生行政部門報告,更好發揮醫療機構疫情“吹哨人”的作用。

  三是完善聯防聯控機制。加強綜合應急、衛生健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作,落實地方黨委政府的屬地管理責任,推進長三角、市際公共衛生合作,建立防控工作的平時會商和戰時會戰機制。堅持把城鄉社群作為防控工作的最前線,落實基層政府和自治組織的公共衛生責任,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管理工作機制,推動專職網格員、社群全科醫生、基層公安民警、社群幹部等多方聯動,培育社會組織和專業社工、志願者隊伍,築牢公共衛生基層治理體系。推進疫情、輿情、社情綜合管控,統籌防風險、戰疫情和保穩定各項工作。

  ( 二)加強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持續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落實縣域醫共體框架下的鄉村衛生人員隊伍建設,重新核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編制數量,到 XX 年底前鄉鎮衛生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人員編制至少達到省級標準最低水平以上,2022 年底前鄉鎮衛生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人員編制至少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設康復護理床位的...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5

  為全面瞭解我縣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工作現狀,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建言獻策,力促健全我縣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8 月 18 日、8 月 24 日,縣政協副主席祝國安、柯明賢分別帶領部分政協委員先後深入到長角壩鎮集中隔離觀察點、長角壩鎮衛生院、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縣疾控中心、縣醫院、縣紅十字會、袁家莊街道辦袁家莊社群、老年日間照料中心、三教殿村衛生室、西岔河鎮衛生院、大河壩鎮等點位,透過實地察看、聽取介紹、座談協商等形式對我縣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現狀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支援下,全縣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服務體系基本健全,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工作機制逐漸完善,保障措施不斷加強,初步形成了政府領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疾病預防控制格局,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工作得到了長足發展。特別自2003年sars疫情發生以來,我縣全面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疾病防控能力,縣、鎮兩級醫療衛生機構業務用房、裝置配置、人員結構都得到一次普遍提升。截止目前,全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 64 個,其中:縣疾控中心、縣醫院、監督執法大隊和婦計中心各 1 個、衛生院8 個、村衛生室 42 個,個體診所 10 個。全縣醫療機構設定床位 185 張(縣醫院 110張、鄉鎮衛生院 75 張);縣醫院現有編制 84 人,實際在崗 167 人,衛生院編制110 人,實際在崗 91 人,其他衛生機構編制 65 人,實際在崗 74 人;各類在職專業技術人員 285 人,其中執業醫師 47 人,執業助理醫師 62 人,註冊護士 95 人,藥師(士)20 人,技師(士)19 人。全縣所有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建築面積均達到標準要求,鄉村衛生機櫃和人員“空白點”全部消除,形成了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補充、民營醫療機構參與的醫療救治體系,能夠滿足城鄉居民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尤其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奮勇當先,醫務人員逆行衝鋒,社會各界守望相助,形成了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強大合力,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為推動社會發展、維護群眾生命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當前存在某個單位的問題

  (一)應急機制不夠健全。一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編制於 2010年,在新一輪機構改革後,部門職能職責調整,出現了原預案中組織機構不健全,職責分工不明確,處置措施不具體,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二是我縣衛健部門和疾控中心均沒有設定獨立的衛生應急科室,相關工作職能由其他科室承擔,很難高質量完成衛生應急和應急醫學救援日常工作,特別在發生重大傳染病爆發流行時,科室和人員配置均無法滿足工作需要;三是應急物資儲備不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面臨消殺、防護等防疫物資儲備匱乏,無法滿足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需要;四是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資訊化建設跟不上當前需要,公安、民政、醫保、政務等職能部門資訊不能互聯互通,協同不夠,綜合應對措施聯動性不強。鎮、村衛生機構的電腦等裝置陳舊,村級監測報告網路不健全。

  (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存在短板。一是人員編制普遍配備不足。縣、鎮、村三級醫療機構專業技術人員佔比較小,特別是拔尖的專業技術人員匱乏,多個崗位存在一崗多職現象,科室和人員配置無法滿足工作需要;比如佛坪縣人民醫院發熱門診大夫只有 2 人,且要 24 小時值班值守;疾控中心的四個化驗室僅有 2 名工作人員,目前 1 人休病假,1 人待產;二是鎮、村衛生服務從業人員普遍年齡偏大,學歷偏低,診療水平不高,流行病學調查能力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較弱,特別對傳染病患者的隨訪檢測、現場處置能力難以勝任;同時,疾控隊伍人員總量不足,特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如:症狀甄別、隔離、健康教育要靠鎮村幹部兼職,防控效果無疑會受到影響;三是衛生系統內部考核獎勵機制不科學,缺乏調動一線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四是公共衛生應急隊伍演練頻次少,對於性不強,應急隊伍的實戰能力與實際要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傳染病檢驗檢測基礎設施條件落後。一是公共衛生事業經費投入不足,工作經費缺口較大;二是在傳染病收集與報告、疫情應急處置、實驗室檢測與評價工作中,縣疾控中心檢驗、檢測儀器裝置大多是 2005 年以前建成和配置的,陳舊老化、效能不穩定、檢驗檢測效果不佳,無法滿足當前工作需要;三是縣人民醫院的發熱門診和感染性疾病科均為 2003 年非典時改建和修建而成,床位 8 張,對照《縣級綜合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傳染病區)建設指南》,室內佈局基本符合要求,但不滿足傳染病區與醫院其他醫療用房的間距不少於 20 米的基本要求,30 萬人口以下的縣區床位數不低於 20 張的具體要求。特別是我縣截至目前,沒有專門的傳染病防治機構。

  (四)社會公眾預防意識較差。衛生健康知識宣傳普及不夠經常,重醫輕防觀念從根本上未得到轉變,危機意識不強。特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不能自覺的配合防控工作,一些群眾的防範意識亟待提高。

  三、幾點建議

  對於我縣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工作中存在某個單位的短板弱項,“整體謀劃、系統重塑、全面提升”十二字方針和以預防為主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結合縣域實際,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匯聚合力,進一步強化公共衛生政府主導地位。一是把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列入政府議事日程,科學謀劃,高位制定“十四五”規劃,把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提升納入區域和行業“十四五”建設中,將公共衛生應急防控體系的資源配置、人才培養、財政投入、建設目標納入政府工作目標管理,做到總體佈局、科學發展;二是總結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經驗,嚴格按照《國家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辦法》,加快《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修編工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同作戰;三是充分發揮衛健部門牽頭抓總作用,完善重大疾病聯絡會議制度和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工作機制,統籌協調管理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完善醫防協同、醫防協作機制,轉變重救治、輕預防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理念,堅持關口前移、源頭治理、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蔓延之前;四是整合資源、利用大資料平臺全面啟動智慧疾控現代化建設,完善疾病預防控制資訊系統,形成智慧疾控、資源共享、醫防結合、多元參與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實現疾控中心縣人民醫院社群中心資料資訊實時共享,無縫對接;配備配齊基層醫療機構電腦等基礎設施,逐步建立全縣衛生系統傳染病資訊直報網路,全面提升資訊化綜合利用和服務能力。

  (二)鍛造隊伍,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工程。一是搶抓新冠肺炎常態化防控機遇,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支援,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經費投入長效機制,保證公共衛生機構建設於發展所需的人員、裝置、執行等疾病防控工作經費;二是大力實施人才培育工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是專業很強的工作,不具備相應的知識和經驗者難以滿足工作需要,因此,建議將專業人才的引進納入政府的人才工程專案,按照相關規定,補足補齊公共衛生服務機構人員編制缺口,落實專業人才引進機制;同時調整最佳化公共衛生與人員結構,一方面嚴控人員進入關,堅決杜絕非專業人員的進入,一方面加快對在職人員的培訓和骨幹人才的培養,全面提高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相應人員的醫學專業能力和醫防結合能力;三是探索建立科學的薪酬機制,按照多勞多得、不勞不得的分配原則,改善一線工作人待遇,激發全員工作積極性;四是常態化開展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演練,掌握衛生突發事件的處理流程和防護措施,提升我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三)補齊短板,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嚴格按照“三區兩通道”要求,科學選址、合理佈局、高標準規劃建設,縣級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對獨立的傳染病區建設,配置負壓救護車、負壓擔架的必要設施,加快我縣公共衛生疾控體系建設步伐;二是全面實施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達標建設和能力提升專案,對標《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標準》加強實驗室裝置配置,改善儀器裝備條件,力爭疾病預防機構實驗室裝置裝備達標率達到 100%,持續提升檢驗檢測能力;三是按照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災時救急,採儲結合、節約高效的原則,健全和完善應急物資儲備和執行機制,推動應急物資供應保障網更加高效安全可控。

  (四)宣傳教育,進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水平。加大健康教育理念和疾病防控等知識的宣傳力度,建立以健康促進為核心、社群為基礎、家庭為單位,學校與企業和公共場所為重點的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廣泛開展健康教育進家庭、進學校、進社群、進農村、進機關、進企業的“六進”活動,構建全民健康教育體系,讓健康知識、健康理念、健康技能成為全民普遍具備的素質和能力。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6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的戰略,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堅持“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新方針,對我國公共衛生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公共衛生建設概況

  公共衛生體系是指在一定的許可權範圍內提供必要的公共衛生服務的各種公共、民營和志願組織的總體架構。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基本完善的以政府為主導,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為主體,財政、社保、農業、教育、體育、科技和市場監督管理、融媒體等多個部門配合,全社會參與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各級政府在公共衛生中是決策者、出資者、組織動員者、服務提供者以及執法者。公共衛生服務的公益性,決定了政府在其中舉足輕重的多重作用。

  新中國成立至 20 世紀 70 年代末,我國初步建立了覆蓋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堅持預防為主,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取得了顯著成效。20 世紀 80 年代後期,由於經濟體制改革和財政體制的推進以及其他經濟社會條件的變化,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遭受了較大沖擊,特別是農村的疾病預防體系功能逐漸削弱。20xx年 SARS 之後,政府加大了對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決心和行動,我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得到了顯著加強。20xx 年 3 月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衛生監督局成立,“中央、省、市、縣”四級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衛生監督體系基本建立。20xx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對公共衛生體系的構成、功能定位以及發展方向提出了具體要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效果。

  我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由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路和醫療服務體系的公共衛生服務職能組成。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路包括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防治、應急救治、採供血、衛生監督、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城市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站)等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免費為全體居民提供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案,其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作為補充,專業公共衛生機構負責組織實施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專案。醫院依法承擔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報告、救治等職責以及國家規定的其他公共衛生服務職責。

  公共衛生立法已初具規模,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我國《傳染病防治法》的頒佈實施,標誌著公共衛生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此後,我國陸續制定和頒佈了《紅十字會法》、《母嬰保健法》、《食品衛生法》等公共衛生法律。國務院釋出或批准的法規有30 餘條,包括:《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血液製品管理條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條例》等;以及國家衛生計生委(原衛生部)頒佈了 400 多個規章和 20xx 餘個衛生標準,內容涉及食品、災害醫療救援、核事故醫學應急、食物中毒、職業危害事故的預防等等。使我國公共衛生立法初具規模,為我國公共衛生法制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共衛生管理水平的在逐年提高,公共衛生與公眾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

  二、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公共衛生體系發展滯後,缺乏頂層設計。我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現狀與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要不適應的矛盾還相當突出。一方面,預防和控制傳染性疾病仍是今後我國公共衛生工作的重要部分,特別是對新發傳染病的識別和控制及其帶來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另一方面,伴隨工業化、城鎮化及老齡化的程序加快,人群中的慢性病成為威脅居民健康最主要原因。而當前以傳染病防控為主要任務建立起來的傳統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對慢性病的防控無論是在人員技術儲備、社會動員、資訊收集、分析及釋出、機構間分工管理協調、資源調配等方面均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體系發展面臨調整轉型。

  重治輕防的思想觀念阻礙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在醫學教育中出現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教育互不交叉,實際工作中存在“防治”分離現象。二者的漸行漸遠不僅不能互補發揮彼此作用,反而導致鴻溝和裂痕不斷加大,導致居民健康得不到保障。

  財政投入總量、結構及方式不適應公共衛生體系發展需要。各級政府雖然對公共衛生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投入的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也是很明顯的。這與我國對教育的投入規模和機制形成鮮明的對比。做一個也許不太恰當的比喻就是,我們是第一世界的教育,第三世界的公共衛生。

  公共衛生人才隊伍不穩定,發展乏力。人才隊伍的梯隊建設、專業能力配置及管理缺乏系統規劃,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公共衛生機構人員收入水平普遍不高,造成人員流失嚴重;基層公共衛生人員工作量大,壓力大,但職業獲得感和物質激勵均不能合理匹配,致使基層公共衛生隊伍穩定性受到影響。

  三、xx區公共衛生建設情況

  xx區政府及衛生健康部門近年來秉持大衛生、大健康觀念,認真落實“健康門頭溝”行動規劃,在衛生應急與院前急救、疾病診治、疾病預防控制、婦幼衛生健康、精神衛生健康、衛生健康執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全區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整體實力和疾病防控能力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全區多年未發生重大傳染病暴發流行等公共衛生事件,人均期望壽命、嬰兒死亡率、5 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等反映地區衛生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標均保持在較好水平。

  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仍要客觀地、實事求是地正視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有必要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視。

  首先,區政府在城鄉公共衛生建設發展方面,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方面,還存在不足,尤其在相關部門聯動機制的建設和執行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間。除醫療衛生部門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門對區內公共衛生資源統籌、體系建設、條件保障等工作重視不一,有的時候還對急救等部門順利開展工作形成掣肘;醫務專業機構內部高度組織化領地化的藩籬仍未全部拆除,醫防體系長期割裂,尚未能實現以人為本的全生命週期健康管理服務,現有醫療服務體系難以有效應對日益嚴重的慢性病高發等健康問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包括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等)基礎差、底子薄,服務能力低的狀況依然存在;對比國際標準,應急隊伍、裝備儲備、培訓演練、宣教科研、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善後評估八個維度仍有一定差距和不足。

  其次,我區公共衛生基礎設施還存在短板。主要表現為社群衛生服務機構分佈不均、總量不足。特別是永定地區社群衛生服務配套嚴重不足,永定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遷走後,石門營地塊只有 1 個社群衛生服務站,很難滿足 40000 多居民的基本就醫需求,居民的就醫感受較差。門城地區社群衛生服務人口已達 11 萬人,但由於缺乏實體中心,服務專案的開展受到了很大限制。龍泉醫院基礎設施亟待改善。作為我區唯一的精神病專科醫院,龍泉醫院建築面積嚴重不足、醫院床位長期緊張、基礎設施陳舊落後,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再次,我區院前急救工作需進一步加強。主要表現為院前急救總

  量不足。目前執行的只有 1 個分中心、4 個急救站,與規劃的 1 個分中心 14 個急救站點全部執行還有較大差距;與呼叫滿足率達到 90%的全市要求還有一定距離。同時院前急救還存在人員短缺、待遇偏低,急救站點執行管理有待完善,重大活動保障佔用有限急救資源,社會急救整體水平不高等問題。

  四、幾點建議

  一是要樹立大衛生、大健康觀念,更 好地落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方針。在頂層設計上,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實踐均需秉持“以人的健康權益為核心”和“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以保障和促進健康為出發點。在公共衛生體系管理上,逐步建立了跨部門的以“大衛生、大健康”為目標的管理與協調機制。進一步明確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各鎮、街的職責,繼續把公共衛生建設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不斷完善制度、擴充套件服務、提高質量。區政府要切實履行以公共財政為主的政府保障責任,進一步加大對公共衛生建設的投入,確保公共衛生經費按需、及時和足額到位。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推動難點問題有效解決。加強對醫療衛生資源的規劃和整合,努力補齊社群衛生服務短板,儘快改變中心城區醫療機構過於集中,南城配套設施薄弱,社群衛生服務機構分佈不均衡的現狀。重點加快龍泉醫院遷建速度,進一步健全醫療急救網路,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為我區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衛生與健康服務。

  三是進一步加強慢性病防治工作。認真落實《健康中國 20xx 規劃綱要》和《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進十年行動規劃》,鞏固國家級健康促進示範區建立成果,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綜合防控體系,落實好政策保障、人員配備、資金投入等各項措施;繼續大力開展健康知識普及,深入社群、深入家庭,全面推進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形成政府社會防控工作的合力;積極營造全社會關注健康的良好氛圍,提高全社會的防病意識,逐步實現慢性病防治從專家行為向政府行為轉變,從臨床治療為主向預防為主轉變,從衛生部門向全社會轉變,儘快遏制慢性病的高發態勢。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7

  為深入貫徹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有關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市委關於健全公共衛生管理體系的部署要求,市政協於近期圍繞“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組織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快速反應,周密部署,建立“六大體系”,實行“十個最”戰時機制,探索創新十大舉措,用堅決果斷的行動和措施遏制住疫情蔓延勢頭,有效確保了全市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但透過這次疫情,我市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存在薄弱環節。二是公共衛生防控應急體系不夠健全,傳染病救治體系還不夠完善。三是醫療防疫物資儲備相對不足。四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運用計算機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等科技手段的水平還不高。

  二、意見建議

  一、加強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設,在提前預防上補短板。一是各級黨委政府要增強憂患意識,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進一步提高衛生健康領域的治理能力與治理水平,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二是在預防為主上補短板,在科學預判、快速反應上找差距,在聯防聯控、群防群控上堵漏洞,使這次阻擊疫情的有效做法常態化制度化。三是強化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模擬演練,建議組織由市應急指揮部牽頭,衛健委組織,由疾控、醫療、公安、後勤保障、新聞報道等多部門參與的“實戰演練”,透過演練提高各部門相互配合和公共衛生應急能力。

  二、夯實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在基層基礎上補短板。要強化農村、社群基層防控能力建設,把更多力量資源下沉基層、投入基層。一是完善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對縣、鄉、村三級服務網路進行分級強化建設,改善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設施,加強鄉鎮衛生院建設,著力按照標準規範建設具備獨立診斷室、治療室、藥房、觀察室和必要裝置的村衛生室,完善村醫保障政策,持續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二是在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充分發揮社群關鍵防線和“一線哨所”的作用。每個社群醫院至少配有一名素質過硬的全科醫生,做好社群群眾健康“守門人”;藉助全民參與疫情防控有力勢頭,積極推進無主樓院成立業主委員會或居民議事會,加大物業進駐老舊小區力度,加強小區公共衛生管理。

  三、完善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在救治能力上補短板。一是加快市傳染病醫院建設。建議加大資金投入,按照國內先進標準配備軟硬體系統,滿足重大傳染疫情救治要求和各類呼吸道傳染病的收治需求。二是各縣(市、區)均應建設標準化感傳染性疾病救治機構,推廣非呼吸道傳染病病區改擴建標準,規範設定發熱門診,滿足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時患者就診的隔離、觀察、治療等專用區域。三是建立分級、分層、分流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建立多梯隊不同專業的救治隊伍,實現場所、人員、裝置、功能相配套。

  四、建立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制度,在應急保障上補短板。建議我市建立市級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制度,按照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災時應急、採儲結合、節約高效的原則,建立一個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庫,專職保障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物資儲備、調撥使用,最佳化重要應急物資產能保障,做到關鍵時刻調得出、用得上、保得好,提升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物資保障能力。

  五、注重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在資訊化方面補短板。一是加快建設我市大資料中心,提高大資料的應用能力和水平,著力推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網路直報系統和各醫療機構計算機診療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實現傳染病資訊的智慧化、自動化上報。二是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智慧化、自動化預警系統,讓人工智慧系統全天候自動監控疫情、自動向防控部門、社會公眾發出預警,再由專家跟進研判,最大限度降低傳染病爆發風險。三是平戰結合,進一步提高遠端會診、遠端醫療建設和高科技應用水平。

  六、強化衛生領域執法力度,在法治保障上補短板。一是加強和完善公共衛生領域執法力度。嚴格執行《傳染病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二是要加強治安管理、市場監管等執法工作,依法嚴厲打擊抗拒疫情防控、暴力傷醫、製假售假、造謠傳謠等違法犯罪行為,保障社會安定有序。三是加強公共衛生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組織基層開展衛生健康普法宣傳,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增強法治意識,依法支援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四是要在法律框架內嚴格執法,一方面對不依法履職人員必須嚴格問責,另一方面切實把握好執法尺度,依法防疫,做到主體適格、措施適度,防止出現借疫情防控之名、行違法犯罪之實的行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公共衛生應急管理。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彙報8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XX年工作要點安排,11月2日至6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XX帶領調研組,先後深入XX區、XX市、XX縣和XX縣,實地察看了延大附院、市中醫醫院、市傳染病醫院、市疾控中心以及部分縣級醫院、預防接種門診、鄉鎮(社群)衛生院等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採取查閱資料、聽取彙報和召開座談彙報會等形式,對全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市政府加快推進健康延安建設,全市公共衛生服務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逐步增強,有效維護和保障了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成效明顯。今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各級黨委政府貫徹黨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要求,全面築牢疫情防線。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市疫情聯防聯控工作領導小組,系統高效推進疫情防控工作。各縣(市、區)、各部門疫情防控辦公室細化防控措施,嚴格抓好落實,堅持24小時應急值班值守,確保快速協調處置應急突發疫情。截止11月22日,全市已經連續290天無新發病例。

  (二)公共衛生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近年來,市上積極爭取中省專案支援,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得到大幅改善。在全省率先自主開展了鄉鎮衛生院規範化建設,累計投入4億多元為其配備了四維彩超、DR、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先進裝置;累計投入X萬元用於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目前已建成X所規範化衛生院、X個貧困村標準化村衛生室。全市鄉鎮衛生院和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全部設立公共衛生科,併為X個鄉鎮衛生院配備了體檢車;特別是疫情期間為市二院緊急調配和購置X多萬元應急醫療裝置,完成市疾控中心負壓實驗室改造工程。全市已建成X個核酸檢測實驗室,日檢測量達到X萬人份。

  (三)城鄉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有序開展。一是持續加強傳染病防控。開展了艾滋病防控工作,紮實推進新型結核病

  防治管理模式,市傳染病醫院已完成對結核病、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集中收治。二是穩步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治,全面開展了慢性病管理和監測工作。三是紮實開展免疫規劃,認真完成了免疫規劃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監測、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疫苗管理和常規免疫接種率監測工作。四是衛生綜合監督力度不斷加大。截止XX年X月底,全市共查處案件X起,罰款X萬元,規範了醫療秩序,保障了公共衛生安全。

  (四)公共衛生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提升。一是市上組建了三個醫療集團,有力推進了市域醫療機構資源共享和優質資源下沉。全市90%以上的常見病、多發病基本在縣域內救治,80%的大病在市域內救治。二是婦幼保健網路建設日益鞏固。市縣鄉村四級婦幼保健、疾病篩查診斷干預、生命救治等婦幼健康網路建設水平明顯提升。三是緊急救援網路體系日趨完善。成立了市120急救指揮排程中心,利用北斗導航系統,對全市X個急救站,X臺急救車輛,進行醫療急救統一受理、統一指揮、統一排程,院前急救反應時間達到15分鐘的國家標準。四是愛國衛生運動持續開展。深入開展城鄉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充分動員群眾參與疾病預防、環境整治等社會性活動,城鄉人居環境得到持續改善。

  二、存在問題

  (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夠健全。一是醫療和公共衛生機構之間協作不夠緊密。存在主體責任不清、資訊共享不暢、相互聯動不夠等現象。二是部分機構服務保障能力不足。婦幼保健機構服務功能不全,僅能開展孕產婦和新生兒疾病篩查業務;全市僅有5個縣區獨立設定愛衛辦;XX區沒有中醫醫院,安塞區中醫醫院仍未開展醫療業務。三是基層公共服務機構履職不到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包括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等)在開展居民健康檔案管理、健康教育、預防接種、特殊人群和特殊病種的健康管理等基礎性工作時缺乏有效監督,往往依據報表和紙質檔案來判別,導致部分內容不真實,未達到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真正目的,難以全面承擔基層衛生健康一體化管理職責。

  (二)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一是公共衛生服務設施裝置短缺。縣(市、區)疾控機構中僅有5所業務用房面積符合建設標準;市疾控中心實驗室裝置仍不能滿足業務需要,缺乏負壓轉運車輛。市傳染病專科醫院醫療用房短缺,無負壓隔離病房,無重症監護室,不能滿足傳染病患者需求。二是部分縣級醫療機構發熱門診、感染性疾病科建設不規範。只有4所(XX、吳起、甘泉、洛川)縣級醫院設有獨立的傳染病區。延大附院、XX市人民醫院等規範化發熱門診尚未建成。三是公共衛生服務資訊化建設相對滯後。各醫療機構資訊化建設標準不同,水平不齊,互聯互通程度較低。

  (三)公共衛生應急反應能力不強。一是監測預警還不夠及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守門人”和“吹哨人”的作用發揮不明顯。二是應急管理不夠規範。公共衛生的資源統籌、疾病預防控制、應急保障等配套制度較少,沒有形成完整的制度規範,加上日常應急演練不足,疫情突發時,只能被動應付。三是應急物資保障能力不足。缺乏應急醫護物資儲備機構和儲備庫,新冠疫情防控前期醫用物資一度告罄。

  (四)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力量薄弱。一是公共衛生專業人員佔比較低。全市衛生技術人員中預防醫學專業的共X人,佔全市衛生技術人員的X%,全市執業(助理)醫師中公共衛生類別的共X人,佔全市總數的X%。二是公共衛生管理人員專業能力不強。X個縣區衛健局一把手全部沒有醫學背景,縣區疾控中心領導班子中有54%的人沒有醫學背景。三是公共衛生專業人才引進困難。由於公共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收入待遇較同級醫療機構偏低、職稱晉級不暢,造成公共衛生人才流失嚴重、招聘難等現象。村醫隊伍年齡老化,人員短缺,難以滿足基層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要求。

  三、工作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對公共衛生事業重要性的認識。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補短板、強弱項,對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行整體謀劃、系統重塑和全面提升,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市政府要強化統籌協調,落實責任分工,加強公共衛生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管理,及時制定相關政策和改革方案,夯實公共衛生職責,完善相關保障機制,加大公共衛生考核力度,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優質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衛生服務,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健全以市縣疾控中心和各類專科疾病防治機構為骨幹,醫療機構為依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以綜合性醫院和傳染病專科醫院為疫情監測哨點,建立上下聯動的分工協作的機制。二是督促落實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責任,健全疾控機構與城鄉社群聯動工作機制,加強鄉鎮衛生院和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疾病預防控制職責,夯實聯防聯控的基層基礎。三是持續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分級診療等制度建設,不斷推動公共衛生與醫療服務體系高效協同、無縫銜接。

  (三)進一步補齊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短板。一是加強市疾控中心和市傳染病專科醫院基礎建設。在市、縣綜合醫院設定符合要求的傳染病病區和傳染病門診,加大負壓實驗室、負壓救護車、重症監護、隔離病區等設施裝置的投入力度,配齊專業的疾控和醫療救護人員。二是開展基層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重點強化發熱哨點配置,加強鄉鎮和社群預檢分診、隔離觀察、協同轉運、應急處置等功能設施的建設,全面提升基層防控和服務能力。三是加強公共衛生資訊化建設。推進公共衛生領域健康大資料應用,提升資訊化公共衛生應急指揮、疫情監測方面的作用發揮。四是加強醫療科技攻關能力建設。發揮中醫藥原創優勢,研發中醫藥有效治療技術和藥物。

  (四)進一步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保障能力。一是提升監測預警能力。立足提早精準有效,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健全網路直報、醫療衛生人員報告、藥品銷售監測、科研發現報告、輿情監測等多渠道監測預警機制。二是建立市級公共衛生應急救治基地。以“平戰結合、長遠規劃”為理念,科學選址,合理規劃,建設防治一體的公共衛生應急救治基地。三是建立常態醫療應急物資戰略儲備,確保應急物資供應保障高效、安全、可控,打造好醫療防治、物資儲備、產能動員“三位一體”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體系。

  (五)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一是根據國家和省有關機構設定的規劃要求和建設標準,結合實際需求,重新核定各類衛生事業單位的機構、編制,統籌最佳化醫療機構內部編制資源配置。二是加大衛生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好人才“百千萬”工程,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建立市政府與延安大學、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合作辦醫制度,訂單定向為全市鄉村醫療機構培養特崗全科醫師,培養費用納入財政預算。三是加大公共衛生領域薪酬保障力度,建立健全公共衛生專業隊伍考核、評價、獎懲機制,落實獎勵補貼政策,逐步縮小與同級公立醫院之間的薪酬差距,穩步提高工資待遇,確保公共衛生專業隊伍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