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好的孤獨》讀後感(精選5篇)

《好的孤獨》讀後感

《好的孤獨》讀後感(精選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好的孤獨》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好的孤獨》讀後感1

  這幾天一直利用零碎時間讀陳果教授的《好的孤獨》,我傾心於她的智慧,她的性格,她關於“孤獨與寂寞”的解釋更是一語道破天機,讓人佩服。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就是她的自序部分,寫的很美,讀起來是一種享受!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這些都是我在生活的起伏波動中一點一滴收穫的心得,不一定正確,卻發自內心。不為標新立異,只想藉此與更多相似的靈魂分享。”是啊,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人,我很慶幸我和陳果老師有些相似的地方,因為我也喜歡孤獨,我不怕它,我享受它。

  這本書裡有很多句子我都很喜歡,讀陳果老師的書讓我受益匪淺!“我們大可以活成我們自己,活得更本色一點、更真實一些,反正還是會有人喜歡你、有人不喜歡你。但至少你會更喜歡你自己”,“當我們真正體驗到了孤獨的美好,我們才真正學會了品味自我;品味自我才能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他人,孤獨令我們更懂得生活,也更珍惜人。”

  在孤獨的情境中,我們才會產生更深的思考,這話沒毛病。我就是經常在孤獨中會偶爾思考一下人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冥冥之中我們的命運就被我們的性格翻轉了!”性格真的很重要,就像我這種急躁性子真的要好好改改。

  這本書好的句子太多,但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這句“別人帶不走的,最終時間都會帶走”深深的哲理性,深深的意味,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好的孤獨》讀後感2

  有些人二八芳齡就已經死了,而有些人年屆花甲卻仍然活著。年少不養好奇心,年老難買後悔藥。好奇心像發芽的種子,不斷地測試風霜雨露,不斷地除錯生長姿態,烈日下關閉氣孔,狂風中隨風起舞。對一切麻木了,好奇也隨之夭折,此後的每一天都只是行屍走肉的活著。

  在不干擾別人,不給別人帶來麻煩的情況下,儘可能做真實的自己。我們大可以活成我們自己,活得更加本色,真實,別人喜歡和不喜歡你都不是重點,你更喜歡你自己顯得尤為可貴。

  幸福的生活是你我應該追求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更多的人實現幸福生活亦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人生嘛,總歸還是得有點追求。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有用之書幫你修煉外功,無用之書助你修煉內功。功利的讀有用之書是為了自己有能力建造容納皮囊的黃金屋,有了黃金屋,自然安全感的問題解決了,沉浸在無用之書的世界是為了塑造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顏如玉,顏如玉不需要你去求取,因為你在某一時刻就已經是了。

  孤獨的兩顆靈魂有超越時空的能力,寂寞的一堆群體卻讓你無處躲藏。孤獨是一種對自我充實飽滿的精神生活的不緊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嫻靜而從容。孤獨不可恥若社交出於寂寞,則往往流於膚淺而難以深入人心,因為寂寞者的群體仍逃不出寂寞,寂寞的疊加只是令寂寞更加走投無路,就像無聊重複一萬遍,終究還是無聊。

  《好的孤獨》讀後感3

  我始終相信在我成長的道路上,出現的每一個人,每一本書,都是有他們存在的意義的。因為他們在教我成長,遇見那個更好的自己。

  陳果老師的《好的孤獨》和《好的愛情》這兩本書教會了我很多東西,確切來說,是給在迷茫中不斷探索的我指明瞭一些方向。就像陳果老師所說:如果能使人在迷境之中更多一份直面迷境的勇氣、更多一點與迷境和解的安適與平靜、更多一些超越迷境的希望,那將是一件值得慶祝的美事。

  很感謝陳果老師的一些哲學問題上的指引,很多東西都是一直困擾著我的,當我看見陳果老師的那些文字,內心是深深地感受到欣喜與富足的。

  我愛好哲學,雖然我現在只算是粗略的瞭解了一些,而且大部分我覺得不是很能理解。但是我覺得那些都是偉人留給人類的精神財富和真正的智慧,需要一輩子去研究去領悟,但是我依舊熱愛也想要去探尋這些真理,因為我喜歡那些思想深刻的哲學家,他們教會我如何生活,如何活的通透。有的時候看到那些文字,我深深感受到無盡的喜悅與興奮。我喜歡勃朗寧說的:生命有其意義,對它的探尋是我的精神所寄託。我們的生命的大半難尋所謂意義,我們優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停地和來自內心和周圍的環境的混亂無序做鬥爭,但是我願意相信,假使我們能讀懂自己的靈魂,我們身上的那種不可或缺,意義重大的東西必然講呈現。生命對於我們,意義著不斷將我們的自身所遭遇的一切轉化為火與光。我們渴求把握眼前的事物的價值和前景,以免陷入日常生活的漩渦。我們希望瞭解事物的輕重緩急以免本末倒置,希望眼前的世界恆定如常,希望保持完整,透過分辨和協調慾望來進行精力調配。熱愛智慧,尋其意旨過一種簡單,獨立,寬容,信任的生活。我們願意相信,若能找到智慧,我們的生命將不再盲目。首先追求思想中那些美好的內容,其餘的部分即使不是接蹱而至,也會在失去時不覺可惜。

  我也相信這樣的一句話:真理無法幫助我們富有,但是卻能使我們思想靈魂的自由。很多時候我覺得我們的身體會被很多東西束縛,也會因為空間時間的限制不能感受到太多東西,但是我們的思想靈魂卻可以盡情地遨遊,沒有邊際與束縛。

  我贊同陳果老師所說,精神的成熟才是真正的成熟。很多時候精神的獨立和成熟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生活的動力與活力。這個我覺得是一些物質生活所不能帶給我的長久快樂與富足。

  《好的孤獨》讀後感4

  四十幾度的高溫天氣,手捧一本復旦名師、哲學博士陳果的《好的孤獨》靜靜地閱讀,燥熱的空氣似乎一下子變得清涼了許多。

  這本著作以哲學的方式闡釋了生命中必將遭遇的謊言、不安全感、孤獨感和生老病死的常態,從哲學角度分析了道德與人性、感恩心、懺悔心、好奇心等等,同時也為處於困境中的人們提供了一些解決的辦法,如換一種看法,尋找“精神家族”——友情和愛情,用大愛做小事等等。

  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的生物,往往會害怕孤獨,追求群居的生活。然而,我們卻忘了從脫離母體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註定是孤獨的。也許上帝也正是因為孤獨,才造出了人類與他為伴。

  其實,孤獨在本質上與它的兩位近親——孤單和寂寞是不同的。孤單更多的是一種物理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單獨的個體,它不指向人的內心世界,比如離群的孤雁就是孤單的。寂寞和孤獨更多地指向面對孤單時,人的不同的情感體驗和精神狀況。陳果把寂寞和孤獨形象地比作一對“同父異母的兄弟,都是孤單的嫡傳”,只不過寂寞是面黃肌瘦、寒氣逼人的,輕賤而殘缺;而孤獨卻是體態豐盈、充滿溫情的,高貴而完滿。不同的母親遺傳給了它們不同的品性:“寂寞是空虛與孤單的孩子,而孤獨則脫胎于思想與孤單的結合。”所以,感情上匱乏的寂寞是平庸的,是讓人無法忍受的;而思想充實的孤獨卻是高貴的,是可以忍受,甚至讓人享受的。

  當代哲學家周國平曾經說過:“只有內心世界豐富的人,對精神與靈魂有著執著追求的人,對人間充滿摯愛的`人,才可能體驗真正的孤獨。”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也曾經說過:“越偉大、越有獨創精神的人越喜歡孤獨。”

  是啊!也許每一個深刻的靈魂、每一種高貴的思想都蘊藏著孤獨!屈原是孤獨的,他吟哦著“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義無反顧地自沉了汨羅;孔子是孤獨的,雖明知天下無道,卻仍然“知其不可而為之”;布魯諾是孤獨的,他用生命捍衛著被視為異端的日心說,被綁在火刑柱上時,他仍然高呼著“火,不能征服我,未來的世界會了解我,會知道我的價值”;魯迅是孤獨的,當整個鐵屋子裡的人們都在熟睡的時候,他卻大聲吶喊著,試圖驚醒幾個人,以共同破壞這將要把人悶死的鐵屋子……

  我想,所有與精神世界有關的作品也都應該是孤獨的產兒,文學、音樂、書畫、舞蹈、宗教、哲學……都是孤獨孕育出來的。因為人在喧囂和浮躁的狀態中是無法產生靈感的,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我們才能與自己的心靈交流,與靈魂溝通,在靜靜的冥想中與思維碰撞,與靈感相遇。迪士尼是孤獨的,每天都在一個充滿汽油味的車庫裡工作到深夜,但那隻爬到畫板上跳躍的老鼠,讓他的靈感在孤獨中閃現出一道耀眼的光芒;俞伯牙是孤獨的,這世上只有鍾子期聽懂了他的琴聲,於是《高山流水》奏出了千古不絕的音符;海子是孤獨的,家徒四壁,幾乎沒有任何物質財富,可空蕩冷寂的房間裡卻充滿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溫情和“以夢為馬”的想象……

  當然,孤獨絕不是故意的離群索居,也不是膚淺的造作裝酷,它不是一種姿態,而是一種心境,一種自我心靈的詩意的棲居。所以,不用刻意去找一個偏僻的處所,也不必以頹廢或高冷的形象來表示自己的與眾不同。

  作為普羅大眾的我們也許並不能在孤獨中創造偉大或不朽,但我們要懂得孤獨並不可恥,也不可怕,它是一種更高貴更優美的狀態。所以,有時候,我們需要遠離現實的紛繁複雜,給自己留一點獨處的時間,卸下面具,靜下心來,與最本真的自我來一場親密的對話,認真思考,深刻審視,好好規劃。

  阿桑在《葉子》裡深情地演唱:“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是的,很多時候,狂歡的確是一群人為了逃避孤單而營造了熱鬧的虛空,而孤單,不,孤獨的確是一個人的狂歡。讓我們一起守住孤獨,享受一個人的狂歡吧!

  《好的孤獨》讀後感5

  無論是學生時代的我,還是成為老師之後,我都曾多次像他們一樣,站在復旦某一個教室的角落裡,聽上幾個小時的講座。對我而言,那是一段無比歡樂的時光,尤其是當他人的語言像一束光投射進我的內心,在那裡某些潛伏了許久的激情,某些甚至未被我自己意識的思想的種子竟藉著這光得以甦醒,抽出了它的第一根芽,開出了它的第一朵花。這種靈魂受觸動、精神被點燃的愉悅感,美不勝收。

  我被序言中的這句話打動了,它說出了我的感受,說出了我想說但不知如何表達的情感。這種共鳴是讀書的最大樂趣,在世界的某一個地方某一個時間有一個人有著和我們同樣的情感,而且這種情感被他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了下來,我心中的一個點瞬間被融化了,這種被理解喜悅,讓人感情溫暖。

  一個無助的人往往會感到特別孤獨--他悲傷著他的悲傷,而周圍的人卻仍舊歡樂著他們的歡樂,“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陽光不會因為他的悲傷而少一分明媚,春天不會因為他的悲傷而遲遲不來,世界沒有了他的微笑照樣不緊不慢地勻速旋轉……悲傷的人備感孤獨,而孤獨讓悲傷者更悲傷。

  這本書是寫給那些孤獨的悲傷者,因為這裡集結了很多孤獨者對生活、對生命、對自我、對世界的困惑與追問。你若從中讀到了一個你,那麼你至少會明白不只是你一個人在與這些困惑戰鬥,很多人同樣悲傷著你的悲傷,孤獨著你的孤獨。這種“共苦”或許多少能消解你的孤獨,並因此淡化你的悲傷。

  我曾見過面帶笑容參加喪禮者,曾見過因別人遭受挫折而幸災樂禍者,曾見過落井下石者,曾見過嚴人寬己者,曾見過笑裡藏刀者……這些人讓悲傷的人更悲傷,孤獨的人更孤獨。人這一輩子總會遇到幾個難過的坎,不可能有人陪你一輩子,父母陪不了,愛人陪不了,孩子陪不了,朋友也陪不了,有時候總是要獨自面對。面對父母、愛人、孩子、朋友,你不可能諸事順暢,當和他(她)們發生矛盾時,這種痛苦和孤獨是需要自己一個面對的。很多人都把父母、愛人、朋友當成了自己傾訴的物件,而此時他(她)們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面。就像在舞臺上跳舞一樣,舞伴突然撤了,需要我們一個人面對觀眾,怎麼辦?只能自己堅持獨舞。每當我最孤獨無助的時候,我都會從文字中尋找心靈的慰藉、情感的陪伴。

  書裡的篇章未必能給給我們當下的人生困境指明一條具體的解脫之路,但或許可以在你上下求索而不得其解的時候為你開啟一扇小窗,讓你透過它瞥見另一幅圖景,在這幅圖景中,有那麼一些人,碰到我們相似的生活處境,既不像我們那麼焦慮不安,也沒有我們的糾結不定,他們在順境中大笑歌唱舞蹈,在逆境中依舊心平氣和;他們迎向陽光,也安於黑夜;他們飽含深情地活,心懷誠意地死;他們享受一切生命的美好,也不辜負不可抗拒的苦難……

  透過閱讀《好的孤獨》三點體會:

  (一)一切思想的困惑都有解決的途徑;

  (二)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從先賢聖人著作和事蹟中學習;

  (三)佛家思想是洞察世界的大智慧。

  人生的路上,有書陪伴,不在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