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幼兒園說課稿>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精選15篇)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精選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科學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

  一、說設計意圖:

  前幾天我們去春遊的時候,汽車開過高架,孩子們都很興奮的說上橋了上橋了,於是我問這是什麼橋?孩子們有的就說是高架橋。路上我們還遇到了很多別的橋,特別是太戶大橋和公園裡的小木橋等等,一路上我引導孩子們觀察這些橋。作為水城的蘇州,橋是我們這座城市最富有特色的一種建築物,於是我建議孩子們回去蒐集各種各樣的橋,去找找看有些什麼橋?作為大班的孩子,對橋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的,因此我針對這些情況決定將孩子們對與橋的興趣引入到我們的課堂之中,並指定了以下的活動目標:

  1、知道各種各樣的橋以及與人們的關係。

  2、瞭解橋的不同外形使用的不同的建造材料和橋的各種功用。

  3、對各種各樣的橋有興趣,能夠積極的參加討論和探索。

  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是瞭解橋的不同外形特徵、使用的不同建築材料和橋的各種功用。

  活動的準備是為了活動目標更好的得到實現,因此所有的活動準備都是圍繞活動的目標而選擇的:活動之前利用建構遊戲和幼兒一起搭建一些橋樑並將他們拜訪成列在活動場地上關於各種各樣的橋的cd音像製品幼兒蒐集的關於橋的圖片和模型等等以及去春遊時拍攝的關於橋的照片

  二、說說教法和學法

  對於這個活動幼兒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而作為孩子學習中的支持者、和作者和引導者,我主要採用的是情境法,給與孩子一個情境,然後在整個活動中貫穿以交流討論法、觀察法和啟發聯想法讓孩子在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形成對橋樑的初步印象。在解決活動的重難點的時候我是先讓孩子觀察橋樑的各種形狀,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從橋樑的形狀引申到橋的建築材料和使用功能,在這個過程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讓孩子透過感知、回憶聯想等方法經過提煉形成新的經驗,讓幼兒在湖動和開放的活動中發展觀察力和感知力和概括力。

  三、說說教學程式

  本次活動我主要設計了三個環節,參觀模型展覽引起幼兒對橋興趣——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橋,並知道橋的建造材料——知道橋的各種功用並引發幼兒對於橋的觀察興趣和思考

  1、參觀橋的模型展覽。

  小朋友排好隊,象春遊一樣,教師發出嘟嘟嘟的聲音表示開著小汽車對小朋友說我們做上汽車一起去玩好嗎?以一種遊戲的情景匯入,能夠引起幼兒對於活動的關注。一邊開,一邊引導幼兒看模型,問這是什麼橋啊?模型中有太湖大橋和高架橋以及九曲橋等,這些模型是幼兒帶來和與教師共同製作的,所以他們知道這是什麼橋,完全能夠說出來也就能夠激發幼兒說的積極性。

  2、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橋

  幼兒坐在橋的旁邊,說說看到的那些橋是什麼樣子的?是用什麼做的?在春遊的時候,孩子們對於太湖大橋等有著很好的比喻,現在請他們再講一遍,他們會很積極。對延伸到下面的問題起著很好的引子作用:那你還見過什麼橋?是什麼樣的?是用什麼做的?請幼兒來說說。教師根據幼兒的講述出示圖片或者是在電腦上展示。孩子們對橋進行過蒐集和觀察活動,因此他們對於橋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有話說。同時,在述說橋是什麼材料做的時候,對於能力比較強的孩子要求他將教師的問題一起回答,但是對於個別能力比較差的孩子,他還不能將這些問題一起說出來,那麼就相應的提醒一下,比如那他是什麼做的呢?在讓幼兒說橋象什麼而是後有的橋比較特別,比如黃浦大橋,有的孩子或許會說象琴,有的會說象扇子,等等,對於幼兒的大膽想象要給與表揚和肯定。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說活動目標

  愛玩水是幼兒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只要有機會接觸到水,就常常玩得很開心。有一次,幼兒園停水,保育老師用臉盆端來一盆水讓孩子們洗手,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把小手放在盆裡搓呀搓呀。“哎呀!老師,水裡有好多泡泡!”“老師,我在水裡看見我的小手好大呀!”“這水老把我的小手往上頂。”小朋友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不時又轉頭問問我,我看著孩子們專注的神情,不禁想到,既然孩子們對水這麼感興趣,我為什麼不組織一次有關水的活動呢?《綱要》不是說:“教育活動內容要選擇幼兒感興趣的,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嗎?於是我設計了《寶貴的水》這一科學活動。希望從幼兒感興趣的日常事物入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動手動腦,積極主動地去發現“水”的秘密,同時在認知的過程中逐步萌發幼兒珍惜水資源的積極情感。

  我班是中班上期,整體年齡偏小,只有6-7個幼兒滿了4歲。雖然他們有求知的慾望,喜歡說,喜歡動手。但他們依賴性強,主動探索的意識不夠,語言表述能力較差,知識經驗也較少。為此,我為本次活動設計了三個目標:

  1、初步瞭解水的基本特性,知道水的重要性。

  2、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活動。

  3、萌發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第一條目標意在豐富幼兒的基本認知。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第二、三條目標主要指向情感態度方面。這對於我班幼兒長遠的學習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說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裝有水,牛奶,醋的三個杯子。一盆水,圖片,幻燈片,玩水的玩具。這是完成教學活動所必備的條件。

  2、知識經驗:請家長給孩子講一講生活中有關水與人們關係的故事。以便在活動的經驗拓展上給予幼兒更多的資訊。

  三、說活動設計

  此次活動的內容線索為:探索活動——集體討論——提取經驗——聯絡生活實際——拓展生活經驗——獲得感悟。

  第一個環節:探索活動

  1)瞭解水是無色、無味的。

  我先透過語言引起孩子們對桌上三個瓶子裡的液體的關注,然後請他們自己選擇探索工具對桌上三杯物品進行觀察。幼兒有可能出現單一的行為如:只是攪拌,那麼我就要多透過言語提示鼓勵幼兒利用多種感官去嘗一嘗,聞一聞,看一看。儘量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並將發現的問題與同伴交流,最後教師小結。本環節是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開始,幼兒有可能比較被動,探索的興趣可能不是很濃厚,因此,我要精心設計好自己的提問“小釦子放到水裡能看見嗎?”充分調動起幼兒想了解事實真相的願望。

  2)玩水探索水的其它特徵。

  怎樣讓幼兒來進一步感知水的基本特性呢?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如何突破?我主要想透過幼兒在自己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水有浮力,水是流動的。這是一個玩中學,學中玩的過程。我請幼兒選擇自己帶的各種玩水材料玩水。玩之前,我就提出問題“水有很多秘密,小朋友要動腦想一想,看誰最先發現的秘密最多讓幼兒帶著問題去玩。玩後,我請小朋友互相交流自己獲得的經驗。這一環節,幼兒依然是在自主探索發現,即使個別幼兒獲得的經驗有限,但透過小朋友大膽講述,互相補充,互相啟發,再經過老師的提取引導,幼兒一定會對水的物理特性有進一步的認識。

  第二個環節

  交流分享。利用圖片和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討論:水是從哪裡來的?水有什麼用途?。讓幼兒瞭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人們喝的水叫淡水,淡水資源在地球上是很有限的,只有幼兒認識了水,知道了水的形成過程,才能知道節約用水。該環節我先提問“水是從哪裡來的?”,讓幼兒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回答,然後,我再利用圖片進行講述,讓幼兒獲得正確的知識來完成。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因為,我班幼兒年齡偏小,前期積累的知識經驗不夠,要讓他們一開始就說出飲用水形成的全過程,他們肯定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先透過幼兒的經驗講述,教師小結。讓孩子有了一定的認知以後,再讓孩子們小組討論,這樣效果就會好一些。

  第三個環節

  拓展經驗,讓幼兒進一步認識水對於人們生活的重要性,知道人類沒有水就會面臨巨大的危險。此環節是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網上下載的圖片“土地沒有水乾裂,蓮偶沒有了水,排隊接水,到很遠的地方抬水,廢水汙染了小河,廢垃圾汙染了河水。”來引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產生認知認同。

  第四個環節

  談話活動,也是本次活動的結束環節:教師提出問題“如何做節約水的好娃娃”。鼓勵幼兒大膽發言。表揚能將自己的節約水的方法介紹給別人的好娃娃。該環節可以很好地鍛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對幼兒節約水的思想情感再次進行提升。我想: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應該從孩子抓起,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喚起全社會的人都來自覺地節約用水。透過這個活動,我想孩子們對於生活中熟悉的水一定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延伸活動:

  設計一個主題牆“節約水的好娃娃”,用小花來展現在每個幼兒的表格裡。以此鼓勵幼兒都來做節約水的好娃娃。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 號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幼兒園中大班科學活動《 》(板書課題)

  本次活動,我準備從說教材、說活動方法、說活動流程等方面向各位評委加以說明。

  首先說教材:本次活動是科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但孩子有時會缺乏科學性,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以事實為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於客觀事實中的道理。《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依據《指南》的要求,結合幼兒的認知基礎、年齡特點和本次活動的內容,我擬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在積極動手探索中,感知 現象 ,初步瞭解 原理。

  2.能力目標:學習用圖畫或其它符號記錄探索結果。

  3.情感目標:萌發幼兒對現象的興趣和求知慾望。

  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是:使幼兒主動參與探索活動,瞭解 現象。

  活動難點是:幼兒能創造性地用圖畫或符號來表現自己的發現。

  以上我說的是教材,下面我說說活動方法。

  先說教法:遵循以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活動為主線的教學原則。我採用觀察指導法、演示法、談話法、記錄法等方法開展本次活動。新《指南》提出:“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活動中教師除了以飽滿的情緒感染孩子,以啟發式的提問引導孩子,還採取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

  再說學法:

  在活動中我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在看看、想想、說說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指南》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操作法、記錄法、體驗交流法等

  根據本次活動的目標和幼兒的認知基礎,我做了以下準備:

  幼兒人手一份 、記錄卡、記號筆等

  我解說的第三個方面是活動流程

  根據本次的活動內容及中班幼兒的認知基礎,圍繞活動目標、重點和難點,結合《新指南》精神,我把活動過程設計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猜測活動,引起興趣。

  剛開始,我先為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透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這一環節我先讓幼兒自由討論。幼兒在同伴中討論能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

  理解與看法。同時也能夠吸收到別人的知識,從而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在小朋友討論完以後,我又讓他們大膽地把自己的見解在集體中發表,並加以肯定和鼓勵。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和源泉,透過談話,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探究慾望,進而順利地進入下個活動環節。

  二、自主探索,獲得感性經驗。

  我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我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因為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我透過讓幼兒動手操作,感知和了解 現象,完成重點目標。

  三.再次探索,記錄操作結果

  由於我準備的記錄表的形式是第一次使用,此時我會邊出示記錄卡邊問:小朋友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然後我透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了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標誌,為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透過記錄,使幼兒對 一目瞭然,還為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

  此環節我透過再次探索,並記錄探索結果,讓幼兒充分了解本次活動的內容,激發了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慾望,讓幼兒從中感受到快樂,提高了幼兒的思維能力,突破了難點目標。

  四.交流結果,驗證總結。

  我這樣給孩子提出要求:請你看著自己的記錄表,說說你是如何操作的,又發現了什麼呢?

  在這裡,我儘量為幼兒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盡情表達交流,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五.引導歸納,拓展延伸。

  利用開放式提問,在問答的過程中引導幼兒用比較清晰、準確的語言歸納自己所學的內容,然後,教師再圍繞活動重點和活動方法進行最後的歸納和總結 ,最後,在歸納和總結的基礎上,我又設計了活動延伸:(請小朋友回去找一找 )這樣使活動並沒有完全結束,讓他們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其目的是開發幼兒的智力,提高幼兒的自主創新能力。 本次活動我遵循了“玩中學,學中樂”的幼兒教育理念,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等身份,透過操作體驗、啟發式提問法、演示法、記錄法等教學方法,為幼兒創設了自主探索、交流發現、感知體驗的學習環境,從而達到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總之,在設計本次活動的過程中,我自覺運用《指南》的教育理念,積極為幼兒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靈活性。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尊敬的專家評委,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鞠躬,擦掉黑板。)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4

  本次研說我分別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程式設計三個方面進行。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內容

  “男孩女孩有多少”是《山東省幼兒園課程指導用書》大班下冊主題二中次主題一的一節教學活動。

  2、教材內容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複習過6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組成已有了初步的認識。《綱要》提出“數學教育必須要讓幼兒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教師要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並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我注重從感知入手,有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透過多樣的教學問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3、說教學目標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與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再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運用組成的規律,學習7的組成,能用6種方法將7分成兩部分。

  (2)尋找並理解7的組成中的互換和互補規律。

  (3)培養幼兒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4、說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由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可確定能運用組成的規律進行判斷,用6種方法將7分成兩部分是本課時的重點。

  培養幼兒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本課時的難點。

  能運用組成的規律學習7的組成,是這次活動的關鍵。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說教法

  1、根據教材內容特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課在教法上我採取了遊戲匯入法、操作法、嘗試發現法、觀察指導法、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等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結合活動室的環境,利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為幼兒展現一環環的活動過程,引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的情感投入,啟用幼兒的原有知識和經驗。

  2、鼓勵幼兒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尊重幼兒個體差異,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注意個別進行輔導。

  說學法

  以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培養有良好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為主,在本節課中幼兒的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幼兒親自學會解決問題,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同伴交流和全班交流活動,透過互助,讓幼兒構建學習方法。

  3、透過靈活、有趣的遊戲,鞏固新舊知識,提高計算技能。

  三、說教學程式

  (一)說設計思路

  本節課我總共分為五個環節來完成,分別是:

  1、遊戲匯入,複習6的組成。

  2、男孩女孩站一排,學習7的組成,發現互換規律。幼兒在自主探索中發現互換規律。

  3、幼兒自主探索不一樣的分法。

  4、理解互補規律。

  5、遊戲:《鴨子走》

  (二)說活動流程

  1、遊戲匯入,複習6的組成。

  出示數字6,(碰球遊戲):嘿、嘿、嘿,我的1球碰幾球?嘿、嘿、嘿,你的1球碰5球等。

  這樣的設計是遵循“遊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的原則,重在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學習7的分解。

  透過丟擲問題,把7位小朋友分成兩部分,使數學貼近於生活,激發了幼兒的探索興趣。

  大班幼兒具有活動的自主性、主動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特點,我安排了操作圓形卡片和數字卡片的活動,讓幼兒在操作中自主探索7的6種分法,啟迪幼兒的智慧。

  由於大班幼兒已有一定的自我約束能力、規則意識、堅持性的增強,所以我提出操作活動要求時,讓幼兒服從一定的紀律,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

  3、幼兒自主探索不一樣的的分法。

  大班思維中出現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在認識事物方面,不僅能夠感知事物的特點,而且能夠進行初步的歸納和推理。啟發幼兒利用互換規律,7可以分成5和2,5和2合起來是7;7可以分成2和5,2和5合起來是7。

  4、找一找,合一合,理解互補規律。

  教師擺出7的所有分合式,但只出現左邊的一排數字,請幼兒觀察:從上到下發現了什麼?從下到上有什麼特點?然後用手指遊戲的方式加深幼兒對7的組成的認識。

  5、遊戲出活動室《鴨子走》。

  根據第二環節中《鴨子坐客》的故事,引出《鴨子走》的遊戲:1只鴨子前面走,6只鴨子後面走;2只鴨子前面走,5只鴨子後面走,等等。

  這樣教學前呼後應,讓幼兒興致濃濃地在複習7的分解和組成中結束本節課。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剛升中班幼兒可能會對調色活動本身感興趣,他們的興趣只是停留在操作上。所以本活動的主要是為幼兒提供觀察、探索的機會,讓幼兒在主動活動中使用顏色,同時充分感受顏色的豐富性。使幼兒的興趣轉移到對活動中出現的科學現象的興趣上,從而引發進一步探索的願望。因此我選擇了科學活動:《會變的顏色》這節課。

  二、說教學目的:

  1、透過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發現顏色的奇妙變化,激發幼兒對調色的興趣。

  2、在示範的基礎上, 教幼兒學念兒歌,理解兒歌內容,並引導幼兒進行一定的創編。

  三、說教學準備:三個裝了不同顏料的瓶子、碗、畫筆、紙。

  四、說教法:

  在這一活動中,我為了讓幼兒更形象、更直觀的瞭解顏色的變化,我將在活動中採用講解法、示範法、操作法的形式進行,使整個過程環環緊扣,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五、說教學程式:

  活動流程為:

  1、採用教具與故事相結合匯入主題。

  2、老師示範表演魔術。

  3、幼兒操作活動。

  4、幼兒作畫。

  幼兒園中班科學說課稿:火箭升空

  導讀:在幼兒進行實驗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認真的去尋找反作用力,只有極個別孩子只對某一樣東西感興趣,所以就不太主動的去進行其他的探索實驗,根據這個情況,我對這樣的孩子也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在實驗結束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在不同的物體中找到反作用力。

  我上的這節課是科學活動《火箭升空》這是整合課程《交通工具博覽會》主題中的一個活動。

  下面我先說一下這節課的活動目標:

  1、拓展幼兒的想像力及對科學的探索能力。

  2、嘗試瞭解火箭升空的動力。

  3、初步瞭解反作用力。

  首先,我說一下這節課的設計意圖,在《交通工具博覽會》主題活動中,我們班的孩子對於火箭都非常好奇,感興趣,平時提到火箭孩子們也都很興奮,他們雖然知道火箭,喜歡火箭,但是火箭對於他們來說具體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他們還不是很瞭解。

  這也正是《綱要》中所提出的:從生活或媒體以及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導幼兒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所以我就抓住了孩子們的這個興趣點,來設計了《火箭升空》這節課。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初步瞭解反作用力,難點定位於尋找反作用力。

  在活動的開始,我就利用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太空課件,來讓幼兒展開想像,最後讓幼兒看火箭升空,使幼兒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透過探索發現,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利用,使活動得到進一步的深化。

  這些內容從形式上,內容實質上都深深的吸引了孩子,為了孩子更進一步的瞭解反作用,我又做了“小小”游泳和滑旱冰的課件,因為孩子的認知都比較直觀,所以我在課件上,又設計了向上向下的箭頭,這樣孩子們就能夠很清楚的看到力的方向了。

  在前面的幾個環節裡,我們只是聽和看,對於反作用力只是一個思維上的理解,幼兒並沒有親自去實驗,去感覺反作用力的存在,對於孩子們來說:科學知識的獲得必須在親身活動,親身體驗,在獲得大量的,豐富具體的實際經驗的基礎上得以真正的理解的,如果不讓幼兒親自去探索,去體驗,孩子是不會從真正意義上去理解的,所以我根據這一規律,也為了滿足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在第二環節安排了讓孩子去自由探索,在這一環節中,我為孩子們都提供了汽球、彈力球、彈簧、皮球、滑板車、裝水的大雪碧瓶、弓箭等等,讓孩子們在這些不同的物體中尋找反作用力。

  在幼兒進行實驗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認真的去尋找反作用力,只有極個別孩子只對某一樣東西感興趣,所以就不太主動的去進行其他的探索實驗,根據這個情況,我對這樣的孩子也進行了正確的引導,在實驗結束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在不同的物體中找到反作用力。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獲得的經驗是零碎的,所以在自由探索後,透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述的方式,對幼兒獲得不同東西中存在的反作用力進行講評,讓幼兒的大腦裡有了一個反作用力的概念。

  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孩子們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

  孩子們瞭解了反作用力,他們自然就會想到火箭升空的原理,所以,在活動的最後,我給他們準備了皮筋,火箭圖示,弓箭等等,讓幼兒開動腦筋利用反作用力把自己的小火箭送上天空。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6

  一、教材分析:

  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於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並使他們感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教師應成為幼兒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時刻關注幼兒的行為,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抓住教育的契機,為幼兒的探究活動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創造寬鬆的探究環境。

  中班幼兒會對水本身感興趣,但他們的興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科學活動《水不見了》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透過實驗、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見了”的原因。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要求幼兒瞭解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東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東西在吸飽水後(飽和後)也就不能吸水了。一般來說,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

  1、透過動手操作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東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東西在吸飽水後(飽和後)也就不能吸水了。

  2、嘗試用獲得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使幼兒樂於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二、教學準備在制定活動目標時

  我們根據《綱要》對科學領域的要求,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和記錄科學的能力,注重面向全體幼兒,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為此,我們準備了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

  1、每位幼兒一個杯子,記錄表一張。

  2、每桌上有一盆水、餐巾紙、海棉、石頭、泡沫材料若干,兩個空籮筐讓幼兒分類用。

  3、大記錄表一張。

  三、教法學法這一活動的物件是中班的幼兒

  他們的年齡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根據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同時還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穿插運用了講述法、啟發聯想法、參與法、討論法、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之間都可以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

  四、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我們主要分為以下個部分:

  以變魔術的形式引入--實驗、觀察、交流區分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發現能吸水的東西的飽和現象--用學到的東西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第一部分: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首先創設了一個變魔術的情景,透過一個神奇的寶瓶,不僅吸引住了幼兒的注意力,更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慾望。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是幼兒探究和學習的原動力和內驅力,它不僅能提高幼兒認知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還能使認知活動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幼兒在強烈探究慾望的趨使下,主動地去探索“水不見了”的原因。

  第二部分:幼兒實驗,區分哪些東西能吸水,哪些東西不能吸水。

  幼兒透過實驗操作發現有些東西能吸水,有些東西不能吸水,幼兒自主參與,探索新知識這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注重培養他們的觀察、比較能力。

  第三部分:發現能吸水的東西的飽和現象在此我故意向幼兒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老師剛才在你們做實驗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你們說毛巾(海綿)能吸水嗎?(能)可是為什麼我發現這個杯子裡的水沒有被毛巾(海綿)吸掉呢?

  這這個部分我們運用了討論法、講述法來讓幼兒瞭解飽和現象。

  擴散經驗,這樣讓幼兒學習環境從課堂轉移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來,以達到讓幼兒主動去觀察瞭解自然物的目標。

  第四部分:用學到的東西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這一部分將獲得的經驗遷移到生活中,用學到的東西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本次活動幼兒不僅充分體驗到了發現的樂趣,而且使幼兒形成了善於觀察生活中的現象並樂於探索現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各種各樣的車》是省編主題 活動《汽車家族》的第二個內容,車在生活中與幼兒的關係密切 。藉助對各種車子的理解、探究、設計,讓孩子對各種各樣的汽車更全面的瞭解,使孩子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進一步激發幼兒主動探索、學習的積極性。

  目標定位

  (1)知識目標:增進對各類車子的名稱、外形特徵及功能的認識。

  (2)情感目標:樂意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知道的車。

  (3)能力目標:嘗試大膽設計各種車

  材料準備

  各種汽車的玩具和圖片、多媒體課件

  佈置各種各樣的汽車展

  紙、筆;半成品的盒子、雙面膠、彩色卡紙、圓形蓋子

  二

  三、說教學程式

  自由參觀 交流分享 觀看提升 分組設計

  自由參觀車展

  進入情境 :讓幼兒帶著問題:展覽會上的車,你認識哪一輛,它長得什麼樣?有什麼功能?

  在與同伴玩的過程中互相交流自己喜歡的車的名稱、外形特徵以及這輛車的功能 。

  交流分享

  師:小朋友們,你們跟自己的小夥伴說說你們就認識哪幾種車呀?

  拿著自己認識的玩具汽車或者圖片進行集中交流

  觀看多媒體

  師;小朋友們,老師現在給你們看一些車的圖片,看看你們認識他們不?

  豐富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分組設計

  師;小朋友們,現在老師要舉辦一個車展 ,小朋友們你們是汽車設計師,你們設計一個你們最想設計的車,好不好?

  用畫或者製作半成品等形式大膽設計車

  四、效果預估

  (1) 從對車基本經驗的建構、交流整理、多媒體的提升到想象設計,活動形式適合中班幼兒,有利於幼兒主動發現、大膽嘗試以及同伴之間的交流分享,預設的目標將得到有效的落實。

  (2) 基於對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的分析,在設計各種汽車時,要給每個孩子更大的空間,使每個孩子都能體驗成功的樂趣。

  作 業

  回家給爸爸媽媽講講今天認識了幾種車?它們都是幹什麼用的?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丈量也是測量的一種,是認識量的手段,幼兒的測量最早是“目測”,即透過感知比較量的差異,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腳步、鉛筆等)作為量具進行直接測量,即僅限於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準工具的測量。

  學習自然測量,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有助於幼兒對不同量的測量工具的初步認識,加深幼兒對10以內數的理解,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

  什麼東西可以用來測量?這個有趣的問題會引起孩子的好奇,促進他們開動腦筋,有步驟去探索、去發現,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二)活動目標:

  今天的幼兒是21世紀的主人,21世紀是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需要的`是高素質的人才。時代對幼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學會”到“會學”,即透過學習,不僅僅只侷限於學到某些知識,記住某些東西,而是更應該透過自身努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主動探索、動手操作的習慣等。

  根據《規程》提出的“幼兒的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要求,結合本班幼兒對測量的認識特點,尚不能準確而又清楚的將第一次測量的終點,作為第二次測量的起點。因此,我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初步選擇和使用材料與工具,在實驗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喜歡動手操作,萌發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

  (三)教材重點難點

  幼兒主動參與自然測量的過程是重點,討論發現正確的自然測量方法是難點,因為只有強調幼兒的積極參與,才能使幼兒在活動中獲益,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幼兒用多種感官去聽、去思考,參與討論,動手操作,最終獲取知識經驗,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

  由於測量技能本身的要求大班的幼兒對測量的方法技巧,還較難掌握,幼兒獨立、正確地完成測量任務還有困難,因此幼兒討論發現正確的測量方法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二、說活動準備

  根據本次活動的目標與內容,我做了以下活動的準備工作:

  1、在活動區裡準備:木棍、毛線、礦泉水瓶、筆等。為幼兒創設探索操作的條件,為突破活動的重點難點服務。

  2、教師操作的教具一套:為幫助幼兒突破難點準備的。

  三、說教法

  作為教師,我們教幼兒,既然我們教幼兒那麼我們就要了解幼兒怎樣思維,怎樣學習……,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本次活動注重手、眼並用,動靜結合,調動幼兒視、聽、觸覺運動等多種感覺分析器,學習丈量,從而萌發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所以在本次活動中主要採用了猜測討論法、探索操作法、發現法、遊戲法等。

  為什麼要採用以上方法?

  1、猜測討論法

  因為語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語言的調節。在大班,討論是激發幼兒思考和動手操作願望的重要方法。在活動操作前,鼓勵幼兒積極思考、大膽猜測答案和結論,為下一步幼兒操作檢驗做了很好的鋪墊。用猜測討論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兒積極有目的進行探索,最終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2、探索操作法

  因為幼兒愛動、愛問、好學這一特點,讓幼兒自己透過動手、動腦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僅是複習、鞏固知識的手段,更應該成為幼兒探索知識、尋找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的有效方法,這種學習方法符合幼兒思維發展規律,因為探索未知,僅用理解與記憶是不行的,必須進行主動地分析,綜合比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測量的方法和結果,有利於認知能力的發展,我採用了這種方法,為突破重點難點服務。

  3、發現法

  發現法是指幼兒透過直接操作、觀察、討論等途徑,去探索、去發現知識的方法。因為大班的孩子好動、好奇心強、好問的特點,而且又有一定的經驗和知識基礎,透過發現法,讓他們在操作中,去尋找發現,滿足好奇心,從中尋找發現丈量的正確方法,為突破難點做為鋪墊。

  4、遊戲法

  採用遊戲法是根據幼兒喜歡遊戲,且活潑好動的天性,讓他們透過自選適用一種自己喜歡的工具去測量多種物體以比賽的遊戲進行,一個是激發幼兒的興趣,另一方面是為再次突破重難點服務。

  四、說學法

  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調動每個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在活動中,幼兒運用了多種感官參加活動,透過動口、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在操作中獲得探索經驗,整個活動過程,幼兒都是在積極主動中進行學習。

  五、說活動程式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及大班幼兒年齡特點,本次教學活動設四個環節完成目標。第一個環節是引發興趣;第二個環節是探索發現;第三個環節是遊戲“量一量”;第四個環節是延伸活動。其中第二、三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之處。

  為什麼要這樣安排這五個環節呢?

  第一個環節:引發興趣

  幼兒對活動感興趣,便於在活動中學習和思考,在開始部分,我根據幼兒好動、好奇這一特點,讓幼兒自己去尋找可以用來測量的材料,激發幼兒的興趣和為下面的探索活動做準備。

  第二個環節:探索發現

  首先,我讓幼兒操作前的猜測討論,使用這些工具可以測量什麼東西,怎樣測?讓幼兒透過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測量工具進行探索性地測量,並根據自己測量的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作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共同尋找測量的正確方法,然後教師採用幼兒正確的作法,共同研究、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並進行示範,透過示範讓幼兒對自然測量的方法有了正確的瞭解,這樣得到的方法,幼兒的印象較為深刻,突出本次活動的重點,初步突破活動的難點。

  第三環節:遊戲“量一量”

  幼兒經過了第一、二環節的學習,此時幼兒已開始感到疲倦了,學習興趣也從高漲的狀態,逐漸轉向低谷狀態。因此,這環節我設計了遊戲“量一量”,讓幼兒在初步瞭解正確的自然測量方法的基礎上進行遊戲,既起到鞏固的作用,又起到了引新的作用(讓幼兒探索用同樣的工具測量不同的物體)。這個環節中,在安排遊戲之前,讓幼兒先討論設想操作結果—>接著進行操作遊戲—>最後進行討論。讓幼兒更明確操作的目的性,最後的討論一方面是講述自己實驗過程和發現;另一方面是檢驗自己獲得的結果與活動前的設想是否一樣,再次突出了本次活動的重點,同時也是進一步突破活動的難點。

  第四環節:延伸活動

  在活動區裡面為幼兒提供多種測量工具,讓幼兒尋找選擇不同的工具,去測量其他物體,探索發現,掌握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這四個程式的安排,我是根據幼兒園教育綱要中的科學指導要點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整個活動根據幼兒的學習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透過安排、討論設想到操作到再討論的形式,掀起一個個高潮,整個活動都是以幼兒動手探索發現為主,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培養幼兒透過動口、動手、動腦去發現、去探索掌握知識的能力。

  教學反思:

  遊戲是最適宜於促進幼兒主體性和個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師應積極地將理念轉化為行為,注重在活動中觀察、捕捉幼兒的興趣,把握時機及時引導,促使孩子們更深入進行遊戲,讓孩子在健康遊戲中得到更多的發展。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9

  活動目標

  1.體驗玩色的樂趣,產生探索的欲塑;

  2.感知顏色的變化,進行三種顏色的分類。

  活動準備

  透明飲料瓶若干個,顏色標記,塑膠簍子三個。

  活動過程

  一、觀察、探索瓶子的秘密。

  1.導人:"小朋友,平時我們常常會喝飲料,飲料瓶有各種各樣的。今天我帶來的可是神奇的飲料瓶。(揭開遮布)這些瓶子怎麼神奇呢?這些瓶子呀都會變魔術!"

  2.觀察瓶子:"大家快來看看,神奇的瓶子是什麼樣的?"(都是透明的,身體是細細長長的……裝著沒有顏色的水。)教師要做準確概括。

  提問:你看到了什麼?你發現了什麼呢?

  二、發現秘密,激發探索慾望。

  過渡:"瓶子裡有秘密噢!下面一個人拿一個,我也拿一個。"(注意:站的位置不要太擠,不要背對大家。)

  1.晃瓶子

  (1)"拿好你的瓶子,音樂響起來,讓我們和瓶子一起跳個舞吧。"

  (2)"讓瓶子動起來,讓瓶子裡的水也跳動起來!"

  2.找變化

  (1)"看看你們的瓶子有沒有什麼變化啊?"(只有三位幼兒拿的瓶子裡的水變顏色了。注意讓孩子自己說出顏色。)

  (2)"咦,你瓶子裡的水變成了什麼顏色?他的也變了,變成了什麼顏色?我的怎麼沒有變啊?(感到很奇怪。)

  (3)收瓶子:"我們先把瓶子送回去,然後趕快坐到椅子上。"

  幼兒討論:想想會是什麼原因呢?"

  三、玩變色遊戲,進行顏色分類。

  過渡:"這兒還有好多神奇的瓶子呢(揭開遮布),一個人拿一個,我們再來試一次吧。"

  1.變顏色

  "準備好。(音樂開始)動起來吧,讓瓶子裡的水也跳動起來!"

  2.送瓶子

  (1)(音樂停止)"你們發現了什麼?變成了什麼顏色?這紅紅的像什麼?"

  (2)"下面我們來玩一個找朋友的遊戲:我數一,二,三,紅色和紅色站在一起,藍色站在一起,黃黃站在一起。我要開始數啦,一,二,三。"(檢查)

  (3)(神秘一點)"噓!我的瓶子在和我說話呢,他說瓶寶寶想要回家了。他們的家在哪兒呢?找找看,在這兒呢,(出示空簍)上面還貼著標記。下面請你們看著瓶子裡水的顏色,按標記把瓶子送回家吧。"

  (注意:節奏要慢一點,要讓孩子都能安靜下來才開始說,不要急。)

  四、再變顏色,揭示秘密。

  1.老師換瓶蓋變色。

  過渡:"瓶寶寶都回家了,我們也坐到椅子上休息休息吧。"

  (1)"剛才我瓶子裡的水變成了黃顏色,它說它還會變顏色!""這次能變出什麼顏色呢?我們仔細看看吧。"(邊說邊換瓶蓋,音樂起。如果有孩子說出我換瓶蓋了,"我是在換瓶蓋,老師為什麼要換瓶蓋呢,待會兒你就知道了。")

  (2)"看,顏色真的又變了,變成了?綠色啦!"

  (3)"你們也把瓶寶寶輕輕地請出來。看清楚你拿的瓶子,裡面的水是什麼顏色的。"

  幼兒拿瓶子,隨音樂的節奏舞動。

  (4)"瓶子裡的水變色了嗎?為什麼沒變色呢?"

  2.小朋友換瓶蓋變色。過渡:"原來這裡面有一個小秘密呢!想知道的人趕快找一張椅子坐下來。"(幼兒回位置)幼兒猜測。(如幼兒猜測不到,教師啟發:細心的小朋友就會發現,剛才魔法師換了一個瓶蓋,瓶子裡水的顏色就又變了,那麼,秘密到底在哪兒呢?)

  (1)"秘密真的在瓶蓋裡嗎?我們擰開瓶蓋看一看,你會發現什麼?"

  (2)"對了,蓋子裡有顏色。看看你瓶子裡水的顏色和瓶蓋裡的顏色是不是一樣的啊?"

  (3)"請你看看你旁邊的小朋友和你的顏色是不是一樣的。找一個和你顏色不一樣的,互相交換一下瓶蓋,換好後一定要用力把瓶蓋擰緊。"

  (4)幼兒換瓶蓋(音樂響起來)。

  (5)"原來是什麼顏色的?現在變成什麼顏色了?"兩三名幼兒說。

  (6)結束語:"噢,不同的顏色碰到一起,就會變成另外一種顏色。小朋友們請帶上你的瓶寶寶,跟老師來吧!我們再去換個瓶蓋,試試看吧!"

  說課材料

  1.活動來源

  "天空生氣的時候是黑色,大海溫柔的時候是藍色,冬天掉眼淚的時候是白色,我的心高興的時候是彩色。"當我讀到《整合教材》中的這首兒歌時,覺得好美——是顏色渲染了這個世界的微妙。顏色可以表達心情,顏色可以表達感受,顏色還可以表示季節,正是顏色讓這個世界變得豐富多彩。顏色時刻在我們眼前。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顏色作為主題。我也知道關於顏色的活動有很多。課題老,就要想辦法變花樣,換角度。我要給顏色找一個更有生命力的載體!那段時間班上在收集飲料瓶,有個孩子帶了一個裝著水的飲料瓶,瓶蓋上打了幾個洞,說是倒過來可以當水壺用。看著他擺弄瓶子,瓶裡的水晃來晃去的,也許上帝可憐我的冥思苦想吧,當時腦子裡就突然想到用透明的飲料瓶作引子,裝上沒有顏色的水,讓顏料躲在瓶蓋裡,設計成一個可以讓水變顏色的小魔術。於是,"神奇的瓶子"就這樣產生了。

  2.設計意圖

  幼兒天生的好奇心是進行科學教育的基礎。"科學始於好奇",好奇心是興趣的先導,興趣又是學習的動力,是幼兒獲得經驗的先決條件。從小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就要從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人手,從而使幼兒愛科學,主動學習科學。巧妙的設計、有效的組織,就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學科學的興趣。我想透過今天這樣的方法玩顏色,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好奇心,他們能在輕鬆快樂、好奇興奮的狀態下,產生探索慾望,感受顏色的變化,自然也可以進行顏色的分類。用幼兒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廢舊飲料瓶,發生神奇的變化,讓幼兒體驗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科學就是我們每天做的事,使幼兒學會關注生活,真正理解科學的實際意義,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3.目標分析

  現代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情感、態度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及環境的積極交流、和諧相處。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從情感、態度、認知等方面將活動目標確定為:體驗玩色的樂趣,產生探索慾望;感知顏色的變化,進行三種顏色的分類。

  4.過程分析

  圍繞以上目標,我將活動分為四個部分:

  (1)觀察,探索瓶子的秘密;

  (2)發現秘密,激發探索慾望;

  (3)玩變色遊戲,進行顏色分類;

  (4)再變顏色,揭示秘密。

  正如杜威所說"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究是兒童的本能衝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

  在整個活動中,我給孩子創造了一個輕鬆快樂的活動環境,孩子是活動的主角,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愉快的情緒體驗和強烈的探索慾望正是本次活動的成功之處。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0

  說設計思路:

  幼兒對知識的掌握是在自我探索、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的,《綱要》中也指出要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我選擇認識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民幣,讓孩子透過看一看、說一說、用一用的方式去認識1元、5元、10元三種錢幣的特徵,採用遊戲的形式,使幼兒在玩中認識人民幣的面值。

  說活動目標: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目標從兩方面設定。

  1、知識與技能---------認識三種面值人民幣,能正確辨認三種面值人民幣,能用錢幣購買相應價格商品。

  2、方法與過程---------運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們體會人民幣在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說教材:

  人民幣是我國法定貨幣,它在人們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認識人民幣》是大班數學中重點章節內容,學習認識人民幣,使幼兒初步知道人民幣的知識和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幼兒動手"做"數學,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幼兒創設實踐機會,這節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幼兒已有的經驗,把這一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幼兒透過遊戲認識錢幣。

  教學重點:

  認識三種面值人民幣教學難點:

  能正確使用人民幣購買相應價格商品教學方法:

  幼兒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在數學活動中完成,幼兒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

  經過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才是最有價值的,獲得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所以透過用錢幣進行商品交換的遊戲,讓孩子們體會到認識人民幣的樂趣,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活動過程:

  這節課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認一認,我準備了1元、5元、10元三種錢幣(選擇這三種是因為他在我們的生活中比較常見),

  帶小朋友認識後,請小朋友透過觀察想辦法快速分辨錢幣,這一個環節主要是認識錢幣,讓小朋友對這三種錢幣有初步印象,

  第二個環節是個小遊戲,透過這個小遊戲孩子們可以進一步熟悉錢幣,

  第三個環節我準備了很多分別貼有1元、5元、10元價格的玩具,

  另外還為每個孩子準備了三種面值的錢幣,讓孩子們在前面兩個環節學習的基礎上運用錢幣,

  請小朋友利用自己手裡的錢幣買自己喜歡的玩具,這個環節要求小朋友要會分辨錢幣面值才能買到自己喜歡的玩具,

  這主要是鞏固的過程,孩子們在這個環節可以體驗到運用錢幣交換商品的樂趣,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

  最後一個環節是小結,讓小朋友知道人民幣有很多面值,而且還有其他種類,錢幣在我們生活中很重要,

  整節課都是以遊戲的形式進行,做到了讓孩子們"玩"中學,"做"中學。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

  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

  孩子們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1

  一、活動目標

  1。透過活動了解環境汙染,並逐漸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2。能用連貫的語言表述自己的見解;

  3。能積極地參與活動。

  二、活動準備

  教學課件《認識地球》

  三、活動過程

  (一)匯入:

  猜謎語匯入活動。(地球)

  (二)播放幻燈片,認識地球的外形及特點

  今天我想請你們看一看這些圖,想一想地球是什麼樣子的?地球上哪些地方是美的?”

  “你們去過哪些地方也是很美的?”

  請幼兒講述對地球的認識及自己見到美的東西

  總結:美麗的地球是我們大家的家,可是在這麼美的地球上,有些地方卻因為被一些人不好的做法而遭到破壞,所以地球爺爺就生病了,週末的時候你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找過地球上哪些地方生病了?能不能告訴我們,你找到了什麼?

  (三)瞭解地球正在遭受的種種危害

  1。請幼兒來說說地球上的哪些地方生病了

  總結:原來汽車排放的廢氣、破壞綠化等會使地球生病,讓我們大家一起來聽一聽地球是怎麼說的?

  2。出示頭飾,

  講述“我是一個生病的地球爺爺,最近幾年,我身上的病越來越多了,我的空氣中有許多的細菌,使空氣受到汙染,我的海水、湖水都變了顏色,不再是藍藍的大海,清潔的河流,我的森林變得光禿禿了,有的樹葉也長不出來了,鳥兒沒有了自己的家,唉,我真難過呀!”

  (四)尋找為地球爺爺治病的方法(出示生病的地球掛圖)

  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地球爺爺的病好起來?

  幼兒分兩組進行比賽。

  “每個人想一種,和前面的小朋友說得不一樣,你們每說一種,老師就拿掉一塊被汙染的地球,看哪一組的小朋友為地球爺爺治好的病多。”

  (五)活動延伸

  小朋友已經想出了許多治病的辦法,但是地球上還有好多好多的病,也有好多的治病方法是我們不知道的,請你們回去問問爸爸媽媽,讓我們大家一起把地球爺爺的病治好,好嗎?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美麗的彩虹》,本次活動選自幼兒園多元能力實踐課程大班下冊科學領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活動目標、活動的重點與難點、活動準備、教學與學法、活動過程六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首先我對教材進行分析,先說一下我的設計思路,正如《綱要》中所要求的,選取事物要貼近幼兒生活,就拿"彩虹"這一自然現象來說吧,它常常出現在夏天雷雨後,雲層中的水珠大量聚集時,經過陽光的折射,就會在天空中出現美麗的彩虹。但往往孩子們還未仔細欣賞時,它轉瞬即逝,猶如曇花一現,讓人難以捉摸。根據以上情況便生成了《美麗的彩虹》這次活動。

  接下來我對幼兒現狀進行分析:大班的孩子探索慾望強,能夠相互合作也有競爭意識,而且喜歡動手,敢於嘗試。在生活中感覺自己很棒,資訊十足。《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我設計了此次科學活動《美麗的彩虹》。

  二、說活動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著指引和導向作用。依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生活經驗,我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2、能力目標: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3、情感目標:願意與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

  三、 教學重點和難點: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動,達成以上活動目標,我制定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教學難點是: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四、活動準備

  為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中、遊戲中,我做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選擇晴天開展活動2、物質準備:課件一份,鏡子人手一份,盆中裝滿水,圓珠筆,色拉油,白紙,三稜鏡,放大鏡,泡泡等。

  五、教學與學法《綱要》提出:

  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大膽嘗試,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提問法:教師有意識地提出幼兒所關注的、感興趣的、有益於發現某種關係的問題為幼兒指引了探索的方向,減少了探索的盲目性。

  2、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透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性的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操作活動,是幼兒獲得並理解知識的最好的方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

  2、嘗試探究法。在活動中,幼兒透過不斷地嘗試失敗,最終在探索中獲得成功。使孩子們懂得真理存在於客觀事實之中,並體驗探索的樂趣。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六、活動過程

  為了達到以上活動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活動的過程:

  猜謎語,激發幼兒探究慾望--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學習動手製造"彩虹"--交流總結--延伸活動。 我是讓孩子們在操作探索中親身體驗,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克服重點和難點。具體過程如下:

  在第一個環節中,我會以猜謎語的方式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把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入活動中。(彎彎一座橋,掛在半天腰,七色排的巧,一會不見了。請你猜猜我是誰?引導幼兒根據經驗猜出謎底--彩虹.)第二個環節是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在這個環節中,我透過以下三個小環節來實施:

  1、幼兒自由玩鏡子。幼兒在玩中和同伴說說從水中的鏡子中找到了什麼?

  2、引導幼兒在水中把鏡子對著太陽照射。

  3、說說自己的發現。數一數有幾種顏色?它們是怎麼排列的?

  我開始的直接提問是讓孩子們拿著鏡子在水中自由玩耍,討論自己的發現,幼兒討論的問題肯定不充分,之後我用語言提示他們"在水中把鏡子對著太陽照一照",這樣有目的的引導,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彩虹"這一奇妙的自然現象:鏡子中能反射出七彩的顏色。

  第三個環節是學習動手製造"彩虹"。

  經過前一環節的介紹,幼兒對"彩虹"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這麼漂亮的彩虹一會就沒有了,怎麼辦呢?"我直接把問題拋給幼兒,讓他們想辦法解決,孩子們肯定會說:"我們可以自己做一條'彩虹'呀?那怎麼製造'彩虹'呢?"帶著這個問題,讓孩子們自己尋找材料,如:泡泡、放大鏡、三稜鏡、圓珠筆、白紙……幼兒自由地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教師用問題設定的方法邊觀察幼兒操作,邊及時地提出問題進行引導,幼兒在嘗試操作過程中交流、合作。本環節是運用了嘗試法和操作法,也是活動的難點之處。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3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大班科學活動《動物怎樣過冬》。

  一、說教材

  (一)設計意圖:

  根據《幼兒園教育知道綱要》要求幼兒對周圍事物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所以我選擇了《動物怎樣過冬》來進行教學,並且小動物又是小朋友們喜愛的,願意親近的。讓幼兒瞭解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和他們過冬的不同方式。我準備採用以操作法和電教法為主,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觀察,激發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

  (二)目標定位: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是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以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目標為依據,確使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得以實現。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徵,我分為了三大目標:

  1、認知目標:讓幼兒瞭解動物過冬的不同方式,豐富幼兒的知識。引導幼兒探索動物的生活方式。獲取有關的科學經驗。

  2、情感目標:激發和培養幼兒好奇、好問、好探索的態度。讓幼兒探索動物的生活從中感受到極大的興趣。

  3、技能目標:讓幼兒能根據動物生活的習性,以及過動的不同方式進行簡單的分類。透過操作和觀察,並結合自己以有的經驗,得出結論。

  (三)重難點: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本次活動的重點就是讓幼兒瞭解過冬的不同方式。透過觀察,激發他們的求知和探索慾望。難點就是讓幼兒根據動物生活的習性以及動物過冬的不同方式進行簡單的分類,透過操作讓幼兒實際的參與了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四)活動準備:

  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材料。為幼兒提供小動物圖片若干、操作卡片人手一份。讓每位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來,感受探索的樂趣。為幼兒播放錄影《動物過冬》,讓幼兒透過觀察,更進一步的瞭解動物過冬的不同方式。

  二、說教法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透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採用集體、小組、個人的形式開展,讓幼兒積極投身到活動中。以電教法、直觀法為主輔以遊戲法和操作法,讓幼兒自行探索主動學到知識。

  三、說學法

  根據《新綱要》的指導,培養幼兒能夠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積極參與嘗試,()支援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透過讓幼兒觀看《動物過冬》錄影,先觀察、再動手操作,不僅提高了幼兒動手操作能力,還從討論中體會了學習知識的樂趣。

  四、活動流程

  (一)匯入部分:以兒歌《小動物過冬》匯入活動,提升幼兒的興趣,讓幼兒初步瞭解小動物們的生活習性,為以下問題作鋪墊:"小朋友們,現在是什麼季節啊?""冬天的天氣怎麼樣?""冬天的時候我們是怎樣過冬的?""那麼小動物們又是怎樣過冬的呢?"透過層層的提問,根據幼兒具有的生活經驗匯入。

  (二)展開部分:

  1.放幻燈片《動物過冬》讓幼兒透過自己的經驗分組進行討論和講述"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2.幼兒操作,鞏固對動物過冬方式的認識,給幼兒分發操作卡片和動物卡片,先讓幼兒進行自由討論,講述圖片的內容,然後用一個小遊戲。當老師說:"冬眠的動物"後,讓幼兒在卡片中找出並舉起,比一比誰舉的又快又準。最後,請幼兒將動物分類。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探究問題。並透過討論,培養幼兒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3.讓幼兒分類操作,瞭解動物與季節的關係,知道過冬的動物方法不同。提出啟發性和假設性的問題:"動物們為什麼會有各自不同的過動方法?""假如這些動物不想辦法過冬,那將會怎樣?"

  (三)活動小結

  在活動的結尾,要對幼兒的表現進行總結和評價,並對本次活動的知識進行小結。讓幼兒瞭解小動物過動的不同方式和動物生活的習性。讓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幼兒學會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

  (四)延伸部分

  在科學區中投放過冬的圖書,在操作區中投放操作卡片和動物卡片,讓幼兒更進一步瞭解和操作。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4

  一.設計意圖

  2--3歲的幼兒由於大腦神經發育得還不完全,手腳協調能力較差,所以我們應該注重對幼兒這方面能力的培養。經觀察,我發現我班幼兒對爬比較感興趣 ,在平時的活動中,他們也很喜歡爬.根據幼兒的這些年齡特點,結合本階段的"可愛的小動物"主題活動,運用螞蟻爬著行走的特點,讓幼兒學習螞蟻爬的動作,我選用了"螞蟻運糧"的遊戲活動.透過螞蟻學"找食"的本領,練習幼兒的手膝著地爬和跨的動作."螞蟻"這一形象,幼兒比較熟悉,也非常的喜歡,在活動設計中,我以"螞蟻"爸爸的身份參與活動,並創設一種螞蟻爸爸和寶寶一起找食物的情景,這非常符合託班幼兒對母親的依戀情感,師生間能更好的進行情感交流和溝通,也更有利於活動的順利開展.在這個活動中鍛鍊幼兒的四肢協調動作,激發幼兒積極嘗試活動的興趣,體驗體育遊戲的快樂。

  二.教學目標:

  1.發展幼兒雙手雙膝著地爬,跨的能力.

  2.激發幼兒積極嘗試活動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練習幼兒雙手雙膝著地爬的能力.

  教學難點:能跨過10釐米的障礙物.

  四:設計亮點

  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直觀法、提問法、遊戲法等教學方法。

  為什麼要採用以上方法呢?

  採用直觀法是因為託班幼兒的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於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以看老師示範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而採用提問法是因為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啟發幼 兒積極思維。採用遊戲法是因為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遊戲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在輕鬆、愉快的遊戲中很容易就能掌握所學技能。

  2.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幼兒在看看、聽聽、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透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透過觀看教師示範直接獲得印象。讓幼兒在遊戲中,練習雙手,雙膝著地爬和跨的技能,體現了活動的趣味性.

  五.教學過程

  (一)準備部分:

  1.教學準備:螞蟻頭飾若干.糖果若干.輪胎若干.磁帶.

  2.做操

  小螞蟻們你們好,今天的天氣真好,和爸爸一起來做做操,出來鍛鍊一下身體好嗎?我們出來的時候要先跨過家門檻,跨的時候要把腳抬高點,小心別摔交.

  3.引出主題

  我的寶寶們真能幹,做的可真好,現在我們的肚子都餓了,媽媽帶你們去找東西吃好嗎?

  (二)基本部分

  1.講解示範

  我們到那邊的地上去找好嗎?爸爸要爬著到那邊去,先看爸爸是怎麼做的,把2個膝蓋著地,然後2個手也按在地上,爬啊爬的去找東西吃,找到好吃的東西后再爬回來,爬到家門口,然後再跨過門檻,帶著糖在家裡休息會.看懂媽媽是怎麼找東西了嗎?

  2.幼兒操作

  1.講解示範

  A請個別幼兒遊戲

  下面媽媽請一個能幹的寶寶來找找看,爸爸看他學會了沒有.教師在旁指導

  B請全體幼兒遊戲

  下面媽媽請寶寶們跟著爸爸一起去找東西,寶寶們要跟著爸爸爬,不能爬遠了,懂了嗎?

  (三).結束部分 寶寶們找東西找的全身都是泥.現在我們來洗洗澡吧.爸爸請寶寶們帶著糖到那邊去曬曬太陽,休息下好嗎?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15

  1、 方法背景 本次活動採用了觀察、實驗、探究等方法。

  試一試: 這是本活動開始的部分。為了讓幼兒對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採用了先觀察的方法。請幼兒觀察教師手中的兩種液體——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紅色的水,請幼兒想一想:“把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裡會有什麼現象?”教師在到紅水的時候應在杯子後面放一張白紙以便幼兒觀察。在幼兒看到水分成兩層後,請幼兒用自己面前的兩種水試一試看看能不能分成兩層。讓幼兒在濃厚的興趣下自己親手實驗,引起幼兒實驗和探索的慾望。

  說一說: 本環節大大激發了幼兒的語言表達慾望。幼兒可以透過自己的親手的實驗和教師倒的水進行比較,教師應該儘可能的讓幼兒把自己想說的事說出來,並提出一些讓幼兒既感興趣又能回答的問題以加強他們的自信心。“小朋友倒的水和老師到的水一樣嗎?那你們知道是為什麼嗎?”教師可以在幼兒急切的期盼下說出答案“把許多白糖放到紅色的水裡,使勁的攪,一直到化不開為止。”讓幼兒明白,紅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為裡面有許多的糖,水就變重了,重的東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做一做: 本環節是採取了幼兒自己動手實驗的方法。在幼兒實驗時知道什麼樣的液體可以沉到水底,用什麼方法制作這樣的液體。讓幼兒和第一杯水比較,知道兩杯水的不同。

  一、本次活動完成的《綱要》和國家《科學》課程的目標有: 1、透過幼兒的觀察和實驗等方法,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事物的探究能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2、 鼓勵幼兒運用恰當的方法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一) 活動目標: 1、 透過不同的水的變化,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的的興趣並萌發初步的探索慾望。 2、 在幼兒實驗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 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所看到的現象並願意和同伴交流。

  (二) 活動準備: 兩杯紅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兒人手一份)

  (三) 活動流程:

  (四) 活動過程: 1、 看一看,想一想 談話導題:“小朋友看看,老師手裡有什麼?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師把手裡的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裡,會有什麼現象呢?” (教師把事先調好的紅色的飽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裡,請幼兒仔細觀察有什麼現象?為了讓幼兒觀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後面襯上一張白紙。幼兒可以看見紅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兩層,非常好看。) 2、試一試: 導語:“小朋友,那麼你們想做這樣好看的水嗎?現在請你們用桌上的水來試一試,看看你們能不能做出這樣奇妙的水來。”(教師給幼兒分別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紅色的水,請幼兒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兩層的水來。) 3、 說一說: 導語:小朋友,你們好看的水做出來了嗎?和老師做的水一樣嗎? (教師請幼兒大膽說出自己實驗的方法和結果) 導語:“小朋友知道為什麼你們的水不能象老師的一樣好看嗎?請小朋友看一看老師的

  紅水和小朋友的紅色的水有什麼不一樣的。”請幼兒仔細觀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師的水很濃,象是蜂蜜一樣,粘粘的。告訴幼兒:“因為老師在水裡加了好多好多的糖,這麼多的糖在水裡化了,水就變重了。而重的東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紅色的水會在下面,透明的水就變成了兩層。” 4. 做一做: 請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一杯紅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製作奇妙的水。教師指導幼兒將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裡,要強調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裡不能化了為止。將放有白糖的紅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裡,請幼兒仔細觀察,奇妙的水做出來了嗎?

  (五) 活動評價: 科學活動《奇妙的水》很適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強,也很想自己有機會動手製做出他們自己喜歡的東西。本活動難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結果,使孩子們透過成功的結果加強他們的自信心。透過本活動使幼兒在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也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