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幼兒園說課稿>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彙編15篇)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彙編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1

  題目:《1和許多》說課稿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小班數學活動《1和許多》。下面我將從幼兒、教材、教法學法、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及評價幾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本次活動的理解和認識。

  一、說幼兒。

  本次活動的物件是3歲剛剛入園的孩子,我將這個年齡段孩子閱讀的特點總結如下:

  一是孩子特別喜歡按照順序背數字,甚至可以背到10,這種行為表明這些孩子對這些數字特別感興趣。

  二是孩子還沒有建立初步的量概念,例如:當孩子做自我介紹的時候總是習慣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來表示三,有一次我換成了另外三個指頭孩子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所以我想透過活動,引導孩子初步感知“1”和“許多”這兩個不同的量。

  二、說教材。

  我準備的資料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幼兒智慧活動課程”小班上冊數學領域上的“1”和“許多”。 認識“1”和“許多”是認識量的基礎也是感知集合和元素關係的基礎,單個的數量“1”很容易理解和表示,“許多”是一個集合的概念,孩子不能感知集合這種抽象的概念,但是透過和“1”的對比後卻能夠很容易感知這兩個量以及“許多”這個大集合是由一個一個元素組合而成的。

  三、說教法。

  活動過程中,我要運用提問法,圖片展示法。

  四、說學法。

  活動中,幼兒主要運用操作法,觀察法,討論法。

  五、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導向作用。

  (一)情感目標:透過遊戲活動,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二)能力目標:能區別1和許多這兩個不同的量

  (三)知識目標:知道 許多是由一個一個1組成的。 三個目標相輔相成,又循序漸進。

  六、說話動準備。

  為了更好的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要做以下準備工作。

  (一)經驗準備:能聽懂老師的指令。

  (二)物質準備:

  1、若干蘋果圖片是為了在第一個環節中孩子具體操作而準備的材料。

  2、讓孩子們觀察圖片,圖片上是有很多的蘋果,是為了

  在第四個環節中幫助孩子感知很多是由一個一個組成的

  3、課件是為了在第三個環節中幫助孩子透過三組圖片的對比感知“1”的量和“許多”的量的區別。

  七、說話動過程。

  本次活動總體上共有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引導幼兒自主操作,幫助孩子初步探索和感知一個蘋果的含義。 第二個環節是引導透過觀察PPT,感知“1”和“許多”的差異,並能夠區別“1”和“許多”。 第三個環節是讓孩子們感覺“1”的量和“許多”量之間的區別。 第四個環節是透過孩子們的觀察,一個一個的數一數,感知“許多”是由“一個一個”組成的。

  八、說活動延伸.

  本次活動將在生活中尋找“1”和“許多”都藏在了哪些地方?作為了活動的延伸有三個作用,第一是可以鞏固對這兩個量概念的理解,第二是幫助孩子建立數學的知識是可以在生活中尋找到的意識和觀念。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2

  一、分析教材

  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絡幼兒的生活,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時間無直觀形象是較為籠統的因此,運用了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引導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如: 8 00 入園, 3 30 離園 … 這樣易引起幼兒的情緒體驗,為其理解和接受。根據教材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制訂出本次活動的教學為:

  1 .使幼兒認識時鐘,能叫出名稱,基本掌握鐘面的主要結構。

  2 使幼兒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之間的運轉關係,能正確識別整點、半點。

  3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操作能力,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二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主要是協助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和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為此,提供了幼兒人手一隻鍾,讓幼兒撥一撥,看一看的過程中掌握整點、半點,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之間的運轉關係。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協助幼兒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根據幼兒認識過程的直觀形象性,遵循直觀性原則,主要採取視、聽、講結合法來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的結構,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活動中遵循活性原則,綜合運用發現法、遊戲法,讓幼兒透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遵循積極性原則,教師藉助環境條件(實物投影儀)集圖象、色彩一體,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遵循個別性原則,對能力差的幼兒在看圖撥指標時,教師注意加強輔導,如: 7 00 時,提醒幼兒分針在 12 上,時針在 7 上。

  四.教學準備 小兔木偶,動物鍾若干只(小老鼠、小豬、小猴、小牛、小狗等)圖片若干張,紅、黃、綠鍾各兩隻,幼兒人手一隻鍾,實物中一隻。

  五.教學過程

  一)開始區域性

  二)活動一開始我出示了一隻木偶小兔,以小兔開了家鐘錶點引出活動內容,然後出示食物鍾,請幼兒說說鐘的用途,總結出鍾能告訴我時間,人們學習、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它

  三)基本區域性

  活動中我防止了一言談 ” 和 “ 自問自答 ” 注重幼兒主動的觀察,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主動求知。

  1 .讓幼兒觀察鐘面,指導幼兒仔細觀察。

  教師提問 “ 看,鐘面上有什麼?鐘面上有多少數字?這鐘面上有多少數字?這 12 個數字是怎麼排的這兩根針一樣長嗎?等。

  2 .認識整點、半點,解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本環節中,先出示了紅、黃、綠三隻鍾,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發現這三隻鐘有什麼秘密?讓幼兒觀察,比擬,最後得出分針指向 12 從而總結出分針指向 12 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緊接著又出示了幾隻動物鍾,讓幼兒說說幾點鐘,使幼兒所學知識馬上得以鞏固,而且透過實物投影放動物鍾,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接著透過教師的操作演示,幼兒的細心主動觀察,解分針與時針的運轉關係。由於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所以我最後不進行操作演示,讓幼兒想一想, 2 點到 3 點分針時針是怎麼變化的得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接著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認識了半點及半點時分針時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3 .看圖撥時間

  以小兔的口吻提出請幼兒看幾張照片,一下子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住了運用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使幼兒對學習活動較感興趣及易於理解,透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鞏固,請幼兒講講自己是幾點睡覺的讓幼兒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使活動滲入了慣例習慣的培養。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3

尊敬的評委、親愛的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小班數學活動《分類》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分類是根據物品的同和異,把物品集合成類的過程,也就是把相同的或具有共同特徵的物品歸併在一起。對小班幼兒來說分類包含兩個層次。

  一個是求同,就是把相同的物品擺放在一起,比如西瓜和西瓜、糖果和糖果。

  第二個層次是分類,分類就是把有共同特徵的物品放在一起。在本節課中就是在找到一模一樣的禮物的基礎上再把禮物分成可以吃的,可以玩的和書本三大類。

  求同是分類的基礎,因為求同時的標準是現成的,而分類時要幼兒自己產生標準,他們會把西瓜和糖果都放到食物箱裡。所以設計時先讓幼兒進行求同活動,提高他們掌握標準的能力,循序漸進,再讓幼兒進行分類活動。透過生動的遊戲形式,讓幼兒在動動、玩玩、做做的過程中,積累有關類的經驗,提高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2、目標定位:

  1、讓幼兒能找出相同的物品,並知道擺放在一起。

  2、練習將物品分類,並養成分類擺放物品的好習慣。

  3、讓幼兒透過遊戲體驗相互合作、和同伴分享的快樂。

  重點:讓幼兒能找出相同的物品,並知道擺放在一起。這個重點是新知識的傳授和接受的過程,讓幼兒明白相同的物品應該放在一起。

  難點:學會把特徵相同的物品擺放在一起,養成分類擺放物品的好習慣。這個作為難點的理由是上個環節只是學會分相同的物品,現在要學會分類,把有共同特徵的物品進行分類,並養成良好的習慣。

  活動準備:活動準備是為活動目標更好的服務,所以我準備了食物,PPT,玩具,書本,儲物箱,小動物頭飾。

  二、說教法:

  遊戲教學法:遊戲是幼兒園教學的靈魂,大家都知道數學是最枯燥無味的學科,那麼怎麼才能讓幼兒喜歡上數學,對數學有興趣呢?只有運用遊戲才能讓幼兒保持興致,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進行有效的教學。所以我在開始的時候運用遊戲來匯入課題,先吸引住幼兒,又在結束的部分運用遊戲,讓幼兒在歡樂的氣氛中結束活動。

  觀察法:運用PPT讓幼兒能直觀的瞭解畫面,並透過畫面上的物品越來越少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並瞭解相同的物品應該擺放在一塊。

  操作法:讓幼兒透過禮物自己動手操作,把同類的物品放到一個儲物箱中。

  三、說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以幼兒為主體,為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本活動採用的方法有:

  操作法:讓幼兒自己送小白兔禮物,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在分類時幼兒自己動手操作,體現了自我判斷能力。

  遊戲法:讓幼兒在遊戲中愉快的玩,體現了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幼兒不會感到枯燥無味。

  四、說教學過程:

  這個活動我共分了三大環節,即感知——認知——分類

  剛開始設計了情景,在森林王國裡,小兔在珠心算比賽中獲獎了,大家去祝賀它。讓幼兒扮演成小動物,孩子就很有表演慾望,把祝賀的禮物統一放在一起,先感知分類。匯入課題。

  第二個環節是求同,也就是把相同的物品放到一起。出示老師帶來的禮物,觀看PPT,讓幼兒觀察都有什麼禮物,禮物擺放的太亂了,引導幼兒一起整理,先把一種物品拿出來,擺放在一起。再拿出一種物品,擺放在一起。讓幼兒認識並知道相同的物品應該放在一起。

  第三個環節是分類,也就是把有具有共同特徵的物品放到一起。是第二環節的昇華,加深。我運用的是遊戲的教學方法,讓幼兒把帶來的禮物按照可以吃的,可以玩的和書本放到有圖示的儲物箱進行分類。能吃的就不僅僅是一種食品,有水果、蛋糕和糖果都是能吃的,這就需要幼兒自己判斷,自己操作。讓幼兒在遊戲中反覆體驗,反覆感受,已突破難點。

  結束部分:

  老師和幼兒抬著食物箱到外面草地上分享食物,讓幼兒在遊戲中歡樂愉快的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在益智活動區,投放玩具卡《我會分類》請幼兒操作,並把各個型別的東西放在一起。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4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接下去由我代表我們二幼教研團隊向大家介紹一下今天活動的一些設計思路。

  教材分析:

  《火車火車嘟嘟開》講述了一輛可愛的小火車去旅行的故事,它經過了農場、森林、海邊、城市,每到一個地方它就會邀請那裡的小動物坐上車,和它一起去旅行。

  小火車的形象可愛快樂,充滿生機,它是孩子們熟悉和喜歡的。

  故事看似很長,但其中的語言簡潔生動、很有節奏,而且重複句式較多,這樣的故事內容符合小班孩子語言學習的特點。

  另外透過欣賞輕鬆快樂的故事還可以帶給孩子一些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我們以這個故事為載體進行了一系列的主題活動。

  目標:

  今天我們展示的是《火車火車嘟嘟開》主題中的第一次活動。我們把目標定為:

  1、喜歡故事,說說故事中好聽的句子。

  2、豐富故事中的角色,並愉快地扮演和遊戲。

  環節:

  有了目標,在環節的設計上,我們緊緊圍繞小班孩子喜歡角色遊戲這一特點,以三次不同內容和要求的開火車遊戲貫穿始終。

  火車開來了--第一次開火車遊戲將孩子們和老師帶入了活動室,這時候的孩子隨著角色的賦予,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活動中來。

  火車火車嘟嘟開--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環節,也是故事展開環節所在。如何幫助小班的孩子更好的傾聽故事、理解內容、達到共鳴?我們設計了三步走的方式:

  第一步:故事分段呈現。我們知道,小班孩子學習記憶時間比較短暫,透過一小段一小段欣賞這樣的形式可以幫助他們清晰地理解故事裡面的情節,再借助教具的對應呈現,直觀地向孩子們展示了故事的脈絡,使他們對故事的理解變得輕鬆明瞭。與此同時,教師運用提問的方式"火車開到了哪裡停下來""它邀請誰和它去旅行""小火車是怎麼邀請的",在幫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同時也引出了對句式學習。

  第二步:透過前面的分段欣賞,孩子對故事中各個細節都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在此教師運用用另一種形式--動感的PPT畫面完整地講述了故事,給孩子全面感受的同時再一次地將孩子引入小火車的美妙故事中。

  第三步:前面孩子一直處於一種靜態的學習狀態,我們希望透過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表演氛圍--請孩子們自己來選擇一個故事的角色,和著故事的講述,身臨其境表演故事。透過這樣一種動態的學習平臺,給予孩子充分的表達表現的機會,將活動推向了高潮。這是孩子們第二次的"開火車"遊戲。

  熱鬧的火車出發了--這是我們的第三個環節,因為是小班下學期的孩子,我們覺得孩子的知識經驗完全可以支援他們對故事角色進行拓展。教師還是運用提問的方式"你知道還有誰住在農場裡?""誰也想和小火車去旅行?"幫助喚醒孩子的已有經驗。活動的最後孩子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扮演,這時故事形象變豐富了、火車變熱鬧了,孩子們的積極性也更高了。活動也在歡快的第三次"開火車"的遊戲中結束。

  整個活動的設計,我們希望孩子們沉浸於小火車快樂的旅行故事中。透過層層遞進的遊戲,在以語言為核心,滲透健康、社會、科學等領域的活動,使孩子們獲得語言的習得和積極情感的體驗,另外透過對故事角色的創編,給予孩子一定的挑戰,為後面的主題活動做鋪墊。這是我們二幼教研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希望各位評委、老師給予指導和評價,謝謝!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5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上、下、裡、外等空間方位。

  2、能按要求扮演角色參加遊戲。

  重點:初步感受上、下、裡、外等空間方位。

  難點:能按要求扮演角色參加遊戲。

  活動準備:

  1、設定一個家的場景。白兔和黑兔的頭飾。

  2、實物水果。

  3、《幼兒畫冊》。

  教師行為:

  1、以遊戲的形式匯入。

  (1)教師扮演兔媽媽出遠門回來了,給兔寶寶帶回了許多水果。

  (2)告訴幼兒許多水果藏在家裡了,請小朋友找一找。找到以後告訴大家是在哪裡找到的。

  2、認識上、下、裡、外等空間方位。

  (1)請4名幼兒找水果(教師事先放好)。

  (2)找到後向大家介紹是在哪裡找到的。

  (3)幼兒共同練習。如"蘋果在籃子裡。"或"我在籃子裡找到了蘋果。"

  小班數學活動:《分樹葉》

  活動目標:

  1.認識3種樹葉,能夠按樹葉的外部特徵進行分類。

  2.感受分類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3種外形有較大差異的樹葉若干片。

  2.三棵樹。

  活動過程:

  一、樹葉飛飛。

  1.師:“秋天到了,秋風把樹葉吹到了教室裡,吹到了小朋友的手上。(教師隨著《秋風》的音樂把樹葉送到孩子的手上,每人兩片。)

  2.請小朋友拿起自己的兩片樹葉比一比,它們什麼地方不同。

  二、比比樹葉的大小。

  1.師:“你的樹葉是一樣大的嗎?”

  2.師:(出示大標記):“誰來跟我做朋友?把你的大樹葉舉起來”(同樣,老師再出示小標記邀請幼兒一起遊戲)。

  三、看看樹葉的顏色。

  1.師:“你的樹葉是什麼顏色的呢?”

  2.師:(出示紅顏色標記)“誰的樹葉是紅色?請把你的樹葉舉起來。”依次出示黃顏色、綠顏色標記。

  四、說說樹葉的形狀。

  1.逐一出示3種樹葉,認識並說出其外形特徵。

  師:這是什麼樹葉?它像什麼?

  五、遊戲:“樹葉找媽媽”

  1.師:(出示三棵樹)樹葉寶寶玩累了要回家了,我們把這些樹葉寶寶送回家吧!這棵樹是誰的家呢?你的樹葉放在哪棵樹上最合適呢?誰來試試?

  2.請小朋友將樹葉貼上在“樹”上。

  3.師:“為什麼你將這片樹葉貼在這棵樹上?”鼓勵幼兒講出放樹葉的依據。

  4.小樹葉回到了家很開心,大家一起來跳個跳舞吧!結束活動。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6

  活動的目標是:

  (1)讓幼兒感知5以內的數量,認識數字1~5。

  (2)引導幼兒尋找、發現自己身上蘊含的數量,並用相應的數字表示,嘗試用繪畫的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3)引導幼兒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目標內容與教材上有所不同,原因是:這樣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表述更完整、更清晰;還有就是我們身體有關部位數量為3和4的比較難找,所以我把教材中“尋找、發現自己身體有關部位蘊含的數量”改為“引導幼兒尋找、發現自己身上蘊含的數量”,這樣既包括身體部位,又包括身上的衣物等,更利於活動的開展。

  活動的重點是:

  讓幼兒感知5以內的數量,認識數字1~5。

  活動的難點是:

  數字與數量的對應及用繪畫方式記錄。

  教學中我主要採用遊戲法和操作法,把數學知識寓於一個個有一定規則的、有趣的遊戲之中,透過對數字卡等材料的玩耍和操作,快快樂樂的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我設計的教學環節其實就是由幾個小遊戲有機串聯而成的,什麼遊戲?如何串聯?是否又有趣又有用?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一開始,我用“眼明嘴快”的遊戲匯入:“我給大家帶來幾個數字朋友,看看誰能最先認出它、最先說出它的名字。”然後我用“閃爍法”快速出示數字卡,請幼兒認讀。這個遊戲既能檢驗幼兒對數字的認識程度,又能防止已經認識數字的幼兒失去興趣。作為對幼兒良好表現的獎勵,我說:“小朋友,我愛你,照張相片送給你!”一邊用手指作成取景框,“咔嚓、咔嚓”給孩子們“照相”,其實,這已經自然過渡到第二個遊戲——和幼兒一起“給數字寶寶照相”。這個遊戲的目的是引導幼兒進一步觀察、記憶字形。分別給數字1~5照完相後,我說:“香蕉老師也想請你們給我照張相,行嗎?不過,我得打扮一下,請稍等!”當我穿上貼滿數字的外衣時,新一個環節開始了。

  “啊,香蕉老師變成數字人了!咦,數字寶寶跑我身上幹什麼?找朋友?我身上有數字寶寶的朋友嗎?在哪裡?我們來幫它們找一找。1(2、3、4、5)的朋友在哪裡?”這樣引導幼兒尋找我身上數量與每個數字對應的部位或物品,初步建立數字和數量的對應關係。當幼兒領會了遊戲的要求時,我說:“數字寶寶想到小朋友身上找找朋友,可以嗎?”請每位幼兒拿一張數字卡,在自己身上進一步探索、尋找數量與所拿數字相對應的部位或物品。

  下一個環節是讓幼兒嘗試用繪畫方式記錄自己的發現,我是這樣過渡的:和孩子玩“啞謎”——我指自己身上的某一部位或物品,它的數量是幾,就請拿數字幾的幼兒把數字卡交給我,然後到寫著這個數字的“轉盤”周圍等待。當所有幼兒都進行完後,我向幼兒交代要求,請幼兒在“轉盤”周圍的空白紙處,用畫簡圖的方法,記錄自己發現的相應數量的部位或物品,並引導同一組的幼兒畫的時候分工合作,避免重複。我之所以把記錄表設計成“轉盤”,是因為:這樣有利於幾個幼兒同時記錄,並且可以解決記錄中出現的方向性問題,“轉盤”一轉動,我們可以端正地看到每幅圖;另外可以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同時增強記錄的趣味性。等幼兒記錄完了,我請組與組之間交換檢查,糾正錯誤,讓幼兒在這個過程中透過交流,獲得更多的正確資訊。

  結束部分也充滿了遊戲性。“我們身上藏著很多數,動物身上也藏著很多數,你聽——一隻青蛙(伸出一個手指)一張嘴(指嘴巴),兩隻眼睛(眨兩下眼睛)四條腿(各拍一下四肢),撲通一聲(學蛙跳)跳下水(兩臂滑水)。來,大家一起來學學小青蛙吧!”這個遊戲除了與數字有關外,還能讓幼兒得到適當的活動。活動在有趣的遊戲中結束。

  數學知識不是靠傳授從外部灌輸到幼兒身上的。而是透過幼兒自己的探索活動自主建構起來的。數學活動的這一特點決定了數學領域的學習活動必然是幼兒主動的探索活動,是幼兒在興趣的指引下,透過對物質材料的擺弄、操作、思考和交流而獲得知識的過程。教師在活動中,只是起指導幼兒學習的作用,而不是代替幼兒學習,不是簡單地把結論或答案告訴幼兒。所以,我運用了一個個幼兒喜歡的遊戲,首先激發起幼兒的學習興趣;每個遊戲中蘊含著不同的知識點,幼兒在玩遊戲的過程中,積極操作、主動思考,不知不覺、快快樂樂地獲得了知識,發展了能力。如果活動結束後,幼兒能感到“學習數學原來這麼有趣、這麼快樂!”那便是我最大的成功、最大的快樂!

  教學反思:

  透過本次教學活動,讓我瞭解了孩子對數學都很薄弱,為了能夠使他們對數學感興趣,我準備在以後的數學活動中多加遊戲,做到讓幼兒在玩中樂、玩中學的目的。真正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不斷提升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7

  題目: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今天的說課題目是以時間為主題設計的大班數學活動《認識時鐘》

  一、教材分析

  大班幼兒思維特徵已經從具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逐步轉化,而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它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因此必須密切聯絡幼兒的生活,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時間是無直觀形象較為抽象的概念,因此,我運用了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引導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如:7:00起床,8:00入園、11:00吃飯,12:30午睡,2:30起床,4:00離園……這樣易引起幼兒的情緒體驗,使其容易理解和接受。

  幼兒情況分析:在時間概念中,小班幼兒對一年四季有了較初淺的感知,對早上、中午、晚上三個時間概念也有了清晰的感知;中班幼兒則對昨天、今天、明天掌握較好,而大班幼兒則對時間更加敏感,對於大人手上的手錶更加感興趣,總是會提出怎麼滴答滴答的響,為什麼這個細細的針會動呢等等。而現今每家每戶都配有時鐘,幼兒則更加嚮往瞭解時鐘和時間的關係並希望能讀懂時鐘。而大班幼兒對時間的瞭解掌握也可為入小學幼小銜接做好準備。因此我以時間為主題設計了大班數學活動《認識時鐘》

  二、說目標

  目標是教學活動起點和歸宿,根據教材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情況,以及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結合科學領域中數學教學活動目標特制訂出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並從情感、認知、能力三方面入手分別制訂為:

  1.知識目標:認識時鐘,基本掌握鐘面的主要結構,能叫出名稱。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係,能正確辨認整點、半點。

  2.能力目標:透過觀察、操作、記錄、交流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3.情感目標:感知時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主要是幫助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和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難點:透過觀察、操作、交流初步掌握整點、半點記錄的方法。

  制定重難點的依據是:大班幼兒在情感及認知方面的特點,即大班幼兒理解水平方面,對時鐘的半點整點運轉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讓幼兒充分感受分針和時針之間的運轉規律是非常重要。而記錄時間則又為幼兒提升了一個高度和難度。

  四、說教學準備

  準備分為前期知識經驗準備和物質準備,教學準備

  一)前期知識經驗準備:

  1、首先教師設計一份科學的作息時間表發給每位家長,在這張表中有如下內容:幼兒起床時間、早點時間、入園時間、中餐時間、午睡時間、午睡起床時間、晚餐時間、晚上入睡時間。並按照科學的作息時間進行相應的一日活動。

  2、指導家長作好幼小銜接工作,初步的帶領幼兒感知時鐘的整點和半點。

  3、班級主題牆飾中佈置有各種各樣的鐘已經進行展示(可用蛋糕盒製作)

  二)物質準備:

  1、ppt幻燈片“我的一天”從小明起床到晚上入睡的作息活動情況,在每張幻燈片上都畫有相應的時鐘和記錄的時間(如7:00用數字7、冒號兩點和00數字來表示和記錄)

  2、我提供了幼兒人手一隻操作鐘,讓幼兒在撥一撥,看一看的過程中掌握整點、半點,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係。教師自己使用的示範鐘錶。

  3、操作記錄表一:這份操作記錄表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突現(如在半張a4紙上畫有時鐘已經顯示好的時間,又有小明起床或者進餐、午睡的圖畫)請小朋友記錄時用文字表示,在這張圖的右下角有—:—的圖示,意思是讓幼兒記錄數字即可。

  4、操作記錄表二:這份記錄表上有圖片,只有記錄時間—:—的圖示但沒有時鐘做襯托,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記錄自己午睡的時間等

  三、說教學流程

  設疑激趣,引入主題——觀察操作,分享交流——合作探索,記錄驗證——遷移經驗,生活引用

  四、說教學環節

  一)、設疑激趣,引入主題(提問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

  播放幻燈片1,你看到了什麼(小朋友、鍾、記錄的數字)小明在什麼時候在幹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引出活動內容,然後出示實物鍾,請幼兒說說鐘的用途,總結出鍾能告訴我們時間,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它。

  二)觀察操作,分享交流

  環節分析:根據幼兒認識過程的直觀形象性,遵循直觀性原則,主要採取視、聽、講結合法來引導幼兒充分

  觀察鐘面的結構,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在活動中我避免了“一言談”和“自問自答”的形式,注重幼兒主動的觀察,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主動求知和自我實踐操作。主要運用直觀演示法、操作法、觀察法和遊戲法。

  1.讓幼兒觀察鐘面,指導幼兒仔細觀察。

  教師提問“小朋友,看,鐘面上有什麼呀?”“這鐘面上都有那些數字?”“這些數字都是怎麼排列的?”“這兩根針一樣長嗎?”等等,來引導幼兒初步的認識時鐘。

  2.認識整點、半點,瞭解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在本環節中,我先出示了紅、黃、綠三隻鍾,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小朋友們,誰能看出這三隻小時鐘上面有什麼一樣的地方?”讓幼兒觀察,比較,最後得出分針指向12,從而總結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糾正幼兒用寧波方言說的幾點,正確的書面用語是幾時,如:7時半;八時等)緊接著又出示了幾隻動物鍾,讓幼兒說說幾點鐘,使幼兒所學知識能馬上得以鞏固。接著透過教師的操作演示,幼兒的細心主動觀察,瞭解分針與時針的運轉關係。由於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所以我在最後不進行操作演示,讓幼兒想一想,2點到3點分針時針是怎麼變化的,得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接著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認識了半點及半點時分針時針之間的運轉關係。突破重點。

  環節分析:遵循積極性原則,教師藉助環境條件(實物投影儀)集圖象、色彩一體,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遵循個別性原則,對能力差的幼兒在看圖撥指標時,教師注意加強輔導,如:7:00時,提醒幼兒分針在12上,時針在7上。

  3.看圖撥時間

  考考小朋友,看誰把剛才的知識學會了。”一下子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住了,然後運用圖片上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使幼兒對學習活動較感興趣及易於理解,並透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鞏固,最後請幼兒講講自己是幾點睡覺的,讓活動滲入到常規習慣的培養,使幼兒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三)、合作探索,記錄驗證

  環節分析:這個環節主要是突破難點解決目標2記錄的方法,在上一環節的鋪墊下,幼兒已經對時鐘的分針和時針之間的運轉關係理解的比較透徹,在此基礎上深化幼兒對時間的概念性的記錄從而突破難點。我園一直以來以數學活動為特色幼兒在對數學的掌握較好,但記錄時鐘上的整點和半點還是第一次,所以對大班幼兒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本次環節中遵循活性原則,綜合運用發現法、遊戲法,讓幼兒透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主要運用合作法、實踐操作法。

  1、在這個環節中我準備了三種操作卡片一種是上一環節中能力較弱的幼兒還未掌握的運用圖文並茂的操作卡片進行操作;一種是有圖沒有時鐘標誌,但卻有記錄標誌的;一種是有圖片指示既無時鐘指向又沒有記錄時間標誌的操作卡片。

  2、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孩子自由選擇操作卡片

  3、操作前出示操作卡片請幼兒說說記錄的正確方法,在操作時可以和好朋友說一說,你在一天當中都做了一些什麼事情分別在什麼時候。(教師詳細介紹記錄的方法:時間的記錄用數字表示:如7時半,用數字7、冒號和30表示,而7時則用數字7、冒號和00表示)

  4、幼兒自由選擇操作材料,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互相交流互相感知時間的重要性)引導幼兒學習記錄的方法。

  5、將記錄的結果以自由講解的方式在集體內互相交流。

  四)、遷移經驗,生活引用

  1、小朋友知道時間對我們生活和學習的重要,除了以上的這些生活中最常用的時間,你還會在哪些時間做什麼事情呢?比如遊戲、玩玩具、做客。

  2、你還將用寶貴的時間做哪些事情。時間很寶貴,過不了多久我們就要做一名優秀的小學生了,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也希望小朋友們像小明一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成為一名能幹的孩子。

  五、說本次活動亮點

  1、數學活動生活化、數學活動遊戲化。幼兒的一切學習都來自於生活經驗的積累。大班幼兒的數學學習並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自主建構過程。數學活動的建構,其活動設計必須貼近生活,才能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2、為了幫助幼兒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體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堅持師幼互動原則。整個活動創造良好的師幼互動環境,教師在活動中一直以引導者、支持者、鼓勵者的角色身份進行數學教學活動。

  3、,注重個體差異性,透過幼兒自我操作實踐建構知識經驗。透過不同的操作卡,讓每位幼兒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設計意圖:

  排序,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了排序:服裝花紋上的排序、皮包上圖案的排序、飾品排列上的排序、環境裝飾上的排序、物品包裝上的排序、公園中花草種植的排序……這些有規律的排序帶給我們生活中的美。孩子們在生活中有意或無意識地會發現生活中存在一些排序的現象。如:吃飯的碗和盤子周邊的漂亮的花邊;裙子袖口和裙邊的花邊;衛生間瓷磚排列的圖案……而我們教師正是孩子發現、運用和創造這種有規律的美的引導者。

  幼兒學習排序可以為幼兒建立初淺的數學概念做好準備。幼兒學習排序,可以按物體量的差異排序,也可以按物體的某一特徵或者規律排列順序。大班幼兒已經積累和建立了有關物體在顏色、形體和數量等特徵差異排序的數學經驗,可以更進一步地學習按照物體量的差異和數量的不同進行10以內正逆排序,初步體驗序列之間的傳遞性、雙重性和可逆性的關係。新《綱要》提出"在幼兒的生活中進行數學的學習",讓幼兒在生活中學數學、玩數學、用數學,教師引導幼兒在遊戲和玩樂中初步接受和學習有規律的排序,並鼓勵幼兒將之應用於生活。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並結合《綱要》精神,我為幼兒選擇的教學活動為"按物體的特定規律排序",並設定在大班第二學期進行。

  二、說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比較發現物體排列的傳遞性、可逆性,並進行大膽自主的排序活動。

  (2)增強幼兒對排序操作活動的興趣,逐步發展幼兒的思維、觀察、比較和初步的判斷推理能力。

  分析:

  目標(1)為認知目標,重在鼓勵幼兒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比較,發現物體排列的傳遞性、可逆性,並進行大膽自主的排序活動。其中發現和學習物體遞增遞減的排序規律是本次活動的新知識點,也是難點部分。

  目標(2)是能力和情感目標,重在激發幼兒對排序活動的興趣,掌握排序操作的方法,發展幼兒的排序能力。

  三、說重難點

  重點:鼓勵幼兒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比較發現物體排列的傳遞性、可逆性,並進行大膽自主的排序活動。

  難點:引導幼兒發現遞增遞減的排序規律,並學習排序。

  為了解決重難點,我以佈置新家為切入點,準備了各種形象、有趣的教具。透過各種形象有趣的排序活動的操作,讓幼兒學習排序並激發幼兒對排序活動的興趣。大班的幼兒喜歡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操作,在活動中藉助一些啟發性的、具有探索性的問題,讓幼兒自主探索排序的方法,從中找到排序的規律。

  四、說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已經有按照物體某一特徵規律進行排序的經驗:如按照物體的顏色規律的排序、長短規律、寬窄規律、高矮規律的排序等等。

  2、物質準備:新家藍圖,幼兒分組操作材料:鋪地磚(藍白泡沫毯)、串彩鏈(長短寬窄顏色不同的長條手工紙)、圍圍牆(四種顏色的炮彈玩具)、種樹(高矮品種不同的樹)遞增遞減排序示範卡片三張、雪花片、黑白序列的排序圖樣、黑白方塊若干。

  五、說活動過程

  1、第一環節:教師出示新家的藍圖,提出今天活動的要求。直接引出主題,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2、第二環節:教師介紹裝修的材料,提出裝修的要求。幼兒自主探索物體簡單的排序規律,進行分組操作。

  ⑴鋪地磚:按照藍白顏色變化規律排序。

  ⑵圍圍牆:按照炮彈顏色及節數規律排序。

  ⑶做彩鏈:根據紙條長短、寬窄、顏色的不同有規律串彩鏈。

  ⑷種樹:按照樹的形狀、高矮不同規律排序。

  在這一個環節中,可以讓幼兒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同活動材料進行操作,這也便於教師的分層指導及因材施教。在幼兒的自主操作、同伴間的探索交流和師生的共同小結的活動中,重點目標的第一層次得以解決。

  3、第三環節:教師出示三張遞增、遞減規律排序的卡片,(卡片1:蝴蝶不變,小花逐一增多;卡片2:蝴蝶不變,小花逐一減少;卡片3:蝴蝶逐一減少,小花逐一增多)。幼兒透過觀察、比較,發現圖形遞增、遞減排序的規律。然後幼兒用不同色彩的雪花片,學習按物體數量的遞增和遞減的規律排序。在這一個環節中,透過觀察、比較、發現、操作等方法解決了重難點目標,這訓練了幼兒進行初步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4、第四環節:欣賞黑白序列,教師出示黑白序列,讓幼兒觀察尋找序列中黑白兩色是以幾個為一組進行排列,知道黑白兩色也可組成許許多多有趣的序列。鼓勵幼兒設計運用已有的排序知識設計一條"黑白配"小毛巾。幼兒介紹自己設計的"黑白配"小毛巾,說明排序規律。這一環節透過欣賞、觀察分析、和設計表述等方法,使活動的重難點目標得以突破提升。

  5、活動延伸:觀察家裡、大自然中具有規律的排序現象,讓幼兒互相交流。讓幼兒帶著問題觀察生活,將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滲透到生活情景之中並進行再運用,有利於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促進其創造能力的發展。

  六、說教法學法

  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準備。遵循新課程所倡導的基本理念,本節課採用瞭如下教法和學法:

  1、情景引入法:

  課堂上透過生動的談話、演小品等情境,使幼兒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慾望。

  2、觀察法:

  活動中透過安排幼兒觀察兩種範例圖,引導幼兒發現兩種簡單的排序規律,建構知識系統。

  3、自主探索法:

  幼兒在認識的基礎上,透過提供學習材料,讓幼兒進行動手操作,體驗和探究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徵進行排序計程車製作過程。

  4、說亮點

  首先,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他們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在教學中,教師以佈置新家引題,讓孩子作為幼兒園的小主人佈置新家,因為孩子都有參與裝修自己的家的經驗,所以孩子的興趣很快被激發。羅傑斯認為: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會越大,只有當兒童覺察到學習內容與他自己有關時,才會全身心投入,意義學習才會發生,才會產生自覺主動的學習行為。

  其次,教師注重在引發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深入學習新的知識點。在活動中,幼兒的第一次操作,就是引發幼兒的已有經驗,幼兒按照顏色、數量、長短、寬窄、高矮等特徵進行排序,幼兒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識。

  再次,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幼兒尋找操作材料的過程,並視之是數學思維的過程。讓幼兒在排序操作中,從眾多複雜多樣的材料中篩選出可供排序的材料,正是體現了數學知識自身的嚴密性和關係變化的複雜性,並培養了幼兒思維的準確性與變通性。

  最後,創設開展多種排序活動,幫助幼兒多角度理解排序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綜合了顏色規律的排序、長短規律、寬窄規律、高矮規律、數量的遞增遞減規律的排序,幫助幼兒從多角度建立排序的概念,起到舉一反三的教學作用。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以孩子們的操作為主,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活動的目的基本達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規律排序。活動的過程能兼顧全體幼兒的需要,注意幼兒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幼兒都有成功和進步的體驗。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認識梯形是中班的教學內容。在幼兒認識平面圖形的過程中,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幼兒已經認識了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及長方形,在此基礎上來認識梯形,對幼兒來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的過程。

  二、說設計思路

  梯形是隻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幼兒所要認識的平面圖形中最難理解的一種,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兒認識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徵,能找出相應的圖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兒用語言描述梯形的特徵。所以,我把本活動的目標定為:

  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徵,並能不受其他圖形的干擾,在各種圖形中找出梯形。

  2、認識不同的梯形,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3、激發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本課重點:瞭解梯形的特徵。

  難點:認識不同的梯形。

  三、說教具

  為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及熱情,樹立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我進行了如下準備:

  1、課件;

  2、不同形狀的梯形若干;

  3、幼兒學具:每個幼兒座位底下放一個小信封,裡面有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及梯形;

  4、幼兒每人一盒水彩筆;

  5、在活動室牆上張貼一些包含梯形的圖片。

  四、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為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採用瞭如下方法:

  1、觀察法:觀察是幼兒認知活動中比較重要的學習方式,在活動中,我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引導幼兒觀察幻燈片,感知梯形的特徵,從而區分出梯形與正方形及長方形的不同。

  2、操作法:動手操作能引起大腦的積極思維,大腦皮層的分析和綜合活動來自運動器官的訊號,當幼兒注意變為幼兒直接操作的物件時,就使大腦皮層處於積極的活動狀態,引起幼兒高度的學習興趣。

  3、遊戲法:遊戲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開展一些與教學有關的遊戲活動,是激發幼兒學習,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的途徑。

  五、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內容安排為一課時。課堂教學是幼兒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了教學設計。共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式:複習整理基礎上,滲透新知識點——新授活動——鞏固活動——生活化延伸

  (一)在複習圖形的基礎上滲透新知識。

  1、看幻燈片,複習學過的圖形,滲透新知識。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看看它是誰?(小青蛙)小青蛙為我們帶來了許多圖形寶寶,它想考考小朋友們認不認識這些圖形寶寶。(螢幕上依次出現三角形、圓形、正方形及長方形)找幼兒說出每種圖形的名稱及特徵,最後再出現梯形,讓幼兒透過觀察發現這個圖形既不是正方形,也不是長方形,從而讓幼兒自然而然地有了想探索這個圖形的渴望。

  2、出示一個梯形,提問幼兒:這個圖形有幾條邊?幾個角?你們看,它上面的邊短,下面的邊長,上下兩條邊平平的,旁邊兩條邊斜斜的。這個圖形像什麼?

  3、師小結:這個像滑梯一樣的圖形叫做梯形。

  不過,梯形寶寶可調皮呢,它一會兒翻跟頭,一會兒躺下睡覺,你們看這樣還是梯形嗎?(師小結:原來梯形可以倒著放,臥著放,它們都是梯形。)

  4、分別出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讓幼兒瞭解它們也是梯形。

  提問:這個一邊可以當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這個兩邊有一樣長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

  (二)透過操作活動,鞏固新知識

  每個幼兒的座位底下都有一個小信封,裡面裝有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及梯形,讓幼兒找出梯形,並且為梯形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三)遊戲活動:“找梯形寶寶”

  透過尋找生活中常見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對梯形特徵的認識。

  1、讓幼兒在活動室周圍張貼的圖片中,尋找梯形寶寶,先請一名幼兒找找、說說。

  2、鼓勵全體幼兒尋找梯形,跟同伴和客人老師說說梯形寶寶藏在哪裡。

  六、活動評價

  這節課,我透過四個環節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指導幼兒觀察、遊戲,操作,獲取新知識;同時注重培養幼兒的.思維和各項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幼兒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作為幼兒大班的學習內容——排序。排序這部分知識已經安排學習過大小、粗細的教學內容,在這基礎上再繼續學習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徵進行排序,教材要求讓幼兒透過觀察、操作進行自主發現其規律特徵。I

  2、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對教材要求的瞭解,我擬定了這節課的活動目標為:1)過操作活動,學習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徵進行繼續排序。2)提高幼兒的判斷、推理能力及動手能力,感受活動的快樂。

  3、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我認為本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懂得發現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徵進行排序。而教學難點是讓幼兒會畫出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徵進行排序。

  二、說教法和學法

  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準備。遵循新課程所倡導的基本理念,本節課採用瞭如下教法和學法:

  1、情景引入法:課堂上透過生動的談話、演小品等情境,使幼兒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慾望。

  2、觀察法:活動中透過安排幼兒觀察兩種範例圖,引導幼兒發現兩種簡單的排序規律,建構知識系統。

  3、自主探索法:幼兒在認識的基礎上,透過提供學習材料,讓幼兒進行動手操作,體驗和探究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徵進行排序計程車製作過程。

  三、說教學流程

  (一)、整體思路意圖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在幼兒學習按大小、精細的規律特徵排序的教學內容基礎上展開的教學。整節課教學設計努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情境為主線、活動為梳心”的原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透過“小品表演”、“觀察圖形”、“動手畫圖”、“製作頭飾”等活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為幼兒學得輕鬆、學得愉快,幼兒的積極性、主體性得到充分的表現,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保護幼兒的意見,開發幼兒的創造力,鼓勵幼兒善於發現與眾不同的現象。

  (二)、教學方案

  1、以淡話的形式引入,激發幼兒的興趣。(小品表演)

  2、學習發現有規律的排序。(1)引導幼兒學習兩種簡單的排序規律。出示範例圖: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圖案的排序規律。(2)完成的排序掛圖,與幼兒一起尋找掛圖中的排序規律。(3)幼兒動手操作,按順序有規律進行繼續排序,教師觀察、指導。

  3、製作頭飾(1)提供材料,讓幼兒為自己設計一個頭飾,要求幼兒要按一定順序有規律的排序。(2)幼兒動手操作,鼓勵幼兒和別人做的不一樣。

  4、活動延伸,讓幼兒用實物,按一定的順序有規律的排序。

  四、教學效果預測

  本節課利用小品表演形式匯入,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一定會十分活躍。而且我根據;幼兒的學習的現實起點,直接了出示兩種簡單的排序規律的掛圖,然後讓幼兒觀察尋找圖中的規律,順著幼兒的“學”來“導”,在“導”中讓幼兒探究,完成未排完的圖形,建立知識表象使幼兒得到啟迪,悟到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相信課堂能夠真正成為幼兒學習的舞臺。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讓幼兒在玩中感知的知識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課中我設計“製作頭飾”,讓幼兒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體驗和鞏固,一定會加深幼兒對排序的認識,又培養了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幼兒的思維,內化了所學的知識,還會培養了幼兒創新的能力。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11

  說教材

  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新《綱要》提出“數學教育必須要讓幼兒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教師要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並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由此可見生活化、遊戲化已經成為構建數學課程最基本的原則。新學期剛開始就在遊戲活動中觀察發現,幼兒對“鄰居”關係非常感興趣,經常聽見小朋友說: “我的鄰居家有個小弟弟,經常來我家和我玩玩具。”“我也有鄰居,xx是我的好朋友,她住在我家的旁邊,我們是好朋友”我的好朋友XX就坐在我的旁邊。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的要求,我設計了這堂《我的鄰居朋友》的教學活動,希望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和積極參與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知識。

  說分析:

  我班經過了託、小、中班的學習,幼兒對數字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在這之前,我們已經學習過了《5以內的序數》、《5以內數的形成》等,幼兒有了初步的數與數之間存在某種邏輯關係的概念。遊戲是幼兒的生命,根據中班幼兒形象思維佔主體地位,抽象邏輯思維初步發展的年齡特點,幼兒所要學習的知識和法則應避免由教師直接提示或者教授給他們,而是應該安排成幼兒在操作體驗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發現,為幼兒設定遊戲化的情景,透過有趣化的遊戲使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儘量讓抽象的數的邏輯概念在具體的事物中理解,讓幼兒在遊戲中獲得知識。在學習相鄰數的過程中,我們將以幫助小動物找房間為導線,讓幼兒自主尋找數字的相鄰數,理解相鄰數的關係,為幼兒提供主動探索的機會。

  說教學目標: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的要求和“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原則,結合我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數學邏輯思維訓練的實際發展水平,制定了以下目標:

  1、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5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2、理解並能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係。

  3、用講故事的形式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說重難點:

  活動重點: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5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活動難點:理解並能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係。

  說教法與學法:

  在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活動中採用、故事講述法、模仿法、遊戲法、操作法、驗證法等教學方法;提問方式也將採用個別提問、小組提問和集體提問等多種提問方式。讓幼兒在聽聽、猜猜、說說、玩玩的過程中融入學習,獲得知識和經驗。

  說教學過程:

  開始部分:透過拍手遊戲和幼兒講講說說,初步理解“鄰居”關係。

  基本部分:

  (1)“興趣是幼兒學習最好的老師”,透過有趣生動的《蘑菇房》故事講述,以提問的方式幫助幼兒回憶故事的內容,並在回憶故事的過程中,在蘑菇房子上貼數字卡片,實現從具體的物到抽象的數的轉換。

  (2)協助幼兒理解相鄰數的定義。將故事平穩的過渡到黑板上,1號蘑菇房鄰居是幾號蘑菇房?有幾個?2號數蘑菇房鄰居是幾號蘑菇房?有幾個?(部分幼兒上前操作,集體驗證),進一步推理說出5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3)透過丟擲問題,以給相鄰數找秘密,激發了幼兒的探索5以內相鄰數之間有什麼關係?給幼兒提供桔子,餅乾,玩具等物品若干,引導幼兒分別對應數擺出相應數量的物品(1-5),逐步探索每個數的相鄰數與該數有什麼變化,理解並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係。

  3、結束部分:在遊戲--《數字寶寶找朋友》中鞏固對相鄰數的認識。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感知4以內的數》是幼兒園小班數學內容,本節課要求幼兒對4以內的數量能手口如一的點數,一般來說,3,4歲的兒童對數的概念已有一定的認識,讓幼兒學習手口一致點數,可為幼兒在今後學習數學打下基礎。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透過遊戲,觀察、操作使幼兒初步感知4以內的數量。

  2、思維拓展目標:

  (1)透過活動感知4以內的數量。

  (2)學習手口一至地點數並說出總數。

  3、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重難點:手口如一的點數出4以內的數量。

  二、說準備:

  為了更好的進行教學,我為本次教學活動準備了,掛圖,花朵,小鳥,小兔,禮品盒幼兒操作材料等。

  三、說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物件是小班幼兒。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了以遊戲的形式,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充分發揮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透過讓幼兒聽一聽,數一數、說一說、做一做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幼兒透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四、說程式設計:

  課堂教學是幼兒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式:

  1、講述故事,引起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故事《春姑娘來了》,來引發幼兒愛聽的,愛看的目的。

  2、指導觀察,感知數量,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掛圖,讓幼兒說出圖中有什麼,它們分別有幾隻,讓幼兒進一步,感知4以內的數量,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3、運用遊戲,加深對數量的認識,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幼兒進行操作遊戲活動,從而進一步讓幼兒鞏固幼兒對4以內數的感知。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這節課,我透過三個環節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指導幼兒觀察、遊戲,操作,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幼兒的思維和各項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幼兒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活動教材

  區分左右是大班這學期所開展的有關空間方位感認知方面的內容。其重點在於引導幼兒能以自身為中心來辨別左右關係。《綱要》中所說:“幼兒園數學應以遊戲為主要嚮導,孩子在遊戲中得以不同的發展和提高。”於是我在活動中設計了多個小遊戲,讓小朋友在遊戲中輕鬆的掌握左右概念。以自身為中心正確的判斷左右,發展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的制定應體現它的教育性、價值性和實際性,活動目標既是整個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同時對活動也起著導向作用,因此,從滿足幼兒認知、情感、能力的發展需要,我擬訂了以下目標:

  1、感知“左”“右”的空間方位,發展空間方位的知覺和判斷力;

  2、激發幼兒與同伴交流的興趣,能比較準確地說出物體所在的“左”“右”方位;

  三、說活動的重難點:發展幼兒空間方位的知覺和判斷力;

  四、說活動準備

  1、場地佈置:在活動室的左右掛上一些東西;

  2、藍綠帶子40條,課前綁在幼兒手上;

  3、幼兒用書《數學》第十二頁、剪刀、膠水;

  五、說活動過程:

  環節一:區分左右手

  我開始以謎語匯入,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謎語,想來考考你:“一棵小樹五個杈,不長樹葉不開花,能算會寫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幼兒回答後引出答案:手。師:每個人都有兩隻手,一隻是左手,一隻是右手,那麼你們能分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嗎?幼兒交流。

  (現在你知道哪隻左手哪隻右手了嗎?我來考考你吧,看你能不能照我說的做)

  1、教師發出指令,幼兒按指令舉起相應方位的手並做出動作。

  如:請舉起右手並招招手、豎起大拇指、做把剪刀;請舉起左手握個拳頭、眨眨眼;(教師看幼兒是否舉對,糾正個別不對的)

  2那我們的兩隻手是左手幫我們事情做得多,還是右手做得多,請幼兒說說你的右手都會做什麼事情,你能表演一下是怎麼做的嗎?

  3、遊戲:你說我做

  —————遊戲前,請幼兒將藍綠兩種不同顏色的帶子綁在手上。

  —————教師發出指令,幼兒聽指令舉起左手或右手(如:請右手是藍帶子的小朋友舉手,請左手是綠帶子的小朋友舉手)

  環節一的設計意圖:大班幼兒對左右有一定了解,但確瞭解不多,所以環節一中我從左右手入手,因為孩子知道右手會幫我們做很多事,如:寫字、畫畫、拿筷子、提東西等,對左右手的掌握概念會比較好,為下一環節認識身體上的左右部位做好鋪墊。

  環節二、區別左右腳

  1、剛才我們知道了左手和右手,那麼老師還想考考你,你的身體上,除了左手和右手之外,還有什麼部位也可以分左右呢?(耳朵、眼睛、腳、腿、肩、)

  2、教師發出指令,幼兒聽指令完成相應動作。

  如:請你抬起左腳,請你抬起右腳;(教師看幼兒是否舉隊,糾正個別不對的)進行數次後可提高難度,要求幼兒做出與指令相反的動作;(我說左腳,你抬有右腳)

  設計意圖:透過遊戲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並在遊戲中感知左右的空間方位;

  環節三感知左邊、右邊

  1、幼兒交流自己的左邊有什麼,右邊有什麼?

  2、幼兒改變方位後再說說自己的兩邊各有什麼?

  3、遊戲:小熊搬家:完成幼兒用書12頁,請小朋友幫小熊把一些傢俱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設計意圖:激發幼兒與同伴交流的興趣,能比較準確地說出物體所在的“左右“方位,從而更好的掌握所學的知識。

  教學反思:

  我所講的是大班數學《區分左右》一課。

  孩子是認知的主體,但作為大班的幼兒,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為主並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其意識、能力還不是很強,尚處於探索的狀態。他們在遊戲的時候,常常會分不清左右,對自己的身體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為了引導孩子能夠清楚區分左右,特設計此活動,發展幼兒的空間方位知覺和判斷力!本課的目標是感知以主體為中心區分左右。我在設計此節課時,首先創設情境,激發孩子們的探究慾望。第一環節中以猜謎引入大大的提高了學習興趣,採用與幼兒玩肢體遊戲進行引入,讓幼兒在遊戲中不知不覺中有了“左”、“右”的空間概念經驗。遊戲中辨別左右。學習的內容轉化為遊戲的形式,體現了數學的趣味性。使幼兒在玩中學、樂中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設計使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很好。不但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還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同時也拉近了師生距離。孩子們樂於參與課堂遊戲,喜歡聽老師指揮。達到了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目的,激發孩子們的參與意識。透過幼兒的參與,讓孩子們用眼觀察、用口表達、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學進行下去。孩子們始終在我創設的具體環節之中進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同伴之間有充分的交流。培養了孩子們的合作能力。本節課教學效果較好。但也有不足之處。如果我再上這節課。我會把(競賽遊戲:我說你做)這部分改成小朋友之間的互動遊戲來總結本課內容。並認識一下左右這兩個漢字。有不足,才會讓我更努力的做。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1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班數學活動《找一找說一說》這個活動來自山東省編教材中班上冊《我的新班》這一主題。自己的創設與主題緊緊相扣,並且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這一課程即培養了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又培養了幼兒的思維能力,還增強了幼兒簡單數字的運用和識記能力。

  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反思這幾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內容及其特點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新《綱要》提出“數學教育必須要讓幼兒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教師要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並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由此可見生活化、遊戲化已經成為構建數學課程最基本的塬則在新學期的開始,幼兒就有了一定的獨立能力,他們更多願意獨立的做事情,並且感到自豪。經常聽到他們說杯子是做什麼用的?衣服又是做什麼用的?冬天的衣服是什麼樣子的?夏天的衣服又是什麼樣子的?等等。因此,我設計了這堂《找一找說一說》的教學活動,希望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和積極參與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知識。

  活動目標複習4以內的點數,或根據物品用途的不同,學會簡單的分類。

  2能用自己喜歡的顏色,學習用花,草等進行簡單的裝飾。

  會看標誌找到自己的用品,不隨便亂用、錯拿,懂得講衛生。

  重點難點重點:複習4以內的點數,或根據物品用途的不同,學會簡單的分類。

  難點:會看標誌找到自己的用品,不隨便亂用、錯拿,懂得講衛生。

  活動準備事先剪好的叄角形、圓形、正方形卡片若干,彩筆每人一盒。

  幼兒用書。

  二說教法

  在課前我認真分析教材,做好掛圖,準備好所有的教具。以培養孩子“主動學習,邏輯推理,創造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旨,活動以“遊戲式數學”為精神主軸,增強數學學習的樂趣,讓孩子在輕鬆,快樂的情景下展開與數學的第一類接觸,在學習歷程中積累足夠的操作經驗,構建完整的數理概念,讓孩子更喜歡數學並養成主動探索,追求知識的興趣和良好的品質。因此我將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遊戲法我將透過組織有規則的遊戲來引導幼兒學習。遊戲法符合幼兒喜好遊戲的天性,能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興趣結合起來,讓幼兒在感興趣的遊戲中輕鬆的學習。

  比如說我把小朋友自己用的杯子,飯盒,毛巾等小物品都全部打亂,讓小朋友自己去找到自己的東西並把它放回塬處,這樣教會他們不亂放東西,並且養成良好的習慣。

  2動手操作法我讓幼兒找自己的用品,讓他們找到以後在向我介紹這些用品是做什麼用的?他們是怎樣找到的?再讓幼兒說說自己的標誌是什麼。這樣既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學習能力,認識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又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我先做示範,畫幾多簡單的花紋,讓小朋友們模仿,然後在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設計標誌,貼在自己的用品上,防止拿錯等。

  三說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讓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幼兒運用了討論談話法、遊戲聯絡法等學習方法。討論談話法:幼兒在討論、談話中能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遊戲練習法:幼兒在遊戲中,邊遊戲邊聯絡故事中的有些句子,正體現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四活動程式

  1.閱讀幼兒用書,複習4以內的點數,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1)看看圖上有什麼?說說這些物品有什麼用?(喝水用的、擦手用的、睡覺用的、放衣服用的)(2)數一數每種物品有多少?

  2.照照自己的用品在哪裡?

  告訴來是你的衣帽櫥、小床、杯子、毛巾、小椅子都在哪裡?你是怎麼找到的?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標誌是什麼?知道標誌能幫助我們很快找到自己的用品,不易拿錯。

  3.動手設計標誌。

  激發幼兒製作的興趣。動物學校也開學了,小動物們總是拿錯用品,這樣亂用物品很不衛生,他們想請小朋友幫它們一起設計用品上的標誌,你們願意嗎?我們設計什麼樣的圖案呢?幼兒自由討論。

  在幼兒討論的基礎上,老師示範幾種簡單的花紋畫法,如圓形花瓣、長形花瓣等。

  幼兒動手在已準備好的圖形卡片上,進行大膽的設計,老師巡迴指導。

  4.展示作品,幼兒互相欣賞。

  鼓勵幼兒大膽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並能講出他人作品的可取之處。

  小結:小動物收到標誌牌很高興,以後它們再也不能用錯物品了,謝謝小朋友們!

  提醒幼兒記住自己的標誌,知道使用完杯子、毛巾後,要放回塬處。會輕拿輕放,愛護自己的用品。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幼兒園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幼兒

  我設計的小班數學活動《餅乾商店》,是依據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選擇了適合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學習特點的活動內容,在面向全體幼兒的同時,注重了幼兒的個別差異,促進不同水平幼兒的發展。

  在活動內容的選擇上,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系統性,符合幼兒的認識規律和智力發展水平,注意了各部分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絡和配合。

  二、說教法

  我根據活動的內容,幼兒的年齡特點;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的特點;並考慮到數學學科的特點;幼兒的認知特點,選擇了利用遊戲來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透過操作法、遊戲法、引導發現法,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能主動進行學習。

  三、說活動目標

  在制定活動目標時根據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數學領域的要求,結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注重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注意了面向全體、因人施教的原則。

  四、說活動準備

  在活動的準備材料中,我多選擇用過的餅乾盒、奶盒、冰棒杆廢舊物做教具,做到就地取材。

  幼兒使用的小筐、圖形片等符合衛生和安全的要求的材料的選擇上,根據活動內容和幼兒的接受能力選用教具。另外,在教具的使用中引導幼兒觀察、思考,逐步從具體形象向抽象概括的方向過渡。

  五、說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根據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讓幼兒在情境中活動。活動開始,以開餅乾店的形式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先讓幼兒觀察自己的圖形片,請幼兒說說有些什麼樣的餅乾,而不是請幼兒說說有什麼形狀的餅乾。這樣,可讓幼兒從餅乾的形狀或顏色兩方面作出不同回答,接著,引導幼兒從這兩方面觀察圖形標記。

  (二)基本部分

  以“分餅乾”、“買餅乾”、“送餅乾”這一系列遊戲情節串連教學過程,激發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其次,考慮到小班幼兒認識幾何圖形的特點,從圖形與標記匹配,引導幼兒認識幾何圖形,以減低幼兒的學習難度。同時,透過指認的形式,幫助幼兒複習鞏固對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的認識。在區別三種圖形時,依照小班幼兒的思維特點,逐步引導幼兒的思維向多維性發展。

  在“分餅乾”時,要求幼兒按圖形的顏色或形狀匹配,然後在“分餅乾”的活動中,讓幼兒講一講買了什麼餅乾,有的幼兒說買了紅餅乾,有的幼兒則根據所買餅乾的形式作了回答。在此基礎上,教師作出了小結,並引導幼兒從形狀、顏色兩個方面同時進行表述,在送餅乾的活動中,在肯定幼兒按標記的形狀或顏色匹配的同時,進一步引導幼兒根據標記同時,從顏色、形狀兩維角度去選擇,發展了幼兒的思維。針對買餅乾的要求,作四個層次的安排,讓每個幼兒分別按不同的要求參與活動。從而使每個幼兒有所發展,體現了“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三)結束部分

  活動最後的“設計餅乾”這一遊戲的目的是為區域活動中的練習作示範。我為幼兒準備了四組材料:多色的繩、多色的冰棒杆、彩筆和紙、各種幾何圖形和固體膠,讓幼兒在拼拼、畫畫,尋找中掌握三角形、圓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使集體教學活動與自主自學的區域活動結合起來,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個別練習的機會。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