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學習心得> 教師寒假讀書心得: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

教師寒假讀書心得: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

教師寒假讀書心得: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寒假讀書心得: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其重要性、必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新的教學策略一旦得到關注並運用,就必然引發一場傳統和創新的碰撞、思索。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經常有這樣的困惑和徘徊:強調合作學習,獨立思考有沒有滋生的土壤?如何看待和處理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之間的關係?的確,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是兩個相對對立的名詞,但它們並不矛盾。老子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名言辯證地闡明瞭學與思的關係。學源於思,思又引出學。從這一角度看,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應該是一個縱橫交織的共同體,它們互相依賴,缺一不可。在處理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時,一些重要的行為準則應銘記於心。

  一、遮蔽兩種現象

  (一)合作學習的"極端化"走向

  1、在時間上--因"合"廢"思"

  為了追求表面上的"熱鬧"氣氛,教師呈現問題情境後,不留給學生片刻的思考時間,就要求學生聚到一起討論,這種"蜻蜓點水"、"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學習,必然導致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無見解可交流,無問題可質疑,無規律可發現,無方法可創新,從而使合作學習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固有的生命力。

  2、在空間上--因"合"限"思"

  許多教師把"合作學習"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新時尚",不論問題的難易程度如何,不論學生的實際需求怎樣,不論是不是知識的重點難點,都將"合作學習"作為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這種不講原則的、毫無價值的合作學習佔用了課堂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由此看來,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兩方面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為學生提供既能獨立思考、發揮個人聰明才智,又能集思廣益、共同提高的機會。

  (二)合作學習的"空殼式"走向

  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對立與分離,導致了小組合作出現"三重三輕"的空殼式現象,即重"形"輕"質",重"面"輕"點",重"同"輕"異",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時間安排與角色互賴的失衡:

  1、時間安排的"失衡"

  一般情況下,教師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應和所給時間成正比。難一點有價值的問題,應多給一些時間,反之則少給時間。但在課堂實踐中教師給學生的討論時間往往不充足,使學生顯得匆忙、零亂,來不及形成完整的觀點,甚至合作剛剛開始,就被教師打斷而進行其它內容,這樣,學生既沒有進行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又沒有實現觀點上的認同與整合,更沒有做到結論上的再思考和再昇華。這種"形同虛設"的合作學習,嚴重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角色互賴的"失衡"

  積極的角色互賴,要求每個參與合作的學生都要承擔互補和關聯的角色,從而使學生在互動中促進、幫助,最終獲得成功。而深入課堂仔細考察,許多小組參與的機會往往被"好學生"所包攬,他們堂而皇之地充當了學困生的代言者,而那些困難學生因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只得言聽計從,致使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事實上,學困生在此過程中僅僅扮演了"聽眾"角色,他們既沒有進行獨立思考,也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優者更優,差者更差"的後果,這不符合素質教育"面向全體"的要求,也會不斷地、人為地"製造"出新的學困生。

  細細分析,導致上述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教師把獨立思考從合作學習中剝離出來,甚至對立起來,使合作學習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走上了"極端化"和"空殼化"的道路。教師要真正遮蔽這兩種普遍現象,就必須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嘗試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獨立思考的質量,從而為合作學習提供充足的憑藉,使兩者在對立中實現互補,達到平衡。

  二、融合兩種方式

  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都是有效的學習方式,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教師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一個方面,而應將兩者有機地融合起來,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使之成為等重的法碼,在實現自身平衡的同時,也促進課堂教學的平衡,促進學生髮展的平衡。

  (一)寓獨立思考於合作開始之前,達到鋪墊之效

  愛因斯坦說過:"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為和獨立思考的個人。"獨立思考能力是合作學習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在合作交流前,應該讓學生獨立思考,使得每一個學生對每一個數學問題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夠獨立的嘗試解決問題,讓學生獨立地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情感,並儘可能地用多種不同的方法。

  (二)寓獨立思考於合作過程之中,達到互補之效

  心理研究表明:真正有效的思維訓練是在"靜"中完成的,思維的極限也是在"靜"中挖掘出來的。無疑,這裡的"靜"是指個人的獨立思考。筆者認為,合作學習是一個交往的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而獨立思考則是一個自主的過程,是一個內化的過程。為此,在教學中寓獨立思考於合作過程中,做到"動""靜"結合,"存異"與"求同"結合,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

  1、在合作操作中思考

  我們教師在指導操作實踐時,必須把操作與思維結合起來,使學生動手又動腦,每操作一步都要與解決的數學問題相聯絡,養成良好的實踐習慣。

  2、在合作研討中思考

  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交流的機會,也為思想提供了碰撞和交融的平臺,而這種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同樣要以獨立思考做基礎。

  三、關注兩種群體

  (一)關注優勢群體

  對個別學生或個別小組有獨到見解或出現創新性思維火花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援。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採取的都應是一種友好的、建設性的態度和行為,不能過多地干預學生思考的過程和結果。當個別學生過分好勝,惟恐自己落在他人後面,以至於還沒有經過認真的思考,就搶先發表意見時,則要教育他們學會照顧和尊重他人,小組合作交流也是學習,只有作好準備,才能有高質量的發言。

  (二)關注弱勢群體

  1、在合作學習前要讓困難學生先獨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簡單地寫下來,這樣就使他們克服了"表達"上的障礙,進而避免了只有好學生動口、動手,困難學生沒有獨立思考機會,而直接從好學生中獲得資訊的現象。

  2、小組討論交流時多采用輪流發言式。這種方式是指小組成員圍繞一箇中心問題輪流發言(可讓後進生先發言),一人也不落下。這種方式,使每個成員不得不參與思考、討論,提高了弱勢群體主動參與意識,變被動為主動,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穫,有所提高。

  3、以弱勢群體為中心進行合作探究。多元智慧理論告訴我們:所謂弱勢群體,是指那些學習活動中某一方面不及他人或發展緩慢的同學,並不代表他們處處都比別人差。因此數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合作探究的目標要求,有意識地將一些簡單但十分重要的任務交給弱勢群體,使他們成為合作的"焦點"或"主角",以獲得愉悅的、成功的心理體驗。

  總之,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小組合作與獨立思考並不是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只有靈活運用才能發揮最佳效果。教師不能因為盲從合作學習而丟棄獨立思考,而要將獨立融合於合作學習之中,讓它們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