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關於《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範文

《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

關於《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範文

  【學情分析】

  現代詩歌較之於當代詩歌,思想內容比較容易把握。因為《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誦,所以課堂上應少作分析,多多朗誦,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變化流程。

  【教材分析】

  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說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說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文字寫景抒情的特點,採用第二種說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瞭解徐志摩及本詩歌的寫作背景;體會詩歌的意境,理解詩歌的主題;瞭解現代派詩歌的語言特點。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對母校的眷戀之情和如煙似波的離情別緒。

  【教學方法】

  在熟讀和背誦的過程中,深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賞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蒐集徐志摩的生平資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5分鐘)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裡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

  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設計意圖:對徐志摩的'個人經歷的瞭解是感知詩歌真情的前提。)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說說各自的初讀感受。(2分鐘)

  (述說感受: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

  2、指名朗讀,交流詩歌內容: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裡,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設計意圖:瞭解詩歌內容的目的在於為下一步分析詩人抒發感情的方式、技巧,以及進一步理解詩人的感情夯實基礎。)

  3、自讀詩歌初步感知詩人情懷。

  (設計意圖:初步立即基礎上的再朗讀可以加強學生對詩歌感情的理解。)

  4、欣賞配樂詩朗誦。

  5、自由朗讀。

  6、讀交流誦讀感受。

  (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著──激動──沉默──平靜)

  (設計意圖:欣賞的同時學生會不自覺地與自己的朗讀進行比較,從而進一步體味詩歌的感情為進一步研究詩歌的“三美”創造條件)

  三、再讀詩歌

  完成練習:字詞注音(青荇

  榆陰

  漫溯

  斑斕

  笙蕭)

  四、分析鑑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預設問題:

  1、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風光如畫。

  2、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

  雲彩,金柳,豔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五、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六、作業

  背誦詩歌、體會詩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