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講課稿

再別康橋講課稿

再別康橋講課稿

  《再別康橋》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下面是yjbys小編分享的再別康橋講課稿,更多相關資訊請點選(www.ruiwen.com/wenxue)。

  一、說教材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二、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喜歡故事性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生畏懼心理,對課文提不起興趣,或者只能走馬觀花,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鑑於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說方法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採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要品位詩歌的語言美,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誦讀是必不可少的。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二,聯想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透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師抓住詩中的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四、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1、匯入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2、分步實施

  第一步: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第二步:詩歌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並背誦。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於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後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

  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用與詩歌每一小節意境相配的優美圖片,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

  3、小結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現代詩歌,並分析詩歌的表達感情和寫作風格,同學們要學會這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4、作業設計

  ① 背誦課文。

  ②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於五百字。

  拓展閱讀:《再別康橋》鑑賞

  一、誦讀提示

  這首詩像一首憂傷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七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跌宕起伏和輕柔舒緩的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節旋律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二到第六節舒緩而悠揚,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起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又有情感的昇華,令人回味無窮。

  二、整體感知

  1.寫作背景

  關於《再別康橋》的寫作時間和緣起也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1920年徐志摩遠渡重洋,從美國到英國研究文學。在倫敦劍橋大學,他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隨意選科聽課,度過了一年多真正悠閒自在的日子。據他後來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橋美麗的自然景色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他說:“……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倦牛芻草聲,是我康橋經驗中最神秘的一種: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靈。” (《我所知道的康橋》)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仰臥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雲。有時候在碧波盪漾的康河裡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裡,臨到他要離開倫敦的前夕,在一個美麗的黃昏,他在康橋上漫步,流連忘返,寫下了這首詩。

  另一種說法是,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裡逗留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橋,在那裡靜靜地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比較忙,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位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的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2.結構分析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出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二節,寫了岸邊柳樹倒映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豔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

  第三節,寫了康河裡的水草隨微波起伏。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在這仙境般的地方,詩人受到感染,情願做一條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愛撫。“招搖”二字,生動地寫出康橋對詩人的歡迎態度;而“甘心”兩字,也寫出詩人對康橋的永久戀情。

  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及由此引發的聯想。這所謂“榆陰下的一潭”即指拜倫潭,相傳拜倫曾在康河遊玩。那榆樹濃陰覆蓋著的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可以讓人想像那五彩斑斕的景色充滿了多麼醇厚的詩意!在這裡,詩人融情入景,詩人的留戀之情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五節,詩人迷戀的感情達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要離別康橋而去了,想像自己撐著一杆長篙,向遠方草色深處漫溯,去尋他“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了。

  第六節,詩人的思路急轉,由幻想回到現實。想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不禁別情縷縷,離緒重重,消失了的夢竟無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別離的笙簫,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就連青草叢中的夏蟲似乎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往日歡愉的康橋,今晚也無語,一切的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而歸於寂然。“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將詩人靜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極致。

  第七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就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強調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溫柔情意。這裡,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淡淡的離情別緒,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給人以審美享受,原因在於它以美妙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人類共有的一種感情,即對失去的美好事物,人們總是充滿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