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複習提綱

《魚我所欲也》複習提綱

《魚我所欲也》複習提綱

  導語:《魚我所欲也》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x0d“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魚我所欲也》複習提綱

  一、基礎部分。

  1.原文及翻譯。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魚,是我所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寧願捨棄魚而選取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生命是我追求的;大義也是我追求的。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寧願捨棄生命而選取大義。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wéi)苟(gǒu)得也;

  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我追求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幹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亦我所惡(wù),所惡(wù)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bì)也。

  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厭惡的還有比死亡更可怕的,所以有些災禍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們所追求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凡是可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種不可用呢?

  使人之所惡(wù)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bì)患者何不為(wéi)也?

  假使人們所厭惡的沒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麼凡是可以躲避災禍的手段哪一種不可用呢?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bì)患而有不為(wéi)也。

  按照這種辦法就可以求得生存但卻有人不採用它,按照這種辦法就可以躲避災禍但卻有人不採納它。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wù)有甚於死者。

  因此,(人們)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可怕的。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僅僅賢能的人有這種思想,每個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丟掉它罷了。

  一簞(dān)食(shi),一豆羮(gēng),得之則生,弗(fú)得則死。

  一盤食物,一碗湯,得到它就可以生存,得不到它就會餓死。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飢餓的過路人也不會接受;

  蹴(cù)爾而與之,乞人不屑(xiè)也。

  用腳踢過去給他,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像萬鍾這種高位厚祿就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高位厚祿對於我又有什麼益處呢?

  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識窮乏者得(dé)我與(yú)?

  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

  鄉(xià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

  從前(為了“禮義”)寧願死也不接受(施捨),如今卻為了住宅的華麗而接受了它; 鄉(xià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qiè)之奉為(wéi)之;

  從前(為了“禮義”)寧願死也不接受(施捨),如今卻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它; 鄉(xià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所識窮乏者得(dé)我而為(wéi)之;

  從前(為了“禮義”)寧願死也不接受(施捨),如今卻為了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這種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種做法就叫做喪失了他的本性。

  2.書下註解。

  ①苟得:苟且取得。這裡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②患:禍患,災難。

  ③已:停止,放棄。

  ④如使:假如,假使。

  ⑤何不用也:什麼手段不可用呢?

  ⑥勿喪:不丟掉。

  ⑦蹴:用腳踢。

  ⑧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⑨萬鍾:高位厚祿。

  ⑩何加:有什麼益處。

  3.通假字。

  ①辯:通“辨”,辨別。

  ②得:通“德”,恩惠,感激。

  ③闢:通“避”,躲避。

  ④與:通“歟”,疑問語氣助詞,相當於“嗎”。

  ⑤鄉:通“向”,從前。

  二、經典問答題。

  1.用比喻論證提出論點的好處?

  答:生動形象地區別了“生”與“義”的價值高下,使說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便於讀者接受。

  2.本文如何論證中心論點?

  ①先採用舉例論證方法,舉“一簞食”“一豆羹”的例子,從正面論證了義的重要性; ②舉“萬鍾”的例子,從反面論證義的重要性;

  ③對比論證,把“一簞食”“一豆羹”和“萬鍾”對比;

  ④用“鄉”和“今”對比,論證捨生取義的`重要性。

  3.列舉“行道之人”“乞人”不食嗟來之食的例子的目的?

  答:說明行人乞人都可以為取義而捨生,一般人更應如此,以證明捨生取義的重要性,為下文舉例形成對比,說明見利忘義應該停止。

  4.文中體現“性本善”思想的語句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5.文中體現“人不能見利忘義”思想的語句(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6.文中與“不食嗟來之食”意思相同的句子是(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三、課外拓展題。

  1.符合“孟子思想”的事例:

  答: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拒絕高官厚祿,絕不降元。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抵抗元軍入侵,被捕後面對著元朝統治者的威逼利誘,大義凜然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他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和為正義獻身的精神是永遠值得後人學習的。

  2.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傳統和習慣是沿襲孟子的學說和思想的?

  答:公而忘私、無私奉獻、助人為樂、尊老愛幼、見義勇為、重義輕財。

  3.孟子的精神可以用他的一句話來體現:“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捨生取義的事例:

  ①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不受高官厚祿的誘惑,寧死不降元。

  ②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

  ③楊靖宇:堅決抗日,寧死不降日寇。

  關於捨生取義的詩句:

  ①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文天祥)

  ②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就義詩》——夏明翰)

  ③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陳毅)

  5.當今社會見利忘義的例子:

  答:劉青山、張子善是革命的功臣,他們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敗的危難之際能夠寧死不屈、捨生取義,立下了赫赫戰功。可他們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的宴安之時,卻經不住誘惑,不顧廉恥、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為了親朋謀取私利,違法亂紀,走上了人民的審判臺。

  6.孟子的“捨生取義”的論點與“哥們兒義氣”相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