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閱讀練習題及重點內容

《魚我所欲也》閱讀練習題及重點內容

《魚我所欲也》閱讀練習題及重點內容

  導語:《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戰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重點內容講解

  第一段:正好結合,層層深入,反覆論證義是人的本心,義重於生,應捨生取義。

  1.文中開頭以魚和熊掌設喻,以魚比喻生,以熊掌比喻義,得到結論是“舍魚而取熊掌” 由此得出結論“捨生而取義者也”。

  2.這樣開頭的作用:用設喻引出中心論點,吸引讀者的興趣。

  3.全文的中心論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用一個詞概括“捨生取義。”

  4.孟子認為能做到捨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又甚於死者。

  5.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指義,此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不義。

  6.在孟子看來,什麼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

  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7.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君能勿喪耳。”

  8.孟子主張“性善”論,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文中孟子也提出了類似觀點,即“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9.“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請搜尋古今這樣的“賢者”的言或行去印證孟子的觀點。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寧可死,也不向元軍投降。

  陳 毅——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冷對國民黨的槍,寧可倒下,也不屈服。

  朱自清——寧願餓死,也不願領取美國救濟糧。

  第二段:運用舉例論證說明義重於生,捨生取義,不失本心。

  1.文中與“嗟來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氣人不屑也。

  第三段:再舉例從反面說明功名利祿,使人見利忘義,失其本心。

  1.不辨禮義,接受萬鍾是為了: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2.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3.“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4.本文主要讚揚了什麼?批評了什麼?

  讚揚的是:捨生取義的人。

  批評的是:見利忘義的人。

  5.本文為了證明“捨生取義”的觀點,採用了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6.結合現實生活,給本文補充2個論據。

  事實論據:①文天祥寧死不向元軍投降,慷慨就義。

  ②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道理論據:①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陳毅: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7.本文出現的成語:捨生取義,嗟來之食。由此想到與本文觀點相關的孟子曾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本文主要闡述了“捨生取義”的道理,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你怎樣理解這個“ 義”字?

  能見義勇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做於國於民於人有益的事。社會上的哥們義氣是與小團體個人私利的江湖義氣。與本文“義”不同。

  9.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濟下“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一點什麼樣的啟示?請簡要談談。

  不矛盾,在市場經濟下也要講誠信,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10.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訂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於鬥爭”的字樣,對於這些,你是怎麼看待的?

  我的觀點: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當要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並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在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

  11.孟子認為“行道之人”不吃“嗟來之食”是“不失本心”的行為,但也有人並不贊同“行道之人”的做法,請談談你的看法。

  “嗟來之食”今泛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究竟如何對待“嗟來之食”,要視情況而定。如果接受這種施捨,不僅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而且嚴重損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對於這樣的施捨,當然應該是寧願餓死,也不接受。但有時接受“嗟來之食”,儲存了自己,雖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損害,但可更好的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此時不妨暫且忍辱負重。

  12.孟子是怎樣論述“捨生取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兩個觀點的?你能聯絡實際談談,對這兩個觀點的理解嗎?

  ①孟子主要透過擺事實(列舉正反兩方面的事例),講道理來論述這兩個觀點的。

  ②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生成仁”的觀點一直成為中華民族的最高道德標準。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捨生取義”不僅有其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這一觀點,仍符合新時代的道德要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觀點,不僅為歷史上無數事實所證明,也為當今無數事實所證明。因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不能成湎於舒適安樂的生活中,人人都要有憂患意識,這樣才能振作精神,奮發有為,否則就有國破家亡的危險。

  13.文中“所識窮乏者得我與”一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孟子親民愛民的民本思想,與此同時在孟子看來,即使是出於用之於民的目的也不能“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你認為其中道理是什麼?

  因為“義”的價值高於“生”,所以,即使出於用之於民的目的`,也不能放棄“義”的前提,用“不辯禮義之”之財來讓人苟且偷生,更何況是出於讓人“貧乏者”“得我”的個人目的。

  魚我所欲也閱讀題

  閱讀《魚我所欲也》和《萬事莫貴於義》,完成1-4題(15分)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選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萬事莫貴於義今謂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④以相殺,是貴義於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於義也”(選自《墨子》)

  【註釋】 ①予:給,送②子:你,代詞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話,即關係到正義與非正義的一句話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1)故患有所不闢也(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

  (3)今謂人曰( )(3)何故(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

  3.【甲】文運用比喻論證來闡明觀點,具體來說是用來闡述 的觀點;【乙】文論證層層深入,首先論證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腳珍貴,其次論證了,然後論證了生命不如義珍貴,最後強調了的中心論點(4分)

  4. 【甲】【乙】兩文都闡明瞭“義”的重要性,您認為“義”的內涵是什麼?今天還有堅持 的必要嗎?為什麼?(3分)

  答案

  1.患:禍患,災難 是:這、這樣 謂:對說 故:緣故、原因

  評分說明:每空1分,共4分

  2.(1)如果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採用的呢?

  (2)送給你天下,卻要你的性命,你願意這樣做嗎?

  評分說明:關鍵詞翻譯正確,語句通順,意同即可每小題2分,共4分

  3.舍魚而取熊掌 捨生取義 天下不如生命珍貴 萬事莫貴於義(一切事物沒有比正義更可貴)

  評分說明:每空1分

  4.“義”是正義,是有利於人民、民族、國家的大義(1分,答到“正義、大義”均可得1分)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堅持人民(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的原則,所以我們應該堅持。閱讀《魚我所欲也》和《萬事莫貴於義》,完成29-32題(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