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史學重在探尋規律、探討命運現代文閱讀附答案

史學重在探尋規律、探討命運現代文閱讀附答案

史學重在探尋規律、探討命運現代文閱讀附答案

  史學重在探尋規律、探討命運

  劉澤華

  自古以來,我國史學就強調“經世致用”。周初提出“夏鑑”“殷鑑”,其後又有“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以古為鑑,可知興替”“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等。概而言之,就是“以史明道”。道的含義很廣,要義有“道理”“道路”“知然否”等。這些精闢之論都隱含著我們所說的規律問題,規律問題也就是命運問題。史學的內容那麼多,如何探求命運問題呢?

  探討規律、命運問題,首先要敢於面對歷史的真實。歷史一去不復返,考古可以顯示部分本相,但多數靠歷史著作的記述來傳遞。由於作者立場、觀念的差別,歷史記述本身就有“真”“虛”“假”的問題,即“直書”“曲筆”“虛言”等差別。後人對歷史的認識,同樣因立場、觀念的差別,又加了一層“真”“虛”“假”。因此,歷史研究的首要之責是求歷史之“真”。誠如錢大昕所說:“史非一家之書,實千載之書,祛其疑,乃能堅其信,指其瑕,益以見其美。”求“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要有充分的才、學、識、德,還要敢於面對由於利益糾葛而出現的掩飾、扭曲歷史之“真”現象,因而還要有“膽”。只有揭示歷史之“真”,才有可能求規律、說命運。

  弄清歷史現象之“真”是探討規律、命運問題的第一步,進一步則是探求歷史內在的本質之真。本質不是羅列材料的直觀認識所能達到的,要靠抽象。比如歷史上的.租佃關係,把現象反映出來固然要下很大功夫,但其本質是什麼?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前,占主導地位的認識是地主對租佃者施“仁義”、養活了租佃者。蘇軾說:“民庶之家,置莊田,招佃客,本望租課,非行仁義。”從蘇軾的這段話可以看出,當時頗為流行的看法是地主家對佃戶行“仁義”,而

  蘇軾“本望租課”的看法是反潮流的,非常了不起。同時代的李元弼說的就與蘇軾相反:“佃戶勤強,便足

  衣食,全藉主家照顧。”呂陶說得更直接:“天下之自耕而食為天子之農者,十無二三;而食於富人而為之農者,蓋七八矣。”佃戶是“食於富人”的。儘管有思想家對惡劣的地主進行過撻伐,但主、佃是誰養活誰?多數人認為佃戶是被地主養活、靠地主而得生的。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認識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認定是地主剝削佃戶,而得出這一結論的理論依據是剩餘價值學說。馬克思主義剩餘價值學說把古今剝削規律的謎底基本說透了,這才真正揭示出歷史租佃關係內在的本質之真。

  司馬遷說的“通古今之變”,就是要探尋規律、探討命運。本質性連續就是規律,而不論現象有怎樣的變化和變形。如何做到“通古今之變”?比如,當前我們常聽到關於社會不公的聲音。如何認識和對待社會不公問題,需要歷史地考量。30多年的改革開放帶來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快速發展不可避免地使許多歷史中的問題更加凸顯,這些問題也關涉規律和命運。其實,像社會不公這類問題有更深層的歷史原因,需要史學參與解析。勇於面對現實的史學應該能夠提出可資參考的解決方法,但實際上我們的史學還沒有頂上來,功能還亟待全面發揮。

  托克維爾說過:“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當今時代,我們面臨很多有關民族和人類命運的問題,史學應該走到前臺來。

  1.下列關於“史學如何探求命運問題”,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要注意歷史記敘有真有假,因為不同的立場、觀念影響人們能否“真實”地記敘歷史事實和能否“真實”地解讀歷史內涵。

  B.要敢於面對歷史的“真”,即既要有充分的才、學、識、德,還要敢於面對由於利益糾葛而出現的掩飾、扭曲歷史的行為。

  C.要對歷史材料進行抽象,探求歷史內在的本質,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指導。

  D.史學探求的意義在於以古為鑑,經世致用,為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資參考的解決方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歷史著作的記述本身就有“直書”“曲筆”“虛言”等差別,所以不可信。

  B.後人因對歷史的認識有立場、觀念的差別,故求“真”是不容易的事。

  C.只有弄清歷史現象之“真”,才有可能探尋歷史規律、

  探討歷史命運。

  D.有時,人們會由於利益糾葛而掩飾、扭曲歷史,不敢面對歷史的真實。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周初提出“夏鑑”“殷鑑”,其後又有“以古為鑑,可知興替”等“以史明道”的論述,說明我國史學自古以來就強調“經世致用”。

  B.蘇軾對歷史上租佃關係的認識和呂陶一樣,認為地主家對佃戶行仁義,他們出於利益糾葛而掩飾、扭曲歷史之真。

  C.不論歷史還是現實,發展變化都是有規律的,司馬遷說的“通古今之變”,就是要探尋規律、探討命運。

  D.作者認為史學研究不應停留弄清歷史現象之“真”,應該面對現實,幫助解決對當今面臨的現實問題。

  答案:

  1.(3分)C(必須用說得太絕對。作者舉剩餘價值學說為例是為了證明“進一步則是探求歷史內在的本質之真”)

  2.(3分)A(“直書”還是可以相信的)

  3.(3分)B(蘇軾對歷史上租佃關係的認識和呂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