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經> 淨土五經一論:心經

淨土五經一論:心經

淨土五經一論:心經

  《心經》總綱就是三個字,一句話。三個字就是“空、不、無”;一句話就是“不可得,無所有,畢竟空”。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附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阿彌陀,在梵文是“無量光”、“無量壽”之意思。觀世音、大勢至為阿彌陀佛之左右輔,以《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加入成為《淨土五經》,餘認為加入《心經》就是條條道路通正道而行“無我空性”,決定看破、放下,解脫自在,佛是無四相,空五蘊,所以佛者空也,無也,覺也。

  這部般若心經,在我們中國佛經流通方面,可說是風行天下,持誦者多。心經要旨在八字經題,深入經旨,即在以智慧解脫眾生無明,以智慧荷擔如來正經,雖然言簡文略,只有260多個字,但是含義卻極廣博而精深。它在一代聖教中的地位,是一部很重要而負有聲望的經典;六百卷般若經的當中,其最簡括切要,妙用無窮,它是給一切眾生,打破迷情妄執,啟示解脫法門;處處即色明空,層層破妄顯真,乃至廣闡諸法皆空之理,從破世間有情的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無常,苦、空、無我,一直空到出世間的無智無得。因為空得這麼徹底,所以能夠不取一切相,以其不取一切相,所以能夠即見實相。實相者,即是我們個個本具的真心!迷了它便為眾生,悟了它即是諸佛菩薩;迷則生死無盡,悟則究竟解脫。《大智度論》五曰:“觀五蘊無我無我所,是名為空,知一切諸法實相,所謂畢竟空。是名空,是名空三昧”。佛在《楞嚴經》所教的修法是漸次空蘊。

  《心經》總綱就是三個字,一句話。三個字就是“空、不、無”;一句話就是“不可得,無所有,畢竟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從因緣生法幻相,就可以見它的本法,理體,這就是“空”。從空性的`理所顯現象,就是因緣生性的“色”。色為色蘊,謂有四大五根等之一切形質。此色蘊為因緣所生之法,無有實性,則是色無異於空。此實性雖空,然因緣所會之處有色相,是空無異於色。然則自實性言,為色即是空(名之為真諦)自因緣言,則為空即是色(謂之俗諦)而皆即是示有空不二,即歸於中道之一實諦。學到佛所證得的妙有真空,真空妙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這才究竟。

  般若是發掘實相,解脫生死的一種最完善的工具和方法!我們不想求證實相,解脫生死則罷,如果要的話,那就不得不從這部聖典裡去努力進取的了!《大智度論》六曰“因緣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說中道”。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講空性時叫觀自在菩薩,講慈悲時叫觀世音菩薩,因為得無我空性,所以才能觀自在。有關《心經》的導讀,請參閱餘著《佛學教理感悟》一書264-299頁。《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或餘著《金剛經心經之緣》一書81—161頁,《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本書因篇幅有限,故此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