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天湯包味更美散文
菊瘦蟹肥,菊花盛開的金秋時節去龍袍吃蟹黃湯包,那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可是在這雪花飄飄的數九寒天去吃蟹黃湯包,你聽說過嗎?說真的,我也是第一次聽講。當幾個吃貨朋友向我炫耀那口味多美時,我還真有點不相信。為了證明他們此言不虛,告訴我就在龍袍街道中心轉盤向西幾十米的潔雅酒店,老闆姓楊。潔雅酒店我並不陌生,在幾屆海峽兩岸農展會上和江北農展會上見過他家的湯包,是現場製作。可惜每次人太多,怕排隊,終是沒能品嚐過。記得老闆娘乾淨利落,慈眉善目,笑眯眯的招呼客人,參加農展會的都喊她楊嫂子。
經不住《六合美食特產旅遊文化》QQ群的群友慫恿,在冬至後的第一個星期天晚上,我們來個AA制,去品嚐了一次冬天裡的蟹黃湯包。到的時候,華燈初上,潔雅酒店燈火輝煌,人頭攢動,楊嫂子客氣的和我們打招呼。我上前套近乎,說在幾次農展會上見過她,臺灣客人都誇她家的湯包好吃。她笑眯眯的說也看我眼熟。我問她這湯包節都下來好幾個月了,怎麼還在做湯包?她笑著說,沒辦法,忙了幾個月,也想歇歇,可歇不下來,天天有客人來,好多是南京的,大老遠跑來,總不能叫人家失望吧?我問她這冬天裡的湯包和秋天裡的在口味、製作上有什麼區別?她一臉茫然,說沒區別呀!我有點不相信,提出到後面製作間看看,她爽快的答應了。進了操作間我樂了,原來正在捏包子的大師傅我認識,是六合官方旅遊網站上龍袍湯包的形象代言人,有他端著剛出籠包子的大照片。他是楊嫂子的兒子,他可厲害了!是楊家湯包的正宗傳人,至於是第幾代,他自己也不清楚,反正他爺爺的爺爺就做湯包了。他還有一張江蘇省烹飪大師證書,那證書可是寶貝,通六合沒幾張。我建議他摘下口罩和我們聊幾句,演示一下從擀皮、包餡到捏菊花皺褶幾道工序,並作簡單介紹。
他靦腆地笑著答應了。這可樂壞了我們一幫吃貨,個個掏出手機來拍照。就在我們忘情地拍照時,前面兩個美女大呼小叫的喊菜都上了,包子也上來了,只好悻悻的和楊師傅告別,本來打算和他合影的事也忘了,只能下次去補拍。面對著一桌子菜餚,儘管我們一個個飢腸轆轆,但沒有一個人動筷子,不約而同的用手機拍照。真是太美了!這哪裡是菜呀?簡直是藝術品!白瓷碗裡的魚圓子像白玉做的一般;金黃色的蒸雞蛋隱隱露出一顆顆紅色的蟹黃和綠色的蔥末,是那麼的斑斕;那碗蟹黃豆腐,白的豆腐,紅的蟹黃,綠的青菜,金色的蟹油,真是美輪美奐;還有那排列整齊的香腸、晶瑩潔白的.荸薺、像上過蠟的魚香肉絲、琥珀一般的拉絲蘋果,還有一盤紅燒鱖魚,那可是地道的江鱖!當然主角是桌子中間的那兩籠湯包,一揭開蓋子,熱氣騰騰地冒上來,是那麼的勻稱、剔透,薄薄的皮像紙一般,彷彿一碰就會碰破,菊花瓣一樣的皺褶簇擁著紅紅的蟹黃,仔細看時,蟹黃上一顆顆蟹油珠在燈光下熠熠生輝!不知道是誰提議拿瓶開水來漱漱口吧!我們一個個像美食家那樣,漱口後正襟危坐慢慢地咀嚼。一桌人沒一個說話,都靜靜地用心來品嚐這一道道美食!還別說,這冬天裡的蟹黃和別的季節就是不一樣,當牙齒與蟹黃接觸時,我有吃鹹鴨蛋蛋黃的那種感覺,沙沙的,緊緊的,是那麼的瓷實,這樣的感覺在後來吃整隻螃蟹的蟹黃時更為明顯。在我寫這篇短文時,依舊能回味到那個感覺,當然齒頰間也迴盪著湯包的鮮美味道!如果要問我這冬天裡的蟹黃湯包和秋天究竟有什麼不同?我的理解是,萬物皆應秋收冬藏之法則,冬天的蟹黃湯包味道不像秋天裡那樣誇張、喧鬧,而是更深、更醇、更內斂、更耐回味!此外還多了一份年味,像前面提到的香腸,後來上來的乾絲蒸鹹肉、殺豬菜,那都是過年的味道,籠罩著年味吃湯包,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真希望下一場大雪,雪天裡去潔雅吃蟹黃湯包,那是多美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