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勸學> 關於勸學教案7篇

勸學教案

關於勸學教案7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勸學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以誦讀培養語感,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標:認識“學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學設想

  我們教文言文,目的不在於寫作,而在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既如此,什麼是學生閱讀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代語,也不是能對文言語句作細緻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詞典、會意而後懂。有時進行點翻譯練習或語法分析不過是達到讀懂的一種輔助性手段。

  教授《勸學》,我擬以“讀”為基調,即朗讀、誦讀、背誦。

  當然,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說,在“讀”的過程中,

  老師應該知道他們掃清字詞句的閱讀障礙,

  引導他們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這對誦讀課文、理解課文、背誦課文,提高閱讀鑑賞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幫助。

  針對這樣的教學目的,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誦讀課文(感性認知)、探究課文(理性認知)、背誦課文(能力昇華)。

  1、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樹立為發展學生能力、智力而教學的觀念,堅持誦讀教學。

  教學難點是:在誦讀中落實本文的文言語法知識教學。在誦讀中滲透正字正音、辨詞析句、層次疏理、文意理解、語言鑑賞等多項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

  2、教學方法

  本文采用誦讀教法、討論交流法。

  誦讀要多次進行,開始照課本朗讀,要求字音無誤,節奏鮮明,讀得順暢;

  繼此再讀,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能大體成誦;

  最後,經過分析、思考,要求領悟文章的基本內容,達到熟練地背誦全文。這種誦讀式的教學,跟先前書塾的死記硬背是有著實質上的區別的。

  為了使誦讀收到實效,首先要善於根據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的一些特點,啟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自覺誦讀的要求;其次,在誦讀練習過程中發現難點時,要指示學生運用各種記憶的因素去解決它們,毫不動搖地要堅持做到當堂成誦。

  誦讀練習可以分段、分層地進行,但最後一定要連貫地背誦全文。

  3、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誦讀課文、探究課文、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整理、歸納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識(實詞、虛詞、句式)。

勸學教案 篇2

  一、 匯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古樂府詩《長歌行》 :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於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裡,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 況 , 字 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孔孟之後最著名的儒家學者,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學識淵博,重實踐,具有一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三、研習課文

  1、 首先,聽教師範讀一遍,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2、 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3、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正音及強調某些句子的句讀。 4、 這篇文言文較淺顯,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結合註釋看能否讀懂文章內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詞、句先圈出來,過會兒提出來集體解答。 辨析字音

  (學生根據導學案中的字音,上講臺寫出答案)

  木直中(zhng)繩 輮(róu )以為輪 雖有(yu )槁(g?o)暴(pù) .....金就礪( lì)則利 參省(c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無過....

  須臾(xū)(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輿( yú )馬 生(xìng )非異 跬( kuǐ)步 ...

  騏驥( qí )(jì)駑馬( nú ) 鍥(qiè)而不捨....

  朽木不折( zhé ) 鏤 ( lu )螯( áo ) 蛇鱔( shàn ) ....

  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智慧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有”通“又”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4.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輮”通“煣”,使彎曲

  5、研習第一、二段:展開 學--議--評--練

  步驟:齊讀一二段後,由學生自主合作,結合註釋疏通兩段文意,並由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如解決不了,老師適當引導。 如果學生沒提出疑問,那麼就提問學生,相關文言知識點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教師作補充歸納,擴充套件延伸,同時利用練習鞏固提升。

勸學教案 篇3

  知識目標:

  1. 瞭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 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 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德育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新課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鍥而不捨”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麼呢?和學習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學生看課本注①,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後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範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下劃線字注音,並註明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2)吾嘗跂而望矣( )

  (3)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

  (4)其曲中規( )

  (5)雖有槁暴( )( )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7)君子生非異也( )

  明確:(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後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並且“學”後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透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後,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結合完成“思考和練習一”,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

  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1.檢查背誦

  2.整理、歸納文中重要文言知識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列出要歸納的專案,小組內相互交流、補充,教師投影提示強調,其中難句理解、特殊句式等應讓學生動手翻譯,以訓練其翻譯技能。

  A.字詞解釋

  (1)通假字(結合“思考和練習”二)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生非異也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一詞多義(結合“思考和練習”二)

  B.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註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於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麼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點撥:“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人的智慧、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3)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麼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點撥: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了學習的作用。

  (4)“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並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藉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5)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恆,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

  4.鑑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比喻的有關知識,明確比喻的表達效果。引入對本文論證藝術的最大特點——採用大量的比喻進行說理的藝術特色的鑑賞。

  點撥: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覆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後正,有時先正後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闢、筆勢雄健的特點。(引導學生透過誦讀體會這一特點)

  指導學生齊背課文,進一步體味本文的語言特點和論證藝術。

  5.小結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於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

  關鍵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彷彿信手拈來的通俗明瞭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的。

  教案點評: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學習本課首先要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再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最後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案示例二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讓學生熟讀課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翻譯全文,理解文意。?

  步驟與方法:?

  1.看“預習提示”,自讀課文,讀準字音,初步瞭解課文。

  2.教師出示應掌握的實詞和虛詞,讓學生默讀課文,對照註釋弄明白。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集體解答。

  3.同桌輪流口譯課文。翻譯不準確的,對方應指出來加以糾正或共同討論;二人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集體解決。

  4.教師提問幾個重、難點的語句,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5.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師:同學們,荀況特別強調教育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勸學》就闡明瞭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請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生:“學不可以已。”

  (板書:學不可以已)

  師:請同學們齊背第一自然段。?

  (生集體背誦)

  師:請問本段論述了什麼內容?

  生:論述了學習的意義。

  師:運用什麼方法論述的?

  生:比喻。

  師:很好。本文作者運用了5個比喻,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者以青出於藍、冰寒於水兩個比喻,說明了什麼道理?

  (板書:青出於藍,冰寒於水)

  生: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過程會發生變化。

  師: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發展。

  師:對。作者又以“直木為輪”為喻,說明什麼道理呢?

  (板書:直木為輪)

  生:說明事物可以後天改造。

  師:對。誰能說得更全面、更具體些?

  生:比喻說明人的資質可以透過學習來改變,而且一旦提高和發展了,就不會回覆到原來的狀態,即人若不斷地學習下去,會發生質的變化。

  師:很好。“金就礪”“木受繩”兩個比喻引出什麼結論?

  (板書:金就礪、木受繩)

  生:“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板書:知明而行無過)

  師:此句與本段哪句相照應?

  生:“學不可以已。”

  師:對。荀子提出人性本惡的思想,認為只有用教育來陶冶,用禮法來約束,才能把這種生而具有的“惡”轉變為“善”。這裡作者運用5個比喻闡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是人發展的過程,如果不停止地學習,人的知識、才能、品德會不斷地增進、提高,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界。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先請一名學生背誦第二自然段。?

  師:很好。同學們思考一下本段寫了幾層內容?

  生:分三層。第1句為第一層,第2、3句為第二層,第4句為第三層。

  師:對。第一層闡明什麼內容?

  生: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師:對。第二層與第三層是什麼關係?

  生:分總關係。

  師:對。第二層是具體闡述“假於物”的重要,第三得出結論:“君子善假於物”。聯絡前文思考“善假於物的”“物”暗指什麼?

  生:學習。

  師:對。由此看來,第二層用什麼方法闡述學習的重要性?

  生:比喻。

  師:用哪幾個比喻?

  生: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

  (板書: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善假於物)

  師: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在寫法上最大的特點是運用大量的比喻,從各個方面對中心論點加以闡釋,使論點既鮮明又生動。?

  師:請同學們齊背第三段。?

  學生集體背誦。?

  師:本段主要論述什麼問題?分幾層?

  生:這段主要論述學習態度。分三層:第一層,從“積土成山”到“金石可鏤”,闡述要有持之以恆的態度;第三層,從“蚓無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闡述學習要專心。

  (板書:學習態度—積累、恆心、專心)

  師:很好。作者是用什麼方法論述問題的?

  生:比喻。

  師:每一層的兩個比喻句是什麼關係?

  生:對比關係。

  師:對。本段的三層內容都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

  生:使中心論點更生動、更鮮明,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師:很好。請同學們拿出紙來,按要求作練習。要求:每人寫一個比喻句闡述知識的重要性,比喻要恰當。

  (學生動筆寫,5分鐘)。

  師:請同學們交流一下,哪位同學先說一說?

  生:知識如血液一樣寶貴。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了知識就會枯竭。

  師:比喻貼切嗎?(學生答:“貼切。”)

  生:空虛的頭腦若以知識來充實,猶如雨水澆灌著乾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復生氣。

  師:很好。?

  生:知識是生活的明燈,沒有知識的生活,猶如在黑暗中的遠征。

  師:好。?

  生:沒有知識的頭腦,像不長谷物的荒地。

  師:他從反面設喻,也很好。

  生:沒有知識的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東搖西晃,虛度年華。

  師:請同學們推敲一下是否貼切。?

  生:不貼切。“斷線的風箏,東搖西晃”主要是說無明確的飛行方向,與“沒有知識”無相似之處。

  師:若將本體改動一下,就是一個很好的比喻句,請你改一下。?

  生:將“知識”改為“志向”。

  師:對。改為“志向”“目標”“理想”等,就是個很生動貼切的比喻。好的比喻必須符合合理、生動、新穎的要求。?

  師:再請同學們運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學習要勤奮或謙虛。

  (學生寫,6分鐘)

  師:請同學們先分成幾個小組交流一下,寫得好的向全班同學推薦一下。

  師:哪些同學寫得不錯,請組長推薦一下。

  生:謙虛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鷹,知道天高地闊、學海無涯,因而刻苦好學,永不自滿;驕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為天空只有井口那麼大,因而淺嘗輒止、夜郎自大。

  師:好。這是以對比設喻闡述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生:勤奮的人,像一顆明珠,無時不刻不放出光芒;而懶惰的人,像生了鏽的鐵,毫無用處。

  師:不錯。這是以對比設喻闡述要有勤奮的學習態度。?

  三、作業 :

  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議論文,論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適當運用比喻論證法。

勸學教案 篇4

  第三單元 勸學

  勸學

  教學目標:

  1、透過《勸學》這首古詩的學習,體會讀書、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初步理解詩意。

  3、在識字、寫字過程中,進一步鞏固識字與寫字的方法。

  4、認識10個生字,會寫“更、書、勸、學、首、遲、發”7個生字,掌握一個新部首。

  教學重點:

  1、認識10個要求會認的字,會寫7個要求會寫的字。學會新部首。

  2、在識字、寫字過程中,進一步鞏固識字與寫字的方法。

  教學準備:

  1、關於讀書、學習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片。

  3、學生提前查閱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以及顏真卿的資料。

  第一課時(4--1)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同學們,大家進入學校,每天都在讀書、學習,大家知道關於讀書、學習的名人名言嗎?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師也找到了一些這們的名人名言。出示:學而不厭;天才出於勤奮;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後人,要從少立志讀書自強、勤奮刻苦、珍惜時間,不能虛度過光陰,否則到老的時候會後悔的。今天我們要學習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寫的一首詩《勸學》。顏真卿這個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學能根據自己查到的資料給大家介紹一下?

  學過書法的同學都知道,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書法家,他創造的書法具有雄偉剛勁、大氣磅礴的獨特風格,被稱為顏體。但是大家也許不知道,他所有的這些成績都來自於他從少的勤奮好學,後來他把自己的學習經歷和體會寫了出來,為後人留下《勸學》這首詩。

  二、朗讀古詩,初步體會詩意。

  1、教師示範讀詩,詩的節奏為: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2、教師領讀。

  3、學生自由讀詩。

  4、個別學生讀詩,教師糾正字音。

  5、學生齊讀古詩。

  6、學生自由讀詩,同時找出要求會寫的字。

  三、在文字中學習要求會寫的字。

  1、學習“勸”:“勸”有兩個意思,一是拿道理說服人,使人聽從,如“勸告”;二是鼓勵,如“勸學”。誰知道“勸”字在詩有是哪個意思?

  2、學習“學”:朗讀詩的前兩句。

  3、學習“更”:指導發音。

  4、學習“書”:前兩句詩的意思是晚上要挑燈夜讀,早上雞叫就要起訂讀書。

  5、學習“發”:“發”是多音字。

  6、學習“首”。

  7、學習“遲”:後兩名詩的意思是有的人青少年時期不勤奮,等到白頭時再想學習,恐怕已經晚了。

  8、認讀要求會認的字:學習“燈”“讀”“勤”“悔”。

  四、再讀古詩,感情詩意。

  詩的`用意是勉勵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虛度光陰。

  五、背誦古詩。

  六、鞏固生字

  1、送字寶寶回家。將詩文抄在黑板上,學生將生字卡片貼到正確的位置。

  2、多音字練習。

  3、字理識字練習。

  出示“道”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練習講述。

  七、課後作業

  熟練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4--2)

  三、認讀生字卡片

  四、指導書寫

  可按字形結構分類。

  五、課後練習

  1、讀一讀。

  生自由讀、開火車讀。學生選擇喜歡的詞語說一句話。體會背景圖的作用:小蜜蜂非常勤勞,我們要向它們學習。

  2、寫一寫。指導學生把這些詞寫在虛宮格里,寫美觀。

  3、背一背。指導學生熟練背誦《惜時》和三句名言,不必強調理解詩意。

  六、課後作業。

  1、書寫生字。

  2、書寫詞語:勸學、頭髮、學生、遲早、首長。

  教學反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瞭解了古詩所描繪的意思,認識了10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學會了“首”的字理。

  鼕鼕寫字

  教學目標:

  1、體會文中鼕鼕後來說話的含義,體會怎樣才能寫好字,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相關詞語。

  3、認識12個生字、1個部首、會寫8個生字。

  4、喚起表達慾望,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學重點:

  1、認識12個要求會認的字,會寫8個要求會寫的字。

  2、讓學生明白怎樣才能寫好字,激起學生養成良好書寫習慣的慾望。

  第一課時(4--3)

  一、問題匯入,激發學習情趣

  1、有一個叫鼕鼕的小朋友練習寫字,可是怎麼也寫不好。後來,他終於能寫出好看的寫了,大家想知道為什麼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小短文《鼕鼕寫字》。

  2、出示課題《鼕鼕寫字》。

  3、領讀課題,強調第二個“冬”字讀輕聲。

  4、讀到《鼕鼕寫字》這個題目時,你想到了什麼?老師想到了跟大家剛入學時寫的字相比,現在大家寫的字真是有了很大的進步!

  5、出示作業比較。

  6、大家入學已經很長時間了,每個人寫都有了進步。大家想知道鼕鼕是怎麼寫好字的嗎?接下來就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聽老師讀課文,邊聽邊把自己不認識的字找出來。

  二、朗讀課文,體會課文表達的意思,隨文學字。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學生個別讀。

  2、指導學生讀出重音。

  3、朗讀第一段,找出鼕鼕說話的句子。

  4、大家是怎麼找到的?有什麼竅門嗎?

  5、原來竅門就是小小的引號。

  6、讀完了第一自然段,你能找出鼕鼕認為自己寫不好字的原因嗎?

  7、朗讀第二段,這回鼕鼕找到自己寫不好字的真正原因了嗎?是什麼?後來他為什麼能寫好字了呢?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回答問題,並引導學生把問題回答完整:因為姐姐教了他正確的姿勢,從此他改掉了以前的壞毛病,所以他寫的字越來越漂亮了。

  8、討論:你認為怎樣才能把字寫漂亮呢?

  姿勢正確:要做到“三個一”

  寫字要認真。

  三、練習

  1、小組比賽分角色朗讀課文。

  2、填量詞練習。

  3、補充成語練習。

  4、形近字組詞。

  第二課時(4--4)

  一、複習

  1、認讀生字卡片。

  2、有感情朗讀課文。

  二、指導書寫

  1、複習部首,書寫“對”字。

  2、指導書寫“樣、認、體”這幾個左右結構的字,總結出左窄右大特點。

  3、教會學生一個新部首,指導書寫“筆”字,注意上小下大的特點。

  4、指導書寫半包圍結構的“道”字。

  三、練習

  1、“又”“尺”在下面字中有什麼變化?寫一寫。

  有些獨體字在做偏旁、部件後便發生變化,如“又”“尺”的捺變點。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變化嗎?

  2、讀一讀,寫一寫。照樣子書寫,要求正確、美觀。

  3、寫一寫。把剛入學時寫的字和現在的字比一比,透過變化感受自己在學習上收穫的進步,激發學生進一步努力學習的慾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四、課後作業

  1、書寫要求會寫的字。

  2、準備寫好比賽的作品。

  教學反思:能正確朗讀課文,初步感悟了課文的大意,生字書寫較漂亮;筆畫記憶不夠準確;加強指導和書寫。

  小貓釣魚

  教學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學會兩個新部首。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讓學生續編故事,培養口語表達能力。

  4、透過童話故事中小貓的經歷懂得:做任何事都應該認認真真,專心致志,三心二意必將一事無成。

  教學重點:

  理解貓媽媽批評教育小花貓的話。

  教學難點:

  學生能透過對文章的學習懂得做事要專心致志的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

  第一課時(4--5)

  一、匯入

  1、出示課件上的圖片:一條魚、一隻貓。看圖說話。

  2、匯入:同學們,看老師手中的字卡,你能借助拼音認出這個字嗎?認讀這個字,你能用“釣”字和黑板上的字或片語詞嗎?或者說一句話?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小貓釣魚》的故事嗎!

  二、用幻燈展示出課題《小貓釣魚》

  三、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

  提出下列要求:

  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多讀幾遍。

  注意帶有“一”的詞中“一”的聲調變化,注意多音字“著”的讀音。

  標出自然段。

  找出文章中除了小貓、貓媽媽和魚之外的小動物,在字的下邊點上圓點。

  畫出貓媽媽對小花貓說的話。

  2、指名讀課文。

  3、齊讀課文。

  四、理解課文

  1、圖中畫的都有誰?他們在幹什麼?與哪一自然段的內容相對應?

  2、同學們,大家看到這是什麼啊?大家看到的這隻蜻蜓很漂亮,大家都很喜歡,那麼小貓看到蜻蜓了嗎?誰能找到這段文字來讀一讀呢?

  3、這幅畫中的誰又去幹什麼了?與哪一自然段內容相對應?這次小貓是怎樣去捉蝴蝶的呢?出示“雙”字卡片,請學生觀察字形交猜測讀音,因為這個左右結構的字兩邊是相同的,都是“又”字,只是左邊的捺變成了捺點。讓學生觀察字形,在教師的分析基礎上自己體會理解字意。學寫“雙”字,強調字音是捲舌音。指導書寫,組詞造句。

  4、同學們,小貓在撲打蜻蜓和捉蝴蝶之後又做了什麼呢?誰能找到文章中的這個段落是哪一段?全班齊讀。誰能到講臺前,來表演一下小貓看到了一群麻雀之後的動作?誰能用一個字來表述這個動作?出示字卡並學習。說說,你是透過什麼方法來學習這個字的?指導書字。

  5、同學們,小貓釣到魚了嗎?他高興嗎?說了什麼?你能從文章中找出來讀一讀嗎?“小貓的盆子裡還是空空的。”說明小貓沒有釣到魚。教師講解“空”字的書寫及部首。小貓不高興了,他“生氣”了。讓學生做一個生氣的表情給自己的同桌看。學習“氣”字並指導書寫,誰能來試著讀一讀小貓的話呢?要讓我們感受到小貓此刻的心情。

  6、小貓不只生氣,還有些著急,看著媽媽釣了一大盆魚,小貓不禁要問:為什麼自己沒有釣到一條魚呢?同學們,大家能告訴小貓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不要三心二意,只有一心一意專心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好。同學們從小就要養成做事認真、專心致志的好習慣。

  五、課後作業

  1、熟讀課文。

  2、用自己的話把《小貓釣魚》的故事講給自己的爸爸媽媽聽,並告訴他們自己懂得了什麼道理。

  3、作業本書寫生字。

  4、想一想:如果小貓又和媽媽去釣魚,這次他會怎麼做?

  第二課時(4--6)

  一、表達訓練:根據圖片提示講述《小貓釣魚》的故事。

  二、學習生字。

  1、複習生字。

  2、學習新的生字。

  以“這四個生字可以組成兩個詞語”激發學生的興趣,“半條立”。講解四個字並指導書寫,參考基礎知識中的相關資料。

  3、遊戲“小貓釣魚”。

  4、根據書後練習題“讀一讀”開展讀詞語遊戲。

  三、選詞填空。

  四、“讀一讀、說一說”

  三個時間副詞“連忙、馬上、立刻”,課件出示相關詞句,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表演,體會它們在表達上的作用。將句子補充完整。

  五、課後題“讀一讀,再說說信的意思”

  讓學生透過圖畫,引導學生想象,猜測三幅圖說了什麼,激發學生興趣,教師領讀,透過這首兒歌的朗讀,讓學生領悟學習的重要性,激發識字的慾望。

  六、故事會

  1、續編故事:一天,貓媽媽又帶著小貓去河邊釣魚。這次,蜻蜓、蝴蝶、麻雀又飛到了小貓的身邊,大家猜,這次小貓會釣到魚嗎?

  你是怎樣專心做一件事的,講給大家聽聽好嗎?

  教學反思:能正確朗讀課文,初步感悟了課文的大意,生字書寫較漂亮;筆畫記憶不夠準確;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瞭解課文的寓意。

  分組傳話(4--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知什麼是傳話遊戲,傳話時要認真聽,記住別人說話的內容,口齒清楚地把話傳給別人。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習慣和與人口語交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感知準確傳話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聽說習慣。

  教學重點

  透過傳話遊戲,知道怎樣準確傳話,培養良好的聽說習慣及口語交際能力。

  教學難點

  準確傳話,培養良好的聽說習慣及口語交際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詞語、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師:老師有一點兒事,先出去一會兒,同學們,很對不起。

  (一名老師敲門進入)問:你們的老師在嗎?(生:不在)

  師:請轉告張老師,明天有客人來參觀,請她提前做好準備。(教師出去,師推門進入,學生紛紛舉手)

  師:剛才有點事,耽誤同學們上課了,你們有什麼事嗎?(幾個學生把事情說清楚)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類似這樣的事,怎樣把別人的意思準確無誤地傳達下去呢?你們一定很想知道,今天我們就透過“傳話遊戲”來揭開這個疑問。(板書)

  [由學生的實際生活匯入新課,引起學生說話的慾望,同時注重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意識、能力和習慣,使口語交際真正為實際生活服務。]

  二、看圖感知遊戲內涵

  1.什麼是傳話遊戲呢?同學們先看看螢幕,認真想一想,說一說,你看懂了什麼。(課件動畫演示:學生做傳話遊戲的情景)

  [一年級的孩子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強,由直觀形象的動畫展示,使抽象、難於理解的“傳話遊戲”變得直觀、易於理解。]

  2.傳話遊戲真有意思,我們也進行傳話遊戲,好不好?既然是傳話遊戲,首先我們要宣佈遊戲規則。(課件出示遊戲規則)

  (1)認真傾聽。(2)牢牢記住。(3)吐字清楚。(4)互不干擾。

  3.同學們自己讀一讀,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準。

  三、在遊戲操作中明理

  (一)第一輪遊戲

  1.教師準備幾組易混的詞,如:烏雲、烏鴉、烏賊等,分組傳下去。

  2.評出優勝小組。

  3.師:怎樣才能把別人的意思準確無誤地傳下去呢?結合自己小組的比賽結果,以小組為單位,大家研究研究,可以向優勝組請教,也可以向老師請教。

  4.總結要領:聽得準,記得牢,說得清。(師板書)

  (二)第二輪遊戲

  1.教師準備簡單的句子,如飯後要洗手;認真聽別人講話是有禮貌的孩子;跳繩能夠鍛鍊身體;下課了,我們要做安全遊戲等等,分組傳下去。

  2.評出優勝小組。

  [遊戲的過程由簡單到複雜,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由兩個詞到多個字的句子,傳話的難度加大,也使學生的聽說能力逐步提高,使學生自始至終都處於興奮之中。由實踐引導學生總結要領,使理論更易於學生接受、理解。]

  (三)第三輪遊戲

  1.看圖說一句話。(課件準備幾幅畫,讓每組的一名學生到計算機前來操作,給出五幅圖,讓學生選擇一幅,用一句話概括圖意,然後再傳下去。)

  2.評出優勝組。

  [由單純的文字傳遞到看圖說一句話,不僅使學生的聽說能力得到培養,而且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鍛鍊,使口語交際教學與語文教學密切相連,互相融合,不單純為了交際而說話,不單純為了學習而表達。]

勸學教案 篇5

  課前準備:

  學生讀兩遍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①解決字音問題,②完成初步翻譯,寫在紙上,上課備用。

  學習目標:

  1.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文章。

  教學過程:

  一.匯入揭標

  中國的教育源遠流長,從孔孟到老師,都是教育的實踐者。先賢的風範與成就我們只有敬仰,但是我想,作為教育者,我們都有著共同的心願,就是勸勉學習、鼓舞精神。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勸學》所倡導的。

  (板書課題及作者)

  這節課,我們要完成以上目標:1.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文章。

  二.理思路、背誦

  1.要完成目標,我們從朗讀開始。請大家齊讀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糾正字音,強調通假字和音隨意轉。)

  2.請大家再讀第一二段。

  我仔細看了大家的翻譯,總體很好,有一些小問題我們需要再注意些。比如第二段的“於”(強調一詞多義)

  這篇文章是議論文,第一段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第二段進一步論述,提出了第一個分論點:學習的意義。為了論述清楚,作者列舉了哪些事物?

  (板書

  學不可以已{青→藍 冰→水 博學

  木、金 參省 )

  這幾個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們共同論證了學習是成為君子的必要條件。本來是空泛的道理,作者以五個身邊常見的事物為喻,生動形象的把道理講得既透徹又深刻,這種論證方法叫做——比喻論證。(幻燈出示)這也是《勸學》這篇文章最顯著的特點。

  請大家試背第一二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說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3.很好,我們來看第三段。先來讀一遍。

  (提問“彰”“水”“絕”的意思。)

  這一段論述的是學習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來做比呢?

  (板書

  思不如學{(望不如登高)——反

  登高 順風 正 假於物

  輿馬 舟楫 )

  這幾個事例正反結合,論證了要成為君子,要善於藉助外物,而這個外物,是學習。緊扣題目和中心論點,筆力老到,論證謹嚴。

  請大家試背第三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說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4.很流暢,我們來看第四段。先讀一遍。

  (強調固定結構“無以”和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這一段的分論點大家能看出來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我們來找找這一段的事例。

  積土、積水、積善——積;跬步、小流——不積;這組事例先正後反,論述了學習要注意積累。騏驥——舍;駑馬——不捨;朽木——舍;金石——不捨;這組事例先反後正,論述了學習要持之以恆。蚓——一;蟹——躁,這兩個事例先正後反,論述了學習要專一。)三個段落的比喻論證都是正反對比結合,而且模式不一,靈活多變。

  (板書

  積 →不積

  不捨→ 舍 正→反

  一 → 躁 )

  請大家試背第四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說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5.背誦全文

  非常好,我們已經依次背會了這四段,下面我們來嘗試背誦一下全文。給大家三分鐘準備。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現在我要擦去一部分板書,我們再來試一遍。

  太棒了,大家都覺得文言文不好學,特別是不好背,可是這篇文章我們一節課就背會了,大家發現什麼小竅門了嗎?

  理解文意 理清思路 選關鍵詞 循序漸進

  這樣文言背誦其實也不難。

  三.小結

  我們還發現,這篇文章的比喻雖多,卻毫無板滯生硬之感。原因是什麼?

  (並列設喻,反覆論證。對比設喻,對照鮮明。層層深入,詳盡嚴謹。整散結合,文氣流暢。)

  四.結語作業

  高中的語文學習,文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學好文言的關鍵在於積累,積累的關鍵在於背誦。我們只有背誦了一定數量的優秀文言文,才能厚積薄發,學以致用。比如這篇《勸學》,既有論辯色彩,又具有文學韻味,形象清新、膾炙人口,讀背這類文章,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文言知識,還有寫作方法的借鑑,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啟迪、精神的鼓舞。

  請大家學習借鑑本文的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仿寫一篇《勸背》。

  這節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3.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這是本文的學習難點;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絡以及比喻論證,這是本文的學習重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教學準備:

  多媒體播音器

  教學時數:

  兩課時

  一、 匯入:

  在學習方面,不少同學存在著疑惑。沒關係,荀子的《勸學》也許可以幫我們解惑。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荀子的《勸學》。(板書)

  二、作者簡介、解題

  1、關於荀子這個人和《荀子》這本書。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于山東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2、題目中“勸學”的“勸”是什麼意思?(提問)《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勸”在這裡有“勸勉”的意思。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三、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朗讀,糾正字音。

  2、教師領讀課文。

  3、學生分組自讀。

  四、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理清文章內在邏輯關係。

  剛剛同學們讀得很好,說明大家對於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如果僅停留在理解字詞、能翻譯的層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華、文章精髓的。因此,我們要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

  1、同學們課前已經充分預習過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個總觀點是什麼?

  “學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就像我們寫文章喜歡用名人名言論證自己的觀點一樣。提問:結合課文說說為什麼“學不可以已”? 明確:因為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節是寫學習的意義的?(第2節)第2節是不是直接談學習的?(不是) 下文哪裡第一次談到了學?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前面幾句又講了什麼內容?和這句又有何聯絡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引導:“青於藍”、“寒於水”兩個“於”表明前後二者不同,否則無法比較。青和藍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樣的變化?(前者較後者有提高) 彎木可以變直、直木可以變曲、金屬可以變鋒利,這說明它們的性狀發生了改變。

  青要經過藍的提純,冰要經過水的降溫,直木經輮才曲,彎木受繩才直,金屬就礪才利。無論是“提高自己”還是“改變習性”都是一種變化。物可以變,那麼人可以變嗎?(可以)物理變需要條件嗎?(需要) 那麼人的改變需要什麼條件?“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可見學習的意義相當重大。 齊讀第2節。

  第二課時

  一、 複習匯入

  二、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理清文章內在邏輯關係

  1、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那麼“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說的是學與什麼的關係?(學與思的關係) 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那麼荀子認為二者何者更重要?(學更重要)從哪句話可以看出?“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可見學習的作用之大。 學習的作用在於什麼?(彌補不足) 作者是怎樣論述學習的作用的?(用了四個比喻)學習的作用在於彌補不足,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況下,怎樣才能“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於物也”。這裡“善假於物”就是善於學習。荀子認為君子的天賦本性跟普通人沒什麼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就是因為他們善於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荀子勉勵人們學習,就是想讓人們透過學習改造自己、去掉惡劣本性從而成為君子。儒家有個觀點“人皆可以為堯舜”,儘管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截然相對,但在這個問題上殊途同歸。孟子認為人通過後天的學習保持善的本性就可以成為君子、聖人。同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言下之意就是普通人不善於學習、不善假於物。如:科學家們利用微型機器人進入埃及金字塔法老墓中探秘。微型機器人是科學家們研製並加以利用的,機器人做的是人無法做的工作。我們普通人就無法發明出這種機器人幫我們工作。所以善假於物就是善於學習。齊讀第3節。 現在我們知道了學習的意義和作用,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既然學習這麼重要,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呢?怎樣又叫做善於學習呢?這就涉及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問題,也就是第4小節講的內容。2、指名朗讀第4節,其他同學思考:這小節共講了幾層意思?概括一下每層內容。各層之間又有怎樣的邏輯關係? 作者指出:學習的方法在於點滴積累(板書);學習的態度在於持之以恆、專心致志(板書)。持之以恆、專心致志是做到積累的必要保證,因為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 我們很多同學都懂得“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但往往“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這正是學習的大忌。 這裡作者除了運用比喻論證(使得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動、具體明白,更易為人接受。)的方法外,還使用正反對比論證(運用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的方法。

  齊讀第4節。 這小節對我們有極大的指導意義,課後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出相關句子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三、結合板書,回顧全文內容。 這篇《勸學》雖是節選,但相對完整。文章開頭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觀點:“學不可以已”,也就是“是什麼”(板書);接著講了“為什麼”(板書)因為學習有著重大的意義和作用:可以提高自己、改變習性,可以彌補不足;那麼應該“怎麼辦”(板書)呢?要注重點滴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文章思路相當清晰。

  四、析特點

  (一)、論證方法:

  1、比喻說理,形象透徹

  2、正反對比論證,靈活而富於變化

  (二)、句式特點

  氣勢充沛,說理流暢,多用排比、對偶句式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

  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

  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木受繩則 直金就礪則利

  分論點

  比喻句

  學習的作用:

  彌補不足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分論點

  比喻句

  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積累

  堅持

  專心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 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五、練基礎

  而:1 表並列關係連詞

  2 表遞進關係連詞

  3 表順承關係連詞

  4 錶轉折關係連詞

  5 表修飾關係連詞

  (1)蟹六跪而二螯 (連詞,表並列)

  (2)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連詞,表承接)

  (3)吾嘗跂而望矣

  (4)吾嘗終日而思矣

  (5) 順風而呼

  (6) 登高而招 (連詞,表修飾)

  (7)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8)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連詞,表遞進)

  (9)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10)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11)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而至千里

  (12)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連詞,錶轉折)

  (13)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連詞,表假設)

  六、聯美文

  勸 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

  百川東到海 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古樂府詩《長歌行》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陶淵明

  發 奮 識 遍 天 下 字,立 志 讀 盡 人 間 書。 蘇東坡

  七、總結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是謂“學不可以已也”。

  勤學、思考、積累、專心是學有成效的法寶。

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朗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常見的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歸納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背誦傳誦千古的名篇名句,《勸學》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的一篇文言文誦讀課文,這篇文章的教學就是要落實以上的教學要求。

  ㈠知識目標

  ⒈掌握並積累文中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於、者、而);5個古今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常見文言句式、(狀語後置、定語後置、固定用法)。

  ⒉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及其之間的聯絡

  ㈡ 能力目標:

  ⒈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質疑能力。 ⒉掌握背誦的技巧。

  ㈢德育目標

  ⒈瞭解作者關於學習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⒉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點 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及其內在的邏輯聯絡,論證效果。

  教學方法 ⒈啟發式研究性教學法 ⒉朗讀法 ⒊點撥法 ⒋講解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從古至今,關於學習的名言詩句,數不勝數,同學們想想,有哪些?根據學生回答,老師 提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老師啟發: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出自哪裡,闡明瞭什麼道理。

  今天,我們大家一起走進兩千多年前的戰國後期,與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一起聆聽他關於一個人為什麼要學習,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方法的教誨。(板書:《勸學》 荀子)

  多媒體展示:

  1、荀子簡介(多媒體投放)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曾兩度到齊國遊學,任過列大夫的祭酒(也就是學宮的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過秦昭王,後來又去楚國,任蘭陵令。晚年從事教學和著述,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儀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性惡論”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出發點,他在著述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關鍵,解決問題的根本。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有很強的邏輯性,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2、《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談學勸學的議論性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基礎,旁徵博引、多方設喻,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並且在比喻的運用中,做到了形象鮮活、手法多變、邏輯謹嚴、言近旨遠,從而使文章充滿了機智和靈動的色彩,產生了震撼古今的藝術效果。正所謂“一語珠璣萬古新,言近旨遠見真淳 ”

  (讓學生看,不佔課堂時間 )

  二、解題

  師: 提問:“勸學”,應怎麼理解?

  (師點撥)“勸”的繁體字是“勸”,《說文解字》中“勸,勉也。從力雚聲”,是一個形聲字,在古代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都有給人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勸誡”,詞義已經轉移。所以,“勸學”應理解為:勉勵人們努力學習。

  教師範讀課文一、二自然段

  學生請思考:

  ①荀子為什麼要勸學,在本文中他又是怎樣論述的?

  ②同學們試譯一、二自然段,劃出自己不能理解和翻譯的難句詞。

  (師點撥)1、荀子為什麼要勸學,主要是基於他“人性惡,其善者偽也”的主張。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必須要靠“學”才能去惡成善。本文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事例來說明這一觀點。

  2、檢查學生預習效果,教師點評,分析難句詞。

  三、分析課文。

  1、學生參照文下注釋,結合手中的工具書,自譯前二個自然段

  師:請同學們參照文下注釋,自譯前二自然段,遇到疑難問題請作好標記。(提示:這二個自然段中,有一些實詞與虛詞應予以重視。如“於”“ 輮”“然”“就”“礪”“雖”“者”“而”“假”“致”“絕”“博學”“可以”“以為”。此外,課文有些註釋還有待商榷,同學們在借鑑時要學會科學質疑。)

  2、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講解、梳理課文。

  師:同學們大概已經勾畫出了前三段的疑難字詞,疑難句式,下面我們一起來解決這些難題。

  ⑴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補充:“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把”的意思,如《師說》中“可以為師也”。

  ⑵青,取之於①藍,而青於②藍;冰,水為之,而寒於③水。

  明確:其一,三個介詞“於”的用法差異。第①處“於”相當於“從”,表示處所,而第②③處兩個“於”用法一致,表示比較。其二,兩個“而”用法相似,都是錶轉折關係的連詞。此外,成語“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也是出自這裡,只是現代漢語中人們常用來形容“徒弟或後輩勝過了師父或前輩”,意義早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三,“取之於藍,青於藍,寒於水”,是狀語後置句式(介賓後置),正常語序為“於藍取之,於藍青,於水寒”。

  (3)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明確:其一,兩個“中”,讀音都是zhònɡ,用法及意義相同,都釋為“合乎”“符合”。其二,“輮 ”是“煣”的通假字,釋為“用火烤,使物彎曲”。“煣”是手工業當中常用的一種加工程式,通常是將物體放到火上去烤,然後用力使之彎曲,以符合使用的目的。現在農村加工農具時或人們製作竹器過程中常用到這種辦法。其三,“以為”與現代漢語意義不同,這是個省略句式,分別省動詞、介詞的賓語“之”,補充完整後應為“ 輮(之)以(之)為輪”,“以”是介詞,可譯為“把”,“為”是動詞,可譯為“做”“加工”。其四,“繩”“規”都是木工專業工具,“繩”即墨線,是木工取直用的工具,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規”是木工用來畫圓的工具。其五,“曲”並非“彎曲”,這裡是形容詞用作名詞“彎曲的弧度”。

  (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也。

  明確:其一,“雖”作連詞,共有兩種常見用法,一是表示假設關係,釋為“即使”“就算”;二是表示轉折關係,解釋為“雖然”“儘管”等,此處之“雖”表示假設關係。判斷其兩種用法的區別就在於“雖”所引導的內容究竟是否發生,如發生了則必須釋為“雖然”,如果未發生,通常情況下就表示假設關係,譯為“即使”。 “有”通“又”,“暴”通“曝”,是“曝”的古字(同音相假)

  其二,此句中的“ 輮”雖然仍是通假字,通“煣”,教材註釋為“使彎曲”但此處的“輮 ”是名詞性的,指“煣”這道工序,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而不是使動用法。

  其三,“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還是個判斷句。“……者,……也”是其標誌。必須指出的是其中的“者”只是語氣助詞,此處表示略作停頓,並提示下面要說明原因。“也”句尾語氣詞,此處表示判斷。“之”此處為代詞,代木。

  (5)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①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②行無過矣。

  明確:金,古義:文中指金屬製成的刀具; 今義:指黃金。日,名詞作狀語,每天。提問:“參省”該如何理解?按書下注釋令人費解,釋為“參,驗,檢查”,,翻遍《辭源》亦不見這種說法有何根據。奇怪的是這麼多年來,書下注釋一直未做改動,似乎斷無錯誤之可能。但總覺得這個詞用在這裡蹊蹺且彆扭,先秦時期同義複用現象實不多見,更何況在這同義複用現象前居然還會出現一個名詞性的狀語“日”,這就更為蹊蹺更感彆扭了,想來再也找不到第二例了!難道此乃孤例?其後總覺得這句有似曾相識之感,猛然想起《論語》中孔子曾雲:吾日三省乎已……,終覓得良津,豁然開朗。其實,此處“參”斷屬訛誤,“參”與“叄”字形何其相似,“叄”即“三”,泛指多次。其實,荀子只是引用了孔子的話而已。

  難點:其一,“就”解釋為“動詞,接近,靠近”,

  其二,“礪”是名詞,“磨刀石”之意,與“砥”相似。現代漢語中有“坦蕩如砥”一詞,而“砥礪”則成為動詞,義同“磨鍊”。

  其三,“博學”是古今異義。“博學”在此是“廣泛地學習”之意,它是由兩個單音節詞構成,現代漢語中的“博學”是一個形容詞,用以形容人知識面寬廣。 “知”通“智”,譯為“智慧”;是“智”的古字。“乎”相當於“於”,同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還是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為“乎己參省”,介賓後置。

  其四,兩個句子中的“而”用法不一樣。第①處是表示遞進關係的連詞,譯為“並且,而且”,如: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第②處是表示並列關係的連詞。“而”用作連詞時,通常是連線名詞、動詞、形容詞或短語,可以不譯;此句中是連線兩個短語“智明,行過”。譯為:又,或不譯。再如: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而”表並列,就是連線兩個形容詞。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並劃出難句詞。

  二、師生一起梳理課文第三自然段

  1、.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明確:其一,“之”在此處為助詞,用於定語和中心詞間,無實義。“之”在古代漢語中,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之所"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所……的地方”等。如“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勾踐滅吳》)。

  其二,“而”是表修飾關係的連詞,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或譯為“地”。後面“吾嘗跂而望矣”、“登高而招”中的“而”用法類似,【“登高而招”與“揭竿而起”應該類似,“揭竿”是描述“起”時的情形,應該是“修飾”,並不是先“揭竿”然後才能“起”;“登高而招”也是同樣,並非只有“登高”了才能“招”,只是說“招”的情狀是登高,而不是爬上樹。所以是“修飾”關係。】此處一併提過,後不贅述。再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2.順風而①呼,聲非加疾也,而②聞者彰。

  明確:其一,“加”,不是動詞,不能譯為“增加”,此處是副詞,相當於“更”,故而現代漢語中有“更加”一詞。今天現代漢語中許多聯合式合成詞都是由古漢語中同義複用演化而來,比如“快樂”“欣喜”“窮困”等,當然我們也可以反過來以此來推斷這些詞語在古漢語中的本來意思,此處“加”釋為“更”即為一例。其二,順風而呼中的“而”①表修飾,偏正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或不譯。 “而聞者彰”中的“而”②在這裡是錶轉折的連詞;其三,“彰”,是形容詞,“清楚”“清晰”的意思,現代漢語中有“欲蓋彌彰”這個成語,正是這個意思的運用。

  3.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明確:其一,“假”,讀jiǎ,是“借”“藉助”的意思,我們常說的“假借”“通假”都使用這個義項。其二,此處的“水”是典型的名詞用作動詞“游泳”;“能水”在這裡便是“擅長游泳”的意思。注意:“能”,同學們千萬不能解釋為“能夠”。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譯為“……的人”。其三,“致”,按文下注釋是“到達”的意思。其四,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絡上下文,偏指舟。“絕”是會意字,《說文解字》中“絕”斷絲也。從“糸”,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

  “江河”與今義區別甚大,“江”,指長江,“河”,指黃河。從該詞古今意義的沿革來看,這是一種典型的詞義擴大現象。通常在先秦時期,“江”“河”都是專指長江與黃河,而其他河流則稱“水”,如“淮水”“湘水”“漢水”等等。

  4.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明確:其一,“生”是“性”的通假現象,是“天性”“稟賦”的意思。其二,“物”指外物,中國傳統文化中常將“物”與“我”相對,“物我交融”“物我兩忘”都是說主體(“我”)與客體(“外部世界”)之間的交匯融合之意。其三,介詞“於”在這兒表示引進動作行為的物件,作“對”、“向”講。“善假於物也”就是善於藉助外物。

  附譯文: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顏色)比藍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用火烤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即使又曬乾了,(也)不再挺直,(這是由於)人力加工使它(變成)這樣。所以木材經墨線劃過(斧鋸加工)就直了,金屬刀劍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就能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

  我曾整天空想,(結果)不如片刻學習所得(的收穫大);我曾踮起腳跟遠望,(結果)不如登上高處能夠見得廣。登上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是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並沒有加強,但是聽的人(卻)聽得(特別)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但是(能)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會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什麼)差別,(但是)他們善於藉助外物(進行學習)啊。

  師:同學們,對古漢語中一些疑難詞語的解釋,我們可以透過現代漢語中該詞的使用情況來考察(尤其是當它與其他語素構成合成詞時所承擔的語義)來作出判斷;特別是古今異義現象的分析一定要多從“音節區別”(如“妻子”“絕境”)“詞義轉移”(如“犧牲”)“詞義擴大”(如“江河”“菜”)以及詞義縮小等來判斷。我們共同解決了前三段中的疑難字詞、疑難句式,下面請同學們找出課文第二段中的比喻和事例,看一看荀子運用了哪些材料來論證勸學?

  三、分析課文最後一段

  1、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明確:其一,此句中的三個“焉”該怎麼理解?前兩個“焉”用法相同,為兼詞,相當於“於此”或“於之”,在《捕蛇者說》中也有類似例項,如“永之人爭奔走焉”(相當於“於此”)。而第三個“焉”只能理解為語氣助詞。有關“焉”的用法應作為本堂課小結的重要內容,一般說來,“焉”有這樣幾種用法:

  A.疑問代詞“哪裡”,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B.疑問副詞“怎麼”,如“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秦師》)

  C.代詞,相當於“之”,如“時而獻焉”“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D.結構助詞,往往作形容詞詞尾,相當於“……的(樣子)”,如“盤盤焉,囷囷焉”(《阿房宮賦》)

  E.語氣助詞(用得最普遍的),可以表示陳述語氣,可以表示感嘆語氣,如“今其室十無一焉”(《捕蛇者說》)。

  F.兼詞,也就是合音詞,它並非是語法學上所講的某個詞類,而是指其語法作用相當於某兩個詞合在一起的效果(除了“焉”外,“諸”是另一個典型)。如“猶且從師而問焉”(相當於“於之”,《師說》)而“且焉置土石”中的“焉”也有人認為是兼詞,相當於“於何”,替換後為“且於何置土石”,亦通。

  其二,“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中有幾個詞語需注意,句中“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善”即“善行”,“德”即為“美好的品德”,“神明”就是“智慧”,“聖心”指“高尚的思想”。 “而”在這裡為表示順接的連詞。相當於“就”、“於是”。

  2.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明確:兩個“無”該怎麼理解?通常情況下,人們常將“無”視作“有”的反義詞,也就是“沒有”的意思,它就是表示存現的動詞。其實,“無”不僅可以用作表示存現的動詞,而且還更多地用成“無指代詞”(亦稱為“不定代詞”),古漢語中約一半左右的“有”是無指代詞,而“無”亦是如此(這一觀念必須向學生強調再強調)。無指代詞亦是代詞,它可以代人、代物甚至代事。如“無不落淚”“無不表示同情”(相當於“沒有人”或“沒有誰”,代人,不可釋為“沒有”),“河曲智叟亡以應”(“亡”同“無”,相當於“無言”或“沒有話”,代物)。此處之“無”亦是代物,釋為“無法”或“沒有辦法”,如此“無以至千里”便應釋為“無法到達千里以外”。下文中之“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中的“無”也是無指代詞,是“無處”“沒有地方”的意思,代物。 “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①舍之,朽木不折;鍥而②不捨,金石可鏤。

  明確:其一,“十駕”是名詞用作動詞,原指“馬拉車走十天的路程”,這裡是“馬拉車連續走十天”。清代王先謙考證說此處存在脫訛,少了一句“則亦及之”,此為一說,但從整個上下文考慮,若添此句,結構顯散亂,且有畫蛇添足之嫌,不足為訓。其二,兩個“而”該怎麼理解?目前學術界對此存在較大爭議:有人認為第①處之“而”表示轉折,相當於“但是”或“卻”,第②處之“而”表示遞進,相當於“並且”;我本人比較贊成這種觀點,結合語境“鍥而舍之,朽木不折”來理解,這裡的“而”理解為轉折關係,“卻”較為貼切。而"鍥而不捨 金石可鏤"的"而"理解為遞進關係,“並且”較為貼切,所以,鍥而不捨應譯為雕刻著並且不停止。還有人認為兩處的“而”都是表假設關係的連詞,相當於“如果”,這種說法倒是非常新穎,但我認為不是很具有說服力,據我考證,在先秦“而”表假設的這種用法極為少見,若有都是用來連線主語和謂語,而此處是連線兩個動詞。例如《左轉·襄公三十年》中有一例“子產而死,誰來嗣之?”,後來這種用法逐漸增多,在《馮婉貞》一文中曾有一典型例句“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是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其中的“而”就必須解釋為“如果”或“假使”,表假設關係。其三,名句“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應記牢。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明確:其一,兩種句式要特別注意:“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是典型的定語後置現象,“之”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在這兩個小分句中,中心語是“爪牙”和“筋骨”,而修飾性定語“利”和“強”都後置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之爪牙、強之筋骨,定語後置)這種用法在《岳陽樓記》中也曾接觸過,如“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等。此外,《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求人可使報秦者”也可以當作定語後置的典型來看待。“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其二,怎麼解釋這裡的“用心”?“用心”與現代漢語用法不一樣,“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在此處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於、因為”、“心”是名詞“心思”的意思。“一”,是數詞用作形容詞,專一的意思。全句澤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故)。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是兩個省略式的判斷句。“而”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其三,“寄託”與現代漢語用法不一樣,這裡是“容身、安置”之意。 而現代漢語中“託付”常指“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附:積土成為山,風雨(就會)從那裡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那裡生長;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於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藉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細流,(就)沒有藉以成為江海的(辦法)。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走個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雕刻不停(的話),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螃蟹(有)六隻腳,兩隻蟹鉗,(可是)沒有蛇和鱔魚洞(就)沒有(地方)可以寄託(身體),(這是)用心浮躁(不專一的緣故)

  五、課堂小結 、佈置作業

  本節課,我們透過學習《勸學》的一、二段,已經基本瞭解了本文的內容,希望大家課後根據老師的講解,整理、歸納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識,並試著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