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初二讀後感

《老人與海》初二讀後感

《老人與海》初二讀後感

  讀過的古今中外作品中,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是印象深刻的一部了,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老人與海》初二讀後感,歡迎閱讀!

  《老人與海》初二讀後感1

  不過沒有人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是海明威留給人們的一條真理,它廣為流傳,以至於未通讀《老人與海》之前就已熟知。

  這也是對聖地亞哥老人恰如其分的評價——孤身一人架小舟漂泊於茫茫大海,飢餓、寒冷、傷痛折磨,幾乎從生理上將他毀滅,但他從未認輸。

  為什麼?一個普通的老人,能擁有如此堅韌的意志?難道是他對上帝虔誠的禱告起了作用,因孤苦伶仃而被給予憐憫嗎?

  其實,細細想來,老人身上有一些不尋常的品質。

  “我是一個不尋常的老頭。”這句話老人說了兩次,一次對馬諾林,一次對幽深無盡的大海,短短的一句話,我看到的是老人不可磨滅的自信心,深藏於骨子裡的對自身能力的確信。也正是這自信,使老人在八十四天徒手而歸後仍抬頭面向大海,孤身一人在小舟上堅持與大馬哈魚搏鬥。

  “我還有很多竅門可以用哩。”這不僅表現在老人高超的捕魚技巧上,還體現在老人對局面的準確判斷上。成功捕到魚後,老人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靈敏的預見到鯊魚的威脅。這是一種機敏,一種在戰鬥中不可或缺的智慧,也是對自信最有力的支援。

  堅持,給了老人最後的勝利。魚叉被鯊魚帶走後,老人將一把刀綁在一隻槳上,直到刀刃都扭斷了,老人便拿起木棍與鯊魚搏鬥,他沒有錯過身邊的任何武器,一直堅持到生理的極限和“彈盡糧絕”。

  自信、智慧、持之以恆,正是這些品質,給予了老人即使被毀滅也不能給打敗的力量,這也正是老頭兒的“不尋常之處”。每個人都活在生活的大海中,蔚藍色的深淵中,有可愛的大鯵魚,卷舒的雲的倒影,也有劇毒的水母,怒吼的暴風,被毀滅取決於天命,而被打敗在於自己,只有擁有老人的品質的`人,才能馳騁海疆。

  《老人與海》初二讀後感2

  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屈服它的時候,無論最後捕到的是不是完整的一條魚,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追捕那條馬林哈魚的過程中充分的體現出來了。

  《老人與海》成功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寫這篇文章的作者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名叫聖地亞哥的古巴老漁夫,他獨自一人出海打漁,經過八十四天仍然一無所獲,及至八十五天,他終於釣上一條大馬林哈魚,然而這條魚的力量過於強大,老人歷經艱辛在茫茫大海上經過三天較量,才終於至服了大魚,因為大魚龐大無比,根本無法拖上船,他把大魚捆在漁船的一側,在歸程中一再遇到鯊魚的襲擊,老人奮力對抗鯊魚,但最後留給他的只有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海明威在這裡塑造的老人是一個悲劇的英雄,雖然他最終只得到了一副魚骨架,但他是一個精神勝利者,他說:‘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向限度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聖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失敗還是成功,都值得我們學習。

  海明威透過對老人與大馬林哈魚、鯊魚和大海的搏鬥以及大量的內心表白,表達了他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自然法則是人類力量不可抗拒的,我們崇高的人對大自然不屈不饒的鬥爭,也要崇高的人與自認和諧相處。

  《老人與海》初二讀後感3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一部代表作品。在整個小說當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堅強而有魄力的老人在海上的戰鬥故事。

  在故事的發展過程當中,隨著整個的搏鬥激烈程度的升級,整個的故事的趣味性也是同步升級的。所以說,很多人認為真是一個乏味的故事也是情有可原的。

  因為西方的小說的故事情節的描述與東方的小說的描述還是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的。在我們常見的小說當中,小說的情節的發展一定是要有一個漸漸推進的過程,同時故事的遞進也是非常激烈的。

  但是,在西方小說當中,故事情節的發展往往是更加平淡一些。而且因為對於東方的讀者來說,因為小說本身就是譯本,所以在整個的故事的領悟方面就是存在一定的誤區的。對於讀者來說,自己所領悟到的部分都是已經經過了別人的思想的過濾的,所以對於作者的初始的思想以及觀點就不能夠做到切實的掌握。

  老人與海最後的結果其實才是令人疑惑的。因為老人最後經歷了生死搏鬥得到的只是一具沒有任何作用的魚架,所以整個的故事的結局其實還是充滿一定的悲劇色彩的。不僅會讓我們想說,到底老人的這樣的付出值得嗎?

  其實,如果在回頭重新對於小說進行梳理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其實老人已經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東西了。

  因為在那樣的環境之下,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場搏鬥的話,可能老人早已經對於生存沒有任何的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