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河中石獸> 《河中石獸》改寫-以“老河兵”口吻

《河中石獸》改寫-以“老河兵”口吻

《河中石獸》改寫-以“老河兵”口吻

  引導語:《河中石獸》原作者是清代紀昀,文章選自《閱微草堂筆記》,下文是小編整理這首詩的改寫版本,與大家分享閱讀學習。

  滄州南邊有一座寺廟靠近河邊,廟門前的兩個石獸一起掉進了河裡。寺裡的僧人籌集了錢要修繕寺門,這必須要先找到石獸。大家開始在河裡尋找,卻遲遲沒有找到,我在旁邊看著都著急。

  不久,寺裡來了位教書的講學家,他以傲慢的態度回答了他們,傾訴了自己的想法,結果不但沒有找到石獸,還耗費了大量的資源。

  我實在是看不下去了,那天早上,我跑到寺中告訴他們:“別聽那講學家的,他的方法不對,光考慮石頭和沙子卻不考慮它們是在水裡,他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僧人們聽了之後似乎覺得有理,想讓我講講我的道理。我找來了一個木盆,一些沙子,一塊石頭和一些水。我先將木盆裡倒上水,又將沙子倒入其中,然後把石頭放立在中間。我一邊操作一邊為他們講解著,我用手撥動水面,模仿著水面波動,剎那間沙子裡被衝出了一個坑,這坑隨著水的波動一點一點深了,立在沙子中間的石頭便掉了下去。僧人們明白了,於是逆流而上,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獸。僧人們對我是深深的臣服了。

  我總結到:“石獸畢竟是掉到了水裡,要是想找到它們,要考慮水流、沙子和石頭質地,這三方面因素要綜合起來考慮,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判斷。”僧人們連連點頭。那講學家聽完後,還一副不耐煩的樣子,小嘴一撇,小手插在腰上還一邊打著哼哼。再看看我,我這老河兵的臉上貌似,不但沒有滄桑老態,反倒增添了幾番光彩。不過,講學家說的也不無道理,只是同我相比少了些經驗而已。

  《河中石獸》原文及翻譯

  【原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gān),山門圮(pǐ)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zhào)數小舟,曳(yè)鐵鈀(pá),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yān)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niè)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再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yì)斷歟(yú)?

  【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水裡,兩個石獸一起沉沒了。經歷十多年,和尚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終沒找到。和尚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於是划著幾隻小船,拉著鐵耙,尋找了十多里,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

  一位學者在寺廟裡設立了學館講學,聽了這件事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大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石獸埋沒於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顛倒錯亂了嗎?”大家都很佩服,認為是正確的結論。

  一個年老的.河兵聽說了這個觀點,又嘲笑說:“凡是丟失在河裡的石頭,都應當到河的上游尋找。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衝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衝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穴裡。像這樣又衝擊,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顛倒錯亂了;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顛倒錯亂了嗎?”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觀判斷嗎?

  《河中石獸》精選練習題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1.對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2分)

  ①一講學者設帳寺中,聞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③一老河兵聞之 ④果得之於數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2. 為什麼“學者”的結論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結論是正確的?請根據文意,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3.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爾輩不能究物理。(2分)

  翻譯:

  (2)眾服為確論。(2分)

  翻譯:

  參考答案:

  1. C(2分)

  2.因為學者只是拘泥於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則根據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做出正確的判斷。充分說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3.(1)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2分)

  (評分標準:共 2分。重點詞語“爾輩”“物理”錯一處,扣 1分,扣完為止。)

  (2)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2分)

  (評分標準:共 2分。重點詞語“服” “確”錯一處,扣 1分,扣完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