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弟子規》之凡是人 皆須愛

《弟子規》之凡是人 皆須愛

《弟子規》之凡是人 皆須愛

  導語:不管是詩詞歌賦還是小說文學,古今中外的風格不同但又都會給人無限啟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內容請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是總共二十一條裡面的第一條,這句是總說,凡是人我們都要對他有仁愛之心,這叫泛愛。泛是廣泛,愛是博愛,這個愛是無私的愛、沒有條件的愛,只要他是人我就愛,只要他是“天同覆,地同載”的我就愛,這種愛心是一體的觀念,我們前面有提過好多次,宇宙萬物就是一體,這叫道。老子說的這個道是生養萬物,是天地之始,是萬物之根。道是什麼?道就表現在愛,整個宇宙是一體,我們就要愛它。為什麼?因為愛整個宇宙就是愛自己,那當然宇宙裡的一切眾生都是我們愛的物件。在這地球上看到所有的人我們都愛,看到所有的物,不管是有生命的物,還是沒生命的物,動物、植物是有生命的,我們要愛,山河大地那些土石、各種礦產、自然環境,我們都要愛,愛心沒有邊際的。

  這種愛的原點在哪裡?原點在父子的親愛。五倫關係裡面講“父子有親”,父子有親就是愛的原點。為什麼?因為父母和子女的那種愛是天性的愛,所謂天性的愛就是本來的愛、本性的愛。所以父母愛兒女沒有條件,可以為兒女做出一切的犧牲。我們看到很多報導,父母為了救兒女,不惜獻上自己的腎,獻上自己的肝,甚至獻上自己的生命,而兒女愛父母也本來是這樣的。我們看到最近一則報導,美國一個六歲的小女孩,跟她母親有一次在街上遇到了歹徒,歹徒對她開槍,結果這個六歲的女兒撲上前去,用身體擋住了歹徒的槍口,歹徒在這女孩身上開了六槍,她用身體保護她的母親,最後送到醫院,真的蒼天都憐憫這種孝心的人,就把這個女兒救活過來。你看看當這個女兒救她的母親的時候那種孝心,沒有經過思考的,就是她本性的自然流露,她那個動作沒有經過研究分析,我該不該上去跟歹徒搏鬥?我要不要保護我的母親?沒有這些比較分別,一個念頭都沒有就上前。當一個人一個念頭都沒有的那個狀態就是本性顯露的狀態,所以她的那個愛心是本性本善的全體起用。我們從父母跟子女之間的那種親愛可以看到這就是天性,能把這個父子有親的愛擴大,不僅是愛我們父母,不僅愛我們子女,而愛一切人,愛長者如同愛父母,愛幼者如同愛自己的兒女一樣,這就是博愛,這也是本性本善的起用。如果再擴大,不僅是人,一切生命我都愛,動物我也愛,乃至地上的昆蟲螞蟻我也愛,所謂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包括植物、樹木花草、森林我們也愛。如果我們不愛,任意的去糟蹋,任意的去砍伐,就會破壞自然生態,那也會嚐到自己種下的苦果。對自然的山河大地,江河湖海,一切自然界的.現象我們都愛,對地球我們很愛,保護地球、愛護地球,愛護自然資源,不破壞生態,這樣人也能跟地球環境和諧相處。和諧從哪裡來的?從愛心來的。

  真正的大愛,聖人之愛是什麼?愛整個宇宙一切萬事萬物。我們做不到像聖人那種境界,我們就從地球上做起,從人做起,對一切人我們要學會愛人。什麼叫愛?你看“愛”字,正體字裡面,愛是“受”字中間有個“心”字,從心從受,也就是說用心去感受別人的需要,這就叫愛。看到別人有需要,我們立即去幫助他,這是愛心的流露。古人講“君子成人之美”,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一定是無私的愛,如果是有私心的、有所圖的愛,這就不是真愛。比如是我希望別人回報我才去愛人、我才對人好,那種不是真愛,那叫交易。我對他好換他對我好,這不是等於做買賣嗎?愛心是無條件的。父母愛子女無條件,對子女無有所求,本來就該這樣,這是愛,子女對父母也是這樣,我本來就要對父母孝順孝敬,沒有條件的。我們對任何人也要用這種無條件的愛心。

  當我們有私慾的時候愛心就被矇蔽,本性本善就顯發不出來。比如說我們看見領導就想到我要討好領導,好讓領導對我重視,讓我升官、讓我漲工資,你看你心裡已經有了私心雜念,這個時候對領導的那種熱誠已經不是愛的表現,那是一種功利的追求,那就不叫愛。又比如說一個男青年對一個女青年看到之後被她的姿色所迷,就要追求這個女的,然後心裡想著“希望她嫁給我,希望得到她”,這是內心裡已經有私慾,這種愛是真的嗎?他真正的愛心被他的私慾給矇蔽。我們要學會對人無條件的奉獻,這是恢復我們自己的本性本善。我記得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有一次大學裡面組織了一次獻血活動,美國很多醫院血庫比較緊缺,需要人去義務獻血,就來到校園裡面徵募。我當時也就跑去義務獻血,有些人就會提到說,你怎麼給美國人獻血?要知道人都是一樣的,我們對美國人、對歐洲人、對任何人都要有平等的愛心,想到《弟子規》“凡是人,皆須愛”,我們也要去把我們愛的鮮血奉獻出去。雖然我當時很窮,沒辦法用其它東西奉獻,還有一股熱血,所以在美國我記得兩次獻血。我們要有一種大的心量,對一切人平等的愛敬。

  在媒體裡面刊載了一個感人的例子,這是一位到西藏去服務的領導幹部叫孔繁森,他是八十年代被調到西藏去工作的,做一個地區的地委書記。他是個漢人,到西藏去服務藏民,這位孔書記到了寒冷的西藏地區,冬天很寒冷,常常去養老院探望老人。雖然他是書記,但是一點架子都沒有,到了老人院去看老人,發現老人的鞋子破了,他馬上彎下腰脫下老人的鞋子,把老人的腳抱到自己的懷裡,用自己的體溫去溫暖老人的雙腳。有一次他在雪地裡走,當時零下三十多度,發現有個藏族的老阿媽看到自己的小羊羔,就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脫下來裹在這個小羊羔身上,孔繁森看到了以後,冰天雪地老人家穿得這麼單薄會凍壞的,想都沒想就把自己身上的毛衣毛褲脫下來給老阿媽穿上,而自己忍受那種寒冷。還有一次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因為得了肺病,很多濃痰堵在他的喉嚨裡,孔書記就拿著一根吸管插到老人家的喉嚨,自己用嘴在另一頭把那個痰吸到自己口裡,幫這個老人轉危為安,救活了他一命。最後因為他勞累過度,這位孔書記就英年早逝,殉職了,他崇高的道德質量為現代人寫出了“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的楷模。

  要知道,聖人的愛心真的可以做到一體的愛,對人是無條件的愛心,對人跟對自己沒有兩樣。為什麼?因為在聖人觀念當中,人和自己是一體的,既然是一體,那講什麼條件?就好像自己如果是左手不舒服,癢了痛了,右手馬上幫它去撫摸,去幫助它。右手有沒有跟左手講條件?沒有。為什麼不講條件?因為都是一體的。聖人那種存心,把一切人、一切物看成是自己,所以凡是人他真的就會愛,不僅是愛人,他愛一切物。像孟子所講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他的愛心從孝心的原點生起來,用這個孝順心、愛心對待萬民,這叫仁民,透過愛人推展到愛物,一切萬物都愛。你想想,這個愛心充滿了地球,地球哪裡可能有那種自然的災害、溫室效應、海嘯、地震,這些統統都能夠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