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的故事案例
《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重要讀物,原名《訓蒙文》,作者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
《弟子規》案例故事1
《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為規範的國學,對於“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我校自學習《弟子規》以來,發現師生們有了明顯的變化。下面幾個案例故事證明,《弟子規》也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這一教育思想的最好的教材。
“同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在汶川地震及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後,全校師生把《弟子規》落實到行動上,積極捐款捐物賑災,支援災區。並積極參加“慈心一日捐”,把《弟子規》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透過這樣的活動,既培養了小朋友慈悲、仁愛、廣大之心。也使家長受到一定的同化。
言語忍,忿自泯。兄弟睦,孝在中。
有一天,有一名同學急匆匆的跑到我辦公室去,說張老師,唐超同學和劉亞男同學在籃球場上打起來。這一個打字就把我的心給揪起來,首先我想到的是有沒有孩子受到傷害,當我快步跑到操場發現兩名孩子完好無缺的站在那,我的心放下來。問了問他倆什麼原因打架?原來唐超個兒高,很容易接住一個籃球;劉亞男個矮沒接著,心裡很惱火。於是乎他就想了一個很不文明的辦法,沒有搶著球,拿胳膊肘給人一下,那唐超當然心理很不平衡。好在我們的孩子很有意思,一旦發生這種事,每個同學旁邊都有些同學各自的把他們分開,所以他們沒有受到傷害。這個時候我就想,學了《弟子規》咱們得用,那怎麼辦?對,變批評為討論。我讓學生們討論一下任何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同學們討論之後,他們對照《弟子規》的經文,得出了這麼兩條結論,第一個結論叫「言語忍,忿自泯」,彼此忍讓一下,這個事就好了,唐超和劉亞男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把各自的互相指責變為各自的自責。再來有個同學說「兄弟睦,孝在中」,這句話的層次就上來,把班級的同學當作兄弟,而又把我們的老師當作父母,那份老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事雖小 勿擅為 茍擅為 子道虧
今天是下雨天,上內堂課。我發現劉樂東和梁建兩個同學擺弄著兩支一模一樣的自動鉛筆,旁邊的張瑤快人快語,說“老師,劉偉真大方,送給我們好幾個人禮物了,就是這種自動筆!”說完手裡也舉起了一支一模一樣的自動筆。張偉家的情況我多少了解一點,是個單親家庭,他爸爸媽媽離婚後,張偉跟著媽媽生活。他媽媽在我們學校附近開了一個小賣鋪,我轉過頭去,看到張偉低著頭不敢正視我,我猜到可能他沒告訴他媽媽,偷偷把自動鉛筆拿出來送人了。我當時沒做聲,下課後我故意讓張偉幫我把體育器材拿到辦公室去,到辦公室後我問了問他,果然那自動筆是他沒告訴媽媽偷偷拿出來的,因為怕媽媽不同意。我拍著他的頭笑著說,送好朋友禮物本身是件好事情,但是你送的是媽媽的東西,雖然不貴重,但得經過媽媽同意才行。你不問怎麼知道媽媽不同意呢?弟子規上怎麼說的?”劉偉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第二天早晨一上班,只聽辦公室外響亮的一聲“報告!”隨後劉偉興沖沖地跑了進來,迫不及待地說“張老師,媽媽真的同意了!媽媽真的同意了!”小傢伙用澄澈的眼睛看著我說:張老師,我知道弟子規上說事雖小 勿擅為 茍擅為 子道虧,老師我記住了!”說完一陣風似地跑出去了。看著他的背影我忍不住笑了。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該上課了,我順著樓梯往下走,學生們也陸陸續續往樓上走準備上課了。這時一個身影從眼前閃過,是剛剛從我身邊過去的張安琪,已經上樓了,怎麼又下來了?手裡還攥著什麼東西。這小子難道還沒玩夠?馬上就上課了呀!這個張安琪一點也不安分,上竄下跳,而且有個壞習慣就是亂扔垃圾,本子上的紙被他撕下來不是疊了飛機滿天飛就是團了紙團當炮彈扔得到處是,弄得老師和同學不勝其煩,很是頭疼。我大聲喊住他說:張安琪,要上課了,你上哪去?張安琪停住了,揮了揮手裡的東西說:“我去扔掉,馬上回來!”這時我看清了,原來是個香蕉皮,張安琪說:“不知是誰扔到樓梯上了,小同學看不到很容易滑倒。”我驚訝地說:“真不錯,張安琪變化真大!覺悟聽高挺快嘛!”張安琪轉過身邊大聲說:“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邊跑向垃圾桶去了,這個張安琪,可真令我刮目相看了,不,是《弟子規》令我刮目相看了!
關於弟子規的小故事:王羲之教子
王羲之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藝術造詣很高,被公稱為“書聖”。作為一代書法大師,王羲之在教育上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王羲之對自己和七個兒子要求都很嚴格,規定他們在吃飯、穿衣上都要艱苦樸素,不能鋪張浪費。小兒子王獻之七八歲時便開始學**書法。有一天,他將自己寫的字拿給父親看。王羲之看一張搖一下頭,直到看到一個“大”字才有了點笑意,提筆在“大”字下面點了一點兒,然後把字都還給了王獻之。王獻之拿著自己的字給母親看,問母親自己的字和父親的字有什麼不同。母親拿著他的字看了半天,然後指著那個“大”字底下的一點兒對王獻之說:“只有這一點兒像你父親的字!”即使有客人在,王羲之總是讓兒子王獻之陪在身旁,從不約束孩子。父母熱情好客的行為感染了王獻之,並對王獻之性格、品德的培養起了重要的.作用。王羲之鼓勵王獻之勤學苦練,傳說王獻之練筆曾用盡十八缸水。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書法水平提高很快,終於成為一代大家。王獻之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關於弟子規的小故事:小熊冰雹
“媽媽,我要喝蜂蜜!”小熊說。
“孩子,你剛剛喝了一罐,要是再喝,就會牙痛的。”熊媽媽說。
“我要喝!我就要喝!”小熊又哭又鬧,還在地上打起了滾兒。
“我的孩子脾氣這麼壞,真拿他沒辦法!”熊媽媽嘆了口氣,到菜園裡幹活去了。
小熊見沒人理他,脾氣越發大了,他的肚子變成了一個**的氣球。
一陣風吹來,小熊像氣球一樣飄起來了。
“我要飛到大樹上的蜂巢裡喝蜂蜜!”小熊怒氣衝衝地說。
可是,他沒能在大樹上停下來,而是被風兒吹到烏雲裡了!
“我不是小鳥,不想上天!”小熊叫起來。
天上好冷啊!小熊縮成一團,身上結了厚厚的一層冰……
此時,熊媽媽正在給青菜澆水,忽然,一個像小熊一樣大的冰雹落到她身邊。
“**的冰雹!”熊媽媽驚訝地說。
“媽媽,我不是冰雹,我是你的孩子!”冰雹裂開一個口,跳出來一個小熊——他慚愧地低下頭,然後撲進媽媽溫暖的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