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蝶戀花> 施耐庵《蝶戀花·一別家山音信杳》原文賞析

施耐庵《蝶戀花·一別家山音信杳》原文賞析

施耐庵《蝶戀花·一別家山音信杳》原文賞析

  《蝶戀花·一別家山音信杳》是水滸傳中的一首詞作。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施耐庵《蝶戀花·一別家山音信杳》原文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蝶戀花·一別家山音信杳

  原文:

  一別家山音信杳,百種相思,腸斷何時了。燕子不來花又老,一春瘦的腰兒小。

  薄倖郎君何日到,想自當初,莫要相逢好。好夢欲成還又覺,綠窗但覺鶯啼曉。

  《蝶戀花·一別家山音信杳》譯文

  自從離別家鄉音信無蹤,千百種相思,令人斷腸傷情。燕子不飛來花又凋零,一春瘦得衣帶寬鬆。

  負心的郎君何日回程,回想起當初,不如不相逢。剛要做成好夢又被驚醒,紗窗外傳來鶯啼聲聲。

  《蝶戀花·一別家山音信杳》註釋

  ①蝶戀花:《水滸傳》:“燕青頓開喉咽,手拿象板,唱漁家傲一曲。”但根據該詞的音律,其詞牌應為蝶戀花,書中所標詞牌有誤。

  ②薄倖:薄情、負心。杜牧《遣懷》詩:“十年—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③覺:睡醒。

  ④綠窗:綠紗窗。

  《蝶戀花·一別家山音信杳》鑑賞

  這首詞是《水滸傳》第八十一回《燕青月夜遇道君,戴宗定計出樂和》中,浪子燕青在李師師處為宋徽宗皇帝所唱的一詞作。

  這首詞的上片五句,描述的是一位遠離家鄉,天涯飄泊、淪落風塵的女子。她自從離開家以後,便從此與家裡的親戚友人斷了聯絡,這種種的相思湧上心頭令人傷心腸斷。因為春天逝去而傷感,看見花而凋謝不禁落淚。又過了一個春天,她越發的顯得憔悴瘦損了。

  詞下片五句,同樣也是描述了一位女子。她所遇到的又是一個負心的郎君,輕易地就將她拋棄,給她留下的是無窮、無盡的悔恨,後悔當初不該與他相識相愛。“好夢欲成還又覺,綠窗但覺鶯啼曉”,結句曲折含蓄,餘韻悠長。

  《蝶戀花·一別家山音信杳》作者介紹

  生平

  《施氏家簿譜》等有關資料記載

  施耐庵本蘇州人,據《施氏家簿譜》等有關資料記載,施耐庵,名彥端,系孔子門生七十二賢之一施之常後裔,父操舟為業,他13歲入滸墅關私塾就讀,19歲中秀才,娶季氏為妻,29歲中舉人,35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授任錢塘縣事,因受不了達魯花赤(官名)驕橫專斷,一年後憤而辭官歸裡,以授徒、著書自遣。

  施耐庵避戰亂在興化隱居寫《水滸傳》

  施耐庵因避戰亂遷此隱居寫《水滸傳》。據民間口碑,張士誠起兵反元,在平江(蘇州)稱吳王,聘施耐庵為軍師,後張士誠降元,施耐庵屢諫不從,因而棄官去江陰祝塘東林庵坐館。朱元璋發兵圍攻平江,戰亂波及江陰,施耐庵想起先後曾任松江同知和嘉興路同知的'好友顧逖是興化人。那裡地方偏僻,四周環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陽 (興化別名)好避兵”之說,於是特意差人給顧逖送去一封信,並附詩一首:

  年荒世亂走天涯,尋得陽山(指昭陽,即興化)好住家。

  願闢草萊多種樹,莫教李子結如瓜。(當時民謠:“李生黃瓜,民皆無家”)

  顧逖見信後,馬上給施耐庵回信,歡迎他來興化避難。信中也答詩一首:

  自江南來問津,相送一笑舊同寅。

  此間不是桃源境,何處桃源好避秦?

  把梁山108將刻畫得淋漓盡致

  施耐庵接信後,將大弟彥明留在蘇州原籍,帶了續娶妻子申氏、二弟彥才和門人羅貫中,冒著烽煙,渡江北上,先在興化顧逖家中暫住,而後由顧逖相助,在興化以東人煙稀少的海濱白駒場購置了田地房產,在這裡隱居著《水滸》,他結識了許多農夫和鹽民,他們生活中的許多故事,成了他創作的素材,經過再創造,以驚人的藝術才能,將以宋江為首的梁山108將豪俠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死後建施祠,不幸毀於抗日戰火

  施耐庵死後,他的十二世孫施奠邦發起,將其在白駒鎮上的故居改建為施氏宗祠。後來幾經修復擴建,遂成前後三進,旁有偏殿之禮堂。第一進為門廳,內設茶坊;第二進為書坊,供藝人說《水滸》;第三進為福廕堂,供奉遷興始祖施耐庵及其後裔的靈牌,每年春秋二季在此祭祖。施祠不幸毀於抗日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