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登鸛雀樓> 《登鶴雀樓》課堂實錄

《登鶴雀樓》課堂實錄

《登鶴雀樓》課堂實錄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透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分享了《登鸛雀樓》課堂教學實錄,歡迎閱讀!

  一、謎語匯入

  師:這節課我們來繼續猜謎。出示猜謎:四四方方,有門有窗,出出進進,人往裡藏。

  師:根據謎語中的意思,猜個字,誰來猜一猜。

  生:床、房……

  師:不對哦,你再來想想,提醒你們這個字跟木有關係。

  生:樓

  師:對了,你太聰明瞭。那這個樓去掉左面,右面是“婁”,我們來玩個生字開花

  婁加上竹字頭是“簍”字;加上‘艹’是“蔞”;加上提手旁是“摟”(摟抱的摟);加上木字旁就是“樓”(樓房的樓,它還可以作為一個姓,知道我姓什麼嗎?我就姓樓,所以你們可以叫我—

  生:樓老師

  師:對的,你們真是聰明瞭。可是這些字有表音有表聲的字叫—形聲字)

  師: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首詩,學習前我們接著來猜字。

  二、初讀文字

  師:出示:日、山、目的甲骨文,讓小朋友們猜猜

  生:日、山、目(師指導這是—象形字)

  師:這些漢字是祖先創造的,它們蘊藏很多的內容。出示:雀字的甲骨文,來猜猜它是什麼字?

  生:雀字

  師:是啊,答對了,雀指的是體型嬌小的鳥兒。這是一個會意字。你們看看它下面是個錐子部,藏著錐子部的還有哪些字啊?

  生:準、誰、雁

  師:漢字好玩嗎?樓老師這有寫好字的秘訣?想知道嗎?

  生:想

  師:讀字帖(tiè) 認結構 找主筆

  師:伸出手來,一起書寫“雀”、“樓”,拿出課前發的書寫紙描紅一個。樓老師還帶來了一個小姑娘(寫字姿勢端正)的圖片,小朋友們比不比。

  生:比(提醒寫字的姿勢)

  師:有一種鳥的名字也藏著錐子部,是什麼知道嗎?我來寫寫:鸛雀樓(板書)

  師:誰來讀一讀

  生1、生2、生3:鸛雀樓

  師:讀的真好,帶你們看看鸛雀。出示圖片,邊看邊說在山西省有一座樓,這種座樓常有鸛鳥出現,所以就叫它鸛雀樓。

  師:請同學們讀讀詩,聽清楚我的要求是:看清字形,準字音。好開始

  師:課件出示帶拼音的登鸛雀樓(指讀3個人—齊讀)

  去掉拼音,指名讀,指導教讀五古詩的時候停頓的方法是2、3停頓。

  師:讀詩不僅要停頓,還要讀出抑揚頓挫,師示範朗讀。會讀了嗎?(生齊讀)

  師:三讀古詩要讀出畫面,讓我們趕緊走入古詩,看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王之渙登上鸛雀樓,他看到了什麼?

  生:看到了鸛雀樓(師在黑板上畫出鸛雀樓)

  師:除了這,還有嗎?還要在圖上畫些什麼呢?

  生:白雲、山(師立馬在黑板上畫了山、白雲)

  師:王之渙看到了這樣的景色,所以他吟誦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引讀—指讀—齊讀,順便在黑板上把這兩句詩寫在圖的中央)

  師:眼前的景色美嗎?(生說美)你還想看更多的景色嗎(生回想),那怎麼辦呢?

  生:再登一層樓。

  師:那老師獎勵你來讀讀。

  師:第三句裡還藏著一個字?出示“欲”字的甲骨文,簡介說一個人心裡空落落的,出示漢字“欲”,誰來讀一讀,伸手一起來寫一寫。

  師:出示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讀到這,你覺得詩人告訴我們什麼呢?

  生:想要看到更多的美景需要多登上一層樓。

  師:是啊,那老師把這句獎勵給你來讀一讀。還有誰想讀一讀(指讀2個人—齊讀)

  師:這首雋永的小詩你們學到這喜歡上它了嗎?(生答喜歡)那誰願意來讀一讀(指讀3人—齊讀)

  師:四讀古詩,讀出古詩的情感來,我再來讀一讀。

  師:我們再來讀一讀,我們一邊讀一邊想象著畫面。

  生:有感情的讀詩。

  師:今天這首小詩我們先學到這裡,下節課再好好來品析。下面我們來學寫本節課的幾個生字。

  三、學寫三個漢字

  課件出示:依 入 更 三個字有一個“主筆”:捺(捺筆寫得時候注意起筆有蠶頭,折筆輕巧下筆穩,捺腳似燕尾)

  師:請同學們描寫,邊寫邊說:捺撇不落筆,捺要站穩,捺要穿插,描一個寫一個,跟剛才的小姑娘比姿勢哦。

  師:展臺投影評講學生的書寫,強調重要筆順。

  師:展示寫好的詩,提醒小朋友寫詩豎著寫,從右寫,最後不要忘記落筆。

  師: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客人老師再見。

  課後反思:

  古詩的學習,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應該是讓他們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詩中的意思,去體驗詩中的情感,從而感受語言的美。

  在教學古詩《登鸛雀樓》一課時,我藉助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透過讓學生觀察插圖,說說圖中的景色。接著再透過用簡筆畫的方法讓學生上臺畫出此時太陽的位置,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更進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盡”。在教學 “黃河入海流”時,我首先讓學生看文中的圖,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收集到的有關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的`資料,最後讓他們用一些詞來形容黃河。透過觀察插圖,交流相關資料,展開想象,學生腦海中不知不覺就有了詞語,如有的學生會用“滔滔、滾滾、壯觀、有氣勢“等簡單的詞來形容黃河,在學生腦海裡黃河的壯觀景象會越來越明晰,透過反覆朗讀體會,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在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遠”這是這首古詩中要闡明的道理。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讓學生形象地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讓學生暢談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這時學生的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我透過這樣的教學使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的腦海中“活“起來,從而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再現詩人創造的意境。這樣,透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