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校徽> 成都中醫藥大學校徽

成都中醫藥大學校徽

成都中醫藥大學校徽

  成都中醫藥大學(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位於四川省成都市,由四川省人民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是一所以中醫藥學科為主體,多學科交叉滲透、協調發展省屬重點高等學校。

  成都中醫藥大學原名成都中醫學院,創建於1956年,是在周恩來等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集體的親切關懷下,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我國最早的.四所中醫藥高等院校之一。1995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更為現名, 2006年6月,四川生殖衛生學院、四川省衛生管理幹部學院併入成都中醫藥大學。

  截至2017年3月,成都中醫藥大學共有溫江校區、十二橋校區、人南校區、汪家拐校區四個校區,佔地面積1800畝,教學科研儀器裝置資產值達到3.1億元,館藏紙質圖書110餘萬冊;下設19個學院、36個本科專業;有全日制在校學生2.2萬人,其中研究生2000餘人,博士、碩士生導師300餘人。

  歷史沿革

  成都中醫藥大學在周恩來等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集體的親切關懷下於1956年建立,是我國最早的四所中醫藥高等院校之一,原名為成都中醫學院。

  1995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更為成都中醫藥大學。

  2006年6月,四川生殖衛生學院、四川省衛生管理幹部學院併入。

  2009年,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成立50週年。

  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3月,學校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高階職稱者400餘人,博士、碩士生導師300餘人。其中“國醫大師”1人,“973”專案首席科學家1人,全國首屆高校教學名師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援計劃”入選者3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38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78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6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26人,四川省教學名師8人,四川省首屆十大名中醫4人,四川省名中醫66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3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5個。

  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

  方劑學教學團隊 帶頭人:鄧中甲

  中藥品質教學團隊 帶頭人:衛瑩芳

  針灸學教學團隊 帶頭人:梁繁榮

  省級優秀教學團隊

  方劑學教學團隊 帶頭人:鄧中甲

  中藥品質教學團隊 帶頭人:衛瑩芳

  針灸學教學團隊 帶頭人:梁繁榮

  中藥學教學團隊 帶頭人: 張廷模

  康復教學團隊 帶頭人:金榮疆

  學科建設

  截至2017年3月,學校有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3個,覆蓋中醫、中藥、中西醫結合二級學科

  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樓

  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樓

  16個博士授權點,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9個。設有博士後流動站3個、博士後工作站4個。學校有國家級重點學科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44個。[2]

  一級學科博士點: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

  一級碩士點: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藥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護理學

  博士後流動站:中藥學、中醫學、中西醫結合

  國家級重點學科:中藥學、中醫五官科學、針灸推拿學、中醫婦科學

  省部級重點學科

  中藥學、中醫學、中醫內科學、臨床中藥學、中醫內科學、中醫五官科學、中西醫結合、中西醫結合基礎、中醫眼科學、生藥學、針灸推拿學、藥學、中西醫結合臨床、中醫婦科學、方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外科學、方劑學、方劑學、中醫肝膽病學、生藥學、中醫內分泌病學、民族醫學、中醫急診學、藥理學、針灸學、藥物化學、溫病學、中醫臨床基礎、金匱要略、中醫骨傷科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醫養生學、中西醫結合臨床、中醫耳鼻喉科學、中醫老年病學、中醫肛腸病學、中醫護理學、推拿學、民族藥學、中藥炮製學、中醫神志病學、中藥毒理學、中醫藥資訊學。[8]

  教學建設

  截至2017年3月,成都中醫藥大學共有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省級特色專業7個,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省級精品課程31門。

  國家級精品課程:藥用植物學、中藥學、針灸學、方劑學、中醫眼科學

  省級精品課程:中醫耳鼻喉科學、康復療法學、推拿學基礎、中醫兒科學、中藥鑑定學、中醫診斷學、傷寒學、骨與關節損傷、中藥藥理學、中藥藥劑學、中藥製劑分析、內科護理學、醫學倫理學、金匱要略、溫病學、刺法灸法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外科學、中藥化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內科學、護理學基礎、經胳腧穴學、中藥炮製學、診斷學基礎、醫學倫理學

  國家級特色專業: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結合、中醫五官科學、中醫婦科學

  省級特色專業:中醫學、中藥學、針灸推拿學、中西醫結合、中醫五官科學、中醫婦科學、藏醫學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