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校徽> 原渝州大學校徽

原渝州大學校徽

原渝州大學校徽

  渝州大學成立於1978年10月,其前身是西南軍政委員會於1952年批准成立的重慶機電工業學校。

  渝州大學是覆蓋理、工、文、經、管、法等多個學科門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

  原渝州大學於1978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成立,1984年經原國家教育部批准立案,1985年被批准為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隸屬重慶市。是一所綜合性普通高等院校。

  學校概況

  渝州大學成立於1952年,是一所綜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原渝州大學於1978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成立,隸屬重慶市。1984年經原國家教育部批准立案,1985年被批准為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2002年1月,渝州大學和原重慶商學院合併為重慶工商大學。學校原有文財學院、理工學院和派斯國際經濟管理學院,理、工、文、教、管、經七大學科門類,學校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厚德、博學為校訓,努力培養各類高階專門人才。學校設定了經濟學系、管理系、漢語言文學系、外國語言文學系、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物理學與儀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包裝與食品工程系、機械工程系、自動化及電子工程系、體育系等12個系。開設了投資經濟、會計學、漢語言文學、英語、電子工程、工業自動化、包裝工程等18個本科專業,市場營銷、計算機及應用、旅遊管理等15個專科專業。普通本專科在校人數4000餘人,成人教育學生6000多人。學校有教職工85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階職稱160多人,講師、工程師、實驗師等280多人。

  歷史沿革

  1952年重慶機電工業學校建立

  1953年重慶機電工業學校、成都機器工業學校、萬縣工業學校、五通橋工業學校合併組建重慶機器工業學校

  1953年重慶機器工業學校更名為重慶機器製造學校

  1958年重慶機器製造學校更名為重慶市第二機械製造工業學校

  1970年重慶市第二機械製造工業學校撤銷

  1972年重慶市第二機械製造工業學校覆校

  重慶市第二機械製造工業學校更名為重慶市第二機械工業學校

  1978年渝州大學建立

  1981年重慶市第二機械工業學校併入渝州大學

  2002年1月18日,重慶商學院和渝州大學合併籌建重慶工商大學

  基礎設施

  學校擁有先進的教學和實驗裝置,有60個實驗室,教學儀器裝置總值達1500多萬元。已完成部、省、市和教委下達播送科研專案20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2500篇,申請專利19項,已獲授權的達13項。為地方經濟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尤其是真空濾油系列產品,榮獲第45屆“尤里卡”國際發明博覽會銀獎,已形成規模開發,年產值達5100萬元,被重慶市政府列為“科技興渝百億工程”滾動專案,產品銷往國內包括臺灣在內的所在省市,已出口美、德、泰、印、越、塞、緬、古巴等國。“藥用蚯蚓酶”、“行動式摘錄”等專案顯示出較好的應用開發前景。 學校辦有《渝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和哲學社會科學版)、《渝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兩大學術期刊。學校佔地面積426畝,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建校20週年,已為國家培養了20000名建設人才。學校根據重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現代科學進步的需要,在發揮現有優勢,進一步強化骨幹基礎學科的同時,積極更新改造部分傳統學科、拓寬專業口徑、調整培養目標和科研方向,積極發展應用、新興學科。

  專業設定編輯

  學校注意加強學科的交叉、結合和滲透,最佳化學科結構,形成了人文、社會、自然、技術、生命、現代工程和管理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學科結構格局。學校設有漢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管理學、旅遊學、經濟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物理學及儀表工程、化學及化學工程、機械工程、自動化及電子工程、包裝與食品工程、體育等12個系,按照教育部1998年頒佈的《本科專業目錄》整理經教育部核定的本科專業有21個,即:金融學、社會工作、體育教育、漢語言文學、廣播電視新聞、英語、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應用化學、統計學、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表、自動化、電子資訊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包裝工程、食品工程、工商管理、旅遊管理和會計學;新申報的印刷工程、生物工程、環境工程和電子商務4個本科專業將招生。

  辦學宗旨

  學校以育人為宗旨,以“厚德博學”為校訓,教育與經濟、社會相結合,堅持抓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形成了優良傳統和校風。學校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除在第一課堂列入素質教育的課程之外,還專門制訂了《渝州大學加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實施方案》,面向學生開展學術講座,繁榮學生科技活動,活躍校園文體生活,舉辦科技文化藝術節,實施學生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計劃等,並組織了學生藝術團、合唱團,舉辦戲劇節、文藝演出、音樂會,送文藝、文化下鄉,增設了售書亭、休讀點,活躍了第二課堂,進一步完善了素質教育體系。

  學校有著“勤奮學習、立志成才、文明禮貌、遵紀守法”的良好學風,廣大學生勤學守紀,積極建立文明寢室和教室,文明寢室合格率在80%以上,見義勇為的學生相繼湧現,充分展現了新世紀青年大學生的風采。

  學科建設

  學校重視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既注意保持現有基礎理論研究的特長,又注意面向經濟建設,加強應用研究、科技開發研究和社會科學對現實問題的`研究;堅持科研與經濟建設相結合,並積極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努力為西南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有市級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帶頭人(周希賢)1人,有周希賢、戴宏民、李登信、江孟蜀、傅德岷、錢仲威、楊作書、陳正偉、楊月蓉、丁時勇、周光明、王長生、梁雲、袁暉坪、張賢明等15名校級學術帶頭人,有王宗萍、邱向寧、陳平、李宏、邵承斌、袁德美、鄭旭煦、王向喬、林治華、何希平、徐瑩、包曉玲、範文傑等13名青年學術骨幹。 學校重視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有省(市)級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1個,校級重點學科“機械製造及自動化(綠色製造)”、“數學及應用數學”、“會計學”等3個;有高等數學、大學物理、會計學原理等3門省級重點課程,有高等數學、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及應用、大學物理、馬克思主義原理、會計學原理等6門校級重點課程。

  學校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與重慶電視臺、重慶有線電視臺、重慶電臺、重慶日報、重慶晚報、重慶晨報、重慶商報、重慶經濟報、重慶法制報、重慶第二十九中學、重慶字水中學、長安公司、重慶有價證券公司、重慶國際信託投資證券公司、友誼華僑公司、第二汽車製造廠、成都前鋒儀器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華亞股份紙業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和企業簽約建立了實習基地。

  教學成果

  建校以來,取得科研成果50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3000多篇,出版學術著作300多部,一些研究領域已經成為西南地區的科研中心和學術交流視窗。學校逐步建立和健全了規範的科研管理體系,教師的科研意識不斷增強,爭取的科研專案和科研經費逐年大幅度增長。“九五”期間,共獲得省部級以上專案22項,橫向課題14項,重慶市各委辦局專案73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研獎勵30多項,其中《中國水生雜草》獲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全國優秀圖書二等獎;TY-II透平油專用濾油機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學術講座、學術會議等學術活動豐富多彩,校外知名專家、學者及校內副教授以上的高職人員每年為學生、教師作學術報告80次以上,參聽人數達到1.8萬人次。在教師科研的帶動下,學生也積極開展科技社團活動,參與全國及重慶市組織的“挑戰杯”、數學建模、電子設計製作等比賽,均獲得了良好的成績,例如數學建模獲全國一等獎1項、全國二等獎12項,重慶市一等獎3項、二等獎三等獎多項。2001年“挑戰杯”賽獲重慶市獎勵6項,其中2項代表重慶市參加全國比賽。一項取得全國特等獎在學校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氛圍。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