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推薦】習俗的作文合集六篇

習俗的作文

【推薦】習俗的作文合集六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習俗的作文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習俗的作文 篇1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比如:端午節、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中秋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習俗是拜月亮、紀念嫦娥、猜燈迷,更是閤家團圓的日子。

  中秋節的這天,月亮也一定是最圓的。還要吃月餅、賞月、吃柚子!我還知道許多關於中秋節的詩呢。如 李白寫的《 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有好多好多,媽媽只簡單地告訴我說:因為嫦娥偷吃了仙人的仙藥,被仙人關進了廣寒宮內,和她一塊關進去的,只有一隻可愛的小白兔與她終生為伴。我愛中秋節!這就是關於中秋節的習俗和傳說。

習俗的作文 篇2

  “中元節”,桂東人稱之為“七月半”。

  關於中元節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傳說。

  一說是源於佛教《大藏經》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目蓮歷經千辛萬苦才到陰府,見到死去的母親被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母親,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經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餓鬼再也不敢來搶奪了。為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都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道教也在這一天舉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燒冥紙,讓無主孤魂飽吃一頓。

  另一說是由古代“郊社”演變而來。農民在夏收之後,趁農閒舉行祭田、祭祖儀式,酬謝管理土地的神靈和開闢田園的祖先,也含有慶祝豐收的意義。古時中元節只是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是用素筵祭祀,並規定不能在別人家中過夜。後來從素食發展為葷食,從祭田、祭祖發展到超渡“無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稱為“鬼月”,需要祭奠, “七月半”也就演變成“送鬼節”。

  在桂東的習俗中,“七月半”是清明節之後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時節。其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清明節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紙、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琅滿目。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戶戶便要將廳堂打掃乾淨,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餚饌品連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許吵鬧、不許赤身露體,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鳥等一列不能打死,並且要焚香燒紙,說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是祖先變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長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紙寫上祖先的名諱在戶外焚燒以祭奠故祖。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後人的亡靈燒一點,否則難免他們不會在陰間為難自家故祖,於是這便有了十五日夜為孤鬼“燒孤衣”傳統。

  雖然民間有關於牛郎織女七月十五鵲橋相會的美麗傳說,但在桂東人的心目中,卻永遠抹不去鬼的陰影。“七月十五鬼亂竄”,傳說閻王爺要在七月大開鬼門關,讓眾鬼夜出地府至陽間遊走,夜晚在外行走是極有與鬼相遇的危險,因而七月切忌遲歸或夜出。如果你偏不信這個邪,一定會有人繪聲繪色地向你講敘:某人就曾在某年七月半的夜晚看到過野外的山巔之上有簇簇鬼火遊動,凝神間還聽到鬼們絮絮之語。保讓你毛骨悚然,汗不敢出,哪還有心情顧及牛郎織女“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浪漫!

  桂東有句俗諺:七月半的鴨子--不知死期。大概是七月跟死鬼和亡靈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所以人們的禁忌也不少。除前面所說的夜不出戶之外,還有不少傳統禁忌:農曆七月間,要避免搬家,婚宴更是罕見;不能開市、討債,免得落個發鬼財、做收帳鬼之嫌;不得下河游泳或進行各種水上運動,以防被“水鬼”拉走;偶有小孩子生於月半,作父母的一定會將其的生日改為七月十四或十六,以避“與鬼俱來”之嫌;或有長者亡於月半,家人往往會大不高興,說是長者不善作長,死了還要“與鬼同去”……總之,“七月半”在桂東人眼裡是“草木皆鬼”的一個節日!

習俗的作文 篇3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七夕神話圖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除了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七夕節也被稱為中國東方情人節。那麼在七夕節那一天,各有什麼習俗呢?人們又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慶祝這一天呢?中國吃網整理蒐羅整理了一份關於各地七夕節習俗。

  山東七夕情人節習俗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裡,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廣西七夕情人節習俗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福建七夕情人節習俗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嚐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遊戲,乞巧遊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豔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製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節吃什麼?

  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習俗的作文 篇4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七夕圖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除了2月14日的情人節,七夕節也被稱為中國東方情人節。那麼在七夕節那一天,各有什麼習俗呢?人們又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慶祝這一天呢?

  福建七夕情人節習俗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嚐瓜果,以求她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遊戲,乞巧遊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習俗的作文 篇5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七夕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

習俗的作文 篇6

  跳火,是我們這裡的舊習俗。在人們的心底裡,正月十五晚上放火,意味著財運;火勢越高,家裡的財運就越旺;跳火,意味著可以擺脫病魔,平平安安。因此,就是在前幾年地不長稿,做飯無柴的情況下,人們也要想方設法弄來些柴禾放火、跳火。但人們也沒有因此而財運旺盛,相反,他們整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 這兒年,黨的政策好了,農民的日子好過了,不愁吃,不愁穿,柴火堆得滿地都是。因此,放的火一年比一年高;跳火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今年的正月十五晚上,更是如此。 明月懸掛天空,照得大地如同白晝。放火開始了!上至80歲拄著柺杖的老太太,下至剛能行走的孩童,都走出家門參加跳火來了。

  火著了,火焰呼呼作響,直躥夜空,有兩人多高。這時候最活躍的,要數姑娘小夥子了。你看,這是鳳鳳,只見她把長長的辮子向身後一甩,倒退幾步,然後起跑。等跑近火堆前,身子向上一躍,像只輕盈的燕子,只在火中一閃,就“飛”過去了。那二狗子,前些年還是村裡有名的懶漢,現在卻是全縣出名的勤勞致富模範。這會,他見鳳鳳跳了過去,也想跟著跳過去。可剛跑了兩步,又退了回來,直往自己身上瞧。

  原來,他著一身嶄新的新子衣服,怕火星濺上著了。小順子在一旁,用狡詐的眼光瞧著二狗子,嘻笑道:“怎麼? 二狗哥,不敢跳?我鳳鳳姐都跳過去了。”二狗子瞪了小順子一眼,二話沒說,就朝火堆奔去,就在他剛躍起身,向火跳的當兒,只聽小順子一聲喊:“新衣服著了!”二狗子一慌,身體失去平衡,“撲”地坐到了地上。 這時,小順子爹走出人群要去跳火。小順子媽急了,忙過去阻攔:“順子他爹,別逞能了,你又不是十七八,快五六十的人了,也不怕你的老骨頭摔壞!”然而,他還是掙脫了小順媽的手。他跳火去了。 火越燒越猛,火焰越竄越高。以至於天空中的明月也遜色多了。火光中,人們正忙著跳水.他們跳著,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