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精品】習俗的作文4篇

習俗的作文

【精品】習俗的作文4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習俗的作文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習俗的作文 篇1

  濰坊農村過年,習俗大同小異,都有五個必有的程式:貼對聯、供家堂、放鞭炮、接財神、吃餃子。…………。

  貼對聯在我國由來已久,起初是貼門神,防止魑魅魍魎侵入家庭。秦漢以後,門神是神荼、鬱壘;唐宋時期改為秦叔寶、尉遲敬德,原因是唐太宗殺兄逼父登上皇位,夜裡卻總難以入睡,不得不讓心腹大將把門守夜。五代孟昶突發奇想,對貼門神進行了改革,有一年他撰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對聯貼在皇宮大門上,這種創新之舉被大家接受,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對聯起到了烘托新年氣氛的作用。…………。

  除夕這天,(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想到掛家堂。儒家講究“事死如事生”,特別強調“慎終追遠”、“親親為仁”,認為大家都親自己的親人,國家和社會就會安定。而“追遠”傳到現在,只有供牌位和掛家堂這一形式,在許多地方家堂也叫“軸子”,上面按左昭右穆的順序,排列著列祖列宗的姓名。…………。

  過年,原本是太陽公轉、地球自轉的自然規律,本來並不神秘。但在歷史的長河裡,人們不斷地給它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年,在原始社會甚至不叫年,它被稱作“草”,由於“一歲一枯榮”的緣故,一年就是一草。進入奴隸社會,人們對自然規律有了一定的認識,開始以歲星紀年,一年又被稱為一歲。年記載著中國以農立國的歷史。由於農業的需要和對於豐收的期盼,每年人們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祈禱和慶祝豐收,而“年”字最早也是從“豐”字演化而來的,這從甲骨文和金銘文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原先過年的日子也不確定,夏朝把過年定在正月,商是臘月,周朝則是冬至月,秦朝就放在10月。漢武帝又把年調整到正月,此後歷代相因不改,人們才有了一個固定過年的日子。所以人們稱春節也叫夏曆年;又由於是太陰曆,故也叫陰曆年;更因為是農業的緣故,也叫農曆年。但過年對富人來說是過年,對窮人來說是過關。所以人們又把年想象成凶神惡煞,不得不燃放爆竹驅除它,這就是過年燃放鞭炮的來源。

  不管富人還是窮人,發家致富都是共同的理念,接財神就成為大家共同的行動。……在我國,財神一共有四人。文財神先是商末的比干,因被殷紂王剖心而死,傳說他失去辨別能力,誰祭祀他他就讓誰致富;另一位是春秋時期越國的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後,經商致富,自稱陶朱公,後來被商人尊為財神;武財神是關羽,他被吳國殺死,被人割去頭顱,據說也有比干的功效;另一位是趙公明或稱趙公元帥、趙玄壇,他在《封神演義》中統理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位仙官,被道教尊為財神。……除夕夜到大街上看看,或父子二人、或祖孫三代,擺上供品,燃放鞭炮後把酒酹地,口中唸唸有詞,一是請祖先回家一起過年,二是請財神早早到家。進門一定有人明知故問:“接到財神了嗎?”回答的也一定是明知故答:“接到了。”接著就是喝團圓酒,吃團圓餃子,並守夜到子時。正因為過去吃餃子是在交子時的時候吃,也才有了餃子的命名。…………。

  農民過年,講究的是“一元復始,永珍更新”,過的是對豐收的慶祝和對發家致富的更大期盼。所以接來財神後,喝著團圓酒、吃著團圓餃子,就開始了對來年生產經營的規劃打算。這就是農民的過年,期盼來年的豐收本來就是過年的題中應有之義。

習俗的作文 篇2

  習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習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的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體遵從,反覆演示,不斷實行,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它不僅使人類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而且使人的生活找到了節奏感!

  中國的文化眾之多,不計其數,可是知道的又有多少人呢?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的發展,對習俗都是拋之腦後了。但是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應該認識和傳承民間習俗,使它發揚光大……

  我記得我們學過沈從文的《雲南的歌會》。雲南本是詩歌的家鄉,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國了。他們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的方式。或見情生情,即物起興,用各種豐富譬喻,比賽機智才能。或用提問的方法,等待對方解答。或互嘲互贊,隨事押韻,迴圈無端。也唱其它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當事人照例一本冊,滾瓜熟,隨口而出,對別的地方我不怎麼了解,我只知道我們這個地方的習俗。

  比如三八婦女節,是全國婦女的節日,那一天她們放假,好像什麼也不用做,因為那是她們的節日;還有三月十二日是植樹節,老師組織同學去野外植樹;五月一日勞動節;還有端午節那天要包粽子,吃粽子。

  開始要去打粑葉,然後洗乾淨,去淘米,米只能用糯米,如果你想吃甜粽子,就用白糖摻和進去,想吃棗子的話就把棗子摻和進去,想吃什麼就摻什麼進去,那一天肚子吃得好飽!

  九月九日重陽節要吃肉,還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那一晚月亮特大特圓,家裡買了很多月餅,這天我們會集合在一起去偷瓜,年長的和我們的年紀差不多,小的也有七八碎了。我們商量要去誰家偷瓜吃,而且偷到的東西不能帶回家吃,否則第二年你家的東西會被偷光。雖然我不相信,但是為了尊重這種習俗,也只要這樣做了……

  十月一日是祖國的生日,這一天全國人民放假,為了慶祝祖國的生日,這一天很鬧熱,祖國哺育我們,教育我們一代又一代。它的生日在天安門舉行,特別的隆重,許多人民都在那裡為它慶祝生日……

  還有春節,春節放假的時間很長,一直要放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從十二月二十九日開始,家家都買年貨,晚上燉豬腳吃,雞、鴨、魚肉樣樣都有,晚上還放煙火,過了十二點迎接新的一年。這一天還要給已經去世的親人燒紙錢,敬菩薩一直到正月十五才完,十五過後也很鬧熱,只是沒有了過年的那種熱鬧氣氛……

  中國的習俗記錄了古代人民的種種習慣,生活特徵,我們應該好好傳承中國習俗,使它發揚光大,成為中國的永久歷史!

習俗的作文 篇3

  說到節日,我會不假思索地想起端午節,說到端午節,那大家肯定會不約而同地想起賽龍舟和包粽子這兩大習俗。今天,哦就帶你們去看看我的端午節是怎麼過的吧!

  上午,我們一家人一起去看龍舟比賽。只見龍舟選手們各個身材魁梧,身強體壯,比賽開始了,“怦”的是一聲槍響,一艘艘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衝出起跑線。只聽岸上的人大聲喊著:“加油!加油!”就連我也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快看,快看!那隻龍舟快要贏了!”只見第一名的龍舟“譁”地一下衝出了終點線。有趣的龍舟賽就在一片歡呼聲中結束了。

  吃過了中午,我們一家人呆在家裡也怪無聊的,我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好點子:“都是端午節了,我們是不是該包些粽子吃?”“好啊好啊!”家人們連聲應道。說幹就幹,爸爸趕忙去菜場裡買來糯米、肉和粽葉。

  材料都準備好了,我便開始學奶奶包粽子。我先觀察了一下奶奶是怎麼包的:先把粽葉捲成漏斗壯,然後在裡面放一些糯米,接著又把肉放進去,最後再把它包住,用繩子綁緊。看的簡單,做做也太難了點,我狀態百出——一會兒粽葉破了,一會兒糯米漏了,一會兒肉掉了……這粽子就象調皮的孩子一樣,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個粽子包好,“哎,累死我了!”我連聲說道。一個小時過後,我的粽子終於出爐了,雖然看上去和奶奶包的粽子簡直是天壤之別,但是我吃著覺得特別的香,因為那是我自己包的'。

  我喜歡端午節的習俗,因為它不僅可以讓我們看到精彩的龍舟賽,還可以讓我們自己動手包粽子、吃粽子。

習俗的作文 篇4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朵花中豔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襬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鬆,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繡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髮。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民族,是一朵豔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