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詞> 高三語文詩詞教學隨筆

高三語文詩詞教學隨筆

高三語文詩詞教學隨筆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形式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三語文詩詞教學隨筆,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三語文詩詞教學隨筆1

  《江雪》這首詩,描繪出一幅肅穆感人的南國江鄉雪景圖。全詩的意境,在“孤”和“釣”二字上。詩中充溢了寒意,令人讀之毛骨悚然,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這首詩,並不是單純地在描繪中國江鄉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遠的。它不是為了寫雪景而寫雪景,而是透過雪景來讚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透過“獨釣寒江”的老翁,進而歌頌為堅持正義而鬥爭的人們。在詩人筆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樣鮮明,令人難以忘懷。後世許多山水詩不能超越它,人們畫山水畫也多以這首詩為題材,千百年來傳誦不絕。

  在教學這首詩時,我努力在體現以下幾個理念:

  一、積極倡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規範》中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議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置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上,我讓學生“猜一猜”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其實就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只不過換了“猜一猜”這種說法,學習就不顯得那麼壓抑和繁重了。

  根據註釋學習古詩是學生自身透過觀察發現的,這樣的發現比教師告訴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詩詩句的意思,是在個體充沛獨立考慮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先有自身的觀點,再進行討論交流,才有話好說,有理可辯,不至於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

  二、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受和體驗。

  借用一句老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小燕子”了。由此可見,閱讀更多的是主觀行為,這與閱讀物件的年齡、閱歷、經歷等都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絡。

  《江雪》這首詩中作者一腔的憤懣苦悶,鬱結在胸,以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動來發洩他對朝政的不滿,來流露他對憤世恨時且又孤芳自賞的感情。

  這種感情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是能夠有所體會的,但假如要和詩人引起共鳴卻還有著相當大的距離。終究還是小朋友。

  因此教師只是點到為止,學生從自身動身談體會,不追求唯一的結論,也沒有正確的答案。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學生的生長,對於這首詩意境的體會將不時發生變化。這也是古詩的永恆魅力!

  三、擴大容量,注重積累。

  《規範》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身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和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資料”。積累語言資料,其實是感性的語言模組的整體貯存,這些資料貯存於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也就是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它們一旦被啟用,就會發生綜合效應,極有利於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

  課前,我讓學生說描繪冬天的詞語;課中引導學生說“千()萬()”的成語;教完教材中的古詩,再補充《規範》要求背誦的詩文。這樣的課堂容量學生完全能夠接受,而且掌握起來也比較輕鬆自如。

  語文的學習是很難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幹“薄發”。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

高三語文詩詞教學隨筆2

  前兩天讀了王松舟《詩意語文》,很受啟發,我發現我愛上了語文,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的語文素養、底蘊有待提高、自己的語文課堂沒有魅力、自己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入,所以我決定本學期開始挑戰自己的語文課堂,——古詩教學。我在細讀文字《遊園不值》,因沒有整理好就想了《春日》。感覺今天的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很喜歡,我上的也很輕鬆。

  1、沒有在單純的”解釋”古詩

  古詩的美是讀出來的,是悟出來的,是品出來的。但在品中理解了詞語、詩句的意思。如萬紫千紅:你看到了什麼樣的畫面,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建立意象的基礎上理解了詞語,我們聯絡朱自清的《春》,結合李叔同的《遊春》詩句拓展學生的理解。

  2、指導學生“吟”詩,不再是讀詩

  古詩本來是吟的、誦的,課學生很好能投入進去,看了竇桂梅的《遊園不值》教學影片後,我才發現語文教師必須帶著學生吟詠古詩詞。我學著竇桂梅老師的樣子根據平仄的規律指導學生吟詩(當然做的不好),但學生很喜歡,看著學生搖頭晃腦,自吟自賞的表情內心有說不出的高興。

  3、牽一髮動全身,找到讀詩的切入點”尋“

  古詩不能串講,但還要在品讀中理解詩意,走進詩的意境。課前我想是抓住作者的感受切入,還是抓住”尋“的景色切入?沒有全面的理解,學生的感受無處生髮,可又不能串講。最後我決定從”尋“字切入文字的閱讀。一個尋,你尋到了什麼?學生的思維被帶到了文字,:無邊光景、一時新、萬紫千紅、春風、勝日。學生尋到後,引導學生建立意象,由萬紫千紅想到百花齊放、想到朱自清、李叔同,由春風想到“春風拂面楊柳風”,由一時新想到很多很多……學生在詩的字裡行間穿行,補充了字裡行間的空白之處。學生建立意象的同時解決了詞語的理解問題,享受著春光。然後又一個問題“作者的心情怎樣”,孩子們再一次走進文字,走進字裡行間,品讀,把自己真正的置身於當時的場景。不再是單調的理解。

  4、讀出詩背後的含義“勸學詩”

  走進作者,我們會發現作者不可能有機會到“泗水濱”去“尋芳”,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絃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5、古詩教學課前熱身“詞語句子對對碰”使學生們走進春天

  一節課的容量有多大,至少不單單是一篇課文。授課之前我們從春字組詞到說四字詞語到說詩句,學生的思維之門被開啟,在文字間遊玩的同時走進了春天。

  古詩、語文教學可以很有趣,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把樂趣“擠”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