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河中石獸> 《河中石獸》原文譯文教參

《河中石獸》原文譯文教參

《河中石獸》原文譯文教參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①,山門於河②,二石獸並沉焉。閱十歲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數小舟④,曳鐵,尋十餘里無跡。一講學者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⑥?”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⑦。又笑日:“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之於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斷?

  (選自《閱微草堂筆記》)

  【註釋】①幹:岸邊。②(pǐ):倒塌。③閱:經歷。④(zhào):船槳,這裡作動詞用。⑤杮(fèi):木片。⑥顛:顛倒、荒唐。⑦河兵:治河計程車兵。

  【通假字】

  (1)不亦顛乎(通“癲”,瘋。)

  (2)曳鐵(通“耙”,整地的農具。)

  【詞類活用】

  數小舟(名詞用為動詞,划船)

  【一詞多義】

  (1)為:A.以為順流下矣(同“以”組成一個詞,認為。)

  B.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介詞,表被動,被。)

  C.眾服為確論(動詞,是,認為是。)

  D.齧沙為坎穴(動詞,成為。)

  (2)之:A.聞之笑曰(代詞,這件事。)

  B.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代詞,代石獸。)

  C.其反激之力(助詞,的。)

  (3)如:A.如是再齧(介詞,像。)

  B.如其言果得(動詞,按照。)

  【古今異義】

  (1)一寺臨河干(古義:水邊,河岸;今義:與溼相對)

  (2)閱十餘歲(古義:經歷;今義:看)

  (3)閱十餘歲(古義:年;今義:年紀)

  (4)是非木杮(古義:這;今義:表判斷)

  (5)如其言(古義:按照;今義:如果,如同等)

  (6)爾輩不能究物理(古義:事物的原理;今義:一種學科)

  【重要句式】

  (1)否定句

  是非木杮(使用“非”表否定)

  (2)倒裝句

  求石獸於水中(介詞結構後置)

  (3)省略句

  果得於數里外。〔省略賓語,果得(之)數里外〕

  【重要詞語】

  (1)滄州南一寺臨河干(靠近)(岸邊)

  (2)閱十歲(經歷)

  (3)數小舟(划船)

  (4)齧沙為坎穴(沖刷,衝擊)

  (5)轉轉不已(停止)

  (6)如其言(按照)

  【重要句子】

  (1)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你們不懂得分事物的特徵,這不是木片,怎麼會被暴漲的流水帶走呢?〕

  (2)如其言,果得之於數里外。

  〔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游尋到了石獸。〕

  【中考連結】

  (2004浙江杭州卷)閱讀《河中石獸》(因篇幅有限,原文略),完成下題。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錯誤的兩項是( )(4分)

  A.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面對)

  B. 二石獸並沉焉(合併)

  C. 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畢竟)

  D. 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4分)

  A.二石獸於水中 乃取一葫蘆置於地

  B.以為順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為餌

  C.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於數里外 則移其民於河東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

  ①一講學者設帳寺中,聞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③一老河兵聞之 ④果得之於數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①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②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斷?

  5.為什麼“學者”的結論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結論是正確的?請根據文意,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