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集合15篇)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集合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第138-139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2.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勇於思考、敢於求異的創新精神。

  3.使學生感受比較與分類、猜想與驗證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並逐步學會用此種方法處理、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計算機軟、硬體一套。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激趣匯入。

  師:這幾天我們在數學王國中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分數。(板書:分數)要是交好這位朋友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

  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小故事:有一天,唐僧師徒四人來到火焰山,那裡的天氣特別炎熱,他們走得汗流浹背、口乾舌燥。大家猜猜這時候他們最想吃什麼?

  生:西瓜。

  師:對了,沙和尚好不容易弄到了一個大西瓜,問師傅怎麼分,師傅說:“咱們師徒四人,每人吃這個西瓜的1/4吧!”(配音)豬八戒一聽,急得夠嗆,趕緊嚷到:“不夠,不夠,我要吃這個西瓜的1/8!”

  (配音)站在一旁的孫悟空聽了偷偷地笑了。

  同學們大家猜猜孫悟空為什麼在那偷偷地笑呢?

  生:因為孫悟空認為西瓜的1/4比它的1/8大。

  師:到底孫悟空對不對呢?學了今天的知識你就會明白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分數大小的比較"。(出示課題)

  2.分析課題。

  師:看到這個題目,誰想說些什麼?

  [評析:這樣導課,既激起了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又為新舊知識找到了銜接點,為下一步學習新課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二、分類整理 師出示一組分數(課件出示)

  師:剛才有一位同學們說,要比較分數的大小至少需要兩個分數。大家看這麼多的分數如果進行比較,你們有什麼感覺?

  生:太麻煩了。

  師:能不能把這些分數分類整理一下?(能)怎樣分類比較合適呢?

  生討論後回答,師課件出示分類情況

  分母相同的分數 分子相同的分數 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

  [評析:從一組原始材料出發,讓學生比較分數的大小,學生透過分析、討論、思考發現:要比較分數的大小必須先把這一組分數進行分類。這樣教學,真實再現了知識產生髮展的過程,同時也使學生學會了分類整理的方法。]

  三、探索規律

  1.分母相同分數大小的比較。

  師:(指第一類分數)這類分數的共同特點是分母相同,不同點是什麼呢?

  生:分子大小不同。(多媒體分別閃動每組分數的分子、分母)

  師:分母相同,分子大小不同,分數的大小可能與誰有關係?有什麼關係呢?請同學們結合這兩組分數進行討論。

  生討論後回答

  生1:我以1/5和1/5為例,把5塊餅平均分成2份,1份用1/5表示,2份用2/5表示,2份要1份多,所以1/5 < 2/5;因此,我的觀點是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大。

  生2:我也同意他的觀點。但我是這樣想的, 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1/3表示1份這樣的數,而 2/3是表示2份這樣的數,所以1/3<2/3 .

  生3:我是這樣想的, 1/4是1個1/4 , 2/4是2個1/4 ,2個 要比1個 多,所以 1/4〈2/4 。因此我也同意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大。

  生4:我是這樣想的, 1/3轉化成小數是0.33??, 2/3轉化成小數是0.66??,所以1/3〈2/3。我也同意他們的觀點。

  生5:我是這樣想的,1/3 和2/3 的分母都是"3", 1/3的分子是"1",不到"3"的一半,2/3 的分子是"2",超過了"3"的一半,所以1/3<2/3。

  生6:還可以先把每個分數用圓表示出來,再比較就明顯了。(多媒體出示畫面:並閃動塗色部分)

  師:以上這些方法,都證明了一個什麼觀點?

  生答師出示: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比較大。(生齊讀)

  [評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找出兩個分數的異同點,再透過討論,從多角度明確了分母相同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這樣,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學生充分討論,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得到了培養。]

  2.分子相同分數大小的比較。

  師:(指第二類分數)這一類分數有什麼特點呢?

  生:每組分數的分子相同,分母大小不同。(多媒體分別閃動每組分數的分子、分母)

  師:這類分數的大小可能與誰有關呢?有什麼關係呢?請同學們再討論一下。

  生討論後形成兩種觀點

  甲方: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大的分數比較大。

  乙方: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小的分數比較大。

  師引導生辯論

  甲方發言人: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比較大;那麼分子相同的分數,當然分母大的分數比較大。

  乙方發言人l:甲方同學只是一種表面"推理",並不能證明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

  乙方發言人2:我們以1/2和1/3為例:把單位1"平均分成2份取一份用1/2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3份取一份用1/3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少。

  甲方發言人:乙方的證明只是貌似正確,一種方法並不能證明他的觀點正確。

  乙方發言人:我有一個問題想請對方同學來回答:在你過生日時,買來一塊生日蛋糕,兩人來吃每人吃的多,還是3人來吃每人吃的多?

  甲方發言人:當然是2個人吃,每人吃的多(同學們都笑了),你說的有點道理。

  乙方發言人1:我方同學說的不僅有道理,而且完全正確。1/2化成小數是0.5,

  而1/3 化成小數是033??。

  乙方發言人2:還可以畫圓來說明。(多媒體出示如下畫面,並閃動塗色部分)師:甲方還有發言的嗎?(沒有)現在你們]同意哪種觀點?

  師出示: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小的分發比較大。(生齊讀)

  [評析:"同分子分數大小的比較"是本課的難點,教師巧妙地先讓學生對結論在行猜測,然後展開辯論,使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成功突破了教學難點。]

  3.分子和分母都不同分數大小的比較。

  師:(指第三類分數中的5/8 和7/9 )誰能想出辦法比較這兩個數的大小?

  生1:如果能把它們轉化成分母相同的數,再比較大小就好了。

  生2:如果能轉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數,再比較大小也行。

  生3:也可以轉化成小數再比較大小。

  生4:轉化成小數太麻煩了。 (師用多媒體畫線段圖的方法演示比較的過程)(生鼓掌)

  師:同學們的這些想法和方法都很好。在分數中,這一類分數不只這一組,還有很多,比較的方法也很多,以後的章節還要專門研究。

  [評析:把"分子和分母都不同分數大小的比較在本節課進行滲透教學,是教師的一個大膽嘗試,這樣一是維護了知識系統的完整性,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找到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四、實際運用,深化新知

  師:現在誰能利用這節課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下,孫悟空笑的對不對?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看來,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必須認真、紮實,不能一知半解,否則會鬧出像豬八戒那樣的笑話來。

  [評析:這樣設計首尾呼應,使學生真正明確了"誰笑的聰明",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待科學要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說課內容: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P79-82

  小學數學關於幾何知識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的。本冊教材承擔著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長方形,並分析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係,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後透過例項驗證,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有利於學生知道推導方法,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紮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一)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充分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我確立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透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透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體驗數學的價值。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並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運用

  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

  (三)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直尺.為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充分發揮現代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1、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我打算主要採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交流的學習方式,透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透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2、反饋教學法

  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性,在教學中,採用反饋教學法進行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參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形成和運用的機會,使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培養學生初步感知和運用轉化的方法,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比較、操作、概括等行為來解決新問題,透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就分別從四個方面說一說:

  (一)、複習舊知,滲透轉化、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新課開始,我先透過算學校花壇平面圖形的面積,以喚取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鞏固,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接著,我提出疑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如何計算呢?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板書)

  (二)動手實踐,探究發現

  1、數方格,引發猜想

  透過數格子的方法,並填寫表格,從表格中學生很容易觀察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面積相等。當一個平行四邊形很大很大的時候,我們也採用數格子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這就引發學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2,學生獨立思考猜想,動手操作,嘗試用剪拼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驗證猜想。

  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操作之後進行彙報,交流自己的驗證過程。後我又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並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麼變了,什麼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聯絡?透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透過剪、拼後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於長方形的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

  (三)、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例1:平行四邊形花壇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積是多少?引導學生寫完整整個解題過程。

  (四)分層訓練,理解內化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與內化。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四個層次的練習題:

  一練習:基本練習

  二、綜合練習:

  1、你會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

  透過不同的高引起學生的混淆,在計算中讓學生明確在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底要找出與它相對應的高,這樣才能準確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並且根據已求的面積和另一條高,求出與這條高相對應的底。

  三、擴充套件練習:

  1、82頁第2題,不同的量法,不同的演算法,用兩種方法進行計算,進一步強調底和高相對應。同時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計算能力。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課堂小結,鞏固新知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有利於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充分提高歸納和總結能力。

  四、說預設效果

  這節課的設計,給學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聽、嘴說、腦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新知,並儘可能地從多角度來驗證結論,這使學生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訓練。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掌握學法,為學習提供一把釋疑解難的鑰匙。

  教學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雖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這節課,但在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以後在教學中不斷改進。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教材說明

  眾數是在學生學習了統計初步知識和平均數、中位數的基礎上,根據《課標》對小學數學內容新的要求,而安排的一種新的統計量的學習。它在統計中有重要的意義,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

  二、學情分析

  眾數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的認知基礎:在前面幾年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的統計知識,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已經能夠在經歷統計的過程中和統計圖、表的觀察中,獲取資訊,並進行簡單的分析。另外,學生還具備了一定的觀察,發現規律的能力。這些知識基礎和實踐操作能力都是我們教學中應當利用和開發的。

  三、教學目標

  根據自己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課我擬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透過例項讓學生在經歷統計的過程中理解眾數的意義,學會求一組資料的眾數的方法。

  2、在具體情景中,理解眾數的實際意義。體會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之間的區別。

  3、認識眾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統計知識的價值。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眾數的意義,學會求一組資料的眾數的方法。體會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之間的區別。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在實際生活的情景中、數學的活動中體會眾數的實際意義。

  四、教法與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並且結合本校的科研課題,更好的體現生命化課堂的特點,提高學生有效的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了教師創設情景,學生參與統計實踐,觀察分析,合作探究,聯絡生活理解眾數等措施,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而使教師轉變角色,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結合課題進行進一步說明。

  五、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和在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這一教學理念,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五個環節來完成: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認識眾數

  首先讓學生看兩則公司的招聘廣告(出示),然後引出一個人想應聘,但不知該選擇哪一家?讓學生分組討論一起來幫幫他。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同學們紛紛出謀劃策的同時,教師出示兩份公司員工工資表,(出示)再讓學生們幫忙選擇?並談談理由?我想透過一組資料讓學生試著用平均數、中位數等統計量來找出對自己有價值的資訊,並加以板書(平均數——整體水平;中位數——一般水平)教師適時鼓勵並引出課題——眾數(集中情況)

  第二環節:依據情境,理解眾數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我分兩個小環節完成,先是出例1(出示)讓學生試著來選擇合適的身高,讓學生對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三個統計量再次進行討論,然後得出眾數的選擇——整齊美觀。

  為說明一組資料中眾數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我設計了“找眾數”環節:(出示)選擇了兩班同學英語聽寫競賽的成績,其中第一組是有兩個眾數的,第二組是沒有眾數的。這樣學生對眾數就會有進一步的理解了。

  【第三環節:在分析比較中體驗,應用眾數

  1、分析三個統計量的特點。

  下列幾種情況一般使用什麼統計量?

  (1)五年(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要比較兩個班的學習成績,應該選取。

  A.平均數B.中位數c.眾數

  (2)在演講比賽中,某個選手想知道自己處於什麼水平,應該選。

  A.平均數B.中位數c.眾數

  (3)要統計同學們最喜歡的動畫片,應該選取。

  A.平均數B.中位數c.眾數

  2.123頁,做一做。透過對五年一班同學視力統計表的分析和對問題的解答在生活中應用眾數。

  第四環節:迴歸生活,體驗應用

  出示生活中的數學,有關均碼的介紹,拓寬知識面。讓學生髮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濃厚興趣。

  第五環節:全課小結,課後延伸

  談談這堂課的收穫,加深整堂課的理解。

  六、板書設計

  眾數

  眾數(集中情況)

  平均數(整體情況)

  中位數(一般情況)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十冊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一課。

  一、教學指導思想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透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將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能力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

  二、教材結構分析

  《分數的意義》是在四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縱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剖析,我們確立該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這是第一專案標也是基本目標;藉助為分數配圖,深入理解分數的意義,發展學生對美的體驗與欣賞;揭示分數的產生,豐富學生的數學文化;這兩專案標是在第一專案標的基礎上對學生思維的一種拓展。

  2、能力目標:透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促進其思維的發展;透過同學間的合作,進而促進學生的傾聽、質疑等優秀學習習慣的養成。

  在教學中擬訂教學的重難點為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三、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在深入剖析教材分析學生的基礎上,全課以“談話匯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其中動手操作,創造分數這一大環節包括動手操作,感知意義;師生互動,理解意義;深化整體,總結意義;巧妙練習,強化意義四步。設計瞭如下一節課:

  (一)談話匯入,喚醒已知

  輕鬆談話:“在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你們知道哪些與分數有關的知識?”在喚醒學生已有知識的同時,學生可能會談到(課件)教師適時小結一個蘋果、一張餅都稱之為一個物體,一米長的繩子把它叫做一個計量單位,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我們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當學生已經把所相關的知識說充分了,教師適時走進去“老師知道它也和分數有關,你們看(課件)這是10個小朋友,當我們把它看作一個整體的時候,還可以說是一群小朋友,這一群小朋友也可以被分,分得的結果用分數表示。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藉助集合圈滲透一個整體的同時,讓孩子們感知到當我們把很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的時候,我們也可用自然數1表示。它也可以被分,分得的結果也可用分數表示。為下一環節的動手操作指明瞭道路。

  (二)動手操作,創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一組為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包括一米長的繩子、一張紙、六塊餅乾、12個小方塊……(課件)然後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己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可以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

  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同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採用師生互動的形式,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為兩次,第一次藉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一個分數1/2為例,啟用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同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慾望,學生動手操作一定會創造出不同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於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知道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助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同,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5

  各位老師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XXX》。下面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地位與作用)

  《XXX》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XX單元第XX個課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XX,這為過渡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學好以後課題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XX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透過各種形式的 練習,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和創造力,使學生能自主創編出一些簡單、新穎的 方法。

  (2)學生能熟練地掌握 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 ,以發展學生的 .

  2.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練,體驗 這一系列的創新學習過程和樂趣。

  3.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學會合作學習,敢於質疑、創新,充分體現團結協作、競爭拼搏精神,明白在相互交流的同時去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體育》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重點的依據是隻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

  教學難點:難點的依據是 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我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XX是一門培養人的XXX能力的更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XX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設定情景教學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周邊的客觀事物,發展思辯能力,注重濱心理狀況。當然老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透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於本課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 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 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透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 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語境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課題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例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經濟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課的教學實際,根據學生的對技術動作的認識、思維、形成等發展規律,設計了"引導學練—質疑解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總結歸納"等五個階段的課堂結構教學模式,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 引導學練:(2~3分鐘)

  我透過語言、問題等形式引出學習內容,向學生陳述教學目標,讓學生心中有數,以利於刺激學生學習的動機。具體設計:

  (1)教師提問題,陳述教學目標。

  (2)編制學練小組。

  (3)學練小組討論學練目標步驟。

  2. 質疑解難(10分鐘)

  這階段,我根據各小組的學練情況,選擇適當的時機,組織學生質疑解難,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練情況進行自我評價,讓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學練體會,提出自己的疑難問題,然後我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以及學練過程中我對學生的觀察,對問題進行一一講解、示範,分析其中原理,找出其中的規律。使學生既能達到認識的目的,又能透過觀察、思維、討論等形式,強化其學練技能,還能使學生心理產生豐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內部矛盾,進而獲得身心發展的內部動力和技能能力。

  3. 自主探究(15分鐘)

  本階段,首先透過語言激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自我效能感,並有主動探究的慾望,再按預定的活動設計方案及情境,讓依據學習目標,自我組織、自我練習、自我感知、自我發現、自我調控進行嘗試性體驗學練活動。對於自我探究有困難的小組,在幫助和點撥的同時給予鼓勵,引導他們自我尋找問題答案,以增強努力探究的信心。

  4、合作交流(10分鐘)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根據質疑解難的結果,進行小組合作驗證,是對其探究知識、技術和技能的鞏固深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術和技能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5、總結歸納(2~3分鐘)

  這一環節是"自主學練—合作應用"模式的最後一個環節,主要是以此檢驗"自主學練—合作應用"的結果。教師首先組織開展小組交流,讓各小組陳述學練活動的情況,學練效果如何?學到了什麼?還有什麼樣的希望?促進小組間的瞭解,發展學生總結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自我意識。再由教師評價總結,評價採用結果性評價,針對教學目標主要是肯定學生的學練結果,讓學生體驗成功,激發學生對自己的發展產生新的動力。

  七、說小結

  1. 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的增有減。

  2. 教學策略的選用

  (1)運用了模擬活動,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教材這部分知識所對應的XXX現象,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因此在進一步強化這種體驗的過程中我進行了思考和認知,使亂放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於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於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交融。

  (2)組織學生探究知識形成新的知識。我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於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並重,知識與能力並重的目標。也正是由於這些認識來自於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主動地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八、結束語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XX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6

尊敬的評委們,老師們: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青島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資訊窗二《長方體的表面積》。

  一、教材簡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學習,有助於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切身感受數學的價值。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的基礎。翻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表面積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顯得有點抽象。雖然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因此我將教材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內容進行了拆分,化難為簡,本課只學習長方體表面積。翻

  三、教學目標:遵照“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目標的制定應該是多元的,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長方體表面積的意義,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新知靈活解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在態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發展。翻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確定每個面的長、寬各是多少。翻

  五、教法、學法。

  為了使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在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得到理解與發展,這節課我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輔以“情境探究”法、“觀察法”、“演示法”、“比較法”等,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翻

  六、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體紙盒、剪刀。

  七、教學設計

  本著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有所得”的理念,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激趣匯入。

  上課伊始,我就創設如下情景:(今天是玲玲媽媽的生日)玲玲:“媽媽,生日快樂!”媽媽:“真乖,禮物包裝得真精美!媽媽考考你,包裝這份禮物時,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紙呢?”我順勢把問題拋給學生,從而引出課題——長方體的表面積。

  這樣的設計意圖賦於教材以生活的氣息,讓學生切身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翻

  第二個環節:實踐探索、獲取新知。(設計了2個活動)

  第一個活動:獨立感知——建立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我請學生閉上眼睛,觸控長方體的各個面,感知“表面”的含義,引導學生概括出長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這一做法目的是讓學生藉助實物,建立表面積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翻

  第二個活動:合作交流——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開放的情景和問題,學生往往會有更寬廣的視野和活躍的思維。所以在這個教學環節,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為每組準備了一個大小不一的長方體,讓他們利用這個長方體,透過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並結合它的基本特徵和表面積的意義,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期間我到學生的活動中去,指導他們的實踐,傾聽他們的發言,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引導他們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老師及時的點撥,更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

  大約經過10分鐘的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觀點的交鋒和智慧的碰撞後,各小組彙報,估計情況如下:

  有的小組直接觀察立體圖,有的小組沿著稜把長方體紙盒展開,無論哪一種探究方式,都比較容易發現以下三種方法:第一種:把長方體6個面的面積相加;第二種:(電腦演示)用上下面的面積加前後面的面積再加左右面的面積,從而得到: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2+長×高×2+寬×高×2;第三種:上、前、左面的面積和乘2,從而發現:長方體的表面積= (長×寬+長×高+寬×高)×2。

  接著,我讓學生透過分析、比較,選擇他們最喜歡的方法,並確定最簡演算法,使計算最佳化。教材蘊含著許多有待學生髮現的奧秘,因此我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經歷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

  第三個環節:應用新知,培養能力。(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基礎練習,照顧全面。

  學生獨立完成“做一做”中的1---4題關於關於長方體表面積的基本練習,讓他們透過說理、比較,進一步鞏固知識,為解決下面的變式練習作好鋪墊。

  第二層:回應情景,發散思維。

  這時,我又巧妙地請出玲玲,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解疑。玲玲:“包裝這份禮物時,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紙呢?同學們,幫我算算吧!看誰算得快,算得妙!”。同時出示下面的圖:翻

  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長方體,這一題既回應了情景,又打破了學生思維的定勢。使學生明白:當長方體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時,可以用長方形的面積乘4加正方形的面積乘2來計算,從而讓學生知道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方法是很多的,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我還及時地教導學生要學會感恩,懂得尊敬長輩、關心他人。翻

  第三層:走進生活,深化理解。課本27---28頁的5---7題類似於製作一個沒有蓋子的魚缸用多少玻璃,粉刷教室的屋頂及牆壁用多少塗料,這樣的聯絡實際生活的問題,

  我先讓各學習小組透過討論、交流,找出製作魚缸和粉刷教室要算的面有哪幾個,再進行計算,然後透過評講,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像這種不需要算出長方體6個面總面積的情況。緊接著,我讓學生舉出類似的例子。我帶領學生走進生活,探索現實中的數學,培養他們“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練習內容緊貼生活,訓練由淺入深,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突出了在應用中學數學。翻

  第四個環節:評價體驗,歸納提升:我讓學生談談這節課有什麼收穫,並進行學習評價。

  我讓學生暢所欲言,及時梳理知識,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然後,我結合板書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構建起知識的框架,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翻

  第五個環節:作業——拓展創新,課外延伸。

  歡度國慶節,超市舉辦“買一送一”的酬賓活動,為了吸引顧客,想用彩紙把兩盒杏仁餅包裝在一起。你知道有幾種包裝方法嗎?想一想,哪種方法最省包裝材料?課後,學生透過實踐,豐富了感知,形成了能力,主動從數學的角度探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進一步體驗數學的價值。翻

  八、板書

  我的板書力求簡潔,明瞭。

  整個教學設計,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生活化,展示數學的魅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目標。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7

  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讀法和所表示的意義.

  (二)對2~6的乘法口訣進行整理,找出規律,進一步熟記乘法口訣,比較熟練地掌握用乘法口訣求積的方法。

  (三)培養學生的歸納整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乘法的含義,乘法口訣的整理與熟記.

  難點:填寫乘法口訣和乘法算式中的.未知項.

  教具和學具

  教具:1~6的乘法口訣卡片,4,6,12的數字卡片.

  學具:1~6的乘法口訣卡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乘法的含義、算式的讀法、各部分名稱及表示的意思

  教師談話:前一段我們學習了乘法初步認識和2~6的乘法口訣.今天我們一起上一節整理和複習課.(板書課題:整理和複習)

  1.出示圖32

  (1)誰能看圖口頭編一道應用題.

  (2)怎樣列式?(教師板書:3×4=12(面))

  (3)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說出算式的各部分名稱.

  2.口答下面各題

  (1)3個4是多少?怎樣列式.

  (2)被乘數是6,乘數是4,積是多少?怎樣列式: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二)乘法口訣的整理

  1.整理

  提問:誰能告訴大家我們一共學習了多少句乘法口訣?(同學們可能回答不上來,或者回答不一)

  同學們手裡都有一套已經學過的乘法口訣,數一數,有多少句?(21句)

  我們做什麼事都要有條有理,為了便於記住這些口訣,我們把這些口訣按一定的順序,給它們排列一下,製作一個1~6的乘法口訣表.請同學們兩人一組討論一下這21句乘法口訣怎樣排列好。

  (學生先自己動手嘗試排列,然後統一排列方法.)

  副標題#e#

  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在學習乘法口訣時,1的乘法口訣有幾句,(1句)請你找出來.(教師把它貼在黑板的第一橫行).2的乘法口訣有幾句,(2句)是哪兩句,請你找出來.(教師把它們貼在黑板的第二橫行) 3的乘法口訣有幾句(3句)是哪三句,應該排在什麼地方?(教師把它們貼在黑板的第三橫列) 4的乘法口訣呢? 5的乘法口訣、 6的乘法口訣呢?請同學們繼續排下去.完成1~6的乘法口訣表.如下表.

  2.找規律

  橫著讀:就是剛才我們製作乘法口訣的過程,第一橫行,1的乘法口訣;第二橫行,2的乘法口訣;……第六橫行,6的乘法口訣。

  豎著讀:先讀第一豎行,你們發現了什麼?(口訣的前半部分都有“一”)

  這些口訣都可以計算什麼樣的乘法算式?例如“一三得三”,(可以計算3×1=3,1×3=3)由此可見,1的乘法口訣不只是一句,可以是六句。

  再讀第二豎行,你們發現了什麼?那麼2的乘法口訣你認為有幾句呢?(有的同學可能認為是5句,最後統一為6句)

  再讀第三、四、五、六豎行,你們是不是發現了同樣的規律?那麼3,4,5,6乘法口訣你認為各有幾句呢?

  由此可見,乘法口訣不僅可以橫著讀,豎著讀,還可以拐彎讀,拐彎讀以後,每種乘法口訣都各有6句,計算乘法時就可以方便多了。

  由學生拐彎讀一遍.

  斜著讀: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你們發現這些乘法口訣有什麼特點?同學們都知道,一句乘法口訣可以計算兩道乘法算式,那麼這些乘法口訣呢?為什麼只能計算一道乘法算式.

  教師拿出數字卡片“4”,提問學生:哪幾句口訣的得數是4(二二得四,一四得四).哪些乘法算式的得數是“4”(4×1=4,1×4=4,2×2=4).

  教師拿出數字卡片“6”,哪些乘法口訣的得數是6(二三得六,一六得六).哪些乘法算式的得數是6(6×1=6,1×6=6,3×2=6,2×3=6).

  教師拿出數字卡片“12”,哪些乘法口訣的得數是12(三四十二,二六十二).哪些乘法算式的得數是12(2×6=12, 6×2=12, 3×4=12, 4×3=12).

  (三)利用乘法口訣計算

  我們找到了這麼多乘法口訣的規律,這些規律可以幫助我們熟記口訣,利用乘法口訣計算乘法,可以算得又對又快.

  1.指名卡片口算

  3×6 2×6 5×5 4×4 5×3 3×3 2×3 5×6

  3×1 4×5 5×2 4×3 6×4 3×4 4×1 3×2

  4×2 1×6 6×6 4×6 6×5 3×5 2×2 5×4

  全體學生筆答課本第43頁第2題.

  2.填空

  (1)把乘法口訣填完全

  四二十四 五二十五

  六十二 三十五

  五三十 六十八

  (2)把乘法算式填完全

  幾和3相乘得12?

  (4)×3=12想:三(四)十二,括號內填4、

  副標題#e#

  5和幾相乘得20?

  5×(4)=20想:(四)五二十,括號內填4、

  練習:×6=24 ×6=36

  4×=16 3×=18

  (四)思考性練習

  1.3×=×

  (括號內填上不同的數)

  啟發學生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填法.

  3×(4)=(6)×(2)

  3×(2)=(6)×(1)

  2.×=+

  (括號裡填上相同的數)

  可以這樣填:

  (2)×(2)=(2)+(2)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是一節單元複習課,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先透過看圖口頭編題,複習乘法的含義、乘法算式的讀法、各部分名稱及所表示的意義,並做了適當的練習。

  第二部分對學過的乘法口訣進行整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直接出示已整理好的乘法口訣表,而是先讓學生利用乘法口訣卡片,進行嘗試性整理,然後透過師生共同討論,根據學習乘法口訣的順序,把乘法口訣按照1,2,3,4,5,6分類整理,每一類擺成一橫排,形成乘法口訣表.這樣安排,不僅使學生清楚乘法口訣表的結構,同時,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

  在引導學生對乘法口訣表找規律時,橫著看,學生透過乘法表製作過程,很容易找到規律.重點放在豎著看,透過找第一豎行的規律,學生髮現“1”的乘法口訣,不僅是1句,到現在為止是6句,其他2,3,4,5,6的乘法口訣也有同樣規律.所以乘法口訣不僅可以橫著背,豎著背,而且可以拐彎背.使“小九九”起到了“大九九”的作用。

  第三部分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特別是把乘法口訣、乘法算式填寫完整的練習,可以為下一單元學習除法時,用乘法口訣求商打下基礎。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小數乘整數》,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說教材】

  首先我說說對教材的理解:《小數乘整數》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2—3頁的內容,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有整數乘法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教學時引導學生將整數乘法的經驗遷移到小數乘法中來。同時也為接下來要學習的小數乘小數和小數除法做了鋪墊。

  【說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的教材分析及當前新課標要求,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小數乘整數計算方法的過程,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培養簡單的邏輯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體會小數乘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源於生活,生活需要數學,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難點】

  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正確地列豎式計算小數乘法,處理好積中小數點的位置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說教法學法】

  為突破重難點,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先採用“情境教學法”,創設“買風箏”的生活情景,接著用“遷移類推法”“引導發現法”,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識基礎,引導學生由整數乘法的經驗類推到小數乘法。

  本節課的教學中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

  【說教學過程】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感受學習的樂趣,掌握學習的方法,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課一開始,我問道:同學們,你們喜歡放風箏嗎?那我們一起到風箏小店去選一選自己喜歡的風箏吧!緊接著我出示四種不同形狀的風箏及單價,讓學生說說準備買哪種形狀的?買幾個?

  本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讓課堂走進兒童的生活世界,設計熟悉的“買風箏”活動為背景,把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易於激發童心童趣,讓學生自覺地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觀察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自主探索,理解“法”“理”。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研究的重點,理當重點突破。我是這樣做的:

  (一)出示例1。每個蝴蝶風箏3。5元,買3個要多少錢?

  我讓學生說說例1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嘗試算出結果,並記錄自己計算的過程。

  我發現有些學生用3。5+3。5+3。5的方法,還有些學生用3元乘以3再加上5角乘以3元,得出結果再把角換成元,還有些學生用35角乘以3,最後把結果再換成元,更有些學生用3。5乘3的豎式進行計算。我讓這些同學把自己的想法進行展示。

  接著我讓學生比一比,評一評,哪種方法更簡便,透過比較和總結,讓學生明確小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知道用乘法計算更簡便,再展示學生列豎式中不同的對位方式,讓學生明確小數乘整數要先按整數乘法來計算,所以列豎式時是末尾對齊。再讓學生運用乘法豎式計算做一做的題目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我充分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和個性差異,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儲備獨立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對比、交流中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滲透最佳化意識,而同步練習,使學生加深理解小數乘整數的計算過程,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二)教學例2。

  1、出示算式:0。72×5,引發學生思考0。72不是以“元”作為單位了,你又應該怎樣計算?學生獨立完成,並小組交流,最後派代表在黑板上列豎式計算,並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教師引導概括:先將0。72擴大到它的100倍,再按整數乘法的法則計算得到72×5=360,由於因數0。72擴大到它的100倍,要使積不變,積360應縮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並引導學生根據小數的基本性質,把小數末尾的0去掉。最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為什麼3。5×3的積是一位小數,0。72×5的積是兩位小數?從而得出積的小數點的位置與因數的小數位數有關。最後再讓學生與同桌說說小數乘整數列豎式時應該怎樣去做?計算時要注意些什麼?

  我在此環節的教學中只在關鍵處啟發、在思考中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反覆的思考和學習經驗的積累中理解並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三、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在學習數學時,不能依賴機械的重複操作,要注重訓練的實效性。根據這一理念我精心設計瞭如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題。

  我安排第3頁做一做的第1題。並想一想:小數乘整數與整數乘整數有什麼不同?

  2、提高題。

  除了基本的練習題外,我還逐步加深難度,檢驗並提高學生進行小數乘整數的計算能力。我安排了《練習一》第1題列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3、拓展題:

  《練習一》第2、3題。

  練習的設計有層次,有難度,逐步加深學生對小數乘整數的理解,鞏固新知,強化重點,突出難點,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到學好數學的重要性。

  四、反思評價,完善認知。

  我用提問的方式帶領學生總結本次課堂。

  1、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2、你覺得在計算小數乘整數時應注意什麼?

  【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簡潔明瞭,能清晰的再現教學過程。

  【說小結】

  本課教學,我注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透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等學習手段,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我會學”、“我樂學”的轉變。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說得不好的地方還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謝謝!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第十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學習內容。在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會了約分、通分、分數小數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又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基礎,同時又是本單元的重點。五年級學生已經能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才能相加減的算理,並且已經初步具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二、說學生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學生在前一個單元裡已經熟練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幾節課裡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明確了分-數單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減。因此,對學生而言,作為構成計算法則的兩個重要成分都已學過,在這節課,無非是引導學生想到“化異為同”,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來溝通新舊知識,好在學生已從“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裡學會了這一招“化異為同”所以在這節課裡要求學生再用“化異為同”來解決問題並不難。

  三、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得出演算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並進一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

  3、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四、教學重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時必須先通分的算理。

  教學關鍵:通分。

  五、教學理念

  透過學習新課標,使我明白: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基於新課標的上述理念,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創設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構------鞏固內化,拓展創新------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六、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設計意圖:我創設這個情境的意圖首先想體現數學來源與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教學理念。其次在這個情境中,給學生提供了一組開放性的學習素材,有利於學生提出問題,自主探究。

  在學生列出的4個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法,意圖是複習同分母分數的加法的計算法則。另外3個是異分母的加法,為接下來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嘗試研究

  這一環節是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安排這樣幾個小環節:

  1、小組合作

  我在3個異分母分數的加法中,先選擇了能化成有限小數的1/2+1/4,為學生解題策略多樣化創造出更寬闊的思維空間。

  2、演算法最佳化

  在學生出現了多種解題方法後,(1)化成小數計算(2)通分計算(3)畫圖解決。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為學生創設一種情境:繼續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獨立計算1/2+1/3讓學生在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解答中發現,化成小數計算時有一定的侷限性,畫圖解決很麻煩。從而得出:異分母分數加法要先通分,再計算比較合理。

  3、驗算得出異分母分數減法

  你能把自己的計算結果驗算一下嗎?(學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減法)

  透過驗算這個小環節,自然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後讓學生透過獨立計算,掌握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的計算方法。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0

  1、本節課是基於對條形統計圖的理解上,透過對條形統計圖呈現資料,透過移多補少,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知道平均數是一組資料的代表數值,可用來進行幾組資料之間的比較,這樣為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感性支撐,使抽象化的問題形象化。

  2、提煉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創設認知衝突,激化矛盾,感受平均數產生的必要性意義。例如;從體育老師那得到每組踢毽子的個數,問第一組和第三組哪組的的水平好?為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比最小,比最大,比大多數,平均數。你認為哪種方法比較好,學生充分展開討論,得出平均數最好,然後引導學生歸納並理解平均數並透過條形統計圖理解的意義,總結平均數的求法。

  3、透過計算平均數,歸納平均數的特點,理解統計意義。

  4、營造了愉悅和諧的氛圍,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自由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形成了真實有效的課堂。在課的匯入中,教師以真實事情激趣;在新知的教學中,以問題激疑;在鞏固練習中,融入生活,讓學生親近數學。每一個環節的設計和教學語言都很精練,具有親和力,營造了愉悅和諧的氛圍,努力去感染和激勵學生,使他們產生求知慾,使課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把課堂還給了學生。

  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去說,多給學生提供機會,如你知道嗎你有不一樣的方法嗎你有什麼心裡話要說,你認為哪種方法好,自己試一試等,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增強參與的主動性,不斷地去思考、探索、討論、交流,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不斷休驗成功的快樂,在認知與情感的互動作用下,學得積極主動,形成一個真實有效的課堂。

  6、把平均數融於生活,利用不同資訊深入理解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意義價值。例如,讓學生說生活中哪有平均數?利用我國淡水資源缺乏與其他國家比較;走進奧運看平均數等。

  總之,本節課在具體問題情境中,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聯絡實際,靈活運用平均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整節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真正掌握了知識,培養學生能力與學習數學的興趣。是一節精彩而有實效的課堂。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質數和合數是在約數和倍數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質數和合數是求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以及約分、通分的基礎。因此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質數、合數的概念,而且能記較快地看出常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這一節內容中抽象概念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等。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理解質數、合數的意義,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能初步弄清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等概念的區別及聯絡,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水平。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4.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掌握質數、合數的概念,準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奇數、偶數、質數、合數的區別與聯絡。

  二、說教法、學法:

  首先,在學習準備中讓學生根據以往的

  知識經驗,對小組號碼數字進行分類(按奇數、偶數分,按位數分等等)。對學生不同的分法老師都給予肯定,同時引導學生對非零自然數的另一種分法,即按一個數的約數的個數來分,從而引入新課。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寫出自己小組號碼數的約數,並繪製成表,讓學生觀察表“按約數的個數來分”該怎樣來分。透過觀察、比較,發現這三類數的特點,歸納、概括出質數、合數的概念。然後教學例2:質數和合數的判斷。教師指出還可以透過查質數表來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並引導學生製作質數表。從而使學生初步發現質數和奇數、合數和偶數等概念的區別及聯絡。

  再次是一些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拓展學生思維。最後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三、說教學過程:

  (一)學習準備:

  讓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對自己的小組號碼數進行分類(按奇數、偶數分,按位數分等等),同時引導學生對非零自然數的另一種分法,即按一個數的約數的個數來分,從而引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1. 建立質數、合數概念:

  找約數進行分類、觀察歸納出質數、合數概念。

  2.教學例2:質數和合數的判斷。

  “你認為怎樣去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告訴學生還可以透過查質數表來判斷,並指導學生製作質數表,引導學生髮現,初步弄清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等概念的區別及聯絡。

  (三)鞏固拓展應用:

  1.填空 2.判斷 3.思維訓練

  (四)全課小節: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問題?

  (五)佈置作業:

  練習十三的第2、3題。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2

  說教材:

  本小節在學生認識了一格代表2個單位、5個單位的縱向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透過兩個例題繼續介紹一些常見的條形統計圖:一種是橫向條形統計圖,另一種是起始格與其他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根據統計圖表進行初步的資料分析,透過分析尋找資訊,並根據這些資訊作出進一步的判斷和決策。

  學生透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對條形統計圖的結構、資料的表示方式,以及條形統計圖的作用,都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為下一階段學習折線統計圖打下堅實的基礎。

  和前幾冊教材的要求相同,我們不要求學生完整地製作條形統計圖,只要學生能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完成統計圖就可以了,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知識發展水平確定本節教學目標及重點:

  (1)使學生進一步瞭解條形統計圖的意義,會看條形統計圖;

  (2)初步學會製作條形統計圖;

  (3)正確分析條形統計圖,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說教學方式方法:

  要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於學生已經有了很多關於條形統計圖的知識基礎,教學時可以放手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識,透過這種學習方式,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開放性。本節課的內容簡單,發揮優生的作用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及圖

  某商店六月一季度礦泉水銷售情況統計表(略)

  學生完成統計圖、

  (複習旨在回顧舊知調起學生知識基礎,為本節內容做好知識鋪墊)

  過渡:統計圖還可以怎樣畫?(激起學生學習慾望)

  二、直接出示教材上的橫向條形統計圖(空白)。

  學生說說這個統計圖與以前見過的統計圖有什麼不同,它的橫軸表示什麼,縱軸表示什麼,然後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知識,透過小組討論,自行完成統計圖。

  (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創意,設計出各種各樣的橫向條形統計圖。此時,學生的設計方案可能是很開放的,例如,有的學生只是把縱向條形統計圖進行90度旋轉,得到的橫向統計圖橫軸與縱軸的方向始終與規範的統計圖不一致(其實,這些“統計圖”也同樣反映這些資料的狀況,只是不夠規範而已)。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教師再出示規範的橫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完成,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最後,讓學生討論一下:如果下週要進貨,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哪種品牌的應該少進些?並說明理由。透過討論,使學生髮現資料背後隱藏的資訊,利用統計結果進行決策,體會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這部分屬於知識拓展,這也是學習本節課的根本目的所在,學到了數學知識要為我們生活所用)

  四、課後習題指導,鞏固知識,學以致用。

  課後小記:

  本節課的知識較為簡單,容易理解,學生踴躍參入學習,學習效果好,組內學習氣氛熱烈,設計出了不同形式的統計表(只是不夠完善而已)。但是在教學中對學生畫統計圖的水平估計過高,從而導致浪費太多時間,這是因為課前準備不充分造成的,如果在課前每組學生製作一份空白圖樣,將會使教學效果更加完美。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眾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是“統計與機率”領域的教學內容,目的是讓學生理解眾數的含義及特點;能根據具體的問題,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資料的不同特徵。對於小學數學教學內容而言,眾數是一個全新的內容,但對於孩子的生活體驗而言,他們對眾數的應用並不陌生,例如教材中設計的舞蹈隊選隊員、生活中衣服的均碼問題等。教材編寫方面有兩個特點。一是注重與所學統計知識的聯絡。二是提供豐富的生活素材,凸現統計知識的價值。

  2、學生分析

  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已有三個基礎:1.理解了平均數、中位數的含義,會用平均數、中位數反映資料特徵。2.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統計思想方法。3.對於孩子的生活體驗而言,學生對眾數的產生並不陌生,有些生活體驗,如舞蹈隊選隊員、均碼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是:如何根據統計量對事物的發展進行綜合分析,並作出簡單的預測或決策。

  教材的重點數學思想是讓學生感知眾數產生的必要性,幫助學生理解眾數的統計意義。本節課在整個統計教學中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3、基於前面的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制定瞭如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理解眾數的含義,會求一組資料的眾數,理解眾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能在具體情境中靈活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資料的特點,並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做出決策。

  情感目標: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小組協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求真的科學態度,揭示數學中美的因素。體驗事物的多面性與學會全面分析問題的必要性。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眾數,理解眾數的含義及作用。

  教學難點:能在具體情境中靈活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資料的特點,並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做出決策。

  二、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攻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鼓勵探究,變教為引”的理念,並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學法上則透過學生的觀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進行學習。我讓學生在觀察交流中學會“擇優錄取”。在討論合作中來辨別應該選擇哪一種統計量。學生透過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議一議、辨一辨等一系列活動,逐步認識眾數的意義和求法。

  三、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五個環節來完成:第一環節:依據情境,理解眾數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我分三個小環節完成,先是出例1(出示)讓學生試著來選擇合適的身高,讓學生對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三個統計量再次進行討論,然後得出眾數的選擇——整齊美觀(即集中性的特點)。

  第二環節為說明一組資料中眾數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我設計了“找眾數”環節:其中第一、二組是隻有一個眾數的,第三組是有兩個眾數的,第四組是沒有眾數的。這樣學生對眾數就會有進一步的理解了。

  第三環節:比較平均數、中位數、眾數首先是說一說三個統計量的不同作用,然後出示不同的情境題,讓學生來選擇其中的統計量。這樣很好地體現了練習的針對性和層次感。

  第四環節:聯絡情境,應用眾數。

  1、通過出示班級成績情況,讓學生可以怎樣表示個人成績在班級中的水平。

  2、介紹均碼,讓學生了解眾數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五環節:全課小結,課後延伸談談這堂課的收穫,加深整堂課的理解。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意義》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主幹,也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分數”的知識對於學生來說並不是一張白紙。是他們在四年級學習中已藉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的各部分名稱、讀寫法、以及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這節課的學習是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也是把分數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開始。儘管教材在知識呈現上顯得比較簡單,但是使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知識點較多,一共有五個。

  分別是分數的意義、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和含義、以及分數單位和單位“1”的含義等。而理解分數的意義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的學習重點。這節課教學難點是單位“1”的理解。學好這節課是後面學習真分數和假分數、分數基本性質以及分數應用題的重要前提,對以後學習有關分數知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學目標:

  (1)透過直觀教學和操作等活動引導學生經歷探究分數意義的過程,理解單位“1”的含義,初步掌握分數的概念

  (2)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根據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體驗學習數學的成功和愉悅,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分數意義的歸納與單位“1”的理解

  教學難點:

  把多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

  教學準備:

  每小組一張圓形紙片,一條一分米長的線段,6個正方體,8個蘋果圖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分數的意義”一課,是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的特點,為能使學生較好地理解掌握這一內容,採用啟發式教學。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演示,遵循概念教學的原則,啟發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解認識,由具體到抽象,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2、學法

  古人云:“授人一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一漁,則終身受用無窮”。現代教學認為教學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而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加強對學生學法指導。

  (1)透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從具體直觀到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為了使學生建立清晰的分數意義概念,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

  (2)引導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說教學程式

  (一)談話匯入,由舊引新

  首先,透過激趣談話問學生:把蛋糕分給4個學生,怎樣分大家才滿意?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很快回答是14,然後出示一個不平均分的蛋糕圖,問:這樣的一份能用14表示嗎?兩幅圖進行比較,得出:分數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

  (二)探究新知,建構概念分4個環節來探究

  1、獨立動手做分數

  如果用圖表示14,100個人會有100種表示方法,老師為你們每組提供了一些材料,你們能分別表示出它的14嗎?

  本環節充分利用“分數初步認識”中學到的知識,透過對具體、形象的實物圖片的觀察,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

  2、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分五人一組,每組有一套學具,然後讓學生選一種材料自己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學習要求。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學生把不同物體看做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

  本環節在大量感性認識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

  3、觀察比較、抽象單位“1”

  思考:你們能給平均分的物件分分類嗎?

  引導生歸納: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中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叫做單位“1”。

  討論:單位“1”為什麼要加引號?它同自然數1的意義一樣嗎?

  你能舉例說說我們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單位“1”。

  本環節,透過小組討論比較異同,全班交流,全面具體地感知單位“1”,這是理解分數意義的關鍵。

  4、抽象概括、歸納分數的意義

  (1)學生嘗試自己歸納分數的意義。

  (2)理解“若干”一詞的意義。

  (3)結合學生髮言,板書分數的意義。

  本環節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數的意義。

  四、分層練習,鞏固深化。

  為鞏固所學新知識,設計了基礎練習和拓展練習,貫穿“講練結合,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透過鞏固學生對新知識理解掌握,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引導反思,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對自己的學習滿意嗎?請說說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5

  本節課是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找規律》中第一課時內容。這一內容是學生在四年級時學習了兩種物體間隔排列的規律,以及對幾種物體進行搭配或排列的規律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而且在低年級的學習中,學生也多次經歷尋找數或圖形簡單排列規律的過程。這節課,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尋一些數學規律,並應用規律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培養探索規律的意識和能力。 本節課我分這樣幾個環節來進行教學。

  (一)遊戲導放,體驗規律,揭示課題。

  男女生記憶力大比拼,一下子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初步讓學生感受第二組數有序、重複出現的規律。從而引出課題。

  (二)觀察場景,感知物體的有序排列

  這個環節,我以國慶節的情景作為匯入,出示教材例1的場景圖,讓學生認真觀察,透過觀察,找出盆花 、彩燈、彩旗的排列規律,學生邊講解,課件圈出規律,直觀體驗物體的有序排列。

  學生看出各種事物的擺放順序並不難,但說不到位,所以課中要提高交流的質量, 如盆花,學生同位交流中一般說 “一藍一紅一藍一紅這樣排列的”在集體交流中我引導學生理解“2盆為一組重複排列”。

  (三)自主探究, 體會多樣的解題策略。

  本環節,我給學生創設了這樣的一個平臺,先是提出這樣的問題: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5盆什麼顏色的花?接著讓學生就這個問題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三種策略,即是畫一畫、數一數、算一算,尤其注重分析計算法。讓學生理解算式中每個數的意義,特別是除數和餘數,突破難點。然後引導學生透過比較認識到計算法的簡便實用。最後引導學生逐步歸納出用計算法解決類似的問題應注意三點:(1)找準物體的規律;(2)分組、確定除數;(3)列式計算。

  (四)提高練習,加深理解。

  練習中的第二大題,前兩題讓學生說說重組後圖形的排列規律,解決問題,鞏固新課,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得出:“總數一樣,每組規律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每三小題是開放題,學生找到“每組第二個是三角形”這個規律,設計圖形,學生在觀察不同的設計中感受到,“不同的規律也可以透過設計得到相同的答案”這時學生對算理的深入理解,解決問題技能逐漸熟練。

  (五)生活萬像,再現規律。

  最後,多媒體播放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月圓月缺、紅綠燈、十二生肖等大自然和生活中的規律現象。讓學生深切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連繫,近一步體驗數學規律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