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通用15篇)

數學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通用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說課稿1

  教材分析:我這節課所教授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中的例1,是探討關於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並且兩端都要栽的情況,讓學生經歷猜想、試驗、推理等數學探索,從簡單的情況入手解決複雜的問題,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探究栽樹的棵樹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並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

  設計理念: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經歷分析、思考的過程。因此,本課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透過探究發現一條線段上兩端要種的植樹問題的規律。

  2、學生經歷和體驗“複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3、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探索並總結出棵樹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把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同化為“植樹問題”,並運用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解決這些實際問題。

  在教法上: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了兩次動手操作,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學習活動中,加深對植樹問題棵數與間隔數之間關係的認識與理解。

  1、關注學習起點。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我選取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例,在教師的引導中讓學生探究,建立知識表象,使學生得到啟迪,悟到方法。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舞臺。

  2、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應該為生活服務。”在學生已經發現兩端要種的植樹問題的規律後,我開放課堂時空,讓學生從路燈的問題,讓學生直觀地認識生活中的許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樹問題毫不相似,但是隻要善於觀察題中的數量關係,就明白它與植樹問題很相似,引導學生要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

  在學法上:本節課學生主要採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進行學習。

  教學流程:本節課我從以下幾個流程進行教學推進:一、情景匯入,瞭解“間隔”“間隔數”的含義二、引導探究,發現“兩端要種”的規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透過在小路植樹的現實問題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樹苗的問題”。學生嘗試猜測得到不同的答案,到底哪一種方法好呢?引導學生透過畫圖實際種一種去檢驗。透過模擬種樹,使學生體驗到一棵一棵種到100米太麻煩了,於是老師介紹研究複雜問題的方法:遇到複雜問題想簡單的,從簡單問題入手去研究。

  2.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透過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學生對棵樹和間隔數的關係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再經過學生實際操作,為學生順利發現並總結規律打下了基礎。

  三、透過練習的形式掌握規律。

  這樣一方面鞏固剛發現的規律,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還能解決生活中很多類似的問題。

  這節課我試圖透過教師的引導點撥、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孩子們自主探究植樹問題的幾種情況,初步建立模型,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讓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得到感悟。

數學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是在學生二年級初步學習組合數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的組合數。教材重在向學生滲透這些數學思想,並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這也是《標準》中提出的要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基於以上的認識,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透過觀察、分析、操作等數學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組合數,並培養學生有順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2、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初步學會有序的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方法、過程和結果。

  3、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全面地思考問題。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能夠把物體進行簡單的組合,但他們的認識水平還停留在感性層面,無法做到有序搭配。所以本節課,我儘量放手讓學生透過操作、觀察等方法去主動發現和獲取知識。

  三、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我採用了觀察演示和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方法,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能夠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建立起了自信。學生在操作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評價的學習過程中獲取了新知。

  四、教學流程

  依據新課程所追求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三維整合”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分為以下六個環節:

  第一環節:握手問候

  所以上課伊始,我和同學們親切的握手問好。讓學生在回答“怎樣握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按一定順序操作”的重要性,再為學生創設遊園的教學情境,從而揭示課題。這樣不僅很快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還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和生活之間是緊密聯絡的。

  第二環節:穿衣搭配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創設了遊園的情境,並設計搭配服裝的環節,學生透過拼擺學具、動筆連線等方法,能夠自主設計出6種不同的搭配方式,在後來的實踐課中,在學生彙報時,我引導學生總結出幾種記錄搭配過程的方法,並得出連線加序號的方法最簡便,這樣的設計既激起了學生對組合的興趣,又給了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同時也為下面每次有序搭配奠定了基礎。

  在穿衣搭配這個環節的基礎上我又設計了選擇早餐、解決門票、設計路線這三個環節,循序漸進的讓學生體會到了“按一定順序操作”的重要性,並學會了“全面的思考問題”,達到了寓教於樂的目的。

  最後是第六環節:合影留念

  在經歷了熱情高漲的遊園活動後,會演雜技的小猴寶寶和貝貝出現了,全班同學要分別和它們合影,計算出照片數量後,順勢留了一道課後思考題“要是我和寶寶貝貝排成一排照一張像,我們三個的位置有多少種不同的排序方法呢?”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為下節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突出重點,把體現本節課主要思想的“按一定順序思考”板書在黑板的主要位置,並讓學生用學具在黑板上操作搭配的方法,更加明確了學生思考的過程。

  六、反思總結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創設了學生感興趣的遊兒童樂園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真正地體驗到學習活動的樂趣,體驗到數學學科的應用,體驗到合作探究的成功。然而,本節課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不少問題。例如當學生說出各種搭配方法時我不應該急於要歸納、提升方法,可以抓住學生有爭議的地方讓學生再次體驗。如果師生、生生能夠進行豐富交流、討論,學生的識就會提高、思維就會越發活躍。

數學說課稿3

  一、教材

  1、教學內容:

  這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P75的內容《分數的基本性質》。

  2、教材與前後知識間的聯絡: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以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以及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這些知識為基礎的。同時又是後面學習約分和通分的理論依據,而約分、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因此這部分內容不僅在單元中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對學生的後繼學習也有重要影響。

  3、教材重點:

  探究分數的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

  難點:自主探究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4、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經歷探索分數基本性質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類推及動手實踐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5、過程與方法目標:

  是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中,以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完善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

  6、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在主動探索新知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說教學理念:

  1、以學生髮展為本,著力強化主體意識。

  2、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變學數學為做數學。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猜想、驗證、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三、說教法

  主要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引導自學,合作探索相結合等教法。

  四、說學法

  學生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自主發現、操作體驗、合作交流,有順序的觀察題、對比分析、概括總結。

  五、說教學過程

  我將創設情境,動手體驗、自主探索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運用“操作――發現法”、“觀察、歸納”法進行探究。為此,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我覺得如果根據教材的安排來匯入,顯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媽媽給三個兒子分蘋果的故事。媽媽分別給三個兒子分得蘋果的1/2、2/4、4/8,分得的結果看似不公,實則相同。並讓學生作為裁判來評一評,看誰分的多,媽媽是不是偏心。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同時,我又把這一懸念暫時先放一放,等學生理解並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後,學生就會恍然大捂。原來,三個兒子分得的蘋果實際上是一樣多的,只不過是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的,其中表示的份數也不一樣,但大小卻是相等的,誰也沒有吃虧。這樣的設計,不僅使教學結構更加完整,前後呼應,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個環節是動手體驗,形象感知。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以分數的大小相等這一概念為基礎的。因此我讓學生用三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代替蘋果分別折出1/2、2/4、4/8,並用彩色筆塗上顏色。這樣既幫助學生複習了分數的意義,又為學習新知識作了準備。接著讓學生觀察比較塗色部分的大小,再請學生交流,彙報實驗過程及結果,使1/2=2/4=4/8這個結論讓學生自己“做出來”,而不是老師講出來。這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探索的教學理念。

  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地改變學生原有的一個整數對應一個大小的習慣性思維,初步體會到分數“形變值不變”的獨特之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第三個環節是深入探究,得出規律。

  這一節環節我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既然這三個分數大小相等,那這三個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之間藏著什麼秘密呢?你們能找出它們分子分母各自按照什麼規律變化嗎?首先,讓學生自己觀察,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引導學生觀察:從左往右得出什麼規律,反過來從右往左又得出什麼規律。然後請學生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進行交流,有了這些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再總結出規律。最後學生們會概括得出: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老師板書)預計學生不會把相同的數中的0除外,因此我會問同時乘和除以0也可以嗎?讓學生思考並得出0不能作為分母不能作為除數,所以0要除外,最後讓學生重新完整的敘述一遍,老師揭示課題。最後提出問題,我們剛才是藉助圖聯絡分數的意義來說明分數的基本性質,這個性質能不能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和商不變的性質來說明呢?啟發學生用商不變的性質來說明分數的基本性質,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從而培養了學生遷移能力。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方法。

  最後一個環節是鞏固新知,拓展延伸。

  學以致用是探究學習的又一個基本特徵《分數的基本性質》說課稿教學反思。因此我精心設計了練習題。首先是題型變化豐富

  練習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填空外,我還安排了一些判斷題、口答題、填圖題、並要求學生不改變分數的大小,把分數改成分母是30的分數的題目。題型的豐富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是練習難度的層次性。數學題目經常出現有些學生吃不了,同時也有部分學生吃不飽的現象。為此,除了基本的練習題外,我還逐步加深難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分數的分子加上10,要使分數的大小不變,分母應該加上幾?難度的加深,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解題能力等都有了明顯提高,真正把培優補差工作落到了實處。

數學說課稿4

  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第六課時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能整除的整十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並有餘數筆算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內容也同時為今後學習其他除法做好充分的鋪墊。

  由於中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抽象思維過程仍然需要具體形象的支援。因此,“透過操作、觀察,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逐步實現從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遵循學生的思維特點,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設計如下。

  說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探究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的筆算(首位不能整除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2.培養學生初步分析、概括的思維能力。 3.透過操作,找出新舊知識的聯絡。

  4.相機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保護法》。

  說教學重點:

  理解首位除時有餘的處理方法。

  說教學難點:

  基本掌握首位不能整除的除法筆算。

  說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小棒。

  說教學方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辯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主要採用“引導---自主探究”教學模式,博採反饋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等方法之長,做到一法為主,多法配合。

  說教學學法:

  本節採用的學法是讓學生在嘗試中操作、在嘗試中練習、在練習中反饋。把操作和計算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分一分、想一想、說一說、算一算中建立表象,理解算理。

  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匯入新課。

  學習本節知識必須要以整十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並有餘數筆算除法的為生長點,所以設計以下的練習為本節課作鋪墊。

  1.口算下面各題。

  30×2=

  80÷4=

  60÷3=

  2.筆算。

  42÷2=

  指定一人板演,其餘做在練習本上。 反饋時,讓學生說說42÷2的筆算過程。

  提問:計算時需要注意什麼?(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時,應先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寫在哪一位的上面)。

  3.談話匯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板書課題)

  動手操作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於促進興趣,便於建立表象,有利於理解知識等特點。本節課想透過讓學生擺小棒,透過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探討出新知,學生也只有在一些實際操作中才能逐步體會、理解“形”和“數”之間的聯絡,從而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愉快氛圍中獲取知識。

  二、動手實踐,探究新知

  1.動手操作。

  (1)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觀察。

  (2)提問。

  ①從圖中你知道些什麼?要求什麼?

  ②要求“每班分到多少本?”該怎樣列式?

  依據綜合法思路學生根據條件不難想到要求的問題是“每班能分到多少本?”也很容易列出52÷2的算式。(板書52÷2)

  ③52÷2=?你會用豎式計算嗎?(學生嘗試,讓一生板演)

  這時要求學生進行嘗試練習,把學生推到主動的地位;如果學生在嘗試練習中遇到困難,他們便會主動地自學課本或尋求教師的幫助,此時學習已經成為他們內在的需要。這時再引導他們透過動手實踐,形成學生自己探索的態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再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他們才願意參與活動。

  師:“計算的過程有沒有什麼發現?十位上的5除以2不能除盡,那麼這題到底怎樣來計算,結果是多少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小棒代替羽毛球來分一分。”(一捆小棒代替一筒羽毛球)

  (3)學生動手操作,老師巡視指導。

  彙報操作結果:你是怎樣分的?最後每個班分得幾個羽毛球?

  (4)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演示分法:(鼓勵學生的分法多樣化)

  ①先把5捆平均成2份,每份2捆,剩下1捆,再把1捆拆開,變成十根再與剩下的2根合起來就是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後得到26根。

  ②先把剩下1捆拆開先分,再分2根。

  ③全部拆開分。

  (5)引導比較兩種分法,提問:請同學們比較一下,第①②種分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6)這兩種分法都是先把整捆的分,把多出來的1捆先拆開來再和2根合起來分。

  (7)誰能再來完整地說說剛才我們是怎樣分小棒的?

  注意:複述分小棒的方法,多讓幾個學生說,讓學生運用數學語言把話說得正確、完整。

  (8)同桌互相說一說,分一分。

  新課標明確指出:“數學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善於瞭解和分析學生的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適應個別差異的方法進行教學,儘可能使每個同學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進步。所以此時教師要巡視,適時輔導學困生。

  依據擺小棒具體形象的過程,學生對首位不能整除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已經形成了表象,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擺小棒的過程再遷移、類推到筆算的學習中來。

  2.教學筆算。

  (1)提問:根據剛才擺小棒的過程,52÷2的筆算該怎樣寫呢?

  誰來說說52÷2的筆算該怎樣算呢?先算哪一位上的。

  教師這時板書52÷2的豎式,這樣,可以為學生樹立寫規範豎式的榜樣。

  (2)提問:十位上餘下來的1表示什麼意思?接下去該怎樣除?(突出重點和難點)

  (3)請你接下去除。完成書上第7頁上的例題。

  (4)誰來告訴大家,剛才是怎樣除的?(把關鍵的地方用紅筆標出來)

  追問:十位上剩下1以後怎樣除的?(對重點和難點再三強調)

  (5)檢驗:這道題計算是不是正確呢?可以怎樣檢驗?

  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6)比一比:52÷2和口算題中的42÷2,在計算時有什麼不同?

  引導讓學生說完整話。

  我們知道,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與不能整除在算理、演算法上也不盡相同,這時,要和複習題中的42÷2進行比較,找出他們在演算法上的共同點與不同點,講清豎式的寫法,這樣才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補充板書:首位不能整除)

  3.練一練。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前2題。

  ①評講:當十位上有餘數時,接下去要怎樣算?

  ②同桌互相校對。

  (2)其他題獨立完成。

  這一題的四個題目前兩個給出豎式,學生可以直接填寫,後兩個則要求學生自己寫出豎式,這樣由扶到放,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法則,並不要求完美,只要正確、完整即可。

  三、鞏固練習,提高認識。 1.完成做想想做做第4題

  先估計商是幾十多,再用豎式計算。 2.出示情景圖。 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去年義務植樹多少棵? 說說怎樣列式? 植樹有什麼好處?

  教育視點:植樹造林可以防風固沙,美化環境,淨化空氣,我們要積極參加植樹活動。不準亂砍伐樹木,亂砍是違法的。

  3.做想想做做第5題。 (1)讀題,理解題意。

  (2)同桌相互說一說,該怎樣列式? (3)全班一起列式計算。

  這一題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的數學理念,還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再創造”學習的樂趣,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客觀世界,增強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體會數學的價值。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上,你有哪些收穫?

  在小組裡交流,彙報。這樣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從整體上把握知識,並突出重點。

  五、課堂作業

  完成“想想做做”第2、3、6題。

數學說課稿5

  我說課的題目是冀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時《垂線》。下面我從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學設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教材分析:

  垂線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垂線的概念、性質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教材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大多數學生感到數學枯燥,學習興趣不高。我所教的班一直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基本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這節課利用普通的多媒體教室,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透過例項的展示及動畫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圖形中蘊含的垂線特徵,使知識的生成過程更直觀更形象。對學生的認知、理解以及教學重難點突破起到了關鍵作用。

  2、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包括垂直的定義垂線的畫法與性質。

  數學思考包括

  探索垂線的性質,發展學生的幾何直覺,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並透過“做數學”,讓學生對猜想進行檢驗,作出正確判斷。

  解決問題包括

  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時的合作意識和習慣。

  情感與態度包括

  讓學生體驗數學充滿著探索和創造,感受數學趣味,獲得發現的喜悅。

  鼓勵學生感想敢說,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垂直概念的建立、垂線的畫法與性質。

  教學難點:

  用數學語言描述垂直的定義以及學生猜想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過程設計:

  根據這節課的特點,我把整堂課分為課題匯入、合作探究、課堂小結、拓展創新四個環節,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為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設立了預習導航,準備了大量有關本節課的學習資料,並鼓勵學生自己到網上查閱資料,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

  1、課題匯入

  課題匯入運用多媒體展示學生熟悉的馬路、籬笆、小棒等實物形象,並提出問題:仔細觀察各組圖形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有什麼共同點?讓學生感到數學貼近生活,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

  2、合作探究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質疑、學會發現。合作探究分為垂直的定義、課堂練習、試試身手、垂線性質、你來當老師、走進生活五個小版塊。其中,垂線的定義鼓勵學生自己概括,並積極與大家交流。課堂練習梯度明顯,答案靈活,儘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試試身手”讓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發現,學生在輕鬆愉悅中很容易發現垂線的性質。“你來當老師”、“各抒己見”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發表自己的見解,營造平等、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探求的慾望,給學生一份自信,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質疑、學會發現。“走進生活”藉助多媒體把學生的生活體驗真實的再現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有用的數學,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課堂小結”讓學生自己總結,談本節課的收穫、體會、本節課還有什麼問題、新發現。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鍛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語言概括能力。

  4、探究創新:“創新園”讓學生利用本節課所學知識,課後去思考、去動手製作、去創新發現。既能激發學生課後去學習、去探索的慾望,又能讓學生感悟數學來源於生活,並反作用於生活的道理。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創新意識,我想,只要我們教師用心,精心培育,創新園一定能育出創新果。

數學說課稿6

  說教材

  本次活動是針對小班年齡感知數量5的數學探索活動。對數量的感知是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也使幼兒開始積累數學的感性經驗首先遇到的問題之一,幼兒掌握數概念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幼兒數概念的發展是從計數開始的。因此讓幼兒感知物體的數量並計數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活動的設計,我嘗試打破傳統集體教學的模式,將數學與遊戲進行整合。根據《綱要》中"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這一要求,我創設了一個充滿童趣的環境,把抽象、枯燥的數學內容變成有趣的遊戲,使幼兒在輕鬆、自由的環境中主動探索。基於以上分析,我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確立了以下活動目標。

  1、感知5以內的數量,學習手口一致的點數,說出總數。

  2、學習按照數量對應擺設物體,體驗5以內的數序。

  3、大膽思考與嘗試,增強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有點數5以內數量物的數學基礎以及排序的概念。

  2、物質材料:火車頭模型一個,火車廂3節,15張小椅子、3張桌子、3個杯子、2個襪子、1根棍子、5個手帕、2頂帽子、數字1-5的圖片若干、音樂《火車開了》、糖果若干。

  3、環境準備:佈置一個數學城堡

  重點:教師透過引導讓幼兒嘗試自己對物體的點數,生動、形象、直觀的感知5以內的數量和數序。小班幼兒好動且注意不集中,需要教師的引導與時常提醒,幫助幼兒逐步抽象出數概念。

  難點:小班幼兒常常不能正確點數實物,教師透過各種感官和邊出示實物邊數的方法,學習手口一致的點數,並說出總數。

  說教法

  遊戲法。

  遊戲是幼兒園教學的靈魂,在教學中運用遊戲法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幫助幼兒輕鬆愉快地理解知識,因此,在本次活動的過程中,我堅持以遊戲的輕鬆氛圍和遊戲方式來開展教學,如教師以遊戲的形式開火車帶孩子們去數學城堡,引導幼兒幫助數學老爺爺整理房間,開火車帶孩子們離開等等。

  2、情境教學法。

  由於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以及幼兒對生活和周圍的事物感興趣但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的特點,我選擇了設計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透過設定一個"數字城堡"的環境,帶領幼兒去探索數量的奧秘。

  3、操作法。

  活動中,我為幼兒準備了許多的操作材料,如花瓶和花、襪子、帽子、手帕等物品,透過將不同數量的花插進標有相同數量的標籤的花瓶上,透過點數不同數量的襪子、帽子、手帕,幼兒能更好地動手感知數量的存在,從而更好地建立數量的概念。

  說教學過程

  1、開火車到數學城堡去玩

  首先教師邀請幼兒坐火車前往數字城堡。然後用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幼兒: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乘火車到數學城堡去玩,請小朋友數一數我們的小火車有幾節車廂?請幼兒手口一致地點數車廂。這一環節的設計把對點數的要求融入到遊戲的之中,幼兒很自然地練習了點數。

  2、參觀數學城堡

  伴隨著《火車開了》的音樂,教師帶領幼兒來到了數學城堡。接著教師提出問題:請小朋友們下車,看一看城堡裡有什麼?。這是幼兒透過目測及觀察,交流自己的發現。本環節的設計是依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創設童話情境,以參觀數學城堡的形式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先讓幼兒觀察一下城堡中有哪些好玩的東西,而不是直接讓幼兒點數物品,使幼兒在輕鬆快樂的情境中自主學習,為孩子們下一步的點數做好鋪墊。

  3、做客數學城堡

  這個環節中,教師請幼兒觀察出有幾張桌子,並請幼兒根據每張桌子貼著的數量卡,搬椅子做好。等幼兒坐好後,教師再根據每張桌子幼兒坐的數量進行檢查和調整。接著,教師以神秘的口吻說:"在這個城堡裡,住著一位數字老爺爺,這位數字老爺爺知道小朋友來做客,可開心了。他說要跟我們小朋友玩數字遊戲"。教師透過遊戲引導幼兒根據花瓶上的標籤的提醒,給花瓶插上數量5的小花。並幫助老爺爺整理帽子、椅子、柺杖、手帕,根據物品數量的多少擺放在不同標籤的籃子裡。讓幼兒在觀察的基礎反覆練習點數數字1-5。幼兒在說的時候教師把相應的數字卡片貼在黑板上。最後每個幼兒都能獲得數字老爺爺送出的5個小糖果作為獎勵,而5個小糖果需要幼兒自己手口一致地取。

  4、開火車帶小朋友回幼兒園

  在最後一個環節,教師請小朋友乘火車回幼兒園,並提出乘車規則:要求小朋友們不要擁擠,排隊上車,每節車廂只能乘坐5個小朋友。

  本環節與開頭部分首尾呼應,但目標不同,讓幼兒從開始部分的點數落腳到最後的數物對應,有層次,有梯度。讓孩子們對數字5進行了鞏固練習。

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從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來看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是數列這一章中的一個重要資料,它不僅僅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如儲蓄、分期付款的有關計算等等,並且公式推導過程中所滲透的類比、化歸、分類討論、整體變換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學生今後學習和工作中必備的數學素養.

  2.從學生認知角度看

  從學生的思維特點看,很容易把本節資料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從公式的構成、特點等方面進行類比,這是進取因素,應因勢利導.不利因素是:本節公式的推導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有著本質的不一樣,這對學生的思維是一個突破,另外,對於q=1這一特殊情景,學生往往容易忽視,尤其是在後面使用的過程中容易出錯.

  3.學情分析

  教學物件是剛進入高中的學生,雖然具有必須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事,邏輯思維本事也初步構成,但由於年齡的原因,思維儘管活躍、敏捷,卻缺乏冷靜、深刻,所以片面、不嚴謹.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公式的推導、公式的特點和公式的運用.

  教學難點:公式的推導方法和公式的靈活運用.

  公式推導所使用的“錯位相減法”是高中數學數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蘊含了重要的數學思想,所以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並掌握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過程、公式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能初步應用公式解決與之有關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現,向學生滲透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本事和逆向思維的本事.

  情感與態度價值觀:

  經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現,最佳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滲透事物之間等價轉化和理論聯絡實際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說過程

  學生是認知的主體,設計教學過程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儘可能地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構成與發展過程,結合本節課的特點,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古印度,有個名叫西薩的人,發明了國際象棋,當時的印度國王大為讚賞,對他說:我能夠滿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薩說:請給我棋盤的64個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麥,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後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兩倍,直至第64格.國王令宮廷數學家計算,結果出來後,國王大吃一驚.為什麼呢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課題的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的進取性.故事資料緊扣本節課的主題與重點.

  此時我問:同學們,你們明白西薩要的是多少粒小麥嗎引導學生寫出麥粒總數.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會動手算了起來,他們想到用計算器依次算出各項的值,然後再求和.這時我對他們的這種思路給予肯定.

  設計意圖:在實際教學中,由於受課堂時間限制,教師捨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做所謂的“無用功”,急急忙忙地丟擲“錯位相減法”,這樣做有悖學生的認知規律:求和就想到相加,這是合乎邏輯順理成章的事,教師為什麼不相加而立刻相減呢在整個教學關鍵處學生難以轉過彎來,因而在教學中應捨得花時間營造知識構成過程的氛圍,突破學生學習的障礙.同時,構成繁難的情境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迫使學生急於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2.師生互動,探究問題

  在肯定他們的思路後,我之後問:1,2,22,…,263是什麼數列有何特徵應歸結為什麼數學問題呢

  探討1:,記為(1)式,注意觀察每一項的特徵,有何聯絡(學生會發現,後一項都是前一項的2倍)

  探討2:如果我們把每一項都乘以2,就變成了它的後一項,(1)式兩邊同乘以2則有,記為(2)式.比較(1)(2)兩式,你有什麼發現

  設計意圖:留出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比較,等比數列前n項和的公式推導關鍵是變“加”為“減”,在教師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但在學生看來卻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教學中應著力在這兒做文章,從而抓住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本事的良好契機.

  經過比較、研究,學生髮現:(1)、(2)兩式有許多相同的項,把兩式相減,相同的項就消去了,得到:.教師指出:這就是錯位相減法,並要求學生縱觀全過程,反思:為什麼(1)式兩邊要同乘以2呢

  設計意圖:經過繁難的計算之苦後,突然發現上述解法,不禁驚呼:真是太簡潔了!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體驗,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3.類比聯想,解決問題

  這時我再順勢引導學生將結論一般化,

  那裡,讓學生自主完成,並喊一名學生上黑板,然後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讓學生自我探究公式,從而體驗到學習的愉快和成就感.

  對不對那裡的q能不能等於1等比數列中的公比能不能為1q=1時是什麼數列此時sn=(那裡引導學生對q進行分類討論,得出公式,同時為後面的例題教學打下基礎.)

  再次追問:結合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來(引導學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設計意圖:經過反問精講,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完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使學生由簡單地模仿和理解,變為對知識的主動認識,從而進一步提高分析、類比和綜合的本事.這一環節十分重要,儘管時間有時比較少,甚至僅僅幾句話,然而卻有畫龍點睛之妙用.

  4.討論交流,延伸拓展

數學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節課是中考考綱中規定的必考內容,它對整章節教學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梯形會有舉一反三、以一當十的作用。

  (二)課時安排:

  兩課時。本節課是第一課時,第二課時是梯形的判定及應用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梯形的有關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質和五種基本輔助線。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使學生在探究梯形相關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質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說理意識;

  ⑵在解決等腰梯形的應用問題的過程中,嘗試多樣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們體會數學活動充滿著思考與創造的樂趣,體驗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愉悅;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分成三個層次:

  1、掌握梯形的定義,認識梯形的其他相關概念;

  2、熟練應用等腰梯形的性質;

  3、透過實際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輔助線作法。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靈活新增輔助線,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決梯形問題往往要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來處理,經常需要新增輔助線,對於剛剛接觸梯形的學生難免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往往會有題目一講就明白但自己不會分析解答的情況發生。

  為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為:努力實現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五個突破——以學生主體觀念突破教師中心、以學生主體活動突破課堂中心、以學生主體參與突破講解中心、以學生主體經驗突破書本中心、以學生主體能力發展突破考試中心。在這樣的理念下,我設計瞭如下的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式:

  二、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採用“引、動、導、探”教學法,實施“二、四、六”教學模式,即兩個探究層次、四個教學環節、六步教學程式。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在方法上應該是“行”為先,“知”為後。

  三、學習方法:

  初二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新課標》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間觀念”《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為了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採用“做、思、問、辯、議”的五步學習法、正如波利亞所說的:“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自己去發現。”

  四、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小黑板,常用畫圖、剪紙工具,矩形紙片,平行四邊形紙片,信紙

  五、教學程式:

  共有六步

  (一)情境引發

  (二)活動探索、研究發現

  (三)深化建構

  (四)遷移運用

  (五)系統概括

  (六)佈置作業,拓展思維

  這六步教學程式在教案中都詳細介紹了,我只把教學的主線和總的設計意圖說一說。

  在前三個環節我都是以剪紙為主線: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先是利用平行四邊形紙片剪梯形,然後是利用矩形紙片剪特殊梯形,再利用剪出的等腰梯形研究發現等腰梯形的性質,這樣一環扣一環的完成教學目標,並解決本節課的兩個重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如《新課標》中所說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沒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讓學生們在操作中發現,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昇華,藉助於優美的課件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臺,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

  在第四個環節遷移運用裡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在這裡我設計了“練一練,議一議,試一試,想一想”四個環節。

  由學生獨立完成,用實物展臺展示學生解答過程,集體評價、完善,規範學生的解題過程、並著重解決梯形的輔助線問題,由學生歸納、補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機板面——中間位置逐一列出。

  設計意圖:解決梯形問題的策略很多,在這裡我沒有單純的就輔助線來研究輔助線而是把知識點蘊含在習題中,再歸納總結。華應龍老師說:的課堂,本質上是一種“有助於啟動和啟發思維的酵母”。我就想透過這樣做使學生的思維自然而然的過渡到本節課的難點上,這樣設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透過一題解決一類問題、順利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在第五個環節系統概括裡我沒有采用傳統的學生或老師小結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課題的方式出現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個作為探究課題:

  1、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區別和聯絡;

  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

  3、解決梯形的常用方法。

  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將探究結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現。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這三個題目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無論學生選擇哪一個,在瀏覽、思考、準備、生成的過程中即達到了概括的目的又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在第六個環節在作業內容的設計上,我改變了傳統的以鞏固知識為目的的單一的作業形式,留的兩項作業都是考察學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業:在平行四邊形(矩形)紙片上畫一條裁剪直線,將該紙片裁剪成兩部分,並把這兩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圖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圖形互不重疊且不留空隙)

  2、發揮想象,以梯形為基礎圖案設計通鋼三中第九屆運動會的會徽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即是學生樂於接受的又突出體現實踐性、探究性、發展性,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昇華,在設計會徽時還可以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同時為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六、有四點說明:

  1、板書設計分為三個部分:(左)梯形定義和性質;(中)梯形五種輔助線的作法及圖形;(右)大螢幕。這堂課的板書力求做到形象直觀,適當運用彩粉筆,突出重難點,便於學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

  2、時間的大體安排:情境引發大約3分鐘,活動探索、研究發現,大約15分鐘,深化建構約8分鐘,遷移運用大約13分鐘,系統概括及佈置作業6分鐘。

  3、教學反思需要課後填寫4、整個設計要突出體現的特色: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實踐驗證,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生能說的我不說,學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為需要教”。

  七、教學預測:

  本節課內容較多尤其是輔助線的幾種作法在一課時內完成,有部分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可能會有所欠缺。以上是我基於《梯形》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初二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作出的教學設計,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及學情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在這一單元中,然後《分數的意義》十分重要,學好這部分資料,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資料奠定堅定的基礎。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明白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能夠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僅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一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基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編排情景,然後我確立該課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然後明白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

  2、本事目標:經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構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本事和口頭表達本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教學的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的難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構成過程,然後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經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我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為主線,然後以求異創新為宗旨,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本事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

  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然後全課以“實踐匯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

  三、說教學流程:

  (一)遊戲匯入,激發興趣

  做“說一不二”遊戲

  (1)2塊橡皮泥:1+1=?錯了!一塊橡皮泥再加一塊橡皮泥等於一塊。

  (2)5塊糖:你猜2+3=?

  2+3怎樣等於1呢?(5塊糖放進一個袋子裡,不是一袋糖了嗎?)

  (3)50+50=?反應太快了!怎樣等於“1”呢?這100個蘋果不是就是“1”筐蘋果嗎?

  (4)誰也舉一個說一不二的例子呢?

  經過遊戲匯入,使學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單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為後面突破難點奠定基礎。

  (二)動手操作,創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一組為單位,每組有一套學具,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一幅熊貓圖等,然後讓學生選一種或幾種學具自我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你能夠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說一說、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一樣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採用師生互動的形式,藉助多媒體課件,幫忙學生進一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為兩次,第一次藉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一個分數12為例,啟用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你能創造不一樣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慾望,學生動手操作必須會創造出不一樣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於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明白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一。(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忙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一樣,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在上一環節成功教學之後教師小結“剛才我們把8面小旗,6只熊貓分別看作了一個整體。”從而再一次揭示了一個整體,經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能夠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能夠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能夠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說“我把一張餅看作一個整體,把4個棋子看作一個整體,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一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一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終藉助一組練習題,經過對12、35兩個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4、巧妙練習,強化意義

  比如為“14”這一分數配圖(課件)教師提出要求“大家看那裡有一個分數,你能試著給它配幾幅圖嗎?配出一幅的是達標,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優秀。”藉助激勵性的語言,學生們必須會躍躍欲試,可能會出現許多不一樣的作品。那麼同是分數14,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不一樣的作品呢?那是因為學生假設的整體不一樣,也就是單位“1”不一樣,所以所配出來的圖是不一樣的。藉助為分數配圖這一環節,從另一個側面進一步強化了分數的意義。

  (三)媒體演示,揭示產生

  其資料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寬鬆、愉悅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課件)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經過自我的思考,到達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四)反饋練習,拓展創新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到達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頭各圖中的塗色部分

  2、用下頭的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對嗎?為什麼?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遊戲“奪紅旗”

  男、女各一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教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一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一隊,教師當發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貼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齊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本課的教學資料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2—4頁。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並經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課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資料,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目標:(1)學會在給定的條件下確定平面圖上的方向;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2)經過現實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經過活動體驗,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小組合作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難點: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說教學策略

  1、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並經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對本課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2、設計理念:

  (1)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教師進行數學教學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摳教科書,應避免讓學生死記枯燥的概念。這節課從學生的興趣引入,選擇了學生樂於理解,有價值的教學資料為題材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2)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新課改善取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根據自我的學習體驗,用自我的思維方式經過師生、生生到動,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

  4、說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舊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歡樂;經過師生,生生互動、探究、合作完善自我的想法,構成自我獨特的學習方法;經過靈活、趣味和富有創意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本事;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5、教學準備:CAI課件,每組學生一張學校平面設計圖,學生按教室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就坐。

  五、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教學一開始,讓學生介紹恩施的旅遊景點,自然引入課題位置與方向。不僅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並且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學生對教師的親切感。

  (二)活動體驗,學習新知

  1、辨別方向

  步驟1:學生介紹辨別方向的方法:

  看太陽辨別方向,學生說後,師生邊說邊做;用指南針辨別方向;在深山看樹葉辨別方向;看積雪辨別方向;看北極星辨別方向(學生說後,師生邊說邊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充分彙報,交流生活中辨別方向的方法,將已有的前、後、左、右的方向知識與東、南、西、北建立聯絡,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經常要用方位的知識,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步驟2:用方位詞介紹教室的情景,讓學生介紹教室的四個方向各有什麼東西,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步驟3:遊戲活動,聽口令做動作

  活動(1):教師叫口令,師生做動作;東邊的同學起立跺跺腳,西邊的同學起立拍拍手,南邊的同學起立摸摸臉,北邊的同學起立揮揮手。

  活動(2):學生幫忙教師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學坐下、面朝東的同學坐下、面朝南的同學坐下、面朝北的同學坐下。

  活動(3):學生到教室中間聽令做動作,向東站好,向南一轉,向西一轉,向北一轉。

  活動(4):學生叫口令教師做動作,面向南站好,向東一轉,向北一轉,向西一轉。

  形式多樣的遊戲活動,寓教於樂,讓學生在做中學,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不僅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並且讓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簡便愉快地理解了數學知識。

  步驟4:引導學生歸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排列規律。讓學生去發現,有利於學生掌握這四個方向的關係,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本事。

  2、體驗方位的相對性,你們組在教師的哪個方向由於三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化的關鍵時期,此時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絡,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所以,藉助師生間的位置關係,讓學生體會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相對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製作學校平面圖:利用學具擺出學校的平面圖,既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建築佈局合理、美觀,又讓學生認識了學校建築物所在的方向。

  (三)實踐運用,發展新知

  經過靈活趣味,富有創新的練習,看簡單的.線路圖回答:三(6)班的向秀坤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學回家怎樣走?三(6)班同學到市地稅局看花園怎樣走?確定胡教師要去的廣場或超市;小導遊摸擬走風景點。讓學生把所學的有關方向運用實際生活中,使學生獲得充分的解決問題的經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本事。

  整節課是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有"說一說"、"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畫一畫"等活動,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等新理念,使學生願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簡便、愉悅,是一個立體化的開放式教學,學生也從中獲得很多的知識資訊,提高了各種本事。

數學說課稿11

  【說課稿】小學數學說課稿模板

  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是中數學教材第冊第章第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中,佔據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透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資訊,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透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透過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上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

  1。教學手段: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教學方法。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應著重採用的教學方法。

  2。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影象訊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慧,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透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3。學情分析:(說學法)

  (1)學生特點分析: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高中階段是(查同中學生心發展情況)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老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4。教學程式及設想:

  (1)由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肖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由例項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

  (3)講解例題。在講例題時,不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為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

  (4)能力訓練。課後練習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教學程式:

  課堂結構:複習提問,匯入講授課,課堂練習,鞏固新課,佈置作業等五部分

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資料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是版數學教材第冊第章第節資料。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資料是在中,佔據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研究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本事目標:經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資訊,團結協作,語言表達本事以及經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本事,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絡實際的本事;

  (3)情感目標:經過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或另分成三個層次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難點是

  下頭,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到達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教學策略)

  1、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基於本節課的特點,著重採用的教學方法。

  2、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教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影象訊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採用問答法時,異常注重不一樣難度的問題,提問不一樣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慧,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經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供給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進取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學習目標,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激發學生主體的內驅力。

  3、說學法(學情分析)

  (1)學生特點分析:年級的學生認知處於發展階段是,抓住學生特點,進取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本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教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最終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4、說教學流程:

  (1)由引入:把教學資料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景下學習能夠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肖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於堅持,並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由例項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

  (3)講解例題。在講例題時,不僅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為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學生的思維本事。

  (4)本事訓練。課後練習使學生能鞏固並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資料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到達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教學程式:

  課堂結構:複習提問,匯入講授課,課堂練習,鞏固新課,佈置作業等五部分

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我對教材的認識)

  1、說課堂教學指導思想及課程標準:

  根據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學有用的數學和應用數學的思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動手探究問題的能力與協作精神作為指導設計本課教案。

  2、說教材地位、特點、作用。

  本冊書的數學問題基本都來自於學生身邊熟悉的事情。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特點。本課內容“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之後學習,這一部份內容又是後繼學習的基礎,並且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非常重要。本節內容共3課時,本課為第一課時。

  3、學生情況分析:

  初一學生比較的活潑,參與的意識較濃,對於解一元一次方程較為熟練;但在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弱,對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轉化能力——建模思想較差。

  4、說教學目標:

  鑑於上述原因,參照新課標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如下:

  a知識目標:

  ①能夠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具有不等關係的實際問題;

  ②進一步體驗不等式的解法;

  b能力目標:

  ①發展學生由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②培養學生對一類問題建立一種數學模型,類比以及分類的數學思想。

  c情感目標:

  ①強化用數學的意識從而樂於接觸社會環境中的數學資訊,願意談論某些數學話題,能夠在數學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

  ②透過探索數學問題,增強學生之間的配合,敢於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

  重點:①由實際問題中的不等關係列出不等式;

  ②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難點: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描述實際問題中的不等關係。

  二、說教法與學法指導

  1、說教法

  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發展過程,結合本節課實際情況,我採取了:

  ①觀察,分析討論——師生互動

  ②在解法探究中採取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靈活運用;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並且採用多媒體教學,有利於學生討論活動的開展。

  2、學法指導

  學會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模型來解決問題,鼓勵努力克服困難;多角度認識問題,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

  三、說教學程式

  1、提出問題,分組討論,交流(我把這一活動分解為4個小問題)(大約15分鐘)

  2、由上面的問題出現的不等式而探究不等式的解法,讓學生利用不等式的性質類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總結不等式的解題過程(約5分鐘)

  3、鞏固解題方法,給出2個簡單的不等式,讓學生在黑板上來做(約5分鐘)

  4、拓展與發展,給出問題2(第三個活動)沒有分解成小問題(指導學生先獨立,後合作探究)建模的思想(大約12分鐘)

  5、小結:讓學生談談對本節課的認識和收穫(大約3分鐘)

  不同層次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認識,我將作恰當的補充。

  讓學生思想感情上的昇華——克服困難的品質。

  四、說板書

  我把問題1的解題過程分步書寫,讓學生能從中體會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的知識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五、說作業:P1401—4,9

  評價上課效果,對本課的內容鞏固,反饋作用

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及其所處的地位與作用。

  《體育中的數學》是北師大版第六冊數學實踐活動內容之一,是在學生學習了兩位數的乘法與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之後安排的。它是透過研究體育中體操佇列與安排比賽場次的問題,將基本的數量關係與組合問題融合在一起。透過體操佇列的變換隊形,探索行數、每行人數與總人數之間的數量關係,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突出表現為用列表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透過安排比賽場次來研究組合問題,探索運用圖示、列表、計算、連線等不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學會有序思考。 教材將兩個知識點與學生接觸較多的體育問題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解決兩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來獲取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充分體現數學的實際價值。本節課我講的是第一部分內容。

  2、教學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節為實踐活動課,內容設計將數學與體育問題結合在一起。一般學生每一學年都會參加學校的運動會,也經常觀看電視裡的體育節目,對於書中所提及的體育問題可以說經常接觸,並在不同層面上有過思考。基於這一點,書中的兩個問題,部分學生是可以解決的。但要將兩個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並要利用數學的方法進行解決,這就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幫助學生學會有序思維的方法。

  教學目標:

  (1)透過解決體操表演中的佇列問題,使學生理解方隊的含義。

  (2)透過解決問題,使學生感受自己的生活與數學有密切的聯絡。

  (3)在活動中感悟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愛數學的情感,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二、說教法與學法

  本課我採用了六模式教學法:明確學習目標定向自學,嘗試解疑精講點撥,歸納總結當堂達標,遷移訓練回扣目標,課堂小結課堂測標。用情境教學法匯入新課,透過欣賞領導人檢閱軍隊的圖片,讓學生感受佇列的美,體會數學與體育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活動探究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實踐操作,理解方隊的含義;用小組合作法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相互合作,學習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說教學程式設計意圖

  首先讓同學們欣賞了許多美麗的隊形,體會到了隊形之美,同時也增強了同學們的審美意識,在欣賞中知道了一個美麗的隊形,要有許多的因素在裡面。 緊接著聯絡學生實際揭示課題,出示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有兩點,我也是分兩步完成的。 我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時間,充分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積極思考之後,把想法展示出來。使學生們能更充分的明白如何來站隊形,同學們在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之後,投入到更積極的學習中去。在輕鬆掌握所學的內容之後,進行遷移訓練,學以致用,進行小練筆 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課堂測標是對本節內容的鞏固,以及更高層次的提升。

  總之,我力求營造民主、平等、寬鬆的課堂學習氛圍,努力透過巧妙預設的課前談話和引導,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和態度,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獲得新知。

數學說課稿15

  說課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課題是“噸的認識”。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前,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透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對質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教材例6透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出關於噸的話題。然後,圍繞“能同時過橋嗎?”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展現學生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在具體的問題中,明確1噸=1000千克,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例7是利用剛才所學的1噸=1000千克進行噸與千克的有關化聚,化聚對學生來說並不難,可以從千克與克的化聚中得到正遷移。學習噸的認識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保持質量單位體系知識完整性的需要,因此要切實學習好。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的教學,設想學生要達成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質量單位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2、透過估計大宗物體的質量,在觀察、比較、猜測和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測意識和能力,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估計大宗物體的質量時,培養學生養成利用生活經驗,透過合理推理進行估計的習慣,並養成在不要求精確值能自覺進行估計的習慣。

  由於利用噸與千克的進率進行化聚,1噸的觀念在今後學習中經常遇到,1噸是比較大的質量單位,學生無法親身體驗,只能透過推理來建立觀念,而強調質量單位觀念建立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因此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會用它進行簡單的化聚。教學難點是透過推算想象並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

  教法學法:

  教法

  本課的教學時,我擬採用以下二種教學方法為主。

  1、引導發現法

  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絡”。在本課教學中我並不是告訴學生1噸=1000千克這個現成的結論,從而讓學生經過自己的積極努力去獲得知識,透過利用生活經驗來推算1噸質量、感受1噸質量有多重。這樣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教師所起的作用只是相互誘導。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並在探究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2、嘗試教學法

  從哲學角度看,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要求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嘗試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一開始就要求學生進行嘗試練習,把學生推到主動的地位;嘗試練習中遇到困難,學生便會主動地自學課本或尋求教師的幫助,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本課例7噸與千克的互化,完全可以遷移千克與克的化聚,因此放手讓學生去嘗試解決問題,交流嘗試結果就能達到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符合現代教學論思想的要求,改變了傳統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統一起來,引起了教學過程中一系列的變化,

  學法

  以這二種教學方法為主要方法的課堂,對學生以下方面能力的培養更為突出。

  1、培養學生遷移能力

  本課採用嘗試教學,它運用了心理學中的遷移規律,重視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和生活經驗在新知識學習中的作用,使先前的知識千克與克的化聚,結合新學得的知識1噸=1000千克,遷移到噸與千克的化聚,使學生形成能容納新知識的更高一級的新知識結構。

  2、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教材對1噸的認識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以多種方法進行比較,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問題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索、發展的平臺,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知識的價值和魅力,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線索,基於問題情境發現探索知識,掌握技能,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地體現對教材的理解,實踐教法和學法的精神,我是這樣設計本課教學過程的。

  一、複習匯入

  1、我們學過的計量物體質量的單位有哪些?你能不能說說周圍哪些物體的質量是1克?哪些物體的質量剛好是1千克?

  (克、千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質量單位,它們用來計量較輕物品的質量,是今天學習的基礎,透過複習喚醒學生的知識儲備,為新課學習作好準備)[1][1]。

  2、出示書上小動物過橋的情境圖

  提問:觀察主題圖,你瞭解到什麼資訊?

  教師在當學生講到小橋限重1噸時,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以舊引新,過渡自然,便於學生接受新知、探索新知。順利進入新課展開環節)

  二、新課展開

  第一層次,教學1噸=1000千克。

  ①提問:誰知道1噸有多重?是多少千克?

  預計學生有生活說出噸是一個較大的單位,1噸=1000千克。若學生不能說出,教師就指出1噸=1000千克。

  ②交流:那這些小動物能一起過橋嗎?說說不能過橋的理由,你是怎麼想的?

  ③接著教師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它們可以怎樣過橋?”

  小結:過橋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每次過橋時動物重量和不能超過多少?(進一步強調1噸=1000千克)

  (透過學生相互間的交流、補充,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體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第二層次,建立1噸的觀念。

  1、1噸到底有多少重?

  師:同桌同學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並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師生共同探索:我們班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個同學的體重是()千克?40個同學的體重是()千克?也就是()噸?(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

  師強調: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你感覺1噸怎麼樣?

  2、利用經驗幫助建立觀念。

  出示:一桶飲用水20千克,()桶飲用水重1噸。一頭熊重500千克,()頭熊重1噸。

  填寫後:說說生活中什麼東西約重1噸?

  (噸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又是較大的單位,學生無法象千克和克那樣直接體驗,只能透過熟悉的例子推算1噸,有利幫助學生建立1噸觀念)

  3、研究何時用“噸”作單位

  師:你認為什麼樣的物體要用噸來作單位?為什麼?(小組交流,指名彙報)

  教師出示汽車載重限重圖,橋樑限重圖……讓學生感受較大宗物品用噸來作單位。同時指出用字母T表示噸。

  接下去出示填空題: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

  一節火車皮的限定運輸量為60();一輛小皮卡車的載重量是500()

  (這二題提示學生要考慮前面的資料,結合生活經驗,綜合各方面情況,選擇合適的單位。提高對概念本質的理解)(在1噸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藉助學生熟悉的物體的質量,透過背一背、看一看、算一算讓學生想象、感悟1噸有多重,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使抽象化的概念變得具體化,從而突破難點,並培養了學生對物體質量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第三層次,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出示例7:3噸=()千克6000千克=()噸

  這題放手讓學生獨立嘗試,然後交流思考過程。(給學生嘗試的機會,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給學生利用知識遷移去解決問題的機會,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鞏固練習

  課堂練習是形成技能不可或缺的環節,這節課的練習,我就直接應用練習三中的題目。

  (這樣的練習兼顧形象性和抽象性,層次分明有一定梯度,並且針對性,圍繞本課所學的新知識展示鞏固,有利於學生掌握新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事半功倍)

  四、課外拓展

  回家瞭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採用哪些節水用方法?寫一篇數學日記。

  (課外拓展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並進行節約用水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