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這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秒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習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可以加深對時間單位實際大小的認識,培養時間觀念。教材先透過例1及“做一做”第1題,教學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由於學生還未學習兩位數的乘除法計算,所以只出現數目較小的,能夠用加法計算的把較大單位變換成較小單位的換算。例1中求2時等於多少分,由1時=60分,就可以推匯出2時等於多少分了。例2編排的是學生早晨上學的情境,圖上提供下列資訊:7:30離家,7:45到校,要求算出: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在具體的計算方法上,教材提供了多種思路,有從鐘面數格的,也有列算式的,體現了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1)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

  (2)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3)培養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創新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認知規律,今後學習和生活中,會經常遇到時間單位的換算和求經過時間的應用,內容較為重要,所以我確定了本節教學的重點,能正確進行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和計算兩個時刻之間經過的時間。由於這幾個相鄰時間單位的進率是60,與以前學習的十進不同,以前的學習經驗對本課有負遷移作用,同時學生沒有學習兩位數的乘除法,也給本課教學加深了難度,因此教學難點也是時分秒間的換算和計算經過時間。

  二、說教法:

  這節課我主要用嘗試法、直觀演示法、觀察法、圖示法等教學方面有機結合。本節課可以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引導他們進行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嘗試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要求學生進行嘗試計算經過的時間,把學生推到主動的地位。圖示法直觀而形象,學生學習起來既感興趣,又能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本課在學生疑難處,可採用圖示法。如求經過時間,對於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以讓他們親自動手撥一撥鐘錶。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能力。本課教學的學法培養方面主要做到二點,1.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主體具有主動探索的意願時,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活動。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驗證、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會獨立探索知識的方法,掌握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和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發現新知識、新經驗,充分發揮作用,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2.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人們在進行口頭表達的時候必須同時進行緊張的思維活動,因此,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對培養思維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本課放手讓學生能夠學會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歸納、總結學習方法,並在自己獲取中的成果中享受成果、消化成果、滲透成果,學會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交流彙報中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課件出示聰聰學習時的情景)

  師:學習了時分秒的知識後,聰聰比以前更加珍惜時間了。

  1、學習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

  師:這是聰聰數學日記中的一段話:“學習了時間的知識,我發現時間真的很寶貴,我決心改掉做作業磨蹭的壞習慣。原來週末完成家庭作業需要2小時,現在完成同樣多的作業,用了110分。”聰聰有進步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預設:根據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不難發現聰聰有進步,學生都是看她完成同樣多的家庭作業所需的時間是否少了。怎樣判斷他所需的時間了呢?此時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並板書。

  可以先把2小時與110分化成相同的單位,也就是先進行時間單位間的換算。板書:時間單位間的換算,再進行比較。①1時=60分,2時=60分+60分=120分>110分;②1時=60分,110分等於1小時多50分,還不到2小時。從中都可以看出聰聰現在做家庭作業的速度快了。

  【創設“學習了時分秒的知識,聰聰比以前更加珍惜時間”這一情境,目的在於讓學生珍惜時間。同時以“聰聰有進步嗎”這一問題將學生的關注引向比較兩個時間量上來,進而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並提倡演算法多樣化。】

  師:剛才同學們應用時分之間的進率進行了時間單位間的換算,請同學們快速獨立完成下面的練習。

  (1)62頁做一做第1題。3時=()分4分=()秒

  (2)63頁第2題。

  在學生獨立完成後,組織學生交流,請他們說說是怎樣想的。

  2、學習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師:為了科學、合理的安排一天的學習、生活,聰聰還特意制訂了自己的作息時間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課件出示聰聰的作息時間表)

  上午

  6:30——6:45起床、洗漱

  6:45——7:00晨讀

  7:00——7:20吃早飯

  7:20——7:35去學校

  上午7:40——下午3:45在校學習、吃午飯、午休

  下午

  3:45——4:00回家

  4:00——4:30自由活動

  4:30——5:30做家庭作業

  5:30——6:00吃晚飯

  6:00——8:00課外活動

  8:00——8:10洗漱、睡覺

  師:聰聰每天早上起床、洗漱要用多少時間?你是怎樣知道的?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以聰聰的作息時間表為素材,放手讓學生嘗試計算聰聰每天早上起床和洗漱需要多少時間,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計算經過時間是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預設:在具體計算時,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演算法,學生可能會藉助鐘錶推算,也可能直接計算。無論學生想到了哪一種方法,都讓學生說一說思考過程,再鼓勵大家想一想還有沒有不同的方法。對於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還可以讓他們親自動手撥一撥鐘錶.

  如第一題是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也可以直接計算:45-30=15分

  師:看看聰聰的作息時間表,你能解決下面的問題嗎?

  (1)從聰聰的作息時間表中任選一件事,算一算他完成這件事需要多長時間?

  (2)你是在何時做這件事的?你用了多少時間?比較一下,你有什麼想法?

  【本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聰聰每天做的事是三年級學生所熟悉的,他們有自己的親身經歷,所以在學生獨立思考後積極組織學生交流,在關注學生是否能夠準確計算經過時間的同時,瞭解他們各自的時間安排,並適時引導學生合理安排時間。】

  二、鞏固內化,應用新知

  師:在聰聰的生活中常常需要進行時間的計算(板書;時間的計算),例如;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等,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如此,讓我們一同看看。

  1、第62頁做一做第2題。

  (1)請學生說說:圖中講了一件什麼事?從圖中可以獲得哪些數學資訊?根據這些資訊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2)學生獨立解決提出的數學問題。若學生沒提出書上所說的問題,老師提出來,請學生幫忙解答。

  (3)組織學生交流。

  2、64頁第5題

  請學生獨立從圖中獲取資訊並解決所提出的數學問題。

  組織學生交流。如果部分學生有困難,可以讓他們藉助鐘面模型加以直觀演示。

  3、66頁第9題

  請每個學生填寫自己每天的作息時間。

  在小組裡進行交流,比一比誰的時間安排得比較合理。

  【從模擬的情景迴歸現實生活,使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三、總結全課,課外延伸

  1、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是從8:20開始,現在時8:56,這節課我們已經上了多長時間?

  這這三十多分鐘時間裡,你學會了些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設計“這節課我們已經上了多長時間”這樣一個問題,緊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同時鼓勵學生思考、反思自己還存在的疑問,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提出的疑問可採取同伴交流當堂解決,也可課後查詢資料。】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萬以內數的連加計算,學生已經在一、二年級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學習了萬以內數(三位數)的加減法,本節課是在此基礎上安排的。學習本節課可以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充實和發展,為一位數乘除三位數的學習奠定基礎。

  2、教材的編排意圖:

  教材注重結合生活實際,用圖表形式呈現兩所小學捐書情況,創設“捐書活動”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然後抓住兩步計算的問題展開教學,教材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較大的思考空間,未計算前先要求學生估計結果和大致範圍,在此基礎上進行計算。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索連加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難點是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

  二、說學情

  學生在二年級下冊已經掌握了列豎式計算三位數加減法的法則。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計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但三位數連加的數目比較大,計算時容易發生錯誤,因此,本節課學生要透過探索活動熟知算理,提高計算正確率。再次培養學生估算意識和認真細心的計算習慣也是本節課的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情況,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探索並掌握三位數連加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發展從表格中獲得資訊,提出問題及估算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連加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運用連加等有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四、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用講授法、談話法、練習法等利用教材提供的資訊,讓學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時,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學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鋪墊:在計算三位數加減法時注意什麼?

  一個簡單的問題引起了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回憶,同時也為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做了鋪墊。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獲取數學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然後透過自主探究、彙報交流的方式來解決三個問題:1。哪個年級捐的多一些?2。三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3。四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

  (三)達標檢測

  這一環節設計了兩個題(“練一練”第1、2題),促使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四)拓展延伸、回顧整理。

  這一環節中先設計了課後的第3題,可以讓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靈活性。然後讓學生透過回憶本節所學內容,對知識進行了梳理、總結。

  六、說教學效果。

  1、提出數學問題環節學生可能出現誰比誰多或少的問題。

  2、本節課容量較大,學生計算量及數字大,可能會完不成學習任務。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加深了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噸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六冊第四單元“千米和噸的認識”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為一課時。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已經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透過本課題教學,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後學習別的知識打下基礎。根據教材的編排、大綱要求和學生認知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為以下兩點:

  1學生能夠認識質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概念。知道1噸=1000千克。並能進行質量單位之間的簡單化聚。

  2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決相應的問題。

  由於噸是較大的計量單位,學生往往只是眼見,卻未必有真實的感受,因此,教學重點是建立1噸的概念,難點是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成為本節課的突破口。

  二、說教法和學法

  xxx

  三、說教學設計

  教學程式分4個環節進行: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該環節主要是複習與新知有密切聯絡的舊知,自然匯入新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設計如下:

  (1)、課件出示水果貿易市場的畫面。

  “一個蘋果重450————,一箱蘋果重15————-(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估計一輛裝滿蘋果的大卡車中這一車蘋果的質量為3————。(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2)、從實物中認識噸。(幻燈片展示裝貨物的卡車、火車皮這兩幅畫)

  教師引導學生:圖上的噸或t是什麼意思呢?

  (3)、揭示“噸”的概念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體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

  (4)、揭示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

  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數量上初步感知噸的重量,並反饋有多少同學已經知道“噸”。並從生活實際中引入噸的概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在生活可以隨時發現數學。

  2、實物體驗,聯絡生活

  本環節逐步由抽象到具體,主要是讓學生加深認識,拓展思維,以直觀形象的物體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所表示的數量是非常重的,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1)、出示實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個5千克的鉛球

  教師請學生抬大米,掂鉛球。引導學生:1噸的重量要幾袋這樣的大米啊?20袋這樣的大米你們還抬得動嗎?鉛球同上過程

  (2)、同桌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並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教師引導:1噸的重量相當於幾個我們這樣的同學?

  (3)、聯絡生活舉例

  這一環節的設計,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並親身感受和推算,有利於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難點。把噸這個重量單位用於生活,強化噸的概念的構建。

  3,單位化聚,練習鞏固

  (1)、出示例題:5噸=( )千克5噸680千克=( )千克

  20xx千克=( )噸2450千克=( )噸( )千克

  (2)、開放題:一箱蘋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啞鈴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麵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頭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麼( )個( )的重量是1噸。

  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4,質疑問難,總結全課

  讓學生自己說說這節課主要有什麼收穫?

  《毫米的認識》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釐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法學法

  四、教學準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裡,我按照談話引入、複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衝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複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資料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透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樑。

  3、實踐活動,引起衝突

  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透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充套件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透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釐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衝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定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釐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釐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瞭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釐米的關係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彙報我準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透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釐米的關係,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釐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準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藉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象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藉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又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版塊3、小結

  我由學生自主小結,暢談這節課的收穫。

  第三階段:實踐應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5面練習一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然後,讓學生量數學課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單位)

  接著,要求學生估一估課本中的紙多少頁的厚度是1毫米?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意圖,是想透過估計、測量、驗證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的理解,有利於學生毫米長度觀念的形成,不僅培養了學生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體驗了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有利於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數學書的厚度解決了學生先前遇到的問題,也起到了前後呼應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最後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採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課的引入,注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總的設計思路為:以學生身高的變化為切入點展開教學;接著,在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的活動中引起認知衝突;然後讓學生用眼觀察直尺、結合課件認識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接下來,讓學生在類比聯想中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最後,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深化拓展知識。當然這是我預設的教學程式,實際上教學流程還要隨著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變化。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九年級上第二章第五小節第一課時。內容是一元二次方程在幾何和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本節課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這一章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和發展,尤其是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等內容的深入和發展,是方程知識的綜合運用。學好這部分知識,為九下學習一元二次函式知識打下紮實的基礎,是後繼學習的前提。而本節內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實際應用,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最後部分。當然,儘管是最後一部分內容,但在本章的2~4節探索醫院二次方程解法的過程中已經涉及到了一些關於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題,因此學生對此並不陌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3、教學目標:

  (1)經歷分析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建立方程模型並解決問題的過程,認識方程模型的重要性,並總結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

  (2)透過列方程解應用題,進一步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材的重點:

  掌握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5、教材的難點:

  建立方程模型。

  二、教法:

  選取現實生活中的題材,調動興趣,探索、解決問題,講練結合。

  三、學法:

  透過閱讀細化問題、逐步解決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隱射教學目標

  1、觀察圖片:古埃及胡夫金字塔,古希臘巴特農神廟,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它們都是古今中外歷史上著名的建築,在這些建築的設計上都運用到了數學一個很奇妙的知識——黃金分割。

  2、釋疑:你想知道黃金分割中的黃金比是怎樣求出來的嗎?

  如圖,點C把線段AB分成兩條線段AC和BC,如果_______________,那麼稱線段AB被點C黃金分割,點C叫做線段AB的黃金分割點,AC與AB的比稱為黃金比(0.618)。黃金比為什麼等於0.618?方程能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嗎?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做。

  解:由_______________,得AC2=AB·CB,設AB=1,AC=x,則CB=1—x,代入上式,x2=1×(1—x),即:x2+x—1=0解這個方程,得x1=,x2=(不合題意,捨去),所以:黃金比≈0.618

  (二)一元二次方程還能解決什麼問題

  例1:如圖,某海軍基地位於A處,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處有一目標B,在B的正東方向200海里處有一重要目標C。小島D位於AC的中點,島上有一補給碼頭;小島F位於BC上且恰好處於小島D的正南方向。一艘軍艦沿A出發,經B到C勻速巡航,一艘補給船同時從D出發,沿南偏西方向勻速直線航行,欲將一批物品送達軍艦。

  (1)小島D和小島F相距多少海里?

  (2)已知軍艦的速度是補給船的2倍,軍艦在由B到C的途中與補給船相遇於E處,那麼相遇時補給船航行了多少海里?(結果精確到0.1海里)

  『分析』(設定一些小問題):

  ①你能在圖中找到表示小島F的點嗎?在本題中,實際要求的是什麼?

  ②這是一個路程問題,路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本題中,從出發到相遇,軍艦、補給船的航線路線分別是圖中的哪些線段?兩艘船的時間、速度、路程已知嗎?兩艘船的時間、速度、路程各有什麼關係?

  ③你能用含有一個未知數的代數式來表示軍艦和補給船各自的路程嗎?

  ④你能借助圖中的特殊圖形解決本題的兩個問題嗎?

  解:

  (1)連線DF,則DF⊥BC,

  ∵AB⊥BC,AB=BC=200海里

  ∴AC=AB=200海里,∠C=45°

  ∴CD=AC=100海里DF=CF,DF=CD

  ∴DF=CF=CD=×100=100海里,所以,小島D和小島F相距100海里。

  (2)設相遇時補給船航行了x海里,那麼DE=x海里,AB+BE=2x海里,EF=AB+BC―(AB+BE)―CF=(300―2x)海里,在Rt△DEF中,根據勾股定理可得方程:x2=1002+(300—2x)2,整理得,3x2—1200x+100000=0解這個方程,得:x1=200—≈118.4,x2=200+(不合題意,捨去)所以,相遇時,補給船大約航行了118.4海里。

  這部分教學設計意圖: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一元二次方程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在本課的學習中,我們聯絡實際選取例題,透過這個例題詳細展示了應用題的分析方法、解題過程,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歸納解題的一般步驟,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建立方程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說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是針對本年級組提出的"如何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專題研究而設計的。設計的過程中力圖體現出本專題的研究成果,把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各種方法融入了教學當中。同時在本節課設計中,我也考慮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形式上採用多種形式交替變換,注重趣味性,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另外,我在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也沒有忽視素質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學科間的滲透和聯絡,另一方面注意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的薰陶。

  二、說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設計是以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練習為依託,透過對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鞏固練習,把本年級的研究結果——培養計算能力的方法孕育其中,本節課我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針對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設計了一些有趣味、有時代科氣息的練習,但實際並沒有改變知識內容和結構。下面我對本節課知識點做了簡單分析:

  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是本冊的重點內容。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先是從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開始的,然後是接近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估算,接著是由淺入深的學習二、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不進位、不連續進位、連續進位的乘法,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計算方法。本節課的教學安排既是對前面知識的鞏固和熟練,也是為學生進一步學習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和一個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做好鋪墊,又是為以後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計算打好基礎。在這節課中學生在鞏固練習的同時,我把提高計算能力的方法:培養計算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加強口算、掌握演算法,理解算理等方法融入整個教學中,使學生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增強計算速度,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基於以上認識,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使學生較熟練地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使學生初步理解提高計算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體會成功的快樂。

  初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2、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並熟練地計算。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難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說教法、學法

  從素質教育著眼點來看,要貫徹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知識,更要使學生會學、樂學、主動去學。

  為了更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能夠自主學習,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方法上,採用談話激趣、回憶交流、討論歸納、強化練習等教學方法,循循誘導,讓學生在比賽、遊戲、練習、合作中自主學習,鞏固和拓展所學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出發,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計算能力得到真正發展,我對本節課設計如下幾個環節:

  (一)、激趣匯入。

  同學們,這幾天我們一直在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你們想不想知道我們今天要學習什麼知識?想一想。學生可能會根據教材說學習新知。是啊,從課本的內容看這節我們要學習一個因數中間有0乘法,但是老師想讓大家看看最近幾次的作業,拿幾本錯多的作業給學生看看但是老師想問問:這幾天我們學的知識,你們都熟練了嗎?作業得怎麼樣?(可以拿幾本錯多的作業給學生看看)引導學生說一些學生還不太懂,應該再練習。……那就鞏固複習一下,使我們計算能力再有所提高,計算的準確度也能提高一些,可以嗎?師板書課題。

  (這樣設計匯入主要是讓學生覺得我們是有必要上這節課,明確學習目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最大的發揮)

  (二)回憶交流,討論歸納,明確演算法,理清算理。

  1、回憶交流

  師:好,那回憶一下,我們這幾天都學習了哪些內容?……

  師:對,這段時間我們就是學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那每天學習都一樣嗎?……

  請學生想一想都學了哪幾種情況的乘法,同桌之間先互相說一說,然後請學生在全班上說一說。

  2、討論歸納,明確演算法,理清算理

  師:你會計算這幾種乘法題嗎?你能說一說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嗎?小組內互相說說,師巡視指導。

  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彙報。師據學生彙報板書計算方法。

  師小結:同學們說得不錯,雖然有些還說不完整,但已有一些進步了。

  師生一起來說演算法,並理解算理。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上海教育出版社三年級下冊56—59頁。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這是一節概念、測量與計算相結合研究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圖形的基礎上,聯絡一些常見物體和圖形進行教學的。教材沒有直接給出周長的定義,而是透過生活中的例項,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在獲得直接感知的基礎上認識周長的含義。接著,以已有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讓學生根據給定的圖形去數一數,量一量、算一算,進一步理解周長,知道可以怎樣測量並計算出周長。本課的教學將為下節課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做準備。

  3、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透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的含義,能測量、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2)數學思考: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滲透“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

  (3)解決問題: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後獲得的成功,樹立駕馭數學知識的自信。

  4、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和計算周長。

  難點:對周長含義的理解。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麼,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呢?

  我本節課設計的思路是:

  1,創設情境: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問題情境、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易於學生掌握數學與客觀規律的聯絡。

  2,合作學習:根據學習內容將學生分為2人一組,在合作中認知,有助於學生積極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獲得成功體驗。

  3,注重實踐:讓學生透過觀察和測量,認識周長的含義,能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經歷知識的形成和運用過程。

  三、教學材料:

  課件,學生準備線、一元硬幣、學習紙、直尺等用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認識周長。

  1,激發熱情,感知周長。

  出示螞蟻賽跑的動畫,請學生說一說哪隻螞蟻跑的快為什麼?

  原來,紅螞蟻從起點出發又回到了起點,圍著樹葉的邊線爬了一週,而黑螞蟻沒有爬滿一週,引出一週的概念。那像這樣的例子生活中有沒有呢。 接著,請他們描一描平面圖形的邊線。這一環節由實物的邊線入手,讓學生透過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描一描等活動,充分感知物體和圖形的邊線,為認識周長做好準備。

  2認識周長。

  剛才我們描的一週的長度叫什麼呢?揭示課題,周長。你是怎麼理解周長這兩個字的呢?一週的長度。就是說三角形一週的長度就叫三角形的周長。圓形一週的長度就叫圓形的周長。最後歸納總結出:繞平面圖形一週的長度就叫周長。在認識周長後再回到剛才所描的圖形,讓學生去觀察、交流,使學生反覆體驗和理解周長的含義,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周長概念源於生活實際,也為求周長作了鋪墊。

  (二)數數量量,理解周長。

  1,出示透明方格紙,學會數一數書本58頁竹園和菜園的周長,加深感知:周長是所有邊的長度的總和,和麵積相區別。

  2,出示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正五邊形的圖形。由三角形的周長是三條邊長度的和,引導學生求三角形的周長要知道它的三條邊的長度,需要量三次,回憶周長的概念。那麼長方形的周長呢,它是四條邊長度的和,需要量四次嗎?激發矛盾,回顧長方形特點對邊相等,所以只需要量兩次。再放手讓學生去思考正方形,正五邊形的周長該怎麼計算。

  3,當學生已經知道透過數一數,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來計算周長,此時,丟擲問題:硬幣的周長該怎麼求?剛才的辦法行嗎?滲透變曲為直的”轉化”思想,並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例如買褲子時量腰圍的活動,透過對生活中的實際數學問題的關注,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也激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去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總結歸納

  這節課裡,大家不僅知道了什麼是物體或圖形的周長,還在學習活動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數學知識。真不簡單!希望你們在以後的學習中能夠把自己善於發現、善於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發揮出來!小結生動具體,不僅關注了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更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效激勵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體現了課程標準的新理念。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賽事簡介

  “數學解題能力展示”活動由《中小學數學教學》報社組織,其前身即為舉辦多屆的北京市中小學數學“迎春杯”競賽,始於1984年,在目前小學奧數競賽中含金量較高。

  二、“數學解題能力展示”賽事解析

  根據前兩年北京市小升初經驗,證書依然是進入重點中學的一塊敲門磚,因此,“數學解題能力展示”活動獲獎證書,是獲獎考生數學能力的一種證明,是一些重點中學在選拔優秀生源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唯一一個在寒假之前舉辦的奧數賽事,六年級的學生是絕不能錯過的,年後就能拿到成績,直接增加升學的砝碼。中低年級學生也一定要早參與早做準備。

  根據去年的經驗,只有在“20xx年數學解題能力展示活動”進入複賽的學員才有資格報名參加明年的“第十五屆華盃賽”。

  作為組委會協作單位之一,將設立初試考點,接受學員以及非學員的各年級優秀考生報名參賽!歡迎數學成績優秀的學員報名!

  三、報名方法:

  【報名時間】20xx年10月16日(星期五)-20xx年11月6日(星期一)

  初賽時間原定12月6日,這與BESTS考試衝突,因此可能會將初賽時間提前(具體時間待定),

  擔心本次比賽與BESTS撞車的同學放心報名!

  【報名地點】本次報名均採用現場報名的方式,泡泡各中心均可報名。

  【報名條件】數學成績較好的小學三、四、五、六年級學生均可自願報名參加。請學生

  或學生家長持學生身份證(號)到中心前臺登記填表報名。

  【溫馨提示】請學員報考時,務必登記學員姓名,性別,年級,就讀學校,聯絡方式(手機號),確保資料齊全正確,以免影響學員成績。前臺辦公時間週一至週五為12:00-19:00,週六日為8:00-19:00,請家長注意。(大賽組委會實際每人收取20元報名費,學員憑09年秋季班聽課證,免費報名!非學員,代收20元報名費!)

  五、比賽時間:

  在“20xx年數學解題能力展示”活動中,POP少兒共組織238名學生參賽,其中60%的學員進入複賽,進入複賽的40%的學員分別獲得了二等獎和三等獎!

  預祝今年參賽的同學們再獲佳績!

  同時,為了表示對熱愛數學思維訓練的同學們的鼓勵和嘉獎,少兒部特對本次“20xx年數學解題能力展示”大賽設立獎學金如下:

  獲得本次比賽一等獎者:獎勵1000元課程優惠券;

  獲得本次比賽二等獎者:獎勵500元課程優惠券;

  獲得本次比賽三等獎者:獎勵9折課程優惠卡;

  注:以上課程優惠券僅限報“數學思維訓練課程”使用!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8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48、49頁。

  說教材與學情

  營養午餐是學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課題,熟悉的是學生每天都必須接觸,陌生的是學生對於什麼樣的搭配才是合乎營養標準的營養午餐還沒有達到科學合理的認識,偏食挑食等不良飲食習慣在學生群體中比比皆是。

  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圍繞午餐的營養問題設計了幾個數學綜合應用活動:首先是民主路小學為學生提供的三種午餐菜譜;其次是營養專家介紹了10歲兒童營養午餐的兩個基本指標;接著是讓學生嘗試合理搭配自己喜歡的午餐菜譜,最後透過統計、排列組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一方面使學生綜合運用簡單的排列組合,統計等相關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另一方面通過了解各份菜中熱量、脂肪、蛋白質的含量和營養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標,促使學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

  設計思路

  《營養午餐》一課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圍繞午餐的營養問題而設計的一節數學綜合實際活動。在教學設計上,我主要圍繞以下幾點進行探索:

  在教學方法上,採用嘗試教學法,以激趣嘗試討論再次嘗試總結提高為主線。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日常生活的午餐組合為題,透過交流、討論,提高對課程知識的認識;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透過合作,總結,結合排列、組合、圖表,完成對營養午餐的更深層次的認識、理解與提高。透過最後的採訪與總結,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用所學數學思想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與主張。

  在學習方法上,鼓勵學生透過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對營養專家指出的一些關於合格營養午餐的指標,不是以命令式、指導式的形式提出來,而是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在交流中發現想象中的午餐與科學的午餐的衝突,產生對什麼才是合格的營養午餐有求知慾望的前提下,讓學生自行探索認知。接著透過小小美食家與小小營養家的討論交流,使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在營養午餐的合理搭配上達成共識,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水平,使學生學會傾聽他人意見,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與主張,勤于思考、善於總結,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

  透過激趣引入、巧妙設問,在學生熟悉的場景下引入課題、產生疑問,在學生愉悅的交流中解決問題。在模擬現實生活場景中,讓學生做菜、點評、評菜,使學生在樂中求知。透過小採訪活動,使關於胖與瘦的探討這一問題,以日常閒聊的形式,讓學生各抒己見中達成共識、解決問題。

  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綜合運用簡單的排列組合、統計等相關知識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了解各份菜中熱量、脂肪、蛋白質的含量和營養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標,促使學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與他人合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說教學準備

  有關營養的小常識 投影片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師:一日三餐是每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相信,可口的菜餚一定給同學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吧!老師昨天學了幾招廚藝。今天,就讓老師露一手,弄幾組菜,讓同學們瞧一瞧,老師搭配得怎麼樣?

  出示情境圖:民主路小學今天為學生提供的三組午餐菜。

  [設計意圖:以圖的形式出現,比以文字出現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以老師的親身體驗,更能使教材的內容更具現實化、生活化]

  2、師:老師設計的這幾組菜,同學生喜歡哪一組呢?

  [設計意圖:突出組字,給同學們留下一個怎樣合理搭配的雛形,為接下來的學習埋下伏筆,直指教學重點合理搭配。其次,透過學生的自由發言,緩解剛上課的緊張情緒,活躍課堂氣氛]

  二、初次嘗試,發現問題

  1、師:聽了同學們的發言,老師不得不佩服同學們的審美能力,接下來,老師也想看看同學們心中理想的午餐,能把它介紹給老師嗎?

  [設計意圖:這裡,不急於推出營養專家提出的營養的相關知識,而是趁熱打鐵,讓學生各抒己見,說出心中的營養午餐,從而引出問題]

  2、出示學生的午餐方案。

  師:這樣的方案合理嗎?

  [學情預設:對於教師提出的方案,一般的學生是比較不敢質疑的,先讓學生說說心中的午餐方案,使其它學生更能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與主張]

  三、小組合作,初步認識

  1、交流對學生及老師設計的營養午餐的看法。

  2、引出營養專家的建議,初步完成對營養午餐的科學認識。重點理解不低於不超過

  3、得出結論,判斷老師及同學們提供的幾組午餐是否合格。

  [設計意圖: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討論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產生對知識認知的慾望]

  [學情預設:學生對什麼是營養的合理搭配缺乏深層次、科學的認識。因此,要大膽放手,讓學生經過討論、自主學習,適時的引出專家的建議,才能達到不奮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效果]

  四、再次嘗試,提高認識(遊戲我是小小營養師)

  1、遊戲安排:將全班分成兩大組,一大組扮演廚師,負責提供合理的營養午餐;一大組扮演消費者負責品嚐,評定。每大組根據人員適當分成幾個小組

  2、遊戲過程:

  (1)小廚師將自己小組設計的營養午餐方案張貼在本組的廣告欄上。

  (2)消費者參照營養專家給出的兩個指標給以評定,選出合格的營養午餐。

  (3)統計用這10種菜餚共可以搭配幾組營養午餐,其中

  (4)評選小小美食家小小營養家。

  [設計意圖:結合遊戲,讓學生在樂中學,在玩中悟,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熱情,增強學習的趣味性,也使數學問題更具情景化,加深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絡]

  [學情預設:運用排列組合的思想,大概瞭解10選3搭配成一份午餐共有120種不同的搭配方案,其中24種符合營養標準,但這是一道開放題,不必要求學生能列出所有的24種]

  五、聯絡實際,解決問題

  1、根據上面的合格的`營養午餐,選出自己喜愛的五種搭配方案。

  2、將選舉的結果成複式條形統計圖。

  3、哪種營養獲取的蛋白質最多?

  [設計意圖:瞭解用圖表統計的方法,透過圖表的效果,感受圖表的優越性,增加活動和探究的樂趣,運用相關的統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滲透簡單的極值思想]

  六、 引申發展,總結提高

  1、請一名同學扮演小記者,以記者採訪的形式,瞭解本班胖者、瘦者、中等身材的飲食習慣。

  2、探討:從他們的飲食習慣中,我們能否發現一些問題?

  3、提提你的看法。

  [設計意圖:透過採訪,使學生學會評價自己和評價別人;透過小結,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個總結式的提高;透過探討,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學情預設:採訪的人選,可隨機抽取一些同學,最好能有胖、瘦、中等學生的代表,注意交流的語言,避免使學習對自己的身體情況產生憂慮感,自卑情緒]

  七、佈置作業

  調查家中午餐的菜譜,評價午餐的安排是否科學合理,並向父母提出你的建議。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學以致用,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實踐是數學知識的延伸,也是數學知識的來源]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第七冊第78~80頁例(1)、(2)及做一做和練習十三。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的數(商是一位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使學生經歷探索過程,掌握口算方法。

  3.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除法估算,並說明估算的思路。

  4.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信心。

  三、說教學重點:

  掌握整十數除整十,幾百幾十的數的口算方法。

  四、說教學難點:

  經歷探索過程,掌握口算方法。

  五、教具、學具準備

  有關的多媒體課件,卡片

  六、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新課程義務教育第七冊“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第1課時。

  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掌握了一位數乘兩位數乘法、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口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為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口算除法以及估算,有關整十、整百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除法,由於口算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也是學習筆算除法的基礎,也為學生今後繼續學習除數是三位數的除法打基礎,所以,這部分知識在教學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七、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採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進教學,在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提出數學問數,分析、討論,逐步抽象出算理,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歸納。整堂課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八、說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

  1.結合主題圖創設教學情境,把學生推向主人的地位,讓他們真正參與學習活動,並從情境中抽取出數學資訊,讓學生根據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2.讓學生自已獨立列式解答、思考,並和同桌交流口算過程,展示不同的計算方法。

  3、引導學生歸納用整十數除整十數的口算方法:(一)根據乘除法關係用乘法想除法。(二)、用表裡除法進行計算。

  4、教學兩位數除兩位數的除法估算。

  出示兩道除法估算式題,讓學生知道題目要求的是估算,接著讓學生試估算,並說出思考過程。最後引導學生交流,歸納兩位數除兩位數的除法估算方法。

  5.做一做

  用金魚卡片出示口算題指名讓學生口算,並說出思考過程,學生學習興趣相當高。

  (二)教學例(2)

  1.創設教學情境,從情境中取出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然後讓學生獨立解答,並說一說口算的思考過程。

  2.引導學生歸納用整十數除幾百幾十數的口算方法。

  出示兩道除法估算式題,讓學生運用前面的知識自已估算,並說出思考過程。最後引導學生歸納兩位數除三位數的估算方法。

  3.把算式寫在燈籠圖片上,讓學生口算,學生興趣很高,課堂氣氛活躍。

  4.做練習十三的第3、4題

  讓學生把圖上提供的資訊編成完整的應用題,然後獨立解答,師生共同訂正,

  5、找朋友。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讓學生自由發言,師再小結。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0

  司老師的課,我聽過很多次,每次都給人別樣的感覺。面帶微笑,親和力極強,課堂上激情澎湃,容易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能引導學生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教學功底深厚,善於思考,對課標鑽研得透,教材重點難點把握得準,教學效果很能好。下面我就上午聽的《面積單位》這一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的想法,這節課的特點,我用三個字概括:新、活、實。

  一、新

  理念新,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也展示了一年多來,我們進行“三公開”教學的成果。新課程的教學觀就是自覺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體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合作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從而建立起新型教與學的關係。這節課,學中做、做中學,學生充分動了起來。“瞧一睢”、“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環節設計適時巧妙,透過小組的互幫互學,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充分感受到了1cm2、1dm2/、1m2究竟有多大,並能準確運用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做,便於學生樹立空間觀念,增強幾何直觀,達到課標所提出的“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的課程目的。

  二、活:

  1、教法靈活,用啟發式教學,學生能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參與學習,透過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動口、動手、動眼等各器官參與學習。

  2、用活教材。教師不拘限於教材,注重挖掘課程資源。教師能利用周圍環境中和數學有關的資訊,形成資源,教室中的鐘表、開關盒、粉筆盒、牆上的卡片、窗臺上的機器人等能為我所用。數學變得不再空洞,不再是乾巴巴的數字、符號和抽象圖形,而是透過活動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數學是有用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進行培養對數學的興趣,進而喜歡上數學,為將來進一步學習數學打下基礎。

  3、教活學生。只有課堂活起來,學生才能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司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提問題,會提問題。只有思維動起來,才是真正的生動課堂。

  三、實

  1、教學過程真實。體現在環節安排科學,邏輯性強。先講dm2/。後講cm2和m2,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同時讓學生明白,數學概念的產生是生產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內容安排上,先製造衝突,讓學生明白學習“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然後熟悉實物,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接下來,讓學生經歷用面積單位度量面積的過程,體現“面積單位”的價值,最後結合實際選擇和運用合適的面積單位解決問題,環環相扣,水到渠成。所以這節課上得很實在,

  2、讀、寫、說三個習慣的培養落實。讀、寫、說習慣的培養是去年以來,教學常規所抓的重點工作,本節課中,教師上學生讀目標、讀教材,讀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只有讀到位,才能理解到位,我們知道,看到不等於看見,看見不等於看清,看清不等於看懂,看懂不等於看透。看,決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走馬觀花,做做樣子。寫的方面,認真板書,給學生以示範,讓學生上臺書寫面積單位,在自己本子上寫。讓規範、正確的要求落到實處,說的方面,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說清楚,說準確,說完整的話,培養學生敢說,會說,能說的習慣。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節課無論準備得多充分,學生配合的多好,但終究有提高的空間,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不足,正是因為有缺憾,有不足,才有了教研的必要性,才有了每一個教師進步的可能。才能讓我們的教學水平精益求精,最後達到爐火純青、遊刃有餘的境界。可以這樣說,課堂教學改革永遠在路上,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永遠在路上!

  這一節課如果說有建議的話,我認為有以下兩點:一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更充分些,整節課都是教師在引著學生按既定的“路線圖”走,也就是說,預設有餘,生成不足。課改的實質就是教中心轉為學中心,師中心轉為生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幫助學生學習的人。只有重視生成的課才理會有內涵,才更精彩。這種基於解決學生自已提出問題的課堂學習才是真學習,比如這節課上,當討論“1平方米究竟有多少個1平方分米時”,有學生提出64個時,教師急於完成預設的教學流程,說下面我們再研究,讓學生高漲的情緒一下子就冷卻下來。這個環節究竟如何處理,值得研究。

  二是一節課只能有一箇中心,一個重點,不要面面俱到。課堂的主要環節,匯入、拓展都要圍繞這個中心和重點進行。比如匯入,碗的大小指的是容積,而這節課學的是面積,有點不對照。結課前的拓展,講面積和長寬的關係,不是不可以,但下課鈴已響,學生的心已走了,再講意義已經不大。再者,練習量也不足,可見前面用時過多,時間分配不太科學。

  說到練習,我想多說兩句,“語文靠念,數學靠練”,這句話,什麼時候都不過時。前段時間,英國引進了華東師大出版社的小學版《一課一練》,這是上海小學的教輔,中國的教輔走出了國門,引起了輿論熱議,也讓我們迴歸到教育常識,一定的做題是必要的。一段時間裡,我們教育上有種傾向,一說書包重,就提出拋棄教輔,一說減輕過重課業負擔,就砍掉習題訓練,這些實際上都是矯枉過正,我們對中國本土的教育方法要自信,題海戰術不可取,但一定量的練習不可或缺,這也符合教育規律。說到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我非常贊同張卓玉的觀點: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完全是一個偽命題,他說,關鍵不在於學習的量有多大,而在於學習的內容、方式和學生對學習的態度。當學習是實現外在目的的手段時,不論學習的量有多大,學習本身就是負擔。他還說,作業之所以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主要原因不是作業量的過大,而是質的過低。評價學生負擔輕重的標準,首先看學生作業的意義、價值,即使是幾分鐘的作業,先要考慮是否有必要讓學生做,如果沒有必要,再少的作業也是負擔。其次,看學生對作業的態度,是否樂意做,只在樂意做,高興做,作業不會成為學生的負擔,所以,減負的根本途徑在於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還在於教師責任心和教學水平。扯遠了,回到這節課上,瑕不掩瑜,總體說,這節課上得還是比較成功的,值得大家學習借鑑。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不妥之處還望大家批評指正。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1、全冊說課稿打包: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說課稿全冊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六冊第三章“年、月、日”的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算單位。小學在前面已經掌握了小時、分、秒,並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內容中,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本單元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方面知識的。本課是讓學生藉助觀察年曆來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的,然後介紹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以及拳頭記憶法和大月歌訣記憶法,最後是算出平年、閏年全年的天數。

  3、教學重點、難點:

  年、月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讓學生建立時間單位的觀念和掌握單位間的進率是教學的重點。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是教學難點。

  關於練習題的編排,編者是按照新授內容的順序安排的,形成多樣。第1題是先練習了年、月、日之間的進率,再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第二、三、四題是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

  4、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四條教學目標:

  (1)能夠說出年、月、日之間的關係,能閱讀日曆、年曆,並寫出日期。

  (2)能夠說出各月的天數並能正確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並能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

  (4)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探究能力。

  這幾條目標既有知識層,又有運用層,而且概括了本課時的知識點,明確、具體、可測。

  二、說教法

  1、教法上:

  ①努力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注重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透過啟發、誘導、設定懸念,培養學生探討知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步步紮實。②儘量利用直觀教具、電化教學等手段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③努力體現目標教學特點,在突破重點、難點的過程中重視教學資訊的反饋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如:在教學年、月、日的進率時,我是透過讓學生觀察1993年的年曆使學生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透過教與學的雙向反饋,使教師更加清楚學生對這一教學重點的掌握情況,使下面的教學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再透過教師幻燈片演示近幾年二月份的天數,學生透過動腦、想、說、總結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動,突破教學難點。

  2、教具準備:

  分句課本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年曆、幻燈片、錄音機等。透過這些教具,可以使學生直觀地發現規律,學到知識。

  三、說學法

  在學法上,透過讓學生觀察、看書、質疑、討論、總結、概括、實踐運用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教學一年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時,首先利用年曆組織學生進行觀察等活動,並注意聯絡實際來掌握年、月、日之間的關係;透過讓學生觀察幻燈片中二月份的天數發現每四年一閏的規律。再經過計算1980÷4和1986÷4得出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斷能力,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四、說教學過程

  下面說一說教學過程程式。因為這是年、月、日的起始課,所以要有個好的開頭,人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來匯入課題,我是這樣匯入的:“同學們,老師讓你們猜個謎好嗎?請同學們注意聽:有個寶寶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脫一件,等到年底剩張皮!”誰能說這是什麼?學生很快就能猜到這是日曆。然後,教師出示一本日曆,透過引導學生觀察日曆,可以知道:在日曆上我們可以找到某年、某月、某日,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年、月、日”的認識,(板書課題)。這樣,透過學生猜謎語和引導學生觀察日曆,匯入課題,既直觀形象,過度又自然,同時好能激發求知慾,吸引學生注意力,為下面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為了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地學習新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的特點,我分兩次口述學習目標,我是這樣出示學習目標的: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節課首先要完成哪兩個任務嗎?我來告訴你們,第一個任務是能夠說出年、月、日的關係,能閱讀日曆、年曆並寫出日期;第二個任務是能夠說出各月的天數,並能正確分辨大月和小月。這樣出示目標既不枯燥乏味,又不死板,還能讓學生記得住,激發求知慾。

  出示完目標後,教師將沿著這條線去教,學生也將沿著這條線去學。透過讓學生有目的地觀察1993年的年曆,使學生初步學會看年曆並知道一年有多少個月,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等知識。我是這樣設計的:透過看年曆,你知道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每個月各有多少天?看完後請同學們開啟書80頁,這是1993年的年曆,請同學們根據鴨博士提的問題認真觀察年曆。由於問題簡單,學生看完後會積極地舉手回答問題,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一年有12個月,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這幾個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這幾個月;二月有28天。板書完後,我告訴學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稱大月(板書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書小月)。在學生熟悉了年曆之後, 藉助於他們平時對時間的直接經驗和想象力,把抽象的時間與具體事件聯絡在一起進行一些有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1993年的兒童節是星期幾?國慶節是幾月幾號?你自己的生日是幾月幾號?你能用鉛筆把它圈出來嗎?透過這樣的練習,使學生建立起了較長的時間觀念,鞏固了年、月、日之間的關係,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順利地完成了前兩個任務。

  在學生知道什麼是大月,什麼是小月後,讓學生判斷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還是在小月從而引出二月。這時我告訴學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個特殊的月份,為什麼呢?再透過讓學生觀察不同年份的年曆,發現二月有時是28天,有時是29天(板書29天),寫完後我說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這一年叫做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閏年(板書平、閏年)。這時,我口頭出示第三個學習目標:如何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並能說出平年和閏年的天數就是我們將要完成的第三個任務。出現了平年和閏年後,學生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會有平年和閏年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充分利用電教手段,讓學生聽一段錄音:“你知道嗎?……。”這個錄音既回答了學生的疑問,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再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聽完錄音後,我用幻燈出示了1980年到1992年二月份的天數,透過讓學生認真觀察、討論,自己發現四年裡有三個平年和一個閏年的規律,並經過計算得出閏年的年份與4的關係,從而學會判斷方法。這樣既加深了理解、記憶,還培養觀察、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學難點。

  為了鞏固判斷方法,瞭解學生掌握情況,我讓學生對“做一做”的第3題進行了練習。為了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判斷,我把原題進行了改動,把書中只給的年份都分別除以了4。在判斷20xx年時,我用了20xx÷4的,學生看到這題會問:“為什麼要除以400,而不是除以4呢?”我及時利用教科書下面的底注,透過讓學生看82頁下面的底注,使學生初步瞭解公曆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由於學生年齡較小,知識有限,這裡只作為常識讓學生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為了便於學生記憶一年中每個月的天數,我給學生介紹了左手拳頭數月份和用兒歌記憶大月的方法,這樣學生既學得生動活潑,又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計算一年的天數打下了基礎。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看幻燈,圖上有一個左拳頭圖,在左手的拳頭上我們可以依次數出十二個月份。這時,我先引導學生在圖上數月份,邊數邊標出月份。再學生觀察圖知道: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月份都是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外都是小月。再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拳頭上數月份進行練習。這樣既能親身體驗,又能達到鞏固的目的。由此再一道記大月的歌訣:“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在此,講清十二月就是實際生活中的常說的臘月。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各個月份的天數之後,讓學生利用剛剛學到的知識自己計算出平年和閏年各有幾天,並填在書上,透過提問,知道平年有365天(板書365天),閏年有366天(板書366天)。這樣設計既鞏固了新知,有培養了學生的靈活性。再透過“做一做”中的第1、2題進行練習。

  到此,本課知識已經學完,透過看書質疑進行小結。小結時我採用提問題、學生小結的方式: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歸納概括,在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最後是回顧目標進行檢測,透過測評可以獲得反饋資訊並及時補救,做到當堂知識當堂掌握。測評時,我充分利用課本中的練習題。這些練習緊扣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既考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又考查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小學數學三年級北師大版的第八單元,這課是在二年級上冊學習了可能性的基礎上,在二年級已經感受事情的不確定現象,本節課目的進一步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為學生以後學習機率建立一個概念。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透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2)結合具體情況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列出簡單試驗可能發生的結果。

  2、過程與方法

  (1)創設遊戲轉盤和摸球、摸糖及機智問答的情況,讓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之分。

  (2)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於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說重點、難點重點:

  透過具體的操作活動,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四、說教學策略

  1、說學情透過對二年級上冊可能性的學習,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已經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確定發生的了。

  2、設計理念本著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習的理念。設計了一定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於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遊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教具準備乒乓球、轉盤、硬幣、盒子、

  五、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老師先點明我們要做一個摸球遊戲,讓學生推薦兩名男生,兩名女生到講臺上來,在其中只能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留下來,讓下面的學生都猜,他們誰可能會贏,然後讓學生分別以剪子、包袱、錘和拋硬幣的形的式來決定勝負。在比賽之前必須講清規則。這時板書課題。

  (二)活動二老師和留在講臺上的同學進行摸球遊戲,讓下面的學生在練習本上記錄。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讓學生猜為什麼另一個同學會總是摸到白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

  (三)活動三(轉盤遊戲)結合生活實際,說超市正在舉行搖獎活動,讓學生初步有資訊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使用權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體驗可能性的大小是受一定條件的限制。

  (四)活動四(裝糖遊戲。)這個遊戲是根據老師的口令往盒子裡面裝不同顏色的糖,這個遊戲以小組活動為單位,讓每個同學都參加,在提要求之前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讓每一位學生都動腦想,這個環節的主要目的就是學習了可能性,可能性在生活中的應用,就是對知識的進一步提升。

  (五)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說一說生活中的可能性,進一步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學習身邊的數學。

  (六)總結: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這節這你有什麼收穫?出示學習目標,對照學習目標看一看一自己完成的學習是否完成任務,是否滿意。這節課主要是通過了“猜測——驗證——分析試驗資料“的親歷過程,學生學生身邊有價值的數學。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3

  肖寒的這節課我們一共聽了3次試講,到今天聽第四次了。可以說是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從這次校級教研活動中我也看到了年輕教師身上認真學習的態度和對工作、對學生的負責任。

  本次數學教研的主題是例題的解決策略。本節課主要有兩個例題,一個是認識周長,第二個是學習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第一個例題教學時教師主要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絡實際,採用了以直觀演示為主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設計了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觀察思考、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周長的感性認識。再透過質疑、引起思考的手段使學生理解封閉圖形,從而深入理解周長的概念。第二個例題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組研究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再透過比較、最佳化的方法,使學生感受{長+寬}*2這種方法的簡便。縱觀整節課,教師能較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也為大家呈現了一節紮實、真實、有效的課堂。具體的說來,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遵循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預設,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展示了概念課教學的基本模式。

  本課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周長這一概念相對抽象。小學生還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能力不強。所以老師在本課教學中並不是將周長這一概念強加給學生,她首先借助給圖片鑲金邊這一情境,讓學生感知圖形“一週邊線”的特點,從而認識“周長”;然後讓學生嘗試用語言描述什麼是周長,再透過理解和辨析什麼是封閉圖形,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概念。第二個環節是在認識周長之後,讓學生親自動手研究如何知道一個圖形的周長,透過小組操作、說一說,發現直邊圖形可以用尺子量每條邊的長度,再相加知道周長。曲邊圖形可以藉助繩子繞圖形一週,再化曲為直,測測繩子的長度也就是圖形的周長。最後自然過渡到老師想知道黑板上這個長方形周長,你有什麼好辦法。學生透過實際測量得到計算周長所需要的資料,計算周長。彙報方法後再比較最佳化方法。新課授完老師又圍繞這節課的重難點設計了不同梯度的練習,很好地鞏固了周長的概念和長方形的計算方法,運用周長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設計,從“生活—數學—生活”,把形象與抽象結合,幫助學生逐步將“周長”這一概念從生活與實物中逐漸剝離、步步明晰。

  二、重視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在有效探究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課程標準中指出:要組織引導學生經歷有效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切實有效地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周長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周長測量方法的過程。本節課老師實現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後,讓學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麼是周長呢?在學生充分認識和感知的的基礎上用數學語言加以概括,實現了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學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長的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測量並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不同計算方法,學生們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為後面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探究活動中,老師都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材料,討論測量計算方法,再進行展示交流。活動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引導,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深化了對周長的認識,同時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以培養學生的思維為核心,重視學生知識的探索過程和方法的指導,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數學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探究知識,發展思維的主戰場。在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教師首先出示學習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嘗試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有的小組選用了“長+寬+長+寬”的方法;有的小組選用了“寬+長+寬+長”和“長+寬+長+寬”這兩種方法;有的小組選用了先把長與長相加、寬與寬相加,再把所得的和相加的方法。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思維的培養過程,學生根據長方形有四條邊;它們的對邊相等,又出現了後兩種方法。最後,教師透過課件的演示來幫助學生理解公式。我想學生經歷了這樣的探索過程,對於周長的計算公式的理解會更加的透徹,記憶也會更加的深刻。

  美中不足,教師沒有能讓更多的學生說說他們自己對公式的理解,讓學生學會溝通新舊知識,提高表達能力。

  總之,老師在本課教學中,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預設、適時的因勢利導,讓學生探索發現認識理解周長,探索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課堂效果顯著。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分析教材

  面積單位間進率是《人教社》九義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位的教學內容。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有面積和麵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

  這部分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面積的概念並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探究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同時它也是學生在以後四年級學習的小數與複名數和與面積有關的應用題及在生活中解決與面積有關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設計本課時我們力圖展現概念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多種活動中獲得多種感觀認識,抽象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我們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使學生明瞭活動目的,親身經歷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獲得探究的體驗。

  二、說教材的三維目標和重難點

  1、知識目標: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能力及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生生合作的學習精神,樂於助人的集體精神。

  重點: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難點:掌握相鄰面積間的進率是100。

  三、說設計意圖

  對於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們組的教師們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先後嘗試了多種不同的教學設計,下面僅結合課堂教學中的三大環節(開課、活動操作、練習設計)來簡述一下我們的研究過程及我們對每種設計的感受。

  1、第一環節開課的研究

  關於開課的研究,第一次試教,學生回憶長度單位複習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引導到面積單位的研究。這裡教師讓學生透過畫1cm、1dm的線段,1cm2、1dm2的面積來引入。第二次教師拿出一個長方形(面積是1dm210cm2)讓學生猜它的面積是多少,學生會選擇以平方分米為單位來描述大小,當老師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進行覆蓋發現多了一點,給學生製造研究的動力,學生用低階面積單位去描述,並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思考展開對面積單位的進率的研究,第三次試教葉靚老師出示三個不同大小圖形,分別是正方形、長方形讓學生選擇手中的學具研究得出三種圖形的面積。由於3號圖形是1dm2也就是100cm2,從而揭示cm2與dm2之間的進率。第四次試教我們迴歸課本,從回顧長度單位的進率遷移到對面積單位的進率的學習。

  這四次開課研究每次的側重點不同。第二、三次的匯入設計突出了面積單位的應用價值試教發現分散了教學重點,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認知障礙,重點不夠突出。

  而第一、四次開課研究目的性更強,直接引導學生對重點問題進行探索。尤其是第四次的教學設計借用多媒體使學生對相鄰面積單位之間的關係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有效的排除了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這一知識點產生的負遷移效應。

  2、第二大塊:探研活動的教學設計

  這一個教學環節我們設計了很多種不同的活動形式

  第1次是學生分小組活動探究,葉老師把學具全部提供給學生,學生活動內容豐富有擺一擺,有用面積計覆蓋、有用尺量一量等,但我們發現容易造成小組活動混亂,我們應引導他們有條不紊地操作,而今天葉老師讓學生自主選擇其中的一種或二種學具進行探究,讓學生帶著問題,滿懷疑惑和好奇去探索。首先讓學生思考和選擇工具(這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先思考、再動手)同時教師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展開研究。不同的方法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使

  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透過自己的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這樣,透過猜想、研究、驗證等一系列的過程,充分放手讓學生研究、發現、歸納、總結,學生不僅學會研究問題的方式方法,而且還培養了學習的意識。

  對於書本的使用,葉老師也沒有忽略,教學完這一環節後葉老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幫助學生學會用教材來學習,必竟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文字。

  3、第三大塊,練習

  數學本身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在課堂上,把數學經驗生活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葉老師結合日常生活情形豐富特點,設計開放的實踐活動,放手讓學生應用,促進自身主動發展。學生探索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後,有一種應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結果究竟能解決什麼問題呢?”馬上引入實踐應用。

  本節課,我們對練習的設計有這樣一個思考

  “本課我們到底練什麼?”

  雖然這節課我們認為:是教學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如果練習僅僅停留在面積單位間的換算是不夠的。

  我們的看法:

  1、繼續夯實對面積單位進率的認識,所以在葉老師的練習中出現了針對實際物體填寫合適的面積單位,再對面積單位進行換算的練習形式。

  2、本節課的練習形式多樣有填空、連一連、實際應用。

  能有效幫助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3、如何使練習具有延伸課堂的效果

  對於一節課的學習是不是就是40分鐘?答案是否。

  教師在課常上教給學生的知識與方法如何換變成學生的能力,怎樣讓學生的學習延續到40分鐘以外?在本節課中,葉老師引導學生用各種不同方法,引導學生得到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進率,葉老師在課的最終提出的思考題給予那些學有餘力的學生繼續研究的目標,鼓勵學生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方法、數學思想去繼續研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毫米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釐米、米以及怎樣測量物體長度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學習的重要基礎,也能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條件。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課可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實際測量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

  2、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認真細心的學習習慣。

  3、使學生感悟到知識源於生活。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教學難點: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

  二、說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新大綱也明確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因此為了全面、準確地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將注意: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知識產生了興趣,就會主動探索、積極學習。在教學中,我抓住了小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課堂開始,就設計了猜一猜老師手中兩本書哪本比較厚,哪本比較薄這一活動,一下子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學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中。

  2、給學生充分的空間

  傳統的教學老師包辦過多,恨不得把許多知識瞬間都灌注給學生,留給孩子時間和空間過少,不利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動手測量的基礎上,感受到1毫米有多長,透過觀察找到毫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這一切,都需要給學生留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感官,運用自己的智慧去發現和獲取知識,享受成功的喜悅。

  3、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聯絡生活創設問題是新課程精神的體現。在教學中設計了聯絡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大約是1毫米的物體;在練習中設計了改一改小馬虎的日記,使學生覺得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常識,從而培養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三、說學法

  我們常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達爾文也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論的知識。”這些至理名言充分說明了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性。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並努力做到“授人以漁”,我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學習方法:

  1、合作交流法

  小學生天真爛漫,愛說愛動。合作學習首先滿足了他們“說”的需要,在同一時間裡,每個小組都有人在說,課堂成了說的海洋。學生在自己的“小天地”裡感到自由、輕鬆,樂於大膽討論、質疑,有利於學生積極思維、注意傾聽,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創造力有明顯的作用。

  2、動手操作法

  俗話說:“手是腦的老師”、“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見,手的動作對於人的智力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透過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等多種活動獲取新知,使學生整節課都處於主動積極的狀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還使學生養成了善於思考、樂於動腦的好習慣。

  四、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景,設疑匯入。

  首先創設猜一猜老師手中兩本書哪本比較厚,哪本比較薄這一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透過讓學生想一想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並用手勢表示一下,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動手錶示的過程中,溫故舊知。再從毫米產生的兩個維度出發:一是所學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時產生的需要,二是所學長度單位測量物體不夠精確時產生的需要,設定測量學生身邊的數學課本的長度、寬度、厚度這樣的情境(數學課本的長度、寬度不是整釐米的,厚度不到1釐米),從而激起學生探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強烈願望,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課。

  (二)、自主探索,發現新知

  1、認識毫米

  先讓學生自主觀察尺子,再交流你看到了什麼?結合學生的回答電腦演示說明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2、體會1毫米的長度

  先讓學生動手摸一摸1分硬幣的厚度,再與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由此讓學生感知1毫米的厚度,再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請學生扮演毫米,跟其他同學說一說毫米的特點,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或哪些地方的長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

  3、操作作演示,引導學生推理得出1釐米=10毫米

  先讓學生猜想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再讓學生觀察、動手運算元一數尺子上1釐米裡面有多少個1毫米,多媒體演示1釐米裡面有10個1毫米,從而驗證得出結論1釐米=10毫米。

  這一環節教學時,讓學生自已去觀察,在觀察中發現新知,在交流中歸納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透過學生的觀察、動手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了解1毫米的概念,從而建立起1毫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這樣很好的突出了重點,分散了難點,教師再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作用,讓學生去猜想毫米與釐米之間的關係,再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驗證結論,使學生主動地進行有意義的數學活動。

  (三)、鞏固練習,培養能力

  1、在尺子上指一指10、20、15、24、48毫米在哪兒?在這個過程中注意指導學生髮現5毫米的位置,幫助學生快速找到幾毫米的位置。

  2、完成課本上的做一做。

  3、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長度、寬度。

  4、填一填,填上合適的單位。

  5、改一改,小馬虎的數學日記。

  這個環節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一些具有綜合性的題目,對知識進行鞏固,使學生覺得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從而培養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四)、全課總結,學生說自己的收穫。

  五、教學效果預估

  整堂課,充分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等新理念。學生願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輕鬆、愉悅,學生從中獲得了大量的知識資訊,提高了各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