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四年級數學《三角形特性》說課稿3篇

四年級數學《三角形特性》說課稿

四年級數學《三角形特性》說課稿3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數學《三角形特性》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數學《三角形特性》說課稿1

  三角形是平面圖形中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並藉助三角形來推導有關的性質。因此,對三角形的認識是學習平面圖形知識的起點,是學習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的基礎。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線段、角和直觀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圖形的概念、屬性這一抽象層面去認識理解三角形,是認識三角形的第二階段。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直觀地認識了三角形,生活中也積累了對三角形認識的豐富經驗。但學生還不能用準確簡潔的語言描述三角形的定義。因此,這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從比較抽象的水平上再次探索三角形的特徵,形成一個比較清晰概念。同時在活動中滲透方法,讓學生感受“概念——形狀特徵——圖形特性——應用”的探究圖形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的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為接下來學習其他的圖形特點的打下基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運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透過實踐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讓學生經歷“從已有經驗為基礎——動手實驗發現規律——體會應用”的認識全過程,做到“以思考指導實踐,實踐驗證思考”的科學態度,學生從探索實踐中得到的不僅是知識,更有思考的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我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找一找——引入課題”。

  從欣賞生活中漂亮的圖片入手,在讓學生感受三角形所創造的美麗世界的同時,從整體上抽象和感知了三角形,激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相關。

  第二環節:“摸一摸——發現特徵”。

  讓學生嘗試從不同的圖形中摸出三角形,是在整體感知三角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特徵入手,在與其他圖形的對比中,將學生對三角形較直觀的感知上升為理性的思考,從而深刻地感受三角形的特徵。

  第三環節:“畫一畫——形成概念”。

  在看、摸的基礎上,嘗試畫一個規範的三角形,在互相評價、指正的過程中,找到規範的畫法“直的線段和封閉圖形”,並讓學生結合畫的方法概括“什麼樣的圖形是三角形”,如何判定某一種說法(詞語)是準確的,如何用準確地詞語來描述三角形,是本課的重點難點所在。在學生出現疑惑時,我引導學生找到形成概念的標準“如果按照這個概括畫出的可能是其他的圖形,說明這種概括不夠準確”,請小組四人合作,畫一畫,在畫的過程中體驗“組成”等一類詞語的問題所在,突出對“圍成”含義的理解。並在小結中,指出“三條線段——說清了邊的特徵”,“圍成——畫三角形的方法”,與前面畫三角形時的“直的線段”和“封閉圖形”形成對應。整個環節都是圍繞概念中的這兩個要素,利用畫圖的方法體驗概念形成的全過程。

  第四環節:“擺一擺——理解特性”。

  “先猜——再拉——最後擺”,“拉”是教材中所呈現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體會三角形的穩定性。拉一拉後不容易變形並不是三角形穩定性的實質。因此,教學中增加了穩定性實質的教學——“擺”,透過動手操作,嘗試用長度確定的三根小棒能否擺出形狀、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在討論、對比、演示中體會三角形穩定性的實質:只要三角形的三邊長度確定了,擺出的三角形就是唯一的。並透過與四邊形學具的對比演示,反襯三角形的這一特性。

  第五環節:“想一想——解決問題”。

  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體會數學的價值。

  設計中突出了以下幾點:

  1、注重數學學習和現實生活的聯絡,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

  課始,請學生欣賞生活中三角形,讓學生體會到處處有數學,喚起學生研究三角形的興趣,在三角形穩定性的教學中,把對問題的研究自然的的融入生活之中,充分的把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絡在一起,讓學生切實的感悟到“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理念。

  2、以實踐活動貫穿全課,注重體驗感受,並體現一定的層次性。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找一找”,抽象出三角形,從整體上感知了三角形;“摸一摸”,由直觀感知上升為理性的思考,在對比中深刻地感受三角形的特徵;“畫一畫”,在思考的基礎上,動手實踐,在畫中感悟規範的畫法,在畫中體驗概括的準確性,在畫中形成概念;“擺一擺”,在與“拉”的對比中,在擺成的三角形和四邊形的邊的長短和形狀的對比中,突出穩定性的實質,深刻的理解了特性。各環節層層深入,在活動中逐步將學生的認識引向深入,讓學生經歷了“直觀感知——深入思考——理解本質”的認知過程,體驗了概念形成的方法。

  3、創設交流的氛圍,加強語言概括能力的培養。

  學生用準確規範的語言來描述他們的發現,是這節課教學的一個重點。例如,在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畫三角形的基礎上,用準確的語言描述三角形的定義;在擺三角形和四邊形的過程中,用一句話概括實驗中的發現,在活動充分體驗的基礎上,交流概括,在辨析中逐步形成清晰的認識。

四年級數學《三角形特性》說課稿2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對三角形有了直觀地認識,能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在原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它的特徵,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其他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些生活經驗,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但本班學生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四年級的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理解三角形的意義,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掌握三角形高的畫法,瞭解三角形的穩定性。

  2、經歷觀察、分析、猜想、實踐的學習過程,培養空間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體驗數學學習的過程,發展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掌握三角形畫高的方法。教學中,為了形象直觀的展示學習內容,我使用了多媒體、塑膠小棒、三角形硬紙板和彩色平面圖形等教具和學具。

  這節課,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式:

  第一環節、舊知匯入,激發興趣。

  在第一環節我分為兩個層面:

  首先我出示一組生活中圖片,讓學生找學過的平面圖形,我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將這些平面圖形貼在黑板一側,然後重點問對平行四邊形都有哪些瞭解? 我對高和特性作重點板書。

  接下來讓學生回顧生活中的三角形,再透過我提供的第二組生活中的三角形圖片,引出課題。

  這一環節由學生熟悉的生活匯入,在情境中自然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達到舊知遷移的目的。突出平行四邊形的複習,尤其是高和特性的複習,為新知過渡做了較好的鋪墊。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這一環節我安排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三角形意義的教學,安排了以下活動:

  1、摸三角形,觀察三角形特徵。

  2、小組交流,派代表闡述小組意見。

  3、師生共同總結三角形的意義及特徵

  多媒體演示三角形的特徵,教師介紹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三角形意義教學既是本節課重點也是難點,我安排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的活動,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學生自主探索三角形意義和特徵,透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既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體現教師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用。

  第二層面:畫三角形的高

  我首先安排學生嘗試畫高,一名學生板眼,試說方法,選擇畫高工具,然後我引導畫高的方法。此環節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1)是學生畫的高和說的方法都正確,教師就可以借用他的話來說,重新演示。(2)是學生畫得不正確,這時可安排其他學生表述意見,教師再引導。接下來多媒體演示用三角板畫一條高,然後學生獨立畫出一條高。透過展示學生畫的不同底的高,師生共同總結高和底的概念,然後學生嘗試畫另外兩條高。最後透過多媒體的動畫演示,使學生掌握在一個任意三角形內畫出三條高的方法,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接下來透過一組判斷練習,既鞏固任意三角形的.高,又拓展了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高。

  這個層面中,主要是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學生不僅能學會高的畫法,還能領悟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思想,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及初步的空間想象力。

  第三層面:感受三角形穩定性

  首先透過回放生活中三角形圖片,使學生產生疑問:這些物體中三角形起什麼作用?然後學生猜想。最後學生動手實踐,用老師提供的塑膠小棒拼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

  整個層面透過觀察——分析——推理——驗證為主線,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獲得感性的認識,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縝密性。

  第三環節、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為了體現數學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

  首先出示一組基礎判斷題,達到鞏固基本概念的目的。

  第二層面是實踐應用題:首先出示一個三角形狀的檯曆,使學生明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接著多媒體出示一把歪斜的椅子,讓學生思考如何修理。

  這個精心設計的練習,不僅幫助學生建立了正確的概念,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應用數學的能力,體會到把數學知識用於解決實際問題所帶來的快樂。

  第四個環節: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四年級數學《三角形特性》說課稿3

  “三角形的特性”一課屬於圖形概念課,人教版安排在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本節課要讓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會做三角形的高。

  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概念的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的矛盾,使得圖形概念教學在教學中成為一大難點。尤其是在實踐“模式”的初級階段,如何引導學生在自學中感悟?如何體現“模式”的精髓——只要學生能自己明白的絕對不教,要導在所需之處,導在關鍵之處?如何靈活地而不是刻板地運用“模式”?如何讓“模式”自然地流露於新知的教學中?

  (一)設計中,我力求在以下環節突破“模式”的侷限:

  1、引入環節,適當的加入情境。

  在以往的“模式”運用中,我們習慣於開門見山,直奔課題。但對於學生來說,對知識的渴求或是挑戰性的開課,更能引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因此,在課始讓學生猜一猜我所比劃的平面圖形(三角形),並嘗試自己畫出三角形,在猜測中、在挑戰中、在簡捷的情境中,學生進入了本課的學習。

  2、自學指導,儘量多一些活動。

  “自學指導”是橋樑,它拉近了學生與新知的距離;“自學指導”是柺杖,它引導著學生不斷地發現與探索;“自學指導”更是教學的靈魂,它展現著本課的重點與難點。因此,結合本學段學生年齡的特點和所學知識,我採用“活動”與“結論”同在的方式設計了兩次自學,力求讓學生在“動”中學,邊操作邊學習,邊嘗試邊感悟,逐步形成對概念的初淺理解。並利用之後的“填一填”,將形象的活動上升為理性的認識,這樣既是對本課重難點的凸現,同時也教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策略,提升了自學的效果,逐步提高自學的能力。

  3、目標的出示,隨內容依次呈現。

  在“模式”的應用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直接出示目標雖然可以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學生把小黑板上那一長串的甚至是分好幾段的文字讀完之後,真正存在於學生心中的目標到底有多少?即使是教師一再精減文字,但對於一些目標較多的課來說,這樣做仍然起不到真正的作用。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試著改變一下目標的呈現方式,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逐步展現出來,這時,學生對目標更為清晰,對是否達成了目標也更心中有數。

  因此,我的目標出示是放在課中的,在學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名稱及特性之後,做為一個階段的小結才出示的,與此同時,提出了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三角形的底和高。(儼然一個“承上啟下”,不知這樣做是否符合“模式”,還請提出寶貴意見。)

  (二)設計中,力求體現的教學理念:

  1、整合重組教材,使教學更加趨於自然流暢。

  本課的教材編排順序是: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名稱——底和高——特性”,在設計時,我先讓學生在“畫中感悟,形成概念”,同時引出各部分的名稱;再讓學生透過生活,在實驗中理解三角形穩定的特性;最後在自學指導中“自主探索,嘗試畫高”,體驗“垂直”和“對應”。

  2、以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做”中學。

  本課中設計最多的就是學生的活動,如自學指導中的“畫一畫”、“標一標”、“試一試”、“填一填”,理解特性時的“拉一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讓學生儘可能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動中思考、發現,在動中感悟、體驗,在動中理解、概括。經歷學習的過程,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

  3、層層深入、步步逼進,提煉概括新知。

  在“三角形的定義”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在畫中感悟,然後對透過一組(四個)反例的辨析,對三角形有了更進一步認識,並在此基礎上概括“什麼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重點理解關鍵詞“圍成”、“三條線段”,這樣教學,讓學生從圖形語言逐步地過渡到數學語言,在糾錯中提煉,在例項中解析,使學生的認識不斷地昇華。

  再如,“三角形底和高”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自學嘗試畫高,由於書中只給出了最基本的銳角三角形的高的畫法,而且是最簡單的一條高,對於優生來說,他們知道的遠不止這些,因此,我在自學指導中有意的加入了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讓學生嘗試畫出不同的高。這樣,就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彙報交流高的畫法中,我讓學生充分展示不同三角形中所畫的不同的高,在不同中尋找相同點,在不同中感受“對應”,在錯誤中辨析明理,逐步感受三角形底和高的含義。這樣教學,使得學生對概念有了更深刻地認識。

  總之,我們不能刻板地去套用“模式”,更多時候,“模式”是一種理念的影子,我們所需要的是找到、研讀到裡面所蘊涵的理念,用它指導我們的教學,讓我們的教學更為有效!